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问题社会

2018-09-01 阅读答案 阅读:

国际贸易问题社会(共10篇)

国际贸易问题社会(一):

国际贸易问题3-2
题号:11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3.23
内容:
某公司对外发盘时规定了发盘的有效期,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规定,这项发盘在有效期内( )。
选项:
a、不得撤销
b、可随意撤销
c、在对方表示接受前可以撤销
d、撤消的通知先于发盘到达对方即可撤销
--------------------------------------------------------------------------------

题号:1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3.23
内容:
国际货物买卖中,递盘是指( )
选项:
a、要约
b、反要约
c、买方发盘
d、邀请发盘
--------------------------------------------------------------------------------

题号:1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3.23
内容:
国际货物买卖中,“发盘”在法律上称为( )
选项:
a、要约
b、反要约
c、承诺
d、生效
--------------------------------------------------------------------------------

题号:1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3.23
内容:
信用证修改通知书的内容在两项以上者,受益人( )。
选项:
a、要么全部接受,要么全部拒绝
b、可以选择接受
c、必须全部接受
d、只能部分接受
--------------------------------------------------------------------------------

题号:15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3.23
内容:
仲裁的提起要有双方达成的仲裁协议,这体现了仲裁的( )。
选项:
a、灵活性
b、强制性
c、自愿性
d、简便性
--------------------------------------------------------------------------------

题号:16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6.45
内容:
为折中买卖双方在检验问题上的矛盾,国际上出现了(  )的检验做法。
选项:
a、离岸重量、到岸品质
b、离岸品质、重量
c、到岸品质、重量
d、提交第三国检验机构进行仲裁检验
--------------------------------------------------------------------------------

题号:17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3.23
内容:
出口报关的时间是( )。
选项:
a、备货前
b、装船前
c、装船后
d、货到目的港后
--------------------------------------------------------------------------------

题号:18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6.45
内容:
在接受迟到的情况下,决定接受是否有效的主动权在( )。
选项:
a、受盘人
b、邀请发盘人
c、发盘人
d、询盘人
--------------------------------------------------------------------------------

题号:19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3.23
内容:
仲裁协议是仲裁机构受理争议案件的必要依据,仲裁协议的达成( )
选项:
a、必须在争议发生之前
b、只能在争议发生之后
c、既可以在争议发生之前,也可以在争议发生之后
d、必须在争议发生的过程中
--------------------------------------------------------------------------------

题号:20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3.23
内容:
审核信用证的依据是( )。
选项:
a、合同
b、一整套单据
c、开证申请书
d、商业发票

  关贸总协定历史谈判时间最长,参加国家最多的是(c  )
  选择一项:
  a. 肯尼迪会合
  b. 东京会合
  c. 乌拉圭会合
  d. 狄龙会合
  题目2
  持票人将汇票提交付款人要求其付款或承兑的行为是( d):
  选择一项:
  a. 退票
  b. 承兑
  c. 背书
  d. 提示
  题目3
  银行汇票一般是( ),商业汇票一般是( D)
  选择一项:
  a. 跟单汇票,光票
  b. 光票,光票
  c. 跟单汇票,跟单汇票
  d. 光票,跟单汇票
  题目4
  对广播电视内容的限制,属于服务贸易壁垒的( B)。
  选择一项:
  a. 间接但明显中性的壁垒
  b. 直接明显的歧视性壁垒
  c. 间接明显的歧视性壁垒
  d. 直接但明显中性的壁垒
  题目5
  国际贸易中使用最多的票据主要是( B)
  选择一项:
  a. 本票
  b. 汇票
  c. 支票
  d. 发票
  题目6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在信用证方式下,通知银行的职责是( B )
  选择一项:
  a. 接受申请人委托,开立信用证
  b. 只证明信用证的真实性
  c. 买入跟单汇票并垫付资金
  d. 实际支付货款
  题目7
  发盘生效后,发盘人以一定方式解除发盘对其的效力指的是发盘的( B )
  选择一项:
  a. 撤回
  b. 撤销
  c. 修改发盘
  d. 废止
  题目8
  不正确
  ( B)要求一切外国人或外国企业处于和本国居民、本国企业同等的地位,享有同样的待遇,不受歧视待遇。
  选择一项:
  a. 最惠国待遇条款
  b. 国民待遇条款
  c. 公平竞争原则
  d. 通商航海条约
  题目9
  汇票有即期和远期之分,在承兑交单(D/A)业务中(C )
  选择一项:
  a. 既使用即期汇票,也使用远期汇票
  b. 只使用即期汇票,不使用远期汇票
  c. 只使用远期汇票,不使用即期汇票
  d. 以上答案都不对
  题目10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某国对某种商品的规定,全年进口额在200万美元以内者征税10%,超过200万美元以上的部分,除原征关税外,再加征关税60%,这种措施称为:(C )。
  选择一项:
  a. 罚款
  b. 混合税
  c. 关税配额
  d. 进口附加税
  题目11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某支票签发人在银行的存款总额低于他所签发的支票的票面金额他签发的这种汇票称为( A )
  选择一项:
  a. 空头支票
  b. 旅行支票
  c. 现金支票
  d. 转帐支票
  题目12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A公司向B公司出口一批货物,B公司通过C银行开给A公司一张不可撤销即期议付信用证,当A公司于货物装船后持全套货运单据向银行办理议付时,B公司倒闭,按惯例银行(D )。
  选择一项:
  a. 可以B公司倒闭为由拒付货款
  b. 以上无正确答案
  c. 有权推迟付款,推迟时间由A、C双方协商
  d. 仍承担付款责任
  题目13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自由贸易这一思想首先是由( B)的工业资产阶级提出来的。
  选择一项:
  a. 中国
  b. 英国
  c. 德国
  d. 美国
  题目14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发盘的生效时间是(C )
  选择一项:
  a. 以上都不对
  b. 一旦发出,即时生效
  c. 在送达受盘人时生效
  d. 受盘人做出意思表示后有效
  题目15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商品国际价值的基础是(A )
  选择一项:
  a. 国别价值
  b. 国际贸易
  c. 社会分工
  d. 市场价格

国际贸易问题社会(二):

国际贸易问题:一国对于本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要注意什么问题?

1.是否存在仿牌商品,2质检单据,3成分标签,4造价,5税率,

国际贸易问题社会(三):

关于国际贸易的问题!
已知:某年世界贸易额为45000亿美元,该年A过的出口额为5500亿美元,进口额为5800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为85000亿美元.
求:⑴该国在世界贸易额中所占比重为多少?
⑵该国对外贸易的依存度为多少?
最好附上计算方法!

答案
(1)5500/45000=12.2%,因为进口额一般除商品价值外还包括了运费、保险等,所以用出口额来计算,也就是贸易商品的FOB价
(2)(5500+5800)/85000=13.29%

国际贸易问题社会(四):

世界各国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理由 用国际社会知识

①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在生产社会化、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广泛,客观上要求国与国之间贸易自由、相互开放.②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各国只有在平等、竞争、开放的基础上,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互通有无、调剂余缺,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③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是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对外贸易原则的要求.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流,做到平等、互利、共赢,国际贸易才能健康发展.④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是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要求.危机当头,各国以邻为壑,无益解决任何问题,应增强合作,保持贸易和投资开放,抵制保护主义.
这是高一政治题中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问题“为什么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答案,绝对正确

国际贸易问题社会(五):

关于世界经济概论的问题
1.论述,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2.简述,国际贸易的理论及主要内容.【国际贸易问题社会】

  1.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和问题
  在当前世界经济平稳增长的背后,是世界经济结构需要进行深入和全方位的调整,从而有利于世界经济、贸易长期均衡和可持续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将相应地影响就业结构和数量的变化,对消费和经济增长形成不利影响.然而从长期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为经济增长、福利水平和居民消费提高提供持久的动力和保证.发达国家仍将是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的主导力量.
  当前,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和问题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各国货币政策不一
  由于近两年全球经济增长加快,需求迅速增长、通胀有所抬头,因此宽松货币政策已完成阶段性任务,全球利率水平趋于上升.2004年6月30日,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调高25个基点至1.25%,意味着从2001年开始的宽松货币政策正式宣告结束和美国经济进入了稳定持续增长时期.根据历史经验,美联储收紧银根的过程往往需要持续两年多的时间.目前,联邦基金利率已经连续提高13次,从1%提高到4.25%,仍将有所上升.
  两年多来,欧元区2%的基准利率经历了比美国利率高出一倍到仅为美国利率一半的转变.欧洲央行一向以控制通货膨胀为己任,并确定2%为可接受的通胀率的上限.但事实上,受各种因素的掣肘,欧洲央行的动作总是滞后于外界期望,欧元利率也经历了从下降趋势到可能上升的变化.受到油价屡创历史新高导致企业成本增加以及消费者支出减少的影响,欧元区2005年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慢,同时欧元区9月消费物价同比上涨达到2.6%,是2002年1月以来的最高水平,给本不景气的欧元区经济增加了加息压力,使欧洲央行处于两难的境地.12月1日,欧洲中央银行将欧元区的主导利率提高0.25个百分点.但并不意味着欧元升息周期的开始.
  近期,韩国、智利、加拿大和泰国等国采取了加息步骤.当前全球通胀压力上升,经济增长周期不同,将会进一步扩大各国利差,给汇率和国际资本市场带来新的变数.
  二、全球贸易失衡加大,保护主义蔓延
  这一趋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部分发达国家贸易逆差和经常账户赤字迅速扩大.美国自1992年开始再次出现贸易逆差以来,逆差从1992年的501亿美元大幅增长至2004年的6681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也从0.8%上涨到了5.7%.二是发达国家不断增长的国内需求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使双方的贸易结构失衡,发达国家抱怨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侵占了其国内市场,造成了失业上升.
  作为贸易保护主义者,布什将美国国内经济问题直接与对外贸易挂钩.布什政府将持续的高失业问题归咎于其他国家对美国的出口增长,接连不断地以倾销名义对其他国家强行设置贸易壁垒,保护国内钢铁、纺织等行业,在农业方面采用惯用的贸易补贴手段保护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在采取实际上的弱势美元的同时,不断要求中国等亚洲发展中国家货币升值,以解决贸易逆差问题.
  然而,贸易逆差的根源首先还在于美国国内经济结构问题.美国经常账户赤字长期居高不下已成为威胁美国和世界经济的一大风险,当前全球贸易发展失衡加大的局面不可能长期保持下去.如果外部资金不再支持美国日益扩大的过度支出,美元不仅将可能遭受大幅贬值,美国经济也会面对消费、投资萎缩的双重打击,不利于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
  三、发达国家财政赤字依然庞大
  由于采取减税和扩大政府支出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近几年,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都面对财政赤字升高的问题.2004 财政年度美国的财政赤字创下了 4130 亿美元的历史新高.欧盟国家的财政状况同样也不乐观,其中5个主要国家的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已经超过欧盟规定的3%上限,法国和德国的财政赤字比例已连续 3 年突破这一标准.《稳定与增长公约》的修改使得欧盟国家财政赤字增加的空间加大,但是不利于各国协调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增长.日本的财政赤字问题更是由来已久,预计2005年日本财政赤字占GDP比例仍将达到6.5%.
  持续的财政赤字将会增加消费者的未来负担、减少储蓄、提高长期利率上升预期,并可能削弱社会投资动力,不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四、通货膨胀压力显现
  2005年以来,CPI的上升比此前的预计更高,因此IMF的秋季预测中,分别将2005年和2006年发达国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调为2.2%和2.0%,比春季预测提高0.2和0.1个百分点,其中美国CPI分别上调为3.1%和2.8%,比春季预测各提高0.4个百分点,欧元区CPI分别为2.1%和1.8%, 也比春季预测提高0.2和0.1个百分点. 2005年和2006年,转轨经济和发展中经济CPI将分别上升5.9%和5.7%,比春季预测分别上调0.4和1.1个百分点.
  通胀压力加大的另一个证明是原材料价格和生产成本上升较大.以美国生产者价格(PPI)的变化为例,从2004年4月以来,持续明显高于CPI的上升水平,2005年9月份的同比PPI达到6.7%,比同期CPI高2个百分点.造成生产领域价格持续高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油价居高不下和原材料等非能源初级产品价格的上升.由于市场竞争,特别是国际竞争激烈,生产企业所受到的价格压力没有明显向下传导,使通货膨胀受到了遏制.但是如果能源等价格持续保持在高位,价格提高的压力将会超出企业的承受能力,通货膨胀将会从生产领域转向消费领域.
  目前通货膨胀依然较低和对世界经济影响不大的另一方面原因是,各国从中国等国家进口了大量价格便宜的商品,抵消了油价上升输入的通胀压力.同时,更加灵活和一体化的国际金融体系推迟了高油价带来的影响,世界制造业的转移和直接投资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大量流入支持了它们的出口产业快速发展,石油出口国和中国等贸易顺差国对美国等的资金回流又支持这些国家的需求增长.因此,以往经济增长加快产生的支出和消费信贷的快速增长使中央银行提高利率以压制通货膨胀的影响被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廉价货物的因素抵消或延迟了.现在还没有明显的迹象显示会出现全球性通胀.
  因此,在当前世界经济平稳增长的背后,是世界经济结构需要进行深入和全方位的调整,从而有利于世界经济、贸易长期均衡和可持续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将相应地影响就业结构和数量的变化,对消费和经济增长形成不利影响.然而从长期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为经济增长、福利水平和居民消费提高提供持久的动力和保证.发达国家仍将是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的主导力量.
  2.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新古典、新贸易理论以及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四大阶段. 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完全竞争市场等假设为前提,强调贸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释了产业间贸易. 二战后,以全球贸易的新态势为契机,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从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等角度解释了新的贸易现象. 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则以专业化分工来解释贸易,力图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统一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框架之内.
  [编辑本段]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
  重商主义
  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出现了重商主义(Mercantilism)的国际贸易观点,也称贸易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其核心是追求贸易顺差,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托马斯·孟(Thomas Mun). 重商主义认为,财富的唯一形式即金银,金银的多少是衡量一国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而获得金银的主要渠道就是国际贸易.通过奖出限入求得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家就会富裕.
  重农学派
  17世纪下半期,在法国出现了反对重商主义,主张经济自由和重视农业的思想,形成了重农学派(physiocratic school),其创始人是弗朗斯瓦·魁奈(F.Quesnay). 重农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主张自由经济,包括自由贸易,他们认为“自然秩序”(包括自由贸易)是保证市场均衡和物价稳定的重要机制.
  绝对优势理论
  18世纪末,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受到古典经济学派的挑战,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生产分工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 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原因的研究》(国富论)中,斯密指出国际贸易的基础,在于各国商品之间存在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而这种差异来源于自然禀赋和后天的生产条件. 亚当·斯密认为在国际分工中,每个国家应该专门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其中一部分交换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这样就会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更好地促进分工和交换,使每个国家都获得最大利益.
  比较优势理论
  鉴于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性,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继承和发展了斯密的理论. 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分工的基础不限于绝对成本差异,即使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中劳动生产率都处于全面优势或全面劣势的地位,只要有利或不利的程度有所不同,该国就可以通过生产劳动生产率差异较小的产品参加国际贸易,从而获得比较利益. 比较优势理论遵循“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原则,认为国家间技术水平的相对差异产生了比较成本的差异,构成国际贸易的原因,并决定着国际贸易的模式.
  保护贸易理论
  1841年,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提出基于国家主义的贸易保护政策理论,指出保护制度要与国家工业的发展程度相适应,又称幼稚产业保护论. 与重商主义不同的是,他从保护生产力的高度把贸易和国家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形成以国家主义为基调的贸易保护理论,在实施贸易保护政策方面也更加客观实际.
  相互需求理论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只论证了建立在各国专业化生产前提下的互利贸易基础和利益所在,没有说明总的贸易利益如何在贸易双方进行分配. 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中,从相互需求角度出发,确定了国际间商品交换的价格问题,以解释两国间贸易利益是如何分配的. 相互需求理论实质上是指由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值的理论,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完善和补充. 该理论用两国商品交换比例的上下限解释双方获利的范围; 用贸易条件说明在利益的分配中双方各占的比例; 用相互需求强度来解释贸易条件的变动.
  [编辑本段]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古典经济学逐渐形成,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对国际贸易进行分析的新古典贸易理论也随之产生.
  要素禀赋理论
  1919年,瑞典经济学家埃利·赫克歇尔(Eil F Heckscher)提出了要素禀赋论的基本观点,指出产生比较优势差异必备的两个条件. 1930年代,这一论点被他的学生伯尔蒂尔·俄林(Beltil G Ohlin)所充实论证,其代表作《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因而这一理论又称为H-O理论. 与古典贸易模型的单要素投入不同,H-O模型以比较优势为贸易基础并有所发展,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生产要素框架下分析产品的生产成本,用总体均衡的方法探讨国际贸易与要素变动的相互影响. 其核心内容为:在两国技术水平相等的前提下,产生比较成本的差异有两个原因:一是两国间的要素充裕度不同;二是商品生产的要素密集度不同. 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以换取那些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这样的贸易模式使参与国的福利都得到改善. 20世纪40年代,保罗·萨缪尔森(Palua A Samuelson)用数学方式演绎了H-O模型,指出国际贸易对各国收入差距的影响,将必然使不同国家间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均等化,这也称为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或H-O-S定理(赫克谢尔—俄林—萨缪尔森模型). 这一定理潜在地认为,在没有要素跨国流动的条件下,仅通过商品的自由贸易也能实现世界范围内生产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和这一理论相关的还有另外两个基本定理. 国际贸易对本国生产要素收益的长期影响,由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归纳为:出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要素(本国充裕要素)的报酬提高;进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要素(本国稀缺要素)的报酬降低;不论这些要素在哪个行业中使用. 罗勃津斯基定理认为,在两种商品世界中,如果相对价格固定不变,一种生产要素增长会减少另一种商品产量.表明要素禀赋的变化决定着资源配置的变化. 这些定理均对H-O理论进行了重要拓展.
  里昂惕夫悖论
  按照H-O理论,美国是一个资本丰裕而劳动力相对稀缺的国家,其对外贸易结构应该是出口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20世纪50年代初,美籍苏联经济学家里昂惕夫(Leontief)根据H-O理论,用美国1947年200个行业的统计数据对其进出口贸易结构进行验证时,结果却得出了与H-O理论完全相反的结论,这一难题称为里昂惕夫悖论. 里昂惕夫悖论虽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观点,但它对原有国际分工和贸易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引发了对国际贸易主流思想的反思,推动了二战后新的国际贸易理论的诞生.
  [编辑本段]新贸易理论
  二战后,国际贸易的产品结构和地理结构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 同类产品之间以及发达工业国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跨国公司内部化和对外直接投资兴起,这与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认为的贸易只会发生在劳动生产率或资源禀赋不同的国家间的经典理论是相悖的. 古典与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都假定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这与当代国际贸易的现实也不相吻合,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
  新生产要素理论
  新生产要素理论赋予了生产要素除了土地、劳动和资本以外更丰富的内涵,认为它还包括自然资源、技术、人力资本、研究与开发、信息、管理等新型生产要素,从新要素的角度说明国际贸易的基础和贸易格局的变化. 1、自然资源理论 1959年,美国学者凡涅克(J. Vanek)提出了以自然资源的稀缺解释里昂惕夫悖论的观点,认为美国进口自然资源的开发或提炼是耗费大量资本的,会使进口替代产品中的资本密集度上升.扣除资源的影响,美国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就会小于其出口. 2、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以基辛(D. B. Keesing)、凯南(P. B. Kenen)、舒尔茨(T. W. Schultz)为代表,对H-O理论作了进一步扩展,将人力资本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引入. 通过对劳动力进行投资,提高其素质和技能,进而提升劳动生产率. 人力资本充裕的国家在贸易结构和流向上,往往趋于出口人力资本或人力技能要素密集的产品. 3、研究与开发学说 格鲁伯(W. Gruber)、维农(R. Vernon)认为研究与开发也是一种生产要素,一个国家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和该种产品中的研究与开发要素密集度之间存在着很高的正相关关系. 各国研究与开发能力的大小,可以改变它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进而改变国际贸易格局. 4、信息要素 信息虽然是一种无形资源,但它能够创造价值.现代信息技术对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强,对信息的利用状况会影响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从而改变一国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地位.
  偏好相似理论
  1961年林德(S. B. Linder)在《论贸易和转变》一书中提出了偏好相似理论,第一次从需求方面寻找贸易的原因. 他认为,要素禀赋学说只适用于解释初级产品贸易,工业品双向贸易的发生是由相互重叠的需求决定的. 偏好相似理论的基本观点有: 产品出口的可能性决定于它的国内需求; 两国的贸易流向、流量取决于两国需求偏好相似的程度,需求结构越相似则贸易量越大; 平均收入水平是影响需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
  动态贸易理论
  动态贸易理论主要从动态角度分析国际贸易产生与发展的原因. 1、技术差距理论 技术差距理论又称创新与模仿论,M·V·波斯纳(Michael V. Posner)和胡弗鲍尔(G. G. Hufbauer)将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侧重从技术进步、创新、传播的角度分析国际分工的基础,扩展了资源禀赋论中要素的范围. 技术差距指一国以技术创新和控制技术外流而形成的一种动态贸易格局,会对各国要素禀赋的比率产生影响,从而影响贸易格局的变动.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将市场营销学中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技术进步结合起来阐述国际贸易的形成和发展.1966年他在《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指出,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与产品生命周期有密切关系. 这一产品生产的国家转移理论,假设国家间信息传递受到一定的限制、生产函数可变以及各国的消费结构不同,指出产品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对生产要素的需要是不同的,而不同国家具有的生产要素富饶程度决定了该国的产品生产阶段和出口状况.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比较优势论与资源禀赋论动态化,很好地解释了战后一些国家从某些产品的出口国变为进口国的现象. 3、“技术外溢”与“干中学”学说 这种观点将技术作为内生变量,罗默提出的“干中学”式的技术进步,大部分是从技术外溢中获得的,即从贸易或其他经济行为中自然输入了技术. 经克鲁格曼(Krugman)论证,若引进国将外溢国的技术用于比较优势产业,则对两国均有利;反之对两国均不利. 假设国内技术外溢的速度高于国际技术外溢,国家原先的领先产业有加速发展的可能,原有的比较优势会增强.技术的传播使各国的差异不断扩大,强调了技术变动对国际贸易的动态影响. 4、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林毅夫等提出,一个国家的产业和技术结构从根本上取决于国内要素禀赋,其升级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 资本存量的变化对一国要素禀赋的影响最大. 资本存量的增加来自于积累,积累取决于储蓄倾向和经济剩余的规模. 制度性决定的储蓄倾向是固定的,因而影响资本存量的关键是经济剩余的规模. 如果一国的产业和技术结构能够充分利用其资源禀赋的优势,则其生产成本就较低,竞争能力就较强,进而创造更多的经济剩余,积累量也就越大. 因此,通过发挥比较优势能够较快地实现资源结构的升级,从而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又称差异化产品理论,以不完全竞争市场和规模经济为前提,从动态角度出发考虑需求情况,更符合实际.由于产业内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80年代以来许多经济学家陆续建立模型对这一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 1、新张伯伦模型 在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克鲁格曼(Krugman)的模型具有开创性作用,他将迪克西特(Dixit)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提出的将差异产品和内部规模经济考虑在内的垄断竞争模型推广到开放条件下,创立了“新张伯伦模型”. 模型证明了当市场结构从完全竞争变为不完全竞争,达到规模报酬递增阶段的时候,即使两国间没有技术和要素禀赋差异,产品水平差异性和规模经济也可推动国际贸易,增加两国的福利. 2、兰卡斯特模型 这一基于简单的水平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模型,以产品特性和消费者偏好的唯一占优选择性为基础解释两国贸易. 兰卡斯特(Lancaster)认为,在具有相同特点的经济体之间,如果不存在贸易壁垒和运输成本,在规模收益最大化和消费偏好差异的影响下,两个经济体间仍能进行产业内分工和贸易. 3、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基于垂直产品差异,弗尔维(Falvey)等人通过对H-O模型假设前提的调整,将产品差异与劳动和资本等要素的不同组合之间建立一种联系,但仍用要素禀赋来预测贸易,因而又称为“新要素比例学说”. 这一理论认为,资本相对充裕的国家出口同种产品中资本密集的高质量品种,劳动力相对充裕的国家则出口劳动密集的低质量品种,由此形成的产业内贸易实质上还是垂直分工的结果,在对传统贸易理论的最小偏离下,同时解释了产业间和产业内的贸易模式. 4、布兰德—克鲁格曼模型 为解释标准化产品产业内贸易现象,布兰德(Brander)和克鲁格曼构造了一个“相互倾销模型”(差别垄断模型). 模型指出各国开展贸易的原因只在于垄断或寡头垄断企业的市场销售战略,国际贸易的结构既不受要素禀赋、产品成本差别的限制,也不受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差异产品追求的限制. 此模型表明,贸易是扩大竞争的一种方式,不完全竞争的企业可以通过贸易向别国的国内市场倾销以扩大销售,即使存在运输成本,也会存在双向贸易,并由两国间需求弹性的预期差异决定贸易量. 这就为两国相互倾销的行为提供了解释途径. 5、垂直差异产业内贸易模型 与新H-O模型所不同的是,垂直差异产业内贸易模型以寡头垄断市场假定为前提.弗尔维研究认为,一个产业包括依质量高低排列的一个“产品链”,即垂直差异性产品. 弗尔维(Falvey)和凯克斯基(H. Kierzkowski)建立的F-K模型表明,在完全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与完全没有这类贸易之间有许多过渡类型,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程度与特性依赖于要素禀赋、技术和收入分配情况对不同国家的相对影响. 费莱姆(Flamand)和赫尔普曼(Helpman)建立的费—赫模型提出了另一种观点.假设有两国均生产某种产品,生产效率不同,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国际分工以产品差异性的形式体现,一国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具有比较优势,另一国相反,决定产品质量的是劳动投入,这里指“人力资本”.如果两国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不吻合,就可能发生产业内贸易.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el E. Porter)提出的这一理论,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这一微观角度解释国际贸易,弥补了比较优势理论在有关问题论述中的不足. 波特认为,一国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与行业的竞争优势,一国兴衰的根本原因在于它能否在国际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 而竞争优势的形成有赖于主导产业具有优势,关键在于能否提高劳动生产率,其源泉就是国家是否具有适宜的创新机制和充分的创新能力. 波特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四基本因素、两辅助因素模型”中,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政府、机遇都是国家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 波特根据以上各大要素建立了钻石模型,说明了各个因素间如何相互促进或阻碍一个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 从发展阶段来看,一个国家优势产业的发展可分为四个不同阶段,即生产要素推动阶段、投资推动阶段、创新推动阶段,财富推动阶段. 该理论对当今世界的经济和贸易格局进行了理论上的归纳总结.
  [编辑本段]新兴古典贸易理论
  新兴古典经济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兴的经济学流派.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依托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新框架,将贸易的起因归结为分工带来的专业化经济与交易费用两难冲突相互作用的结果,从而对贸易的原因给出了新的解释思路,使贸易理论的核心重新回到分工引起的规模报酬递增,是一种内生动态优势模型,是贸易理论和贸易政策统一的模型,是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统一的模型,能够整合各种贸易理论,是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杨小凯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用超边际分析法将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和专业化的经济思想形式化,将消费者和生产者合二为一,发展成新兴古典贸易理论. 该理论使研究对象由给定经济组织结构下的最优资源配置问题,转向技术与经济组织的互动关系及其演进过程,力图将外生的比较利益因素引入到基于规模报酬递增的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贸易理论模型中,把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统一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框架之内. 此理论的内生分工和专业化新兴古典贸易模型(Sachs, Yang and Zhang,1999)表明,随着交易效率从一个很低的水平增加到一个很高的水平,均衡的国际和国内分工水平从两国都完全自给自足增加到两国均完全分工,在转型阶段,两种类型的二元结构可能出现. 经济发展、贸易和市场结构变等现象都是劳动分工演进过程的不同侧面,贸易在交易效率的改进过程中产生并从国内贸易发展到国际贸易,两者之间有一个内在一致的核心.
  [编辑本段]当代国际贸易的变化
  产业内贸易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迅速增长. 所谓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iry trade)是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解释的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相对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同一产业内的产品之间的贸易,也就是说一个国家既进口又出口同一类产品. 这些现象的出现对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提出了挑战.占世界贸易额相当大比重的一部分贸易并不是因为比较成本的差异或者资源禀赋的差异而发生的.为了解释这些国际贸易的新现象,以克鲁格曼、雷蒙德·弗农等为代表的大批经济学家提出了各种新的学说.这些学说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我们把这些学说称为新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问题社会(六):

国际贸易问题 跪求高手解答
这是一道国际贸易的题 跪求解答 谢谢各位大神-------------------------------------------------------------------------------甲方于4月5日 发信函给乙方,内容如下:
我厂现有1000辆自行车, 售价为CIF200 美元/辆,若有意请在10天内回答。
乙方于4月8日收到该信函,4月8日答复甲方。
问:
(1)甲方于4月5日给乙方所发信函时否构成发盘?为什么?
(2)4月10日 乙方回复同意甲方条件, 但要求改为FOB价格,则乙方回复是否构成接受?为什么?
(3)4月10日乙方回复同意甲方条件, 但要求增加交易中单据的份数, 甲方同意,则乙方回复是否构成有效接受?为什么?合同是否成立?
【国际贸易问题社会】

1).甲方于4月5日给乙方所发信函时否构成发盘.已构成要约.2).4月10日 乙方回复同意甲方条件, 但要求改为FOB价格,则乙方回复已对价格条件更改,甲方接受才算.3).甲方同意,则乙方回复构成有效接受.书面合同订立才算成立

国际贸易问题社会(七):

有关国际贸易中的国际分工问题
题是这样的:A国生产手表需6个劳动日,生产自行车需9个劳动日,B国生产手表需12个劳动日,生产自行车需10个劳动日,根据比较成本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为什么说“A国生产和出口手表,B国生产和出口自行车呢?PS:我想知道是这么划分的?

“国际分工”指世界上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国际贸易和各国(地区)经济联系的基础。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超越国界的结果,是生产社会化向国际化发展的趋势。
各国的生产贸易最主要的还是赚钱不是吗?所以,所谓的分工只不过是让自己的国家获得更大、甚至最大的利益罢了,当然如果有办法让双方共赢的话,那这种分工就是合理的了。但是在现今国际社会,这种情况是非常少的。我们平时说的贸易逆差,各种剪刀差行为还是层出不穷。
像上面这个问题的话,A国相比之下只有生产手表才能获得更大的利益,因为他生产手表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少,那么同时它所获得的利益就大一些。而B国就恰好相反了。
其实关于国际分工这个话题还有很多要讲的,一时半会也说不清了,所以本人果断的决定就此打住。希望我所说的可以帮到你。

国际贸易问题社会(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是我国自1990年以来进出口贸易变化情况(单位:亿美元)。
注:①据商务部预计2010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将达到29000亿美元。②1980-2008年,我国外贸依存度从       12.5%提高到59.2%。③1991年以来,加工贸易占我国外贸的比重一直在40%以上。
材料二随着世界经济逐步复苏,我国对外贸易实现了恢复性增长,截至2010年11月对外贸易额已经超过   2009年全年水平。与此同时,涉华贸易摩擦日益增多,摩擦对象正由发达国家向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蔓延,涉及的产品也从传统的劳动密集的纺织品、化工产品向能源、电子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扩展。我国政府高度关注贸易摩擦的新动向,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
(1)简述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并针对这些经济信息所反映出的问题,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提出解决对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政府为什么高度关注贸易摩擦新动向?面对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我国政府应该如何应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经济信息:1990年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额增速较快,出口总量大于进口;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进出口总额均有所下降;同时我国外贸依存度逐年递增,外贸质量和结构都有待进一步提升。建议:①坚持发展不动摇,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托科技进步,树立品牌,提高外贸质量和国际竞争优势;③优化外贸结构,特别是出口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④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进出口协调发展,促进贸易平衡,完善内外联动,把经济增长主要由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2)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是国家行政机关。政府高度关注贸易摩擦新动向,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是其职能所在,也是贯彻为人民服务宗旨和坚持对人民负责基本原则的行为体现,这有助于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措施:①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通过政策调节,引导产业结构调整,鼓励科技创新,优化外贸结构,提高贸易质量和竞争力。②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灵活运用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维护国家利益,通过协商谈判的途径解决贸易摩擦,实现共同发展。③尊重相关国际贸易规则,积极运用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经济利益。

国际贸易问题社会(九):

国际贸易是在人类社会

国际贸易是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足一个历史范畴的概念.下面是自《世界经济200年》《世界千年经济史》等著作中摘编的一组资料,阅读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澳门略记》记载:“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叶,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商人络绎不绝前来广州做生意,使广州成为商品贸易全球化的中心市场,呈现出对外贸易一片繁盛的景象.……”《早期澳门史》记载:“中国各地的产品,在这里(广州)都可以找到;来自全国各省的商人和代理人,在这里做着兴旺的、有利可图的生意.”
材料二 “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中国的GDP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4%,居世界各国的第一位……中国在世界经济史上是占着首要地位的,是世界经济的中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广州在16——19世纪初成为商品贸易全球化中心市场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1820——1840年世界工业生产年增长率和世界贸易增长率分别为2.9%和2.81%;1840——1860年,分别为3.5%和4.84%;1860——1870年,分别为2.9%和5.53%.……19世纪中期机器纺织品……成为19世纪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工业制成品.殖民地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中,棉花、生丝、矿产原料逐步取代了茶叶、香料等生活用品的出口.……1800年,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有的比例分别为33%、9%、10%、5%.
(2)根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中期前后国际贸易发展呈现出哪些特征.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这些特征出现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在1913——1938年的25年间,世界工业生产量增长了83%,但是世界贸易量只增长了3%,年增长率为0.7%……许多国家对对外贸易的依赖性减小了.1930年,美国通过了臭名昭著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对2万余种进口商品征收高关税,立即引起欧洲国家对美国产品的报复措施,使全球贸易几乎终止.
(3)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1913——1938年国际贸易的特征.并分析出现这些特征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五 从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中,(世界贸易)增长了将近100倍,远远超过了工业革命后乃至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国际贸易增长速度.……正如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邓宁教授所讲的,“除非有天灾人祸,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不可逆转”.世贸组织前总干事鲁杰罗也曾经指出:“如果有人认为全球化是可以阻止的,那么他必须告诉大家,他有没有设想过阻止经济和技术发展的后果.阻止全球化无异于想阻止地球自转.”
(4)结合材料五和所学知识,概括出1950——2000年的50年中,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的主要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中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农业和手工业发达,是世界的经济中心;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联系为紧密的整体,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交通便利;明清时期广州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桥头堡,政府实行海禁政策,只留广州一处对外通商,清朝时期在广州设“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2)特征:国际贸易迅速增长;商品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欧洲的机器纺织品取代了手工业纺织品,殖民地农产品取代了传统的茶叶和香料,英国成为世界的贸易中心.原因:工业革命后英国大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首先成为工业化国家,西方领先于东方;新交通工具(蒸汽机车、轮船)的出现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为便捷;资产阶级开拓世界市场,抢占殖民地,19世纪中期以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3)特征:国际贸易几乎停滞,国际贸易的增长落后于工业生产的增长;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原因: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放弃自由贸易政策,实行贸易保护;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促使各国政府加强贸易保护.
(4)①二战后相对稳定的国际局势和科技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分工的空前扩大;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1995年被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和各种国际组织的建立,促进了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国际贸易的自由化,电使制度化和规范化的世界贸易体系逐步确立起来;③信息技术和交通运输技术的迅猛发展;两极格局的瓦解;绝大多数国家实行了市场经济.

国际贸易问题社会(十):

(共2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0年1月1日,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它为中国和东盟国家提供了一个双向互动、竞争开放的合作平台,它使双方的互补优势将得到发挥,有利于促进双方的经济社会发展。这既符合我国利益,又能促进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共同发展。
材料二:中国以占世界上8%的贸易份额,承受了世界35%的反倾销措施,比例严重失调。2009年美国对华反倾销措施总计达55个案件,欧盟对华反倾销措施总计有46个案件。两个地区加起来全年对华反倾销案件共有101个。有关企业负责人深有体会地说:中国出口商品技术含量低,同类企业恶性竞争严重,没按国际贸易规则办事,也给国外反倾销以口实。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说明我国积极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的必要性。(10分)
(2)材料二对我国发展对外贸易提供了哪些启示?(10分)


(1)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3分)。
②是 市场经济开放性和竞争性的要求。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面对的是世界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3分)。
③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节约社会劳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引进当代世界先进技术,增强本国的经济实力;可以促进企业更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国际化。(4分)
(2)①国家应整顿和规范我国出口秩序,企业在竞争中要自觉遵守国际贸易规则。(2分)
②要促进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以及改变低价竞争策略,提升我国出口产品核心技术能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信誉。(3分)
③要不断根据国际市场需要,调整经济结构,减少重复建设。(3分)
④要不断提高企业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竞争的能力与水平,积极利用国际贸易规则,维护我国企 业的利益。(2分)

国际贸易问题社会

http://m.zhuodaoren.com/yuwen858451/

推荐访问:国际贸易问题投稿 国际贸易问题期刊

阅读答案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2018年小学五年级语文暑假作业答案 下一篇: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自考总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