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真寄外薛媛阅读答案鉴赏欲下丹青笔,先拈宝镜寒,已惊颜索寞,渐觉鬓凋残

2016-04-19 阅读答案 阅读:

第一篇:《2012年东北三省三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2012年高三

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昔人眼中,“雄浑”作为一种风格,或一种美的表现形态,几乎是高不可攀的。《诗品集解》曾说:“文中惟庄马,诗中惟李杜,足以当之。”范围是小的可怜了。西方美学中有个与“雄浑”比较相近的范畴,叫做“崇高”,按照康德的见解,艺术领域并不存在“崇高”;它,仅仅表现在自然界。然而。前一种说法至少遗漏了词中的苏辛,忘却了李杜之前的屈原和李杜之后的陆游;就后一种说法而论,既然艺术是生活(包括自然界)的再现,生活中可以有崇高,艺术何以独无?不过,康德对崇高现象的分析仍有精到之处。根据他的分析,崇高引起的感觉和通常所说的美感很不一样。它不是那种直接的单纯的快感,而是一种生命力暂时受到阻遏而后洋溢迸发的振奋感。崇高的事物以其巨大的威力常常显得很可怕,但又并不是加害于人,所以结果在我们心中唤起的就不是恐惧,而是勇气和自豪。雄浑之美怕也就是这么回事。

在叙事性作品特别是小说中,雄浑之美如何产生,前人似乎说得不多。依我看来,小说的雄浑,在内容上总是与一种严重的社会冲突或人与自然的冲突联接在一起;而在形式上往往与宏伟的结构密切相关。前者,使人在惊心动魄的斗争面前对正义的力量、高尚的精神肃然起敬;后者,则使人好像面临巍峨的大厦而慨然兴叹。

雨果的《九三年》很雄浑,这是因为它以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革命与反革命两种力量的生死决战为题材,既写了人与自然的搏斗,更写了人与人的较量,其中更表现出了强烈的人道色彩。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失》则不然,它没有什么扣人心弦的场面,而以音乐般的气氛和情绪取胜。它也写冲突,却并非战争中你死我活的搏斗,而是一个具有崇高心灵的音乐家与庸俗环境的对抗以及他自己内心经历的斗争。作者崇拜贝多芬,他的作品也同贝多芬的英雄性乐曲一样,表现着这样一种进程:从黑暗到光明,通过斗争走向胜利!小说描写克里斯朵夫艰难奋斗的一生,从“蒙蒙晓雾初开”到“将死而不死于恶死之日”,一步一步将读者引向雄浑高远之境。

康德曾把崇高分为“数量的”和“力量的”两种。“数量的索高”系指体积的无限大。虽然他把崇高局限于自然界,但艺术中同样存在一个“体积”问题。西欧美术史上,没有哪个画家能比米开朗琪罗更雄浑,而他的名作《创世纪》之所以令人产生庄严雄伟之感,显然与其巨大而辉煌的结构分不开。试想我们进入罗马西斯廷教堂,猛抬头望见离地十八米的拱形天顶上,许多健壮而富于英雄气质的人物正扮演着各个不同的神奇故事,所有的故事都用建筑物的形式和装饰纹样区划开来。而整个画面又形成一个浑然的整体,这是多么壮观的现象啊!连画家的对头拉斐尔也不由得惊叹:“米开朗琪罗是用着同上帝一样杰出的天才创造出这个世界的!”

对于大部头长篇小说来说,宏伟的结构更是通向雄浑的必由之路。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以法俄战争为背景,反映的社会生活极其广阔。笔触所及,不仅包罗国王的御前会议,贵族的沙龙聚会,地主的庄园生活;而且布下好几条爱情线索,展现了青年男女的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但所有这一切都直接间接地与战事交织在一起,人生的悲欢离合无不与战场的风云变幻休戚相关。

历来人们对雄浑或崇高的具体解释也许纷纭有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都认为它是一种高格调,高境界。

(节选自俞汝捷《小说24美》)

1.下列有关“雄浑”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雄浑”曾被人当作一种风格或一种美的表现形态,《诗品集解》中用“文中惟庄马,诗中惟李杜,足以当之”来举例说明。

B.与“雄浑”比较相近的范畴是西方美学中的“崇高”,只是,康德认为“崇高”只表现在自然界而不存在于艺术领域。

C.“雄浑”会带给人那种直接的单纯的快感,而“崇高”带给人的却是一种生命力暂时受到阻遏而后洋溢迸发的振奋感。

D.“雄浑”之美与“崇高”的事物给人感受常常相同,它们巨大的威力常常显得很可怕,但又并不是加害于人,往往会在我们心中唤起勇气和自豪而不是恐惧。

2.下列对“小说的雄浑”的分析与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小说的雄浑,在内容上总是与一种严重的社会冲突或人与自然的冲突联接在一起,使人在惊心动魄的斗争面前对正义的力量、高尚的精神肃然起敬。

B.小说的雄浑,在形式上往往与宏伟的结构密切相关,使人好像面临巍峨的大厦而慨然兴叹,对于大部头长篇小说来说,宏伟的结构吏是通向雄浑的必由之路。

C.小说的雄浑通过宏大的创作体现出来,正如《九三年》《约翰·克里斯朵夫》《刨世纪》以及《战争与和平》,它们要么有宏阔的题材,要么有宏伟的结构。

D.小说的雄浑是雄浑的一种具体表现,它与崇高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都被人们认为是一种高格词,高境界。

3.下列依据文章内容进行的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

A.作者借助西方美学中的“崇高”来解读“雄浑”,“雄浑”范围虽小了点,但可以存在于艺术领域,这一点却是“崇高”不具备的。

B.康德所说“数量的崇高”对小说而言是宏伟的结构所表现出的雄浑,而“力量的崇高”对小说而言是丰富的内容及深刻的主题带给人强烈的心灵震撼。

C.《约翰·克里斯朵夫》之所以雄浑,正是罗曼·罗兰在作品中以贝多芬及贝多芬的英雄性乐曲为主要表现对象,一步一步将读者引向雄浑高远之境的。

D.只要将笔触及到广阔的社会生活,描绘人生万象,展现人生悲欢离合,创作出大部头长篇小说,就能够让这样的小说达到雄浑的境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崔玄炜,博陵安平人也。父行谨,为胡苏令。少有学行,深为叔父秘书监行功所器重。龙朔中,举明经,累补库部员外郎。玄炜以清谨见称。寻授天官郎中,迁凤阁舍人。

长安元年,超拜天官侍郎。每介然自守,都绝请谒,颇为执政者所忌。转文昌左丞。经月余,(武)则天谓曰:“自卿改职以来,选司大有罪过。今要卿复旧任。”又除天官侍郎,赐杂彩七十段。三年,拜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兼太子左庶子。四年,迁凤阁侍郎,加银青光禄大夫,仍依旧知政事。先是,来俊臣、周兴等诬陷良善,冀图爵赏,因缘籍没者数百家。玄炜固陈其枉状,则天乃感悟,咸从雪免。

则天季年,宋璟劾奏张昌宗谋为不轨,玄炜亦屡有谠言,则天乃令法司正断其罪。玄炜弟升时为司刑少卿,又请置以大辟。其兄弟守正如此。是时,则天不豫,宰相不得召见者累月。及疾少间,玄炜奏言:“皇太子、相王仁明孝友,足可亲侍汤药。宫禁事重,伏愿不令异姓出入。”则天曰:“深领卿厚意。”寻以预诛

张易之功,擢拜中书令,封博陵郡公。

中宗将授方术人郑普思为秘书监,玄炜切谏,竟不纳。寻进爵为王,赐实封四百户,检校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兼知都督事。其后被累贬,授白州司马,在道病卒。建中初,赠太子太师。

玄炜与弟升甚相友爱。诸子弟孤贫者,多躬自抚养教授,颇为当时所称。升,官至尚书左丞。玄炜少时颇属诗赋,晚年以为非己所长,乃不复构思,唯笃志经籍,述作为事。所撰《行己要范》十卷、《友义传》十卷、《义士传》十五卷,训注《文馆辞林策》二十卷,并行于代。

(节选自《旧唐书·崔玄炜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诬陷良善,冀图爵赏 冀:希望。

B.因缘籍没者数百家 籍:户籍。

C.玄炜亦屡有谠言 谠:正直。

D.则天不豫 豫:舒服。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崔玄炜正直有节操的一组是( )(3分)

①每介然自守,都绝请谒 ②玄炜固陈其枉状 ③乃令法司正断其罪

④又请置以大辟 ⑤玄炜切谏,竟不纳 ⑥唯笃志经籍,述作为事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崔玄炜年少的时候就很有学行,他的叔父特别器重他。龙朔年间,参加明经科考试中举。后来崔玄炜补任库部员外郎。

B.崔玄炜曾上奏说,帝王所居之处是很重要的地方,希望不要让异姓出入。不久,因参与诛杀张易之兄弟有功,升任中书令,封博陵郡公。

C.武则天末年,宋璟检举张昌宗图谋不轨,崔玄炜和时任司刑少卿的弟弟崔升主张处死张昌宗,武则天才命令法司正确审理他的罪行。

D.崔玄炜年轻时写了很多诗赋,晚年认为这不是自己的专长,于是就不再写诗赋,只是一心一意研读经籍,撰写著作。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玄炜固陈其枉状,则天乃感悟,咸以雪免。

(2)诸子弟孤贫者,多躬自抚养教授,颇为当时所称。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写真寄外

薛媛

欲下丹青笔,先拈宝镜寒。

已惊颜索寞,渐觉鬓凋残。

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

恐君浑忘却,时展画图看。

注:薛嫒是晚唐濠梁(今安徽凤阳)人南楚材妻。楚材离家远游。颍(今河南许昌)地长官爱楚材风采,欲以女妻之。楚材欲允婚,命仆回濠粱取琴书等物。“善书面,妙属文”(见《云溪友议》卷上)的薛嫒,觉察丈夫意向,对镜自画肖像,并写了上面这首诗以寄意。

8.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概括说明。(5分)

9.赏析颈联的写法和内涵。(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寄蜉蝣于天地, 。 ,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写真寄外薛媛阅读答案鉴赏欲下丹青笔,先拈宝镜寒,已惊颜索寞,渐觉鬓凋残】

(3)蹴尔而与之, ,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汗血马

魏继新

夕阳正在西下,苍茫的暮色给无垠的沙丘涂上了一层忧郁、凝重的昏黄,晚霞正在渐渐暗淡下去,几缕破碎的云丝被烧得通红后,又仿佛随着沙漠粗糙而夹着尘沙的戈壁风吹得骤冷,云丝便变得像一块块冷却后的生铁在青黑中镶上了一层红边,使干燥的沙漠更显得荒凉而凄惨,呈现一派壮观的悲怆。但尽管如此,空气仍然十分干燥,使人嗓子眼儿里仿佛冒得出火来,所以,在汉子的眼里,那落日依然在使人炫目地燃烧着,使他觉得连呼吸也刺激得嗓子一阵阵针扎般地疼痛。

汉子的头发已经有些灰白了,但短而粗糙的胡须却显示出他并未衰老,而恰恰是正值壮年,只不过岁月的沧桑与坎坷过早地给他的须发涂上了一层白霜。汉子留平头,额头像石块一般坚硬,有几条刀砍斧凿般的皱纹横在其间。他面部轮廓分明,线条执拗粗犷,眼睛凹陷,带点儿凶狠、阴沉,与他做伴的,是一匹身架不高,但却并不因风沙、干渴折磨而失去其矫捷神韵的枣红马。那马与他一起出生入死,相依为命,好几次在他昏迷时背负着他脱离险境。这一次,又是它,带着负伤的他日夜兼程地奔走了三天三夜,直到闯入茫茫戈壁,才摆脱了仇家的追杀。

马喷着响鼻,艰难地把腿一次次从深陷的黄沙中拔出,但尽管如此,它还是不时用劲拽着缰绳。助不愿再骑它的主人一臂之力,但它终归还是太累了。汉子心疼地拍了拍马背,终于找了一处背风的沙口,躺了下来,那马,便偎在他头前,用身躯替他挡风。汉子见了,艰难地一笑,对它报以感激。

月亮升起来了,荒原变得苍白而神秘,一层忧郁的月光,镀在汉子和马身上,使他们看上去,犹如一尊正在渐渐风化的黝黑的泥塑。

汉子醒来时,如炽的烈日已高高地悬挂在荒漠之上。他已记不得闯进戈壁有几天了,只昏昏沉沉地被同样疲乏的马艰难地拽着走。偶尔看见被风沙掀露出的人兽的白骨。汉子嘴唇喃喃地动着,眼前不断出现许多幻象。他仿佛看见自己杀了杀害他全家的仇人,与弟兄们拉竿子杀富济贫的情景,也仿佛看见官家围杀了全部弟兄,还有他的媳妇玉茹,他要与官家拼命,玉茹却叫他一定要冲出去。他冲出去了,进了戈壁,却终于因饥渴难耐晕倒了。

醒来时马正嘶鸣着,用蹄把刀踢到他面前,又躺下来,把脖子对准他的脸。汉子一下明白了,马要他拿自己的血解渴。汉子眼里涌出了泪水,他抱住马脖子,缓缓拿起刀,但他没有割马,而是割了自己手腕,血汩汩涌出,他把手腕对准马嘴。马似乎也明白了,吸吮了几口,便扭过了头,汉子看见马眼里也有泪水。他撕了条布巾,包住伤口,缓缓爬上马背,马站起来,艰难地向前走去,汉子却昏过去了。

不知过了多久,过了多少个白天和黑夜,马一阵长长的嘶鸣把他惊醒了,汉子迷迷糊糊地看见了一片

绿地,而马也竭尽余力,艰难地奔跑起来,还出了汗。汉子用手一摸,闻到异味,拿到眼前一看,那汗中,竟带着血丝„„

后来,汉子便在这沙漠中的绿地安了家,放牧着马匹牛羊。渐渐地,这儿变成了一块小小的绿洲,不少牧民也在这儿落了户。汉子的马不仅与他终身为伴,而且也渐渐繁衍成一群。只是,此马虽日行千里,夜行八百,但每汗必血,实非一般良驹矣。

于是,人们便呼那马为汗血马,尽心恤之,轻易不使其驰骋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运用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超乎人的想象又在情理之中,极具艺术魅力。

B.第二自然段,对汉子外貌、神态、动作的描写表明了汉子有过沧桑与坎坷的经历,性格粗犷。

C.小说采用补叙的方式介绍了汉子和汗血马进入沙漠的原因,叙述的故事曲折而又引人入胜。

D.本文中有许多细腻感人之处,如“汉子眼里涌出了泪水,他抱住马脖子,缓缓拿起刀„„汉子看见马眼里也有泪水”,写出了汉子对马的感激之情。

E.小说结尾表明马终于带领主人冲出困境,有了一个美满的结局,小说的主题也得到了升华。

(2)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汗血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4)这篇小说讲述了“汗血马”和汉子的故事,表达了丰富的意蕴。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见解。(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梦里不知身是客

清心

长长的静默,风吹叶落。1973年3月6日,81岁的美国作家赛珍珠带着满腔遗憾和对中国无与伦比的思念与眷恋,永远闭上了双眼。自此,她倾情热爱的第二故乡——中国,与她天各一方。

1972年5月,收到拒绝她访华的回信时,赛珍珠衰老孤独的身体如同深秋的雨布,顷刻瑟瑟成薄凉。只是,误会也好,曲解也罢,甚至连那些常人难以接受的人身攻击,亦不能动摇她的“中国心”。她对中国的感情如同种子发芽生根,早已渗透到骨子里。

赛珍珠一生中的前40年,除去回美国上大学的4年和读硕士学位的两年,均在中国度过。她自小跟一位姓孔的先生学习“四书五经”,说中国话,写中国字。童年的赛珍珠最喜欢听奶妈讲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这些口头文学,对她以后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岁那年,父亲安排她回美国读大学。在康奈尔深造时,她主修的是英文,论文却洋洋洒洒地写了《中国与西洋》。硕士毕业后,赛珍珠再次返回中国。在土地贫瘠的宿州生活了三年。其间,她接触到许多目不识丁、辛勤劳作的中国农民,亲眼目睹了他们如何在贫穷困苦以及天灾人祸中不屈不挠地挣扎和拼搏。最可贵的是,她还尽可能深入中国民间,四处走访,跟老百姓交朋友。因此,她对中国历史和现状的认识甚至不亚于许多中国作家。赛珍珠写中国,纯粹是出于对中国人民的关心、同情甚至是感恩。她曾说过:“我早已学会了热爱中国农民,他们如此勇敢,如此勤劳,如此乐观而不依赖别人的帮助。长久以来,我一直致力于为他们讲话。”就这样,赛珍珠怀揣一颗赤诚之心,为了表达对中国兄弟姐妹的挚爱深情,她主动承担起“为民请命”的角色,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的“发言人”。

1919年,赛珍珠与丈夫来到金陵大学任教,在学校分配的一所小洋楼的阁楼上,她面向群山,文思泉涌,几乎完成了后来为她赢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全部作品,这座洋楼现在仍然静静地立在南京大学北园的西墙根旁。

第二篇:《武汉外国语学校5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及其答案》

2012年武汉外国语学校高三适应性训练

语 文 试 卷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每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投奔/疲于奔命 复辟/鞭辟入里 参拜/功过参半 史乘/乘风破浪 ........

B.剥皮/生吞活剥 艾叶/自怨自艾 暴躁/一暴十寒 刻薄/厚此薄彼 ........

C.裨益/稗官野史 谙熟/万马齐喑 炮制/枹鼓相应 泥淖/绰绰有余 ........

D.强拆/天寒地坼 皎洁/庸中佼佼 通缉/开门揖盗 撩拨/烟熏火燎 ........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煤碳 副食品 食不裹腹 故伎重演

B.表率 三步曲 烟霏云敛 钟鸣鼎食

C.就绪 两口子 平心而论 提心吊胆

D.潦草 大姆指 一诺千金 指天画地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习武与悟性有关,悟者为侠,不悟者终归一介武夫。河北省的夏云飞颖

悟非凡,师傅一点,

心头便灵光一闪,昭然若揭。 ....

B.戴维斯被捕后,自称开枪是为了自卫;而巴基斯坦的一些官员则公开表

示,戴维斯开枪是在执行任务,而非自卫。戴维斯的杀人动机成了一个谜,人们对此莫衷一是。 ....

C.一些跨国公司的产品问题被曝光后,相关企业在国外市场立刻采取补救

措施,但在中国却以“产品符合国内标准”为由不了了之,还有一些跨国公司则对中国维权呼声置若罔闻。 ....

D.近期煤炭价格一涨再涨,网友戏称继“蒜你狠”、“豆你玩”之后上演的

“煤超疯”将会进一步推动消费品价格水涨船高。 ....

4.

( )

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针对滥用“特供”、“专供”标识,国家工商总局发出通知,要求严查超市、商场、集贸市场、批发市场等场所所售商品,标识中不得出现“特许”、“专用”等词语。

B.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其主要来源是来自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排放的残留物。

C.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关于“中国速度”、“中国崛起”和“中国模式”的讨论逐渐增多。

D.由于大量“黄牛”有组织地参与抢购囤货,导致苹果公司于日前宣布停止在京沪两地的苹果零售店销售iPhone4S。

5.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家》中觉新和梅本是青梅竹马的一对恋人,只因双方母亲在牌桌上有了

磨擦,就被无情地拆散了。最终梅在痛苦的折磨中悲哀寂寞地离开了人世。

B.《哈姆莱特》中霍拉旭曾在夜半看到一个鬼魂,长得和已故的老国王一样。

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哈姆莱特,困惑的王子立刻断定这就是父王的冤魂。

C.《风波》中,作者以张勋复辟事件为背景描述了江南农村中一场风波,围

绕“辫子”的危机,揭示了这一事件的实质,即复辟终究挡不住历史前进的步伐。

D.《红楼梦》中探春倡导成立“海棠诗社”,李纨主动请缨做社长。第一次

咏白海棠,宝钗夺魁;第二次咏桃花,林黛玉才情倾倒众人。

一、 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流行语折射多元文化心态

所谓流行语,是指在某一时期、地域中出现的、广为流行的语汇。它以鲜活

的形式来表达特殊的含义,丰富了我们的话语空间,对原生态的生活形式和内容有很强的概括性,又不失幽默、调侃的意味。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多元,传媒的发达,尤其是网络的异军突起,流行语往往在一夜之间传遍社会的各个角落。流行语无一不是社会现实、社会风尚的某种折射,借助于网络等传媒,犹如插上了翅膀,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我们注意到,流行语的流行速度正在加快,有时甚至就在几秒钟的时间内流行开来,由于这些流行语契合了现代人的某种心理期待,产生了共鸣,成为其快速流行的社会心理基础。

其实,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总有属于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流行语,古今

中外概莫能外。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风‛,何尝不是那个时代的流行语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现在我们翻看《诗

经》,依然能够品味那个时代的社会风尚和价值取向。美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每年都有相当规模的流行语调查和发布,日本去年的‚U-can 流行语大奖‛颁奖仪式上,出自宫崎县知事东国原英夫之口的‚必须做点什么‛及高中生高尔夫球选手石川辽的昵称‚腼腆王子‛获得大奖。关于获奖理由,评委会表示,东国原这句当初用在知事选举的口号‚触动了日本全国男女老少的心弦‛;在低调羞涩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的今天,石川选手独有的自然无造作的表情‚让日本人产生怀旧之感‛。

‚‘流行语’的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属于社会热点,有的属于网络语言,有

的是商业化助推的结果。‛ 留美博士、传播效果研究学者、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周培勤说,流行语属于典型的大众文化,有鲜明的大众文化的特点,以前可能是小范围的传播,现在由于借助于现代传媒,能够很快地在社会上传播,应该说,流行语的流行,是社会文化有活力的表现。从一个社会来说,历来有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的分野,流行语显然属于大众文化的范畴,虽然说,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经常有所排斥,但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现在的大众文化常常扮演着主体的角色,不少流行语经过沉淀后可以进入主流,甚至进入精英文化的范畴。

流行语的盛行,也是文化多元的产物,在大众传媒时代,尤其是网络时代,

流行语的盛行,说明话语权的下移扩散越来越明显。它反映社会冷暖,反映时代节奏,尤其是反映了一定的社会文化心态。

当然,部分流行语也呈现出泡沫化现象,浅表化、庸俗化,因而,我们平时

经常可以接触到一些非常粗俗甚至不堪的流行语,消解着一个社会应该具有的主流价值观。

‚流行语强迫症‛一定程度上也成为社会庸俗化的表征之一,比如说,每

年的春晚小品,为了包装和商业化效果,而刻意制造出一定的‚流行语‛,但这些流行语总体价值不大,甚至成为廉价的时尚点缀品。

流行语是社会和时代的晴雨表,透过流行语,我们可以领略社会和时代某种

微妙的文化心理,体味社会和时代的某种深意。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流行语是民间生活的润滑剂,哪儿的民间社会充满活力,哪儿的流行语就大量出现,什么时候的社会生活越宽松活跃,什么时候的流行语就越发达,流行语贴切地反映着时代的变迁。

(节选自2008年6月1日《新华日报》,作者贾梦雨,有删改)

6.下列关于“流行语”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流行语是一种以鲜活的语言形式表达特殊的内容和含义,在一定时间和空

间中出现的广为流行的概括性词语。

B.流行语无一例外地从某些方面折射社会现实和社会风尚,它能满足人们的

某种心理期待并产生共鸣。

C.流行语体现了社会文化的活力以及大众文化在现实社会中一直扮演的主体

角色,与其他文化形式共存。

D.流行语是体现社会庸俗化和浅表化等泡沫化现象的晴雨表,它消解着一个

社会应该具有的主流价值观。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流行语之流行,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但以前传播范围很小,而现在可以借

助先进的媒体在极短时间内广泛地传播开来。

B.流行语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社会风尚和价值取向,它备受大众追捧是因为它

能触动人们的心弦并让人产生怀旧之感。

C.对一个社会来说,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历来区分得很清楚,而

现在流行语经过沉淀后就能够进入主流社会,甚至进入精英文化领域。

D.如果出于包装和商业化效果的需要而刻意制造出流行语,那么不仅总体价

值不大,甚至还会沦为廉价的时尚点缀品。

8.从全文看,下列表述概括和推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流行语的成因比较复杂,社会热点、网络语言和商业化因素都会导致流行

语的出现,它是文化多元的产物。

B.西方发达国家每年都有相当规模的流行语调查和发布,是因为这些流行语

契合其不同民族和国家人民各自的心理期待。

C.当今时代,由于以网络为标志传媒的发达,流行语广为盛行,因而话语权

的下移扩散趋势越来越明显。

D.社会生活的宽松活跃,社会心理的开放多样,对于体现民间社会活力和时

代变迁的流行语的风行具有推动作用。

二、 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9——11题,每题3分;12题共9分)

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与诸弟书 曾国藩

予思朱子言,‚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予生平工夫,全未用猛火煮过,虽略有见识,乃是从悟境得来,偶用功,亦不过优游玩索已耳,

如未沸之汤,遽用慢火温之,将愈煮愈不熟矣。以是急思搬进城内,屏除一切,从事于克己之学。

蕙西尝言,‚与周公瑾交,如饮醇醪‛,我两人颇有此风味,故每见辄长谈不舍。渠之为人,予至今不能定其品,然识见最大且精,尝教我云:‚用功譬若掘.

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此语正与予病相合,盖予所谓‚掘井多而皆不及泉‛者也!

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

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进德之事,难以尽言;至于修业以卫身,吾请言之:

卫身莫大于谋食。农工商,劳力以求食者也;士,劳心以求食者也。故或食禄于朝,教授于乡,或为传食之客,或为入幕之宾,皆须计其所业,足以得食而无愧。科名者,食禄之阶也,亦须计吾所业,将来不至尸位素餐,而后得科名而无愧。食之得不得,穷通由天作主,予夺由人作主;业之精不精,则由我作主。然吾未见业果精而终不得食者也。农果力耕,虽有饥谨,必有丰年;商果积货,虽有壅滞,必有通时;士果能精其业,安见其终不得科名哉?即终不得科名,又岂无他途可以求食者哉?然则特患业之不精耳。 .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

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 (选自《曾国藩家.

书》,有删节)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渠之为人 他 B.以图无忝所生 辱没,愧于 ..

C.然则特患业之不精耳 只是 D.万不可以兼营并骛 乱跑 ..

10.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是曾国藩提倡的为学之法的一组是 ( )

①先须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 ②与周公瑾交,如饮醇醪 ③老守一井,力求及泉

④卫身莫大于谋食 ⑤求业之精 ⑥力图专业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③ D.④⑤⑥

第三篇:《2012年东北三省三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2012年高三

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昔人眼中,“雄浑”作为一种风格,或一种美的表现形态,几乎是高不可攀的。《诗品集解》曾说:“文中惟庄马,诗中惟李杜,足以当之。”范围是小的可怜了。西方美学中有个与“雄浑”比较相近的范畴,叫做“崇高”,按照康德的见解,艺术领域并不存在“崇高”;它,仅仅表现在自然界。然而。前一种说法至少遗漏了词中的苏辛,忘却了李杜之前的屈原和李杜之后的陆游;就后一种说法而论,既然艺术是生活(包括自然界)的再现,生活中可以有崇高,艺术何以独无?不过,康德对崇高现象的分析仍有精到之处。根据他的分析,崇高引起的感觉和通常所说的美感很不一样。它不是那种直接的单纯的快感,而是一种生命力暂时受到阻遏而后洋溢迸发的振奋感。崇高的事物以其巨大的威力常常显得很可怕,但又并不是加害于人,所以结果在我们心中唤起的就不是恐惧,而是勇气和自豪。雄浑之美怕也就是这么回事。

在叙事性作品特别是小说中,雄浑之美如何产生,前人似乎说得不多。依我看来,小说的雄浑,在内容上总是与一种严重的社会冲突或人与自然的冲突联接在一起;而在形式上往往与宏伟的结构密切相关。前者,使人在惊心动魄的斗争面前对正义的力量、高尚的精神肃然起敬;后者,则使人好像面临巍峨的大厦而慨然兴叹。

雨果的《九三年》很雄浑,这是因为它以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革命与反革命两种力量的生死决战为题材,既写了人与自然的搏斗,更写了人与人的较量,其中更表现出了强烈的人道色彩。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失》则不然,它没有什么扣人心弦的场面,而以音乐般的气氛和情绪取胜。它也写冲突,却并非战争中你死我活的搏斗,而是一个具有崇高心灵的音乐家与庸俗环境的对抗以及他自己内心经历的斗争。作者崇拜贝多芬,他的作品也同贝多芬的英雄性乐曲一样,表现着这样一种进程:从黑暗到光明,通过斗争走向胜利!小说描写克里斯朵夫艰难奋斗的一生,从“蒙蒙晓雾初开”到“将死而不死于恶死之日”,一步一步将读者引向雄浑高远之境。

康德曾把崇高分为“数量的”和“力量的”两种。“数量的索高”系指体积的无限大。虽然他把崇高局限于自然界,但艺术中同样存在一个“体积”问题。西欧美术史上,没有哪个画家能比米开朗琪罗更雄浑,而他的名作《创世纪》之所以令人产生庄严雄伟之感,显然与其巨大而辉煌的结构分不开。试想我们进入罗马西斯廷教堂,猛抬头望见离地十八米的拱形天顶上,许多健壮而富于英雄气质的人物正扮演着各个不同的神奇故事,所有的故事都用建筑物的形式和装饰纹样区划开来。而整个画面又形成一个浑然的整体,这是多么壮观的现象啊!连画家的对头拉斐尔也不由得惊叹:“米开朗琪罗是用着同上帝一样杰出的天才创造出这个世界的!”

对于大部头长篇小说来说,宏伟的结构更是通向雄浑的必由之路。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以法俄战争为背景,反映的社会生活极其广阔。笔触所及,不仅包罗国王的御前会议,贵族的沙龙聚会,地主的庄园生活;而且布下好几条爱情线索,展现了青年男女的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但所有这一切都直接间接地与战事交织在一起,人生的悲欢离合无不与战场的风云变幻休戚相关。

历来人们对雄浑或崇高的具体解释也许纷纭有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都认为它是一种高格调,高境界。

(节选自俞汝捷《小说24美》)

1.下列有关“雄浑”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雄浑”曾被人当作一种风格或一种美的表现形态,《诗品集解》中用“文中惟庄马,诗中惟李杜,足以当之”来举例说明。

B.与“雄浑”比较相近的范畴是西方美学中的“崇高”,只是,康德认为“崇高”只表现在自然界而不存在于艺术领域。

C.“雄浑”会带给人那种直接的单纯的快感,而“崇高”带给人的却是一种生命力暂时受到阻遏而后洋溢迸发的振奋感。

D.“雄浑”之美与“崇高”的事物给人感受常常相同,它们巨大的威力常常显得很可怕,但又并不是加害于人,往往会在我们心中唤起勇气和自豪而不是恐惧。【写真寄外薛媛阅读答案鉴赏欲下丹青笔,先拈宝镜寒,已惊颜索寞,渐觉鬓凋残】

2.下列对“小说的雄浑”的分析与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小说的雄浑,在内容上总是与一种严重的社会冲突或人与自然的冲突联接在一起,使人在惊心动魄的斗争面前对正义的力量、高尚的精神肃然起敬。

B.小说的雄浑,在形式上往往与宏伟的结构密切相关,使人好像面临巍峨的大厦而慨然兴叹,对于大部头长篇小说来说,宏伟的结构吏是通向雄浑的必由之路。

C.小说的雄浑通过宏大的创作体现出来,正如《九三年》《约翰·克里斯朵夫》《刨世纪》以及《战争与和平》,它们要么有宏阔的题材,要么有宏伟的结构。

D.小说的雄浑是雄浑的一种具体表现,它与崇高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都被人们认为是一种高格词,高境界。

3.下列依据文章内容进行的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

A.作者借助西方美学中的“崇高”来解读“雄浑”,“雄浑”范围虽小了点,但可以存在于艺术领域,这一点却是“崇高”不具备的。

B.康德所说“数量的崇高”对小说而言是宏伟的结构所表现出的雄浑,而“力量的崇高”对小说而言是丰富的内容及深刻的主题带给人强烈的心灵震撼。

C.《约翰·克里斯朵夫》之所以雄浑,正是罗曼·罗兰在作品中以贝多芬及贝多芬的英雄性乐曲为主要表现对象,一步一步将读者引向雄浑高远之境的。

D.只要将笔触及到广阔的社会生活,描绘人生万象,展现人生悲欢离合,创作出大部头长篇小说,就能够让这样的小说达到雄浑的境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崔玄炜,博陵安平人也。父行谨,为胡苏令。少有学行,深为叔父秘书监行功所器重。龙朔中,举明经,累补库部员外郎。玄炜以清谨见称。寻授天官郎中,迁凤阁舍人。

长安元年,超拜天官侍郎。每介然自守,都绝请谒,颇为执政者所忌。转文昌左丞。经月余,(武)则天谓曰:“自卿改职以来,选司大有罪过。今要卿复旧任。”又除天官侍郎,赐杂彩七十段。三年,拜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兼太子左庶子。四年,迁凤阁侍郎,加银青光禄大夫,仍依旧知政事。先是,来俊臣、周兴等诬陷良善,冀图爵赏,因缘籍没者数百家。玄炜固陈其枉状,则天乃感悟,咸从雪免。

则天季年,宋璟劾奏张昌宗谋为不轨,玄炜亦屡有谠言,则天乃令法司正断其罪。玄炜弟升时为司刑少卿,又请置以大辟。其兄弟守正如此。是时,则天不豫,宰相不得召见者累月。及疾少间,玄炜奏言:“皇太子、相王仁明孝友,足可亲侍汤药。宫禁事重,伏愿不令异姓出入。”则天曰:“深领卿厚意。”寻以预诛

张易之功,擢拜中书令,封博陵郡公。

中宗将授方术人郑普思为秘书监,玄炜切谏,竟不纳。寻进爵为王,赐实封四百户,检校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兼知都督事。其后被累贬,授白州司马,在道病卒。建中初,赠太子太师。

玄炜与弟升甚相友爱。诸子弟孤贫者,多躬自抚养教授,颇为当时所称。升,官至尚书左丞。玄炜少时颇属诗赋,晚年以为非己所长,乃不复构思,唯笃志经籍,述作为事。所撰《行己要范》十卷、《友义传》十卷、《义士传》十五卷,训注《文馆辞林策》二十卷,并行于代。

(节选自《旧唐书·崔玄炜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诬陷良善,冀图爵赏 冀:希望。

B.因缘籍没者数百家 籍:户籍。

C.玄炜亦屡有谠言 谠:正直。

D.则天不豫 豫:舒服。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崔玄炜正直有节操的一组是( )(3分)

①每介然自守,都绝请谒 ②玄炜固陈其枉状 ③乃令法司正断其罪

④又请置以大辟 ⑤玄炜切谏,竟不纳 ⑥唯笃志经籍,述作为事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崔玄炜年少的时候就很有学行,他的叔父特别器重他。龙朔年间,参加明经科考试中举。后来崔玄炜补任库部员外郎。

B.崔玄炜曾上奏说,帝王所居之处是很重要的地方,希望不要让异姓出入。不久,因参与诛杀张易之兄弟有功,升任中书令,封博陵郡公。

C.武则天末年,宋璟检举张昌宗图谋不轨,崔玄炜和时任司刑少卿的弟弟崔升主张处死张昌宗,武则天才命令法司正确审理他的罪行。

D.崔玄炜年轻时写了很多诗赋,晚年认为这不是自己的专长,于是就不再写诗赋,只是一心一意研读经籍,撰写著作。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玄炜固陈其枉状,则天乃感悟,咸以雪免。

(2)诸子弟孤贫者,多躬自抚养教授,颇为当时所称。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写真寄外

薛媛

欲下丹青笔,先拈宝镜寒。

已惊颜索寞,渐觉鬓凋残。

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

恐君浑忘却,时展画图看。

注:薛嫒是晚唐濠梁(今安徽凤阳)人南楚材妻。楚材离家远游。颍(今河南许昌)地长官爱楚材风采,欲以女妻之。楚材欲允婚,命仆回濠粱取琴书等物。“善书面,妙属文”(见《云溪友议》卷上)的薛嫒,觉察丈夫意向,对镜自画肖像,并写了上面这首诗以寄意。

8.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概括说明。(5分)

9.赏析颈联的写法和内涵。(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寄蜉蝣于天地, 。 ,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3)蹴尔而与之, ,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汗血马

魏继新

夕阳正在西下,苍茫的暮色给无垠的沙丘涂上了一层忧郁、凝重的昏黄,晚霞正在渐渐暗淡下去,几缕破碎的云丝被烧得通红后,又仿佛随着沙漠粗糙而夹着尘沙的戈壁风吹得骤冷,云丝便变得像一块块冷却后的生铁在青黑中镶上了一层红边,使干燥的沙漠更显得荒凉而凄惨,呈现一派壮观的悲怆。但尽管如此,空气仍然十分干燥,使人嗓子眼儿里仿佛冒得出火来,所以,在汉子的眼里,那落日依然在使人炫目地燃烧着,使他觉得连呼吸也刺激得嗓子一阵阵针扎般地疼痛。

汉子的头发已经有些灰白了,但短而粗糙的胡须却显示出他并未衰老,而恰恰是正值壮年,只不过岁月的沧桑与坎坷过早地给他的须发涂上了一层白霜。汉子留平头,额头像石块一般坚硬,有几条刀砍斧凿般的皱纹横在其间。他面部轮廓分明,线条执拗粗犷,眼睛凹陷,带点儿凶狠、阴沉,与他做伴的,是一匹身架不高,但却并不因风沙、干渴折磨而失去其矫捷神韵的枣红马。那马与他一起出生入死,相依为命,好几次在他昏迷时背负着他脱离险境。这一次,又是它,带着负伤的他日夜兼程地奔走了三天三夜,直到闯入茫茫戈壁,才摆脱了仇家的追杀。

马喷着响鼻,艰难地把腿一次次从深陷的黄沙中拔出,但尽管如此,它还是不时用劲拽着缰绳。助不愿再骑它的主人一臂之力,但它终归还是太累了。汉子心疼地拍了拍马背,终于找了一处背风的沙口,躺了下来,那马,便偎在他头前,用身躯替他挡风。汉子见了,艰难地一笑,对它报以感激。

月亮升起来了,荒原变得苍白而神秘,一层忧郁的月光,镀在汉子和马身上,使他们看上去,犹如一尊正在渐渐风化的黝黑的泥塑。

汉子醒来时,如炽的烈日已高高地悬挂在荒漠之上。他已记不得闯进戈壁有几天了,只昏昏沉沉地被同样疲乏的马艰难地拽着走。偶尔看见被风沙掀露出的人兽的白骨。汉子嘴唇喃喃地动着,眼前不断出现许多幻象。他仿佛看见自己杀了杀害他全家的仇人,与弟兄们拉竿子杀富济贫的情景,也仿佛看见官家围杀了全部弟兄,还有他的媳妇玉茹,他要与官家拼命,玉茹却叫他一定要冲出去。他冲出去了,进了戈壁,却终于因饥渴难耐晕倒了。

醒来时马正嘶鸣着,用蹄把刀踢到他面前,又躺下来,把脖子对准他的脸。汉子一下明白了,马要他拿自己的血解渴。汉子眼里涌出了泪水,他抱住马脖子,缓缓拿起刀,但他没有割马,而是割了自己手腕,血汩汩涌出,他把手腕对准马嘴。马似乎也明白了,吸吮了几口,便扭过了头,汉子看见马眼里也有泪水。他撕了条布巾,包住伤口,缓缓爬上马背,马站起来,艰难地向前走去,汉子却昏过去了。

不知过了多久,过了多少个白天和黑夜,马一阵长长的嘶鸣把他惊醒了,汉子迷迷糊糊地看见了一片

绿地,而马也竭尽余力,艰难地奔跑起来,还出了汗。汉子用手一摸,闻到异味,拿到眼前一看,那汗中,竟带着血丝„„

后来,汉子便在这沙漠中的绿地安了家,放牧着马匹牛羊。渐渐地,这儿变成了一块小小的绿洲,不少牧民也在这儿落了户。汉子的马不仅与他终身为伴,而且也渐渐繁衍成一群。只是,此马虽日行千里,夜行八百,但每汗必血,实非一般良驹矣。

于是,人们便呼那马为汗血马,尽心恤之,轻易不使其驰骋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运用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超乎人的想象又在情理之中,极具艺术魅力。

B.第二自然段,对汉子外貌、神态、动作的描写表明了汉子有过沧桑与坎坷的经历,性格粗犷。

C.小说采用补叙的方式介绍了汉子和汗血马进入沙漠的原因,叙述的故事曲折而又引人入胜。【写真寄外薛媛阅读答案鉴赏欲下丹青笔,先拈宝镜寒,已惊颜索寞,渐觉鬓凋残】

D.本文中有许多细腻感人之处,如“汉子眼里涌出了泪水,他抱住马脖子,缓缓拿起刀„„汉子看见马眼里也有泪水”,写出了汉子对马的感激之情。

E.小说结尾表明马终于带领主人冲出困境,有了一个美满的结局,小说的主题也得到了升华。

(2)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汗血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4)这篇小说讲述了“汗血马”和汉子的故事,表达了丰富的意蕴。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见解。(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写真寄外薛媛阅读答案鉴赏欲下丹青笔,先拈宝镜寒,已惊颜索寞,渐觉鬓凋残】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梦里不知身是客

清心

长长的静默,风吹叶落。1973年3月6日,81岁的美国作家赛珍珠带着满腔遗憾和对中国无与伦比的思念与眷恋,永远闭上了双眼。自此,她倾情热爱的第二故乡——中国,与她天各一方。

1972年5月,收到拒绝她访华的回信时,赛珍珠衰老孤独的身体如同深秋的雨布,顷刻瑟瑟成薄凉。只是,误会也好,曲解也罢,甚至连那些常人难以接受的人身攻击,亦不能动摇她的“中国心”。她对中国的感情如同种子发芽生根,早已渗透到骨子里。

赛珍珠一生中的前40年,除去回美国上大学的4年和读硕士学位的两年,均在中国度过。她自小跟一位姓孔的先生学习“四书五经”,说中国话,写中国字。童年的赛珍珠最喜欢听奶妈讲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这些口头文学,对她以后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岁那年,父亲安排她回美国读大学。在康奈尔深造时,她主修的是英文,论文却洋洋洒洒地写了《中国与西洋》。硕士毕业后,赛珍珠再次返回中国。在土地贫瘠的宿州生活了三年。其间,她接触到许多目不识丁、辛勤劳作的中国农民,亲眼目睹了他们如何在贫穷困苦以及天灾人祸中不屈不挠地挣扎和拼搏。最可贵的是,她还尽可能深入中国民间,四处走访,跟老百姓交朋友。因此,她对中国历史和现状的认识甚至不亚于许多中国作家。赛珍珠写中国,纯粹是出于对中国人民的关心、同情甚至是感恩。她曾说过:“我早已学会了热爱中国农民,他们如此勇敢,如此勤劳,如此乐观而不依赖别人的帮助。长久以来,我一直致力于为他们讲话。”就这样,赛珍珠怀揣一颗赤诚之心,为了表达对中国兄弟姐妹的挚爱深情,她主动承担起“为民请命”的角色,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的“发言人”。

1919年,赛珍珠与丈夫来到金陵大学任教,在学校分配的一所小洋楼的阁楼上,她面向群山,文思泉涌,几乎完成了后来为她赢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全部作品,这座洋楼现在仍然静静地立在南京大学北园的西墙根旁。

第四篇:《2012东北三校一模语文(word版含答案)》

2012年哈师大附中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为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标明。

第I卷 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昔人眼中,“雄浑”作为一种风格,或一种美的表现形态,几乎是高不可攀的。《诗品集解》曾说:“文中惟庄马,诗中惟李杜,足以当之。”范围是小的可怜了。西方美学中有个与“雄浑”比较相近的范畴,叫做“崇高”,按照康德的见解,艺术领域并不存在“崇高”;它,仅仅表现在自然界。然而。前一种说法至少遗漏了词中的苏辛,忘却了李杜之前的屈原和李杜之后的陆游;就后一种说法而论,既然艺术是生活(包括自然界)的再现,生活中可以有崇高,艺术何以独无?不过,康德对崇高现象的分析仍有精到之处。根据他的分析,崇高引起的感觉和通常所说的美感很不一样。它不是那种直接的单纯的快感,而是一种生命力暂时受到阻遏而后洋溢迸发的振奋感。崇高的事物以其巨大的威力常常显得很可怕,但又并不是加害于人,所以结果在我们心中唤起的就不是恐惧,而是勇气和自豪。雄浑之美怕也就是这么回事。

在叙事性作品特别是小说中,雄浑之美如何产生,前人似乎说得不多。依我看来,小说的雄浑,在内容上总是与一种严重的社会冲突或人与自然的冲突联接在一起;而在形式上往往与宏伟的结构密切相关。前者,使人在惊心动魄的斗争面前对正义的力量、高尚的精神肃然起敬;后者,则使人好像面临巍峨的大厦而慨然兴叹。

雨果的《九三年》很雄浑,这是因为它以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革命与反革命两种力量

的生死决战为题材,既写了人与自然的搏斗,更写了人与人的较量,其中更表现出了强烈的人道色彩。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失》则不然,它没有什么扣人心弦的场面,而以音乐般的气氛和情绪取胜。它也写冲突,却并非战争中你死我活的搏斗,而是一个具有崇高心灵的音乐家与庸俗环境的对抗以及他自己内心经历的斗争。作者崇拜贝多芬,他的作品也同贝多芬的英雄性乐曲一样,表现着这样一种进程:从黑暗到光明,通过斗争走向胜利!小说描写克里斯朵夫艰难奋斗的一生,从“蒙蒙晓雾初开”到“将死而不死于恶死之日”,一步一步将读者引向雄浑高远之境。

康德曾把崇高分为“数量的”和“力量的”两种。“数量的索高”系指体积的无限大。虽然他把崇高局限于自然界,但艺术中同样存在一个“体积”问题。西欧美术史上,没有哪个画家能比米开朗琪罗更雄浑,而他的名作《创世纪》之所以令人产生庄严雄伟之感,显然与其巨大而辉煌的结构分不开。试想我们进入罗马西斯廷教堂,猛抬头望见离地十八米的拱形天顶上,许多健壮而富于英雄气质的人物正扮演着各个不同的神奇故事,所有的故事都用建筑物的形式和装饰纹样区划开来。而整个画面又形成一个浑然的整体,这是多么壮观的现象啊!连画家的对头拉斐尔也不由得惊叹:“米开朗琪罗是用着同上帝一样杰出的天才创造出这个世界的!”

对于大部头长篇小说来说,宏伟的结构更是通向雄浑的必由之路。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以法俄战争为背景,反映的社会生活极其广阔。笔触所及,不仅包罗国王的御前会议,贵族的沙龙聚会,地主的庄园生活;而且布下好几条爱情线索,展现了青年男女的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但所有这一切都直接间接地与战事交织在一起,人生的悲欢离合无不与战场的风云变幻休戚相关。

历来人们对雄浑或崇高的具体解释也许纷纭有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都认为它是一种高格调,高境界。

(节选自俞汝捷《小说24美》)

1.下列有关“雄浑”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雄浑”曾被人当作一种风格或一种美的表现形态,《诗品集解》中用“文中惟庄马,诗中惟李杜,足以当之”来举例说明。

B.与“雄浑”比较相近的范畴是西方美学中的“崇高”,只是,康德认为“崇高”只表现在自然界而不存在于艺术领域。

C.“雄浑”会带给人那种直接的单纯的快感,而“崇高”带给人的却是一种生命力暂时受到阻遏而后洋溢迸发的振奋感。

D.“雄浑”之美与“崇高”的事物给人感受常常相同,它们巨大的威力常常显得很可怕,但又并不是加害于人,往往会在我们心中唤起勇气和自豪而不是恐惧。

2.下列对“小说的雄浑”的分析与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小说的雄浑,在内容上总是与一种严重的社会冲突或人与自然的冲突联接在一起,【写真寄外薛媛阅读答案鉴赏欲下丹青笔,先拈宝镜寒,已惊颜索寞,渐觉鬓凋残】

使人在惊心动魄的斗争面前对正义的力量、高尚的精神肃然起敬。

B.小说的雄浑,在形式上往往与宏伟的结构密切相关,使人好像面临巍峨的大厦而慨然兴叹,对于大部头长篇小说来说,宏伟的结构吏是通向雄浑的必由之路。

C.小说的雄浑通过宏大的创作体现出来,正如《九三年》《约翰·克里斯朵夫》《刨世纪》以及《战争与和平》,它们要么有宏阔的题材,要么有宏伟的结构。

D.小说的雄浑是雄浑的一种具体表现,它与崇高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都被人们认为是一种高格词,高境界。

3.下列依据文章内容进行的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

A.作者借助西方美学中的“崇高”来解读“雄浑”,“雄浑”范围虽小了点,但可以存在于艺术领域,这一点却是“崇高”不具备的。

B.康德所说“数量的崇高”对小说而言是宏伟的结构所表现出的雄浑,而“力量的崇高”对小说而言是丰富的内容及深刻的主题带给人强烈的心灵震撼。

C.《约翰·克里斯朵夫》之所以雄浑,正是罗曼·罗兰在作品中以贝多芬及贝多芬的英雄性乐曲为主要表现对象,一步一步将读者引向雄浑高远之境的。

D.只要将笔触及到广阔的社会生活,描绘人生万象,展现人生悲欢离合,创作出大部头长篇小说,就能够让这样的小说达到雄浑的境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崔玄炜,博陵安平人也。父行谨,为胡苏令。少有学行,深为叔父秘书监行功所器重。龙朔中,举明经,累补库部员外郎。玄炜以清谨见称。寻授天官郎中,迁凤阁舍人。

长安元年,超拜天官侍郎。每介然自守,都绝请谒,颇为执政者所忌。转文昌左丞。经月余,(武)则天谓曰:“自卿改职以来,选司大有罪过。今要卿复旧任。”又除天官侍郎,赐杂彩七十段。三年,拜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兼太子左庶子。四年,迁凤阁侍郎,加银青光禄大夫,仍依旧知政事。先是,来俊臣、周兴等诬陷良善,冀图爵赏,因缘籍没者..数百家。玄炜固陈其枉状,则天乃感悟,咸从雪免。

则天季年,宋璟劾奏张昌宗谋为不轨,玄炜亦屡有谠言,则天乃令法司正断其罪。玄炜弟升时为司刑少卿,又请臵以大辟。其兄弟守正如此。是时,则天不豫,宰相不得召见者累月。及疾少间,玄炜奏言:“皇太子、相王仁明孝友,足可亲侍汤药。宫禁事重,伏愿不令异姓出入。”则天曰:“深领卿厚意。”寻以预诛张易之功,擢拜中书令,封博陵郡公。 中宗将授方术人郑普思为秘书监,玄炜切谏,竟不纳。寻进爵为王,赐实封四百户,检校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兼知都督事。其后被累贬,授白州司马,在道病卒。建中初,赠太子太师。

玄炜与弟升甚相友爱。诸子弟孤贫者,多躬自抚养教授,颇为当时所称。升,官至尚书【写真寄外薛媛阅读答案鉴赏欲下丹青笔,先拈宝镜寒,已惊颜索寞,渐觉鬓凋残】

左丞。玄炜少时颇属诗赋,晚年以为非己所长,乃不复构思,唯笃志经籍,述作为事。所撰《行己要范》十卷、《友义传》十卷、《义士传》十五卷,训注《文馆辞林策》二十卷,并行于代。

(节选自《旧唐书〃崔玄炜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诬陷良善,冀图爵赏 冀:希望。

B.因缘籍没者数百家 籍:户籍。

C.玄炜亦屡有谠言 谠:正直。

D.则天不豫 豫:舒服。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崔玄炜正直有节操的一组是( )(3分)

①每介然自守,都绝请谒 ②玄炜固陈其枉状 ③乃令法司正断其罪

④又请置以大辟 ⑤玄炜切谏,竟不纳 ⑥唯笃志经籍,述作为事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崔玄炜年少的时候就很有学行,他的叔父特别器重他。龙朔年间,参加明经科考试中举。后来崔玄炜补任库部员外郎。

B.崔玄炜曾上奏说,帝王所居之处是很重要的地方,希望不要让异姓出入。不久,因参与诛杀张易之兄弟有功,升任中书令,封博陵郡公。

C.武则天末年,宋璟检举张昌宗图谋不轨,崔玄炜和时任司刑少卿的弟弟崔升主张处死张昌宗,武则天才命令法司正确审理他的罪行。

D.崔玄炜年轻时写了很多诗赋,晚年认为这不是自己的专长,于是就不再写诗赋,只是一心一意研读经籍,撰写著作。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玄炜固陈其枉状,则天乃感悟,咸以雪免。

(2)诸子弟孤贫者,多躬自抚养教授,颇为当时所称。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写真寄外

薛媛

欲下丹青笔,先拈宝镜寒。

已惊颜索寞,渐觉鬓凋残。

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

恐君浑忘却,时展画图看。

注:薛嫒是晚唐濠梁(今安徽凤阳)人南楚材妻。楚材离家远游。颍(今河南许昌)地长官爱楚材风采,欲以女妻之。楚材欲允婚,命仆回濠粱取琴书等物。“善书面,妙属文”(见《云溪友议》卷上)的薛嫒,觉察丈夫意向,对镜自画肖像,并写了上面这首诗以寄意。

8.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概括说明。(5分)

9.赏析颈联的写法和内涵。(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寄蜉蝣于天地,(苏轼《赤壁赋》)

(3)蹴尔而与之,__________《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汗血马

魏继新

夕阳正在西下,苍茫的暮色给无垠的沙丘涂上了一层忧郁、凝重的昏黄,晚霞正在渐渐暗淡下去,几缕破碎的云丝被烧得通红后,又仿佛随着沙漠粗糙而夹着尘沙的戈壁风吹得骤冷,云丝便变得像一块块冷却后的生铁在青黑中镶上了一层红边,使干燥的沙漠更显得荒凉而凄惨,呈现一派壮观的悲怆。但尽管如此,空气仍然十分干燥,使人嗓子眼儿里仿佛冒得出火来,所以,在汉子的眼里,那落日依然在使人炫目地燃烧着,使他觉得连呼吸也刺激得嗓子一阵阵针扎般地疼痛。

汉子的头发已经有些灰白了,但短而粗糙的胡须却显示出他并未衰老,而恰恰是正值壮年,只不过岁月的沧桑与坎坷过早地给他的须发涂上了一层白霜。汉子留平头,额头像石块一般坚硬,有几条刀砍斧凿般的皱纹横在其间。他面部轮廓分明,线条执拗粗犷,眼睛凹陷,带点儿凶狠、阴沉,与他做伴的,是一匹身架不高,但却并不因风沙、干渴折磨而失去其矫

第五篇:《辽宁省实验中学2012年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试题和答案》

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2012年高三

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昔人眼中,“雄浑”作为一种风格,或一种美的表现形态,几乎是高不可攀的。《诗品集解》曾说:“文中惟庄马,诗中惟李杜,足以当之。”范围是小的可怜了。西方美学中有个与“雄浑”比较相近的范畴,叫做“崇高”,按照康德的见解,艺术领域并不存在“崇高”;它,仅仅表现在自然界。然而。前一种说法至少遗漏了词中的苏辛,忘却了李杜之前的屈原和李杜之后的陆游;就后一种说法而论,既然艺术是生活(包括自然界)的再现,生活中可以有崇高,艺术何以独无?不过,康德对崇高现象的分析仍有精到之处。根据他的分析,崇高引起的感觉和通常所说的美感很不一样。它不是那种直接的单纯的快感,而是一种生命力暂时受到阻遏而后洋溢迸发的振奋感。崇高的事物以其巨大的威力常常显得很可怕,但又并不是加害于人,所以结果在我们心中唤起的就不是恐惧,而是勇气和自豪。雄浑之美怕也就是这么回事。 在叙事性作品特别是小说中,雄浑之美如何产生,前人似乎说得不多。依我看来,小说的雄浑,在内容上总是与一种严重的社会冲突或人与自然的冲突联接在一起;而在形式上往往与宏伟的结构密切相关。前者,使人在惊心动魄的斗争面前对正义的力量、高尚的精神肃然起敬;后者,则使人好像面临巍峨的大厦而慨然兴叹。

雨果的《九三年》很雄浑,这是因为它以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革命与反革命两种力量的生死决战为题材,既写了人与自然的搏斗,更写了人与人的较量,其中更表现出了强烈的人道色彩。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失》则不然,它没有什么扣人心弦的场面,而以音乐般的气氛和情绪取胜。它也写冲突,却并非战争中你死我活的搏斗,而是一个具有崇高心灵的音乐家与庸俗环境的对抗以及他自己内心经历的斗争。作者崇拜贝多芬,他的作品也同贝多芬的英雄性乐曲一样,表现着这样一种进程:从黑暗到光明,通过斗争走向胜利!小说描写克里斯朵夫艰难奋斗的一生,从“蒙蒙晓雾初开”到“将死而不死于恶死之日”,一步一步将读者引向雄浑高远之境。

康德曾把崇高分为“数量的”和“力量的”两种。“数量的索高”系指体积的无限大。虽然他把崇高局限于自然界,但艺术中同样存在一个“体积”问题。西欧美术史上,没有哪个画家能比米开朗琪罗更雄浑,而他的名作《创世纪》之所以令人产生庄严雄伟之感,显然与其巨大而辉煌的结构分不开。试想我们进入罗马西斯廷教堂,猛抬头望见离地十八米的拱形天顶上,许多健壮而富于英雄气质的人物正扮演着各个不同的神奇故事,所有的故事都用建筑物的形式和装饰纹样区划开来。而整个画面又形成一个浑然的整体,这是多么壮观的现象啊!连画家的对头拉斐尔也不由得惊叹:“米开朗琪罗是用着同上帝一样杰出的天才创造出这个世界的!”

对于大部头长篇小说来说,宏伟的结构更是通向雄浑的必由之路。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以法俄战争为背景,反映的社会生活极其广阔。笔触所及,不仅包罗国王的御前会议,贵族的沙龙聚会,地主的庄园生活;而且布下好几条爱情线索,展现了青年男女的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但所有这一切都直接间接地与战事交织在一起,人生的悲欢离合无不与战场的风云变幻休戚相关。

历来人们对雄浑或崇高的具体解释也许纷纭有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都认为它是一种高格调,高境界。

(节选自俞汝捷《小说24美》)

1.下列有关“雄浑”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雄浑”曾被人当作一种风格或一种美的表现形态,《诗品集解》中用“文中惟庄马,诗中惟李杜,足以当之”来举例说明。

B.与“雄浑”比较相近的范畴是西方美学中的“崇高”,只是,康德认为“崇高”只表现在自然界而不存在于艺术领域。

C.“雄浑”会带给人那种直接的单纯的快感,而“崇高”带给人的却是一种生命力暂时受到阻遏而后洋溢迸发的振奋感。

D.“雄浑”之美与“崇高”的事物给人感受常常相同,它们巨大的威力常常显得很可怕,但又并不是

加害于人,往往会在我们心中唤起勇气和自豪而不是恐惧。

2.下列对“小说的雄浑”的分析与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小说的雄浑,在内容上总是与一种严重的社会冲突或人与自然的冲突联接在一起,使人在惊心动魄的斗争面前对正义的力量、高尚的精神肃然起敬。

B.小说的雄浑,在形式上往往与宏伟的结构密切相关,使人好像面临巍峨的大厦而慨然兴叹,对于大部头长篇小说来说,宏伟的结构吏是通向雄浑的必由之路。

C.小说的雄浑通过宏大的创作体现出来,正如《九三年》《约翰·克里斯朵夫》《刨世纪》以及《战争与和平》,它们要么有宏阔的题材,要么有宏伟的结构。

D.小说的雄浑是雄浑的一种具体表现,它与崇高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都被人们认为是一种高格词,高境界。

3.下列依据文章内容进行的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

A.作者借助西方美学中的“崇高”来解读“雄浑”,“雄浑”范围虽小了点,但可以存在于艺术领域,这一点却是“崇高”不具备的。

B.康德所说“数量的崇高”对小说而言是宏伟的结构所表现出的雄浑,而“力量的崇高”对小说而言是丰富的内容及深刻的主题带给人强烈的心灵震撼。

C.《约翰·克里斯朵夫》之所以雄浑,正是罗曼·罗兰在作品中以贝多芬及贝多芬的英雄性乐曲为主要表现对象,一步一步将读者引向雄浑高远之境的。

D.只要将笔触及到广阔的社会生活,描绘人生万象,展现人生悲欢离合,创作出大部头长篇小说,就能够让这样的小说达到雄浑的境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崔玄炜,博陵安平人也。父行谨,为胡苏令。少有学行,深为叔父秘书监行功所器重。龙朔中,举明经,累补库部员外郎。玄炜以清谨见称。寻授天官郎中,迁凤阁舍人。

长安元年,超拜天官侍郎。每介然自守,都绝请谒,颇为执政者所忌。转文昌左丞。经月余,(武)则天谓曰:“自卿改职以来,选司大有罪过。今要卿复旧任。”又除天官侍郎,赐杂彩七十段。三年,拜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兼太子左庶子。四年,迁凤阁侍郎,加银青光禄大夫,仍依旧知政事。先是,来俊臣、周兴等诬陷良善,冀图爵赏,因缘籍没者数百家。玄炜固陈其枉状,则天乃感悟,咸从雪免。 .. 则天季年,宋璟劾奏张昌宗谋为不轨,玄炜亦屡有谠言,则天乃令法司正断其罪。玄炜弟升时为司刑少卿,又请臵以大辟。其兄弟守正如此。是时,则天不豫,宰相不得召见者累月。及疾少间,玄炜奏言:“皇太子、相王仁明孝友,足可亲侍汤药。宫禁事重,伏愿不令异姓出入。”则天曰:“深领卿厚意。”寻以预诛张易之功,擢拜中书令,封博陵郡公。

中宗将授方术人郑普思为秘书监,玄炜切谏,竟不纳。寻进爵为王,赐实封四百户,检校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兼知都督事。其后被累贬,授白州司马,在道病卒。建中初,赠太子太师。

玄炜与弟升甚相友爱。诸子弟孤贫者,多躬自抚养教授,颇为当时所称。升,官至尚书左丞。玄炜少时颇属诗赋,晚年以为非己所长,乃不复构思,唯笃志经籍,述作为事。所撰《行己要范》十卷、《友义传》十卷、《义士传》十五卷,训注《文馆辞林策》二十卷,并行于代。

(节选自《旧唐书·崔玄炜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诬陷良善,冀图爵赏 冀:希望。

B.因缘籍没者数百家 籍:户籍。

C.玄炜亦屡有谠言 谠:正直。

D.则天不豫 豫:舒服。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崔玄炜正直有节操的一组是( )(3分)

①每介然自守,都绝请谒 ②玄炜固陈其枉状 ③乃令法司正断其罪

④又请置以大辟 ⑤玄炜切谏,竟不纳 ⑥唯笃志经籍,述作为事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崔玄炜年少的时候就很有学行,他的叔父特别器重他。龙朔年间,参加明经科考试中举。后来崔玄炜补任库部员外郎。

B.崔玄炜曾上奏说,帝王所居之处是很重要的地方,希望不要让异姓出入。不久,因参与诛杀张易之

兄弟有功,升任中书令,封博陵郡公。

C.武则天末年,宋璟检举张昌宗图谋不轨,崔玄炜和时任司刑少卿的弟弟崔升主张处死张昌宗,武则天才命令法司正确审理他的罪行。

D.崔玄炜年轻时写了很多诗赋,晚年认为这不是自己的专长,于是就不再写诗赋,只是一心一意研读经籍,撰写著作。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玄炜固陈其枉状,则天乃感悟,咸以雪免。

(2)诸子弟孤贫者,多躬自抚养教授,颇为当时所称。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写真寄外

薛媛

欲下丹青笔,先拈宝镜寒。

已惊颜索寞,渐觉鬓凋残。

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

恐君浑忘却,时展画图看。

注:薛嫒是晚唐濠梁(今安徽凤阳)人南楚材妻。楚材离家远游。颍(今河南许昌)地长官爱楚材风采,欲以女妻之。楚材欲允婚,命仆回濠粱取琴书等物。“善书面,妙属文”(见《云溪友议》卷上)的薛嫒,觉察丈夫意向,对镜自画肖像,并写了上面这首诗以寄意。

8.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概括说明。(5分)

9.赏析颈联的写法和内涵。(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寄蜉蝣于天地, 。 ,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3)蹴尔而与之, ,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汗血马

魏继新

夕阳正在西下,苍茫的暮色给无垠的沙丘涂上了一层忧郁、凝重的昏黄,晚霞正在渐渐暗淡下去,几缕破碎的云丝被烧得通红后,又仿佛随着沙漠粗糙而夹着尘沙的戈壁风吹得骤冷,云丝便变得像一块块冷却后的生铁在青黑中镶上了一层红边,使干燥的沙漠更显得荒凉而凄惨,呈现一派壮观的悲怆。但尽管如此,空气仍然十分干燥,使人嗓子眼儿里仿佛冒得出火来,所以,在汉子的眼里,那落日依然在使人炫目地燃烧着,使他觉得连呼吸也刺激得嗓子一阵阵针扎般地疼痛。

汉子的头发已经有些灰白了,但短而粗糙的胡须却显示出他并未衰老,而恰恰是正值壮年,只不过岁月的沧桑与坎坷过早地给他的须发涂上了一层白霜。汉子留平头,额头像石块一般坚硬,有几条刀砍斧凿般的皱纹横在其间。他面部轮廓分明,线条执拗粗犷,眼睛凹陷,带点儿凶狠、阴沉,与他做伴的,是一匹身架不高,但却并不因风沙、干渴折磨而失去其矫捷神韵的枣红马。那马与他一起出生入死,相依为命,好几次在他昏迷时背负着他脱离险境。这一次,又是它,带着负伤的他日夜兼程地奔走了三天三夜,直到闯入茫茫戈壁,才摆脱了仇家的追杀。

马喷着响鼻,艰难地把腿一次次从深陷的黄沙中拔出,但尽管如此,它还是不时用劲拽着缰绳。助不愿再骑它的主人一臂之力,但它终归还是太累了。汉子心疼地拍了拍马背,终于找了一处背风的沙口,躺了下来,那马,便偎在他头前,用身躯替他挡风。汉子见了,艰难地一笑,对它报以感激。

月亮升起来了,荒原变得苍白而神秘,一层忧郁的月光,镀在汉子和马身上,使他们看上去,犹如一尊正在渐渐风化的黝黑的泥塑。

汉子醒来时,如炽的烈日已高高地悬挂在荒漠之上。他已记不得闯进戈壁有几天了,只昏昏沉沉地被同样疲乏的马艰难地拽着走。偶尔看见被风沙掀露出的人兽的白骨。汉子嘴唇喃喃地动着,眼前不断出现许多幻象。他仿佛看见自己杀了杀害他全家的仇人,与弟兄们拉竿子杀富济贫的情景,也仿佛看见官家围杀了全部弟兄,还有他的媳妇玉茹,他要与官家拼命,玉茹却叫他一定要冲出去。他冲出去了,进了戈壁,

却终于因饥渴难耐晕倒了。

醒来时马正嘶鸣着,用蹄把刀踢到他面前,又躺下来,把脖子对准他的脸。汉子一下明白了,马要他拿自己的血解渴。汉子眼里涌出了泪水,他抱住马脖子,缓缓拿起刀,但他没有割马,而是割了自己手腕,血汩汩涌出,他把手腕对准马嘴。马似乎也明白了,吸吮了几口,便扭过了头,汉子看见马眼里也有泪水。他撕了条布巾,包住伤口,缓缓爬上马背,马站起来,艰难地向前走去,汉子却昏过去了。

不知过了多久,过了多少个白天和黑夜,马一阵长长的嘶鸣把他惊醒了,汉子迷迷糊糊地看见了一片绿地,而马也竭尽余力,艰难地奔跑起来,还出了汗。汉子用手一摸,闻到异味,拿到眼前一看,那汗中,竟带着血丝……

后来,汉子便在这沙漠中的绿地安了家,放牧着马匹牛羊。渐渐地,这儿变成了一块小小的绿洲,不少牧民也在这儿落了户。汉子的马不仅与他终身为伴,而且也渐渐繁衍成一群。只是,此马虽日行千里,夜行八百,但每汗必血,实非一般良驹矣。

于是,人们便呼那马为汗血马,尽心恤之,轻易不使其驰骋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运用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超乎人的想象又在情理之中,极具艺术魅力。

B.第二自然段,对汉子外貌、神态、动作的描写表明了汉子有过沧桑与坎坷的经历,性格粗犷。

C.小说采用补叙的方式介绍了汉子和汗血马进入沙漠的原因,叙述的故事曲折而又引人入胜。

D.本文中有许多细腻感人之处,如“汉子眼里涌出了泪水,他抱住马脖子,缓缓拿起刀„„汉子看见马眼里也有泪水”,写出了汉子对马的感激之情。

E.小说结尾表明马终于带领主人冲出困境,有了一个美满的结局,小说的主题也得到了升华。

(2)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汗血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4)这篇小说讲述了“汗血马”和汉子的故事,表达了丰富的意蕴。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见解。(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梦里不知身是客

清心

长长的静默,风吹叶落。1973年3月6日,81岁的美国作家赛珍珠带着满腔遗憾和对中国无与伦比的思念与眷恋,永远闭上了双眼。自此,她倾情热爱的第二故乡——中国,与她天各一方。

1972年5月,收到拒绝她访华的回信时,赛珍珠衰老孤独的身体如同深秋的雨布,顷刻瑟瑟成薄凉。只是,误会也好,曲解也罢,甚至连那些常人难以接受的人身攻击,亦不能动摇她的“中国心”。她对中国的感情如同种子发芽生根,早已渗透到骨子里。

赛珍珠一生中的前40年,除去回美国上大学的4年和读硕士学位的两年,均在中国度过。她自小跟一位姓孔的先生学习“四书五经”,说中国话,写中国字。童年的赛珍珠最喜欢听奶妈讲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这些口头文学,对她以后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岁那年,父亲安排她回美国读大学。在康奈尔深造时,她主修的是英文,论文却洋洋洒洒地写了《中国与西洋》。硕士毕业后,赛珍珠再次返回中国。在土地贫瘠的宿州生活了三年。其间,她接触到许多目不识丁、辛勤劳作的中国农民,亲眼目睹了他们如何在贫穷困苦以及天灾人祸中不屈不挠地挣扎和拼搏。最可贵的是,她还尽可能深入中国民间,四处走访,跟老百姓交朋友。因此,她对中国历史和现状的认识甚至不亚于许多中国作家。赛珍珠写中国,纯粹是出于对中国人民的关心、同情甚至是感恩。她曾说过:“我早已学会了热爱中国农民,他们如此勇敢,如此勤劳,如此乐观而不依赖别人的帮助。长久以来,我一直致力于为他们讲话。”就这样,赛珍珠怀揣一颗赤诚之心,为了表达对中国兄弟姐妹的挚爱深情,她主动承担起“为民请命”的角色,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的“发言人”。

1919年,赛珍珠与丈夫来到金陵大学任教,在学校分配的一所小洋楼的阁楼上,她面向群山,文思泉涌,几乎完成了后来为她赢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全部作品,这座洋楼现在仍然静静地立在南京大学北园的西墙根旁。

1931年,她以中国农民为题材的长篇巨作《大地》在纽约出版,引起轰动,她也在一夜之间名声大振。1932年,《大地》荣获普利策小说奖。1938年,她又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赛珍珠一生共创作了近百部文学著作。

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赛珍珠在题为“中国小说”的演说中,向西方文化知名人士宣告:“虽然我生来是美国人,但恰恰是中国小说而不是美国小说决定了我在写作上的成就。”接着,她如数家珍地阐述了中国小说的起源与发展演变及其特征,又详细介绍了中国小说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和《红楼梦》,

最后,她由衷地说:“我想不出西方文学中有任何作品可以与它们相提并论。”

另外,在创作《大地》之余,她还花费5年时间,翻译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虽然迄今为止已有多种国外译本,但赛珍珠翻译的《四海之内皆兄弟》无疑是最为准确、最有影响力的。

赛珍珠的文学创作不仅呈现给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并且她亦是第一个把中国农民放在跟西方人同等地位来描述的外国作家。这样的言论,对现在而言,似乎没什么大不了。然而,在当时那个对东亚充满偏见的年代,却可谓石破天惊。正如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瑞典文学院的颁奖词所言:“赛珍珠的作品,为西方世界打开了一条路,使西方人用更深的人性和洞察力去了解一个陌生而遥远的世界。”

赛珍珠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至今不衰,不仅源于她的文学成就,还在于她创立了世界首家无种族收养机构“欢迎之家”,为成千上万名儿童提供了生活保障与资助。

由于各种原因,自1934年回到美国后,赛珍珠再没踏上过中国这片令她日思夜想的故土。虽然她被称做“大地之女”,然而她热爱的大地却不在脚下,而只能萦绕在梦里。梦里不知身是客,读大学时,籍贯一栏她填的是“中国镇江”。病逝后,按其遗愿,她的墓碑上没有任何称谓,只镌刻着自己手书的3个汉字:赛珍珠。

(选自《读者)2011年18期,有删节。)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即使受到误会、曲解甚至人身攻击,赛珍珠也没有动摇“中国心”,因为她认为自己的一生都属于中国。

B.赛珍珠热爱中国农民的勇敢、勤劳、乐观而不依赖别人的帮助的精神品质,因而承担起“为民请命”的角色。

C.在现在仍立在南京大学北园的西墙根旁的小洋楼的阁楼上,赛珍珠完成了赢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全部作品。

D.赛珍珠是第一个把中国农民和西方人一视同仁的外国作家。这在当时充满偏见的时代,具有石破天惊的作用。

E.虽然赛珍珠被称为“大地之女”,但是自1934年回美国直到去世,她再也没有踏上中国这片令她魂牵梦萦的故土。

(2)赛珍珠对中国无与伦比的“倾情热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赛珍珠在中国生活的40年间,哪些经历为她取得的卓越文学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6分)

(4)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中说赛珍珠的作品“为西方世界打开了一条路”,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8分)

第Ⅱ卷 表达题(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十五届北京放映推介晚会在华彬紫金剧院举行,几百名中外电影人济济一堂地重温62部精彩的国....

产片。

B.无论是一堂成功的科学课,还是一次有质量的科学探究,都离不开一个好的科学问题。如何让好的问题油然而生?关键在于老师如何创设合理的情境让这种问题得到良好的孕育和生长。 ....

C.国内自主品牌过度在意销量,一味注重发展速度的增长而忽视技术能力、品质、品牌、客户服务及稳步成长的策略,这无异于杀鸡取卵。 ....

D.风静波平时的喀纳斯湖似一池翡翠,随着天气的变化又更换着不同的色调,自晨至夜幻变着风采,每当烟云缭绕,雪峰、青山若隐若现,恍如隔世。 ....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都市热报》每周一至周五出刊,在轻轨和地铁线闸口机内免费发行,其主要读者对象是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每天依赖轻轨(地铁)出行的年轻上班族。

B.在亚洲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我国国内经济相对稳定,人民生活受影响较小,这与一些企业发挥了对市场波动的抑制效果直接相关。

C.永慧很聪明,就像她的名字“永久的智慧”,几乎所有的女红她都会:烹饪,刺绣,织毛衣,做绢花和洋娃娃,编中国结和跳交谊舞。

D.在汽车社会的滚滚车流中,校车如此重要却又如此脆弱,无论是社会管理者、教育者,还是司机、行人,都有责任合力构筑校车安然前行的坦途。

第六篇:《写真寄外薛媛阅读答案鉴赏欲下丹青笔,先拈宝镜寒,已惊颜索寞,渐觉鬓凋残》

写真寄外薛媛阅读答案鉴赏欲下丹青笔,先拈宝镜寒,已惊颜索寞,渐觉鬓凋残

写真寄外薛媛阅读答案鉴赏

薛媛[注]

欲下丹青笔,先拈宝镜寒。

已惊颜索寞,渐觉鬓凋残。

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

恐君浑忘却,时展画图看。

【注】薛媛是晚唐濠梁(今安徽凤阳)人南楚材之妻。楚材离家远游。颍(今河南许昌)地长官爱楚材风采,欲以女妻之。楚材欲允婚,命仆回濠梁取琴书等物。“善书画,妙属文”(见《云溪友议》卷上)的薛媛,觉察丈夫意向,对镜自画肖像,并写了上面这首诗以寄意。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概括说明。【写真寄外薛媛阅读答案鉴赏欲下丹青笔,先拈宝镜寒,已惊颜索寞,渐觉鬓凋残】写真寄外薛媛阅读答案鉴赏欲下丹青笔,先拈宝镜寒,已惊颜索寞,渐觉鬓凋残

【答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离家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以及她忧虑丈夫移情别恋的苦痛,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丈夫应忠于爱情的提醒。

(2)赏析颈联的写法和内涵。

【答案】运用了对比的写法。“泪眼”代指诗人的肖像,“愁肠”指心灵的痛苦。一“易”一“难”,互为映衬。在矛盾 本文来自

写真寄外薛媛阅读答案鉴赏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远离久别丈夫的真挚感情,隐约透露了她忧虑丈夫移情别恋的苦衷。心理活动的刻画既细致入微,又具体形象。诗一开头,就通过动作描写来展示心理活动。她提起“丹青”画笔,正想下笔作画。【写真寄外薛媛阅读答案鉴赏欲下丹青笔,先拈宝镜寒,已惊颜索寞,渐觉鬓凋残】文章写真寄外薛媛阅读答案鉴赏欲下丹青笔,先拈宝镜寒,已惊颜索寞,渐觉鬓凋残出自http://

写真寄外薛媛阅读答案鉴赏欲下丹青笔,先拈宝镜寒,已惊颜索寞,渐觉鬓凋残

http://m.zhuodaoren.com/yuwen86658/

推荐访问:寂寞丹青路阅读答案

阅读答案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吕本中阅读答案鉴赏 下一篇:柳营曲·范蠡阅读答案一叶舟,五湖游,闹垓垓不如归去休红蓼滩头,白鹭沙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