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结尾

2016-12-14 作文 阅读:

民俗文化结尾【一】:传统文化作文的开头和结尾

传统文化作文的开头和结尾

1、开头: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我们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如:剪纸、陶瓷;我们有古老的民间艺术,如:戏剧、国画;我们有独特的风俗习惯,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闹花灯等等。今天,就让我给你介绍一下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吧!

结尾:祖国的传统文化像一座宝库,我像只小蜜蜂在这宝库里尽情采集。

2、开头: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有剪纸、刺绣、戏剧、陶瓷、皮影戏、国画等等,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国画了。

结尾: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国画练好

3、开头:这个星期,我收集了许多中国传统的资料:有对联,十二生肖,剪纸,还有中国的传统节日的图片和文字等。其中我最喜欢传统节日的资料,因为我对传统节日很感兴趣。

结尾:中国的传统节日真是丰富多彩,它是中国的文化。我了解的传统节日还有:端午节,清明,七夕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同样给我们带来了欢乐和幸福,所以我们要记住这些节日,并永远继承下去。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是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作为我们新一代要加强学习,大力弘扬中国的这些传统文化。

4、开头:咱们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就是传统文化——剪纸。 结尾:中国还有很多传统文化,比如:书法、刺绣等等。怎么样,咱们中国是不是有很多传统文化?

例文:

春节

过年啦!过年啦!

大街上张灯结彩,还挂满了灯笼。家家户户贴上了红红的对联,菜场上人山人海,大家都在买各种各样的年货。商场里三五成群,有的买鱼、有的买肉,还有的买菜。收银台前排起了长龙一样的队伍。

终于,盼来除夕夜。这天妈 妈在厨房忙的不可开交。妈 妈一会做饭、一会洗碗。不久,一桌香喷喷的饭菜做好了,年夜饭出炉了,有鱼它寓意着年年有余,接下来是藕,藕的寓意是路路通,然后,是年糕,它寓意着年年高升。最后是笋,它的寓意是节节高。一道道美味让我眼花缭乱,我的口水直流三千尺。

美餐后,又来一件美事那就是发压岁钱,爷爷把压岁钱分给奶奶、爸爸、妈 妈、妹妹和我,我收过压岁钱后便美滋滋的去放鞭炮。一只手捂着耳朵另一只手点燃导火线,我便快速跑到屋里。我只听见“嗖”的一声,鞭炮像火箭筒一样上了天空,在天空中放出像菊花一样,将整个天空都装扮得五彩缤纷,真美呀!

鞭炮声中新的一年开始了。

端午节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这首儿歌唱的就是农历五月初五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五节。

每逢端午节早上,人们首先将艾枝插在门上,或用艾蒿编织成“艾虎”插在门楣中央或戴在身上,驱虫辟邪,以保安康。然后把房子打扫干净,在厨房里洒上雄黄水,用了杀害虫、避百邪。

而赛龙舟、吃粽子才是端午节的主要活动。相传,这些民俗活动是为纪念2200多年前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屈原投江后,人们划船从四面八方来抢救屈原。他们把粽子投入江中喂鱼虾,以免鱼虾吃屈原的尸身。这就是民间关于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来历的传说。

怎么样,中国人过端午节,有趣吗?

民俗文化结尾【二】:电视节目中的民俗文化(最后)

电视谈话类娱乐节目对民俗文化的发扬

——以《康熙来了》为例

李梓菡 张凌霄 王娟

(华中师范大学 信息技术系, 武汉 430079)

【摘要】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的大众媒介逐步实行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下,电视节目的娱乐化是发展的结果。但是节目的娱乐化并不是代表电视节目不能加上民族的、本土的东西。《康熙来了》对于本土文化话题的发掘主要体现在语言、本土戏剧、特有文化现象、特有文化记忆和少数民族(也就是台湾原住民)方面,而作为台湾长久文化中的一大块的原住民文化是不容忽视。

【关键词】电视节目 台湾 民俗文化 原住民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的大众媒介逐步实行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下,电视节目的娱乐化成为发展的趋势。如选秀节目爆炸式的出现、相亲类节目的红火等等。这些节目从内容到形式上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因此节目中体现的是普世性的大众文化,但是对民俗文化却很少有体现。然而,电视节目的娱乐化并不是代表电视节目不能加上民族的、本土的东西。

《康熙来了》(以下称《康》)2004年初在台湾中天电视台开播,是台湾谈话类节目新形态的代表。在它成功之后,催生了许多同类型的谈话类节目,比如说《国光帮帮忙》。虽然它只是在台湾地区播出,但是通过网络观看获得了内地观众的追捧。节目自2008年就开始不定期得在内地的各大城市承办《康熙盛典》演唱会。

但是《康》作为成功的纯娱乐性节目,每年都固定有以台湾民俗文化作为话题的节目。也正是这类的话题,增强了节目的本土特色,提升了节目的品味。

二、节目对台湾民俗文化的挖掘

台湾地区的原住民在台湾保留原始部落的生活已经有8000多年,从明清时期开始才有大批的汉人迁入。台湾本土文化主要是原住民所代表的南岛文化、以河洛人为代表的河洛文化、客家人代表的客家文化与外省人带来的新文化在台湾岛上共处融合。除此之外,台湾文化也融合了日本、欧美等地的文化特色。[1]因此,台湾的民俗文化是各类文化在台湾的融合和发展。

节目台湾民俗文化的话题数量上不多,但是每年都会占有一定的比例(如图表1)。纵向来说,该类节目在最初的两年比较多,之后维持在2%左右的比例。但是在2008年只有0.80%,主要原因在于节目开发了两性话题的专题。而且其中一个主持人小s休产假。

在2005年到2006年小s第一次休产假的过程中,节目尝试了很多种话题和节目形式,以弥补起主导作用之一的主持人不在带来的效果缺憾。因此,在2008年小s第二次休产假的时候,节目总结了第一次的经验,减少了台湾民俗文化的话题。因为此类话题本身的严肃性和形式的限制,节目很难从这类话题中提高收视率,因此在2008年小s第二次休产假时,以减少这一类型的节目的方法来尽量减少收视率的缺失。这才出现了上述数量上的变化。

表1:每年《康》中台湾民俗文化话题占的比例

(一)研究方法

一项有关美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受众调查表明,73%的观众认为,电视谈话节目的话题是决定其是否收看一个节目的最重要原因,尽管谈话节目主持人的吸引力也很重要。[2]因此,我们从节目话题选择的角度对《康》中民俗文化的专题进行分析。

①样本采集

以2004年1月5日开播到2009年12月30日之间所有以民俗文化为话题的节目为样本。样本一共为34期。

②分析单元的选取

分析单元是《康》每一期民俗文化话题的节目

③类目建构

《康熙来了》对于本土文化话题的发掘主要体现在语言、本土戏剧、特有文化现象、特有文化记忆和少数民族(台湾原住民)方面。具体来说,节目在语言上选取的角度是台语(歌),本土戏剧是歌仔戏,特有文化现象选取的是民歌时代的民歌西餐厅,文化记忆选取的是眷村文化。因此,将所有节目中台湾民俗文化分为5类:台语、歌仔戏、民歌、眷村、原住民。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表2:各类台湾民俗文化话题每年的数量

从方言上看,“台湾话”,实际上就是闽南话。闽南人大量移居台湾,由于语言环境的影响,一般台湾居民也都懂得闽南话,人们也习惯将台湾的闽南话称为“台湾话”或“台语”。

[3]

语言是文化的符号和载体。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语言的传播。语言单位,特别是词语,体现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态度,烙上了某一民族的历史、社会生活的印记

[4]。无论语音、词汇、语法都与本语言的民族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4]不同民族的语言记录和反映了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风貌。尤其是方言,深刻地反映了

地方文化的突出特征。一个地方的戏剧、曲艺、歌谣、谜语等文艺形式都是以方言作为工具才得以表达的。当然地方文化还包括人情、风俗等等,这些方面的特征有时候也会反映在方言里。因此,节目在民俗文化题材方面重点突出语言(台语)。

节目大多从台语歌星入手,对台语歌手进行专访,这跟《康》本身就是一档以综艺娱乐为主的谈话节目有关;然后节目逐渐进入到以“台语(歌)”本身为讨论话题的形式;再沿袭节目“明星效应”的形式,通过明星参与节目,纠正发音、普及方言、演绎歌曲,都是在[5]

宣传“台语”,即本土文化;最后,节目还将台语(歌)拿到节目上尝试做一番创新,内涵较之前更加深刻。

从话题来看,该类节目话题还呈现出一定的模块化、系列化的特点,如将同一话题划分为若干部分,分集播出。由此可以预见,在《康》今后的节目中,一定还会出现相关的话题。作为承载台湾本土文化“容器”的台语,《康》对该主题的制作和宣传恰恰体现了台湾人对自己本土文化的极大认同和宣传发扬。

②以眷村为节目话题覆盖年份也很多。

www.fz173.com_民俗文化结尾。

眷村在台湾,通常是指1949年起至60年代,于国共内战失利的国民政府,为了安排被迫自中国大陆各省迁徙至台湾的的国民党军及其眷属所兴建的房舍。六十年后这里已凋零,但眷村走出了大量名人,眷村也曾为当今台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节目在2007年做了三期关于眷村的节目,在2008年和2009年各有一期,主题是眷村的舞台剧宣传。节目对眷村话题做的期数仅次于台语,跟节目主创的出身背景也有关,节目的策划人王伟忠就是在眷村长大的,对于那个时代那个地方有很深厚的感情。

③歌仔戏话题、民歌的节目仅仅在相近的两年中出现。

歌仔戏是台湾的“京剧”,是台湾本土的戏曲形式;民歌是三十年前,台湾大学生呼吁要有自己的华语音乐而带来的一股音乐热潮形式;民歌代表的是中国人对于自己音乐上的探索。节目在做这两类话题时,会集中在某一段时间做很多期,比如说歌仔戏在2004年做了5期,2005年做了一期,后面就没了。

从表2中我们可以发现,从2004年到2007年之间,《康》每一年在发掘民俗文化都有重点。比如说,2005年歌仔戏5集,2006年台语3集,2006年民歌3集,2007年眷村3集。节目将本土戏剧、怀念性的文化记忆在集中重点做了之后,认为已经将该类话题挖掘够了,所以节目果断得放弃了该类话题。

④节目对原住民话题的挖掘

作为台湾长久文化中的一大块的原住民文化是不容忽视,也是值得挖掘让大家了解的。该类节目采访的嘉宾多是身为原住民的歌手、明星等公众人物,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二点:

(一)原住民的居住地和平地人的居住地是隔离开的,这两个群体之间存在着很多隔阂。一般民众对于原住民群体比较陌生,而身为原住民的明星作为公众人物,本身聚集了较多的人气,具有一定的号召力,观众有熟悉感。节目借由这种号召力和熟悉感打破僵局。(二)原住民有能歌善舞的民族特点,原住民明星作为演艺人员,表现力更好,他们了解怎么去做节目,使得播出之后的效果更好,同时,也能更好地传达出原住民能歌善舞的民族特点。 表3:原住民话题及其内容www.fz173.com_民俗文化结尾。

从节目具体的内容来看(见表3),早期的原住民类节目主要着重通过较有影响力的原住民明星,介绍原住民的民族歌舞、生活趣事等,话题单纯追求娱乐性的倾向相当明显。之后的节目开始将重心转移到展现原住民的生活和文化,如美食,话题涉及的内容有所延伸。有了前面奠定的基础,20071016期节目开始深入原住民的生活,重点挖掘原住民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节目中刻意地用带有浓重原住民口音的国语录制节目,且嘉宾身着各自的民族服饰,节目的本土民俗气息变强。此外,节目也开始触及到原住民和平地人的隔膜,如嘉宾讲述被叫“番仔”、“泰劳”等的经历,不同族通婚等话题,所涉及内容的广度逐渐增大。在做了以上的铺垫之后,节目开始接触到原住民话题中最敏感部分——民族隔膜。节目在做这个敏感的话题时,采用的是比较稳妥的、正面的角度,邀请的嘉宾覆盖老、中、青三代,看上去在谈论原住民与平地人恋爱的话题,实则是在探讨民族隔膜的演变、消除的过程。节目中还介绍了很多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并借由节目纠正了平地人对原住民一些偏见。

我们看到,《康》对原住民主题由单纯娱乐性强的的原住民明星专访到原住民风俗,再到原住民与平地人的隔膜等,体现的是一个话题渐进的发掘过程。这类话题的挖掘不仅仅是因为同类节目话题本身的发展需求,更是遵循人的普遍认识规律。从表3中可知,《康》对这类节目做得并不是很多,时间跨度非常大。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首先同一类话题不应该做得过于密集,此外更重要的是这类题材牵涉社会敏感的话题,节目需考虑到民众的认识过程,否则如果用与处理其他话题一样的方式,很容易激起民族间的不良情绪。

《康》原住民类的话题可以挖掘的内容还有非常多,可以预见,只要社会因素成熟,在《康》今后的节目中,一定还会出现相关的话题。www.fz173.com_民俗文化结尾。

三、对内地电视节目的启示

民俗文化话题是一个非常好的题材,但是目前内地的电视节目中除了专门的戏曲频道的节目鲜有出现。这种题材并不是进行简单得宣传。它并不应该不只是存在于小众,或者说精英阶层。文化应该是关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应该是大众的、平民的。像《康熙来了》这样一个娱乐节目中都出现了民俗文化的题材,别的电视节目怎么不能做呢?而且,民俗文化也并没有被娱乐化的节目定位影响而变质。

1、对民俗文化的发掘应该由点及面。《康熙来了》中本土文化都是通过一个个点体现的,比如说本土戏剧——歌仔戏、文化记忆——眷村文化。节目也许并不能穷尽本土文化的内涵,但是节目可以介绍本土文化中的某几个点,以达到以小见大的目的。而这个点的选取应该从重要性、独特性和代表性着手,比如歌仔戏作为本土戏剧的独特性。

2、把一个话题集中在一段时间内以便保持节目的连贯性。节目在做民俗文化话题的时候,除了保持语言一直贯穿始终之外,在一定的时间段里集中选择民俗文化的某一个主题或角度做节目。由于一期节目的容量有限,不可能一期就把某一种民俗文化做得非常深入。所以考虑到观众的接收限度,《康》才会选择在一段时间内重点选择做某一个。

3、做民俗文化题材时,节目风格应注重轻松活泼与谨慎知识性相融合。配合民俗文化题材,节目的风格应该微调。对于本土文化不同于其他的题材,节目在制作这类题材的时候,在保持节目主体风格的同时,应该稍微调整一下风格。比如说,节目对于具体内容的选择一向比

较大胆,但是在做原住民的时候采取的是比较稳妥的方式。对于这类题材,受众的刻板印象就是严肃的、宣扬式的。因此对于风格形式不够活泼的电视节目,在做这类题材的时候,如果娱乐性和生活性增强一点,可以尽量避免节目沉闷的情况。

4、在挖掘题材时要考虑受众的接收底线注意时宜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较敏感的话题才会容易让受众以相对中立的态度接受,不产生抵触情绪。

在如今竞争激烈和收视率为主的传播环境里,电视节目的娱乐性成为主要卖点;然而这种娱乐性的持久,并不是以内容的空洞无物和话题的重复繁琐为发展中心,《康》的大受欢迎也证明了这一点,不仅是娱乐八卦、社会普遍话题,还有深层次的利用偏娱乐手法去挖掘民俗、本土的题材,让节目在轻松中达到娱乐性与知性、甚至生活与政治相结合和互补。这些是我们大陆节目可以学习和借鉴的一个方面。

注释:

[1]

[2] Broadcasting & Cable,Sept.28,1998

[3]

[4] 刘薇,浅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楚雄师范学院学报.第二十一卷第四期.2006.4(P.41)

[5] 赵文花,浅析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作家杂志.,2008年第3期(P.167)

参考文献

[1]陆晔,赵民,当代广播电视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2]刘薇,浅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楚雄师范学院学报.第二十一卷第四期

[3]赵文花,浅析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作家杂志.,2008年第3期

[4]姚同发,漫谈台湾民俗文化的源流,两岸关系,2004年10月版

[5]刘嘉,台湾综艺娱乐类节目的媒介文化分析——以《康熙来了》为例,宝岛传真,2006.04

[6]张明新,吴建平,电视广告与身体消费——粤鄂赣三省卫视一套节目黄金时段电视广告内容分析,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8年第五期

民俗文化结尾【三】: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

________浅谈我家乡的民俗文化

摘要: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代代相习的生活事象。它包括民众中传承的物质生活文化,社会生活文化,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惯等诸多内容。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品格、原始文化品格、生活属性品格、动态积累品格、历史传承品格和地域变异、社会阶层变异等多重品格。民俗的这种多重品格的特性,正好与现代人们旅游的心理需求相合拍。

宁夏历史悠久, 民族多融, 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深厚, 有历史继承渊源。位于六盘山下的隆德县, 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宁夏具有代表性。隆德县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农民画、篆刻艺术、书画艺术、马社火、回族刺绣、雕塑等七大类.而在风俗习惯上隆德又有很多自己独特的文化。

关键词:

民俗文化 宁夏 固原隆德 风俗习惯 非物质文化遗产

正文:

民间习俗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同时也源远流长。民俗作为一种“非官方”的文化现象,既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既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人们的衣食住行、语言心理、行为习惯、生产方式、宗教信仰等一切现实的或历史的相传习用的东西都属于民俗的范畴。它表现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人们的外在行为活动之中,根植于人们生活的沃土之中。

素有“中国穆斯林省”之称的宁夏是我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也是中国唯一的省级回族自治区。早在宋代,就有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在宁夏经商定居。到了清乾隆年间,“宁夏至平凉千余里尽系回庄”。1958年10月根据国家民族政策,成立了宁夏回族自治区。

固原市是宁夏乃至全国回族人口最为集中、回族民俗最为浓郁的地区,是古

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民俗独特。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宁夏回族“山花儿”民歌、回族服饰和回族民间器乐,主要流行地为固原一带。这里曾是上述缤纷灿烂的民俗文化的一片沃土。

我的家乡就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

原市美丽的六盘山脚下的隆德县,

民俗文化结尾

http://m.zhuodaoren.com/yuwen561908/

推荐访问:

作文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生活记趣,作文600字 下一篇:爱国演讲稿六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