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谈写作

2017-01-22 作文 阅读:

张爱玲谈写作【一】:赏析张爱玲《论写作》结尾处引用的两个例子

赏析张爱玲《论写作》结尾处引用的两个例子

张爱玲《论写作》,这篇文章中有些话的含义我一直不明白,比如她说她把箱子上的字抄下来了,虽然都是近代通俗文字,但于我们还是隔着一层,略有些神秘。我初读时,就不明白这几句话。箱子上的字的含义也基本上是明了的,有什么隔着一层呢。直到今晚我再读的时候,才明白,她是说,文字中的韵味,给人带来的想象和美感,和我们也像是隔了一层。另一个例子是她喜欢的昆曲里的几句套语:“五更三点望晓星,文武百官上朝廷。东华龙门文官走,西华龙门武将行,文官执笔安天下,武将马上定乾坤„„”“照例这是当朝宰相或兵部尚书所唱,接着他自思自想,提起‘老夫’私生活里的种种问题。若是夫人所唱,便接着‘老身’的自叙。不论是‘老夫’是‘老身’,是‘孤王’是‘哀家’,他们具有同一种的宇宙观——多么天真纯洁的,光整的社会秩序:‘文官执笔安天下,武将上马定乾坤!’思之令人泪落。”我常常在想,为什么“文官执笔安天下,武将上马定乾坤!”会让作者想起来就落泪呢?固然,“文官执笔安天下,武将马上定乾坤。”确实有一种豪迈之气,短短两句话,涉及了到了国家与个人。不论是“老夫(是指德高望重,年长高龄男子的谦虚的自称谓。)”、“老身(早期白话中老年妇人的自称)”还是“孤王(指中国古代帝王的自称。)”、“哀家(是古时候的戏曲里,死了丈夫的皇后自称。)”从下到上,从普通人到帝王将相,都怀有一种美好的人生理想。或是“执笔(文德以安邦)安天下”,或是“上马(战争捍卫国家)定乾坤”,方式不同,却殊途同归,这样超越一己的人文关怀,已经含有个人不惜牺牲自我生命,换取国家的安定的价值取向。自然,生命的凋落催人悲悯,但想到生命所换取的意义,悲哉!喜哉?一时难以说清,不禁“思之令人泪落。”吧!

张爱玲谈写作【二】:浅谈张爱玲的小说风格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浅谈张爱玲的小说风格

作者:周永辉

学校:

年级: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答辩组成员:

答辩时间:2011 年 月 日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前言„„„„„„„„„„„„„„„„„„„„„„„„„„„„„„„„„„„„4

一、张爱玲小说风格形成的创作背景„„„„„„„„„„„„„„„„„„„„„„4

(一)传奇的人生经历„„„„„„„„„„„„„„„„„„„„„„„„„„„„4

(二)多重的人格心理„„„„„„„„„„„„„„„„„„„„„„„„„„„„4

二、独特艺术风格的形成„„„„„„„„„„„„„„„„„„„„„„„„„„„5

(一)主题思想的悲剧色彩„„„„„„„„„„„„„„„„„„„„„„„„„„5

(二)选材的悲凉意味„„„„„„„„„„„„„„„„„„„„„„„„„„„„6

(三)复杂的人物塑造„„„„„„„„„„„„„„„„„„„„„„„„„„„„6

(四)多样的修辞方法运用„„„„„„„„„„„„„„„„„„„„„„„„„„7

三、结语„„„„„„„„„„„„„„„„„„„„„„„„„„„„„„„„„„8 参考文献„„„„„„„„„„„„„„„„„„„„„„„„„„„„„„„„„„8张爱玲谈写作。

浅谈张爱玲的小说风格

周永辉

2011年4月张爱玲谈写作。

摘要: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张爱玲是一个极其特殊的重要作家,他的特殊性不仅来自她一生中传奇的生活经历,更来自于她留下的一系列传奇作品。因为她的作品与同时代的左翼文学的旨趣相差甚远,更因为她与汉奸胡兰成的一段婚姻,使张爱玲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没有得到与她的文学成就相称的地位。然而,这一切并没有抹杀这位坚持“为创作而创作”的现代女作家的艺术成就,在很多专家学者和媒体看来,毫无疑问,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 ,海外华文文学中最出色的作家之一。张爱玲的作品无论是选材、立意,还是塑造人物、结构语言,无不显现个人特色。她是把不同的前人的主要突出的热点综合起来在自己身上加以强化,再与自己的思想发生碰撞,从而给人一种她自创的“张爱玲体”的感觉。本篇文章从张爱玲的人生、心理、选材、主题思想、手法等方面对其风格进行阐述。 关键词:张爱玲 个性心理 主题思想 人物塑造

张爱玲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优秀的作家,其小说独树一帜、不同凡响是有目共睹的。她的作品无论是选材、主题思想,还是人物塑造、多样的修辞手法无不显示出个人的独特色彩。她是把不同的前人的主要突出的特点综合起来在自己身上加以强化,再与自己的思想发生碰撞,从而给人一种她自创了“张爱玲体”的感觉。假如我们从风格的角度来看张爱玲小说的特色的话,那么可以用“苍凉”儿子形容——苍凉的家族史,苍凉的人生,苍凉的主题、情节、人物、韵味。

一、 张爱玲小说风格形成的创作背景

(一)传奇的人生经历

张爱玲谈写作。

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麦根路313号的一幢建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张爱玲出身于官宦世家,是李鸿章的曾外孙女。父亲张延重是遗少型的花花公子,赌博、抽大烟、嫖妓、养姨太太,不一而足。母亲黄逸梵虽然也出身传统世家,确是一个新派女性。林译浪漫小说和五四时代风潮对黄逸梵的人格有着很大的影响。她虽然也是缠过脚的,但思想却比较解放。她没能选择自己的婚姻,嫁给了一个浪荡公子,但她对丈夫的不负责任的所作所为深恶痛绝。可想而知,一个蓄妓吸毒的纨绔子弟和一个崇尚西洋文化的南京水师提督的女儿是走不到一起的。旧家规的威严与新时尚的约束,使张爱玲在矛盾中成长,心灵中笼罩着落寞的阴影。父母离异后,她受到继母的虐待,又遭到父亲的毒打,只好逃出家庭去找母亲,后来她便与姑姑一起生活。敏感的张爱玲自小在高门巨族中过着孤独而凄凉的生活,几乎没有享受过正常的家庭温暖,也几乎没有得到父母之爱。沉重的心灵创伤使她逐渐形成一种寂寞冷漠、似乎对一切都抱有怀疑甚至敌视态度的人格心理。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她日后创作心态的形成。从生母处受到冷漠,又从继母处受到虐待,她被这种遭遇引向自我怀疑。她朝着内省、敏感、自我封闭的路上走,而孤独与寂寞不可避免地成为她早年生活中最重大的情感体验。一个疯狂的父亲,一个冷漠的母亲,一个残忍的后母,这成她日后小说中的人物原形。在她陛格的形成过程中,张爱玲从母亲那里遭受的挫折很大。这种窒息心灵的体验,以及在这种处境中所产生的心理感受,使她的文章充满忧郁病态的基调。贵族血液并没有给她带来任何幸福。随着父母离异,她的童年也不可避免地分裂成两个部分。不幸的遭遇使她对生活有着极为务实的态度。香港的沦陷使她体验到人生的安稳是何其脆弱。在灾难的背景下,所有的一切都失去了确定性。这样的体验成为她日后下意识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她对人生的稳定把握的一部分张爱玲保持着她冷眼旁观的一贯作风,将冷静而挑剔的眼光投向周围的人,她发现了人性的盲目和偏执,人人都缩在自己封闭的壳里,对现实浑然不觉。对这个充满危机感的社会,人们一边本能地惶恐着、惊怕着,一边对情势的严重性毫无意识。虚荣心、贪小利、自我中心等,这些世态剧中最常出现也最容易受到嘲讽的内容,在战争灾难的背景下,仍然若无其事地继续上演着。可以说,张爱玲的一生充满着悲凉,而正是这种“悲”的风格使她对人性乃至整个社会有了极其深刻的理解,她用她那支笔记录了人与世界的所充斥的感情。

(二)多重的人格心理

事实证明,儿童与父母的关系,以及儿童的早期经验对人格心理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幼年生活的缺失性经验要比丰富性经验蕴涵着更丰富的人生况味。幼年生活中父母给张爱玲的心灵带来的创伤,必然在潜意识中产生对父母的敌对情绪,从而影响到她的人格心理的正常发展。张爱玲在缺少正常而完整的家庭生活环境中,越发敏感、早熟,并使她过早地积累了对人和事的否定情绪。

从自身环境的影响到婚姻的失败,张爱玲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灰色地带,而这些影响对她的风格都潜移默化的渗透。张爱玲的文风有一个只属于她的名字——张爱玲体。人性的主题,女人的命运,犯冲的色彩,苍凉的基调,参差的结构,繁复的意向——这,就是张爱玲体。在张爱玲笔下,病态的人性,病态的人格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色彩独具的图画。这与张爱玲自身的经历和感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她过不幸的家庭生活,没落的封建家庭,缺少无私的亲情关怀。从成长经历里,她看到的是现代中国社会的变形,人性的自私、空虚,生存的艰难。她愿以文学作品探询这人生的麻烦,并从中找到“永恒的意味”。她说“文学史上素朴地歌咏人生的安稳的作品很少,倒是强调人生的飞扬的作品多,但好的作品,还是在于它是以人生的安稳做底子来描写人生的飞扬的。没有这底子,飞扬只能是浮末。许多强有力的

作品只予人以兴奋,不能予人以启示,就是失败在不知道把握这底子。我用这手法描写人类在一切时代之中生活下来的记忆。而以此给周围的现实一个启示。女人是最普遍,基本的,代表四季循环,土地,生老病死,饮食繁殖。女人把人类飞跃天空的灵智拴在踏实的根桩上。”①作为一个女人,她尤其同情于生活在男性社会里的软弱的女性们。生存本身是艰难的,理想的爱人和“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感情是渺茫不可及的。“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表面或和谐或圆满或华丽的背后,是“那种不明不白,狠琐,难堪,失面子的屈服,然而到底还是凄凉的。”生活在这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苍白、渺小,女人们更是难以摆脱内心的恐怖与荒凉。生命的价值在哪里?女性的未来如何自己掌握?她用曹七巧、白流苏、葛薇龙等女人做代表,以否定现在生态下女性的女奴角色的方式,让我们听到了她深沉的叹息,体会了她深情的渴望,引导我们思考女性如何能挣脱历史的、文化的、心理的诸般枷锁的栓桔,成为自在的女性优美的生存。张爱玲生来就具有一个天才女子的聪慧和高傲,有一种都市人的优越感。她天生就是一个文明襁褓里长大的彻头彻尾的现代女性,出身名门的她曾经有一般女孩子所没有的优裕生活,有高贵典雅的家庭气氛,有着发育良好的天性。张爱玲生于都市,长于都市,她具有很纯粹的都市感觉,因而她的创作能抓住上海的灵魂,将之上升到都市哲理的高度,用一种她特有的“上海人”的视角观察香港,察看中国。

不幸的童年、婚姻的失败、都市的优越使张爱玲形成一个不同于常人的性格,而正是这种人格铸就了一位优秀的学者,一种独特的风格,百年过后我们还为她的文学所拜服。

二、独特艺术风格的形成

(一)主题思想的悲剧色彩

由于张爱玲社交范围窄,朋友不多,知心者更少。她沉默寡语,冷眼审视人生,在这样的创作心态支配下,其笔端写出扭曲的人格,变态的灵魂。把读者逐步引入她营构的苍凉世界,同时,也展示了其

②小说独特的艺术美。在那个“肮脏、复杂、不可理喻的现实中”,张爱玲似一颗彗星划下一道美丽的

轨道,在浩渺的宇宙瞬间辉煌而过,留下了《传奇》和《流言》,留下了无尽的论说与回味。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一个个悲凉的传奇,营造了一个阴气森然的世界,男男女女如在鬼蜮进进出出。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虚伪、扭曲、变态,在其笔下一览无遗;情爱的虚假、无爱的婚姻、生命的残酷与脆弱,在其作品中处处可见。她的整个创作渗透着一种悲凉的阴气。张爱玲的悲剧意识表现在对人性的探索中,她站在悲哀的基石上冷冷地掀掉华美的生命袍子,露出人性深处的阴暗、自私、虚伪、孤独、冷漠。通过张爱玲的作品,我们触摸到了“人性恶”的一面,人的灵魂阴暗与丑陋的一角。张爱玲笔下的人物苍白、渺小,没有高尚的情操,没有善良的心,也没有质朴、憨厚的性格。他们在习俗的挤压下沉沦,精神苍白,人与人之间缺乏真情、互助,哪怕是父子母女、兄弟姐妹、妯娌叔嫂;他们在物欲、情欲、性欲的倾轧下,人性变得恐怖不堪,令人不寒而栗,他们全是现代社会“病”了的人。张爱玲从人的“虚伪性”来揭露“人性恶”,人的“靠不住”。张爱玲笔下不同阶层的人,尤其是生活在名门世家的遗老遗少、公子哥儿、太太小姐等上层人物,一旦掀去了罩在外面的面纱,剩下的是便是赤赤裸裸的虚伪,“爬满了虱子”的尴尬。《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为了生存,为了生活,为了金钱,甘愿侍侯一个残废男子,正常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精神上也变成了残废。她一生都为“金钱”而奋斗,沉重的黄金枷压得她心理畸形,她容不得任何人染指她的财产,为此她宁可牺牲哪怕短暂的快乐。她也曾得到过爱的光辉,沐浴在“细细的音乐,细细的喜悦”中,但她的人性已被黄金枷锁所扭曲、摧残,她自己已被黄金蚕食了,她的青春和爱情也被黄金枷锁给扼杀了。她是担当不起情欲的人,这最终也使她从一个曾有青春的温情回忆的曹大姑娘变成了阴鸷、凶狠、残酷的近乎精神分裂或心理变态的姜老太太。张爱玲执着于真实的人性,作品中充满了在古老腐朽文化、物欲、情欲压抑下的人性的扭曲、畸形、变态。

(二)选材的悲凉意味

张爱玲小说的取材十分有限,虽然从时间跨度上看,上字清末下至解放初期反映各个重要的历史①

②傅雷:《论张爱玲小说风格》,逸海书城出版社2001年版。 张爱玲、苏青:《张爱玲、苏青小说精粹》,花边出版社1994年版。

张爱玲谈写作【三】:试论张爱玲的家庭环境对其写作的影响 (自动保存的)

别样人生谱创作传奇

——试论张爱玲的家庭环境对其写作的影响

张爱玲作为一颗文坛璀璨的星星,凭着《金锁记》走红上海滩。张爱玲能够名胜一时并且其作品历来为人们称道,是有一定原因的,她的人生经历是独特的,她的写作亦是独特的,她的许多作品看似描写爱情实则揭露残酷的社会现实,她作品的人物形象令读者刻骨铭心,她成功塑造了曹七巧、顾太太等系列罪恶母亲形象,以及聂介臣、虞先生等系列父亲形象。这样的父亲母亲是变态的,其心理是畸形的。张爱玲的这种创作与她的生活体验,家庭环境息息相关,与她“个性”的父母亲联系密切。

一.独特的一生,独特的心灵

张爱玲,本名张瑛,中国现代作家,1920年9月30号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的张家公馆。父亲张廷重是清末名臣张佩纶与李鸿章爱女李菊耦之子,母亲黄素琼(后改名黄逸梵)是军门千金。姑姑张茂渊是新时期的独立女性,另外张爱玲还有一个小她一岁的弟弟。两任丈夫分别是胡兰成和赖雅。爱玲自幼好学,接受中西方双重教育,1930年在母亲的安排下入读黄氏小学,改名张爱玲。1934年从黄氏小学毕业,进入了有五十年历史的圣玛丽女校,其间遇到对其创作有一定影响的国文老师汪宏声。1937年毕业,向父亲提出到英国留学的要求遭拒。最后来到香港读大学。1944年张爱玲结识汉奸胡兰成,并与之交往,同年8月两人结婚,后因胡兰成的花心,1947年6月张爱玲以一封决绝信断绝了两人的关系。1952年爱玲毅然决然的离开上海,在美国结识了左翼作家德南•赖雅,并与之结婚。1995年9月8日,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自己的公寓,终年75岁。

张爱玲一生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类型众多,包括散文、小说、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还有不少的翻译作品,另外她的部分书信也成为中外学者的研究对象。她也是少有的中英文双语创作的作家。因家庭不和,张爱玲从小在文学中寻找自己的天地。7岁左右就写了生平第一篇小说,9岁起便给《新闻报》投稿,14岁创作第一篇长篇小说《摩登红楼梦》,后又著有《牛》、《霸王别姬》等。1939年创作完成《天才梦》——一篇完全成型与张爱玲体的文章。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年,乱世才女告别了美好的学生时代,开始了职业写作之路。1943年张发表了她的成名作《沉香屑——第一炉香》,从此她经常收到各种约稿,在短短的一年内,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陆续问世《倾城之恋》、《封锁》、《红玫瑰与白玫瑰》、《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花凋》、《心经》、《金锁记》等。后有代表小说集《传奇》和散文集《流言》。1944年,成为张一生创作的巅峰时期。后期写成中篇小说《小艾》,长篇小说《十八春》《秧歌》《赤地之恋》《怨女》等。

张爱玲不属于任何派别,她不是像胡兰成一样的汉奸,亦不是像赖雅一样的左翼作家,她有一颗简单,美好且苍凉的心,这无疑是受家庭环境影响的。也因而影响了她的创作。矛盾丛生的家庭,父母的不和,继母的虐待,感情的创伤,这都在她的作品中有明显的表现,无论是在人物形象,还是故事情节,亦或悲凉的底色上。

二.家庭环境及对创作的影响

1父爱的先天有余,后天不足

父亲张廷重是典型的御史少爷,出身高贵,家世显赫,有着老气横秋的遗少气息,深受封建教育的影响,亦喜爱古典文学。被迫与爱玲母亲结婚,根据《私语》里的描述在爱玲2岁的时候,一家人搬到天津,刚开始一家人的生活是惬意的。之后不久,父亲与一帮酒肉朋友整日的吃喝嫖赌,

母亲无法忍受,二人陷入了无尽的争吵,母亲无奈选择出走,在母亲离开后不久,父亲另娶姨太太,后被撵走,张廷重也因工作上的不如意注射过量的吗啡。初涉人世的爱玲第一次看到生活颓败的一面,从此冷漠的性格开始形成。此时,母亲回归,并以女强人的姿态试图挽救这段婚姻,短暂的平静以后,父亲又开始吸食鸦片,张爱玲的父母亲再次开始无休止的争吵,最终协议离婚,对于父母的离婚,爱玲曾提到“虽然他们没有征求我的意见,我是表示赞成的,心里自然也惆怅,因为那红

[1]的蓝的家无法维持下去了”。父母亲的离异,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实质上都造成了张爱玲家的不健

全,1934年,爱玲进入圣玛丽女校,并对自己的未来做了很好的规划,但理想还未开始,家中再次发生一件对爱玲影响很深的事儿——父亲再次结婚,娶后母孙用蕃,这也意味着爱玲少年时期黑暗记忆的开始。后母同父亲一样吸食鸦片,对于父亲的再婚,爱玲后来在作品中是这样描述的“我姑姑初次告诉我这消息,是在夏夜的小阳台上。我哭了,因为看过太多的关于后母的小说,万万没想到会应在我身上。我只有一个迫切的感觉:无论如何不能让这件事发生。如果那女人就在眼前,伏

[2]在铁栏杆上,我必定把她从阳台上推下去,一了百了。”此时的爱玲对未来阴郁的生活似乎已经有

了预感。刚结婚不久的孙用蕃对爱玲在表面上是融洽的,但后母毕竟是后母,再加上后母长期抽食鸦片,在心理上自然有着刻薄的一面,她只给爱玲自己穿剩下的衣服穿,后母的刻薄使得中学时代的爱玲沉默寡言,不与人交朋友,在爱玲眼里世界都变得冷漠了。张爱玲中学时代的老师汪宏声先生说“爱玲因为家庭中的某种不幸,使她成为一个十分沉默的人,不说话,懒惰,不交朋友,不活动,精神长期萎靡不振”。这对于一个本该活力四射的中学生是少见的。张爱玲与父亲的彻底决裂是在被父亲暴打以后,爱玲曾因小事与后母发生争执,父亲知道后,暴打了张爱玲,并把她禁闭起来。在此期间爱玲因为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双重折磨生了一场大病,后寻机逃走,彻底离开了父亲的家,投奔母亲。之后爱玲因战争辍学回上海,在爱玲逃出家的四年里与父亲从未有过任何联系,从香港回来后因学费问题与父亲见面,两人都觉得陌生,父亲看上去更加苍老与无力,名门世家走向衰败的结果在父亲身上显露无疑,在小说《怨女》中也有类似的叙述。家庭盛极而衰的刺激对爱玲来说是抹之不去的,“我三岁时背唐诗,我还记得摇摇摆摆立在一个满清遗老的藤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眼见他的泪珠滚落下来”这次见面,据后来爱玲自己的回忆录描述,自己在家里坐了不到十分钟,但当时的爱玲没有想到这是她与父亲的最后一次见面了。

父亲对爱玲创作的影响很大,无论是在作品的内容上,人物形象上,亦或写作风格上。父亲喜欢古典文学,对《红楼梦》《水浒传》等古典名著大有研究,与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一样是个有文学底子的人,以传统士大夫的方式喜爱着文学,从某些方面来说父亲可以说是爱玲文学上的启蒙老师。《摩登红楼梦》这篇爱玲儿时戏作的书目就是父亲代他拟成的。父亲对古典文学的喜爱亦深深的影响了爱玲,在爱玲以后的创作中很多作品都深受古典作品的影响,《霸王别姬》取材于古典故事,另外爱玲的散文和小说中多次提到《红楼梦》,比如《谈吃与画饼充饥》,《我看苏青》等。另外60岁以后的张爱玲潜心《红楼梦》研究,整整花了10年的时间,并在1976年汇集成册。毫无疑问,父亲对古典文学的热爱,父亲的文学素养,幼时父亲对爱玲创作才能的认识和鼓励,都促使爱玲对文学产生兴趣并影响到爱玲以后的创作,虽然对于这一点爱玲在文章中鲜有提及。但笔者认为父亲对爱玲创作正面的影响不可忽视。

张爱玲谈写作

http://m.zhuodaoren.com/yuwen612653/

推荐访问:

作文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甘做沙子,平凡也伟大作文 下一篇:走向柳暗花明作文,关于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