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名词解释

2018-07-03 专题 阅读:

心理学名词解释篇(1):自考“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1)


自考网权威发布自考“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1),更多自考“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1)相关信息请访问自考网。
1、社会心理现象:当然也是心理现象,但有别于一般的心理现象,指在周围社会情境下,在他人或人群影响下,你的心理上的主观感觉与变化。
  2、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3、变量:指一个具有不同数值的量,其量的大小可以观察和测量。变量通常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是研究者选用或操纵的变量,以确定其对心理或行为的影响。因变量是被试者在实验室中的行为反应。
  4、信度:指测量本身的一贯性,如果测得的分数是可重复的、一贯的,则测得的分数就是可信的。一项研究结果经过重复后得到类似的结果,就意味着这项研究是有信度的。
  5、效度:指当研究者所测量的正是他要测量的东西,发现的正是他要发现的东西时,研究就有了效度。
  6、调查法:又称询问法,在社会心理学中,常用的调查法有访谈法和问卷法。
  7、档案研究法:是指对现存的档案材料的内容进行调查分析,档案材料包括报纸的报道、政策或团体的记录、书籍、杂志、个人新建、讲演稿等。
  8、物理痕迹研究法:是利用残留在物体上的印记来研究有关的社会心理现象的方法。
  9、个体社会化:个体在社会环境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标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得以独立地参加社会生活。一句话,通过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个体实现社会化是个特别长的过程。
  10、再社会化问题:个体社会化还存在改造和重建的问题。个体从一种思想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或工作方式向另一种方式迅速转变与适应的过程,称为再社会化问题。
  11、社会角色:是指个体在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中所处的地位、身份,而根据这种社会地位、身分,规定了这个个体应该具有的心理和行为。
  12、角色期望: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是由社会及其相应的文化规定的,人们正是根据个体的社会角色对他抱一定的期望,称之为角色期望。
  13、角色冲突: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个体处在角色网络包围之中,不容易满足各方对自己的角色期望,往往由此产生内心矛盾冲突。这种由角色引起的冲突叫角色冲突。
  14、角色网络:个体所担任的多种多样的丛杂的社会角色构成网络,被称为角色网络或角色丛。
  15、皮克马利翁效应: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研究了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对学生的成绩所产生的影响,这种效应称为皮克马阿利翁效应。
  16、性别角色:社会认为适合于男性或女性的一套行为、兴趣和思想方式。
  17、自我:在心理学中就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觉察是一种心理经验,是一种主观意识,故心理学中讲自我就是讲自我意识,两者是同义语。在我们的经验中,觉察到自己的一切而区别于周围其他的物与其他的人,这就是自我,就是自我意识。
  18、自我评价:指个体对它自己的判断,是一个人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的自我阶段是自我意识发展的最高阶段。
  19、社会动机:是指这些动机都具有社会的意义和性质,它们是推动个体具有某种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原因和力量。
  20、需要和需求:是个体在生活中缺乏某种东西在人脑中的反映。这缺乏些什么叫需求,它既包括生理的方面,也包括社会的方面。需求是客观的,需要则是主观的,是对客观需求的一种主观映象,一种主观意识。
  21、内部动机:指人们对活动本身感兴趣,由于活动能使人们获得满足,活动本身就是人们自己的奖赏与报酬,无需外加的奖赏。
  22、外部动机:指那种不是由活动本身引起而是由与活动没有内在联系的外部刺激或原因诱发出来的动机。
  23、挫折:是一种主观感觉,它是在个体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在个体通向目标的道路上遇到障碍而感到灰心丧气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
  24、侵犯:是个体的行为,也称侵犯行为,这种行为涉及个体对他人的伤害和危害。凡是侵犯行为都指有意图的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侵犯行为是有目的的行为,是有明确动机所驱使的。表现在行为、语言上。
  25、利他:恰好与侵犯相反,是为了使别人获得方便与利益,而不图报的助人为乐的行为,出于自觉自愿的一种利他精神的有益于社会的行为。
  26、感觉和知觉:感觉专指人对外物现象个别属性的认识,知觉是指人对外物现象的整体的认识;知觉的整体性和理解性是知觉的两大重要特征。
  27、社会知觉:心理学术语,指具有社会意义的那种知觉,而社会意义是离不开人的,所以社会知觉也称人知觉、对人知觉、人际知觉,包括个体自我的知觉,对群体成员和群体本身的知觉。
  28、
1
2
下一页

[自定义相关文章结束]

心理学名词解释篇(2):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咨询网权威发布心理学名词解释,更多心理学名词解释相关信息请访问心理咨询师考试网。
心理学最早起源于哲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形成一门独立的研究学科。是人类自我思维、行为方式认知和剖析,研究人类怎样感知外界信息和怎样进行信息内化处理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的科学。(注:一直以来心理学界都很难对“心理学”下一个准确的该概念,这是本人在心理学多年的研究中综合前辈的解释得的认识,如有不当之请各位斧正)
◆ 心理学研究学科的分类
实验心理学:是最早发展起来的心理学分支,它借助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科学心理发展初期的那些传统课题。如感觉,知觉,学习,动机和情绪等。
认知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如记忆、推理、信息加工、语言、问题解决、决策和创造性活动。用科学的创造方法探讨内部心理活动的规律。
人格心理学:研究个人独特的心理特征和个体行为的稳定性特征,同时也探讨人格形成的心理因素和对人格特征进行测量、评估和培养。
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际间的行为和社会力量对行为的控制和影响。
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学的发生,发展规律。一般以人的整个生活历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人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不同的心理特点,但广义的讲,它也包括动物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只要研究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规律,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改进师资培训和学业考试,并推动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创造力等。
8.学校心理学:通常在中小学工作,对在学校中学习困难、适应困难或有某种问题行为的学生进行振动和辅导,并协助家长和教师解决学校有关的问题。
观察法:在自然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和记录,然后对所做记录进行分析,发现心理活动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分为,自然实验法(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法。
◆ 心理学史
*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 * 中国现代心理学史 * 西方心理学史 * 苏联心理学史 * 日本心理学史
* 重要心理学体系及流派:联想主义心理学,构造心理学,符兹堡学派,意动心理学,机能心理学,精神分析,新精神分析,弗洛伊德主义,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巴甫洛夫学说,联结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新行为主义,策动心理学,动力心理学,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拓扑心理学,日内瓦学派,皮亚杰学派,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颅相学等。
* 机构: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国际应用心理学会,国际跨文化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学会,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等。
◆ 心理学人物:孔子,墨子,孟子,告子,荀子,韩非,董仲舒,王充,刘劭,范缜,王安石,二程,程颢,程颐,朱熹,王守仁,王廷相,李贽,王夫之,颜元,刘智,戴震,王清任,龚自珍,陈大齐,艾伟,唐钺,张耀翔,汪敬熙,陆志韦,郭一岑,高觉敷,萧孝嵘,潘菽,郭任远,孙国华,陈立,周先庚,黄翼,阮镜清,胡寄南,左任侠,朱智贤,丁瓒,曹日昌,张述祖,刘兆吉,陈元晖,林传鼎,刘范,荆其诚,刘英茂,杨国枢,亚里士多德,霍布斯,T. 笛卡尔,R. 洛克,J. 贝克莱,G. 赫尔巴特,J.F. 韦伯,E.H. 缪勒,J.P. 费希纳,G.T. 达尔文,C. 斯宾塞,H. 赫尔姆霍茨,H.von 高尔顿,F. 谢切诺夫 冯特,W. 布伦塔诺,F. 里博,T.-A. 詹姆斯,W. 霍尔,S. 巴甫洛夫 艾宾浩斯,H. 缪勒,G.E. 弗洛伊德,S. 别赫捷列夫,B.M. 比奈,A. 元良勇次郎 雅内,P. 卡特尔,J.M. 屈尔佩,O. 米德,G.H. 斯皮尔曼,C.E. 松本亦太郎 铁钦纳,E.B. 伍德沃思,R.S. 阿德勒,A. 麦独孤,W. 坎农,W.B. 桑代克,EL. 荣格,C.G. 华生,J.B. 科尔尼洛夫,K.H. 瓦隆,H.P.H. 比勒,K. 韦特海默,M. 皮埃隆,H. 赫尔,C. 科夫卡,K. 巴特利特,F.C. 波林,E.G. 克勒,W. 鲁宾斯坦 莫雷诺,J.L. 拉什利,K.S. 勒温,K. 奥尔波特,F.H. 沙利文,H.S. 维戈茨基 皮亚杰,J. 奥尔波特,G. 墨菲,G. 弗罗姆,E. 鲁利亚,A.P. 罗杰斯,C. 埃里克森,E. 列昂节夫,A.H. 斯金纳,B.F. 吉布森,J.J. 马斯洛,A. 艾森克,H.J. 西蒙,H.A. 费斯廷格,L. 班杜拉,A. 等。
◆ 心理学著作:《学记》,《乐记》,《人物志》,《神灭论》,《关尹子》,《心理物理学纲要》,《生理心理学纲要》,《心理学原理》,《梦的释义》,《心理学教科书》,《动物智慧》,《精神分析引论》,《心理学大纲》,《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心理类型》,《人类的行为》,《儿童的语言和思维》,《儿童心
1
2
3
4
5
6
下一页

[自定义相关文章结束]

心理学名词解释篇(3):教育心理学常用名词解释


自考网权威发布教育心理学常用名词解释,更多教育心理学常用名词解释相关信息请访问自考网。
1、教育心理学:是在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
  2、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过强时效率反而下降,只有保持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学习效率才最高。
  3、实验研究:它是在某种控制情境中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
  4、相关研究:研究者并不创造某种情境,只是对自然界发生的一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观察,从而得出两个变量理否相关的结论。
  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可分为三种情况:
  (1)正相关: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也增大。
  (2)负相关: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反而减少。
  (3)零相关: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保持不变。
  5、描述性研究:不涉及探导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只是对一些有趣的事件或现象进行描述,这类研究就是描述性研究。麦兹在1978年进行了一项观察与访谈相结合的描述性研究。
  6、发展:指的是人类个体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身心变化,即发展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7、生理发展:个体的生理发展,也叫生物因素的发展,指人类个体的生理结构与机能及其本能的变化。个体的生理发展过程是一种内发过程,即个体按照自身预定的程序和节奏而自然成熟、成长的过程。
  8、心理发展: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狭义的个体心理发展,即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心理发展包含两种过程:一种是“渐进论”的观点,即认为从婴儿到成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连续量变过程。另一种是“阶段论”的观点,即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不是一个连续量变的过程,而是经历一系列有着质的不同的发展阶段的非连续过程。
  9、先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时受之于父母的遗传素质。
  后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以后所接受的来自环境的各种影响。
  10、自然成熟论:心理学家彪勒等人认为,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奏与生物因素的自然成熟相联系,个体的心理发展是按生物因素自身预定的程序及节奏自然成熟的,外部环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或减慢心理发展的速度,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律。
  11、环境决定论:心理学家华生等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环境影响或塑造的结果。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
  12、印刻:劳伦兹在对幼小动物的依恋行为进行研究时发现,刚刚会走的幼小动物倾向于追随它在出生后看到的第一个活动的客体并很快与之建立很难改变的依变关系,这种现象,劳伦兹称为“印刻”。
  13、他律: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客观的价值标准支配。
  自律: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的支配。
  14、学习: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变化。
  15、反射学习:掌握一定的刺激和一定的反应的学习。
  认知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和行为举止的学习。
  16、经典条件作用:巴甫洛夫于19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对狗的消化过程进行研究中发现了条件反射现象,由此开始了著名的条件反射实验研究。
  17、获得: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铃声(CS)反复与食物(US)相匹配,从而使狗学会对铃声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称为条件作用的获得。
  18、消退: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当狗对铃声的条件作用建立以后,若使食物(US)不再伴随铃声(CS)出现,那么狗对铃声(CS)做出的唾液分泌反应(CR)就会越来越弱,直到最后消失。这一过程称为条件作用的消退。
  19、自发恢复: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已经明显消退了的条件作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还会以很微弱的形式重新出现,这种现象叫作条件作用的自发恢复。
  20、刺激泛化: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当狗学会对一个高音产生唾液分泌反应以后,一个稍低一点的音调也会诱发它的唾液分泌反应,这种CR自动扩展到CS以外的其他刺激上的现象,叫做刺激泛化。
  21、刺激分化: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CS和与CS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过程,称为刺激分化。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过程。借助于刺激泛化可以将学习扩展到原初的特定刺激以外,而借助于刺激分化则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恰当反应,从而避免盲目泛化。
  22、二级条件作用:由一个已经条件化了的刺激来
1
2
下一页

[自定义相关文章结束]

心理学名词解释

http://m.zhuodaoren.com/shenghuo777183/

推荐访问: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专题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常州社保查询个人账户 下一篇:西城区少年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