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只为打磨一部戏

2016-08-31 作文 阅读:

一生只为打磨一部戏(一)
高中作文1

目录

人生需要专注------------------------------1

若不能静,便不能胜------------------------2

宁静致远--------------------------------- 3

有关幸福,和那些不得不成长的成长---------- 4

品味破碎的人生----------------------------5

再见,青春--------------------------------6

盛唐遗爱----------------------------------7

凋零也是美丽的--------------------------8

放飞心灵--------------------------------9

思无邪----------------------------------10

人生需要专注

有些人,常立志,满口豪言壮志,不肯动手去做,终难成一事;有些人,立长志,一生只为一件事,也会收获属于自己的那份美丽人生。人生需要专注,专注的人生才能绽放光彩。 专注是成功者成功前的坚忍。大卫·赛德勒,为了一部戏,他足足等了二十八年,前后把稿子修改了五十遍。功夫不负苦心人,在他74岁那年,电影《国王的演讲》一举夺得奥斯卡金像奖。他说“我是耗尽一生只为打磨一部戏”。电影《国王的演讲》的成功,是我们早已料到的结局。经过几十年的打磨,呈现出来的影片怎么能不散发出迷人的醇香呢? 专注是痴心者无悔的付出。美国摄影师杰·费恩为了拍摄闪电击中自由女神像的照片,整整等待了四十年,成千上万次的在雷雨天跑出去拍摄,执着的走着一条他认准的道路。也许正因为他的专注,上帝才对他眷顾,让他拍到了百万分之一的机会才能捕捉到的“上帝之光”。杰·费恩是一个痴心甚至有些妄想的人,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却得到了自由女神的青睐。这样的人,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也不乏少数。如那曹雪芹历经数十载,举家食粥著《红楼梦》;司马迁走遍山川,探寻古迹,几十年光阴只为写成《史记》。

一个不专注的人不能成就完满的一生。如果刘伟在失去双臂后没有坚强的爬起,如果他没有耗尽五年的光阴守着一架钢琴,那还会不会有今天感动中国的“无臂钢琴师”? 专注的人不一定伟大,但专注一生的平凡人,也同样值得我们敬重。日本有一位三轮车夫,他一辈子蹬三轮车,当他古稀之年,街上都是现代轿车时,他依然踽踽独行于长街小巷,他和他的车成为了日本的唯一。一个母亲说:“我一辈子什么都没干,只养大了几个孩子。”一个农民说:“我什么都不会,只种了一辈子地。其实,他们都是成功者,他们终其一生,

做成了一件事,这便是最大的价值。

人的一生究竟可以做多少件事。其实,不论多少,只要用执着和耐心打磨好一件事,哪怕啊他并不是一件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大事,但当它被附上一生的价值时,就变得无比珍贵了。我们的人生需要专注,学会专注,做一个用心生活的人。

若不能静,便不能胜

很多孩子在同一间屋子里四处搜寻都没能找到的手表,在所有人走后,却被一个男孩在一片静谧中听到滴答的声响后找到了。

为什么男孩能够找到手表呢?是运气好,还是采取了正确的方法?显然是后者,其他的孩子只知道找表,却没有注意到表的声音就是它最大的特征。而男孩能听到手表的声音,不仅是因为环境十分安静,更重要的便是心静。只有静下心来,才能在偌大的仓库听到如此细微的声音。

我们如何才能抓住机遇的尾巴,牢牢把握成功的每一次机会呢?我想首先便要心静,若不能静,便不能胜。

上个世纪,日本科技刚刚起步的时候,美国向日本一家公司订购了十万台收音机,唯一的要求是注上美国的商标出售。盛田昭夫面对这一巨大的诱惑时,仍然头脑冷静,断然拒绝了这一订单。而被他保留下来的品牌,就是今天的索尼。静是一种波澜不惊,海纳百川的气度。静,能使我们在名利面前做出正确的选择。

反观历史,因心不能静而误己误国的人不乏少数。周幽王因美人一笑而心生波澜,烽火戏诸侯,不仅烧出了片刻的欢喜,更吞噬了周朝的大好河山。秦始皇“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何等威武,却不能沉静,不施仁政,最后落得个“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的下场。当今社会,这种心浮气躁的人似乎越来越多了。做买卖的,不肯物真价实,毒奶粉、瘦肉精、染色馒头层出不穷。做学问的,不能一心一意,抄论文、买文凭、做假证花样百出。

这种心浮气躁,究其根源,还是源于人们挡不住诱惑,希望成功却不想付出努力,能够

不劳而获是最好的。但我们都知道,坐享其成是不可能的,当我们得到了利益的时候,往往会付出更大的代价。也许有一天生产毒食品的人也会因为别人生产的东西病死,抄论文的也会被媒体披露,被人们唾骂。

因此,我们要学会心静,学会厚积薄发,韬光养晦。心静才能抓住机遇,才能用实力获得真正的成功。若不能静,便不能胜。

宁静致远

佛语有言:空生定,定生静,静生慧,慧至从容。心若能静,便能与半沉半浮的茶叶,时而更替的朝霞与黄昏中,看透生活。学会心静,才能读懂人生。

心静,才能于奇山秀水中撷取千古诗句。心静如李白,方可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的蜀道;心静如李清照,才能感“远岫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之春色;心静如杜甫,才能吟“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于一花一鸟之间品读人生;心静如容若,才敢言“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古之师者,多爱隐居,有如陶公,隐于山林草木之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如苏轼,隐于纷繁社会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他们追求内心的宁静而归隐,也因心静,才能于一草一木之间体味出最动人的诗句。

心静,才能于势利纷华中栖守真我。苏武手执竹杖于北海牧羊时,无波的大海一定教会了他沉静,内敛,才能始终坚持着自己内心的信念。心静者,都有着常人难以达到的操守。朱自清宁可饿死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岳飞遭奸人陷害却始终铭记背后所刻的“精忠报国”。当他们挺起胸膛面对黑暗的社会时,他们的心一定是宁静的。他们敢于栖守真正的自我。因为他们已不会因为一己之痛而心起波澜了,能让他们流下男儿热泪的,只有那还未被拯救的社会和生活于苦难的人民。

心静,才能于寂寞空虚中打磨成功。因为心静,司马迁才能历时18年收集史料,著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因为心静,李时珍才能跋山涉水尝百草,写成《本草纲目》;因为心静,达尔文才能深入自然花费22年研究进化论,写出《物

种起源》。正因为心静,那些曾经的平凡人才能在寂寞中不言不弃,一步步爬到令我们仰望的高度。心静的人,才能用生命去打磨成功。

沉静内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品质,至深的平和一定经过命运的浮沉和洗礼。要学会将自己沉淀,学会了心静,才能读懂人生。

有关幸福,和那些不得不成长的成长

--《北京爱情故事》

北京爱情故事。想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的感觉——成长。自己选择的青春,在荆棘中走过,在烈焰中蜕变。

或许正如许多评论所言,剧中每个人似乎都被标签化了。三个家境、性格迥异的男主角,高富帅,狂放不羁的富二代程锋,痴情忠厚的吴狄,踏实苦干的石小猛,来自社会的不同阶层,却面对着同样一个复杂的社会,经历人生的种种。而四个女主角,更是性格迥异,象征着春夏秋冬四个不同季节的特点。有特二的文艺女青年林夏,拜金女杨紫曦,现代版“小龙女”和超能干的“女强人”,每个人都在情感,工作,人生面前进行自己不同的选择,走上自己所选的不同的人生道路上。然而其实在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有几个人能过疯子的生活,有几个人能有沈冰要的那么简单,又有几个吴狄般痴心的人,有多少人为了所谓的安全感成为了杨紫曦,有多少人被现实逼成了石小猛,又有多少人像林夏一样痴痴等„„

成长的路途上,或许本来就没有谁对谁错的问题,只是每个人的选择不同。而不论哪一条路,最后通向的,都是自我的成熟之路。而屏幕内外,其实都在上演如此一般的剧情,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人生的道路上做着各种选择,不论对与错,都在为自己的选择承受生活中的种种。我们也不必讨伐石小猛为何性情大变,为钱出卖女友,卖友求荣,也不必义愤填膺地指责杨紫曦拜金而放弃吴狄这么好的一个痴情男,这个世界上爱情的尊严与生活的代价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争论。既然选择了黑暗,就一路走到黑暗的尽头,因为有时候你不选择黑暗,一开始黑暗就选择了你。【一生只为打磨一部戏】

如果,我是说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事情如果都能像爱情那样,使着一股蛮力便能得到些

一生只为打磨一部戏(二)
七字真言戏一生

七字戏一生

【一生只为打磨一部戏】

讲道理 论人情

一人处事百人评

传言语 不能信【一生只为打磨一部戏】

阿谀奉承不可听

良药苦口利于病

忠言逆耳利于行

非亲有义须当敬【一生只为打磨一部戏】

是亲不亲少动情

穷可交 富可敬

【一生只为打磨一部戏】

三教九流都有用

多个朋友多条路

少个朋友多道墙

能忍能让真君子

斤斤计较行不通

积德行善福德广

坑蒙拐骗天不容

善恶到头终有报

举头三尺有神灵

平生不做亏心事

半夜敲门心不惊 光阴似箭催人老 好花能有几时红 仁义礼智全不问 多大能耐也不中 穷与富 心要正 平易近人传美名 为人不讲情和义 扑到哪里都是空 人在世 多交人 为人处事要留神 逢人可讲七分话 不可全漏一片真 画皮画虎难画骨 知人知面不知心 朋友交的满天下

一生只为打磨一部戏(三)
殚精竭虑 一生只写一部著作的巨匠

殚精竭虑 一生只写一部著作的巨匠(双语)

很多著名作家因一书而成名,且一生只出版了这一部小说。

For 55 years, Harper Lee had been one of the best-known literary one hit wonders: she won the Pulitzer prize for her only published novel, To Kill a Mockingbird. But now the 88-year-old has revealed that she will publish a second novel this summer, which she technically wrote before To Kill a Mockingbird and which even inspired her only book to date.

55年来,哈珀·李的名作一直只有那部使得获得普利策奖的《杀死一只知更鸟》。而现已88岁的她最近表示今年夏天要发表第二部小说,即将出版的第二部小说实际上写于《杀死一只知更鸟》之前,且为这部名作的书写提供了不少灵感。

But Lee leaves a number of literary one-hit wonders behind her. Here are a few of the best:

和之前的哈珀·李一样,很多著名作家因一书而成名,且一生只出版了这一部小说。 literary

adj. 文学(上)的;精通文学的;爱好文学的;从事文学研究(或写作)的

literary一词源自拉丁语的litera‘文字’,后者演变出英语中的letter。literary一词的-ary部分一般加在名词之后,构成对应的形容词,因此literary一词字面意思即【文字相关的】。-ary后缀对比英语中的:基础element-基础的elementary;荣誉honor-荣誉的honorary;第二second-其次的secondary。

1. Margaret Mitchell - Gone With The Wind (1936)

1. 玛格丽特·米切尔--《乱世佳人》(1936)

Published in 1936, the sweeping tale of Scarlett O'Hara and the dashing Rhett Butler was an instant success. Mitchell, a writer for her local Atlanta newspaper, won the Pulitzer Prize and saw her debut novel turned into a Hollywood epic.

小说于1936年发表后,斯嘉丽和瑞德的故事立刻横扫全球,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小说作者米切尔不仅获得了普利策奖,还见证了自己的首部出版小说被搬上荧屏成为了好莱坞的经典。

Mitchell hated fame and declared that she would not write another word as long as she lived. She died in a road accident in 1949. In 1995, an unpublished manuscript she had written as a teenager was discovered. It was published the following year as Lost Laysen, a romantic novella set in the South Pacific.

【一生只为打磨一部戏】

米切尔是个不喜名誉的人,她宣称在有生之年不再写任何东西。1949年她死于一场车祸。1995年,她写于青少年时期的一份未经发表的手稿被发现,次年这部描写南天平洋一个小岛上的爱情故事的名为《失去的莱松岛》的短片故事被发表。

manuscript n. 手稿;原稿;底稿;手写本

adj. 手写的,手抄的

英语的manuscript一词由manu-‘手’和-script‘书写、字迹’构成,字面意思即【用手所写】。manu-意为‘手’,故有:手册manual【手翻书】、演习maneuver 【用手操作】、管理manage【操作】、手铐manacle【手铐】。-script意为‘书写、字迹’,故有:附言postscript

【写在后面】、处方proscription【写在前面】等。

2. Oscar Wilde -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ey (1890)

2.奥斯卡·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1980)

While Wilde built a career of writing poetry and plays, his arguably most controversial work was his only published novel. At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its narrative of

obsession, murder and hedonism offended Victorian society, with critics dubbing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ey everything from "effeminate" to "unclean". Perhaps it rubbed off: Wilde never wrote another novel again.

王尔德以诗歌和戏剧创作闻名,而他最受争议的也是他唯一出版的小说。十九世纪末,这部小说中对痴恋、谋杀及享乐主义的记叙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评论者对《道林·格雷的画像》批评从“女人气”到“不纯洁”。或许是因为这些批评,王尔德之后再没写过任何一部小说。

3. JD Salinger - The Catcher in the Rye (1951)

3.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1951)

Although he wrote short stories and the novella Franny and Zooey, The Catcher in the Rye was Salinger's only novel. The author was believed to have retreated from society to spend his last half century as a hermit, until letters published in January this year revealed that he had been travelling the world, visiting West End shows and popping into Burger King, all the while happily chatting to strangers who had no idea who he was.

虽然也会写短篇故事如《弗兰妮与卓埃》,但《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唯一的一部小说。据说这位作家的后半生远离社会纷扰、做了一名隐士,但今年一月发表的信件表明他曾经周游世界,观看过伦敦西区剧院的演出,也匆匆走进过汉堡王快餐店,跟不认识自己的人一起愉快地聊天。

4. Emily Brontë - Wuthering Heights (1847)

4. 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1847)

Brontë published her one and only novel under the pseudonym Ellis Bell. She died the following year, aged 30, from tuberculosis. In 1850, a new edition of Wuthering Heights was published with a preface written by her sister, Charlotte.

勃朗特以笔名埃利斯·贝尔出版了其唯一的一部小说,次年30岁的她死于肺结核。1850年,《呼啸山庄》再次出版,姐姐夏洛特为其撰写前言。

5. Boris Pasternak - Dr Zhivago (1957)

5. 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1957)

While Pasternak was an acclaimed poet, he only published one novel: Dr Zhivago. The controversial tome struggled to get published because of Pasternak's controversial

attitude to socialism in soviet Russia. The manuscript was smuggled out of Russia before being published in Italy. When the novel won Pasternak the Nobel Prize in 1958, he was forced to turn it down by the Soviet authorities - or else face exile or prison. However, it was not this strife which meant Pasternak never published another novel, but the fact he died two years later from lung cancer.

虽然帕斯捷尔纳克是一个著名的诗人,但他曾出版过唯一的一部小说《日瓦戈医生》。由于作者对于苏联社会主义的态度引发争议,所以这部小说的出版过程相当艰难。小说手稿是在被私运出苏联之后才在意大利出版的。1958年帕斯捷尔纳克凭借这部小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苏联政府强迫他拒绝奖项,否则将对其施以放逐或监禁。当然并不是这场斗争导致帕斯捷尔纳克不再写小说的,而是两年后他因肺癌去世了。

6. Anna Sewell - Black Beauty (1877)

6. 安娜·休厄--《黑骏马》(1877)

一生只为打磨一部戏(四)
黄海波:之前的都是起点



  黄海波,中国大陆著名一线实力派男演员。12岁就主演张元导演的作品《妈妈》。在北京电影学院读书期间就出演了康洪雷导演的《激情燃烧的岁月》。2007年在高希希导演的《新上海滩》中饰演丁力。2010年主演刘江导演的《媳妇的美好时代》而一举荣获诸多奖项,本人也被赋予经济适用男、国民老公等称号,该剧还以小品的形式登上2011年春晚舞台,并一度传扬到亚、非洲各国,广受世界人民好评。紧随其后他为观众们带来的抗日战争电视剧《永不磨灭的番号》再创多项收视纪录,本人也因此剧夺得多个视帝称号。此外,他主演的多部热播影视剧《将军》《新编辑部故事》《乱世三义》《笑着活下去》《我的美丽人生》《牵手人生》等,均得到观众的喜爱与认可。
  成长
  拍新《上海滩》时,李雪健有一句话让黄海波品味到今天。李雪健说,“演戏就像是爬山,不要以为你爬上一座山,就到达了终点,只有你爬到下一座山,你才明白以前那座山只是起点而已。”
  黄海波,1976年11月25日出生,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12岁在电影《妈妈》中饰演男主角。之后在《激情燃烧的岁月》中饰演石林,在新《上海滩》中饰演丁力,在《媳妇的美好时代》中饰演余味。
  黄海波自诩是个不怎么听话的孩子。父亲是上过老山前线的军医,在家是传统意义上的严父,对孩子实施打击型教育,永远以泼冷水为主。只有当他面对困难时,才会感到父亲的鼓励与关心。当年在部队大院,和他差不多同龄的孩子有35个,30个人学理科,5个人学文科,大多都是要子承父业。他不仅是少数学文科的人之一,还铁了心要学表演。
  那时候他功课一般,没法让父母从自己身上获得成就感,大家还都把他当异类,人前人后都要议论。有一位和他父亲要好的朋友还专程上门提醒,说你不能这样教育孩子。在考上电影学院前的六年里,黄海波心里明白,父亲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但他从来不讲。后来黄海波考上电影学院,崭露头角了,大院里的说法也变了,说你看人家老黄多会教育孩子。
  1995年的考前班,黄海波攒着劲准备交的段落是《哈姆雷特》,进了考场老师却让他演猴吃西瓜,那时老师就认为他只能演个小花脸。这次考试失败了,直到1997年,他才过了专业课。电影学院表演系的齐士龙老师问他:“你高考能考多少分,300分怎么样?”他不自信地回答:“250行吗?”于是他那届有一个笑话:分数线以黄海波为准,高过他的就可以录取,低于他的被涮掉。由此可见他在同学中并不出色。
  在电影学院的时候,黄海波和海清是同班同学。那几年,学校里最出风头的是早他们两届的明星班,赵薇、黄晓明、陈坤等都已成名。上学的时候,黄海波很较劲,因为一个作业能跟同学急赤白脸,得罪人的事干过不少。现在回想起来,他说也是个性使然。黄海波说,他压根就不是一个能凑合的人,一直对自己很苛刻,看见学校里的帅哥、靓女已经十分努力了,自己就得百分付出,因为他很清楚,人家一部戏成功所达到的高度,自己得花十年。
  记得有一年央视拍《笑傲江湖》,张纪中手下的两个副导演康洪雷和郭靖宇来学校选演员,他找海清一起去试戏,他演令狐冲,海清演任盈盈。现在听来似乎有点可乐,但当初黄海波试戏时是非常认真的,武侠小说里他最崇拜令狐冲——因为他的英雄气概没在脸上,当“天下第一”也是被逼出来的。康洪雷也认为令狐冲是最不像大侠的大侠,很满意黄海波瘦瘦的、有点吊儿郎当样儿的外形,便极力推荐他,结果可想而知。从邵兵换到李亚鹏,总之得是帅哥系的。
  后来康洪雷在执导《激情燃烧的岁月》时想到了黄海波。这部戏的热播为黄海波的演艺事业奠定了不错的起点,但也没大红大紫,反而把他架在了一个高低不成的尴尬境地。他想争取演上好角色,因为有些知名度试戏的机会能多些,但没有好运眷顾,接下来的路,必须得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有一个剧组让他试戏,试拍了整整40天后,决定用另一个明星。现在旧事重提,黄海波已经可以理性地分析这段伤心事了——因为没有市场认知度,就算再适合,片方也不敢用你。
  高希希翻拍《上海滩》,黄海波得到丁力的角色。男主角黄晓明得负责耍帅,丁力则很有发挥余地,这部戏在商业上很成功,奠定了他今后男一号的地位。但剧中三位主角都遭到巨大争议,黄晓明、孙俪都沉默以对,可黄海波不服软。后来他也承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自己的心态是在自卑与自负中挣扎。
  拍新《上海滩》时,李雪健有一句话让黄海波品味到今天。李雪健说,“演戏就像是爬山,不要以为你爬上一座山,就到达了终点,只有你爬到下一座山,你才明白以前那座山只是起点而已。”
  黄海波真正走红是从《媳妇的美好时代》开始的,虽然媳妇海清是那部戏的中心,但好男人余味在以往家庭剧中少见,他周旋于五个难搞的女人中间,既有朴实厚道,也处处流露出有点小算计,男观众同情,女观众怜惜,赢了大把观众缘。同时,黄海波的表演方式也很值得玩味,他一方面延续新《上海滩》以来一贯的张扬风格,又略有收敛,把部分“愣”巧妙地转化为“滑”,又不至于招人讨厌。这其中的分寸感固然难以把握,但更难得的是,他试图让自己的突破与转变在不经意间,既不舍弃喜欢他以往风格的老观众,也不流于一成不变的平庸。
  而之后的《永不磨灭的番号》里李大本事最初的人选不是黄海波,黄海波在《媳妇的美好时代》后也不敢懈怠,选戏尤其谨慎,他的成功来之不易,在好剧稀缺的市场环境下,他迫切地需要再有一部好戏巩固地位,自觉如履薄冰。演这部戏之前,他找到去过老山前线的叔叔聊天,叔叔说,战争是什么?战争是零下20℃,泥巴里头的一潭水,冰冷刺骨和支离破碎的战友。那些钢盔端正、钢枪锃亮的士兵第一个死,活下来的都是光膀子的那种。
  等黄海波决心饰演李大本事之后,他又反过来担心市场,希望导演徐纪周再邀几位明星搭戏。虽然没能如愿,但徐纪周按黄海波的性格把剧本稍作调整,使他与角色的内在更为接近。黄海波是北京人,徐纪周就把李大本事往北京人的性格上塑:平时贫嘴逗闷子,满嘴跑火车似的没正形,就算处在多难的境地,表面上也不会愁眉苦脸,看似满不在乎,其实是外松内紧。   在戏中,和黄海波对手戏最多的都是初出茅庐的小演员,有的还是群众演员选拔上来的,黄海波演戏之余还负责给身边的演员们鼓舞士气。黄海波和徐纪周,一个是司令,一个是政委,目标一致,就是怎么带着这些孩子把戏演好看了。刚开始这些演员都怯生生的,黄海波就跟他们在生活中套近乎,打成一片,拍戏时不断给他们建立荣耀感……
  当初“番号”在北京热播,口碑与收视率一路攀升,饰演李大本事的黄海波却是一路的不踏实。他每天都向北京卫视问收视率,问还有什么需要宣传的,可以随叫随到地配合,这么“靠谱”的大明星,把电视台工作人员都感动死了。
  可以说,在“番号”之后,黄海波在影视圈的“江湖地位”正式确立。
  新作
  我只接自己愿意演的,现在的我不会因为一些外界的干扰去接一部戏,比如碍于人情或者图一时新鲜,我会更加坚持自己,事实证明很多时候做自己才是最好的选择。
  大众电影:之前《编辑部的故事》已经非常经典了,这次重新接触这个题材,会有压力吗?
  黄海波:其实真没功夫想压力不压力这事,最大的压力应该是在导演身上,吕丽萍老师身上。这次它不算是翻拍,不像《新上海滩》对吧,它是一个传承下来的故事。任何一个编辑部都有退休的,都会有新人出现。老版里头,吕丽萍老师演的葛玲还是新来的一个编辑,但是如今她已经是主编了。后来又来了一个总监,把这个《人间指南》改版,变成了《3W时尚生活》编辑部了。说实话,这些故事都是不断往前进的,要是真拿老版的影子来看待这部戏,那多没意思。
  大众电影:郑晓龙导演透露过为什么挑到你来出演这个角色吗?
  黄海波:我这真还没问过他,他都觉得我合适,我也觉得我合适。当时他找到我,我看完《新编辑部故事》的剧本就笑得不行了。我说这太逗了,我能演,这事儿就这么定了。
  大众电影:你认为袁帅是怎么样一个人呢?
  黄海波:大情圣。不过关键是这个“sheng”字,可以是感情茂盛的“盛”,也可以是剩饭的“剩”。他整天号称自己是内心深刻的帅哥,一边讨好总监陈好,一边又跟娱乐版的女编辑焦俊艳热聊,鱼和熊掌两手都要抓,两手都不能放过。他还经常跟人家眉目传情,但是永远是语言大于行动,聊完就完了,过过嘴瘾。他是一个特别纯粹的喜剧人物,我觉得表达出来的形象特别像真人版漫画。
  大众电影:你怎么看待袁帅的幽默?
  黄海波:我觉得袁帅这个人物特别欠,你看到他就想掐他一把,给他一脚,但他还不是说那种贱贱的人物。
  大众电影:十三年前,与吕丽萍老师合作过《激情燃烧的岁月》,十三年后再度合作,有什么新的火花呢?
  黄海波:我跟吕老师戏不多,几乎没有什么太多的戏,我的戏相对比较多的一点就是陈好和焦俊艳。这部戏是大家在办公室里,发生的一个单元一个单元的故事,按照话题来的。
  大众电影:这次剧里边扮演了一个比较fashion的摄影师,和以往的角色差别很大,演起来有难度吗?
  黄海波:我觉得对我来说最大的难度还是这部戏它不同于以往的传统电视剧,比如《媳妇的美好时代》,比如《番号》,它都不像。它更像是美剧《六人行》,但尺度又没那么大。我们会在里面讨论教育问题,孩子上学的问题,人与人之间信任的问题,还会有好玩的鉴宝,然后还会有专门来泡主编的,孙海英老师也会来。当然也有职场生存法则——你想袁帅带领的那两个最小的员工,他就是少壮派的领军人物,它有一些办公室的哲学的东西,但是只是点到为止,我只拿针给你刺一下,但我只拿针嬉皮笑脸的给你刺一下,扎你一下看好玩不,它不是那种认真严肃的叙事方式。有时候面对一些话题,最好还是别太认真了,大家都是用一种心里比较欢乐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更容易让人接受。
  大众电影:大家都说你接了葛优的班,担心被观众拿来对比吗?
  黄海波:要是知道我和葛老师演同一个角色,我肯定不演。但这两个角色除了职业相同,其它都不相同。我惟一能做的只是向经典致敬。我不担心观众会拿来作比较,《新编辑部故事》已经改头换面了,《人间指南》变成了《WWW》,是两个不一样的故事,不一样的人物。
  大众电影:这次又是演喜剧,又是一个很能侃的角色,在表演上有何突破的地方吗?
  黄海波:这个戏特别奇怪,比一般的生活喜剧还要拔高,口味还要重一些,表演上要夸张、要搞,有些段落就像是漫画的感觉,比如说同样一句台词“你怎么哭了,哭得真伤心”,到了袁帅那里就要说成是“你哭得真是梨花带雨、珠泪凝结,上气不接下气”,他把这些台词变成一种文学语言了。我在读剧本的时候觉得太好笑了,可是实演的时候就发现这些文绉绉的台词不好念,需要我下工夫。
  大众电影:所以台词对你来说是一个难点?
  黄海波:是的,记台词特别累,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记忆方式,就跟小学生背书一样。之前《媳妇的美好时代》很多台词是即兴创作,《永不磨灭的番号》我也没背得太累,惟独是这个戏我真的要一句句背下来。因为晓龙导演从开始做这个项目到现在已经整整十年了,剧本打磨也有六年,他为这个题材花了这么大心血,我得最大限度地尊重编剧,每一个字我都要背,因为这些都是深思熟虑过的精华,不由得我去发挥。
  大众电影:这次的表演似乎张力特别大,比起以往也更加夸张了?
  黄海波:我们不能用常规的方法去看待郑晓龙导演的这部戏,这是一个新的种类,可以把它称为“话题剧”。因为选题针砭时弊,有些话题如果认真严肃地谈论不太好,不如用喜剧手段表现,让观众在哈哈一笑后去思考一些问题。观众比较接受这种轻松幽默的方式。
  大众电影:《新编辑部故事》开播后收视率不温不火,市场反响和口碑都不尽如人意。你如何看待观众的这些质疑?   黄海波:其实这部戏开拍十天之后我心里还是很忐忑,不知道这部剧会是什么样子。说实话,剧本非常精彩,当时看剧本我笑得肚子都疼,有时候在床上看剧本,笑得都要从床上滚下来了,这是个好东西,让我疑惑的是风格。有些东西仅仅从语言文字的层面来讲,是非常好笑的,但如何把这种好笑的东西表现出来是有难度的。拍摄期间,有一些特别搞笑的内容我本身是有些排斥的。当时我问过导演,怕自己搞不定。他要求我拍出那种亦真亦假、似是而非的感觉,而且要求完全按照台本来背台词,这个比较难。我准备了十多天把台词都背熟了去演,一直很忐忑。拍完之后就等着被骂呢,果然一年后播出就被骂了。对我自己而言,是一次有意思的尝试。
  大众电影:现在的你,接戏时会有什么要求?
  黄海波:我只接自己愿意演的,现在的我不会因为一些外界的干扰去接一部戏,比如碍于人情或者图一时新鲜,我会更加坚持自己,事实证明很多时候做自己才是最好的选择。
  生活
  人生的第一个十年已经完成了,现在我要走的是人生第二个十年,从35到45岁的这个十年中,我允许自己犯一次大错和一次小错,因为我还有改正的机会。如果能清晰地明白这些,我就能时刻保持清醒。
  大众电影:微博上你说“静下来心能看得更远、走得更稳、更长”,如何让自己保持安静和清醒?很多人可能走着走着就忘了。
  黄海波:李少红导演在一档综艺节目上讲“人生加减法”,让我印象深刻。她说人在20到30岁这十年可以犯三次错误,这三次错误所付出的代价可能是两三年的时间,然后用这两三年中找到自己梦想的方向,因为你还有时间。现在,我梦想的方向已经确定了,以《激情燃烧的岁月》作为开始,以《永不磨灭的番号》作为结点,人生的第一个十年已经完成了。现在我要走的是人生第二个十年,从35到45岁在这个十年中,我允许自己犯一次大错和一次小错,因为我还有改正的机会。如果能清晰地明白这些,我就能时刻保持清醒。
  大众电影:大错是什么,小错是什么?
  黄海波:我觉得可能就是选择。其实有时候人生就是各种各样的选择,选择对了你就对了,选择错了就全盘皆输。如何让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这就需要时刻保持清醒。如果你糊涂、蒙了,那么蒙一年时间所付出的代价可能是三年,我没有时间。所以我希望自己能把未来这十年的路走扎实了,即使有捷径我也不会走,因为我怕摔着,怕步子太大船翻。
  大众电影:你希望用这十年走到什么地方?
  黄海波:我从来不会给自己设定多么宏伟和远大的目标,因为那是虚的。我认为只有把眼前的事情做好才可能有未来,但最起码有一点我想明白了,就是坚持自己。曾经有一段时期我想过在表演时是不是应该适当地去迎合观众?后来我发现没法迎合,因为观众在不断更新换代,在不断成长,不断成熟,只要把你要做的事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把每一个人物塑造好,就足够了。
  大众电影:拍了这么多恋爱、结婚、过日子的戏,现实中的你对婚姻怎么看?
  黄海波:我觉得婚姻是人生的一大喜事。从古至今人生有三大喜事:金榜题名、洞房花烛和喜得贵子,每一件都是能够得到任何人祝福的事。所以生活中,但凡有人结婚说希望我录一段祝福的视频,不管是谁,哪怕我不认识,我都很乐意。因为没有一件事情能像结婚这件事情一样让人感觉美好,我也特想沾沾喜气。
  大众电影:现实中可能往往是“洞房花烛”那一刻很美好,但婚后漫长的生活能把那种美好消磨殆尽,你认为呢?
  黄海波:我们先说爱情吧,爱情其实就是男人和女人之间一刹那的事情,刹那间就能产生爱情,但婚姻和爱情是两回事,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幸福的,但婚姻是相爱的两个人和他们的家庭所代表的社会群体相互融合的事情。某种意义上,婚姻是要讲究门当户对的,门当户对才会使未来两个人的婚姻不至于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才会避免婚姻中的隐患,把问题扼杀在摇篮中,这个特别重要。我觉得男人和女人最终想要走过一生,只需要记住四个字就够了:宽容,容忍。
  大众电影:接下来还有什么是你特别想做却还没有做的事情?
  黄海波:有很多啊,我忽然发现自己不太懂生活,甚至有些时候不太会谈恋爱。以前我自以为自己很会做饭,自以为很懂生活,其实不是。有一天我回家竟然找不到电卡和水卡了,急得一脑门子汗,这给了我血的教训;我也经常会忘记自己的车牌号。可能在工作上投入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对我来说做饭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我想明年好好给自己放个假,打算拿出三个月的时间到美国好好去放松一下,也充充电。
  大众电影:我看你留了胡须,现在也很流行“大叔范”。
  黄海波:我生活中不是“大叔范”,我只是演大叔。等这个电影拍完后,我就想胡子一刮,头发一剪,重新回到我自己。
  大众电影:工作上的角色会影响到生活当中的你吗?
  黄海波:工作当中是没有生活的,是剧组生活,不是我自己日常常态的生活,穿衣、说话都是另外一个人。生活中,很多朋友会建议我穿各种衣服,我也会尽量去接受。
  大众电影:现在观众对你有个称呼,叫“国民女婿”,你接受吗?
  黄海波:我觉得有点惭愧,等我生活里面真当起来,我就硬气起来了。但这个称呼是观众、媒体在捧我,所谓的“英雄铐”就扎上了,所以以后那种薄情寡义的人物就基本上演不了了,就算是前两集有点坏,以后也得变好了。
  大众电影:演好女婿的角色是否会对今后生活有帮助?
  黄海波:那个算婚前锻炼,总得有那个过程,我相信我以后能是个好女婿。
  大众电影:目前有什么短期理想?
  黄海波:我前几天刚飞出来一个很神奇的想法,我想我拍完这部戏回到北京,找高人谋划一下,想未来四到五年成为现实——我想开个国际双语幼儿园,可能跟我现在拍这个戏有关系,我真的有这个想法。我现在每天都想这个事,我觉得是个特别好的事,特别伟大的事。
  大众电影: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呢?
  黄海波:我觉得我可以给我的同班同学找无数的事干,你要知道我的同班同学会唱歌会跳舞的人才济济,我说你们不拍戏的时候可以到幼儿园里给孩子上课来。
  大众电影:我看你回答媒体的问题时说,最想演的角色永远是下一个。
  黄海波:我们这个行业,就比如一瓶水,你要想把橘子水装进去,起码要倒掉一半才能喝出橘子的味道;你要想换成西瓜汁,起码你要倒掉五分之四,才能喝到西瓜的味道,但是那个橘子味道还会存留,看你自己倒得有多空,就能装进去多少东西。角色也好,人生也好,都是这个道理。

一生只为打磨一部戏(五)
夏雨故事:人生始终走在路上

  1993年7月,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演员初步选定,姜文将小演员们送到了京郊良乡的一个部队汽车团,切断了一切对外联系,要求他们天天听那个时代的歌曲,看那个时代的报纸。当年8月23日,电影正式开拍,这是演员夏雨有生以来的第一部电影。次年9月15日,第5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大奖揭晓,夏雨获得了沃尔皮杯最佳男演员奖。

  2003年,夏雨主演影片《电影往事》,饰演了经常去看周末通宵场、一口气就能看上四个片,好像做了一晚上梦的送水工毛大兵。影片温馨又怀旧,唤醒了一代人对于那个年代露天电影的美好回忆;夏雨的表演松弛质朴,平实纯真,他为角色设计的那口夹生普通话更是深入人心。
  2013年5月,杨采妮执导的悬疑影片《圣诞玫瑰》全国公映,该片演员阵容祭出了全明星“大阵仗”,夏雨再度与好友杨采妮合作,出演律师薛肇文,为张震饰演的性侵案嫌疑人激情辩护。
  时光留不住,倏忽一个10年,转眼又是一个10年。在这前后20年间,夏雨不急不躁,步履沉实,青涩少年“万里请缨歌出塞,十年磨剑笑封侯”,无论大银幕、电视荧屏还是话剧舞台,全面出击多点绽放,一个个鲜活坦荡的角色破空而来,一串串脚印镌刻在了星光路上。
  没有演过的角色更具有挑战性
  “5月20日,农历四月十一,风大,日烈。圣诞玫瑰,味鲜,可入药,采妮五年以心血以清泪灌溉,今日绽放,得纤手采摘,研磨成片,微量可直击淤患,量多沉迷易致死。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如花语‘犹豫’,是非曲直,正邪黑白,雨当慎重当犹豫当取舍。24日,邀你一尝,慎服。”
  这是夏雨在影片《圣诞玫瑰》即将公映前所发的一条微博,很显然,文字经过精心推敲,与影片的神秘悬疑一脉相承,想必花了不少的工夫。问夏雨,他坦然相告:“谁让采妮是好朋友呢?拍这部电影,采妮也是第一次做戏,她非常认真,筹备多年,光剧本前前后后就打磨了3年多。好朋友既然找到我了,那么我当然要来参加。”
  《圣诞玫瑰》全片都是在香港完成的拍摄,虽然这是杨采妮导演的电影处女作,但它汇聚了多位当红影星,桂纶镁、夏雨、郭富城、张震、秦海璐等,可谓星光熠熠。在夏雨看来,参演这部影片也像是参加一个好朋友的聚会。
  “薛肇文这个人,不能单纯以好坏论。首先他是一位出色的律师,在他心里没有温度可言,冷冰冰的法律就是他行事惟一的依据;同样,在他眼里,能够容得下的也只有客户,这就是他的游戏规则。”接下薛肇文这个律师的角色,对夏雨来说是从未有过的尝试,再加上对手是近年来“老树发新芽”的郭富城,因此他欣然接受了这份挑战。
  《圣诞玫瑰》这样一部类型影片的成功,得益于导演杨采妮的慧眼,她挑选了合适的演员。毫无疑问,经过细致的人物分析和精准的角色刻画,夏雨塑造的薛肇文是让人信服的。片尾,薛肇文放下了手中可助他大胜的机密档案,温情的回归到这场法庭罗生门的论战中,获得了一点余地,当然也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心。
  夏雨与杨采妮的合作,要始于高群书导演的影片《西风烈》。所不同的是,《西风烈》中,二人是一对亡命天涯的情侣。夏雨谈到自己在影片中饰演的亡命鸳鸯之一张宁这个角色,认为自己拍戏大致有两方面的考虑:一个是合作的对象;再一个就是角色本身。他觉得这个角色有意思,之前从没有尝试过,对他来说便更富有挑战性。
  实际上,定下来由夏雨出演张宁之前,导演也曾问他要不要演一个刑警,可夏雨觉得张宁那个人物的感觉也挺有戏,他外表粗砺,性格坚韧,心存善念却遭双重缉拿,既有甜蜜又有无奈;他的逃命,是一个被动沦为逃犯的过程,而自己此前并没有演过类似的角色,很想挑战一下自己,所以夏雨最终还是选择了张宁,并奉献了精彩演出。
  影片《西风烈》主要是在敦煌拍摄,由于敦煌比较闭塞,所以那段时间里大伙每天就是拍戏,拍完戏哪儿也去不了,就凑在一起锻炼身体,聚在一起吃饭、喝酒。夏雨与杨采妮的友谊,正是那个时候建立起来的。夏雨告诉记者:“拍摄《西风烈》的时候,周边环境比较安静,大家真正有时间坐下来聊天儿,所以才有了之后《圣诞玫瑰》的合作。”
  并不刻意规划要往哪个方向走
  在夏雨近年来的作品中,合作者不乏大牌——与娜奥米·沃茨、爱德华·诺顿合作《面纱》、与MaggieQ、洪金宝合作《猛龙》、与郭富城、张震、桂纶镁合作《圣诞玫瑰》、与赵文、伊能静合作《大瓷商》……一度给人感觉,夏雨更加倾向于国际化的阵容。对此夏雨倒并不这么认为。
  “这个印象我觉得还是外界总结的吧,因为从我个人来说,我并没有刻意地去规划,要往哪个方向走。我觉得自己就是顺其自然地在工作、接戏。如果有精力的话就去拍,没有精力的话就自己调整,比如我从去年到现在就一直在休息,可能没有什么想拍的,也不想像之前那样把拍戏作为一种体验。作为演员,我觉得就算你碰不到你自己特别满意的戏,但你总还要去接戏,毕竟对于演员而言,表演是需要实践的。如果只是想等到你自己百分之百满意的一个角色你再去演的话,那恐怕等到猴年马月你也等不到,所以你还是得适当从这些有可能的角色里面选出一个你可以去接的。这样看起来,整个电影的团队对我来说就显得比较重要了,要看你合作的人是谁,即便从剧本上你没有太多可学习的东西,但你仍可以从周边的人身上去学习。所以,其实拍每一部戏对我来说,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而并不是说每一部戏我自己都很喜欢、都很满意,并不代表这个。拍戏拍这么多年下来,在我把该学习的或者该看到的都了解差不多了的时候,我希望能够接到真的是自己特别喜欢的角色、特别喜欢的剧本,那我现在就会花时间来等。”
  或许正是这份从容的心态,让夏雨变得越来越沉稳平和。他并不能保证自己所塑造的每一个角色,都能像《西洋镜》里的小伙计小刘、《北风那个吹》里的知青帅子、《师傅》里的电焊工许风那样,让人感觉看得特别过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他至少做到了让每个角色身上都流露出一点点人情味,哪怕这个角色本身是比较单薄的。   我的黄金时代我觉得就是现在
  如果把夏雨的电影作品放到一起,我们容易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与他合作的众多电影导演们,很多人都是第一次执导影片,通过夏雨的演绎,将心中的角色由剧本上的方块文字变成了光影中的鲜活人物,完成了自己的处女作。比如: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胡安(《西洋镜》)、高晓松(《那时花开》)、俞钟(《我的兄弟姐妹》)、小江(《电影往事》)、杨采妮(《圣诞玫瑰》)等等。
  处女作,缺少的也许是经验和世故,但拥有的一定是激情与认真。因此我们欣喜地看到,在这些影片中,夏雨塑造的人物个个可圈可点,浪漫与现实兼具,富有魅力和情怀;也可以说,角色就是他自己。
  20年来,夏雨完成了很多的影视作品,当中有不少重量级的精品,自然也有些连他本人也不太满意的。问他其中哪个阶段是最好的,是属于他的黄金时代,他很认真地回答:“其实你所说的‘最好’,也要从什么样的角度看。很多人会认为,是不是拍《阳光灿烂》的时候最好啊,因为大家往往愿意拿结果作比较,你这个戏拿了多大的票房或者你这个戏得了多少奖,大家都会拿这种结果作为一个评估标准。而对于我来说,我觉得人生有没有进步,才是我的一个评定标准。拍电影以来,我慢慢在经历更多的东西,现在的阶段,和《阳光灿烂》、和前阶段比较的话,我觉得我是在进步的。一个好的作品出来,它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不是说你一个人的能力到了你就可以出更好的作品,也不意味着你的能力没到你就出不了更好的作品。所有表象的东西都是虚幻的,我现在不更多地关注这个,我会去关注自身的成长。从这个角度来说,从我自身成长的角度,我觉得现在就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进而谈到中国电影,夏雨则认为属于中国电影真正的黄金时代还没有完全到来。“如果比较的话,我觉得上世纪90年代、本世纪初的那种创作气氛我可能更赞同吧。而现阶段,从商业角度、从经济层面大家可能会觉得非常繁荣,整个电影市场也非常繁荣,但是我觉得从意识角度从创作角度来讲,都还没有到达一个真正的黄金时代。”
  给女儿自由生长和发展的空间
  2010年,女儿哈哈降临世上,夏家喜添新丁。现在,哈哈已经3岁了,被夏雨昵称为“大闺女”,当爹的也常常在微博里发一些“大闺女”最新画的画,言辞间那份欣喜与骄傲,任谁都看得出来。
  “哈哈现在正是最好玩的时候,有时候真不希望她长大,希望她永远这样无忧无虑。哈哈在画画方面比较有天分,但我希望孩子小的时候,还是任由她自由地生长和发展,不想在她小时候就给她规定太多的条条框框。而且,我从来也不会告诉她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现在都是让她自己去判断去分析。”
  问到女儿喜不喜欢看夏雨演的电影,夏雨笑称女儿现在还太小,只有3岁多一点,给她说太复杂的东西,她不会特别理解,也不会关注到这些东西,但也时常带她去看一些儿童戏剧。
  夏雨近期没有给自己安排太具体的规划,空闲的时候要么去上上英语课,要么邀上三两好友去健身、滑水,也跟朋友聊一些故事,看看有没有自己特别喜欢的。
  不爱滑雪的魔术师不是好影帝
  碧海、雪山、荒原、大漠……旅途,对于夏雨的意义,是每天都要面对不同的景色风光,同时又可以归结为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在路上。人这一生,究竟要走多远的路?身在路上,心又在哪里?夏雨的做法是,他习惯于亲自去看身处的这个世界,而不是依靠道听途说。
  “在路上,代表的是一个状态,人生本身,从生到死,其实一直是一个走在路上的状态,在路上经历各种事情,欣赏各种风光。从微观来讲,你出去旅游,你每天都是在路上,都是在体验每天的时光、每天的生活,体验生命对于你的意义。所以我觉得,在路上就是我的一个人生状态,我也非常喜欢这种状态。人来到世上,就是来经历和体验的,所有的风景都带给你一些感受和感悟,然后让你慢慢地改变自己,慢慢地去领悟生活。”
  这无疑正是旅途给予夏雨的一种豁达心境。这些年来,他听从内心的召唤,率性而为,洒脱自由。拍戏就认认真真地拍,《阳光》之后从零开始,金鸡影帝、大学生电影节最佳男演员相继收入囊中,从容拍戏,平淡拿奖;玩也痛痛快快地玩,2006年,他在瑞士铁力士山杯中国滑雪赛上拿到了单板冠军,这代表了中国业余选手的最高水平;他玩滑板、学冲浪,担任中国极限运动形象大使,他还能够变几十种近景类魔术,是剧组拍戏之余全场聚焦的“大魔术师”……
  不爱滑雪的魔术师不是好影帝。十分难得的是,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几个行当,在夏雨这里得到了完美统一,他把这句玩笑话成功地变成了铁一样的事实,这可并不容易做到。
  好的故事永远不会平铺直叙,人生亦如是。在夏雨的人生体验中,沿途的风景很美,生机勃勃,充满了种种不确定性,又蕴含着丰富的可能性。夏夜星河长,雨霁气象新,他很享受这个过程,他在旅途中的跋涉就如同他在艺术道路上的求索。他塑造的一系列角色,有如雨过天晴,花开遍地,无不承载了他最醇厚、最纯粹的情感;他的行走绝不仅仅只针对地域概念,同样也包括精神层面上的寻求。
  夏雨选择了用一份宁静的心境去继续他的电影旅程。他的人生,始终走在路上,沿着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那条风景线,被时光的大手指引前行,去体验感悟那不可预知、不可掌控、不可言说的美好与幸福。

一生只为打磨一部戏(六)
杜雨露:在粮库扛大个儿也没耽搁的演艺人生

  人,无论什么职业,要做到职业,并不是很简单的事情。且,职业不分高低贵贱:守住本分:喜爱并坚守这份职业,同样会有大成就、大喜悦。

  之所以开篇讲这段话,是因为多年前采访著名影视演员杜雨露,后因种种原因未能刊登,最近整理录音、重温往事,我才有此强烈感受。这段“插曲”竟然也像极了杜雨露的人生:不怕被“耽搁”,因他自己从不放弃梦想、从不搁置希望,哪怕是每天扛四起儿近30吨粮食,睡在粮库臭烘烘的太通铺上,他也没忘记自己是一个职业演员。
  ―辈子没当过官,人们见了他却说:杜书记来了。电视剧《纪委书记》中的纪委书记门浩,《突出重围》中的军区副司令员方英达、《省委书记》中的省委书记贡开宸等高级领导干部,都被杜雨露演活了、演得接上了地气儿,而《雍正王朝》中的三朝宰相张廷玉、《天下粮仓》中贪官米汝成、《大宅门》里的白萌堂、《神医喜来乐》里的王太医等“古代领导干部”,也被他赋予了不二灵魂,成为电视剧史上经典的人物形象。
  短短几年时间,年过六旬的杜雨露红了,甚至红得发紫,2006年5月的―天傍晚,在江西宜春《家门》剧组的房间里喝了点小酒,脸上红扑扑的杜雨露不温不火地对笔者说:“我性格直,不好隐藏自己,戏里能演好生活,可生活中演不了戏。我的几个大戏能被观众认可,不是偶然的,也不是白捡的,是我几十年坚守演员这份职业,本本分分、踏踏实实所得到的回报。”
  演员这行,没人强迫你去干
  出道不晚,演戏不少,杜雨露没早出名是有原因的。他每每赋予不同人物不同的劲儿,而他自己也攒了几十年的劲儿。
  杜雨露讲话直白、朴实,从不装腔作势,他说演员这行,没有人强迫你去干。“表演一般都是自己的爱好,虽然不是与生俱来的,但最起码也是儿时或年轻时就喜欢表演,像有些人说误打误撞学了表演,我觉得不太可能。演员这一行,要用整个身心,要用语言、肢体、种种积累来塑造人物。没有长时间的准备、没下过苦功,要想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某些人具备一定的天赋,只能说更容易上道儿,不努力还是不行。”
  杜雨露是辽宁省辽阳人,后来到齐齐哈尔上中学。“我姐姐在齐齐哈尔。我从小喜欢表演,在学校汇演时得过不少奖,那会儿心里就有谱了,知道能吃这碗饭。”
  “文革”前虽然也运动不断,但对杜雨露都没什么影响,虽不是根红苗正,但父母做人本分,老实厚道,不招谁不惹谁……父母的这种性格和为人深深地影响了杜雨露。中学毕业后,杜雨露顺利地考上哈尔滨艺术学院,后来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表演系被砍掉了,音乐系、美术系合并到师范大学。“我们这些学表演的可以说各奔东西,哈尔滨话剧院留下了我,还有十几个同学,另外一些同学分到外省艺术团体或其他单位。这一年我正好20岁,到这一站,算是师傅领进了门,今后的修行就全在个人了。哈尔滨艺术学院对我们挺重视,专门成立了青年剧团,后来也演了一些戏,初步积累了经验。”
  “文革”前后,杜雨露因言惹祸,受到了不大不小的冲击。“搞‘社教’时,几个院长被批,他们不服,找彭真告状,还告赢了,我为他们鸣不平,意见比较尖锐。后来他们倒台,我也有罪,但充其量也就是‘小爬虫’之类的,省委宣传部对我的处理意见是下放农村劳动改造,但没执行。‘文革’开始后,这件事还在发酵,我等于也靠边儿站了,我当时正演着戏,领导就在后台宣布,让我在剧院接受劳动改造。当时也不是特别沮丧、害怕,觉得自己错误不大,早晚会有公正的结论。当年,很多人是被‘凑数’凑成了右派,许多人的命运由此天翻地覆,我还算幸运的。后来,上面跟我谈了一次话,让我上学习班,说表现好还可以回来。到学习班的人一开始还读书看报,后来连这点形式都没有了,二十多人在那儿瞎混,整天下棋、闲扯,我觉得挺没劲的。”
  在粮库每天要扛差不多30吨粮食
  杜雨露结婚早,当时已有了两个孩子,一个月挣50来块钱,生活的拮据可想而知。“有个朋友给我出主意,说你身体好,不如上粮库扛大个儿去,一个月能挣一百多块钱,那会儿这可是一大笔钱。于是我就托人,后来粮食局、剧院,两边都做通工作了。我当时有两个考虑,一是学习班这种瞎混的状态不知道啥时是个头,觉着还不如趁年轻力壮时多挣点钱,也好养家糊口;再有就是粮库的活儿随时可以不干,因为扛大包劳动强度很大,人员流动性强。当时跳槽不像现在这样简单,单位不让你走,就走不了。我想,将来哪个话剧团要我,随时可以走,就说身体吃不消,干不动了。”
  杜雨露在粮库整整干了一年半,每天重复简单而繁重的劳动,卸车,坐仓,倒仓,短则二三十米的距离,长则三四十米,一天差不多要扛30吨粮食。“我适应得还算快,心里明白这不是一辈子的工作,钱挣得多,心里又干净,吃得饱睡得着,随时要走的状态,因此没有任何压力,挺爽的。扛麻袋是‘软肩儿’,‘软肩儿’比‘硬肩儿’难,长时间干肯定不行,有的体工队员干一个月就受不了,我算干得长的,整整干了一年半,每天干4段活,干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歇一会儿,第四起儿是最难干的,有的人最后一段活儿干不了,只能拿一块八毛五的日工资,全天干下来的能拿8块到10块钱。我每次扛4袋白面,整200斤;要么扛一麻袋包谷,有180斤重。卸车,坐仓,倒仓,二三十米或三四十米的距离,每天要扛差不多30吨粮食,这活儿有技巧,光有力气也不行。那会儿能吃,粮库食堂做的4两一个的大馒头,我得吃两个,还有一盆菜,一盆汤。”
  人生的这一程,恰恰使杜雨露规避了许多是非,活得挺爽。从一个月挣50块钱,到一下子挣两百多块钱,简直是一种生存的“飞跃”。“恨不能比省长挣得都多,也算是我的独特经历,对以后的艺术创作肯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些感性的经验会下意识地在表演中呈现出来。当时,在粮库扛大个儿的什么人都有,有犯错误的干部,有刑满释放的,干的是纯体力活,挣得多,想得少。我们这一班有一位科长,还有一个铁路工程师,中午或晚上休息时,大家都躺在宿舍的大通铺上,臭烘烘,乱糟糟,墙上挂着一溜开花儿的破棉袄,嘻嘻哈哈的,互相讲低级笑话,只有那个科长和工程师不爱言语,有点愁眉苦脸。大冬天的,干活干得棉袄都湿了,外面能结一层霜,干完一起儿,我得赶紧回宿舍围着炉子烤火、烤棉袄,半个小时的时间,汗湿的棉袄根本干不了,就趁着棉袄上沾着的那点儿热乎气儿,又跑出去接着干。我性格直,不好隐藏自己,戏里能演好生活,可生活中演不了戏。大概跟这种经历也有关系吧。”   一对每个机会都抓得稳、准、狠
  “文革”结束时,杜雨露已近不惑之年,但他的艺术生命却刚刚开始。“其实9・13事件之后,就纠正了一些错误,我们剧院也恢复了,领导想起我,把我调回来。虽然还是演‘三突出’,但毕竟可以演戏了,这会儿‘文革’好像也没啥可搞的了。当年八一厂拍《四渡赤水》,人物是虚拟的,主要写路线斗争,不是后来那个《四渡赤水》经过激烈竞争,我被选上,角色还算重要,最后要总政治部批。正好‘文革’结束,这个戏没拍成,算是与电影擦肩而过吧。”
  1979年,杜雨露在话剧《间隙与奸细》中扮演一位抗联支队政委。话剧公演后,反响很好,八一电影制片厂有意将这台话剧改编成电影《奸细》,在舞台上表现出色的杜雨露自然而然被选去主演该片,宋春丽饰演片中的女军医。
  虽然这是杜雨露的电影处女作,但他的起点不低。经过生活和艺术的双重打磨,这时的杜雨露已经比较成熟,风格初现。“电影《奸细》的摄影,也是《农奴》的摄影,叫韦林玉,他说最不喜欢‘龇牙咧嘴’的表演,导演也反感‘假大空’,我一直欣赏张伐、石挥等前辈的艺术,追求自然、生活化的表演,这样一来,我们在创作理念上等于是一拍即合。当时,《奸细》的演员组组长是言小朋,我是第一次拍电影,心想这头一脚一定得踢出去,所以压力很大,当年一尺电影胶片要花多少美元去买,不能出一点错,我就让言小朋给我把关,‘你感觉不好,赶紧给我提。’还好,片子取得很大成功。长期的准备、积累,一直坚持往正确的方向使劲儿,这些都起了作用。”
  电影《奸细》从1979年冬拍到1980年春,最终,杜雨露凭借此片荣获第一个影视奖项――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奖提名。
  1982年,杜雨露在电影《风雨下钟山》中饰演中共地下党支部书记金石开;1984年,他在吴子牛执导的电影《喋血黑谷》中扮演“男一号”――国民党军长王朝宗,该片讲述的是王朝宗在日、蒋、共三方力量斗争中民族良心的觉醒。《喋血黑谷》是吴子牛最重要的影片之一,也是第五代导演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1984年被评为“新时期十年优秀影片”,创下当年内地电影最高票房。接下来,杜雨露在《民国特大谋杀案》中扮演民国时期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并以此荣获首届四川工人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
  从1979年到1985年,6年时间,杜雨露拍了13部电影,可谓高产,但他还是个“非著名演员”。“我还在《东厂喋血》中演过监察院左副都御史杨涟,在《大进军――解放大西北》中演过胡宗南,在《无罪杀手》中演一位刑警队长,在《青年刘伯承》中扮演刘伯承的老师、大军阀熊克武……”
  这种在大银幕上的风光,似乎只是赢得了圈内人士的一致赞扬,普通观众知道杜雨露的确实不多。但杜雨露并不担心,他是一个对机会抓得稳、准、狠的职业演员,一旦抓住一个机会绝不会随便放手。即使多年后在几部央视大戏中大放异彩、大红大紫后,他还是这个特点。
  “那会儿,演员都比较单纯,除了出名也没啥可追求的。即使观众不认可,起码让圈内认可、让导演认可。拍《奸细》,就给八一厂留下了好印象,要不然,后来拍《风雨下钟山》就不会又找到我,拍《风雨下钟山》时,第一次和斯琴高娃合作,我俩的戏后来都砍了不少,当时,里坡、刘尚娴都是副导演,里坡老师,人很热情。在《民国特大谋杀案》中演韩复榘,还得了首届四川工人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这种角色得奖很难,但演起来过瘾,可以撒开了演,其实这个角色是后来才定的我,厂领导看样片时说换对了人。”韩复榘这个角色的成功,正应了一句话:机会永远留给准备好的人。
  “我这人生活上、艺术上都没什么大的坎坷。按说该知足了,可我不甘心,总是憋着股劲儿。老觉着演的戏不少,但都没怎么着,老想能出类拔萃,可老是差点儿事。看过一些戏,也想过要是我演,肯定会更好。但是总得有人发现你,给你机会。所以,对每个机会我都紧紧抓住,每个角色我都尽力弄出彩儿来。”
  我的几个大戏,都不是白捡的
  《纪委书记》是杜雨露接拍的第一部电视剧。他没想到被他认为是快餐文化的电视剧会让他日后出了大名。“一开始我还怀有偏见,认为电视剧不过是快餐文化,非常粗糙,难成大事。”1989年,王兴东、王浙滨编剧的电视剧剧本《纪委书记》,让杜雨露如获至宝,他马上决定接拍。“我对纪委书记门浩的把握是,要平民化一点。他不是从官场过来的,而是从基层一步一步走上去的。所以我在表演风格上力求自然,力求生活化。”该剧播出后马上引起轰动,杜雨露当年的台词老师、北京人艺的李宾专门给杜雨露写信说:“你对人物的把握非常准确,我非常喜欢你的表演。”她还在信中提到,她的哥哥、著名指挥家李德伦非常喜欢杜雨露的表演,他向妹妹打听杜雨露这个演员是哪儿人。李宾说:“他就在哈市话剧院呀。”杜雨露还凭借该剧获得东北地区影视“金虎奖”最佳男主角奖。
  1997年,《雍正王朝》剧组找到杜雨露,想让他演张廷玉,看完剧本,杜雨露不想接。“张廷玉这个角色虽然贯穿全剧,先是在康熙身边,后来又在雍正身边,但一直游离于矛盾之外,活脱就是一个‘大群众’。见我打退堂鼓,当年《喋血黑谷》的摄影张黎,对我比较了解,他跟我说:所有角色都没定下来,而张廷玉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你。历史上没有一个皇帝在掌权后还受到威胁,因此,拍雍正的戏肯定能火。”
  杜雨露最终决定接拍这个角色。他闭门研史,做足功课,了解到张廷玉是三朝宰相,是为数不多的汉人重臣,为官清正,满腹经纶,他在宦人的世界里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却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不仅使自己能够全身而退,更能在皇帝每一次危机四伏的时候挺身而出,化险为夷。
  “我既然接了,就一定演好。张廷玉是三朝元老,他要保存自已又能够实现自己,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不像隆科多、八王爷、十三爷处于矛盾中。我要理解这个人物,更主要的是表演给观众看。他在皇上面前不能有过多的东西,甚至高声说话都不行。整个基调要找得非常准确,同时尽量充实人物的内心,每场戏都经过深思熟虑,琢磨透了,出来的东西肯定错不了。这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这部戏之后,出了一批历史大戏。制片人刘文武是北大毕业的,很有眼光,敢于贷款拍这部戏。有评论说《雍正王朝》中的两个配角塑造得最为成功,一个是焦晃演的康熙,只有8集戏,另一个就是我演的张廷玉。”   全剧最精彩的是八爷党等以“八王议政”的形式逼宫,张廷玉在关键时刻作仗马之鸣,最终使八爷党的阴谋土崩瓦解。剧中张廷玉有一段一千多字的台词,半文不白,而且含有大量的满文名词。“这么大段的台词我一气呵成,现场的工作人员都热烈鼓掌。这是我拍过的所有电视剧中最长的一段台词。”
  拍完《雍正王朝》,杜雨露真的火了。由此,杜雨露为自己定了个接戏的规矩:宁肯在一个好戏里演配角,也不在一个烂片中当主角。1999年,《突出重围》剧组请他出演“男三号”时,杜雨露推掉了很多部当主角的戏来演这个大配角――军区副司令员方英达。一开始,杜雨露的戏分并不多,但他的出色表现让导演舍不得剪他的戏,最终,“男三号”变成了“男一号”,他也凭借该剧的出色表演荣获2000年“飞天奖”最佳男主角奖。
  2001年,杜雨露扮演《大宅门》中的掌门人白萌堂,白萌堂同时还兼具太医的身份,杜雨露认为白萌堂的特点是刚愎自用、审时度势、童心未泯。2002年,杜雨露在央视大戏《天下粮仓》中饰演仓场侍郎米汝成。剧中,米汝成的贪官身份是死后才被揭露出来的。杜雨露认为,既然米汝成是个隐藏得很深的人物,就不能让观众提早去发现他。于是,杜雨露让米汝成始终是一个清官形象,他穿着破靴子,一副兢兢业业的样子,毫无贪腐的蛛丝马迹。“但米汝成心理上早就露出了马脚。他表面上尽忠,内心却处在恐慌之中。他东窗事发后,观众才会回味出:为什么粮仓烧塌了,米汝成吓成那个样子;为什么儿子得到皇上的宠爱,他异常兴奋去接旨却突然双目失明了。原剧本并没有写米汝成失明,是我临场发挥加的戏,人在突然双眼充血后是有可能失明的,这是有科学依据的。”
  诚如杜雨露所言:他的几个大戏能被观众认可,的确不是偶然的,更不是白捡的,这是对他几十年坚守演员这份职业,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实实演戏的最好回报。
  把手脚捆住以后内心才会充实
  记者:很多人缺乏你那种扛大包的狠劲儿,咬牙也要干到最后。您饰演的领导干部之所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我觉得也是您把人物来自生活的那种“劲儿”给演活了。
  杜雨露:《突出重围》的军区副司令员方英达,我主要演他的厚重劲儿,综合地立体地演绎,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地塑造人物。原本的3号人物,拍着拍着被我演成了1号人物,剧组通知我:说中央电视台和剧组商量后决定把你的戏份加大……即使是一般化的角色,只要演员用心地去再创作,一定会化腐朽为神奇。
  记者:《大宅门》里的白萌堂往那儿一站,浑身上下都连着一股霸气劲儿,把所有人的目光都吸引了。你演的每个人物都是立体的,不是单摆浮搁的。人物本身就带着环境、人物关系。
  杜雨露:不论什么角色,我是不琢磨透了不敢演。我最忌重复。《突出重围》,我演人物的个性;演《省委书记》,我是掉过来演,先演他的共性,因为军区司令员距离百姓比较远,而省委书记、市委书记,电视上老出现,观众熟悉,所以必须先演得像。搞创作,下苦功的同时,也要讲究方法、手段。《省委书记》开拍前,我每天看各省市电视台的时政新闻,从现实中的省委书记、市委书记的神态中找依据,演员心里没数不行,有了现实依据,演员的创作勇气自然就上来了。
  记者:您生活中一定是个不怒自威的家长,孩子们肯定会怕您这个话不多的父亲。
  杜雨露:确实是。我不怎么说他们,但都挺惧我的。对子女,我不是非打即骂。我从不给他们设计生话道路,我只教他们出现问题,学会自我修正,老话说:儿孙自有儿孙福。我从来不要求孩子做作业、考高分,我觉得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很重要。现在对孙子、外孙子也是这样。
  记者:您的儿女中有没有像您当年一样喜欢表演、想子承父业的?
  杜雨露:我的三个孩子没有干这行的。当演员得具备一定条件,要非常爱好,要能钻进去。看着好像都很成功,一百个演员里有几个成名的?都当老虎,都占山为王也不行。在一个行当里混了几十年没有成就,其实挺痛苦的。我儿子是老大,但要孩子晚。两个女儿自己做生意,也早就成家立业了。我告诉他们别忙着要孩子,要先顾事业。
  记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您是不是感到有些煎熬,好像有一个瓶颈或者一道坎儿?当然,没遇到好本子、好班子是谁也无法左右的客观原因。
  杜雨露:演员这个行当比较特殊,永远不能默默无闻。没有一个演员不是雄心勃勃的,当然也有不自量力的,有一炮走红的,也有一炮走红却又昙花一现的,而且还不在少数。
  记者:我觉得用“大器晚成”形容您并不恰当。其实,年轻时您就准备好了,心里一直挺有谱儿的,既喜欢表演,又认定自己能吃这碗饭。
  杜雨露: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处在什么境地,我都没放弃过(对表演的喜爱),因此每一个机会,我都抓住了。在话剧舞台,我一定要把角色弄成火花来,不放过每一个机会。拍影视剧也是这样,我要求自己一定要下笨功夫,不熟悉的东西一定要弄熟、弄透。拍《正王朝》时,剧组特意请了一个清代亲王的孙子给我们讲宫廷礼仪,在皇帝面前应该什么样,怎么跪,不能咣当跪那儿,翎子都撅起来了。大臣之间该怎么着,我受益很大。演张廷玉,我给予他很多眼神和内心的东西,在皇上面前,根本不敢看皇上,什么叫垂手站立?有些影视剧里的大臣,居然在皇上面前指手画脚、夸夸其谈,早拉出去砍了。把手脚捆住以后内心才会充实。演员不可能做到“百科全书”,但一定要心里有数,这样才能把人物吃准、演透。
  杜雨露说自己有两大法宝:一副好身板,
  一个好心态。的确,成名前,不急不慌;成名后,不骄不躁。近几年,虽然鲜有带来大动静的作品,但他还是一部接一部地认真拍戏,在《向前,向前》中扮演阎锡山,还是向《天下粮仓》剧组。“借”了十天假,转战山西临汾、太谷、太原等地抢出来的作品;2003年在电视剧《家变》中扮演一个家族的负责人,20年后与宋春丽再度合作;他还在电影《撼天雷》中扮演一个贪污腐败的县长;在《东北大剿匪》中扮演大土匪谢文东,之后又在《林海雪原》中客串了谢文东一角;2004年在《白银谷》中饰演康老太爷……最近的一年多时间,杜雨露又相继和高明领衔主演电视剧《老爸的心愿》,与萨日娜主演电影《横山号》,与赵柯、冯恩鹤等主演电视剧《暗花》。
  坎坷、艰难,戏外的生活,杜雨露都不愿多说。他的座右铭是:男人不是要压倒一切,而是不被一切压倒。他没有是非,因为远离是非。他不说谁好,更不说谁坏,在剧组他只说戏,说角色。就跟扛大个儿那会儿似的,纯粹干活,累了就睡,挺爽。他塑造的人物独特,是因为他自己就独特,是那种平凡中显现的独特。借用杜雨露的一句话“把手脚捆住以后内心才会充实”,有时候我们需要“捆住”的不仅是乱动的手脚,也包括不该得的名利、不该有的人性弱点,只有这样内心才会充实,人生才会充满阳光。

一生只为打磨一部戏

http://m.zhuodaoren.com/yuwen372732/

推荐访问:一部戏一生情 一只苍蝇的一生

作文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中国城市消费水平背景 下一篇: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