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的故事dengjiaxian

2016-12-30 励志故事 阅读:

科学家的故事dengjiaxian【一】:科学家的故事和有关科学的故事

科学家的故事:

两弹元勋——邓稼先

5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很被别人瞧不起的国家,它没有伟大的科学成就,科

技也得不到发展。然而,一些留学知识分子的回国,使中国的命运得到了根本的

转折,正是他们,挺直了中国的脊梁。

邓稼先就是这些留学生之一,当时他听说中国的科技状况,放弃了博士学位,

决心回国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因为他知道:自己是中国的儿女,是炎黄

的子孙!

他回到中国,积极参加了原子弹的研制工作。邓稼先不怕困难,经常带领工

作人员到前线工作。他亲自到黄沙满天的戈壁取样本,还冒着被辐射到的危险监

制原子弹。终于,在他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原子弹试验爆炸成功了!随后,邓

稼先又以惊人的速度研制成功了氢弹、东方红卫星。邓小平提到邓稼先,说:“两

弹是他的勋章,中国为他骄傲!”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

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

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他在中国

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

他的事迹。

爱因斯坦的努力

1862年夏天,诺贝尔开始了对硝化甘油的研究。这是一个充满危险和牺牲

的艰苦历程。死亡时刻都在陪伴着他。 在一次进行炸药实验时发生了爆炸事件,

实验室被炸的无影无踪,5个助手全部牺牲,连他最小的弟弟也未能幸免。这次

惊人的爆炸事故,使诺贝尔的父亲受到了十分沉重的打击,没有多久就去世了。

他的邻居们出于恐惧,也纷纷向政府控告诺贝尔,此后,政府不准诺贝尔在市内

进行实验。

但是诺贝尔百折不挠,他把实验室搬到市郊湖中的一艘船上继续实验。经过

长期的研究,他终于发现了一种非常容易引起爆炸的物质--雷酸汞,他用雷酸

汞做成炸药的引爆物,成功地解决了炸药的引爆问题,这就是雷管的发明。它是

诺贝尔科学道路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居里夫人的故事

一、淡泊名利:

居里夫人天下闻名,但她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她一生获得各种奖金10次,

各种奖章16枚,各种名誉头衔107个,但她却毫不在意。有一天,她的一位朋

科学家的故事dengjiaxian。

友来她家做客,忽然看见她的小女儿正在玩英国皇家学会刚刚颁发给她的金质奖

章,于是惊讶地说:“夫人呀,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学会的奖章,是极高的荣誉,

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

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看得太重,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二、教女有方:

居里夫人有两个女儿。“把握智力发展的年龄优势”是居里夫人开发孩子智

力的重要“诀窍”。早在女儿不足周岁的时候,居里夫人就引导孩子进行幼儿智

力体操训练,引导孩子广泛接触陌生人,去动物园观赏动物,让孩子学游泳,欣

赏大自然的美景。孩子稍大一些,她就教她们做一种带艺术色彩的智力体操,教

她们3唱儿歌、讲童话。再大一些,就让孩子进行智力训练,教她们识字、弹琴、

搞手工制作等等,还教她们开车、骑马。

牛顿与苹果的故事

青年时期的牛顿发现苹果落地。中世纪的1347-1345年间,欧洲爆发的“黑

死病”夺取了近四分之一的欧洲人口,300年后,黑死病卷土重来,欧洲紧急疏

散城市人口。正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读书的牛顿回到了他出生的家乡林肯郡的小

村庄。为了排遣心中的苦闷,他经常到他父亲的庄园里读书和散步,有一天,一

颗苹果从他经常散步的苹果树上落下来,引起了他的思考,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呢?他怎么不朝天上去呢?很定是有什么力在牵引着它。在苹果落地的启发下,

他发现了万有引力。

有关科学的名言警句

1、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 ——伽利略(意大利)

科学家的故事dengjiaxian。

2、坚持奋战五十余年,致力于科学的发展。用一个词可以道出我最艰辛的

工作特点,这个词就是“失败。 ——汤姆逊

3、对搞科学的人来说,勤奋就是成功之母。——茅以升(中国)

4、我要把人生变成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 ——居里

夫人(法国)

5、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因为她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

但学者是属于祖国的。 ——巴斯德(法国)

6、惊奇就是科学的种子。 ——爱迪生(美国)

7、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 ——杜威

(美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能希

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马克思

科学的幻想归根结底是科学和技术的大胆创造。 ——费定

观察、试验、分析是科学工作常用的方法。——李四光

应当热爱科学,因为人类没有什么力量比科学更强大,更所向无敌的了。 ——高尔基

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和结论。

——达尔文

各种科学发现往往具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勤奋和创新精神。——钱三强

科学经历的是一条非常曲折、非常艰难的道路。 ——钱三强

科学的根本精神在于求真理。——胡适科学家的故事dengjiaxian。

科学与民主,是人类社会进步之两大主要动力。 ——陈独秀

科学家的故事dengjiaxian【二】:中国近当代科学家的故事

中国近代科学家的故事

1.詹天佑(1861~1919)近代铁路工程师科学家的故事dengjiaxian。

詹天佑,字眷诚,原籍安徽婺源。 11岁考取容闳所招出洋留学生习技艺,次年赴美,为中国首批留美官费生。清德宗光绪四年(1878)入耶鲁大学工学院土木建筑科,三年后毕业。归国后,奉派赴福州水师学堂习驾驶,第二年以优异成绩调派赴扬武兵舰服务。光绪十年(1884)应两广总督张之洞之聘任广东博学馆教席,两年后完成测绘广东沿海险要图。从十四年(1888)起献身铁路工程,任工程师,先后主持塘沽天津段、滦河铁桥、津芦段、萍乡至醴陵、潮汕铁路、京张铁路等建筑工程。民国8年(1919)奉命至海参崴、哈尔滨参加协约国西伯利亚铁路监管会。因北方严寒,加以公务繁忙,操劳过度而患病,不久逝世于汉口

2.冯如(l883~1912)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师、制造者和飞行员

冯如,广东恩平人。幼时家贫,12岁赴美国,当童工。工作之余勤于钻研技术。在旅美华侨支持下,曾在旧金山创办广东飞行器公司。溥仪宣统六年(1909)设计并制成飞机,亲自驾驶,试飞成功。后造新飞机一架,航程、时速、高度均达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在国际飞行协会举办的飞行竞赛大会上获奖。宣统三年(1911),拒绝外国重金聘请,返回广州,并带回两架自制的飞机,辛亥革命爆发,参加广东革命军,被孙中山任命为广东革命军陆军飞行队长。 中华民国元年 (1912)八月二十五日在广州作飞行表演时失事牺牲,年仅29岁。

3.李四光(l889~1971)地质学家

原名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地质学家。蒙古族。湖北黄冈人。1919年和1927年分别获英国伯明翰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49年以前,长期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1949年10月19日,尚是漂泊国外之时,他已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归国后,他长期担任着政府地质部部长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地质学会创始人之一。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用力学观点研究地壳运动及其与矿产分布的规律,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并为大庆、胜利等油田的发现所证实。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晚年发表的“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对我国学科大交叉的倡导产生深刻影响。对中国地质教育、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4.竺可桢(l890~1974)气象、地理学家

竺可桢是中国近代气象事业主要奠基人。1890年3月7日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1910年赴美,1918年以论文《关于台风中心的几个新事实》获博士学位后回国。在开创中国气象教育事业,筹划组建早期的中国气象观测网,特别是创设高山、边远地区的气象站,开展中国高空探测和天气预报业务,组织编印中国气候资料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20世纪20年代,他创建了气象研究所。30年代,竺可桢研究中国气流的运行,特别是东南季风和中国雨量的关系。首

先指出,夏季季风带来的水汽,是中国大陆上雨泽的主要来源;又指出,季风强盛时,长江流域主旱,华北主涝,季风不强时则相反。他还研究物候和天气的关系,组建中国物候观测网,注意物候知识在农业中的应用。竺可桢长期搜集整理古代有关物候的文献,并依据历代物候记载,研究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其成果对气候变化研究有重要贡献。科学家的故事dengjiaxian。

竺可桢共发表论著 270余篇,属于气象方面的重要论著还有:《中国气候区域论》、《中国气流之运行》、 《 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 《中国气候概论》、 《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中国当代科学家小故事

科学家的故事dengjiaxian。

1、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1946年应聘到美国讲学,很受学术界器重。当时,美国的伊利诺大学以一万美元的年薪,与他订立了终身教授的聘约。华罗庚的生活一下子舒适起来了,不仅有了小洋楼,大学方面还特地给他配备了四名助手和一名打字员。新中国成立后,一些人总以为华罗庚在美国已功成名就,生活优裕,是不会回来的了。然而,物质、金钱、地位并没有能羁绊住他的爱国之心。1950年2月,华罗庚毅然放弃了在美国“阔教授”的待遇,冲破重重封锁回到祖国。途经香港时,他写了一封《告留美同学的公开信》,抒发了他献身祖国的热情。他满腔热忱地呼吁:“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梁园虽好,非久留之地。”

2、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早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苦读六年,取得了地质学硕士学位。他的老师鲍尔敦教授劝他留下深造,获得博士学位后再回国。李四光谢绝了老师的好意,他回答说:“不,我想把我学到的知识,尽快贡献给我的祖国。”1920年回国工作,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止。后来,一度出国,在国外仍坚持地质学的研究工作。到1950年,他放弃国外优厚条件,在新中国百废待兴之际,毅然从英国绕道回国,作为新中国的地质部长为我国石油事业立下卓越功勋。

3、我国“两弹”元勋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美国要给他很好的条件和优厚的待遇,希望他能长期在美国工作。但是,邓稼先并未因高官厚禄而动摇他回祖国工作的决心。1950年,他胸怀报国之志,回到了祖国,为“两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4、中国当代著名物理学家周培源,在1945年受邀参加美国战时科学研究与发展局的研究工作。伴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美国海军部成立了海军军工试验站,并希望周培源到该站工作,待遇甚优。但海军部是美国的政府部门,在海军部所属单位任职便成为美国政府的公务员,外籍人员须加入美国籍才能参加。周培源当即向美方提出三条件:第一,不加入美国籍;第二,只承担临时性的研究任务;第三,可以随时离去。1947年2月,周培源毅然带着妻儿离开美国回到了自己祖国的怀抱。

5、我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创始人钱三强,1937年赴法国留学研究原子理论,被小居里夫妇认为他是最优秀的科研人员。1948年,钱三强和夫人何泽慧提出回国,导师和同事们都再三劝说、挽留。国民党政府驻法大使恶狠狠地威胁说:“看他能上得了大陆的岸,那才怪呢!”这意思很明白。如果钱三强坚持要回祖国,国民党特务就会在半路上下毒手。钱三强不顾个人安危,置生死于不顾,与夫人抱着刚刚半岁的女儿,果断而机智地回到祖国怀抱,为发展我国原子能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核弹之父”。

6、被誉为“中国现代火箭之父”的钱学森,是著名的航天工程和空气动力专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在冯•卡门教授的指导下,在火箭研究中取得了重大进展,为反法西斯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1947年,刚刚36岁的钱学森被聘请为美国麻省工学院的终身教授。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传到钱学森那里,他想:“我是一个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我应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为了报效新生而落后的祖国,钱学森从1950年起在美国向其当局正式提出回国申请。但是,美国当局却百般阻挠并加以迫害,没收了钱学森的各种资料和书籍,并诬蔑陷害他为“间谍”,对他进行审讯和监禁,将他关押在一个孤岛上,仅半个月,就使他的体重减轻了14公斤。当时美国当局声称,只要钱学森放弃了回国念头,就照常给他提供实验室和仪器设备。可是,钱学森宁死也要回国,始终没有屈服。通过五年的艰苦斗争,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钱学森于 1955年9月17日踏上了归国的路程。回国后,钱学森为新中国的航天事业跃入世界前列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7、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早年留学日本,1931年获得博士学位。日本不少名牌大学以高薪聘请他,但他想到出国留学是为了掌握科学、报效祖国,就一一辞谢,毅然回国。回国后,他在浙江大学执教,竟一连四个月领不到工资,穷得连饭都难以吃饱,而当时日本帝国大学还答应保留他半年的工资。贫贱难移爱国心,苏步青毫无再去日本之意。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大学又发来电报,请他前往任教。出于民族大义,他一口回绝道:“我要留在自己的祖国。祖国再穷,我也要为她奋斗,为她服务!”

8、中国核物理学家王淦昌早年为了支持抗日战争,把日本侵略者早日赶出去,他就将自己家中积蓄的白银、首饰全都献给了祖国。1961年,当国内出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钱财十分短缺时,身在苏联的王淦昌就将自己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十四万卢布(约合人民币2至3万元)交给中国驻苏大使馆转赠给祖国和人民。1982年,王淦昌又将自己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奖金三千元全部都捐赠给了小学。

9、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文俊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也许无法想象眼前这位鹤发童颜、乐观开朗的老先生,就是年逾8旬的著名数学家:步履矫健,连小伙子有时都赶不上;思维敏捷,稍不留神就跟不上他的思绪。

2001年2月19日,82岁的吴文俊从国家主席江泽民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这位平时十分低调的科学家顷刻间成为举世瞩目的新闻人物。

10.袁隆平,他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经过6年多的时间跑遍了大半个中国,最后在海南岛找到了雄性不育植株。然后又因为“十年动乱”差点断送了他的全部实验成果,幸好他的助手帮他藏了4钵稻苗,还可以进行研究,最后研究出了“杂交水稻。报纸上曾引述农民的话说:“我们吃饱饭,靠的是两„平‟,邓小平和袁隆平。”袁隆平的水稻南优2号,比以前的水稻单产增产20%,于1973年研究成功,1976年开始推广。八十年代,国际组织给他的奖项多得像米粒一样。中国有九亿农民,他一个人,相当于干了两亿农民的活。有人预估,他的种子共创造效益5600亿美元。假设其中分零头给他,那么他的资产就会大致与世界首富卡洛斯·斯利姆·埃卢590亿美元相当。

科学家的故事dengjiaxian【三】:电脑小报《科学家的故事

科学家的故事dengjiaxian

http://m.zhuodaoren.com/ziwo584885/

推荐访问:科学家的小故事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

励志故事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给高考的励志语 下一篇:科学家爱因斯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