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与形式作文

2017-04-28 作文 阅读:

【篇一】:作文内涵

如何挖掘作文材料的深度

何谓作文深度?

如果要使文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根源,从材料中表现主题的内涵,意义,耐人寻味。超越平庸,摆脱童稚,就必须个性分明,见解深刻。这是样的作文就具有深度。

有深度的文章必定有个性,有深度的文章必定有新意,有深度的文章必定有风格。

如《走一步,再一步》、《散步》、《风筝》等。

有深度的文章包括:情与理的统一。即:

(一)、思想深度

这要求作者观点能切合实际,透过现象揭示规律.,体现出一定理论高度和思维的高度。思维的深度往往表现在作品的哲学的真理性、历史的纵深性、人文的深刻性、政治的敏感性。在触击心灵选择的大是大非问题上,我们必须坚持高尚的情操,守住向善的心良阵地,把握情、理、法的标尺,作出科学的选择。

(二)、情感深度

《考试说明》明确提出了“感情真挚”的耍求。确实作文最缺乏的就是人性和人情方面的真实性和深度感。行文往往空泛虚假者多。其实,生活实际也好,文学作品也好,真正感人的还是真实感人的人之性情。作文中的情感深度就是要通过作品挖掘出源于实际真体验、真感受、真性情、真觉悟。茹志娟说得好“真情实感是文章的灵魂”,惟有真切的情感深度才能真正感染人。

如何挖掘材料的深度?

第一,由现象推到本质。现实生活中考生对自己储备的素材往往只看到现象,没有深入的分析过其本质,在考场上写作时往往觉得“无米下锅”。其实,就一则普通的素材而言,考生若能以变化的眼光和发散思维的方式去分析种种现象,往往能收到“以一当十”的效果 。比如,苏轼这位历史人物,考生们无论从教材还是从课外资料中都对他有所了解,然而,只有善于从不同角度分析的考生才能在写作中把这个素材运用的游刃有余。

请看下几则文段:

(1)在赤壁,孟德低吟悲歌,周瑜谈笑风生,而苏轼的故国神游才最潇洒,白发与月光相辉映,浊酒与江涛相融汇。——纪念苏轼,让我懂得了生命在遭遇苦难时仍应高扬精神的旗帜。(《纪念》,2005年广东作文题)

(2)苏轼在饱受打击和屈辱后,忘却所有的失意和痛苦,铭记的却是世间的真情和美丽,不然,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旷达洒脱?(《铭记与忘记》,2005年全国作文题)

(3)生命中,我们常常忽视自家门前的栀子花而徒然想象邻家的繁花满园。提到苏轼,你想到的定是他的文采豪情,佳作美名,相形见绌的是自己生命的苍白渺小,然而你忽视了他生命中的伤痛、苦涩和悲哀,同时也忽视了属于你的栀子花。(2006年山东作文题)。

这三篇作文的立意各不相同,其中(1)(2)是话题作文,(3)是材料作文,但它们都拿苏轼说事,苏轼虽饱受屈辱却奋发有为的事例被用得“各得其宜,各尽其妙”,收到了“以一当十”的效应。

第二,由结果推到原因。考生手中的素材往往是具体的事例,而这些事例告诉考生的只是一些事情的结果。如果考生面对那些结果多问或多想几个为什么,也许一个简单的素材,就会生发出众多的内涵。比如:袁隆平这个人物。很多考生只知道他在杂交水稻方面有着突出贡献,然而,如果考生能对这样一个结果多问几个为什么,那么,这个事例可以运用在很多方面。

请看下面几则文段:

(1)袁隆平是个智勇者,他冲破了“关于自花授粉水稻杂交无优势”的经典理论这个科研的圈,经过多年不断探索研究,终于开发出被誉为中华民族奉献给人类的第五大发明的杂交水稻。走出那个“圆”苑囿,将带来社会的进步、科学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将推动历史的发展。(2005年福建卷材料作文“圆与多边形”)。

(2)为了解决人类的粮食问题,为了让所有的人不再挨饿,年入古稀的他,依然奔走在实验室和试验田间。……七十多岁的袁隆平依旧在自己的跑道上迈着矫健而执著的步伐。对于他来说跑道没有终点,生命不息,奋斗不止。(2005年湖南卷话题作文“跑的体验”)。

这两位考生以袁隆平获奖这个结果寻求其原因,追本溯源收到很好的效果。

第三,由普遍到独特。面对众人熟知的素材,考生要避免“千人一面,众口一词”的现象,就必须以独特眼光,寻求新的突破,获得新颖独到的思想见解, “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只有这样才会收到“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效果。荣获2005年度“感动中国”的人物之一的邰丽华。不少考生在引述这个事例时大多描述的是主人公的坚强,而一位考生在作文中却从另外一个角度入手:“这样一位美丽的女子,命运并没有特别眷顾她,我们无法想象,陷入无声世界的她在艺术生涯中经历了多少磨难,但是她却说:„我大部分时间都是生活在充满爱的环境中,社会给予我的已经很多很多了,我一直带着一颗感恩的心来演绎我的节目。‟可以说,正是这份感恩之心塑造了她的至纯至美,从而雕琢出了心中的天使。”(2006年广东卷《雕琢心中的天使》)。这则素材的分析角度之独特,可以说让许多考生瞠目结舌。

第四,由小见大。揭示事物有哲理的意义,站在人生、理想和历史的高度表现符合人类进步的思想。

如C149韦宝强的《心中的珍藏》

C148韦舒婷的《穿行于历史的脚步》

C148卢丽云《穿行于历史的脚步》

穿行于历史的脚步

C148 韦舒婷

夜灯下,总合不上飘香不停的史卷。那里,有易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悲戚晚年,有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傲人豪志,亦或有杜甫“致辞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我愿在这纤陌红尘中,品读他们的人生,穿行于那历史的脚步。内涵与形式作文。

不为别的,只倾心于那一袭诗韵。

物是人非事事休

深闺中,一盏残败的清烛。一方绣绢在手,却遍布泪痕。面对着这仅限的书画,她黯自神伤,只一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便成了吟诵千古的绝唱。这,便是易安。

帘卷西风,惊了谁的眉梢?孱弱如柳的女子手握酌杯,无力地斜靠在黄昏时的凭栏上。她欲与心上人对诗,却知他已身不在人世,不禁泪若雨下。一袭素裙,在秋的寒风中飘舞,显得单薄、给人凄凉,。她念,念与丈夫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但却只能在每个夜晚的梦中与他相会,吟念“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纠结。

易安居士,被尊为婉约宗主的她经历了离别之痛、亡国之痛,她却借此抒发出她的感受。那凄美,让我停不下追寻她的脚步。

路漫漫其修远兮

望浩浩楚国,昔日的威震诸侯的局面,似已被这江水冲刷。皇宫内的勾心斗角,让他不能承受得住。看着一度兴旺的国都渐渐沦陷,他长叹:“举世皆浊我自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颇有力度的悲愤心情却抵不过宫内的恶语诬陷。于是,在这动荡的时代里,他著出“史家之绝唱”的《离骚》。却在悲愤交加中,自沉汨罗江,殉了自己“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理想。

这就是屈原。一个爱国却无力救国的伟大诗人,那不随波逐流的清心本性,让我停不下追随他的脚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半壁山河,只败于安乐之瞬。一壶浊酒,唯飘香自隐之士。立于悬岩上,手持酒壶,放眼望向这被世人赞颂的盛唐,。只是,如今这已不是从前的那个盛唐,所以,他眼中的浑浊,是对现今社会的嫉恶如仇。他便是“诗圣”——杜甫。

颠沛流离的生活并没有击垮他的宏伟抱负,却越挫越勇,获得右卫率府的胃曹参军的小职。因为他热爱人民、热爱生活,更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于是他毫不留情地用自己的才华批判社会中的黑暗,并幻想着把人民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

可惜他不能,因为他不是掌握命运的神。但他凛然无畏的英雄气概,却使我停不下追逐他的脚步。 悠悠长江,荡着历史的无限辉煌。穿行于历史的脚步,我听到易安的叹息,屈原的无望与杜甫的悲愤,那愁肠,无奈,只将我层层茧卷。

【篇二】: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内涵解读与写作指要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内涵解读与写作指要

欧阳国胜 《语文学习》

我国高考作文命题历经了恢复高考起的标题作文、1998 年始用的话题作文、2006 年始用的新材料作文后,2015 年全国语文高考新课标甲乙两套试卷作文同时采用了任务驱动型作文,但这一历史性变化并未引起广大一线教师的注意。

一、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缘起与识别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兴起是有明显迹象的。除2015 年全国语文高考新课标甲乙两套试卷(以下分别简称甲卷、乙卷)外,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在《语文学习》2015 年7-8 期合刊上的《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一文中对任务驱动型作文作了明确说明。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从呈现形式上看,恢复高考之初最早最多采用的标题作文写作空间不大,1998 年新创的话题作文及2006 年新用的材料作文尽管在多角度、多样化方面达到较高程度,但不确定的角度也带来了套作和宿构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考生表达真情实感、自主创造的诉求,大大降低了作文试题的测试效度。所以,自2015 年起,考试中心通过在材料型作文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较好地解决了材料型作文的泛角度与传统话题、材料型作文收缩性之间的矛盾,新创了“任务驱动型”作文。

实际上,任务驱动型作文缘起于国外的日常教学与作文考试。“任务型教学”的全称为“任务语言教学法”,是基于完成交际任务的一种语言教学方法,最早由维果茨基提出,后来Pica(1993)等人根据完成任务过程中所产生的相互影响,把任务分成五类:(Jigsaw tasks)、(Information-gap tasks)、(Problem-solving tasks)、(Decision-making tasks(Opinion-exchanging)等。甲卷和乙卷分别对应了“作决定式写作任务”与“交换意见式写作任务”。“作决定式写作任务”是指写作任务是一个带有争议性的问题,可能有多个结果,让学生通过协商或讨论选择一种结果,并进行充分论述。“交换意见式写作任务”是指写作任务是一个具有可讨论性的话题,让学生充分交换意见,不必达成一致。如乙卷中三位风采人物的选择就是一个不必达成一致的可讨论性的话题。

任务驱动型作文有明显的识别密语。从所给材料上看,明确增加了“任务指令”,即“双给”材于新闻事件的甲卷,由女儿小陈迫于无奈举报父亲开车接电话,到警方查实并依法教育和处罚老陈,再到警方官方微博引众多网友点赞与质疑,最后到媒体报道激起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事件一波三折,材料后面的写作要求,一般带“谁”“怎么”等疑问词,它往往指向“材料的内容及含意”,是作文的范围,考生写作时不能离开此项要求,否则属离题;明确给定写作内容及有限的写作角度。

二、“任务驱动型”的内涵

了解内涵始于对材料的认识。任务驱动型作文命制要求高,比如甲卷事件就关涉中国传统文化“亲情与法理”的拷问。《论语·子路》中有“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的记叙。《韩非子·五蠹》中也有“其父窃羊,而谒之吏。令尹曰:‘杀之。’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之。以是观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的故事。类似事件在《吕氏春秋·当务》及《庄子·盗跖》中均有记载。但是,如甲卷事件就关乎生命安全、交通法规、亲情与公理、亲情与法制等,这便是任务驱动型作文“以小见大”的特点。 张开在谈到试题评价时提到了“六条标准”

者自己的旧作稍加改动作为应试作文;六是难易度,即高考作文试题的难度,主要由作文涉及主旨的深度、思考的强度、可开掘的角度等因素决定。“任务驱动”题目的设置正符合以上特征。

具体而言,从内容与要求上看,“任务驱动”具有以下内涵:

1但明显暗示应写成说理性文章。

2一般事件分析采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个案分析法,这就要求作文必须针对材料事件中的具体人物,要有对象意识和读者意识。

3卷所体现的亲情与公理、亲情与法制的对立;乙卷中三位风采人物只能三选一的人物选择的对立等。二是内容的指向性,即只能针对、评析所给事件,作文命题上往往给出像“对于以上事件,你怎么看?”等明确的任务指令,当然还有更具体的内容指向。三是情感的导向性,即要求考生有积极健康的心态,体现正能量。四是论说的思辨性,即要求考生具有分析事件的思辨能力,如乙卷中的“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就是一个任务指令,考生必须通过自己的“思考”,然后“权衡”并作出自己的“选择”。五是策略的操作性,即议论文对考生解决现实问题所提出的想法或方案的考察注重可操作性。

4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本身具有的思辨性需要考生对材料进行探究,因而具有探究性。即让考生在真实情境下引发真实交流,以小见大,从平实事情中烛照社会问题,由简单粗糙的认知到认知的深化与细化。由问题的争议性、复杂性理顺自己对单个事件的立场或态度——“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通过具体分析,通过思考、权衡与选择,引导考生关注和思考不同人物的精神境界。符合高考作文对考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考查要求,高考作文不仅考查考生写作水平,同时考查考生的人文精神、社会责任与公民意识,所以,任务驱动型作文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考查有了更高的期待。

三、任务驱动型作文与阐释型作文的区别

外在的变化源于内在的需求。张开在《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中说:“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这应成为任务驱动型作文写法的总纲。阐释型作文以内容或论证为核心,任选角度;任务驱动型作文以任务为核心,要求有对象意识与读者意识,从给定的有限的角度中选定阐述对象,增强了限制性与“防套性”,所以明确并完成写作任务就成了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第一要务。这一变化基于一种常识:因为“任务驱动型”首先源自西方的“任务语言教学法”,是基于完成交际任务的一种语言教学方法,而“任务”是与真实世界有某种意义联系的一项活动,而在此项活动中,意义为主,并把任务的完成放在首位,同时根据任务的结果来评价任务完成的好坏。

英美等基于建构主义的“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分为任务法与内容法,都以意义为中心。任务法关注写作任务的情境性,内容法关注语篇主题的设定和语篇材料的组织,将二者结合起来,可以突破传统写作教学写作话题随意和写作任务缺乏情境性两个局限。西方的这一理念恰好契合了我国高考作文的改革需求,既要消除标题作文、话题作文写作的“封闭性”,又要消除材料型作文写作话题过于随意的“ 泛角度性”,增强了“ 防套性”及对考生思考、辨析与选择能力的考查。而突破“ 传统写作教学写作任务缺乏情境性”这一点,则更是将阐释型作文写作简单粗糙、轻易否定、封闭说理的弊端引向入情入理、深入的理由阐述及开放的文明交流的轨道,这正是古典语文向现代语文的良性转向。

具体说来,阐释型作文与任务驱动型作文主要有如下三点区别:

文写作只需从材料中理出一个话题、一个观点,然后可以跳出所给材料论证观点,是几乎没有对象感的封闭式说理,多为单方论证;而任务驱动型作文要“对于以上事情”说理,即不能离开所给事情架空说理,这样就能“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了,考生写作必须依据试题,不能另起炉灶自说自话。如全国新课标甲卷和乙卷,若是阐释型作文则可以跳出事件单论“亲情”或“风采”如何如何,但任务驱动型作文就必须就事论事,否则就是空泛议论。

(二)从说理范围上看,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在“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的基础上,专论一点,不宜面面俱到。如乙卷的材料单从大李的角度就可以引出“积累”“思考”“远大志向”“创新”等话题,

若是阐释型作文则可众议这些话题,而任务驱动型作文则要求选取对象,一般应是在“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的基础上集中阐述一点,“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

(三)从说理态度上看,任务驱动型作文更强调对象意识与读者意识,重在文明有序的沟通交流,从粗糙封闭走向情理开放,从简单否定走向入情入理多维度阐述。任务驱动型作文命制中新用的“阐述”一词不同于“论证”,这是内在理念的变化。“阐述”对应的是“说服”,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以沟通辨析为主,回到了文明交际的轨道上,所以要求有对象意识与读者意识,这就加强了阐述的针对性。且告父亲一事,其实只要父亲理解即可,但既然其他人有看法有质疑,文章就要呼应他说,这就是“综合材料的内容与含意”,使对象相信自己的观点,帮助其消除顾虑,清除分歧,要求入情入理的说服——文明议论。

这三点区别可以用一个简表阐释:

综上所述,任务驱动型作文应把握紧扣任务指令、不简单粗糙表态、分析事件背后人性善恶的根源、挖掘潜藏于事中的因果得失、寻找改良社会的良药的说理方向,要注重“倾诉自己,呼应他说;深入分析,表达善意;不在压倒,重在厘清”的说理原则。从阐释型作文到任务驱动型作文,涉及思想与观念的变化:从写作材料到任务指令,从针对性到对象感,从简单论证到入情入理的说服,从粗糙的表态到深入的理由阐述,从封闭的自圆其说到开放的文明交流,从替圣贤教训人说神话说套话到表达自己的思考辨析说人话说真话说贴心话等,都意味着现代语文思想的变化。因此,我们也应以积极的心态迎接这一变革。

参考文献:

[1]张开《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J].语文学习,2015(7-8).

[2]张永奎.任务型教学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分析)[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0(1)

“任务驱动型作文”中的议论文写作例析与策略

成都市通锦中学 诸俐

【內容摘要】所谓“任务驱动”原本是一种教学方法。这个概念被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老师用来给作文命了个名,因而出现了“任务驱动型作文”这个热名词。“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只是在材料下增加明确的写作任务,这只是题型的完善,它仍属于材料作文的范畴。但由于近年来作文材料选择上呈现着新特点,材料后又增加了新的任务指令,这让学生在作文中出现新的问题。本文我就谈谈此类作文命题的新变化,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写作议论文出现的新问题,以及我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任务驱动 材料作文 议论文 问题 策略

一、 新形势下的作文命题变化

纵观近几年来全国新课标卷和四川卷的作文,发现其命题出现了如下变化趋势:

1自己的身边的生活(如2013年四川卷“过一种平衡的生活”,2014年全国卷Ⅱ关于同学关系的思考),2014年全国卷Ⅱ动物园喂食事件,2015年全国卷Ⅰ关于女儿举报父亲在高速路打电话一事)。 2(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Ⅱ,列了三个具有不同代表性人物的事迹,2015年全国卷Ⅰ女儿举报父亲在高速路打电话一事本身就是一个争议较大的事件。)

3如2015年全国卷Ⅰ在材料后设置如下任务与要求:“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密个人信息。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Ⅱ作文在材料之后设置任务为“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这要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1]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对抗考生作文套作的毒瘤,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说理、论证。

42015年全国卷Ⅰ和全国卷Ⅱ都明确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仅从“综合”“权衡”“选择”这些字眼里,我们就能读到当今写作多方位思考、多维度说理的要求。再加上命题所选的材料本身就具有争论性,所以更能考察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若学生偏激看待问题,那么在行文中也难以自圆其说,合乎情理。 以上4点其实就是当前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特点了。

二、新变化下的学生新问题(以学生考试作文为例)

任务驱动型作文也属于材料作文,因此在这里不再对以前的新材料作文中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冗述,而只谈谈在任务驱动下的议论文写作中学生出现的新问题。 例一: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Ⅱ作文材料(略)

学生病文:《在平凡中演绎精彩》

首段:一滴小小的水珠却能折射出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一个平凡的人也演绎着自己的精彩的人生。 中间段落:用田中耕一、居里夫人、刘玉美的事例论证“平凡中孕育着精彩”“平凡中演绎着精彩” “平凡中成就着精彩”。

结尾段:平凡不等于平庸。平凡的我们在平淡的生活中,也一样能够创造出精彩的世界,不是吗?

【分析】整篇文章最大问题是全文无一句话照应材料,因此让人无从知晓“在平凡中演绎精彩”究竟指向材料中的大李、老王还是小刘,也就没有完成回答试题中的“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的任务。 例二:2015年5月1曰,《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条例》正式实施。自此,视力残障者可携带导盲犬进站乘车。大部分人对导盲犬乘车表示理解,但也有人表示担忧,比如车厢内有小孩,见狗就哭怎么办?车厢环境密闭,导致过敏人群感染怎么办?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判断。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2016年成都市“二诊”考试作文)

学生病文:《让阳光洒向世界》

首段:视力残障者可带导盲犬进站乘车,这一条例的实施,让一些人产生了担忧:吓到孩子,让过敏人群感染。诚然,这些担忧不无道理,但我们是否也应该关爱这些有生理缺陷的人?这些盲人眼中的世界已一片漆黑,我们难道要让他们的心灵世界也蒙上阴霾?我们应该对他们心存关爱与包容。小孩可以安抚,当我们将这些道理讲给孩子们听后,这些善良的孩子还会怕吗?让我们用爱点亮盲人的世界。

中间段落:联系官东事例论证他的爱化作了阳光,洒向长江,温暖了人心;论证王宽将他的爱化作了阳光,洒向孤儿,温暖了他们的心;用莫振高的事例论证他的爱化作光明烛,在天上熠熠生辉。

结尾段:让我们摒弃自私,让自己的爱化作阳光,洒向世界。

【分析】这篇文章首段利用材料引出了中心观点,中间段落的论述语言简洁流畅,直及主题,但遗憾的是除了在首段利用材料引出观点关键词——关爱外,其余部分则完全抛开材料大谈“关爱”这个话题。这样做,在一般话题作文或材料作文中是正确的,但在任务驱动型作文中则欠妥,因为题干要求中有“对此,你有何看法?”的任务指令,它要求这个文章就事论事,如果不就事论事,则是丢开材料空泛议论。

例三:有人建议推动街区化,原则上不再建封闭式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将逐步打开,实行内部道路公共化。这一动议关涉千家万户,引发广泛讨论。有人认为,推动街区化,可以节约土地,缓解交通压力;有人认为,推动街区化,不利于小区安全;有人认为,推动街区化,将会与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冲突,有利有弊,需慎重推行。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2016成都七中“二诊”模拟作文)

学生病文:《我看小区的街区化》

随着时代发展,交通问题成为了一个大问题,于是便有人提出了推动街区化的建议,而我却并不赞成这样的观点。(首段)

街区化真的能够减轻交通压力吗?(接下来一段围绕此问题空议论)

交通压力不能靠其他方式缓解吗?(接下来一段围绕此问题空议论)

使小区街区化有哪些弊端呢?(接下来用一个自然段谈安全问题,又用一个自然段谈环境的卫生和噪音污染)

内涵与形式作文

http://m.zhuodaoren.com/yuwen695264/

推荐访问:关于内涵的作文 人生的内涵作文

作文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和谐之美美在诚信互助友善三选一 下一篇:我的民族同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