动机性访谈

2016-08-23 工作计划 阅读:

动机性访谈(一)
动机访谈

动机访谈

MI的主要目标: 提高行为改变的内在动机 加强这种动机

制订行为改变计划

MI主要强调两个方面,与个人寻求行为改变的矛盾心理有关:

改变的重要性

可实现行为改变的信心 MI包含了一系列开放性问题可鼓励对象围绕其评估所需的一些情况展开叙述,这与常规的采用一系列封闭式问题的结构访问式物质滥用评估法截然不同。

几类可能被使用的开放式问题如: 你身边的社会工作者今天把你送来的原因,你认为有哪些? 你对使用这些物质(酒、药物)有哪些担心?

过去使用这些物质如何给你带来了麻烦?

要发生什么样的情况可使你考虑改变滥用物质的行为? 哪些情况会使你不改变滥用物质的行为?

这次参与物质滥用治疗你有何担心?

“动机访谈(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MI)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帮助患者找寻并挖掘改变自身行为的内在愿望,通过愿望与现实的相对比,使患者从内心的意愿出发,达到彻底改掉不良习惯的目的。其最大特点就是不采取逼迫以及评价患者的方式,相反,在充分尊重患者以及其行为的基础上,使其真正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由此带来的隐患,另一方面,通过帮助患者预见美好的未来,使患者从内心激发其自身的改变潜能,从而达到彻底改变行为的目的。”

据了解,动机访谈在美国的心理治疗中应用非常广泛,在戒烟、戒酒、戒毒、抑制药物滥用甚至减肥等实践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普遍认可。也是美国心理

健康专家们公认的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在国内,动机访谈还是一种全新的心理治疗方法,并未广泛应用到实践领域。 “在实践中,几乎所有的患者都会遇到两难境地,‘既想要改变又不想改变’是患者的真实心理写照,”布林博士介绍说,“动机访谈的第一步,就是让患者理解这种两难的思考是正常的,对患者做到充分理解和尊重,建立彼此信任。第二步,了解患者的人生目标,使其意识到自己的目标与现实的差距,但并不以外界的压力来影响患者;第三步,在患者产生抵抗情绪的时候,给其充分的信心,告诉他抵抗的心理很正常,在过程中避免与患者进行争辩,而是用患者内心的愿望来说服其坚持,最后直至患者完成自我转变。在美国,这种治疗方法对于酗酒者、吸烟者具有极其良好的治疗效果。”

近年来,我国的酒依赖患病率上升了3.7倍,每年消耗掉的酒量相当于一个西湖的水量,且酗酒者低龄化,酗酒者预期寿命平均低于53岁,酒依赖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相对于发达国家的最低饮酒年龄限制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我国在这方面还是空白。另一方面,据卫生部07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是世界上烟民最多的国家,有3.5亿烟民,并因此制造了5.4亿被动吸烟者,其中15岁以下儿童有1.8亿,每年死于被动吸烟的人数超过10万。 布林博士信心十足地表示:“我相信动机访谈这种心理疗法将在中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动机访谈心理疗法的推出,是和睦家医院新近提出的“关爱健康,品质生活”理念的有力验证,必将为国人摒除不良习惯、提升整体健康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健康相关行为可分为促进健康的行为(健康行为)和危害健康的行为(危险行为)2种。健康行为的采纳和危险行为的戒除可预防慢性病的发生,增强慢性病治疗效果,促进康复。然而行为改变并非易事,以提供建议为主的传统健康教育方法在行为改变方面收效甚微,仅有5%~10%的成功率。近年来,动机在行为改变中的作用越来越受重视。Miller认为动机是个体改变行为的愿望,并非内在个性特征,个体的动机可以被影响,并朝着特定的方向发生改变。Miller等通过对酗酒者的心理治疗,在对动机重新认识的基础上发展出一种促进行为改变的新方法:动机访谈(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MI)。逐渐被护理人员认识并应用。

动机性访谈(二)
动机性访谈在提高慢性病患者自我效能中应用

动机性访谈在提高慢性病患者自我效能中的应用

【摘 要】目的:利用动机性访谈提高慢性病患者的自我效能。方法:对我所59名慢性病患者采用自评健康行为量表测量健康行为自我效能,利用动机性访谈达到纠正不良健康行为及矛盾心理,提高健康行为自我效能。结论:动机性访谈能有效提高慢性病患者的自我效能,巩固健康概念,提高生活质量。

动机性访谈是通过挖掘和妥善处理咨客(client)在行为改变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心理,进而达到增强其改变行为的内在动机,以最终促成其行为改变的一种以咨客为中心的指导性咨询方法【1】在此我们运用动机性访谈的理论基础(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咨询原则(表达共情、发展差异、化解阻抗、支持自我效能)、基本技巧(开放式问题、肯定、反馈式倾听、总结、改变谈话、信息和建议提供、行为改变计划制定)等方面的知识,和慢性病患者开展动机性访谈,帮助慢性病患者发现并克服自身矛盾心理,从而引发其对自身不良健康行为的改变,促进健康行为效能。要点:访谈双方的相互作用使慢性病患者产生行为改变的愿望,而行为改变的动机来自于慢性病患者被唤起的内在动力,并非医护人员强加。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

(a·bajldura.1977)提出的概念,指一个人对自己在某一活动领域中的操作能力的主观判断或评价。自我效能是调节认知和行为能力关系的关键因素,影响或决定人们对行为的判断和选择,以及对该行为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很大程度

动机性访谈(三)
动机性面谈

动机性面谈(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是由MILLER和ROLLNICK在上世纪90年代初根据治疗酒精依赖患者的经验建立起来的一种以咨客为中心的访谈技术。由于咨询过程中咨询者主要通过挖掘和妥善处理咨客行为改变过程中的矛盾情感,进而达到增强咨客行为改变的内在动机,故被称为动机性访谈。目前MI在西方国家已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成为行为改变的主要技术之一。但这一技术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报道还比较缺乏。

一、MI的理论基础

与传统的行为改变干预技术相比,MI将当代不少行为改变的研究理论应用整合在实践中。在行为改变理论方面,MI主要借鉴了DiClemente&Prochaska提出的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该理论强调行为改变是一个连续和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分为前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和维持阶段5个阶段,不同阶段个体对自身行为改变的心理活动亦不相同,为此,咨询中应当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咨询策略。根据上述理论,MI整个访谈过程大致被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指向行为改变的前意向与意向阶段,主要是帮助咨客增强行为改变的内在动机,第二阶段则指向行为改变的后面3个阶段,重点在于巩固咨客对行为改变的承诺以及制订并履行行为改变计划。在咨询策略上,由于咨客的矛盾情感和阻抗常常是咨询第一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基于Rogers人本主义理论和Festinger的认知推敲理论,MI强调运用冲入和扩大认知不一致来激发咨客行为改变的内在动机。当咨客开始进入行为改变准备阶段后,能否做出有效的改变尝试是MI的关键。为了巩固咨客对行为改变的承诺以及制订并履行行为改变计划,MI强调提高咨客对行为改变的效能是咨询的重点。为此,根据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论,MI着重通过各种效能增强策略来增强咨客的效能信念。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尽管MI没有提出更多新的咨询理论和行为改变理论,但它的积极意义在于将当代不少应用心理学研究成果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当前,无论是Rogers的人本主义理论,还是DiClemente&Prochaska的铜佛分阶段转变理论,乃至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论,都已被 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证明是指导临床和社区行为干预十分有效的理论,这也保证了MI的有效性并提高了这一访谈技术的应用价值。

二、MI的咨询原则

在行为改变的过程中,咨客经常处在一种改变与不改变的矛盾情感中,这也是行为改变意向阶段的主要心理特点,为此,采取相应的访谈,避免访谈过程陷入说教而导致遭遇阻抗是整个MI咨询的关键。为此,Miller&Eolinick强调了在运用MI时应遵循的4个核心原则:

1、 表达神入(Express Empathy)

Rogers以咨客为中心的人本主义观点同MI最基本的咨询原则之一。Eogers曾指出,对于有效的行为改变而言,咨客本身才是真正专家。在MI中,神入被定义为“咨询者准确反馈咨客意图的能力”,具体而言,咨询者在访谈中的基本态度应当是通过有技巧的气馁式倾听接受和认可咨客的矛盾冲突心理,在接受咨客的基础上推动其作出行为改变。

2、发展差异

基于认知失调理论,在MI实施过程中强调发展差异的主要目标是探索和扩大咨客目前自身不良行为和所追求的价值信念之间存在的认知不一致,从而促进咨客考虑行为改变的可能笥。在这一过程中,MI很重要的一点是帮助咨客理解自己的短期和长期目标,一旦咨客深刻地领悟了自己追求的价值信念与现有问题行为之间的矛盾,便有可能从矛盾冲突体验中摆脱出来,进而做出正确的改变决策。

3、接受阻抗

与传统的理解不同,MI中出现阻抗并不意味着咨客反对改变;相反,阻抗是一个咨客【动机性访谈】

对行为改变持有不同看法的信号。倘若发生阻抗,咨询者要避免和咨客对行为改变进行争论。合适的咨询原则是邀请咨客一同探讨新的可能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使咨客能够自己发现答案和问题解决办法,而不是由咨询者将问题解决办法强加给咨客。

4、维持自我效能(Support Self-Efficacy)

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论指出,个体对自我效能的感知水平是行为能够成功改变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维持咨客的自我效能是很重要的一个咨询策略,在MI的实施过程中则需要始终强调由咨客本人而不是由咨询者来选择和履行改变改变行为的计划。例如,在咨询过程中,咨询者不应对咨客提出诸如“你应当这样做”一类的要求,恰当的表述是“如果你想这样做,我可以提供帮助”。此外,在访谈中,运用客过去的成功的经验来鼓励他们也是维持咨客自我交通的有效策略之一。

除了上述咨询原则外,开放式提问、反馈式倾听、及时确认、阶段性小结以及引导自我动机性陈述这5种基本咨询技能是MI实施过程中,特别是首次咨询中经常使用的技术。Miller和Rollnick特别指出,尽管上述5种技术中的前4种源于Rogers的人本主义咨询方法,但在MI中使用这些技术有更为明确的目标,即在于更好地帮助咨客挖掘他们矛盾情感和澄清改变的原因;而另一种技术则是MI所特有的,即引导咨客自我表达行为改变的愿望,从而促进咨客进入行为改变的准备阶段或行动阶段。

三、MI的应用现状

近年来随着对个体健康行为关注程度的提高,如何有效地帮助个体转变不良行为成为维护健康的关键。MI既具有可靠的理论基础,又具有操作性,因而得到了临床工作者和有关领域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并被广为应用。根据临床中不同使用者所处的不同咨询环境,如争论室的医护人员、家庭医生、社区护士以及专业咨询人员,MI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操作模式,但都保持了简短式的访谈模式,国外目前常见的MI咨询模式为30分钟,更简短的则将每次谈话时间限制在10分钟甚至5分钟。除了面对面咨询外,MI也在电话咨询中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MI的简短模式符合人们对简短心理治疗的需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MI的优越性。大量的实践表明:

对于酒精、海洛因、可卡因、大麻等一些物质依赖患者,采用MI这一技术具有良好的行为干预效果。例 如,一项对1726名酒瘾患者的随机对照控制研究表明,以MI为核心的动机增强治疗与传统的认知行为治疗的疗效相比,无论是患者的自我报告还是相关的生化指标都显示前一种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后者。

MI在帮助个体戒烟、饮食控制、增强体育锻炼等健康行为促进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在一项帮助269名孕妇戒烟的研究中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接受MI的孕妇戒烟或减少吸烟的行为显著增加。对125名神经性厌食患者的研究中发现,MI在患者前意向阶段和意向阶段的行为干预效果显著优于认夭行为治疗。在一项帮助523名成年人进行身体的研究中,通过12周的追踪随访发现,接受MI的实验组中能够坚持身体锻炼的人数明显多于控制组中坚持身体锻炼的人数。

MI也适用于改变慢 性病患者的不健康行为。例如,对200名糖尿病 患者的医生或护士进行了MI培训,结果发现,70%的医护人员能够接受MI并在对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了该技术。对22名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了该咨询技术,结果发现MI可以显著帮助患者提高治疗的依从性以及对血糖的控制。

此外,已有研究还发现,MI也适用于精神病 患者以提高他们的治疗依从性。对121名精神病 住院患者的研究发现,接受MI的患者出院后的首次复诊率显著提高。对21名非品质性精神病 患者的行为干预发现,MI能够影响患者对药物治疗的态度以及疾病自知力。

【动机性访谈】

四、结束语

如上所述,MI被认为是一种有效整合多种理论并具有较强实用性的简短行为改变技术。

在美国近几年至少有15项由国家健康研究基金支持的有关健康行为的研究采用了MI技术,由此反映出这项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目前,国外关于MI这项咨询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在总结由临床实践取得的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MI的操作性定义及效果,包括接受MI训练的次数、训练程序以及采用行为编码技术来评价液压油封门内容。二是MI这项技术的适用范围,包括在疗效上是否存在着人群差异或特定行为差异。三是关于实施MI的成本—效益分析,包括不同行为改变策略的效果比较等。可以预期,通过以上几方面的研究,MI这项咨询技术将更趋成熟,从而在临床上得到更好的应用。(骆宏,许百华,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杭州)

【动机性访谈】

动机性晤谈作者: 张健

【关键词】 心理治疗;动机性会谈;评估工具;综述

中图分类号:R749.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8)008-0583-05【动机性访谈】

动机性会谈(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MI)是一种以来访者为中心,通过鼓励来访者探索并解决内心矛盾而诱发其行为改变的指导性行为改变方法[1]。MI发源于酒精依赖治疗领域,是上世纪90年代初Miller和Rollnick在成功治疗酒精依赖患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后迅速在物质依赖治疗领域中广泛应用,并显示出良好的疗效。

1 MI的理论背景与核心原则

1.1MI的理论背景

在行为改变理论上,MI借鉴了Prochaska等的关于行为转变的跨理论模型(Transtheoretical Model,TTM) [2]。该模型将来访者的行为转变过程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动机性访谈】

1.1.1 前沉思阶段(Precontemplation)

在该阶段,来访者缺乏改变的意图,这不是因为来访者没有找到解决方法,而是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有问题的。来访者之所以会接受咨询,是因为迫于家人,朋友,同事或者政府等的压力,一旦压力撤去,他们就会放弃治疗,回复到原状态。

1.1.2 沉思阶段(Contemplation)

该阶段,来访者意识到自己是存在问题的,并且开始认真考虑如何克服问题,但还没有采取相应的行动。因此,来访者可能会在这个阶段滞留很长时间。同时,来访者开始权衡:维持问题行为会产生什么后果,改善问题行为又会产生什么后果,对这些因素的思索构成了该阶段的主题。

1.1.3 准备阶段(Preparation)

该阶段包括产生改变意图和制定行为标准两个任务,因此也叫决策阶段。处于该阶段的来访者开始计划着采取行动,或者在过去已经尝试过改变,但没有获得成功。因此来访者可能已经积累了一些行为改变的经验,但尚未达到成功改变的标准,因此这只是一个量变的阶段。

1.1.4行动阶段(Action)

在该阶段,来访者已经决定要克服问题行为,并正式采取行动对问题行为、不良体验以及不利环境进行改善。前三个阶段都是改变的酝酿阶段,从该阶段开始,来访者才真正付诸了行动,产生了显著的行为改变,同时这也促使来访者承诺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其中。

1.1.5 维持阶段(Maintenance)

该阶段的两个显著特点是避免复发和巩固获益。一般而言,维持是静态的,但TTM的维持阶段并不意味着来访者在上阶段获得了改变后就可以一劳永逸,停滞不前了。该阶段仍旧是改变持续过程的一部分,要避免复发并巩固获益,来访者仍需付出不懈的努力。

1.2 MI的核心原则【动机性访谈】

在治疗理念上,MI借鉴了Rogers的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理念,提出了MI的四个核心原则:①表达共情(Express Empathy)。在MI中,共情是指治疗师运用反映式倾听技巧,探索来访者内心的矛盾与冲突,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其产生行为改变。共情涉及一种非评判式的态度,治疗师要努力从来访者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世界,不判断,不评价。这并不意味着要宽恕来访者的行为,也不意味着对来访者做出的选择持不赞同和批评的态度。因为在来访者看来,他们的想法、感情、行为都具有相当的合理性,治疗师只有从来访者的立场出发,才能理解这种合理性。②显现分歧(Develop Discrepancy)。治疗师要努力使来访者认识到其目前的不良行为和价值观之间的分歧,即让来访者意识到他们所希望的生活与维持目前行为所导致的后果相去甚远,引导其思考如不改变会发生什么,如改变又会发生什么,并将其反映给来访者,使来访者产生认知失调,从而促使来访者考虑改变的可能性。在实施MI时,治疗师要对来访者关于改变的谈话给予特别的关注,并将之与抵触改变的谈话相对比,这是诱发来访者内心矛盾的有效途径。③化解阻抗(Roll with Resistance)。在MI中,阻抗是一种正常现象,是改变过程中必然发生的,并非是要竭力克服的障碍。对治疗师来说,这是非常宝贵的信息源;对来访者来说,这通常是发生改变的前兆。来访者内心的矛盾暴露了他们的希望、欲求和恐惧。事实上,来访者可能已经预想到改变会带来的益处,开始思考改变的可行性。但另一方面,改变必然导致对失败的恐惧,对所要担负的责任以及即将面对的一切未知和不可预料的恐惧。治疗师要努力理解并尊重来访者矛盾的两面性,当来访者面对改变要退缩,即产生了阻抗时,治疗师要及时地给予接纳,这可以使来访者坦率地说出自己维持现状得到的益处。治疗师的接纳,而不是一味地促使其改变,使来访者感受到在治疗情境外从未有过的理解与尊重。此外,要成功化解来访者的阻抗,切忌与其产生争执或辩论。④激发自我效能(Support Self-Efficacy)。在MI中,治疗师要激发来访者提升自我效能感,让他们意识到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采取必要的措施,成功改变。来访者一旦决定改变,就会主动去寻求相关知识与资源,例如社会支持,以达成目标。如果来访者自身缺乏有效的知识或资源,治疗师可以以咨询者或向导的角色为其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或方法。需要注意的是,MI虽然是指导性的,但同时也强调治疗师的作用仅是提供建议和帮助,而不是被依赖,来访者才是实现自身改变的最终力量。

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师实施MI的技能如何,来访者的动机是否改变以及改变的微观过程是如何发生的,这些因素都需要评估。有效的评估可以规范治疗师的MI技能,促进治疗师成长,也有利于MI技术的推广。

2 MI的评估工具

目前,国外研究者已编制出若干各具优势的量表,用于评估MI的实施。但国内关于该领域的研究相对匮乏,因此有必要引入其中应用最广泛,也最为业内人士认可的以下四种量表,这对其他形式临床会谈的评估也有借鉴意义。

2.1动机性会谈技术编码(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Skill Code, MISC)

该量表由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的Miller于2000年编制[3]。评估过程分以下三步:第一步:将MI过程录像,评分者不间断地观看整个MI过程,用李克特7点量表给出三个整体评估分数——治疗师的整体评估,来访者的整体评估,以及二者交互性的整体评估(见表1)。第二步:对治疗师和来访者的行为进行分类并计数。治疗师的行为分为15类,来访者的行为分为4类。这一步允许评分者暂停、后退、重播视音频材料。第三步:分别计算治疗师和来访者的发言时间

MISC最大的优势在于它能对治疗师和来访者之间的交互性进行详尽地解构,以探索MI中促进来访者改变的关键成分和内在机制,并且可使治疗师对自己的MI技能有更明确的认识,因此在临床实践中MISC是促进治疗师成长的优秀工具。但同时这也产生了它最大的局限性,即耗时过长,用MISC评估一次MI一般要花费3个小时。而且,MISC对评分者的要求较高,Moyers等认为培训一个合格的评分者一般要花费大约三个月的时间[4]。高经济成本,高耗时,大大限制了MISC在临床上的使用。鉴于此,Miller等在2003年对MISC进行了修订,形成MISC2.0[5]。MISC2.0删去了第三步,即不再要求评分者统计治疗师和来访者的发言时间。这大大节省了评估时间,MISC2.0更具临床可行性。 Moyers等与戒烟者的会谈结果显示,在对治疗师的整体评估项目中,有2/3的项目达到良好及以上的信度水平(根据Cicchetti的临床显著性分类,低于0.40为差,0.40-0.59为一般,0.60-0.75为良好,0.75-1.00为优秀[6]);在对来访者的总体评估和交互作用的评估中,各有1/2的项目达到良好及以上信度水平[7]。Tappin等的信度研究发现,治疗师总体评估的ICCs(Intra-Class correlations)为0.39,来访者的ICCs为0.53,交互作用的ICCs为0.51[8]。

Miller和Mount对MISC的结构效度

动机性访谈

http://m.zhuodaoren.com/dangzheng347731/

推荐访问:动机性访谈的原则 工具性动机

工作计划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舞蹈公益课堂 下一篇: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