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辶击

2018-08-29 作文 阅读:

死亡辶击(共9篇)

死亡辶击(一)

死亡 作文

作为一个男子汉,顶着“有泪不轻弹“的帽子,实在也很少落泪。生活中也多是风沙吹湿了眼,疲劳挤出的泪。于是只有到孩提时代的“我“那里好眼泪的成分。那时的我是十分惧怕死亡的,老是抱着母亲哭喊“人为什么要死”。似乎那时候的世界很快就可能会被死亡淹没而变得寂静。独自在家的时候,望着左右黑咕隆咚的房间,也总会哭出来,任一个人的哭声飘扬前前后后,于是死寂促进了恐惧,越哭越怕,终于止了哭,哭的反抗仅仅只是无用的烂水。那时的死亡与黑暗、鬼怪已纠合到了一起吧,它时常催动我恐惧惊慌的神经。

时至今日,毋庸说,我还是很怕死亡的。梦境中舞动的红衣鬼,笑面的獠牙,死寂的空山下也有无尽的深渊。可是在我印象中,我似乎在长大后并未施舍给死亡一滴泪水。参加葬礼时,听着那些虚假而又泛滥的哭声,我只是默然地站立着,可悲死者,然更可叹哭者,实际不知自己为何哭。是否人长大了就不畏死亡了呢?总有人将死亡轻描淡写,等闲视之,然后归功于成熟。我以为是社会生活麻木了神经,而过多的劳累和算计剥夺了源自死亡的感性的恐惧。而正如卢梭所言:藐视死亡的虚荣心会让人贬低生活。另一方面,赤裸裸的不加修饰的死亡又谁不恐惧呢?人们的可悲在于击垮了死亡的“模型”,而蒙蔽了本性。因为在社会上,生活中,畏惧会被说成“胆小”、“幼稚”甚至“无知”。实际上我看不出当年的红卫兵有多么勇敢,发狂地蛮干根本不需要勇敢。但人们的“成熟”之中又何尝没有一份对必然来到的死亡的无奈呢?但可悲归可悲,我没有流泪,也算麻木了吧。

在电视里看到死亡,觉得难以忍受,甚至觉得可惜及无奈,但全没有一滴泪。只一次看抗战记录片中众将士“一寸山河一寸血”般拼杀时,落了泪。但我觉得那泪是献给勇士们的勇敢而非死亡的。也许可以从无数人类类似的泪水中得出结论:人为理想可不畏死亡。然我以为勇士固然可敬,但重标榜之以藐视死亡实不可取。试想人若亲临尸横遍野、死寂一片的战场时,感慨之前产生的也必萧瑟卷着的恐惧吧。

而又想到我们的民族确也十分“珍爱”生命,很少有为理想殉身的猛士。即使有如屈平、文天祥和样的人物也仅是被人拿来巩固封建统治的,另外别无用处。而外国诸如尼采、托尔斯泰、拜伦等都殒身理想,给社会以当头一棒,然后时碾磨死亡前行。而我们对于殒身之志士,多是又敬又骂,敬之勇毅,骂之无知,然后就似乎什么也没发生,仿佛逝者已非我同族人。于是大家还是不辨生死地活着。当然我也觉得我们不是缺少勇士,而是很多勇士已经埋在了嘴巴里而非记忆里。从这方面讲,死亡当真可泣,而我实际又未流泪。

回想儿时哭死亡之事感触颇多,不知远方的我是否会唤起末日之泣。

死亡辶击(二)

死亡之翼的脊背甲板在哪
我是DK,有个LR和DZ队友,清怪什么的无压力,就是每次那个大怪物爆炸的时候提示距离甲板过远,到底是哪个甲板,没看到,还是说让那个怪物在整个甲板上面爆三次,我是小白

从船上跳下去后把镜头拉远,从尾巴往boss头那边看,贴在boss背上的三块装甲就是你说的“甲板”了.把大怪吃满九层拉到那里去把装甲板炸开就好,镜头拉近就跟贴着墙炸一样.怪物爆炸后,会把装甲板炸开,这个时候你会看到一根肌腱,速度秒掉他,这一块装甲板就会被风吹走.然后再重复2次这个炸装甲板打肌腱的过程,boss就过了.你掀掉一块装甲板后就能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死亡辶击(三)

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你想到了哪些名人名言

人生的光荣,不在永远不失败,而在于能够屡扑屡起.-----拿破仑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人的一生就是进行尝试,尝试的越多,生活就越美好.----爱默生
谁要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歌德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巴尔扎克
耐心和持久胜过激烈和狂热.——拉·封丹(法国寓言诗人)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陈毅
伟大人物的最明显标志,就是他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变换到何种地步,他的初衷与希望仍不会有丝毫的改变,而终于克服障碍,以达到期望的目的.——爱迪生
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狄更斯
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马克思
哪有斩不断的荆棘?哪有打不死的豺虎?哪有推不翻的山岳?你只须奋斗着,猛勇地奋斗着;持续着,永远的持续着,胜利就是你的了.——邓中夏
就是有九十九个困难,只要有一个坚强的意志就不困难.——杨根思
困难只能吓倒懦夫懒汉,而胜利永远属于敢于攀登科学高峰的人.——茅以升
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会落后,纵会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的目标.——鲁迅
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鲁迅
百丈之台,其始则一石耳,由是而二石焉,由是而三石,四石以至于千万石焉.学习亦然.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积久而成学.——毛泽东
咬住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况
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车尔尼雪夫斯基
胜利属于最坚忍的人.——拿破仑
胜利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象山间小径一样,这条路有时先折回来,然后伸向前去;象山间小径一样,走这条路的人需要耐心和毅力.累了就歇在路边的人是不会得到胜利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经》
除了我们自己以外,没有人能贬低我们.如果我们坚强,就没有什么不良影响能够打败我们.——美国教育家 华盛顿
没有播种,何来收获;没有辛劳,何来成功;没有磨难,何来荣耀;没有挫折,何来辉煌.——英国海军上将 佩恩
意志坚强的乐观主义者用“世上无难事”人生观来思考问题,越是遭受悲剧打击,越是表现得坚强.——古罗马哲学家 西尼加

死亡辶击(四)

请你和大家分享你知道的一些十分神奇的地理现象,请将这个现象用语言描述出来

鄱阳湖魔鬼三角
长期以来,表面上看起来恬静、优美的鄱阳湖却成为“死亡之湖”,那里屡屡发生沉船事件.近日,科学家经研究发现,来自“奇秀甲天下”庐山频发的大风是数百起船毁人亡事件的“罪魁祸首”.
打捞专家亲历奇境
“几天内,我和3个伙伴在水下几公里的水域搜寻‘神户丸’号,但没有发现一点踪影,庞然大物究竟在哪里呢?”
“正当我们沿着湖底继续向西北方向搜寻时,我忽然觉得眼前一亮,透过防水镜,发现前面不远处闪出一道耀眼的白光,飞快地向我射来.”
“顿时,平静的湖底出现了剧烈的震动,身边呼啸如雷的巨声滚滚而来,一股强大的引力将我紧紧吸住.我感到头昏眼花、神志麻木,身体无奈地随着吸力昏昏向前.”
“这时,有一样东西重重地捶击了我的腰部,我忙用手抓住它,原来是一只大箱子.剧烈的疼痛使我的神志变得清醒起来,拼命与吸引力抗衡.”
“白光肆虐地在鄱阳湖底翻滚,我的同伴随着白光而去,就此下落不明……”
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的潜水打捞专家爱德华·波尔在《联合国环境报》上发表的回忆文章,披露了他在鄱阳湖底亲历的这一奇境.
死里逃生的经历,使爱德华·波尔终生难忘.他眼中的鄱阳湖是“‘魔鬼三角’,湖面恬静、优美,湖底神奇、恐怖,是一生中遇到的最危险、最可怕、最令人心惊的死亡之湖.”
事情要追溯到抗日战争末期.
1945年4月16日,2000吨级的日本“神户丸”号运输船装满了从中国各地掠夺而来的金银财宝,从鄱阳湖畔起锚,准备出长江回日本.但运输船在无任何征兆的情况下,悄无声息地沉入湖底,船上200多人无一生还.
消息传出后,驻九江的日军大为震惊,派出一支优秀的潜水队伍,到事发地搜寻.然而,令人意外的事情又发生了,在30多米深的水域内,除了山下提昭一人外,其余的潜水员均一去不复返.而山下提昭上岸后,也是神色异常、恐惧万分,说不出话来,不久便精神失常了.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政府自然不会放弃“神户丸”号上的财宝,于是专门请来了以美国著名的潜水打捞专家爱德华·波尔为首的潜水队.
打捞从1946年夏季开始,耗资数万、费时数月,但不仅没有找到“神户丸”,潜水队中也有几名成员不幸失踪.
更为奇怪的是,所有生还者对打捞过程均三缄其口,真相不得而知.
潜水员终遭不测
鄱阳湖的奇异现象引起了有关方面的注意.
1990年,江西省政府组织了一支专家考察队到鄱阳湖水域考察,海军方面还派去了几名优秀潜水员协助.然而,当他们潜入水域后,发现方圆几十里不见沉船踪影,千百年来在此沉没的大小船只竟都不翼而飞了.
一位名叫申大海的潜水员心有不甘,与助手小王一起私自决定入水取样.谁知3个小时后,申大海也不见返回,小王遂鸣枪报警,全体潜水员下水搜寻,终不见申大海踪影.直到次日下午,当地农民在老爷庙后15公里的昌芭山湖发现了申大海的尸体.
奇怪的是,昌芭山湖不仅高出鄱阳湖12米,而且与鄱阳湖互不相通,申大海的尸体怎么会在此出现了呢?人们百思不得其解.
据说从1970年夏季开始,人们便发现湖内有一神奇的怪物在此兴风作浪.而且,目击者说法不一,有的说“湖怪”像几十丈长的“大扫帚”,有的说似一条“白龙”,也有的说像个张开的大降落伞,浑身长满眼睛,还闪着“金光”.
不仅如此,一旦“湖怪”出现,鄱阳湖上空必定是风雨雷电同来、啸声震耳欲聋,而鄱阳湖内也如翻江倒海一般.黑夜里,湖面上会闪烁出巨大的荧光圈,附近老百姓的井里也会发出奇怪声响……考察队设立的3个气象观测站,经过风力测试以及地势、水域勘察,得出4项结论:其一,沉船事故是由于突然出现的狂涛巨浪引起的;其二,风浪持续时间极短,仅仅几分钟;其三,风浪来时,黑雾弥漫、怪啸不断,能见度极差;其四,沉船事件多发生在春夏之交.
令人惊讶的是,老爷庙正处在北纬30度线上.
北纬30度是许多不可思议的奇迹、奇闻和奇谜汇集的焦点地区.沿地球北纬30度线前行,眼前既有许多奇妙的自然景观,又是世界上许多令人难解的著名的自然及文明之谜所在地.比如,恰好建在地球大陆重力中心的古埃及金字塔群、令人难解的狮身人面像之谜、神秘的北非撒哈拉沙漠达西里的“火神火种”壁画、死海、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令人惊恐万状的“百慕大三角区”以及让无数个世纪的人类叹为观止的远古玛雅文明遗址.这些令人惊讶不已的古建筑和令人费解的神秘之地汇聚于此,不能不叫人感到异常蹊跷和惊奇.
北纬30度线也常常是飞机、轮船失事的地方,所以人们把这个区域称为“死亡旋涡区”.
庐山的“杰作”
科学是不能穿凿附会的,先后来到老爷庙水域考察、研究的50多位科研人员,根据所得数据,终于揭开了沉船之谜.
老爷庙水域是鄱阳湖少有的大风区,这一水域大风频发历史上早已有记载,科学研究证实正是大风造成了沉

死亡辶击(五)

英语翻译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 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余人.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 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行数里,醉,因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何哭,妪曰:‘ 人杀吾子,故哭之.’人曰:‘ 妪子何为见杀?’妪曰:‘ 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告之,妪因忽不见.后人至,高祖觉.后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诸从者日益畏之.”

秦始皇末期,刘邦(汉高祖)做亭长时,往郦山押送劳工,但在路上,劳工大多在路上死亡,到了丰西泽中,将劳工放走,结果只有十来个壮士愿意跟随刘邦.夜中,刘邦喝醉了酒,令 一人前行,前行者回报道,前面有一条大蛇阻挡在路上.请求让我们回来.刘邦正在酒意朦胧之中,似乎什么也不怕,说:是壮士的跟我来,怕什么!由是勇往直前,刘邦挥剑将挡路的大白蛇斩为 两段,路开通了,走了数里路,刘邦困了,倒头就睡着了.有一老妇人在蛇被杀死的地方哭,有人问哭的原因,老妇人说,有人将我儿子杀死了,有人又问,何以见得你儿子被杀?老妇人说,我的儿子,就是化成为蛇的白帝子,因挡在路上被赤帝子所斩.人们于是以为老妇人说的是假话,正想说她,老妇人忽然不见了."后面的人赶上了刘邦,刘邦醒了.那些人把刚才的事告诉了刘邦,刘邦心中暗暗高兴,更加自负.那些追随他的人也渐渐地畏惧他了.过去说汉朝崇尚火红色,以此神化刘邦斩蛇的故事,称刘邦为"赤帝子".

死亡辶击(六)

要《奠酒人》和《再谈孤独的果实》的中英文
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里的扉页有这两篇文章,要中文的和英文翻译.
【死亡辶击】

哦,那与生俱来的痛苦和折磨,那死亡之际刺耳的尖叫,还有那正中血脉的一击,那无法止住的鲜血流淌,那悲伤,还有那无人能够承受的诅咒.但是家里可以疗伤,而不是家外的地方,不是,无人能够相助,惟有他们,他们的血泪奋争.我们向你们歌唱,大地下的黑暗神柢.听啊,你这大地下的极乐力量—— 回应召唤,送来祝蘘.庇佑孩子,赐他们以胜利和希望.翻译:Oh,the innate suffering and pain,The shrill scream at death,And the blood of the blow,It stopped flowing blood,the sad,And those who can afford the curse.But the home can heal,Instead,not outside the house,Nobody can help,but they,They fight for the tragedy.We sing to you,Big underground dark god end.Listen,you this big underground bliss power -- Respond to summon,send Rang.Blessed child,give them to victory and hope.

死亡辶击(七)

The king"s daughter threatened to drink the_______chemical if he refused her
request.
A.deadly
B.fatal
Cdeadly
D mortal
ABC貌似都有致命的意思的 致命区别呢
【死亡辶击】

1.Fatal是用以描写任何足以致死或确已致死的事物;强烈暗示命运之不可逃避.eg:an illness
which might not be serious for a young person,but whichall almost certainly
prove fatal to the old lady.
2.Deadly在这意义上,可与fatal交换使用.例如:Leukaemiais a
deadly disease(白血球过多症是可以致死的病).Deadly可指想要致人于死的人或物,而fatal则不能.例如:Themurdered man had many deadly enemies(这被害人有许多死敌).
3Mortal和deadly相似,可适用于致死、能致死或企图致人于死的人或物.例如:
Because of an ancient family feud,the two cousins had been mortal enemies frombirth(因家庭宿仇,这两个堂兄弟生来就成为死敌).用于物,mortal与fatal和deadly之不同仅在于mortal通常用以详述业已发生的命案中的细节.例如:He was struckdown by a mortal blow upon the head(他是被头上致命的一击所打到).
4.C选项应该为Lethal
指本身含有一种质素确可致人于死,或真正为致人于死而存在的东西.例如:Cyanide is a lethal
poison(氰化物是一种致命的毒药).
除lethal外,这些字都可用以描写激发重大恐惧不安,或引起灾难或破坏,而又不至于导致实际死亡之事物.例如:a fatal
mistake(极严重的错误);a deadly insult(极难堪的侮辱);in mortal
terror(吓的要死).参阅dead,die.

死亡辶击(八)

罗布泊的消失告诉我们什么

远在科学技术并未能发展起来的时代,人类过度利用自然环境,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也同样会带给整个文明的毁灭与破坏,如历史上有名的雅玛文明、吴哥文明,复活节岛上的文明,它们如同楼兰一样,都在环境被迅速破坏之后,在自然中消亡了.生态灾难与环境破坏的问题,由来已久,并非仅仅是表现为近、现代工业文明发展与科技进步结果.
环境与生态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作用.尤其是当代全球环境危机四伏,从罗布泊的个案研究中,我们可以从中发现相似情景正在重复的发生,人类对环境与生态的改变与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工业革命进程 是影响着罗布泊最后消亡的因素,民国初期,罗布泊还是水泽丰润,那里居住着罗布泊人,打鱼、放牧或耕种等多种多样的生活,到了上个世纪五十和六十年代,原子弹实验基地开始在这里建立的时候,在罗布泊湖泊上,还有船可以摆渡.然而,到了七十年代之后,最后一滴水干涸了,至今,已过去了几十年,罗布泊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重新被纳入了工业发展目标历史阶段,这里存储着世界上丰富储量钾盐、铁矿、锰矿藏,然而,这种矿藏的提取却需要大量的水,这意味着这种工业必须大量用水来提取工艺,因为塔里木河上下游,居住着六个农垦农场,大量截流取水,民屯与军垦生产粮食大量用水,已无法满足这项工程用水;人们必须要将阿尔金山或昆仑山雪水引入干涸的罗布泊,于是,生活在塔里木河下游若羌已经成为当代又一个楼兰,正面临着因为缺水而搬迁危险,若羌县城危在旦夕,过度开发而导致环境恶化,生态灾难不断发生历史悲剧又一次将重新上演.这就是说,在罗布泊死亡之后,人们为了自身的利益仍旧不放过罗布泊,并对其进行最后浩劫,这恰好表达了人们对罗布泊征服之后,又一次对它进行摧残和生态毁灭的灾难真正原因.上个世纪六十年至七十年代,天山南北大规模的农田开发,这也是绿洲致命死亡的原因.接着,中国又开始在罗布泊进行原子弹实验,最后残存的一滴水也从此不见了.核爆炸产生的蘑菇云和降落在该地区的核辐射尘埃落满在了罗布泊,可能给罗布泊以致命的一击!
该问题给人们的教训是: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对于地球环境的影响力较之过去已经无与伦比地增大了,因此人类在进行任何大规模活动前,都必须充分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的承受力.
罗布泊有着铁矿,锰矿和钾盐矿藏,那些维持着罗布泊天然水系地区与山脉,如若过度使用其水源,那么这个地区的放弃与毁灭就在眼前,人们是否可以暂且放弃现实利益而选择让罗布泊长期修养生息,这是一个生态平衡问题,也是检验当代人们生态行为标准,我们不能够让第二个楼兰生态悲剧,在我们这一代发生,我们可以用生态中心主义与环境伦理或道德,相应的处置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去解决人的利益冲突与自然生态平衡问题.
一个罗布泊也折射出整个中国现代社会环境危机的问题,人们应该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会学把自然作为一个整体去把握,人们生存于地球的同时,也在创造着这个共同体繁荣,我们不能够因为自身的利益而改变与毁灭自然本身,人们必须学会从自然角度去审视未来
我们应该留下这片荒野,留下这片死亡之海,它们作为人类干预自然平衡,过度的消耗了自然资源一个历史的见证.

死亡辶击(九)

《项羽之死》中,产生了那些著名的成语典故

  由此引申的成语有:四面楚歌、十面埋伏、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乌江自刎.


  项羽之死


  《项羽之死》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该篇记叙的是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由垓下被围,到乌江自刎,也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

  作品名称\x09 《项羽之死》作品出处\x09 《史书项羽本纪》作    者\x09 司马迁

  创作年代\x09汉代文学体裁\x09纪传体通史 主人公\x09项羽


  项羽简介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项羽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项梁被章邯狙杀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于巨鹿之战中先率军九战章邯打退章邯,然后率军猛攻王离,后来各路诸侯差不多五十万人陆续参战,全歼王离二十万大军.击破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

  而后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进攻项羽,项羽与其展开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期间虽然屡屡大破刘邦,但项羽为人不忍,又猜疑亚父范增,最后反被刘邦所灭.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今安徽灵壁南),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边自刎而死.


  原文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常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译文

  项王的部队在垓下扎营驻守,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的军队把他重重包围.深夜,(项羽)听到汉军在四面唱着楚地的歌,项羽于是大为吃惊,说:“难道汉军把楚人都征服了吗?他们那边楚人为什么这么多呀!”项王于是在夜里起来,在帐中饮酒.有美人名虞,一直受宠跟在项王身边;有骏马名骓(zhuī,追),(项羽)一直骑着.这时候,项羽不禁情绪激昂唱起悲歌,自己作诗(吟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时骓马不再奔跑!骓马不奔跑可将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我)将怎么安排你才妥善?”项王唱了几遍,美人虞姬在一旁应和.项王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落泪,没有一个人忍心抬起头来看他.

  在这种情况下,项羽独自一人骑上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在后面,当夜突破重围,向南冲出.天刚亮的时候,汉军才发觉,命令骑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去追赶.项王渡过淮河,部下壮士能跟上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项王到达阴陵,迷了路,去问一个农夫,农夫骗他说:“向左边走.”项王带人向左,陷进了大沼泽地中.因此,汉兵追上了他们.项王于是又带着骑兵向东跑,到达东城,这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人.汉军骑兵追赶上来的有几千人.项王自己估计不能逃脱了,对他的骑兵说:“我带兵起义至今已经八年,亲自打了七十多仗,我所抵挡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所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来没有战败,因而能够称霸,据有天下.可是如今最终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今天必死无疑,我愿意给诸位打个痛痛快的仗,一定胜它三回,给诸位冲破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军旗,让诸位知道的确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

  于是把骑兵分成四队,面朝四个方向.汉军把他们包围起几层.项王对骑兵们说:“我来给你们拿下一员汉将!”命令四面骑士驱马飞奔而下,约定冲到山的东边,分作三处集合.于是项王高声呼喊着冲了下去,汉军像草木随风倒伏一样溃败了,项王杀掉了一名汉将.这时,赤泉侯杨喜为汉军骑将,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瞪大眼睛呵叱他,赤泉侯连人带马都吓坏了,退避了好几里.项王与他的骑兵在三处会合了.汉军不知项王的去向,就把部队分为三路,再次包围上来.项王驱马冲了上去,又斩了一名汉军都尉,杀死有百八十人,聚拢骑兵,仅仅损失了两个人.项王问骑兵们道:“怎么样?”骑兵们都敬服地说:“正像大王说的那样.”

  这时候,项王想要向东渡过乌江.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那里,对项王说:“江东虽然小,但土地纵横各有一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够让您称王了.希望大王快渡江.现在只有我这儿有船,汉军到了,没法渡过去.”项王笑了笑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再说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来,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吗?”又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位忠厚长者,我骑着这匹马征战了五年,所向无敌,曾经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送给您吧.”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追兵交战.仅凭借项羽就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项王回头看见汉军骑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马童这时才跟项王打了个对脸儿,于是把项羽指给王翳看:“这才是项王.”于是项王说:“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送你个人情吧!”说完便自刎而死.

  值得一提的是,著名学者计正山1985年2月13日于《光明日报》发表史学论文“项羽究竟死于何地?”,该文首次提出“项羽战死定远”的观点,被《新华文摘》、《羊城晚报》等几十家报刊转载、转摘,引起了海峡两岸史学界的广泛关注[1];获安徽省19781985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文章引起了时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冯其庸的极大兴趣.于是,冯其庸与计正山就这一课题开始了共同研究.


  由此引申的成语有:四面楚歌、十面埋伏、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乌江自刎.


  文章思路

  本文记叙了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


  第一段写垓下之围重点写了“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这两个连续性的事件.“慷慨悲歌”,慨叹自己时运不利,恋恋不舍的和名骓、虞姬诀别,充满了悲凉和无奈的情绪.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柔肠百转的“垓下歌”,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慷慨悲歌”充分表现出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男儿有泪不轻弹,项羽这时却“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这位盖世英雄歌罢泪水涟涟,以至于左右的人都不忍心目睹这样的场面.“莫能仰视”则写尽将士们的不忍之心,也写尽了霸王的悲惨处境.


  小结:第一段:垓下被围的困境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表现项羽在“四面楚歌”时的动作行为的五个动词(惊—起—饮—歌—泣)


  项羽的性格:多愁善感


  第二段和第三段写东城快战.


  第二段写项羽从垓下突围成功到再次被困东城的过程.这一段前半部分把逃亡路线和军事力量的变化交代得清清楚楚,战争的形势和项羽的处境一目了然.后半部分写项羽在此绝境中说的一番话.项羽认为“今卒困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灭亡就在面前,他仍旧没有客观分析自己用兵的过失,而一味归咎于天命,这表现了项羽的极端自负.项羽又言“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明知必死,没有退缩,愿意痛快的打一场,这反映了他勇猛刚强的大丈夫气概;“愿为诸君快战”表明了项羽最后的战斗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而是为了畅快的、尽情的展现他的勇猛无敌,保一世英名.就像一次落幕前的演出,要以完美作为结束.如果把“快战”改为“决战”,就带有了鱼死网破的味道,项羽的快意和满足感将荡然无存.


  小结:第二段:垓下突围、被困东城


  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


  1、此段中项羽对部下所说的话占了很大一部分,请认真阅读,分析其中表达的意思.(辉煌的过去,失败的今天.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自负、勇武


  第三段写项羽的东城溃围之战.共写了项羽的三次行动:第一次通过“项王大呼,驰下,皆披靡”来渲染项羽势不可挡的气势,“遂斩汉一将”的“遂”写出了项羽斩将的轻而易举.第二次行动项羽并没有动手,只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了敌兵,“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孰是追兵,孰是逃将,难以辨别.项羽摄人魂魄的虎虎生威跃然纸上.第三次行动,项羽斩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亡其两骑耳”,通过对比再次渲染项王的勇猛无敌.难怪他充满自豪的谓其骑曰“何如”,这一问再次表现了他的自负.


  小结:第三段:东城溃围之战


  三次行动:


  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汉军——皆披靡


  “遂斩汉一将”中的“遂”字说明项羽“斩汉一将”轻而易举,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第二次:项羽——嗔目叱之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通过对比,表现出项羽的勇猛.)


  第三次:项羽——弛,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亡两骑(“杀数十百人”展现项羽勇猛少敌,势不可挡的战斗场面,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非常精彩!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项羽的性格:勇猛、自负


  文章的最后一段写项羽乌江自刎.这一段写了两个场面.第一个场面是乌江拒渡、赠马亭长.项羽本“欲东渡乌江”但真正来到乌江岸边,他又否定了自己的决定.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发自肺腑,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在生与义,苟活幸存与维护尊严之间,从容地做出选择.那位曾经“泣数行下”的血性男儿,这时反而笑了.“项王笑曰”的笑,不是强自矜持,不是凄然苦笑,而是壮士蔑视死亡,镇定安详的笑.项羽和随从全都下马步行,冲入重围,同前来追杀的汉军短兵相接.这无疑是一场寡不敌众的战斗,也是一场无济于事的战斗.然而,如果因此就放弃战斗,举手投降,那就不是项羽了.项羽是宁肯站着去死,也不会跪下求生的.第二个场面是赐头故人、自刎而死.看到了背楚归汉的故人吕马童,于是赠头给他,自刎而死.故人追之、认之,必欲杀之以邀功取赏;项羽却慷慨赐头,“吾为若德”;蝼蚁之微,泰山之高,两两对比,何等鲜明!可以看出项羽的高贵感和英雄气质,这个情节表现了项羽视死如归的豪侠性格.


  小结:第四段:写自刎乌江


  虚词


  1.之⑴常骑之:之,为代词,指骓马


  ⑵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之,为代词,这里指项羽


  ⑶此天之亡我:之,为主谓之间不译


  ⑷非战之罪也:之,为结构助词,的


  2.乎⑴汉皆以得楚乎?:乎,为句末语气词


  3.于⑴然今卒困于此:于,在


  重点字词


  1、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慷慨为情绪激昂.


  2、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


  3、项王泣数行下:泣,眼泪


  4、平明(平旦)天亮


  5、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6、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乃:副词,仅仅、只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乃:副词,竟、却


  7、当:面对(引申为遇到)


  8、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购,悬赏征求


  9、我为若德德,恩惠、好处


  通假字


  1、骑皆伏曰伏,通"服",心服


  2、乌江亭长檥船待檥,通“舣”,使船靠岸


  3、辟易数十里辟,通“避”,退避


  作品鉴赏

  本篇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题目为后人所拟.

  有人把《史记》誉之为悲剧英雄画廊,西楚霸王项羽则是悲剧群像中的绝代典型,“项羽之死”这个片断便是这部旷世悲剧的最后一幕.“喑叱咤,千人皆废”的英雄死了,留在人间的是历史长河中曾经“卷起千堆雪”的浪花,群山万壑中殷殷不绝的回响,两千年来无数读者掩卷而思、拍案而起的长叹息.

  这最后一幕,由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场组成,其中包含了楚歌夜警、虞兮悲唱、阴陵失道、东城快战、拒渡赠马、赐头故人等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情节和细节.司马迁怀着满腔激情,运用史实、传说和想像,传写了项羽的穷途末路,不断丰富、发展了他的性格,让这位英雄死在歌泣言笑之中,取得了可歌可泣的艺术效果.

  第一场:垓下之围.大幕刚启,夜空中传来若断若续、如泣如诉的四面楚歌之声,先奏起背景音乐;然后唱出变徵之音的“虞兮”主调:一起便哀音满耳,感人至深.“时不利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结尾三虚字反复唱叹,曼声苍凉.正如《史记评林》引吴贤齐说的那样:“一腔怨愤,万种低徊,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这支歌由项羽主唱,美人和之,更显得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以至这位从不曾流过泪的西楚霸王也不禁“泣数行下”;他的部属更是“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一片呜咽.这里唱出的不仅是个人在命运面前无可奈何的悲哀,也包含了连所宠爱的美人都无法保护的悲哀;这里流出的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英雄犯了错误之后的悲哀的眼泪,也是一位伟大的英雄面对最终失败的忏悔与惭愧的眼泪.司马迁不愧是伟大的传记文学家,他对音乐的感发作用有着深邃的理解.在《刺客列传》中,他曾用“易水之歌”写荆轲的壮士之别,令“士皆垂泪涕泣”;在《留侯世家》中,他用“鸿鹄之歌”写刘邦晚年不得立如意为太子的痛苦心态,使戚夫人“嘘唏流涕”;现在,他又用“虞兮之歌”作为项羽之死这最后一幕的序曲,让悲怆的气氛笼罩全篇,把读者引进苍茫辽远、四顾寂寥的境界,噙着泪水一字一字地往下读,一读则欲罢不能.

  接下来是第二场——东城快战.当项羽“自度不得脱”之后,连连说:“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与后面的“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互相呼应,三复斯言;明知必死,意犹未平.钱钟书说:“认输而不服气,故言之不足,再三言之.”(《管锥编》)“不服气”,正显示了他的平生意气,说明了他自负、自尊而不知自省、自责.快战之前,司马迁设计了阴陵迷道这个极富表现力的细节.田父把他指向绝路,看似偶然,其实必然.这是他过去“所过无不残灭”,丧失人心的结果.“田父绐之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人家骗他,指向左边,他便不假思索地驰向左边,表现了他从来不惯骗人,也从来不相信别人敢骗他的直率、粗犷的性格.这里两“左”字独字成句,节奏短促,纸上犹闻其声,显示出当时形势严峻紧张,仿佛那五千骑追兵已从征尘滚滚中风驰雨骤而至,迫促感、速度感、力量感尽蓄笔端.

  写阴陵迷道,目的在揭示这位末路英雄丧失人心;写东城溃围、斩将、刈旗,则着意于进一步展开他拔山盖世的意气和个人英雄主义的性格.此刻,他丝毫不存幸胜突围之心,只图打一个痛快仗给追随他的残部看看,确证他的失败是“天之亡我”.在这位英雄心目中,死,从来就是不可怕的;英名受侮,承认自己失败,那才可怕.要死也死个痛快,死在胜利之中.这种心态,可笑而又可悲.在这场“快战”中,司马迁再一次运用细节描绘,写项羽的拔山之力,不世之威:“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赤泉侯……追项王,项王嗔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这里,仍用虚笔,集中写他的声音.一呼则汉军披靡,一叱则不仅人惊,连马也吓得后退数里,这是何等的声威力量!他像一尊凛然不可犯的天神,一只被猎犬激怒了的猛虎,须眉毕张,咆哮跳踉,谁也不敢靠近他一步.特别是他“复聚其骑”后,“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何如”二字,写得意,写自负,声口毕见,活活画出项羽豪迈的性格.在这一瞬间,他感受到的只是一种不屈服的自我肯定的甜蜜,哪里还曾意识到自己是千枪万箭追杀的目标!

  第三场:乌江自刎.其中写了拒渡、赠马、赐头三个细节.项羽马到乌江,茫茫江水阻绝了去路.悲剧的大幕即将落下,司马迁偏偏在这最后时刻打了一个回旋,为他笔下的英雄形象补上了最后的浓墨重彩的一笔,设计了“乌江亭长舣船待”这个细节.文如水穷云起,又见峰峦.项羽本来已无路可逃,司马迁却写成他有充分的机会脱逃而偏偏不肯过乌江,好像他不是被追杀得走投无路,不得不死;而是在生与义,苟活幸存与维护尊严之间,从容地作出了选择.江边慷慨陈辞,英雄的形象更加丰满完美.那曾经“泣数行下”的血性男子,临了反而笑了.“项王笑曰”的笑,不是强自矜持,不是凄然苦笑,而是壮士蔑视死亡,镇定安详的笑;显示了他临大难而不苟免的圣者之勇——“知耻近乎勇”.自惭无面见江东父老,正是由于知耻.这个细节,展示出他的纯朴、真挚、重义深情.对自己的死,他毫不在意;却不忍爱马被杀,以赠亭长.因为,“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五年来无数胜利的回忆,猛然兜上心头.今昔如此,情何以堪!文章写到这里,实已神完气足,司马迁颊上添毫,再加上把头颅留赠故人这样一个出人意表、千古未闻的细节.“故人”追之、认之,必欲杀之以邀功取赏;项羽却慷慨赐头,“吾为若德”:蝼蚁之微,泰山之高,两两对比,何等鲜明!

  项羽终于自刎了,他是站着死的.帝王刘、项,将相萧、曹,对于两千年后的我们,本来无所轩轾.但当我们读完《项羽本纪》,特别是读完“项羽之死”这最后一幕的时候,总不免咨嗟叹息,起坐彷徨,这就见出司马迁传写人物的艺术魅力.在这最后一幕中,留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三个场次之间的节奏变化,起伏张弛,抑扬徐疾.第一场重在抒情,节奏纡徐,情如悲笳怨笛,以变徵之音形成了呜咽深沉的境界.第二场重在叙事,全用短节奏,进行速度,铁马金戈,声情激越.第三场江畔陈辞,羽声慷慨.“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连用两反诘句,顿挫抑扬,极唱叹之胜.此外,还用了许多形象生动,蕴涵丰富的细节,其中必有不少出于传闻、揣度,但无不使人感到可感可信、人情人理.清刘熙载《艺概》所谓“太史公时有河汉之言,而意理却细入无间”;钱钟书《管锥编》所谓“马(司马迁)善设身处地,代作喉舌”,都是赞扬他设计的细节情理兼胜,妙合无垠.虞姬悲歌,乌江拒渡,赠马赐头,一波三折,全凭细节传神,使全篇文字达到雄奇悲壮的美学境界,读之令人荡气回肠.在传记文学中,不说绝后,至少空前.


  历史评价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寐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史记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由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约前87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死亡辶击

http://m.zhuodaoren.com/yuwen854072/

推荐访问:死亡公交 死亡独轮车

作文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死亡爬行观后感简短 下一篇:死亡爬行视频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