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

2016-06-04 阅读答案 阅读:

第一篇:《内蒙古赤峰市2015届高三4月(第四次)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内蒙古赤峰市2015届高三4月(第四次)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内蒙古赤峰市2015届高三4月(第四次)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2015.4

第I卷

阅读题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3题。

影响中国的三重文化 修建军

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各诸侯国被浓重的危机感所笼罩,各自都想方设法解除内忧外患,获得竞争优势。那些执政卿大夫们也提出各种思想主张,其中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主要有三家:鲁国孔子的儒家思想、齐国管仲的法家思想和楚国老子的道家思想。 春秋时期的主导文化是一种政治文化,其基本框架继承了殷商西周的礼乐文化。“礼易僵化,乐以辅之”,目标是把行礼者带入审美境界。对这种政治文化继承最全面和最深入的是孔子。西周时“礼不下庶人”,孔子扩大了礼的范围,主张对所有人都“齐之以礼”。礼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维护井然的社会秩序。孔子不仅仅把礼理解为一种礼仪,而是更看中礼仪背后的道德之心。有了伦理感和道德心,礼才真正获得了依托。于是,孔子又为礼找到了人性根据,那就是仁。“仁者,爱人”,这种爱起于“亲亲”之爱,推而广之,终于“泛爱众”,实际上就是“仁政”。从文化渊源上看,孔子思想核心似乎是礼,因为“仁”是后续的,是补充的,是为了让礼深深扎根于人性深处,以充分证明它的合法性。而正是由于“仁”的出现,以及“仁”所具有的某种挣脱外界束缚的独立性,使得孔子所倡导的政治文化带上了鲜明的理想化色彩。

真正更具实用主义色彩的政治文化是齐国名相管仲创造的。管仲的思想比较复杂:他讲究德的重要性,认为“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他有民本思想,认为“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他讲究礼,在用人上尊贤授德、察能授官,这是类似于仁政的一面。但是,他还显露了强势的一面,执“法”的严厉。管仲是礼法并举,德法并用。他打破血缘亲情对执法的困扰,讲究律法面前无分贵贱。对管仲来说,仁政不过是增强实力的手段,真正要做的是把齐国的王权延伸到国外,实现“霸道”。

另外的执政卿大夫则看到了争权谋利、勾心斗角背后的虚无,从而采取了逃避策略,这个人就是老子。在老子看来,文明推进的每一步都是因为社会的退步,“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所有的政治策略都会导致社会危害。因此,他希望“无为而治”,绝圣弃智,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无知无欲,才能获得幸福。

儒家、法家尽管文化走向不同,但是其核心部分都属于一种政治文化,目标是安抚民众,改造社会,稳固统治,伸张王权;而以老子为鼻祖的道家文化,作为政治文化的对立面出现。它把人们的目光由现实世界引向对个体生命的自觉和感悟,而对龌龊功利的政治文化深恶痛绝,从而走到儒法的反面。而恰好在这一面,道家走向对肉身的感悟,强调了对精神自由的思考,把文化的视野收束到了个体那里,追求一种柔弱、安静、素朴、自然的生命状态。

至此,春秋时期的主要文化流派都已生成。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那里,发展出了“王道”;在以管仲为代表的法家那里,膨胀为“霸道”;而在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那里退化为“无为而治”。这三个文化流派构成双重对立结构,中国传统文化就在这多重缠绕的张力结构中彼此制约,相克相生,不断生成和释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活力,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

1.下列关于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出现浓重的危机感,这种危机感和“礼崩乐坏”有直接关系, 社会危机催生了诸多思想家及思想流派。

B.春秋时期社会动荡,各种思想主张纷纷提出,孔子、管仲、老子也提出了自己的 见解主张,对后世产生比较深远的影响。

C.儒、法、道三家思想均是为了使诸侯国解除内忧外患,在竞争中获得优势。“礼 易僵化,乐以辅之”、孔子的“齐之以礼”都是为了唤醒社会对礼的重视。

D.儒家文化属于政治文化,其基本框架是“礼乐文化”,核心应是“礼”。西周时 “礼”是上层人士的特权,孔子扩大了礼的范围,目的是想通过礼来使社会秩序 井然。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仁政”思想的产生,其实是吸收并发展了殷周“礼乐文化”,以伦理感和 道德心为依托,以“仁”为人性依据,把“亲亲”之爱扩大为“泛爱众”。

B.“仁”及“仁”的独立性使儒家文化带有鲜明的理想化色彩,在“礼”和“仁” 中,“礼” 应该是核心,“仁”是方法手段。

C.管仲属法家的主要原因是,执法严厉,表现较为强势,强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最终目的是延伸王权实现“霸道”。

D.道家在动荡的社会面前采取的是逃避策略,认为社会退步,文明才能发展;“无 为而治”“绝圣弃智”是逃避策略的典型表现。

3.根据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法两家主张均体现了民本思想, 两家核心部分都属于一种政治文化,而道家 走向了儒法对立面,关注的是生命的个体。

B.儒家思想、法家思想、道家思想等,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多重性,正是这多重文化 的互相制约、互相促进才让中华古老文化不断焕发出生命力。

C.孔子的“齐之以礼”,管仲的“‘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是同一种政治文化, 而老子强调对个体生命的自觉感悟,追求精神的自由。

D.儒法道三种思想构成中国文化的双重对立结构,第一重是由有理想化色彩的儒家 和实用主义色彩的法家构成;第二重是由法家与注重精神自由的道家构成。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阅读答案__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德辉,字耀卿,冀宁交城人。少力学,数举于乡。试掾史台,会盗杀卜者,有司纵迹之,获僧匿一妇人,搒掠诬服,狱具,德辉疑其冤,其后果得盗。

岁丁未,世祖在潜邸,召见,问曰:“或云,辽以释废,金以儒亡,有诸?”对曰:“辽事臣未周知,金季乃所亲睹。宰执中虽用一二儒臣,余皆武弁世爵,及论军国大事,又不使预闻,大抵以儒进者三十之一,国之存亡,自有任其责者,儒何咎焉!”世祖然之。又曰:“祖宗法度具在,而未尽设施者甚多,将如之何?”德辉指银盘,喻曰:“创业之主,如制此器,精选白金良匠,规而成之,畀付后人,传之无穷。当求谨厚者司掌,乃永为宝用。否则不惟缺坏,亦恐有窃而去之者矣。”世祖良久曰:“此正吾心所不忘也。”又问:“农家作劳,何衣

第二篇:《内蒙古赤峰市2015届高三4月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含详细答案)》

秘密★启用前 内蒙古赤峰市2015届高三4月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2015.4 注意事项: 1.本测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纸。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3题。 影响中国的三重文化 修建军 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各诸侯国被浓重的危机感所笼罩,各自都想方设法解除内忧外患,获得竞争优势。那些执政卿大夫们也提出各种思想主张,其中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主要有三家:鲁国孔子的儒家思想、齐国管仲的法家思想和楚国老子的道家思想。 春秋时期的主导文化是一种政治文化,其基本框架继承了殷商西周的礼乐文化。?礼易僵化,乐以辅之?,目标是把行礼者带入审美境界。对这种政治文化继承最全面和最深入的是孔子。西周时?礼不下庶人?,孔子扩大了礼的范围,主张对所有人都?齐之以礼?。礼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维护井然的社会秩序。孔子不仅仅把礼理解为一种礼仪,而是更看中礼仪背后的道德之心。有了伦理感和道德心,礼才真正获得了依托。于是,孔子又为礼找到了人性根据,那就是仁。?仁者,爱人?,这种爱起于?亲亲?之爱,推而广之,终于?泛爱众?,实际上就是?仁政?。从文化渊源上看,孔子思想核心似乎是礼,因为?仁?是后续的,是补充的,是为了让礼深深扎根于人性深处,以充分证明它的合法性。而正是由于?仁?的出现,以及?仁?所具有的某种挣脱外界束缚的独立性,使得孔子所倡导的政治文化带上了鲜明的理想化色彩。 真正更具实用主义色彩的政治文化是齐国名相管仲创造的。管仲的思想比较复杂:他讲究德的重要性,认为?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他有民本思想,认为?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他讲究礼,在用人上尊贤授德、察能授官,这是类似于仁政的一面。但是,他还显露了强势的一面,执?法?的严厉。管仲是礼法并举,德法并用。他打破血缘亲情对执法的困扰,讲究律法面前无分贵贱。对管仲来说,仁政不过是增强实力的手段,真正要做的是把齐国的王权延伸到国外,实现?霸道?。 另外的执政卿大夫则看到了争权谋利、勾心斗角背后的虚无,从而采取了逃避策略,这个人就是老子。在老子看来,文明推进的每一步都是因为社会的退步,?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所有的政治策略

都会导致社会危害。因此,他希望?无为而治?, 绝圣弃智,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无知无欲,才能获得幸福。 儒家、法家尽管文化走向不同,但是其核心部分都属于一种政治文化,目标是安抚民众,改造社会,稳固统治,伸张王权;而以老子为鼻祖的道家文化,作为政治文化的对立面出现。它把人们的目光由现实世界引向对个体生命的自觉和感悟,而对龌龊功利的政治文化深恶痛 1 / 12

第三篇:《高二语文考试试卷》

北大培文学校2015年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语 文 试题

命题人:张文周 审核人:李谦信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做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3题。

影响中国的三重文化 修建军

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各诸侯国被浓重的危机感所笼罩,各自都想方设法解除内忧外患,获得竞争优势。那些执政卿大夫们也提出各种思想主张,其中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主要有三家:鲁国孔子的儒家思想、齐国管仲的法家思想和楚国老子的道家思想。

春秋时期的主导文化是一种政治文化,其基本框架继承了殷商西周的礼乐文化。“礼易僵化,乐以辅之”,目标是把行礼者带入审美境界。对这种政治文化继承最全面和最深入的是孔子。西周时“礼不下庶人”,孔子扩大了礼的范围,主张对所有人都“齐之以礼”。礼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维护井然的社会秩序。孔子不仅仅把礼理解为一种礼仪,而是更看中礼仪背后的道德之心。有了伦理感和道德心,礼才真正获得了依托。于是,孔子又为礼找到了人性根据,那就是仁。“仁者,爱人”,这种爱起于“亲亲”之爱,推而广之,终于“泛爱众”,实际上就是“仁政”。从文化渊源上看,孔子思想核心似乎是礼,因为“仁”是后续的,是补充的,是为了让礼深深扎根于人性深处,以充分证明它的合法性。而正是由于“仁”的出现,以及“仁”所具有的某种挣脱外界束缚的独立性,使得孔子所倡导的政治文化带上了鲜明的理想化色彩。

真正更具实用主义色彩的政治文化是齐国名相管仲创造的。管仲的思想比较复杂:他讲究德的重要性,认为“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阅读答案__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

他有民本思想,认为“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他讲究礼,在用人上尊贤授德、察能授官,这是类似于仁政的一面。但是,他还显露了强势的一面,执“法”的严厉。管仲是礼法并举,德法并用。他打破血缘亲情对执法的困扰,讲究律法面前无分贵贱。对管仲来说,仁政不过是增强实力的手段,真正要做的是把齐国的王权延伸到国外,实现“霸道”。

另外的执政卿大夫则看到了争权谋利、勾心斗角背后的虚无,从而采取了逃避策略,这个人就是老子。在老子看来,文明推进的每一步都是因为社会的退步,“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所有的政治策略都会导致社会危害。因此,他希望“无为而治”,绝圣弃智,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无知无欲,才能获得幸福。【阅读答案__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

儒家、法家尽管文化走向不同,但是其核心部分都属于一种政治文化,目标是安抚民众,改造社会,稳固统治,伸张王权;而以老子为鼻祖的道家文化,作为政治文化的对立面出现。它把人们的目光由现实世界引向对个体生命的自觉和感悟,而对龌龊功利的政治文化深恶痛绝,从而走到儒法的反面。而恰好在这一面,道家走向对肉身的感悟,强调了对精神自由的思考,把文化的视野收束到了个体那里,追求一种柔弱、安静、素朴、自然的生命状态。

至此,春秋时期的主要文化流派都已生成。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那里,发展出了“王道”;在以管仲为代表的法家那里,膨胀为“霸道”;而在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那里退化为“无为而治”。这三个文化流派构成双重对立结构,中国传统文化就在这多重缠绕的张力结构中彼此制约,相克相生,不断生成和释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活力,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出现浓重的危机感,这种危机感和“礼崩乐

坏”有直接关系,社会危机催生了诸多思想家及思想流派。

B.春秋时期社会动荡,各种思想主张纷纷提出,孔子、管仲、老子

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主张,对后世产生比较深远的影响。

C.儒、法、道三家思想均是为了使诸侯国解除内忧外患,在竞争中

获得优势。“礼易僵化,乐以辅之”、孔子的“齐之以礼”都是为了唤醒社会对礼的重视。

D.儒家文化属于政治文化,其基本框架是“礼乐文化”,核心应是“礼”。西周时“礼”是上层人士的特权,孔子扩大了礼的范围,目的是想通过礼来使社会秩序井然。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仁政”思想的产生,其实是吸收并发展了殷周“礼乐文

化”,以伦理感和道德心为依托,以“仁”为人性依据,把“亲亲”之爱扩大为“泛爱众”。

B.“仁”及“仁”的独立性使儒家文化带有鲜明的理想化色彩,在

“礼”和“仁”中,“礼” 应该是核心,“仁”是方法手段。 C.管仲属法家的主要原因是,执法严厉,表现较为强势,强调在法律

面前人人平等,最终目的是延伸王权实现“霸道”。

D.道家在动荡的社会面前采取的是逃避策略,认为社会退步,文明才

能发展;“无为而治”“绝圣弃智”是逃避策略的典型表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法两家主张均体现了民本思想, 两家核心部分都属于一种政治文化,而道家走向了儒法对立面,关注的是生命的个体。

B.儒家思想、法家思想、道家思想等,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多重性,正是这多重文化的互相制约、互相促进才让中华古老文化不断焕发出生命力。

C.孔子的“齐之以礼”,管仲的“‘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是同一种政治文化,而老子强调对个体生命的自觉感悟,追求精神的自由。

D.儒法道三种思想构成中国文化的双重对立结构,第一重是由有理想化色彩的儒家和实用主义色彩的法家构成;第二重是由法家与注重精神自由的道家构成。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德辉,字耀卿,冀宁交城人。少力学,数举于乡。试掾史台,会盗杀卜者,有司纵迹之,获僧匿一妇人,搒掠诬服,狱具,德辉疑其冤,其后果得盗。

岁丁未,世祖在潜邸,召见,问曰:“或云,辽以释废,金以儒亡,有诸?”对曰:“辽事臣未周知,金季乃所亲睹。宰执中虽用一二儒臣,余皆武弁世爵,及论军国大事,又不使预闻,大抵以儒进者三十之一,国之存亡,自有任其责者,儒何咎焉!”世祖然之。又曰:“祖宗法度具在,而未尽设施者甚多,将如之何?”德辉指银盘,喻

曰:“创业之主,如制此器,精选白金良匠,规而成之,畀付后人,传之无穷。当求谨厚者司掌,乃永为宝用。否则不惟缺坏,亦恐有窃而去之者矣。”世祖良久曰:“此正吾心所不忘也。”又问:“农家作劳,何衣食之不赡?”德辉对曰:“农桑天下之本,衣食之所从出者也。男耕女织,终岁勤苦,择其精者输之官,余粗恶者将以仰事俯育。而亲民之吏复横敛以尽之,则民鲜有不冻馁者矣。” 岁戊申春,释奠,世祖曰:“孔子庙食之礼何如?”对曰孔子为万代王者师有国者尊之则严其庙貌修其时祀其崇与否于圣人无所损益但以此见时君崇儒重道之意何如耳 世祖曰:“今而后,此礼勿

废。”世祖即位,起德辉为河东南北路宣抚使,下车,击豪强,黜赃吏,均赋役。耆耋不远数百里来见,戴之若神明。西川帅纽邻重取兵千余人,吏畏其威,莫敢申理,隶凤翔屯田者八百余人,屯罢,兵不归籍。会签防戍兵,河中浮梁故有守卒,不以充数。悉条奏之,帝可其请。兵后孱民多依庇豪右,有以身佣藉衣食,岁久掩为家奴,悉遣还之为民。八十卒。 (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五十》 )【阅读答案__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搒掠诬服,狱具 掠:拷打

B.国之存亡,自有任其责者! 任:承担

C.畀付后人,传之无穷 畀:赐予、给予

D.农家作劳,何衣食之不赡 赡:供养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曰/孔子为万代王者师/有国者尊之/则严其庙貌修其时祀/其崇与否/于圣人无所损益/但以此见时君/崇儒重道之意何如耳

B.对曰/孔子为万代王者/师有国者尊之/则严其庙貌修其时/祀其崇与否/于圣人无所损益/但以此见时君崇儒重道之意何如耳

C.对曰/孔子为万代王者师/有国者尊之/则严其庙貌/修其时祀/其崇与否/于圣人无所损益/但以此见时君崇儒重道之意何如耳

D.对曰/孔子为万代王者/师有国者尊之/则严其庙貌修其时/祀其崇与否/于圣人无所损益/但以此见时君/崇儒重道之意何如耳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德辉虑事周全,仔细认真。他在御史台做小吏,有盗贼杀一算命先生,官府获藏匿一妇人的僧人,僧人屈打成招,张德辉怀疑是冤案,后来果真捕获真凶。

B.张德辉善于应对,尊儒重道。在回答金以儒亡这个问题时,他为儒臣开脱,指出正因不重用儒臣,金朝才灭亡;在祭祀孔子时,让世祖知道尊儒重道的意义。

C.张德辉巧用比喻,委婉劝谏。世祖问到祖宗法度不能完全实施时,他将开创国家大业比作制造银盘,要选良匠按规矩制成,再由谨慎厚道之人掌管。

D.张德辉不畏强权,一心为民。他任河东南北路宣抚使时,刚一到任,便打击豪强,罢免贪官污吏,平均赋役负担,老人都不远数百里来看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而亲民之吏复横敛以尽之,则民鲜有不冻馁者矣。

(2)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第四篇:《2015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5月仿真模拟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

2015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5月仿真模拟测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准确填写、填涂到指定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作答在试卷上无效。

3、请用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在规定区域作答。

第Ⅰ卷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阅读答案__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

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各诸侯国被浓重的危机感所笼罩,各自

都想方设法解除内忧外患,获得竞争优势。那些执政卿大夫们提出各种思想主张、政策

谋略,施展于政治、军事和外交领域,其中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主要有三家。

春秋时期的主导文化是一种政治文化,其基本框架继承了殷商西周的礼乐文化。周

礼可以说是殷周社会秩序思想的一个总结,核心是设定了家庭血缘关系与社会等级关系

之间的同一秩序。对这种政治文化继承最全面和最深入的是孔子。西周时‚礼不下庶人‛,

孔子扩大了礼的范围,主张对所有人都‚齐之以礼‛。孔子又为礼找到了人性根据‚仁‛。

‚仁者,爱人‛,这种爱起于‚亲亲‛之爱,推而广之,终于‚泛爱众‛,实际上就是所

谓的‚仁政‛。从文化渊源上看,孔子思想核心似乎是礼,因为‚仁‛是后续的,是补

充的,是为了让礼深深扎根于人性深处,以充分证明它的合法性。正是 ‚仁‛的出现,

以及‚仁‛所具有的某种挣脱外界束缚的独立性,使得孔子所倡导的政治文化带上了鲜

明的理想化色彩。

真正更具实用主义色彩的政治文化是齐国名相管仲创造的。管仲的思想比较复杂:

他讲究德的重要性,认为‚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他有民本思想,认为‚政之所行,

在顺民心‛;他讲究礼,在用人上尊贤授德、察能授官,这是类似于仁政的一面。但是,

他还显露了强势的一面,其一是执‚法‛的严厉。管仲是礼法并举,德法并用。他打破

血缘亲情对执法的困扰,讲究律法面前无分贵贱。其二是推行‚作内政而寄军令‛,以

乡建制,推行全民皆兵的政策,强化了军队的战斗力。他实现了‚九合诸侯‛‚一匡天

下‛,帮助齐桓公成为霸主。仁政不过是增强实力的手段,管仲真正要干的是要把齐国

的王权延伸到国外,实现‚霸道‛。

另外的执政卿大夫则看到了争权谋利、勾心斗角背后的虚无,从而采取了逃避策略,

这个人就是老子。在老子看来,整个春秋时代是历史的倒退,文明推进的每一步都是因

为社会的退步,‚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

【阅读答案__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

‘义’而后‘礼’。‛所有的政治策略都导致社会危害。‚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因此,

他希望‚无为而治‛,绝圣弃智,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无知无欲,才能获得幸福。

春秋时期的三个文化流派构成双重张力结构,首先在政治文化内部,儒家文化和

法家文化彼此对应,由此导致王道和霸道相互制衡,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张力。

而道家文化作为政治文化的对立面出现,它把人们的目光由现实世界引向对个体生命的

自觉和感悟,又和政治文化之间形成了一种张力结构。中国传统文化就在这多重缠绕的

张力结构中彼此制约,相克相生,不断生成和释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活力,滋养着

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不仅对殷商西周的礼乐文化继承得最全面和最深入,而且还扩大了礼的范围,

并为之找到了人性的根据“仁”。

B.具有实用主义色彩的政治文化的创造者是齐国名相管仲,他将孔子的“仁政”用

到人才上,尊贤授德,察能授官。【阅读答案__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

C.老子的道家文化实际上是春秋时期的政治文化的对立面,老子认为当时所有的政

治策略都给社会带来了危害。

D.孔子的“仁政”、管仲的“霸道”、老子的“道”,三家学说构成了春秋时期的重要

文化流派,对后世影响深远。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春秋时期的三个文化流派是在面对当时社会“礼乐崩坏”的局面,各诸侯国感受

到严重危机,都在想方设法解除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形成的。

B.对以家庭血缘关系与社会等级关系为基本框架的政治文化,孔子提出了“仁”的

思想,这使得孔子所倡导的政治文化带上了鲜明的理想化色彩。

C.管仲的思想比较复杂,他讲究德的重要性,有民本思想,讲究礼;还显露了强势

一面,仁政在他那里不过是增强实力、实现“霸道”的手段。

D.在老子看来,整个春秋时代的政治文化都导致了历史的倒退,并且认为所有的争

权谋利、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都是虚无而且无益于社会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阅读答案__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

A.管仲实施以乡为建制单位,来推行全民皆兵的政策,既强化了军队的战斗力,更

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策略,即帮助齐桓公称霸诸侯。

B.老子的道家思想有着针对性的社会现实基础,它正是面对春秋时期“礼乐崩坏”、

人心不古的政治黑暗现实,主张 “无为而治”,回归于 “道”。

C.春秋时期的儒家、法家、道家三个文化流派构成双重张力结构,即儒家文化与法

家文化构成的关系是平等的,它们合在一起与道家文化形成对立。

D.儒家、法家、道家文化构成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在多重缠绕的张力结构中彼此

制约着,相生相克,不断生成和释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活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理解(1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也。曾祖皎,周(北周)赠开府仪同、大将军、遂州

刺史。高祖徽,周河内太守。祖果,周温州刺史,入隋,工部尚书、义兴公,《周书》

有传。父咤,隋昌州长史。如晦少聪悟,好谈文史。

隋大业中以常调①预选,吏部侍郎高孝基深所器重,顾谓之曰:‚公有应变之才,当

为栋梁之用,愿保崇令德。今欲汝俯就卑职,为须少禄俸耳。‛遂补滏阳尉,寻弃官而..

归。太宗平京城,引为秦王府兵曹参军,俄迁陕州总管府长史。时府中多英俊,被外迁

者众,太宗患之。记室房玄龄曰:‚府僚去者虽多,盖不足惜。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

才也。若大王守籓端拱,无所用之;必欲经营四方,非此人莫可。‛太宗大惊曰:‚尔不..

言,几失此人矣!‛遂奏为府属。

后从征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尝参谋帷幄。时军国多事,剖断如流,

深为时辈所服。累迁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封建平县男,食邑三百户。寻以本官兼文学馆学士。天策府建,以为从事中郎,画象于丹青者十有八人,而如晦为冠首,其见重如此。隐太子深忌之,谓齐王元吉曰:‚秦王府中所可惮者,唯杜如晦与房玄龄耳。‛因

谮之于高祖,乃与玄龄同被斥逐。后又潜入画策,及事捷,与房玄龄功等,擢拜太子左..

庶子,俄迁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

贞观二年,以本官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仍总监东宫兵马事,号为称职。三年,

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仍知选事,与房玄龄共掌朝政。至于台阁规模及典章人物,

皆二人所定,甚获当代之誉,谈良相者,至今称房、杜焉。 其年冬,遇疾,表请解职,许之,禄赐特依旧。太宗深忧其疾,频遣使存问,名医上药,相望于道。四年,疾笃,令皇太子就第临问,上亲幸其宅,抚之流涕,赐物千段;

及其未终,见子拜官,遂超迁其子左千牛构为尚舍奉御。寻薨,年四十六。太宗哭之甚..

恸,废朝三日,赠司空,徙封莱国公,谥曰成。太宗后因食瓜而美怆然悼之遂辍食之半

遣使奠于灵座其后太宗忽梦见如晦若平生及晓以告玄龄言之歔欷令送御馔以祭焉。明年

如晦亡日,太宗复遣尚宫至第慰问其妻子。终始恩遇,未之有焉。

(《旧唐书·杜如晦》有删改)

注释:①常调:按常规迁选官吏。

4.对于文中加点的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今欲汝俯就卑职 俯就:屈尊就职 ..

B.若大王守籓端拱,无所用之 端拱:恪守本分,清静无为 ..

C.后又潜入画策 画策:画像,画图 ..

D.遂超迁其子左千牛构为尚舍奉御 超迁:破格提拔 ..

5.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宗后因食瓜/而美怆然/悼之/遂辍食之半/遣使奠于灵座/其后太宗忽梦见如晦/

若平生/及晓以告玄龄/言之歔欷/令送御馔以祭焉

B.太宗后因食瓜/而美/怆然悼之/遂辍食/之半遣使奠于灵座/其后太宗忽梦/见如晦

若平生/及晓/以告玄龄/言之歔欷/令送御馔以祭焉

C.太宗后因食瓜而美/怆然悼之/遂辍食/之半遣使奠于灵座/其后太宗忽梦/见如晦

若平生/及晓以告玄龄/言之歔欷/令送御馔以祭焉

D.太宗后因食瓜而美/怆然悼之/遂辍食之半/遣使奠于灵座/其后太宗忽梦见如晦若

平生/及晓/以告玄龄/言之歔欷/令送御馔以祭焉

6.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解读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杜如晦家世显赫,世代为官。曾祖父被追赠为开府仪同、大将军、遂州刺史,高

祖父曾任河内太守,祖父任温州刺史、工部尚书,父亲曾任昌州长史。

B.杜如晦聪慧明达,深受器重。隋朝时,吏部侍郎高孝基对他另眼相看,说他是栋

梁之材。太宗认为他是王佐之材,在秦王府众人被外迁之际,奏请把他留下。

C.杜如晦功勋卓著,多次被封赏。在跟随太宗征讨天下之际就被高祖封为建平县男,

待太宗即位后,升迁为太子左庶子,不久又升任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

D.杜如晦生前辉煌,死后亦荣耀。他死后,太宗很伤心,三日不朝,追赠他为司空。

在第二年他的忌日当天,太宗还专门派人到他家里去慰问他的妻子儿女。

7.把下列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画象于丹青者十有八人,而如晦为冠首,其见重如此。(5分)

(2)太宗深忧其疾,频遣使存问,名医上药,相望于道。(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卜 算 子 葛立方

袅袅水芝红,脉脉蒹葭浦。淅淅西风淡淡烟,几点疏疏雨。

草草展杯觞,对此盈盈女。叶叶红衣当酒船,细细流霞举。

8.上片是如何描写荷花的?请结合诗句赏析。(5分)

9.本词使用叠词多而且好,请任选三个描写对象不同的叠词进行赏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按要求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每空1分。(6分)

(1)《逍遥游》中,指出大鹏依然有所待的句子

是: , 。

(2)杜牧在《阿房宫》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六国和秦国的灭亡都是自己不修自身,咎由

自取,怨不得别人。具体语句

是: , 。 , 。

(3)《离骚》中表明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别人奉为信条的两

句: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第四(12)两题中选定一题作答。注意:只能作答选定题目

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老作家的义举

奚同发

老作家是在生命的最后当做‚收山之作‛来写那部长篇小说的。闭门谢客,十年磨

砺,当六卷本二百多万字的小说最后封笔的时候,他想想自己的生命之灯是否也快熄了。

想一想,十年来,天天忙于写书,犹如与世隔绝,竟再也没有踏上街道。出版社的人拿

走书稿后,老作家决定出去走走。

一位年轻的爸爸,带着一个两岁多的孩子,先是说问他一下路,而后就说自己是来

这座城市工作的,把工作的地址丢了,一天下来钱也花完了,小孩子很饿没吃饭。

老作家当即拿出十元钱让他们去吃饭。

没有走出六十米,老作家就看到一个脖子下挂着牌子的孩子,站在街边,说父母有

病,自己没钱上学,求好心人相帮。

老作家的老眼竟泛起一层潮雾,他没想到在这儿竟与自己作品中的人物相遇了。他

毫不犹豫地拿出五十元钱给了这个孩子。

想着那个失学的孩子,他的心里不好受,一边走还一边喃喃自语。突然,一个穿着很不错的青年女子挡在他面前。女子一副为难而不好意思的表情,老作家瞧着她问有什么事。她似乎犹豫再三才下了决心说似的,原来,她去别的地方办事,转车到这儿,没想到钱丢了,没办法回去,看老作家能否帮帮她,有个车票钱就行,还让他留下地址,回家后就把钱寄来,只是‚借‛。

也是的,出门不容易,一分钱困倒英雄汉的事多了。老作家一问原来需要四十多元钱,好吧,老作家就拿出五十元给了这女子。

老作家遇到了一位因交通事故死了儿子来城市告状的老人,背着脏兮兮的行李卷,一副走到哪儿就住到哪儿的样子……遇到一个残疾儿童没有饭吃了,或是要看病了什么的……与一位穿着很体面的小伙子相遇,小伙子手里拿了一封已经写好的电报,说是来这儿办事,钱丢了,想找他帮忙就是十多元的电报钱。

老作家没想到,在他一个个遭遇这些人的时候,手里的钱早已送完。这时,老作家身上嘟嘟地发出声响来。原来他写作时养成了每天在自己的小院里散步的习惯。老伴儿怕他出事,就专门为他买了个传呼机,也只有老伴儿和两个儿子知道号码,平时几乎没响过,老作家甚至都忘记了还有这个玩意。老作家拿出传呼机一看就急了,原来老伴儿发病住院。这可怎么办?他急忙返身才发现早走出很远的街道,至少乘公交车也有五六站了。

他一边摸钱一边拦的士,可是他发现自己分文皆无。当然,出租车仅仅开出去不到五十米,司机就让他下车,并说,没钱坐什么车呀。再想解释什么时,出租车早一溜烟开走了。

老作家跑步赶到公交车站牌下,要先投币,他无奈地站在车门口说自己的钱刚才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现在他要坐车回家,家里……他的话没说完,公交车的门便‚咣‛的一声关了。他好像还听见司机说了一句,这种人见得多了……

老作家想用公用电话只花几角钱打个电话……老作家拦了一个蹬三轮车的老年

人……老作家拦了一个骑自行车的年轻人……老作家与刚才他给过拍电报钱的人相遇,那人还在那儿向别人要拍电报钱……

老作家的额头上早就汗流如雨。他开始跑步……

急跑不足一百米,加上刚才的一系列遭遇,他开始感到头晕眼花,五脏翻滚,只好一下子就蹲下来。可是没有谁问他一声,最多是回头多看他几眼。

当那个手拿一串红红的糖葫芦的小女孩,跟着爸爸从老作家面前走过时,她问了一声:‚老爷爷,你怎么了?‛可是,她的话没说完,爸爸已严厉地训斥她了:‚不要跟陌生人乱讲话,瞧他那样,也是个骗子。‛老作家的心里似刀剜一样地痛。而后他的眼睛望着天空,他想象不出,现在的人为什么都成了这样?那一刻他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词,那就是‚听天由命‛吧。

‚老爷爷,你是饿了吧?给你吃串糖葫芦吧……‛

一个童声打断了他的思维。老作家看着那个漂亮的小女孩,她一定是偷偷地或是强行挣脱了爸爸的手跑回来了。老作家眼里放出了亮光,流下两行热泪。他知道,自己终于找到那种想象中的东西了……

第五篇:《云南省玉溪一中2015届高三5月仿真卷语文 Word版含答案》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

语 文

考试时间:9:00——11:30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准确填写、填涂到指定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作答在试卷上无效。

3、请用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在规定区域作答。

第Ⅰ卷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各诸侯国被浓重的危机感所笼罩,各自都想方设法解除内忧外患,获得竞争优势。那些执政卿大夫们提出各种思想主张、政策谋略,施展于政治、军事和外交领域,其中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主要有三家。

春秋时期的主导文化是一种政治文化,其基本框架继承了殷商西周的礼乐文化。周礼可以说是殷周社会秩序思想的一个总结,核心是设定了家庭血缘关系与社会等级关系之间的同一秩序。对这种政治文化继承最全面和最深入的是孔子。西周时‚礼不下庶人‛,孔子扩大了礼的范围,主张对所有人都‚齐之以礼‛。孔子又为礼找到了人性根据‚仁‛。‚仁者,爱人‛,这种爱起于‚亲亲‛之爱,推而广之,终于‚泛爱众‛,实际上就是所谓的‚仁政‛。从文化渊源上看,孔子思想核心似乎是礼,因为‚仁‛是后续的,是补充的,是为了让礼深深扎根于人性深处,以充分证明它的合法性。正是 ‚仁‛的出现,以及‚仁‛所具有的某种挣脱外界束缚的独立性,使得孔子所倡导的政治文化带上了鲜明的理想化色彩。

真正更具实用主义色彩的政治文化是齐国名相管仲创造的。管仲的思想比较复杂:他讲究德的重要性,认为‚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他有民本思想,认为‚政之所行,在顺民心‛;他讲究礼,在用人上尊贤授德、察能授官,这是类似于仁政的一面。但是,他还显露了强势的一面,其一是执‚法‛的严厉。管仲是礼法并举,德法并用。他打破血缘亲情对执法的困扰,讲究律法面前无分贵贱。其二是推行‚作内政而寄军令‛,以乡建制,推行全民皆兵的政策,强化了军队的战斗力。他实现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帮助齐桓公成为霸主。仁政不过是增强实力的手段,管仲真正要干的是要把齐国的王权延伸到国外,实现‚霸道‛。

另外的执政卿大夫则看到了争权谋利、勾心斗角背后的虚无,从而采取了逃避策略,这个人就是老子。在老子看来,整个春秋时代是历史的倒退,文明推进的每一步都是因为社会的退步,‚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所有的政治策略都导致社会危害。‚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因此,他希望‚无为而治‛,绝圣弃智,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无知无欲,才能获得幸福。

春秋时期的三个文化流派构成双重张力结构,首先在政治文化内部,儒家文化和法家文化彼此

对应,由此导致王道和霸道相互制衡,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张力。而道家文化作为政治文化的对立面出现,它把人们的目光由现实世界引向对个体生命的自觉和感悟,又和政治文化之间形成了一种张力结构。中国传统文化就在这多重缠绕的张力结构中彼此制约,相克相生,不断生成和释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活力,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不仅对殷商西周的礼乐文化继承得最全面和最深入,而且还扩大了礼的范围,并为之找到了人性的根据“仁”。

B.具有实用主义色彩的政治文化的创造者是齐国名相管仲,他将孔子的“仁政”用到人才上,尊贤授德,察能授官。

C.老子的道家文化实际上是春秋时期的政治文化的对立面,老子认为当时所有的政治策略都给社会带来了危害。

D.孔子的“仁政”、管仲的“霸道”、老子的“道”,三家学说构成了春秋时期的重要文化流派,对后世影响深远。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春秋时期的三个文化流派是在面对当时社会“礼乐崩坏”的局面,各诸侯国感受到严重危机,都在想方设法解除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形成的。

B.对以家庭血缘关系与社会等级关系为基本框架的政治文化,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这使得孔子所倡导的政治文化带上了鲜明的理想化色彩。

C.管仲的思想比较复杂,他讲究德的重要性,有民本思想,讲究礼;还显露了强势一面,仁政在他那里不过是增强实力、实现“霸道”的手段。

D.在老子看来,整个春秋时代的政治文化都导致了历史的倒退,并且认为所有的争权谋利、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都是虚无而且无益于社会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管仲实施以乡为建制单位,来推行全民皆兵的政策,既强化了军队的战斗力,更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策略,即帮助齐桓公称霸诸侯。

B.老子的道家思想有着针对性的社会现实基础,它正是面对春秋时期“礼乐崩坏”、人心不古的政治黑暗现实,主张 “无为而治”,回归于 “道”。

C.春秋时期的儒家、法家、道家三个文化流派构成双重张力结构,即儒家文化与法家文化构成的关系是平等的,它们合在一起与道家文化形成对立。

D.儒家、法家、道家文化构成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在多重缠绕的张力结构中彼此制约着,相生相克,不断生成和释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活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理解(1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也。曾祖皎,周(北周)赠开府仪同、大将军、遂州刺史。高祖徽,周河内太守。祖果,周温州刺史,入隋,工部尚书、义兴公,《周书》有传。父咤,隋昌州长史。如晦少聪悟,好谈文史。

隋大业中以常调①预选,吏部侍郎高孝基深所器重,顾谓之曰:‚公有应变之才,当为栋梁之用,愿保崇令德。今欲汝俯就卑职,为须少禄俸耳。‛遂补滏阳尉,寻弃官而归。太宗平京城,引为秦王..

府兵曹参军,俄迁陕州总管府长史。时府中多英俊,被外迁者众,太宗患之。记室房玄龄曰:‚府僚去者虽多,盖不足惜。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才也。若大王守籓端拱,无所用之;必欲经营四方,非..

此人莫可。‛太宗大惊曰:‚尔不言,几失此人矣!‛遂奏为府属。

后从征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尝参谋帷幄。时军国多事,剖断如流,深为时辈所服。累迁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封建平县男,食邑三百户。寻以本官兼文学馆学士。天策府建,以为从

第六篇:《春秋战国上下五百余载,是中国历史上充满活力的黄金时代,是个“礼崩乐坏 阅读答案》

春秋战国上下五百余载,是中国历史上充满活力的黄金时代,是个“礼崩乐坏,瓦釜雷鸣;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剧烈变化时代。依今人之说,那是个大毁灭、大创造、大沉沦、大崛起,从而社会整体上大转型的时代,即由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的转型,由隶农贵族经济模式向自由农地主经济模式的转型,由联邦制国体向中央集权国体的转型的时代。所有这些,都使得那个时代的人——不管是政治家、思想家,还是军事家、教育家,是侠、是士,其生命状态都是饱满昂扬的,充溢着一种不可遏止的进取精神和非凡的创造力。     

那是个讲究谋略的阴谋时代,所以智慧丛生色彩斑斓;那是个本色人生的时代,所以仕学争鸣侠隐飘逸,摇唇鼓舌皆成风流;那是个实力竞争的时代,所以以强国富民为本,虚伪的文过饰非的理论无法泛滥;那是个深刻思索、产生思想、研究学问、铸造精神的时代,是中国文化的原生代,所以出现了各种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灿烂辉煌的景象。

在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国伟人中,有一半多的伟人属于那个辉煌的时代,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科学、神秘文化……几乎所有基本领域,都在那个时代开山立宗并创造了我们民族的最高经典,不仅成为我们中华民族文明文化的源头,而且当之无愧地进入了人类文化的殿堂。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变革最为活跃的时代,五霸迭兴,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七雄兴衰,此起彼伏。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里,教育从戎与祀中挣脱出来,孔子私学,稷下学宫,最终实现“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的学吏教育制度。文学形成了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这时期有《楚辞》的铺陈抒情,浪漫想象;有《论语》《孟子》的雍容和顺、灵活善譬;有《庄子》的想像丰富,奇气袭人;有《韩非子》的锋利峭刻,辩理透彻,林林总总。诗歌、辞赋、小说、散文皆为后世之滥觞。【春秋战国上下五百余载,是中国历史上充满活力的黄金时代,是个“礼崩乐坏 阅读答案】春秋战国上下五百余载,是中国历史上充满活力的黄金时代,是个“礼崩乐坏 阅读答案。艺术更见洋洋大观,青铜器绚烂多彩,金玉精琢叹为观止,铭文风韵为篆刻艺术之典范;宋音楚舞,边磬编钟,宫殿廓城,髹漆彩绘无一不在世界艺术史上熠熠生辉。科学技术可谓灿烂辉煌。阴阳五行、染色麻织、灌溉堤防、经络学说,可以说当时的“科技成就绝对领先于世界;当时的争霸战已经是车步兵联合作战、水陆军协同争先的大规模战争,在战争中诞生了伟大的军事家孙武、司马穰苴、吴起、孙膑、尉缭等等,他们的集古代兵家大成之作,奠定了中国古代军事科学的理论基础,对世界各国军事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       

原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是这个民族精神生命的源泉。当我们被各种复杂的问题困惑时,当我们在浮华喧嚣的历史泡沫面前迷失或不知所措时,我们应该去向我们民族的原生文化宝库寻求再生的动力。        

两千多年过去了,那个民族文化原生代所创造的瑰宝,风采依旧!

梳理春秋战国500多年风云变幻及国家强弱兴衰之演变轨迹,窥探中国文化原生代的恢弘博大与灿烂辉煌,再现当年诸子百家和侠客名士的神采风流,以求我们在新的民族竞争面前,在国家民族的转型期把握住富民强国、团结奋斗的主调。

(选自安然《原生文化是民族精神生命之源》)

1.下列对“原生文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原生文化”主要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那个既有大毁灭又有大创造、既有大沉沦又有大崛起的时代,这个时代在社会整体上是大转型的时代。

B.“原生文化”由于时代的剧烈变化,体现了饱满昂扬、奋进向上的生命状态,充溢着一种不可遏止的进取精神和非凡的创造力。  

C.“原生文化”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教育、文学艺术、科学、神秘文化等几乎所有基本领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

D.“原生文化”是民族精神生命的源泉,对后世有着重要影响,如孙武、司马穰苴等伟大军事家的理论,时至今日对世界各国军事理论依然产生着巨大影响。【春秋战国上下五百余载,是中国历史上充满活力的黄金时代,是个“礼崩乐坏 阅读答案】文章春秋战国上下五百余载,是中国历史上充满活力的黄金时代,是个“礼崩乐坏 阅读答案出自)

A.孔子私学,稷下学宫,到最终“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学吏教育制度的实现,表明教育已从戎与祀的礼制中挣脱出来。

B.社会大转型的时代,往往也是造就伟人的时代,几乎所有基本领域,都在春秋战国那个充满活力的黄金时代开山立宗并创造了我们民族精神的最高经典。

C.原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其体现的精神没有因为经历了两千多年就逐渐消退,当各种复杂的问题困扰我们的时候,每个人都能从中寻找到再生的动力。

D.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就是了解我们民族精神的生命之源,有助于在今天这个国家转型期把握住富国强民、团结奋斗的主调。

答案

1.B   (“体现”的主体是人,不是原生文化)

2.A  (“没有产生的土壤”错,原文是无法泛滥)

3.C   (“每个人”不妥,原文的“我们”是就整个民族而言;“能够从中寻找到”和原文意思不符,原文是“应该去寻找”的意思)

"

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

http://m.zhuodaoren.com/yuwen195109/

推荐访问:礼崩乐坏的典故

阅读答案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提到当代的人文学术出版,人们对商务印书馆的 下一篇:青石小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