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报战争与和平

2017-05-10 素材库 阅读:

【篇一】:战争与和平的手抄报

  战争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成长的,甚至可以这么说,世界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但是人类是爱好和平的,战争与和平的手抄报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更多的关于战争的知识,下面是由整理的战争与和平的手抄报,欢迎阅读。

战争与和平的手抄报(一)

战争与和平的手抄报(二)

战争与和平的手抄报(三)

战争与和平的手抄报(四)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作为中华子孙,是绝对很难忘记那段历史,也是不能忘记的已经钉在了中华民族脊背上的屈辱历史的,下面有一首诗,小编非常喜欢,送给喜欢的朋友。

  抗日之歌

  青山难阻洪荒涌,

  唯以血肉铸长堤。

  三尊座下难复命,

  苍生得度慰我躯。

  ——抗日英雄马思甲

  推荐阅读:

  房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手抄报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手抄报

  抗日战争手抄报版面设计图

  抗日战争胜利手抄报

  抗日战争胜利手抄报

  纪念抗战胜利手抄报图片

【篇二】:手抄报版面设计 - teacher

哭泣的和平鸽

单 位:博爱县苏家作中心校

教材版本:(教科版)

课业类型:欣赏+绘画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和目标教学法。

教材目标

1.观看有关战争的摄影图片,了解战争给我们带来的灾难,懂得今天的和平环境来之不易。

2.在欣赏、分析艺术家的作品活动中,感受和平时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3.根据自己对战争与和平的理解,完成一幅关于和平的作品。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战争的痛苦与和平的幸福,培养学生反对战争,热爱、维护和平的人文精神与情感。

难点:初步理解艺术家表现战争与和平主题的方法,能学习借鉴其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热爱和平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挂图、水粉颜料、色卡纸。

学具:彩笔、油画棒、彩色纸、剪子、胶水等。

学前准备:课前让学生通过各种学习途径和手段,收集关于战争与和平鸽的图片、文章、卡片等。(例如:图书资料、报纸杂志、互联网查阅和下载等)

作业要求

作业:共同合作,完成一幅具有情景意义的儿童画

要求:能充分体现出世界各族人民渴望和平。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稳定情绪。

二、导入新课:

2009年10月1日,同学们有没有收看我国的阅兵式呢?

阅兵不仅展现了我们国家的繁荣与富强,而且也展示了海陆空三军的先进装备,他们为我们有一个安详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在保卫着我们的边疆,我们要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既然说到了部队,我们就要联想到一个词——战争。

看看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教师板书课题:哭泣的和平鸽),和平鸽为什么会哭泣呢?

三、讲授新课:

和平鸽为什么会哭泣,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

(多媒体播放战争图片)。

罪恶的战争

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体验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

教师:看了这些画面,我想大家肯定都有很多的话想说,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

记实与点评:学生纷纷谈出自己的感受,几个学生发言说:"这些图片把我们的心灵震撼了;战争打破了他们的平静;战争是对人民的伤害;那些孩子好可怜啊;战争很可怕。"

学生的语言表明,教师收集的这些反映战争的图片,已经引起学生的共鸣,同学们完全能够理解图片所传达的信息和情感,他们对战争已经有所认识。

学生课前收集资料,带上自己的经验进入课堂学习,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战争中的儿童

因为我们年龄还小,战争好像是大人的事情,看起来好像离我们很遥远,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看下面的图片,你就会知道,其实,战争并非只影响成年人的生活。

哭泣的和平鸽

战争的残酷让人们饱受精神上的痛苦,人们都在为世界和平而努力。艺术家也在用各种艺术方式来唤醒人们的和平意识。谁知道和平鸽的由来?它与哪一位艺术家有关?

(2)提问:谁知道和平鸽的由来?它与哪一位艺术家有关?

请查阅了资料的一同学来讲述《和平鸽由来》的故事,屏幕上打出毕加索的画像,同时出现毕加索的和平鸽作品。

学生回答:这位艺术家是毕加索。这幅画讲述了一个战争年代的故事,1940年,希特勒法西斯匪徒攻占了法国首都巴黎。当时比加索心情沉闷地坐在他的画室里,这时有人敲门,来者是邻居米什老人,只见老人手捧一只鲜血淋漓的鸽子,向毕加索讲述了一个悲惨的故事。原来老人的孙子养了一群鸽子,平时他经常用竹竿拴上白布条作信号来招引鸽子。当他得知父亲在保卫巴黎的战斗中牺牲时,幼小的心灵里燃起了仇恨的怒火。他想白布条表示向敌人投降,于是他改用红布条来招引鸽子。显眼的红布条被德寇发现了,惨无人道的法西斯匪徒把他扔到了楼下,惨死在街头,还用刺刀把鸽笼里的鸽子全部挑死。老人讲到这里,对毕加索说到“先生,我请求您给我画一只鸽子,好纪念我那惨遭法西斯杀害的孙子”。 随后,毕加索怀着悲愤的心情,挥笔画出了一只飞翔的鸽子--这就是“和平鸽”的雏形。

对一些战争事件、人物等知识和历史背景,教师必要的讲解是非常需要的,用不着什么都要学生去探究。因此,这里虽是教师讲地多,但却必要。

(3)欣赏毕加索的和平鸽美术作品,交流对作品的审美感受。 教师:看一看这幅画他用了什么颜色?表达了什么心情?

学生:画是灰暗的色彩,毕加索的心情非常压抑,非常愤怒。

教师:由于毕加索的画,所以他被称为"和平之父"。

开始创作:

1、小组合作以“和平或和平鸽”为主题创作

2、每组选个代表把你们的作品拿到台上来展示,请个别小组组长向大家介绍你们的作品及制作方法,进行自评及互评。

手抄报战争与和平。

板书设计:手抄报战争与和平。

哭泣的和平鸽

1、罪恶的战争 2、战争中的儿童 3、哭泣的和平鸽

课堂小结: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认识了罪恶的战争,也知道战争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多少灾难。所以希望同学们要珍惜现在美好的时光,认真、努力的学习。知识越丰富,对社会的认知能力也就越强,老师希望你们的将来不要经历战争,希望你们都加入到反对战争的善良的人群中来。

手抄报战争与和平。

希望大家课后要多查找些资料,我想在大家的努力下,一定会找到更多解决战争的办法!

好了,这节课就讲到这里。

下课!

教学反思:

这节课即培养了学生分析作品的能力,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并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审美和设计能力,鼓励学生养成敢说、敢做的习惯,从而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在欣赏中发现问题,唤起学生探究的意愿,使学生及时得到启发、帮助、获取学习成功的喜悦。教学过程成了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寓教于乐中圆满完成教学目标,体现了新课改中尝试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形成了对美术的持久兴趣。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在绘画构图上已经能考虑的多一点,如:画

【篇三】:万里长城的板报整理

万里长城永不倒

北师大附小

一、万里长城的简介

万里长城在我国北方辽阔的土地上,东西横亘着一道绵延起伏、气势雄伟、长达一万多里的长墙。这就是被视为世界建筑史上一大奇迹的万里长城。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公元前七八世纪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5000多千米,被称之为“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因而在几百年前就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列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准确地说,长城不只有一座。在两千多年间,各代王朝在中国的北方修建了许多座长城。其中,最“新”的而且也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建于中国明代(1368-1644)。

明长城是一座结构庞大复杂的边防堡垒,绵延6700公里。它是世界最伟大的人工奇迹。 明长城翻山越岭,蜿蜒迂回于崇山之间,部分还存在于水下,成为著名的水下长城。看见它人们不由肃然起敬,感叹在如此险峻的地方使用数量如此众多而且巨大的建筑材料。长城见证了古代中原农业文明和北方游牧民族间剑拔弩张的激烈对抗。

明代长城是人类历史上耗费人力最巨,时间最久,物资最多的建筑。这使它成为一件最大的历史文物。在今天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保护长城是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最具挑战性的任务。

二、万里长城的用途

长城不是静止的单一物体,它是人、墙、物的军事结合体。长城沿线地段,在军事地理位置上形成缓冲地带。长城,从它的雏形烽台出现之时,就具备了望、传递信息、召集部队,反攻作战的作用。以至于发展到后来成为攻防兼备的军事实体。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781年,周幽王就用点燃烽火的办法来召集诸侯,只可惜,幽王把如此严肃的烽火制度当作儿戏,仅为了博得爱妃褒姒的一笑,各路诸侯率领兵将,连夜赶来,结果并无敌情,如此这般,导致西周很快灭亡。长城成功防范的一个例子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齐楚两诸侯国都很强大,但齐国有号令诸侯,代天子讨伐其他诸侯国的特权,当齐国率领其它几个诸侯国来讨伐楚国的时侯,到了楚之境地,看到楚国城防(长城)高大坚固,竟未敢作战。这是有史记载的长城在历史上第一次起作用的成功范例。

在细节上的设计也体现了这种功能,比如金山岭长城东起望京楼,西至龙峪口,全长10.5公里。明代爱国名将戚继光主持修建,建成了一道城关相连、敌楼相望、重城护卫、射界交叉、烽火报警的防御体系,提高了总体防御能力。从修造艺术上来看,它也别具风格,仅敌台的建造形式就有方楼、圆楼、扁楼、拐角楼;箭窗楼也分为三孔楼、四孔楼、五孔楼不等。

从历代长城的设置及布局看,长城是由沟壕、烽燧、城堡、关隘等组合而成。长城所经地段多崇山峻岭,依山筑城,断谷起嶂,择险置戍,总是在双方军事力量的缓冲地带而建造。修筑长城,在军事方面,可变被动为主动,亦可转守为攻,攻守自如。譬如烽台,登之者可居高临下,来攻者则望之莫及,守者则以逸待劳,不但可以保护自己,还可以杀伤敌人。自古以来,战争之目的,旨在保存自己,消灭敌人。长城也具备此种功能。就缓冲地带而言,从攻者角度看,能攻则攻,不能攻则退之;守者亦如此,能守则守,不能守亦可退之,以利再战。如若交战,长城则成为勇士们厮杀的沙场。不论秦汉时的匈奴帝国,还是明时北方可汗俺答,面对长城,总是一筹莫展,长城在客观上则迫使其不得不采取自我完善、学习耕作、

和平共处、互开贸市等文明举措,以促进民族和解及社会发展。

三、万里长城的故事

除了前面提到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之外,围绕着“长城”还有很多故事。最著名的比如孟姜女的故事。

孟姜女哭长城秦朝时候,有个善良美丽的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务,突然发现葡萄架下藏了一个人,吓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只见那个人连连摆手,恳求道:“别喊别喊,救救我吧!我叫范喜良,是来逃难的。”原来这时秦始皇为了造长城,正到处抓人做劳工,已经饿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来,见他知书达理,眉清目秀,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欢上了孟姜女。他俩儿心心相印,征得了父母的同意后,就准备结为夫妻。

成亲那天,孟家张灯结彩,宾客满堂,一派喜气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渐渐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听见鸡飞狗叫,随后闯进来一队恶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说,用铁链一锁,硬把范喜良抓到长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变成了一场空,孟姜女悲愤交加,日夜思念着丈夫。她想:我与其坐在家里干着急,还不如自己到长城去找他。对!就这么办!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装,上路了。

一路上,也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霜雨雪,跋涉过多少险山恶水,孟姜女没有喊过一声苦,没有掉过一滴泪,终于,凭着顽强的毅力,凭着对丈夫深深的爱,她到达了长城。这时的长城已经是由一个个工地组成的一道很长很长的城墙了,孟姜女一个工地一个工地地找过来,却始终不见丈夫的踪影。最后,她鼓起勇气,向一队正要上工的民工询问:“你们这儿有个范喜良吗?”民工说:“有这么个人,新来的。”孟姜女一听,甭提多开心了!她连忙再问:“他在哪儿呢?”民工说:“已经死了,尸首都已经填了城脚了 猛地听到这个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雳一般,孟姜女只觉眼前一黑,一阵心酸,大哭起来。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连天地都感动了。天越来越阴沉,风越来越猛烈,只听“哗啦”一声,一段长城被哭倒了,露出来的正是范喜良的尸首,孟姜女的眼泪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脸上。她终于见到了自己心爱的丈夫,但他却再也看不到她了,因为他已经被残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这样的故事流传了很多年,也说明了修建长城的无比艰辛。手抄报战争与和平。

四、万里长城的意义

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防御工程它凝聚着我国古代人民的坚强毅力和高度智慧,体现了我国古代工程技术的非凡成就,也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

长城既是实物,也是一个意味深长的象征,中国的先民们,用一个最具体实用的建筑物介入历史,在我们民族的古老心灵和集体记忆中完成了一次超越物理意义的精神建构。

长城在哪里?它当然是在中国北方起伏的山峦间静卧着,但也似乎已经蜿蜒进我们的头脑。生活在北京,你时时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在北三环、北四环一带的多处交通标志牌上,都可以不断看到路向提示:八达岭长城,居庸关长城,慕田峪长城,司马台长城„„对游客们而言,这不过是旅游线路标识,但对于以文化符号或国家民族象征物而将其沉淀于意识深处的思索者来说,它更多的是具有精神层面的意义。

说实话,我已记不清自己曾多少次光顾过长城了,无论在环绕北京的燕山山脉,在东接渤海湾的秦皇岛,还是在河西走廊的嘉峪关,我一次次攀爬长城、阅读长城。作为历史文化的特殊载体,长城会不时地告诉我一些悠久而隐秘的信息,并且,它的“过去”,仍包含有指向未来的因素。

中国的万里长城始于秦王朝。虽然之前缘于小国间割据的需要,已有局部的各种战国“内长城”存在,但只有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从总体战略出发,将燕、赵、秦等北部诸国的“外长城”连接延续,形成横亘辽阔国土的军事防线雏形,长城和中国这一特殊的关联才告确立,并且千年再未有大变。长城的文化意义有多种解读,一种说法是:长城是消极防御的产物,

代表了一种自我闭锁心态。这种多少带有简单比喻性质的理解曾一度甚嚣尘上。

其实,我们只要看一看长城出现的历史时段就可以知道,雄心勃勃建筑一道护国之“墙”的秦王朝,和在其基业上励精图治的汉王朝,其实是在历史上完成了中华民族首次领土大整合、战略大拓展任务的巅峰时代之一。那样的辉煌,那样的铸造文明的机遇,在数千年历史中并不多见;而那样的开拓精神,那样的制度、文化上的开创精神,绝不是一个“围墙心态”可以解释得了的。其后,在盛唐时期,伴随一系列的边疆战争,特别是对藩国割据势力的征讨,对形成我们多民族国家的辽阔版图,其作用至关重要。秦汉及唐以降,尽管随着中原王朝的治乱兴衰,中国的地理边疆仍时有消长变化,但到了清代的康雍乾时期,通过对西北和东南的战略性拓展,进一步巩固了自秦汉以来中国力量所及的大部分地方,实现有效管辖的领土面积达到历史最大,中华疆域版图的基本格局得以确立至今。

举凡上述千秋功业,是为了回到长城。长城,这个今天已完全丧失了实用价值的庞大建筑,告诉我们的是民族历史发展的艰辛和崎岖,是超越个体、超越时空的民族精神。土地和家园,民生和社稷,一荣俱荣、一衰俱衰的生存图景、命运图式,构成了我们不断寻求意义和价值的冲动,引领着我们进化的步伐!长城,它体现出的也许是一种善——试图在侵略与被侵略、战争与和平之间实现物理隔离。当我想到,历史上有那么一些决策者,想要修建一道墙,以阻断劫掠,呵护苍生,庇佑子民,让一个超级的大家庭免受侵扰窜犯,心中确会泛起一丝暖流。尽管在军事上长城挡不住什么真正的敌人,起不到多大的防御作用,但我们不必诋毁它,不必因所谓“历史观”的反复修正而对它说三道四。譬如,不必因为带有明显意识形态霸权色彩的西方“普遍化”史观,就否定它本来的“中国”意义,也不必因为要对抗霸权或凸显民族性,又将其孤立谈论,或将其神化,它永为我们的祖先留下来的重要精神文化遗产之一。

今日的长城也充分验证了这种文化意义,比如在八达岭水关长城西南侧,建有中华文化名人雕塑纪念园,这座纪念园是八达岭长城一处弥足珍贵的人文景观。园内安放着冰心、茅盾、叶圣陶、夏衍、田汉、吴文藻等9位文化名人的骨灰、遗物和雕塑。其中冰心和吴文藻夫妇之墓在一座与长城相临的小山顶上,占地面积约50平方米,无墓地和墓碑,仅有一座8吨重的汉白玉浮雕头像。长城凭借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了这些文化名人灵魂的栖息地,而这样的人文景观也增加了长城的文化内蕴。

长城在今天仍对我们有所启示,我认为很重要的在于它是某种整体性、全局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废分封、置郡县,在中国历史上建立首个中央集权制国家的,是秦王朝。正是这个王朝,在修筑若干驰道、统一了路制车轨的同时,也建造了长城这样庞大的国防工程。与此相应的,当然还有在政治和军事上的高度集中和统一。今天看,这其中就包含着整体思维、全局思维,亦即战略思维、历史思维。秦王朝虽然短命,而它的格局、它的气象,却不可小视,它在社会组织制度上的一些创新甚至一直延续至今。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秦汉、盛唐和清代康雍乾时期,是积极追求中华民族战略利益拓展,并且实现了这样的拓展的几个重要时期。民族复兴,国祚延绵,需要的正是超出惯常思维、超越时代局限的大想象和大创造。

不到长城非好汉,中华民族的古老梦想仍将继续。

【篇四】:列夫托尔斯泰小报

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

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家、思想家,主要作品有

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手抄报战争与和平。

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其作品深刻地展现了俄国剧烈

的社会变动。

列夫·托尔斯泰是现实主义的顶峰作家之一。他的文

学传统不仅通过高尔基为苏联作家所批判地继承和

发展,在世界文学中也有其巨大影响。在文学创作和

社会活动中,他提出了“托尔斯泰主义”,对很多政

治运动有着深刻影响。

托尔斯泰早期写过文学论文,如《人们为什么写作》

(1851)肯定文学的崇高使命;《在俄罗斯文学爱好者

协会上的讲话》(1859)反对暴露文学,但仍主张文学

应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19世纪60至70

年代的论文中,主要强调应为人民而写作。最值得

注意的是晚年的论著。《莫泊桑文集序》(1894)要求忠

于现实主义艺术的原则;要求作家对所描写的事物抱道

德的态度,明确“善和恶之间的区别”。《什么是艺术》

(1897~1898)批判“现实主义”的美学观点,指出当时

一些美学理论为统治阶级的口味进行辩解的实质,揭示

颓废派艺术反人民的本性及其哲学思想基础;同时提出

艺术是人们交流感情的工具的论点。《论莎士比亚及其

戏剧》(1906)指责莎士比亚的剧作反民主和不道德,但也能道出他的剧作的某些艺术特点。这些论著都阐明

作者后期关于艺术实质和作用、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艺

术的道德意义等问题的见解,后两部还同时要求文艺传

达宗教意识。

【篇五】:新学期,新气象!——主题黑板报经典资料准备习大大告诉你人为什么要读书

新学期,新气象!——主题黑板报经典资料准备

习大大告诉你人为什么要读书

读好书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

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社会、科技、军事、外交等方面的知识,领导干部要结合工作需要来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化、专业化水平。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有针对性地学习掌握做好领导工作、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的各种知识,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行家里手、内行领导。各种文史知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也要学习,以学益智,以学修身。

——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学海无涯苦作舟,寒窗十年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古代文人读书科考是唯一的做官途径,现代人读书是为了“理想”?

苦一点的人读书是为了有谋生的资本,

富有一些的人读书是为了更上一层楼追求真理或精神愉悦。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精神世界若空洞无物,岂不是言语无味面目可憎?

只有阅读学习,打开精神世界的钥匙,浮游在书籍海洋之中,能获得现实里没有过的经历与体会。看一本书能体会一种阶层的人生与细节,看几百本有价值的书,那不就等于经历了几百个人不同的人生?这是妙不可言的事。

给读书一个理由

小涛

近年来,北京的书市越开越多,越开越火。众读书人无不欣欣前往,无不满载而归。笔者亦爱看书。可也许是由于工作的繁忙,也许是由于自身的懒惰,读书的进度往往赶不上买书的速度。每每从书市归来,看着超负荷承载的书柜,新书不知该放于何处。此情此景不能不让人想到《黄生借书说》中那句著名的开篇语——“书非借不

能读也”。文章通过谈论“借书”“买书”的不同,引出逆境能激发上进的深意。且不管其他,我们仅从读书角度来看,看借来的书是有理由的,因为“虑人逼取”;而买来的书不着急看也是有理由的,即可以留着以后再看。当可以看书的时候,

手抄报战争与和平

http://m.zhuodaoren.com/yuwen717226/

推荐访问:战争与和平手抄报图片 战争与和平手抄报内容

素材库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小学生三年级手抄报关于读书的手抄报 下一篇:弘家乡爱家乡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