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积累

2016-09-22 素材库 阅读:

【一】:素材积累

素材 坚守足下的土地

岩石的缝隙里掉进一些松树种子,后来成活了八株小松树。土地贫瘠,山风暴虐,八株小松树艰难地生长着。

三年后,一个农夫上山,看到了小松树,想把它们移回去,栽在房前屋后。他只刨了五棵,因为另外三棵太瘦小,怕移回去活不过来,就没有要。

十年后,一个园艺师来到高山上,看到这三棵松树是优质品种,想把它们移到公园里去供人观赏。他移走了两棵,还有一棵因为长在山岩边,人上不去,就放弃了。

剩下的一棵松树看到同伴们都被运走,直怪自己长在偏僻处,不然就不用在这山里承受寂寞和苦难了。又经历了无数个春夏秋冬,那棵松树不再哀叹命运的不公,而是抓紧足下的土地,承受着狂风严霜,鼓足劲头生长。

两百年后,一条山路从山下修了上来。上山观光的人络绎不绝,都惊叹那棵松树的高大奇绝——它背山临谷,云遮雾绕,苍虬挺拔,亭亭如盖……

不久,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为它竖了一块牌子,上书“天下第一松”。

素材 书中的玄机

爱尔兰作家乔伊斯患有严重的眼疾,过了50岁视力更是下降很多。家人看他成天伏案写作太辛苦,便打算找一位代写员来帮助他写作。

于是,家人在报纸上刊登了招聘启事。没多久,几十位文学爱好者便慕名而来,争取这个学习的好机会。乔伊斯没有拒绝任何人,只是送给每个人一本自己的作品《尤利西斯》,让他们回去好好阅读,一周后再来。

一周过去了,应聘者早早赶来。乔伊斯没出任何考题,便抱歉地说:“我已经找到合适的人选了,大家请回吧!”对此,大家都忿忿不平,说乔伊斯欺骗了他们。无奈,乔伊斯只能继续解释:“你们都没认真读我的书,哪是我欺骗你们?”众人竞相开始辩解,有人说读过

他的作品多遍,有人说写过多篇作品的评论,甚至有人说能一字不漏地背下来……乔伊斯笑了,指着身边的一位并不起眼的年轻人说:“也许大家说的都是事实,但请翻开我给你们的书,在第87页我特意标注了一句话:遇到要事时,智者会把一周当作3天。只有这个年轻人看到了,并在第四天就来报到,所以我选了他。”众人打开手中的新书,这才发现藏在书中的玄机,顿时傻了眼。

素材 不想做个追随者

老约翰·施特劳斯是奥地利著名作曲家。在他的影响下,儿子小施特劳斯从小就喜欢音乐,并展露出不俗的音乐才华。他7岁开始作曲,19岁成立乐队到各地巡演,很快就拥有了和父亲相当的知名度。家人都为他骄傲,可他自己却开心不起来。

不久,小施特劳斯创作出全新的舞曲。但这回他听到的不是掌声,而是人们的嘲讽,连父亲也批评他离经叛道。小施特劳斯却没太在意,而是对父亲说:“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只要坚持下去迟早会超越您。”老施特劳斯听了这话,生气地说:“你明明走上了歪路,还不知悔改!”小施特劳斯笑了,解释道:“过去,我的创作都是在模仿您的音乐,所以才会受到人们的喜爱,这样即便我做得再好,也只能是您的追随者。但现在不同了,虽然我的音乐遭到批评,但证明我在努力做自己,难道不值得开心吗?”老施特劳斯豁然开朗。

那之后,小施特劳斯还会听到别人的批评,但老施特劳斯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他。最终,小施特劳斯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创作出《蓝色多瑙河》等经典名曲。

素材 印错的杂志

19世纪末,美国人理查德订了一本叫《智者》的杂志。他接连看了几期,对杂志的内容、设计、印刷等都很满意。

这天,新的杂志到了,理查德拿起来翻看。可没翻几下就发现有几个页面没裁开,他抱怨道:“这么畅销的杂志竟然犯这种低级错误!”随后,把杂志丢在了一边。

晚上,理查德实在无事可做,忍不住又拿起杂志:“何必计较这点小小的失误呢?干脆自己动手裁开得了。”当他裁开连页时,发现中间一节又被纸糊住了。理查德郁闷了,心想:这杂志可真糟糕,等我看清糊纸下面的字,一定找他们退换。谁知,当他掀开糊纸,上面竟印着几行大字:“感谢您帮我们更正错误,请把这本杂志寄给我们,您将获得1000元奖金和全新的杂志!”

理查德半信半疑地把杂志寄了回去。不久,他真的收到了奖金和新杂志,里面还夹着一封信:“感谢您的参与!在这次活动中,我们故意印错了5000本杂志,却只有18人幸运得到了奖金,绝大多数人在发现连页后便直接要求更换,因此错失了中奖机会。”

原来,杂志社是想通过这次活动告诉人们,要学会包容和善意地去对待他人的错误,这样也许会收获更多。

素材 女下属的绝招

1977年,她在巴西南里奥格兰德州政府机构谋得一份差事。她格外珍惜,每天早早地上班,抢着做事。不久,有同事提醒说:“做事差不多就行啦,否则做得越多错得越多,上司也会为难你。”她一打听才知道,原来上司路易斯的坏脾气出了名,下属哪怕犯点小错都会被狠批一通。不过,她只是记在心里,仍旧很投入地工作。

可几个月过去了,路易斯不仅没批评她,还对她格外照顾。同事忍不住问:“人人都说上司不好打交道,为何唯独对你这么好?”她想了想,故作神秘地答:“大概每次我见到他都笑容满面,他也不好意思对我不友好吧。”同事更加疑惑了,接着问:“他明明总是一脸凶相,你见到他怎么还能笑呢?”她笑了,压低嗓门说:“路易斯紧绷着脸看上去是很凶,可他常年油亮且规整中分的头发,难道不是很有趣吗?起初,我看到紧绷的脸时,就会不自觉把目光上移,然后想到他一丝不苟梳头的样子,就会开心地笑了。后来我常对他笑,他也渐渐对我

还以笑容,我们的交谈便多了起来。”这个总对严肃上司微笑的女子30多年后成为了巴西的首位女总统,她就是迪尔玛·罗塞夫。

www.fz173.com_素材积累。

此后,罗塞夫还与年轻人分享过这段经历,她说:“我们常常无法左右他人的态度,却可以改变看待他人的角度,只有改变自己才能影响他人。”‘

素材 获诺奖的“清洁工”

罗伊·格劳伯是哈佛大学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量子光学研究。69岁时,他有幸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提名,可最终还是落选了。这时,有家科学杂志办了个“搞笑诺贝尔奖”,邀请他出席。格劳伯明知道其中的讽刺意味,但还是答应了。

那天,一群不得志的科学家聚到一起,诉说着心中的苦闷。他们时哭时笑,有些人还叫嚷着向“获奖人”扔东西、喝倒彩。活动结束后,人们都离开了,唯独格劳伯还呆呆坐在那里。清洁工约翰走过来,指着满地的杂物,开玩笑说:“你是想留下来帮我打扫吗?”格劳伯想了想,点点头:“扫地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啊,为什么不呢?”说完便拿起了扫把。

那之后,每年举办“搞笑诺贝尔奖”时,格劳伯都会来打扫。就这样过了11年。一次,早已离开的约翰重回旧地,看到年迈的格劳伯还在扫地,便惊诧地问:“你竟然还在这扫地,这么多年都没得奖吗?”格劳伯笑了笑,没回答。这时旁边有人插话:“他刚获得今年的诺贝尔奖!”约翰愣住了,想要夺过扫把,却被格劳伯制止了:“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持之以恒,才有可能成功,扫地和拿奖不都是一个道理吗?”说完,他又俯下身,颤巍巍地扫起来。 素材 福特的特殊要求

1896年,亨利·福特研制出第一辆轿车后,在底特律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他一门心思搞新轿车研发,把采购材料的任务交给了手下考文垂。

那天,福特把订单和一大摞设计图交给考文垂:“让配件厂严格按图纸供货,不能有差

错。”考文垂连声答应。可是,图纸上不仅对零件规格有要求,就连装零件的木箱尺寸也标得一清二楚。配件厂商一看不乐意了,说要想及时供货必须放宽对木箱的要求。考文垂想,反正木箱装完零件也没啥用,就立刻答应了。

不料,货物运到后,福特发现木箱不合尺寸,大发雷霆:“它们根本不是我要的,你尽快退回去,要是配件厂不按图纸做木箱我们就找其它厂家!”考文垂无奈,只能照办。那之后,考文垂再去采购零件,福特都要叮嘱木箱得严格按图纸制作。等零件运回后,还要强调让工人们小心开箱,不要损坏木板。这样过了一年,拆下的木板已堆满厂区,考文垂觉得这些东西既占地方又没用,忍不住问:“要把它们拖去卖钱吗?”福特笑了:“现在我们的汽车卖好了,也该改善办公环境了,这些木板不是正好可以用来装修地面吗?”说完,他掏出新办公楼的图纸……多年后,福特成为优秀企业家,仍不忘告诫下属说:“尽量比别人想得多一点,远一点,这样才有可能成功。”

素材 两个关于自信的故事

一个是尼克松败于自信的故事。

尼克松是我们极为熟悉的美国总统,但就是这样一个大人物,却因为一个缺乏自信的错误而毁掉了自己的政治前程。

1972年,尼克松竞选连任。由于他在第一任期内政绩斐然,所以大多数政治评论家都预测尼克松将以绝对优势获得胜利。

然而,尼克松本人却很不自信,他走不出过去几次失败的心理阴影,极度担心再次出现失败。在这种潜意识的驱使下,他鬼使神差地干出了后悔终生的蠢事。他指派手下的人潜入竞选对手总部的水门饭店,在对手的办公室里安装了窃听器。事发之后,他又连连阻止调查,推卸责任,在选举胜利后不久便被迫辞职。本来稳操胜券的尼克松,因缺乏自信而导致惨败。

【二】:素材积累

用公平正义消解“弱势心态” ●“弱势心态”的存在与蔓延,对我们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警示,更是一个启示。它反映了社会转型期的心灵脆弱与困境,也隐藏着心灵强大与和谐的必由之路:在公平正义阳光照耀下,用规则与制度创造公平发展的空间、共建共享的平台,一个人人肯努力、人人有机会、人人有希望的社会,将会大踏步地走出“弱势心态”的阴影。

“你是弱势群体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一系列社会调查中,无论是扛着编织袋进城的农民工、拿着简历在职场奔走的大学生,还是月收入上万的白领、令人羡慕的公务员,纷纷给自己贴上“弱势”的标签。这种反应,与其说是弱势群体在扩大,不如说是“弱势心态”正在蔓延。

有人说,心理危机是社会高速发展的必然产物。在社会结构剧烈变化、社会利益猛烈分化的时代,出现了马克思所说的“茅舍样小房子旁边忽然耸立一座宫殿”等贫富、收入的反差,人们的心灵世界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焦虑、紧张、不安等情绪和心态也由之而生。

调整这种心态,一方面需要社会成员以积极的态度看待这种变革中的“阵痛”、转型中的“落差”,以主动的自我调节,培育理性的视角;另一方面也要追寻普遍弥散在各个阶层的“弱势心态”的心理根源。

要看到人们最为痛切的,不仅是自身素质和技能的“无能为力”,更是在欠公平、不公正环境下的“回天乏力”。勤勤恳恳的合同工有些接受的是比正式工少得多的工资,没有背景的大学毕业生在“萝卜招聘”中黯然出局,兢兢业业的公务员眼看别人“又跑又送”突破了“天花板”??对于这样的“非竞争型弱势化”,有学者这样比喻,好比在跑步比赛起跑的时候,就排斥了一部分人,不许他们参加比赛,或者让他们后跑。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觉得自己渺小和“弱势”,很多时候是因为面对那些自认无法对其加以控制的事件,使得无力感、不安全感、不稳定感等五味杂陈的“弱势心态”被成倍放大。

“弱势心态”之下,有人破罐子破摔,由暴跳而至暴戾,导致伤害儿童等极端性事件;有人堤内损失堤外补,吃了三聚氰胺的亏就要在天价医疗上找补回来,“上不去”的痛苦就要在“贪起来”的疯狂中舒缓;有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在平凡中变得平庸,在失望中陷入绝望。如果说“稳定预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那么“弱势心态”就是在侵蚀我们社会的共识,消磨未来的希望,构筑现实的壁垒,可能把社会引入人人皆输的“囚徒困境”。

其实,公平永远都是一个相对概念,追求绝对公平的“无差别”境界,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倘若沿着这种思路想问题,即使是在工作和事业上都很强势的人们依然会感到诸多的不满足、不惬意、不高兴,怨天尤人,抱怨指责。这并非全是客观现实的毛病,也缘于不能正确看待差异而产生的畸形心理。这就是为什么中央要将培育健康心态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并置于当今社会管理创新的刚性要求之下。

不管从哪个层面说,“弱势心态”的存在与蔓延,对我们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警示,更是一个启示。它反映了社会转型期的心灵脆弱与困境,也隐藏着心灵强大与和谐的必由之路,那就是:在公平正义阳光照耀下,让人们的权利都得到保证,让人们的奋斗都获得价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需要个体在自立自强中扬起心灵风帆,更需要社会管理者用规则与制度创造公平发展的空间、共建共享的平台,一个人人肯努力、人人有机会、人人有希望的社会,将会大踏步地走出“弱势心态”的阴影

新闻背景: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希望青年人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保持个性、彰显本色。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保持和发展个性?关于个性发展,又存在哪些困难和疑惑?

创造环境 善待个性

促进个性发展、培养个性人才,基础工程是造就尊重个性、不媚俗的教育和社会环境。想起了这么一个故事:山东曲阜师范大学曾有一位“最怪的教授”陶愚川先生,与学术界同仁从无联系,甚至跟本校、本系的同事都不来往。但陶先生写的巨著《中国教育史比较研究》一面世,就震动了学界。对于这样的“怪才”,学校领导颇开明,采取了最合适的方式来对待他,在专家楼里破格安排了一位年轻职工做他的邻居,每天去看看他是否需要帮助,使这位孤单老人得以安心治学。

讲这个故事,并不是说个性就是“怪”、“奇”,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说个性的存在发扬,作用的发挥,需要一种宽容而善待个性的环境。多一点兼容并包,少一些求全责备,个性人才就能得到如鱼得水、才有所用的环境,有锋芒也不会受到打压和否定,而是受到保护和鼓励。这需要营造一种“重才、识才、育才”的教育和文化氛围,也需要教育制度和人才制度的有力保障,有了这些土壤,个性才会生长,个性人才才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个性的基点是人性

任何人都是有个性的,它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可以说,个性化是人的存在方式。问题在于,在环境的熏陶、生活的洗礼、世俗的磨练中,我们如何保持和发扬自己的个性,守住人格空间中的那一块“自留地”。

如何发展个性,一万个人或许会给出一万种方案,但万变不离其宗的,还得回到人的自身上来。不管是全面发展还是个性发展,都是个人成长的需要。马克思这样说过,“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发展个性不能违背人的天性和社会良知。现实生活中,有应试教育、功利化教育等忽视了学生的潜能、兴趣、特长等个体差异,对学生自然个性造成压抑,也有少数人把伤风败俗、挑战公德的行为作为“个性”标记,造成“个性”畸形生长。这两种误区,都错在偏离了人性的基点来对待个性。

1

现在的教育方式大多是同化式教育,以考试成绩评价个人未来,显然不利于张扬个性。

任何发展都是一种否定,一种扬弃。个性发展也是不断否定自己的过程,改造自身的自然属性为社会属性,否定自私任性的小我而为祖国栋梁的理性的大我,在不断否定中不断完善自我。

个性要成长,需要肥沃的土壤——以人为本的社会制度;需要充足的水分——不断增长、日益丰富的知识素养;需要畅快呼吸的空气——包容、自由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需要明媚的阳光——支持、赞扬、鼓励的目光带来的热情与动力;需要自身牢固的根基——正确的价值观和坚定的原则立场。

个性当以道德为基本、以正义为前提、以法律为准则。

个性成长,需在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共性下因人而异,个性成长重在扬长避短,实现最优发展。

这是个张扬个性的年代,但张扬个性并不是标新立异,要以正确价值观为基准。

共性寓于个性,个性基于人的自然本性,共性是个性在社会的集合。舍弃了个性,共性就趋于虚假;压制了个性,共性也就被扭曲。只有个性得到尊重,社会才会全面发展。

无论是张扬个性还是鼓励做螺丝钉,都要以服务社会和为人类带来希望为目的,张扬个性就是张扬年轻人的正义感与朝气。 个性的发展,是由环境和个人意志力共同促成的。周遭有积极向上的氛围,个人坚守自己的信念,勇往直前,则个性自然彰显。 对青年人抱着宽容的态度,不要对他们吹毛求疵,给他们个性的保持和发展创造条件和提供土壤

志愿服务是社会管理中的多赢之举:志愿者能建立对社会的体认,收获帮助他人的快乐;服务对象得到切实的方便、心灵的慰藉;社会志愿精神、公民意识能获得培养。而党员志愿者,更能在这样的多赢之外,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升党员能力、素质。安徽芜湖市镜湖区的“一米阳光·社区先锋”工程,正是一个以党员为主体的志愿者活动。

治理者说:“一米阳光”照亮党群关系

创先争优不仅是“内部工作”,还具有开放的边界,所以更应该走出去,为群众服务,让百姓评判。

镜湖区赭山街道大官山社区,有一位104岁的老人朱华英,一直没有医疗保险。“一米阳光”爱心服务站志愿者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这一情况,主动为她办理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这个例子让人深思。创先争优活动,往往是在机关内部展开。然而,无论是从服务对象还是从工作内容来看,创先争优都绝不仅是“内部工作”,而是有一个开放的边界。所以更应该走出去,为群众服务,让百姓评判。党员志愿者工作,正是一个很好的载体。

推动党员志愿者工作,是推动机关公务人员“接地气”。长期坐在办公室,难以真正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愿。也正因此,一些时候,政府的很多工作明明是在为群众做事,却得不到理解和支持,反而遭到种种非议,尤其是一些长期性、全局性的工作。这正是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形成的错位:干部不了解群众的诉求,群众也不理解干部的意图。所以党员志愿者的工作,是党员干部与弱势群体实现“对接”的工作,也是党员干部利用业余时间了解民情的绝佳机会。

比如,在弋矶山街道,我们推动基层党员议事会工作与党员志愿者工作结合,党员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收集民意,通过集体议事进行解决,使工作从“全面撒网”变成“有的放矢”,成效明显。

推动党员志愿者工作,还是强化党员干部自身素质、提升其基层工作能力的一个抓手。无论是助老助残还是法律援助,无论是民生调解还是信息服务,实际上都是党员干部解决具体问题、密切与群众联系的过程。只要党员真正地与群众接触,真心地参与到志愿服务工作中来的,工作积极性和能力都会有一个提升。

群众怎么评判干部、怎么认识党,归根到底要看身边每一个干部、每一个党员的具体行动。你解决他的问题,他就解开心里的扣子;你给他解决的问题越多,他对你的信任和支持也就越多。可以说,每个党员都是党的“形象代言人”,每个党员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党的形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党员参加志愿服务,不仅是对提高自身有好处,更重要的是塑造了党员作为一个整体的良好形象。

党员的志愿活动,关键在常态化、机制化,否则容易变成行政命令下的“作秀”。现在,我们镜湖区所有的小区最少都有两个以上的志愿者团体,基本上都是由党员干部牵头组织。最近我们正在组织调研,希望能够让所有的志愿者队伍设定点服务联系点,定点帮扶人群。

旁观者言:“常态化服务”还需制度支撑

要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着力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为此,需要建立健全一整套的志愿者工作规章制度。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政府职能从“全能型”转到“服务型”,志愿服务活动开始在许多城市兴起,并迅速向全国范围推广。在业已开展的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中,党员志愿者服务是其中最具中国特色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形式。

作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新形式新途径,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有以下几个鲜明特征:

2

一是先进性。一方面,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为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供

素材积累

http://m.zhuodaoren.com/yuwen418470/

推荐访问:议论文素材积累 语文素材积累

素材库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手抄报花边简笔画 下一篇:手抄报花边简单又漂亮简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