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2016-11-27 专题 阅读:

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一)
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

一、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

调查实证研究证明,“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

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调查中发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后面带来的是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沈阳地区1990年至2004年6月淘汰了30个职业,又新生了60个职业,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4倍,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上海, 2003年高校中60%的本科生在机械类、电工类、土建类、经济学类和管理工程类等10个专业,而生物制药、城市发展、现代物流、汽车与成套设备、新材料、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大量人才缺口,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又跟不上。紧缺的13大类101个职业岗位需大于供。

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致使出现了部分工科类大学生在校期间又到劳动部门开设的技工培训学校学习拿到技能等级证书。

农业人才需求错位问题是结构性矛盾的最突出问题。据统计,我国目前平均每百名农业劳动者中只有科技人员 0.023名,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科技人员0.0491名,而发达国家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1名科技人员,农业从业人员中接受高等教育的达45%—65%.(2003年底统计)

在人才分布上,我国东部与西部、沿海地区与偏远山区、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每万人中大学生占有量差距也很大,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调整结构性矛盾,政府要在就业政策制定、就业环境创造、缩小经济区域差距之外,教育本身也是核心所在。解决这个问题,也要从“三教”(教材、教学、教师)入手,教育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要从宏观经济走势、中观经济变化、微观经济需求为着眼点和落脚点,高校要研究所在区域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变化,着眼整合师资资源,提升高校专业设置的科学预测和规划能力,调整教材,创新教学方法,用就业率、学生综合适应能力两把尺子衡量高校的运行质量。

“大学生对就业主渠道,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在养老、医疗、住房及职业福利等社会保障层面缺乏满意度。” 大学生就业难,不仅有高校扩招的原因、大学生就业观念的问题、高校自身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由于劳动力结构变动与经济结构变动不相适应,导致经济结构与劳动力结构性的矛盾加剧。

(一)扩招速度过快与就业岗位的增长相对缓慢之间的矛盾

从长期劳动力的需求和总的劳动力结构来看,我国高素质劳动力仍然严重缺乏,高校扩招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但1999年以来的扩招速度过快,仅用3年时间就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跨越,只用了短短的五年时间,适龄青年大学入学率就提高一倍。我国仅用了几次大规模的扩招就完成了一般国家需要几十年的过渡期。高校扩招速度过快,必然使原来过于依赖于中低端劳动力供应的劳动力需求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不相适应,就会产生大学生就业岗位的相对不足。从经济结构来看,我国过去过重依赖以中低端劳动力需求为主导的制造业、建筑业和传统服务业,而以大学生需求为主体的中高端制造业和新型现代服务业发展则严重滞后,以低端劳动力需求为主导的外贸增长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严重制约了以中高端劳动力需求为主导的新兴劳动力市场规模的发展。

(二)高等教育角色转换脱离市场需求

在大学生供给严重短缺的精英教育和计划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高等教育,还没有真正适应大学教育大众化和市场化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在大学教育严重短缺的条件下,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属于卖方市场,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市场就得被动接受,而在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培养相对过剩,基本属于买方市场,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才是大学教育培养的风向标。因此,在大众化教育阶段后,高校原来在高教资源严重短缺情况下被掩盖的、在精英教育和计划经济条件下积聚的弊端和问题就被逐渐暴露出来。就目前的高等教育来看,高校角色的转换明显滞后,越来越脱离市场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偏高,没有摆脱精英化教育的套路 ;大学教育内容与大学生就业实际需求严重脱节,即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知识理论传授轻实际能力的培养,高等教育的学校出口和社会入口对接不流畅,时常发生梗阻。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产生供需错位关系

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普及化,而很多大学毕业生还没有走出精英心态,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产生严重的错位。供需错位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就业意向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大中城市以及福利待遇优厚的政府部门、外企等单位,而广大中西部地区、中小城镇、以及福利待遇较差的民营企业则备受冷落。有关调查统计显示,大学生在就业区域选择、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都存在着较严重的趋同现象,“经济发达地区、高薪酬、外企或政府机关”仍然是大多数大学生的就业首选。调查显示,高达29.85%的毕业生表示会把外企作为自己就业时的首选;其次为国企,有25.80%的毕业生把国企作为自己的就业时的首选单位;政府机关排名第三,所占比例为15.20%。选择前三类就业单位的毕业生比例接近70%。过分趋同的就业去向,加重了沿海发达地区的就业压力,加剧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四)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导致内部学科设置缺乏特色

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发展路径单一,内部学科设置严重雷同,缺乏特色,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改革开放以来,高等学校基本沿着“一般高校→综合大学→研究性大学”这样一个单一的发展模式发展,这样就造成了偏重于知识传授和理论研究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一般大学模仿研究性大学,大专、高职教育照搬大学,必然造成高等教育内部设置严重重叠,层次、分工不明确,特色不明显,而过分趋同的高等教育模式和教学内容,就必然造成大学层次定位不清,分工不明,造成培养的劳动者千人一面,同质化竞争严重,大学教育的不同层次和特色就失去了劳动力市场的定位功能和甄别功能,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条件下,必然造成人才的高消费倾向,造成人才的严重浪费。

(五)经济发展的国际化、信息化竞争导致大学生结构性失业

【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和科技革命在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信息化竞争。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入世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信息化、国际化不断提升,国际化、信息化的经济发展趋势给人才的培养提出的要求越

大学生的就业难主要是表现在结构性矛盾突出,即,大学生综合素质、社会观念和社会实际需求的错位。

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二)
从供求总量性和结构性矛盾看大学生就业难

从供求总量性和结构性矛盾看大学生就业难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大学生就业难有多方面的原因,本文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出发,仅从劳动力供需不平衡和供需结构不匹配两方面分析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人数本身因逐年扩招增多以及目前培养的大学生不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并根据此提出要适当扩招、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合理调控大学生流向、深化教育改革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供需不平衡;供需不匹配

1.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自扩招政策开始后,1998 年的大学生人数由108 万迅速扩招到159 万人,此后,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到2009年末,毕业生人数则达到611 万人,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长,直接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局面,到2010 年7 月,毕业生人数则已经达到了640 万人之多。而2011年的毕业生人数65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如此多的大学生在每年毕业进入社会后,因为就业岗位的配套并不完善,势必会导致每年度累积的就业大学生逐年呈递增之势。同时,伴随着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速也随之放缓,经济增速的放缓伴随的就是就业岗位的需求也开始相对减少。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中国的实体经济因为受到各个方面的压力和影响,其首要表现就是大部分的中小型企业面临着经营困难,大量的裁员现象已成常态。可以看出,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在近几年会面临一个相当严峻的局面。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10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1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会很严峻。

【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许多专家和学者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加以了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本文仅从供需不平衡和供需不匹配两方面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2.供需不平衡和供需不匹配

2.1供求总量差距性

供求总量差距性问题即供给大于需求的大学毕业生数量过剩问题。根据供求关系可知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非自愿失业”主要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那么大学毕业生为什么会出现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呢?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高校扩招,而经济的发展还没有快到能够吸纳这些毕业生就业的水平和没有创造出适合这些大学生的就业机会。【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自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我国的高等学校开始大幅度地扩大招生规模,招生计划在短短几年间增加一倍以上。在教育产业化的今天, 学费高昂, 教育就是一种投资。从成本和预期收益来看, 进入名牌大学, 攻读研究生, 进入正规部门工作是一种更合理的经济行为。然而, 中国的诸多产业在国际产业链的体系中大多处于中低端,这些产业在招聘人才的需求总量很大,但是技能要求并不高,也就是说高级岗位偏少、中低层岗位偏多。这种产业结构的低级直接造成了大量硕士、博士等“中高级毕业生”就业难,进而这些硕士和博士们就去抢占中低层岗位,但这些中低层岗位本来是属于本科生、专科生和高职学生的,但是由于硕士生、博士生的加入,导致就业标准一再提升。学历较低者及一些二三类学校的毕业生很难进入正规部门工作, 只能到非正规部门工作。基于以上原因, 高中生想考名牌大学( 比如学生考上普通本科放弃就读, 复读成风) , 本科生想考研究生( 比如近些年, 考研大军倍增)。随着优质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规模扩大, 毕业生的数量在不断增大, 在社会对人力资本需求的增长速度赶不上教育规模的扩大时, 就产生了“供过于求”, 从而导致了一批大学生的就业难。总的归纳起来就是:“大众对优质教育的扩大需求——扩大优质教育的规模——部分接受优质教育的毕业生教育过度, 只能进入非正规部门工作——部分接受普通教育的毕业生教育过度只能进入乡镇部门工作——原来可以在乡镇部门工作而没有接受大学教育的普通劳动者无法就业——他们对于接受大学普通教育的扩大需求——扩大普通大学教育的规模——教育规模扩大速度超过了社会对人力资本的需求——大学生就业难”, 简而言之就是“扩招——教育过度——再扩招”的恶性循环。

2.2供求结构不匹配

经济产业的每一次变动都要求劳动力的供应能迅速适应这种变动,但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特征却与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相吻合。由此而导致的失业被称为“结构性失业”。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问题在于中国人才分布的结构性不平衡,由此导致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供需不匹配,这种不匹配造成了一种两难的局面,一边是许多企业招不到自己想要的人才,另一边是许多毕业生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工作,由此造成“企业招聘满足度低,学生择业满意度低”的双输局面。

第一个结构性不平衡是中国的地域经济严重失衡,由于我国存在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得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有快有慢,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的差距比较多。许多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前已经形成对未来就业机会较高的个人偏好, 追求迅速改善家庭经济状况的“财富效应”, 有媒体文章把大学生就业观念问题归纳为不去农村、不去不发达地区、不去冷门行业、不去内资企业、不去小企业、不创业,故就业意愿减弱。大学生普遍希望去大城市,当公务员,进外企,但是显然这些岗位是有限的。其实有很多地方需要大学生,比如西部地区的,这些地区的

基层医院,基层法院、政府、大量企业都很需要人才,但是学生不愿去,因为那里的吸引力远没有北上广等大城市大。由此造成的局面是大城市人才过剩,周边中小城市人才紧缺。

第二个结构性不平衡是企业的人才技能结构需求与毕业生的人才素质结构不匹配。高校专业结构设置、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和就业指导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等因素影响大学生就业。一是我国高校适应市场的专业非常稀少:市场需要的专业,学生没学到;市场不需要的、应该淘汰的专业高校却大张旗鼓地隆重开设;二是存在专业结构设置高度雷同,如计算机专业、外语专业等,此外还有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实践能力弱的现象。高校专业变化与人才社会需求的矛盾,大学生重复生产现象严重,但却档次不高。一是高新技术不断被采用,人才需求结构也随之急剧变迁,但由于教育的滞后性,导致了大学生人才结构不能满足产业结构变化的需求,因而使当今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二是与大学生相对应的“技术型人才”、“高端人才”却因产业“档次”不高而不堪使用,造成需求不足,技术开发、创新产业、服务业等高端产业并没有随大学扩招的速度而发展,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需要高技能和复合型技能人才也不能得到满足,而低学历、低技能的劳动力大量过剩,产业发展和人才供应之间出现了供求错位。

3.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大学生供给大于需求和供求结构不匹配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3.1适当扩招【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依据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存在着“扩招——教育过度——再扩招”的恶性循环。对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来说, 由于他们的投入多, 求职的预期收益相对就要高些。扩招后, 竞争加剧, 在无法找到满意的工作时, 他们选择“自愿性失业”的可能性就越大, 或者进一步选择深造, 当优质就业岗位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需求时, 就业的矛盾就更加突出。所以, 根据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本的需求状况, 对于优质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从不同层次加以适当扩招, 从而走出“扩招——教育过度——再扩招”的恶性循环, 使就业难的情况得到缓解, 从而也可以避免教育过度形成教育资源浪费。

3.2优化产业结构的升级

相对于短期的经济刺激政策,多维度、多层次的经济结构优化,更能形成就业创造的长效机制。较之农业和工业,服务业往往具有更大的就业创造优势。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服务业发展却相对滞后。因此从化解就业压力的角度看,

我国各地区、尤其是东部地区,应加快产业结构从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三次产业协调带动转变。那么从产业纵向关联的角度看,完整的产业链通常包括前期调研、研发设计、要素获取、产品生产、市场销售、售后服务六个环节,而前期调研、研发设计、要素获取、市场销售和售后服务均属于现代服务业,它们对从业人员的人力资本要求更高,这些领域应成为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经验上看,欧美国家大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上述产前、产后的现代服务业中。可见,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是产业结构转换和升级,推动我国生产型现代服务业的持续发展,形成与先进制造业之间相互促进、不断创造就业岗位的良性格局。

3.3运用经济和政策手段,合理调控大学生流向

【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首先,通过减免助学贷款、提高政府补贴等补偿政策和轮换机制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基层地区就业或从事中小学教育等特定行业。其次, 国家必须下大力气发展社会保障和公共福利事业,为劳动力群体提供就业保障,而且越是贫穷、落后的地区和行业在这方面的需求越是迫切。最后,必须由国家出台政策,建立大学生就业市场指导性规范,严令禁止任何区位性的就业障碍,尽可能使大学生就业实现无障碍流动。

3.4 深化高校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是否受欢迎,关键要看大学生这种特殊的劳动力商品“质量”是否好,是否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因此,说高校是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责任者一点也不为过。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上,高校应更多地思考如何紧跟市场和社会需求,实现高等教育数量与质量并重,着力缓解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培养社会需要的、有用的人才。首先,要面向市场,建立与社会需求相吻合的专业课程体系;其次,要提高办学质量,培养复合型人才;最后,要注重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积累社会经验。

参考文献

[1]姚裕群.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演变与近期发展趋势[J].人口学刊,2008,(1)【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2]揭子平.从劳动力市场分割和教育过度看大学生就业难[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1)

[3]刘文婷、李旻.我国当前大学生失业形势和对策研究[J].今日南国,2010,(2)

[4]张振龙.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

(1)

[5]崔红霞.大学生就业难的理性思考[J].企业导报,2011,(9)

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三)
关于就业结构性问题的研究

关于就业结构性问题的研究

[导读]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即属于重大结构性问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即属于重大结构性问题。“十二五”中后期,我国就业在继续面对劳动力供大于求总量矛盾的同时,又迎来了不断加剧的结构性矛盾。特别是部分企业招工难的范围在扩大,时间在拉长;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就业问题不仅数量增加,并且难度加大。出现了招工难与就业难两难并行的复杂局面。回顾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几十年中,我国就业一直是以解决总量性矛盾为主线,将解决就业岗位的短缺和应对劳动力过剩问题作为主要任务。而在进入新的时期,当就业结构性矛盾在全国不断加剧,并在部分地区逐步上升为主要矛盾时,其具有什么新的特点,我们应如何去认识?其与经济结构调整有何关系,我们应如何来应对?现有的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是否仍然适用,还需要在哪些方面补充和完善?等等,都构成了对中国就业的新挑战。本课题旨在通过深入研究当前日益凸显的就业结构性矛盾问题,重点分析其基本特征及成因,并在充分借鉴国内外经验做法的基础上,提出应对就业结构性矛盾的

工作思路和对策建议,以供行政部门决策参考。

一、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基本特征及其成因

就业结构性矛盾是在市场供求总量基本相当的情况下,人力资源供给与岗位需求产生的不匹配。其突出表现是,在一批劳动者难以实现就业的同时,另有一批企业则难以招到员工。当这个两难问题超过一定程度时,结构性矛盾将上升为主要矛盾。就业结构性矛盾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不平衡造成的结构性矛盾在就业领域的集中反映。每个国家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情况下,就业结构性矛盾都会有不同特点。当前我国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与劳动力总量过剩引发的就业难具有显著的不同。例如改革开放前30年,由于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矛盾累积到积重难返的地步,缓解总量过剩的压力必然成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此时结构性问题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我国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也与劳动力绝对短缺引发的招工难不同。例如前苏联时期,由于其在二战战后几十年新生劳动力的严重短缺,加之过于庞大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国防军事系统耗尽了并不充沛的人力资源,使得就业长期处于劳动力总量短缺和企业招工难的困境。因此,我国当前的就业结构性矛盾是在多种因素相互交织作用影响下形成的,并由此导致就业局面日趋复杂,就业矛盾日益尖锐。

从以下三个方面可以观察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加剧的状况:其一,对全国100个城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变化状况的持续监测表明,从2001年至2012年的12年期间,市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已从0.71:1逐年上升,2004-2009年年均为0.95:1,2010-2012连续

三年年均为1.04:1。这表明市场供求总量是基本相当的。但进一步的观察表明,市场供求的匹配度却出现越来越大的差距,特别是技能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供求缺口明显加大,从2003年以来一直保持在年均1.5:1以上,而2010-2012年年均比率已超过2:1的水平。同时,由于部分中小企业难以提供较高的薪资水准和良好的劳动条件,生产运输操作工之类的普工和商业、服务业人员供求缺口也在加大,其求人倍率近3年已跃升到1.2:1的水平。其二,与此同时,在市场就业机会平衡的状况下,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青年就业难的问题却日益突出,近3年更进一步加剧。据国家统计局调查统计,16-24岁青年失业率近三年来一直高于城镇全口径的失业率,并且从2011年1月以来呈逐月提高趋势,到2013年10月已达到9%以上,比2011年1

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http://m.zhuodaoren.com/shenghuo545277/

推荐访问: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 产业结构矛盾突出表现

专题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一对一数字化 下一篇:中职信息技术课堂情感目标的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