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工匠精神文章

2016-07-25 作文 阅读:

呼唤工匠精神文章(一)
喧嚣时代呼唤工匠精神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那些耗费体力、进行重复劳动的工匠们,与舞文弄墨的读书人相比,他们的地位是卑微的,尽管他们创造了无数令人惊叹的物质文明。在古代西 方,工匠们的地位和中国大体相似。工业革命之后,机器化大生产代替了之前的手工劳作,工匠一度被认为将会被时代淘汰,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匠人》这本 书,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工匠的历史价值及其精神寓意,提供了新的视角。

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

本书作者理查德·桑内特,是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和思想家,曾任纽约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因其在社会学、城市规划研究等方面的杰出贡献,屡获黑格尔 奖、斯宾诺莎奖等国际奖项。除了本书之外,他还出版了《十九世纪的城市》、《公共人的衰落》、《肉体与石头:西方文明中的身体与城市》等多部学术著作。

《匠人》由“匠人”、“匠艺”、“匠艺活动”三部分组成。作者跨越了历史时空,从古罗马的制砖工人到文艺复兴时期的金匠,从巴黎的印刷社到伦敦的工厂,都 是他笔下探讨的对象。本书用冷峻理性的笔触,梳理了西方历史上匠人的社会地位、劳动生活状况以及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作者认为: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 天,尽管很多工作被机器人替代,但是工匠身上所拥有的精益求精、专心敬业的精神品格是代替不了的。

匠人也称为工匠,一般是指技艺高超的手艺人。而这些人身上所具备的严谨、专注、敬业精神,被称为工匠精神。从历史的维度来看,工匠是现代社会之前的一个群 体,他们的工作和劳动,主要依靠手工完成。工业革命之后,机器化大生产代替了手工作坊的生产,工匠逐渐受到了冷落。然而,在机器化大生产的时代,更注重产 品的精度和品质,这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可以这么讲,科技越是发达,工匠精神越发重要。当今社会,并不是一味地鼓励人们去当从事手工劳动的工匠,因为手工 作坊的生产方式已经不去复返。笔者要指出的是:我们可以不做工匠,也不可能人人成为工匠,但是工匠精神值得学习。在高新技术主导工业生产的今天,工匠精神 显得尤为宝贵。

坦白地讲,不少中国人对于工匠心存偏见,甚至有些看不起。而在我们的邻国日本,如果你被称为工匠,这意味着你受到了极大的尊重。只有一个行业内非常专注、 做得出类拔萃的人,才能被称为工匠。如果你的面食做得很好,旁人就会称赞你是一

个好工匠。工匠会根据气候、温度的因素,结合面粉的实情擀面,然后做出独此 一家的面食。同样,创建了两家世界500强公司的、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就是一个具有匠人精神的企业家,他曾说:“企业家要像匠人那样,手拿放大镜仔 细观察产品,用耳朵静听产品的‘哭泣声’。”除此之外,三菱、日立、新日铁等大型企业,都具备彻底的工匠精神。【呼唤工匠精神文章】

工匠精神在中国的缺位

有人之所以对工匠心存偏见,认为工匠所从事的劳动,是重复性的,没有创造性可言。实际上,工匠在整个企业的生产流程中扮演关键角色,一切有关生产的设计、 蓝图、标准,都依靠工匠和熟练的技术工人来实现。换句话说,没有技艺精湛工匠的企业,企业发展的目标无从实现。工匠从事的劳动固然是重复性的,然而好的工 匠,在工作中能不断发现新问题,改进生产工艺流程,从而提升生产质量和效益。无数事实都表明:企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不仅仅是专家和工程师的事情,工匠同样 大有可为,央视播出的系列电视片《大国工匠》中则有更直观的表现。

谈及工匠精神,我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想起瑞士手表。手表作为一种高精密的器物,完全是由手工制作完成。而瑞士手表之所以名扬世界,就是因为精准、精确,工艺 细致入微,工匠精神在此呈现得淋漓尽致。除此之外,德国的工匠精神也值得我们敬重。德国管理大师赫曼·西蒙在《隐形冠军:21世纪最被低估的竞争优势》曾 指出:德国保持所在领域出口世界第一的秘密,就在工匠这群“隐形冠军”身上。这群“隐形冠军”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有优秀的手工艺传承,具有令人尊敬的 工匠精神。德国企业家认为:一个专注的技能操作工人(工匠)和科学家没什么两样。“德国制造”成功的背后,有着庞大的工匠群体以及工匠精神作为动力支撑。 德国的工匠精神在多方面都有呈现,如许多家庭主妇煮鸡蛋要用量具精确量出水的容量,煮面条同样要用天平秤面条的分量,以此保证精确性。

有媒体统计,截至2012年,全球超过200年历史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这些“长寿企业”为什么能存在,因为他们都在传承着匠人精神。

回顾中国历史,春秋时期,鲁班便发明了木工工具、攻城器械、农业机具、仿生机械等,被视为工匠的典范与祖师;东汉张衡发明地动仪、三国诸葛亮发明木牛流

马、北宋沈括撰写《梦溪笔谈》、明朝宋应星撰写《天工开物》……中国自古以来似乎并不缺少“技近乎道”的源流。《增广贤文》言:“良田百顷,不如薄艺在 身”。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底层人眼里,再多的财富也有失去的时候,唯有一门手艺可以保证自己衣食无忧。正是出于这种朴素的认识,民众愿意学手艺,为了饭碗 的坚固,还愿意将手艺练得越来越好,无形中,工匠精神就逐渐形成了。

可是,受到儒家“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思维的影响,“读圣贤书”是正途,当工匠不能出人头地。这在某种程度上,阻碍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而 现在的情况也并不乐观,人们趋之若鹜的是当官、做老板、成为大明星,热衷于创新创业,对工匠更是不屑一顾。另外,在中国教育机构中,依然受到所谓“精英教 育”的影响,似乎唯有培养“能干一番轰轰烈烈大事业的人”才算是成功教育。当下中国对工匠以及工匠精神的理解,从知识精英阶层到普通百姓,都缺乏一个客观 公正的认识。

“制造强国”急需工匠精神

当前,中国正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这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而言,其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得不指出,中国很多企业 “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的心理和行为尤为明显。有的企业为了短期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质量。中国企业界,目前不仅需要大批技术过硬的 工匠和技术工人,更需要努力培育工匠精神。而工匠精神与企业精神中的诚信、担当、创新和坚持,都是同根同源、一脉相承的。工匠精神不仅仅可以帮助企业制造 出高品质的产品,还可以使企业实现真正的持续发展。【呼唤工匠精神文章】

回首三十多年中国企业发展之路,诸多企业强调经济利益至上的理念。出于快速盈利的动机,这些企业当然不可能在产品制造、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方面下硬功 夫。而现在的局面完全不同了,在各类企业竞争白热化的现实面前,企业需要重拾中国传统的工匠精神。可是有一些企业家,为了迎合潮流,为了给自己贴金,经常 将自己的企业与大数据、互联网等概念捆绑在一起。这里并不是说大数据、互联网有什么不好,而是一些企业本身规模不大,产品质量、产品规模和产品口碑还在 “低位运行”,这种情况下企业其实需要苦练内功,在企业管理、产品研发、产品生产中,大力培育工匠精神。对此,著名企业家王石曾经提出忠告:“别在我面前 说大数据, 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

中国企业培育工匠精神,是一项迫在眉睫的议题。而如何进行培育,在笔者看来,首先是作为教育机构要转换教育思维。当前的各类学校,重视书本理论,忽视动手 实践是一大通病。大力加强实践教育,让“心灵手巧”成为衡量人才的标准,尤其是在职业教育与应用技术教育中要予以体现;其次是企业要有奖励工匠的体制机制。在一些企业,工程师和管理者、市场营销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要优于工匠和技术工人,这无疑是在戳伤工匠群体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技艺精湛的工匠,应该 在企业内部受到应有的重视,对工匠的辛苦付出进行奖励,对企业发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是全社会对工匠应予人文关怀。工匠和简单从事体力劳动的群 体不同,工匠的劳动中闪耀着智慧的灵光,有创造性和开拓性,全社会要对工匠群体更多的尊重,从人文的角度进行关怀。只有全社会理解了工匠群体存在的意义, 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弘扬才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呼唤工匠精神文章】

英语翻译:In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those who expend physical strength, duplication of artisans, and rhetorical reading compared, their status is humble, although they have created numerous amazing material civilization. In the ancient West, the position of the artisans and the general similarity of china. After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the production of machines replaced the manual work, which was considered to be eliminated by the times, but the actual situation is not the case. "Builders" this book, for the historical value and the spirit of our understanding of craftsman meaning,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The Era Connotation of craftsman spirit

【呼唤工匠精神文章】

Richard Sennet, author of this book, is a famous sociologist and thinker, he was a professor at New York University and a professor of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He has won the Hagel prize, Spinoza prize and other international awards for his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to sociology and urban planning. In addition to the book, he also published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he decline of the public", "body and stone: the body and the city in the Western civilization" and other academic works.

【呼唤工匠精神文章】

"Builders" by "craftsmen", "Artimber", "Artimber" is composed of three parts. Author across the historical time and space, from ancient Roman brick making workers to Renaissance goldsmith, from Paris to the printing press to London

factories are to investigate t he object. Book with solemn rational strokes, combing the western history the workman's social status, living conditions of labor and complex social relations.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in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changing today, although a lot of work has been replaced by robots, but the craftsmen who have the excellence, dedication to the spirit of the character is not a substitute for.

The builders also known as craftsmen, generally refers to a master craftsman. And these people who have the rigorous, focused, dedicated spirit, known as the craftsman spir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y, artisans are a group of modern society, their work and labor, mainly rely on manual completion. After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the production of machinery and production instead of the manual workshop, artisans gradually neglected. However, in the era of machine production, pay more attention to product quality and precision, and the artisan spirit agree without prior without previous consultation.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mor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the more important the spirit of artisans. In today's society, it is not the one that encourages people to be engaged in manual labor, because the production methods of manual workshops are gone. I want to point out that: we can not do the craftsmen, nor can everyone become a craftsman, but the spirit of the craftsmen worth learning. Today, the leading industry in the high-tech industry, the spirit of the craftsman is particularly valuable.

Frankly speaking, a lot of Chinese people are biased, and even look down on the craftsmen. And in our neighboring Japan, if you are called artisans, it means you have been greatly respected. Only one industry is very focused, do a good person, to be known as craftsmen. If you do well, others will praise you as a good craftsman. According to the factors of climate, temperature of craftsmen, a combination of true roll flour, then make a pasta this alone. Similarly, the creation of the two of the world's top 500 companies, Japan operates saint "Inamori is a with artisan spirit of entrepreneurs, he said:" entrepreneurs as craftsmen that hand take a magnifying mirror observe carefully products, with ears listening to the products' cry '. " In addition, Mitsubishi, Hitachi, Nippon Steel and other large enterprises, have completely artisan spirit.

The absence of artisans in China

There is a reason for the people of the craftsmen have a bias, that the work of the artisans, is repetitive, not creative. In fact, artisan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of the entire enterprise to play a key role, all the production design, blueprint, standards, rely on craftsmen and skilled workers to achieve. In other words, the enterprise development of the enterprise, the enterprise development of the enterprise, the enterprise is not realized. In the work of the craftsman is a repetitive, but a good worker, n the work can continue to find new problems, improve the production process, so as to improve the production quality and efficiency. Countless facts show that production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not only the experts and engineers of the things, craftsmen also promising, CCTV broadcast of the TV series "big craftsman" is more intuitive.

Turning to the spirit of the artisans, we will invariably think of Swiss watches. As a high precision objects, the watch is finished by hand. And the Swiss watch reason is famous in the world, it is because accurate, precise, meticulous craft, artisans in this spirit vividly presented. In addition, the spirit of the German craftsmen also

呼唤工匠精神文章(二)
企业管理呼唤“工匠精神”

企业管理呼唤“工匠精神”

--明阳天下拓展培训

如今,很多企业迷上了互联网思维,“快”字当头,似乎精雕细刻地做业务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了。其实仔细思考互联网思维的一些核心词汇,如“极致”、如“精益创业”、如“口碑”,我们就会发现,其实我们可能误读了互联网思维。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工匠精神”,不但不违背互联网思维,反而恰恰是新时代背景下对公司治理提出的更迫切的要求。

观点1:慢的过程才可能有快的结果

我们听过很多企业都提过“XX年销售额过百亿、千亿”,“五年进入世界500强”等口号,可实际结果是,很少有企业能真正达到这些远大的目标。反而是很多闷声做事儿的企业,往往会突然出现在诸多榜单中,让围观者啧啧称奇。这不是偶然的现象,因为有果必有因,“慢”很多时候意味着扎实做事、步步为营。现在很多人谈小米,我们都看到小米的成长速度很快。但我们不要忘了,最开始的时候,小米可是一个用户一个用户地经营,而不是砸上亿的营销费用。这就是“快”和“慢”关系最好的例证。

观点2:慢不等于循规蹈矩

很多企业的误区在于,认为时代发展太快,企业必须也很快的改变,慢慢来是不行的。其实这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更重要的是忽视了“快”背后的方法论——迭代。多数人都认为苹果的产品是跨时代的产品,可问题是,苹果产品这一代比上一代牛的功能,都是一夜间冒出来的吗?内部无数小的迭代升级,才可能有每个里程碑产品的重大突破。如果大家对流行趋势有研究,那你一定知道国际大牌对流行色、流行款式是如何判断出来的。这背后远不是创意总监拍脑子那么简单,而是无数消费者观测数据拟合的结果。这个过程,快不了。回到企业,高层管理者要树立的正确观念应该是——每个月、每周、甚至每天都要有改变,哪怕是一个微小的点。我们都知道每天改进1%,71天就能提高1倍。这样的速度还慢吗?企业不怕慢,怕停滞。

观点3:“工匠精神”应该是全方位的

很多人一提到互联网思维,首先想到的就是业务部门要换脑子。在我看来,企业的互联网思维转型,一定是全方位的,业务如此,职能如此,各个部门都是如此。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很多公司在推内部流程的线上审批,目的是简化流程,提升用户体验。单这样一件小事儿,就需要各个部门统一思想。是不是一定要各级领导审批,是不是一定要提供如此多的材料,这都考验着企业管理的智慧。如果企业内部流程的体验都做不好,我们怎么可能期望给用户提供体验良好的产品?在我看来,管理这件事儿,最怕一个“懒”字,以前怎么做,现在还

怎么做。我们做管理的,就要折腾,把流程折腾顺了,把体验折腾好了,管理才能体现出价值。否则,不就是尸位素餐吗?

受大环境的影响力,企业不可能在快速变化的时代面前无动于衷,这确实是一个不进则退的抉择。“工匠精神”的意义在于,让我们从焦虑中冷静下来,想想破题之道在哪里,下一步该如何走。某种意义上,“工匠精神”何尝不是企业和企业家的一种自信,一种对事业的信仰? 更多相关信息,请访问明阳天下拓展培训网站!

呼唤工匠精神文章(三)
时代呼唤工匠精神

浅谈时代呼唤:”工匠精神”

【呼唤工匠精神文章】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发出的这一号召,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这是“工匠精神”第一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

在接受记者采访的代表委员们看来,过去中国制造的形象更多地体现在“量”上,如今强调的则是一种精益求精的追求,让中国制造也拥有高品质的形象。而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发展理念变革的当下,提“工匠精神”正当其时。

何谓“工匠精神”?

“精益求精”,至少五六位代表委员用这个成语向本报记者解释工匠精神。

其中就有全国人大代表、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巨晓林,这位常年奋斗在高铁建设一线的技术工人直言,所谓工匠精神就是要不惜一切代价做品质最高的产品,不断追求完美,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同样持有这种观点的还有全国人大代表、宁波港集团原董事长李令红。他认为,工匠精神是对产品锲而不舍地追求极致,既包括追求完美和卓越,也包括一丝不苟确保质量,更包括心无旁骛地、不断地对工艺设计、材料和生产流程进行完善。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信息光学与光电技术实验室主任王向朝则早就准备好了关于弘扬工匠精神的提案,这源于他之前做的一番对中国制造产品质量问题的调研。他没想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直接提到了这个词。

转型升级的良机

“工匠精神”并非新词,但为何在当下的时间节点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在全国人大代表、东方电气风电有限公司主任工程师赵萍看来,这是因为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一个制造业体量上的大国,但是低层次的产品不能撑起一个制造强国。实际上,我国过剩的产能既无法满足国内需求,到国外竞争力也不强。“只有转型升级,提升中国制造的品质,才能适应不断增长的需求。”

这个观点得到了全国人大代表、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明波的赞同。“为什么我们的消费者总是去国外买东西?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产品标准比较低。”

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布依族服饰”的传承人,全国人大代表、贵州布谷鸟民族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王菁则感慨,我们国家的工匠能一直坚持下去的太少,很多传统工艺就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消失了。“我所理解的工匠精神,就应该包括一种使命感,把我们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东西发扬光大。”

“在经济形势比较严峻的当下,提出工匠精神的要求,其实是对建设者们最好的鼓舞。对于中国制造来说,只有坚持不懈做好细节,提升工作品质, 创新生产能力, 才能与世界同步!”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织金县蔡群苗族蜡染刺绣有限公司创始人蔡群提出了这样的看法。

中国制造的未来

对于中国制造而言,工匠精神将带来怎样的未来?

事实上,高铁就是个很好的范本。巨晓林对此深有感触。他认为,中国从十几年前才开始做高铁,到现在许多部分已经世界领先,就是因为在国家重视之下,高铁从业者始终坚持着工匠精神。

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提到,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赵萍认为,这意味着企业和员工不能只顾及短期利益,还要考虑长期的社会效益。孙明波则以青岛啤酒创国际品牌的经验为例说,一定要有定力,不能什么赚钱就做什么,要牢牢抓住做品牌的主线,才有发展潜力。

“工匠精神为中国制造指明了方向,对于我们从业者来说,这是一种启示,那就是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时机到了。”

李令红将此视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部分。他分析说,我们国家能制造出许多高精尖装备,但是长时间以来社会各界对工匠精神未能予以重视,这导致许多产品数量过剩,但是品质不行。

“在升级换代之时,我们要大力弘扬这个时代的工匠精神,使中国制造能够成为响当当的品牌,真正走向世界。”

呼唤工匠精神文章(四)
呼唤工匠精神

  真希望各行各业的人有一种对得起别人,对得起自己初愿的工匠精神,每一个工匠心中必有一张蓝图,一个良好的愿望,不是虚伪,不是欺骗,不是两面三刀,不是小人得志,不是小人伎俩。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警句、格言、箴言、悟道之语。即便你去任何一个村庄,佳节的时候,村民们大多会在门口两边挂上对联,写上横批。说白了,那对联透露的意思,往往反映出村民的心声,反映着他们的追求。同时,也体现了人们不同的境界和精神面貌。
  随着历史的发展,时光的流逝,我们渐渐地发现,我们的人生里,是否缺乏了一种珍贵的东西?那便是“工匠精神”。千万别误解了,不要以为工匠精神的灌输是叫你去当工人,当蓝领。工匠精神是唤醒我们,扯着你我他的袖子,呼唤我们兼备这份可贵的精神。
  人们就业的时候,总喜欢请教一些前辈,希望他们能给予指导,点拨朦胧的心境。
  某人要去机关了,去从事公务了。有些前辈会语重心长地叮嘱:少说多做,要听话,要沉得住气,做好领导交办的每一件事,不要随意发表太多个人见解。
插图/子祺

  某人可能去研究机构,去高等院校,去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工作。知识分子中的前辈会说:要多读书,多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归纳,善于表达。千万别人云亦云,一定要有独立思考。
  某人要去经商,从事商务活动。有经验的前辈会认为:要笑脸相迎,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善于取舍,心思周密,下手稳、准、快。结交四方客,心中一杆秤。
  青年人回家务农,老前辈会说:不必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安分守己,勤劳致富,守住青山绿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生一乐。
  类似这种指导性的话语,我已观察了许多年,收集了多年,十分有益,十分有理,透着一种深情厚谊。但我发现,如果从一个更高的要求和希望去看,这些话语里缺少了一种“工匠精神”。而工匠精神,别以为是工人精神,它比工人的从业精神更高,更准确反映着一种新的“通识”和执着的精神。
  工匠精神,它要求每个人要谋实事,做实事,要靠真本事吃饭,不是靠卖嘴皮吃饭。它要求人一心一意谋创新,一心一意谋发展,一心一意去劳作,而不是满脑子处级、厅级、副省级的入仕思想。更不是那满脑子的金山、银山、美元别墅、豪车美女。工匠精神追求一种合作、共赢、协调发展,是透着一种智慧与实干的结合,不尚空谈。这,就是我们新时期的“工匠精神”,就是我们各行各业的就业须知,就是我们的追求。
  我们曾经遗忘了工匠的精神,用一种应付式的心态去从事工作,我们有点瞧不起工匠精神,老把这种精神看成是蓝领的事情。于是,我们不扎实地做事,我们不用心地待人,我们不尽力地与人合作,我们分条条块块,分你你我我,不知道我们在弹奏着交响乐,总以为是在自弹自唱。每个单位,每道工种,每个企业,老从自己角度想事、干事,不像一个工匠,立意高远,结构在胸,谋事共赢。
  我们有些人高价炒房子,从来不会想这些炒作带来的危害;有人上万上万地抬高价钱,你卖菜卖肉的人升几块就骂声一片,炒房人价格狂升却载歌载舞,像开演唱会,你老馒头一个多收一点钱就引来一片呼天抢地。这说明什么?这是缺乏一种公约,一种同舟共进,一种工匠的初心―我,值那么高的价吗?我是为人还是为己呢?我,那么轻狂说明了什么?这明显缺乏了一种理智,一种道行,一种憨厚,一种良知,一种工匠们才有的通识―为人,要让别人留下美好的赞叹和感恩,不要留下恶名与耻辱。
  我们多么希望我们有一种工匠的精神,而不是土豪精神、范进精神、愚人精神、小知精神、病态精神、疑心精神。那样,我们就可以有一种互信的精神去生活,不会担心你会骗了我,你会忽悠我,你会压榨我,你会毒害我。工匠,是决不干这些可耻的事的。有些人,他可以住在豪宅里,开着豪车,豪言壮语,但在我们许多匠人的心中,只是有钱的小人而已。
  工匠干什么事,都堂堂正正,都亮得出去,都有一种正气,一种扎实的工夫。各行各业,都需要这种人。因为,工匠精神实质上在呼唤一种新的工作作风,一种做人的品格。因此,这是时代赋予你、我、他的一份大礼,望笑纳、共享。

呼唤工匠精神文章(五)
致敬工匠 致意匠心

  “工匠精神”,在已步入移动互联网、日新月异的今天,是一个被疏忽已久乃至于渐要淡忘的词。经过时间的检验、洗礼,“工匠精神”在机器化大生产时代的背景下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体现了我们对现代制造工业的反思,传递了对传承与创造的渴望。在奔向“创造大国”“智造大国”的奋斗进程中,当中国产品的身影遍及全球的每一个角落时,我们其实比任何时候都更为需要“工匠精神”,都更加深情地呼唤“工匠精神”,以期为急需突破的“中国制造”提供新的自省路径,规划新的前进方向。

  致敬工匠,致意匠心。“工匠精神”的荣耀回归,令我们重拾睽别已久的古典浪漫,让每一位生产者、管理者和企业家都找到身为“大国工匠”的信仰和尊严。巧夺天工以开万物,工开万物以利天下,必将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承诺。
  “工匠精神”一直根植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
  近年来,国人出境到国外“扫货”的新闻屡见不鲜,从马桶盖到电饭煲,从奶粉到大米,仅2015年,中国人境外消费总额达1.2万亿人民币。
  本国的消费者“用脚投票”,绝非能以“祟洋”一言蔽之那么简单,这让“中国制造”多少有些尴尬,也让“中国制造”反思为何不能满足群众所需的“短板”,多少也折射出民众对保留了“工匠精神”的国外产品的认可。因为,一说到“工匠精神”,许多人头脑里的第一反应就是德国、瑞士、美国、意大利、日本等制造业强国。德国工匠“一个人身上只做一次生意”,日本匠人“一生只做一件事,再把它做成奇迹”,无不被视作“工匠精神”的宣言而被津津乐道。
  可是,“工匠精神”并非舶来品,它在有手作传统的中国历来根深叶茂,我国甚至称得上是“工匠精神”的“鼻祖”――相比之下,西方要到文艺复兴时,工匠精神才算开始奠基。在我国,传统工匠是手工业劳动者,古文献中称之为“工”“匠”“工匠”等,后来又概指以心灵手巧制作器物的人。中国在西周时期就设立了“百工制度”,战国时期将“能工巧匠”摆到了“济世圣人”的高度来评价。敲打出石器,煅制出铁器,烧造出陶器……古代工匠们用物质推动着社会进步,华夏文明的精微玄妙,同样也离不开他们的妙手。
  
  历史有记载的能工巧匠的典范数不胜数,从梓庆为�L到庖丁解牛,从墨子筑城到李春造桥,从《齐民要术》到《天工开物》,无不闪烁着传统工匠对于极致的不懈追求与推祟,也正是这种执着执念,孕育出一批诸如“古代四大发明”之类的造福人类的文化瑰宝,引领着中华民族科学技术在很长的时期里占据了世界领先地位。我国古代是名副其实的“匠人之国”“匠品之国”,过去的两千年来,中国的产品很长时期都曾被全世界趋之若鹜。
  出自古代工匠之手的精美物件,幸存至今的大都已成为价值不菲的文物,但更多的消失在岁月长河中。然而,物质易逝,精神永存。数不胜数的名不见经传的工匠们,创造了丰富物质文明的同时,也锤炼出了源远流长的“工匠精神”。千百年来,这种“工匠精神”将各种博大精深的技艺和美学代代相传,成为了我们民族性格的重要体现,成为代代相传的民族基因,也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总裁任正非认为:“所谓‘工匠精神’其核心是: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
  北京环境与艺术学校校长单燕玲认为:“工匠精神是爱心、责任、严谨共同作用的产物,有爱心,才有无私的奉献和投入;有责任心,才有专注和执着;有严谨,才有一丝不苟,追求完美。”
  《摩托车修理店的未来工作哲学》的作者马修・克劳福德认为:“工匠精神”简单地说,就是自愿把事情做好,因为这代表一种荣誉。即使没能做好,也会感到憎恶和耻辱。
  何为“工匠精神”?其定义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但最为核心的,都离不开精益求精、创新进取、追求完美极致等内容,包含了严谨、专注、敬业等精神。这在制造行业表现得最典型,工匠们对产品精雕细琢,做好每一个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努力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
  契合了以隐忍含蓄见长的民族特性,在中国的传统语境中,工匠精神是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和传奇浪漫精神的一个词。
  出自江西永修的“样式雷”家族,是个在中国建筑史上大放光芒的家族。雷氏一族皆为建筑匠人,从清康熙年间始直至清末的两百年间,共有八代人主持了皇家建筑设计,负责过北京故宫、三海、圆明园、颐和园、静宜园、承德避暑山庄、清东陵和清西陵等重要工程的设计,中国五分之一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建筑设计都出自这个家族。“样式雷”的家族史,其实也是一部“工匠精神”的旷世传奇。雷氏的每个设计方案,都要按1:100或1:200比例先制作模型,其专注、严苛、极致的标准,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的匠心。
  
  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传统工匠们工作时,不只是制造器物,更是心身的修炼,通过工作感受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道法自然的玄机,体察到物与心的融合;工匠精神是一种专业的价值观。孜孜以求,精益求精,赚钱谋生不是最终目标,宁肯牺牲效率效益,也要慢工出细活,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工匠精神是一种人生态度。倾心于工作,世界再嘈杂也扰不了匠人内心的平静,他们将技术塑造成一门艺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适应时代变革既坚持又创新,塑造了坚定踏实的时代气质,有了对品牌和使命的敬畏,人生便不再是刻板的机械重复,而是时时处处充满了创造的愉悦。
  无论是徜徉在石窟艺术的雕像壁画前,还是流连于精雕细琢的古建遗存中,仿佛能聆听到建造工匠们凝神聚气的呼吸;无论是巧夺天工的青铜器,还是美轮美奂的瓷器,面对这些匠心独具的器物,便能非常直观地感受到登峰造极、出神入化的工匠精神的神奇魅力。   “中国制造”的“短板”亟需“工匠精神”补齐
  2016年1月4日,李克强总理在山西太原的一个座谈会上提到,我国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包括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
  年产圆珠笔400多亿支的中国毫无疑问是制笔大国,却无法实现“圆珠”的完全自主研发和生产。小小圆珠笔的“圆珠”之困,在一定程度上能折射出“中国制造之困”。同样尴尬的现实,还体现在我国制造业的不少方面。如,我国机床产量占到世界总额的38%,可高档数控机床仍依赖于进口;我国钢铁产量世界第一,可大吨位起重机的钢丝绳还需进口。
  经过近三十年的高速增长,我国已由一个农业国家发展为以制造业尤其是低端制造业为产业主体的工业国家,目前我国制造业总产值达到了全球的五分之一。迅速成为世界的工厂之后,“中国制造”近几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风光背后的“短板”问题日益凸显,大而不强、核心技术缺失、劣质假冒产品泛滥、产品同质化、精细化质量和品牌影响力一直处于劣势等众多问题,成为制约“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瓶颈。
  导致“中国制造”之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综合性的,很复杂,但工匠精神的缺失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因,这也成为业界共识。为此,TCL董事长李东生呼吁:“我们需要重拾工匠精神”;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认为:“工匠精神”的塑造将促进中国制造业实现质的飞跃。
  在德国、瑞士等制造业发达的国家,工匠精神早已成为其制造业竞争制胜的灵魂。我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工匠精神传承史,可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工匠精神在近代倍受西方构筑的世界体系的打击,几近埋没、几乎断层,当代中国制造工业步入奋发图强、奋力直追世界先进水平的特殊历史时期,以令人惊讶的速度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工业制造奇迹,只是在全速前行的同时,无暇顾及其余,结果导致了曾在长达千年的历史中大放异彩的工匠精神,在今日中国却日见式微。
  当下的中国,能在载人飞船、嫦娥探月飞行器、高铁、大飞机等尖端科技实现领先,华为、联想、格力等企业也在其领域内占据了世界前沿。但不可忽视的是,还有很大部分的企业为了获取短期利益缺少长远眼光、缺乏整体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敬业精神,“工匠精神”被遗失在对速度与效益的过度追求中,被急功近利的社会心态所取代。于是,多了浮躁,少了沉潜;多了投机取巧,少了踏实苦干;多了急功近利,少了专注持久;多了粗制滥造,少了精工细作,中国产品质量、工艺技术水平乃至中国制造水平也因此引发担忧。
  
  纵观古今中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各行各业经历了从手工业到现代工业的演变,有消亡,有新兴,可无论怎么变迁,“工匠精神”都堪称产品和生产企业的“长寿基因”。不重视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导致中国的一些产品很短命,一些中国企业即使暂时领跑了终也难以为继。 截止2012年,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而我国企业有超过150年历史的屈指可数,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为2.5年、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7至8年,与欧美企业平均寿命40年、日本企业平均寿命58年相比,其差距令人焦虑。
  制造业文化, 尤其是高端制造业,某种意义上就是工匠文化, 哪怕是在新科技革命、工业4.0来袭的时代,“工匠精神”始终仍是核心竞争力,其所涵括的专注敬业,创新创造和实践精神等仍是造物者和整个制造行业的思想支撑。无论科学技术如何发展进步,“工匠精神”都能为驱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提供源动力与支撑点。
  当前,我国经济迫切需要摆脱低端竞争格局,中国制造也正处在迈向中高端的关键时间节点。升级的消费需求比任何时代都更为强烈地呼唤工匠精神,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也离不开工匠精神,“中国制造”当务之急的是需要一场“工业精神”的文化再造。倡导工匠精神,融合古今视野,延续民族精神,恰逢其时。重拾失落已久的“工匠精神”,把“工匠精神”注入“中国制造”的血液中,推进可持续发展和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带动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正当其时。
  都说站上“风口”,猪也能“飞”起来!可当风小了或止了,还能飞翔的就只有鸟儿。“工匠精神”便是“鸟儿”那对万万不能缺失的“隐形”翅膀,它是“中国制造”的精神之钙,是“中国创造”的创新之源,是“中国智造”的灵感之魂。
  复兴“工匠精神”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作为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百科全书式的《天工开物》自刊行以来,并未引起国人重视,被冷落了三百年、险遭湮没,反倒是传播后促进了日本和欧洲的发展。德国马普科学史研究所所长、教授薛凤评价《天工开物》“为工业革命时代欧洲的技术发展输送了不可小觑的影响”。
  “工匠精神”的际遇,其实与《天工天物》的命运多舛很相吻合。虽创造了辉煌,但传统工匠的社会历史地位较低,中国自汉代以来重儒学,主流价值观以仕为上,重农抑商(“商”包括工和商),重道轻器,视巧夺天工为“君子不为”的奇技淫巧,孔子有“君子不器”的说法。墨子是工匠和学者的结合,作为先秦显学的墨学,在先秦诸子眼里却是役夫之道。《天工开物》长期不受待见的社会文化土壤,同样是“工匠精神”受挤压、被边缘化的原因。
  因此,要复兴“工匠精神”,首要的就是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工匠精神”孕育成长的社会氛围。社会舆论要弘扬和放大“工匠精神”的能量,彻底扭转世俗价值观中轻视工匠的传统偏见,在全社会形成敬重产业工人、崇尚“工匠精神”、敬业报国的价值导向。“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企业文化,并非只局限于制造业,其价值追求适用于各类行业。复兴“工匠精神”不是狭隘地要保存“匠人”行业,而是要鼓励人们提升自我,专业敬业,顺应新时代的需求。因此,要引导社会走出浮躁的风气,努力使专注、敬业、执着、创新成为社会共识,使“工匠精神”成为“中国梦”的内在支撑。各行各业都追求极致、彰扬“工匠精神”,才能有力助推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加快全社会凝神聚力共圆中国梦的进程。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上还提出了“我们要用大批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让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人是“工匠精神”的载体,万千“良匠”是复兴“工匠精神”最为关键的因素。要改革职业技能教育,吸引年轻人投入其中。要从追求一纸文凭转换到强调掌握技能,用务实的理念去培养更多“好工匠”,既注重传统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更契合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扭转我国长期性的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不相适应,缓和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技术技能人才短缺并存的“就业结构性矛盾”。
  此外,要强化对工匠荣誉体系的激励机制,建立覆盖从物质到精神层面的奖励机制,使工匠有更强烈的职业荣誉感、成就感。要完善“工匠制度” ,建立让工匠专心于技术的组织,营造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建立创新失败补偿机制。

呼唤工匠精神文章(六)
了不起的“工匠精神”

  在中国,很多新词需要借助于政治手段,特别是借助领导人讲话才能火起来,而每年春天的全国两会往往是新词的“爆发期”。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的“工匠精神”,无疑是最引人关注的新词之一。那么,什么是工匠精神?为什么要培育工匠精神?

  代表委员们在两会会场上从不同侧面对工匠精神进行了阐述。制造手机的雷军说“工匠精神就是看不到的地方也做精致”;演员张国立的理解是“踏踏实实做好一件事、做精一件事”;从生产摩托到生产汽车的李书福则视工匠精神为“把自己岗位的工作做得最细,打磨得更好”;工艺美术大师吴元全认为工匠精神就是“认真、敬业的精神”;曾经在德国学习和工作多年的科技部部长万钢则将工匠精神概括为敬业精神……表述虽各有不同,工匠精神的根本在于“认真做事”。
  近日《工人日报》连续报道了一些大国工匠的传奇故事。中国航天最年轻的特级技师王曙群将“把每项测试数据做到极致”作为座右铭,工艺雕刻大师马荣被誉为钢板上的“手指舞者”,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数控车高级技师胡胜的工作被形象地称为“在金属上进行雕刻的艺术”……。梳理每一位大国工匠的事迹,追寻每一个高级技师的成长轨迹,不难发现,他们都有着共同的特质:长年累月苦练职业技能,持久专注深耕同一领域,严肃认真对待道道工序,追求极致打磨每个产品。从这些“大国工匠”身上不难看出,工匠精神的内涵主要是指对产品质量的精益求精,对工艺制造的一丝不苟,对完美无瑕的孜孜追求。它的核心在于,不仅把工作当作谋生、赚钱的工具和手段,而且树立对工作的敬畏,对责任的担当,对质量的执着,对手艺的珍视,对名誉的尊重。一个企业蕴藏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企业才能基业长青。从德国的精密机床和仪器到瑞士的机械手表,我们不难看到工匠精神带给一国制造业的巨大经济效益和强大生命力。
  中国缺少工匠精神,其来有自。早在97年前胡适先生就创作《差不多先生传》,以此讽刺当时的中国人处事马虎、不肯认真的做事态度。鲁迅先生也曾经说过“中国四万万的民众害着一种毛病,病源就是那个马马虎虎,就是那随它怎么都行的不认真态度。”最近几十年,有些企业为了追求速度和规模而采取的粗放型生产方式,使得技术条件难以满足要求,追求质量有心无力。李克强总理曾沉痛地说,钢铁产能过剩,却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连圆珠笔的“圆珠”都要进口。而长期“有供给就有需求”的状况,也在看不见的层面损害了追求质量的态度。如果在改进技术、提升质量上投入1块钱能得到5块钱的回报,而在扩张规模、增加数量上投入1块钱可以得到10块钱的回报,那质量肯定就被放在价值排序的后面了。
  经过数量的扩张之后,必然会进入质量的提升。我国大约有220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是响当当的制造业大国。然而在全球市场上,谈起“品质”、“质量”,却很少有中国制造排在前头。李克强总理在不同场合,多次用国人去日本抢购马桶盖的例子来说明“国货当自强”――我们自己的产品质量上去了,才可能夺回市场。从这个角度看,所谓工匠精神,就是以更好的态度,以创新为导向、以技术为生命、以质量为追求,生产更好的产品,正所谓“增品种、提品质、上品味、创品牌”。
  其实,中国自古就不缺乏工匠精神。《诗经》里就歌咏过对玉器、石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庖丁解牛”的故事广为人知,“班门弄斧”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历代能工巧匠们匠心独具,从“雨过天青云破处”的汝窑瓷器到“无需一铁一钉”的古建筑榫卯结构,把敬畏与虔信,连同自己的感悟,倾注于一双巧手,创造了独具风韵的“东方制造”。只是,作为现代化路上的追赶者,我们把这些手艺乃至手艺背后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都当作前现代的东西而扬弃了。如今,在很多领域,工匠精神已经缺失了很久,粗制滥造似乎成了一种时代病。在政界,“拍脑袋”者大有人在,各种不科学的决策、难落实的政策仍然很多;城市建设中“拉链路”、“短命建筑”层出不穷,从规划到建筑都缺少科学、眼光和胸怀;新闻传媒,许多消息真假不辨,“标题党”只求一时博取眼球……。凡此种种,无一不是缺少那种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规则坚守、对产品负责、对创新热心精神的体现。
  工匠精神很重要,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当我们呼唤工匠精神的时候,我们应该花更多的心血培育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离不开历史的传承,离不开追求品质和创新的企业文化,离不开成熟的职业教育体系,更离不开社会对工匠价值的认可与尊重。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从新闻联播中听到,北京召开了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座谈会,会上,李克强总理又提到要培育工匠精神。
  责任编辑 肖称萍

呼唤工匠精神文章

http://m.zhuodaoren.com/yuwen291354/

推荐访问:时代呼唤工匠精神 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

作文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信用社资金清算文章 下一篇:中国电信人力资源管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