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pk微信

2016-08-31 热点事件 阅读:

微博pk微信(一)
微信PK微博_营销价值谁更强?

微信PK微博,营销价值谁更强?

随着用户传播趋势:由泛众到小众,由求广度到深度,由一人论道到百家争鸣的趋势发展,微信打败微博成为最大的营销平台是必然,但两者由于影响的细分市场的不一样,还将长期共存着。

微博在过去的两年中,是中国最值得关注的媒体平台,当然从用户的体验来说,微博给我们带来的非仅是媒体,他还是一个个人的品牌门户(新浪认证属性),个人的SNS中心(微博的SNS属性),个人的短博客(内容原创属性),个人的交互平台(转发、评论属性)。

微博影响了从社会名人,到主流工作人,到普罗大众的几乎所有的人群。有人的地方就有传播,就意味着商业价值和机会。为此,传播公司就开始研究,微博可否成为一个具有传播价值的媒体平台?

这个结论是毋庸置疑的,以申音、杜子渐为代表的微博营销公司在业内的如日中天可窥一斑。本文的重心不在于说明微博的营销属性,就不深入描述。再来简述一下微信。

腾讯在微博之战中的苦苦跟随,到忽然有一天微信进入我们的视野,然后我们就看到了腾讯微博的声音悄然消失。从第一次看到微信开始,我就想,这将是继微博之后中国最有价值的营销平台,且,他将是可以超越微博的媒体平台。

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营销趋势的几个显著变化。

首先:营销由泛众到小众的趋势明显。这是个传播广度PK精度的问题。【微博pk微信】

微博的基础原理基于“六度空间”理论,这个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最多通过六个人就能够影响到世界上任何一个人,这个概率统计理论的诞生催生了Twitter、微博的产生。当然还有大量的SNS网站,Facebook、校内、开心等。

【微博pk微信】

基于“六度空间”,假设A的粉丝转发了A的言论,粉丝的粉丝又转发了该言论,由此类推,只要传播六层,从理论上说,这则原创观点、内容将覆盖每一个人,所以传播广度惊人。潘石屹玩微博非常早,他有一句言论:转发产生广度,评论产生深度(大概意思)。我想说前者很精准,后者“评论”产生深度的问题恰好是微博难以做深的“命门”所在。

原因很简单,一个“可以影响任何一个角度的任何一个人”的传播工具,基于观点的评论,是微博原创者与第一层粉丝的互动,而粉丝的粉丝(原创者的第二层传播者)则很难就原创者的观点,与第一层粉丝观点形成互动,这必然导致深度、广度不能并存。

微信则恰好相反,从基础理论上来说,微信的基础原理是“一个熟人圈的沟通工具”。我们可以通过微信互动的人群包括:手机通讯录、QQ通讯录、LBS定位的周围人群、手机摇摇的趣味性人群等。这些人群的精准指向度比微博的粉丝的精准度高。

因为是熟悉的人,且沟通圈子足够小,所以从沟通的角度来说,其精度足够高。试想,如果在这个圈子中,一个ARMWAY的直销人员可否足够好的销售产品,传播理念?甚至开玩笑说,法×功可能都会选择微信来发展会员,这就是企业品牌营销的机会。当然,具体的营销方式还需进一步研究可行性才行。我大胆放言:这一天时间不远。

归结而言,从广度来说,微信不如微博,但微信从来都未考虑是否需要广度的问题,因为营销的趋势是由泛众到精准。这里就涉及另外一个问题:如何使用微博的“围观者众”的特点进行营销,小米的雷老大不愧是行业翘楚,他们干得很棒,另文再述。

其次:微博的到达率VS微信的影响度。这是个传播广度PK深度的问题。

翻一下微博的粉丝TOP榜,我们看到明星、大腕们的粉丝动则2000万,在500万以下都感觉影响力弱了,诚然关于“僵尸粉”的问题是又一个娱乐话题,不做赘述。

粉丝数量的“众”直接带来的结果是观点的“围观者众”,就笔者个人观点而言,这个特点决定微博传播的信息模式是“被告知”,这是个传统广告的观点。这种“被告知模式”价值也是意义深远。

例如:刚才提及的小米手机,雷军正是因为深刻洞悉这一特点,他将微博视为“客户服务的最佳平台”,通过后台大量的“精心培训的客服人员”,与微博提问者的“一对一精准服务”,进而让“大量的围观者”感受到小米手机的“真诚”、“尊重”。

一句话:微博的传播广度,和粉丝聚集的特性,让微博传播的到达率十分高,还有一个隐形逻辑是:微博“客户服务成本低”,140个字的沟通将极大降低时间成本。

而微信确实营销和传播深度的典范,一个喜欢泡吧的朋友告诉我,说微信在酒吧里的时候,摇一摇,艳遇就多了,这特别适合初开始泡吧的男生、女生,不好意思搭讪的那种。

还有在香格里拉的大堂,说小姐们找客人就用微信的LBS功能,这和陌陌一个道理,不说了。

还有,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事儿,一个朋友在一个南锣鼓巷开了一个创意店,因为店面在商业街的一个小巷子后面,巷子不深,只有3米左右,可因了这3米,客流差了很多。我们聊天,他就用微信的LBS功能“寻找周围的人”,挨个打招呼,果然生意好了很多。为此,她给小店员布置了一个任务:专门在街上溜达,用微信和人打招呼,店员小姑娘也开心得不行。

还有不得不说,就是微信的“朋友们”,在这个群里,朋友的照片、信息可以随时分享。在不久的将来,这个区域将是一块“富矿”,期待点石成金,商业应用该在不久的将来。

继续来总结一下:微博的广度让其在客服的应用上具有前景,而微信在熟人间的沟通深度,和周围的人沟通上具有优势,广度与深度之争,可堪平手。

其三:用户心理的被尊重,决定“坐而论道”被“百家争鸣”取代的趋势明显。

此点是微博、微信决出高下的关键点。微博的粉丝特点,决定出“上下、主次”区别,换言之,发围脖者为主,follow者为次,这显然形成“坐而论道”的局面,但是他可以让一个真的真知灼见的微博具有非常强的传播广度。

微信的朋友群的功能,基于熟人圈,基于一个话题可以进行深入,平等的探讨。这让我想到战国时期齐国声闻天下的“稷下学宫”,那是一个让人神往的时代,所有的学子在这里可以公平的表达学术观点,百家争鸣。微信在熟人圈中是不是有点这种意味?【微博pk微信】

结束语:

微博、微信是这几年中,国内出现的最值得关注的沟通工具,其两者都必将产生深远影响,且随着用户理解的深入,和传播公司对于传播功能的开发,将对未来的品牌传播产生深远影响。但,随着用户传播趋势:由泛众到小众,由求广度到深度,由一人论道到百家争鸣的趋势发展,微信打败微博成为最大的营销平台是必然,但两者由于影响的细分市场的不一样,还将长期共存着。

我的微信 :查找微信号“wxinli01”,就可以找到我相互交流!

关注微信营销的朋友,请拿出你的手机,使用微信的二维码扫描功能,扫描上面的二维码并关注我吧!

微博pk微信(二)
微博微信的对比分析

【微博pk微信】

从微博和微信的对比【微博pk微信】

—试析为何微博用户流向微信

和大多数普通用户一样,新浪微博也曾经是我每天必开的一个手机应用,不管是发一些东西还是不停的看自己关注的人的刷屏,微博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打发自己碎片化时间的工具。但当微信出现后,不知不觉间,每天从打开微博看一看,开始变成一定要打开微信看一看;从希望自己的微博有评论,到开始只关注微信的朋友圈子是否有更新。而我也发现身边朋友都在经历这种变化,微信的崛起使新浪微博用户停留时间出现显著的下降。

在微信推出之前,新浪微博其实是被名人加熟人圈带动发展起来的。微博和博客的不同之处在于140字的限制加上随时随地分享文字和图片的特性使得微博比博客能更轻易的融入我们的生活,能让用户可以更充分的利用好碎片时间来进行更频繁更琐碎更贴近生活化的内容发布。如果说曾经广受欢迎的名人博客是让粉丝看客们每天都期待的长篇连载专栏的话,那碎片化的微博则是打开了一扇通向名人生活乃至每日喜怒哀乐内心活动的小窗。在微博中我们能更轻易更频繁的获取关注的人的生活状态以及内心独白,这正好能更好更方便的满足人们的窥探欲。

然而,对于大部分更在意社交需求的普通用户来说,在微博上发表任何内容,都是需要和朋友产生互动才会觉得有意思的。也就是让自己的被关注欲能够得到满足。但如果自己发出的内容总是得不到别人的回应,那很快就会变成一个只获取信息而不产生内容的看客。而除非自己是个很优秀很活跃的内容产生者,才能够不断吸引陌生人关注自己成为自己的粉丝。使用微博一段时间后,草根们会渐渐发现自己并不能吸引到很多陌生人来关注自己,最后大家都只是在微博上发布一些生活状态类的信息,然后在和自己认识的朋友们做互动中获得乐趣。

在微信推出之后,由于微信语音联络朋友的便捷和强需求性使得人们越来越频繁的使用微信。随着微信“朋友圈”的推出,人们也开始习惯使用“朋友圈”去发布与自己相关的各类内容,一条内容同时发表在微博和微信当中,由于微信的使用频率更高,得到周边朋友们状态信息以及大家围绕这些内容产生的互动也就会比微博更快更方便,因此人们自然而然的就会将本来都发表在微博上的内容逐渐转移到微信朋友圈当中,微博上那些更在意日常社交的用户的活跃度也就从微博转移到了微信上。

在微博和微信中,都拥有明显的媒体属性。同时,只要愿意,人人都可以快捷的成为信息传播中一个传播点。在这类新媒体平台的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点越多,信息传播速度越快,传播面也更广。

新浪微博相比微信的优势就体现在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上。在微博中,由于其开放的形态,一条包含热点事件的信息可以通过多个有影响力的大号发布以及互相爱特的方式很容易的展现在微博用户面前,并在很短时间内引起大量的转发和阅读。这是因为人们阅读并参与传播的所花的时间和体力成本非常之低。

140字以内的内容阅读所需时间一般在30秒到1分钟之间,精简易读的内容给用户造成震撼和影响的同时,微博功能中只需点击“转发”,再点击“确定”,就可在1-2 秒之内将信息转发到自己的微博里的快速转发功能又使得用户在信息对自己造成的思想冲击正处于最顶点时很顺势的就参与该信息的转发传播。因此,在微博中热门的信息很容易就在短时间内形成了刷屏般的转发效果。但是,微博的缺点就是当一个用户关注帐号较多时,很容易就造成信息的遗漏,因为微博的信息动态是实时变动的,由于很多大号每天发布的信息很多,人们看微博又经常是利用碎片时间在手机上查看,用户一般很少有耐心一条不漏的查看所有关注的人的信息动态,这样就很容易造成信息遗漏。

而在微信中,由于产品设计的特点,在信息传播速度以及便捷性都比不上微博。用户在“朋友圈”中发布的普通内容并不能被直接转发。用户只能先复制,再粘贴发送,这无形中增加了用户的操作成本,因此限制了大多数内容的快速传播。并且由于微信更偏向即时语音通信以及熟人关系的特性,使得微信成为一个更具私密性的封闭式熟人社交工具,用户们更偏重于在自己的熟人圈中分享自己和观察朋友,而不是去传播大量杂乱的信息。对于拥有大量粉丝的微信“公众账号”来说,信息能够做到精准快速的推送到每一个粉丝中,但却缺少广度,难以被用户进行主动的二次传播。

从以上微博和微信的各自的特点来看,由于微博的开放性和社会性,各种热门事件在微博传播是最快的,而且人们更热衷于在微博上参与热门事件的点评和传播,这是因为人们都喜欢以这种方式在全社会面前体现自己的一面.而微信的封闭则让人们很少有机会在微信中满足这种心理需求,微信的生态环境更偏向日常现实生活中的环境,在这种情况下,

所以,更贴近日常生活的微信用户活跃度会渐渐的超越了偏向媒体属性的新浪微博。

微博pk微信(三)
微博VS微信 谁更有优势?

微博VS微信 谁更有优势?

微博、微信,一个是中国互联网的明星,一个是中国互联网的后起之秀,前者出身于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后者出身于中国最大的即时通讯公司腾讯。作为各自公司在移动互联网上的主推产品,两者都背负着公司的巨大期望。那么,就当下的情况而言,谁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更有优势呢?

一、用户数:新浪微博VS腾讯微信

据某互联网检测机构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国内微博用户的总量约为3.27亿,19岁及以上的微博用户比达到88.81%。

【微博pk微信】

而据新浪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新浪微博第二季度广告营收超过1000万美元,注册用户总数已超过3.68亿,并继续保持增长。

“终于,2亿!”2012年9月17日凌晨,腾讯微信团队发布消息称,微信用户数突破2亿,腾讯CEO马化腾随即转发了此条微博。

从用户量来看,微博显然是比微信多的。

二、用户粘性:新浪微博VS腾讯微信

何为用户粘性?何玺的理解就是用户把某应用作为自己的必备工具,通过它能够满足用户的某些基本需求,并有较高的使用频率和对应用有较强的依赖性强。

就数据而言,没有任何第三方数据表明新浪微博的用户粘性比腾讯微信强,但就何玺的观察和使用情况来看,新浪微博的粘性显然是要超过腾讯微信的。

微博的粘性为什么比微信强?因为微博已经成为人们获取资讯的主要渠道之一,微博也是人们联系朋友的社交工具之一,而微信,目前还没有成为人们满足人们基本需求的主要工具,微信用户现在用得多的查找附近的人,摇一摇,漂流瓶等主要功能,大多时候是作为用户的一种消遣功能存在。

三、用户习惯:新浪微博VS腾讯微信

什么是用户习惯?用户习惯是一种不需要意识的行为,它是用户经过多次重复后形成的惯性,它是一种跳过思考而直接进行的行为。比如,我习惯把常用的app放在我的手机桌面,

习惯把常用的工具放在电脑桌面,习惯通过微博了解当下的热点等等。

而这种用户习惯,也一直是很众多互联网创业者梦寐以求想要获得的东西。因为一旦用户习惯被养成了,应用下载量、访问次数这些公司赖以生存的东西就有了保证。

现在,你有经常使用微信的习惯吗?在何玺看来,微信还没有让用户形成一种用户习惯。起码我自己没有天天使用微信的习惯,不管是看新闻,联络朋友,发短信,还是微信的其他功能,都没有让我养成使用微信的习惯。

反过来,现在每天都在使用微博获取最新的新闻资讯,和朋友进行联系,通过发布,评论或转发别人的微博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微博已经成为了我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

四、盈利模式:新浪微博VS腾讯微信

在商业模式方面,新浪微博已经开始了自己尝试。据新浪最新发布的2012年Q2财报显示,今年第二季度,新浪微博广告营收超过1000万美元,微博广告占总比达10%。新浪首席执行官兼总裁曹国伟表示,从客户和广告机构的初步反应结果来看,新的微博广告系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

在商业模式方面,微信也在做一些尝试,比如前不久推出的微信公众平台,就被看着是微信的商业化措施之一,此外,微信与商家推出的微信会员卡也是微信的商业化尝试,不过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不管是微信公众平台还是微信会员卡,都没有多少营收,起码跟微博目前的营收相比,相差巨大。

就微博和微信的盈利模式,目前来说都不成熟,尚处于摸索挖掘阶段。

以上就是微博和微信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各自的现状,从现在的情景来看,不管是从用户量、用户粘性、用户习惯、盈利模式,微博的优势都较为明显。

那么微博现在的优势会一直持续吗?何玺认为恐怕未必。为什么这样说?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前期的积累确实很重要,但是在二者差距不是十分悬殊的情况下,移动互联网更需要的是对行业的理解和领悟。就现在双方对移动互联网的理解来看,微信团队对移动互联网的理解更为深刻,这一点从他们对LBS的运用上就能够看出来。新浪微博,则做的太常规,移动化应用做得太生硬。

移动互联网时代,理解和领悟比基础更为重要。

微博pk微信(四)
微信PK微博:谁更“凶猛”?

  微信正在对我国社会舆论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随着社交化媒体影响力的扩大,微信和微博等新媒体一起构成公民新闻的重要来源,不断挑战专业媒体的话语权;另一方面,通过自身特点和功能,微信对舆论格局产生明显的杠杆效应,对舆论的监督和引导提出新的考验。微信与微博的最大差异在于传播对象的不同。微博的传播对象是不确定的多数受众,具有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特征,而微信传播对象通常是熟知的少数受众,这些受众通常来自手机的通讯录,微信具有个人通信、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的特征。

  微信是社会化媒体的新形态
  按照“使用与满足”理论,微信作为媒介的一种形式,正是通过提供的多种功能,满足了受众的心理和现实需求,而这些功能也是微信受到瞩目的原因。
  微信构建了虚拟的人际关系网,变更了传统的通信方式。首先,微信是一个私人的信息网络,无论是信息发布还是分享都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这个私人网络需要用户间相互确认才能成为好友,这就保证了微信仅限于好友之间,具备一定的私密性和可控性。基于微信平台发出或分享的信息,带有较强的受众指向性。
  其次,随着微信的出现,手机短信和语音通话服务作用大大降低。从微博兴起开始,人们就逐渐习惯减少手机短信和通话,而以发微博的方式与对方取得联系。微信出现后,更是将这种趋势加速化。利用微信,用户不仅可以迅速建立联系,而且可以把个性化的言论、思想、文字甚至视频的方式传播给志同道合的私密好友,同时收获反馈和评论,建立及时、互动的动态传播网络。微信的低门槛化、便捷化,免费化,又具有独有的语音功能,大大丰富了传播形式和传播内容,能赋予传播双方最直接的感受。微信的语音通信或许将代替手机通话,成为未来的主流通信方式。
  微信成为言论的表达平台,拓宽信息发布的渠道
  微信的写作与微博类似,用户可以通过限定的字数来发表言论,表达观点和思想。微信的内容没有限制,可以是个人信息的集合,例如所见所闻,个人动态;也可以是对社会的观察,例如发表对某个事件的看法,对相关事件的评论等。尤其是微信的语音通信功能更好把握传受双方的心理,相对于单纯的文字更有比较优势,信息的接受度会更高。
  微信以其方便快捷的优势,基于好友群传播的较高说服力,能够及时、快速的传播信息,并且信息的接受度更高。微信能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热点事件经过裂变式、几何式的扩散,容易导致社会舆论的生成。
  微信的传播特点
  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交通讯工具,微博和微信经常会被拿来比较。微博具有便捷多样的参与渠道,任何一个微博用户都可以通过评论、转发、分享的方式来发表看法。而微信除了微博具有的特点外,还拥有其他的功能,在言论表达和信息传递上优势明显。
  首先,微信的粉丝质量更高,目标受众更具有针对性。微博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平台,信息发布者无法预知信息发送的结果,并且每个用户都可以看到别人的留言或者评论。而微信的信息流动则仅限于确认的好友之间,信息的指向性明显,用户一般不会对内容反感,接受度较高。不被确认为好友的用户,不能看到他人的评论和留言,这就使信息的隐私性得到保护。
  其次,微信是对等的双向互动性的模式,是一对一的交流,而微博是非对等的一对多的交流,更偏向于带有互动的单向传播。微博用户之间是关注关系,而不需要互加好友。微博名人发布信息后,很少与草根粉丝进行互动,呈现出一种“弱关系”传播的社会关系网络。虽然信息传播速度很快,但微博更靠近大众传媒的属性,“一对多”的交流更偏向于单向交流模式。
  而微信则是对等的双向关系,用户之间互相加为好友才能对话,排除了“不相关”粉丝和“杂音”的干扰,构成平等关系。除此之外,用户将现实生活中的好友关系复制到微信平台上来。因此,微信用户发送的信息、图片、视频,往往能收到及时的反馈,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双向平等互动性的网络关系,保证了微信用户发出的信息具有较高的接受度。语音通信功能的使用,使传播双方更方便、更直接、更生动的了解彼此感受。
  最后,微信的“意见领袖”影响力更强。
  微信的好友确认功能将“不相关”或者不想见的人排除在外,构成了一个私人化的社交网络,也可以称为微型的社会关系网络。出现在这个网络中的用户,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强烈的情感粘合,这是微博难以达到的。
  因此,微信平台上的“意见领袖”很可能是现实中的意见领袖,在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获得群体成员的支持和认可,微信只不过把这种关系复制到虚拟空间当中。当微信平台上的“意见领袖”发声的时候,他的观点就很有可能影响群体成员,这种影响是从现实生活延续到虚拟世界当中的。相对于微博等其他新媒体,微信平台上的“意见领袖”话语的影响力更强,观点被接受程度更高。
  在社会危机发生后,微信“舆论领袖”可以通过这种私人网络发表观点,影响网络成员,然后再由微博等其他渠道,经过裂变式传播,最终形成舆论或施加影响。一旦“意见领袖”将负面情绪传播出去,就会对社会舆论引导产生不利影响。
  源于微信的网络舆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微信的快速发展,给政府部门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势不可挡的“微信”潮流,政府部门要具有“领地”思维。
  要重视“意见领袖”的作用。微信平台的“意见领袖”,是现实生活中的“意见领袖”在虚拟空间的延伸。因此,相对于微博等其他社交网络,微信平台的“意见领袖”影响力更强大。在微信这个私人化、隐私性和信任感更强的网络中,“意见领袖”发表的言论很可能左右其他成员的观点,从而变成群体性的意见。在社会公共危机时期,微信“意见领袖”的观点,经由其他社交渠道传播,会对社会舆论的形成产生重要作用,如果观点伴随不实信息或者负面情绪,就很容易造成舆论危机。
  要与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结合使用,发挥最大功效。微信公众平台为政务机构提供了一个互动性更强、私密度更高的沟通空间,在内容发布和受众接受方面优势明显。但微信的社会网络空间不够广阔,信息的传递和扩散速度难以和微博相提并论。当政务微信需要及时、快速的信息覆盖时,单纯依靠政务微信并不能达到最佳效果。因此,将政务微博和政务微信结合使用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面对微信舆论场的冲击,政府部门要顺势而为。为微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持,积极建立有效地监督引导机制。建立政务微信等发布渠道,及时发布涉及政府信息、社会民生等资讯;同时关注公民对社会热点事件的评论和反映,加强社会舆情的监督引导;另外,增强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交流,使之成为集信息发布、舆论引导、政民互动为一体的新平台。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张笑蓉对此文亦有贡献)
  责编/刘建 美编/石玉

微博pk微信(五)
微博和微信的优劣比较

  【摘 要】短短几年间,微博用它强大的吸引力,席卷着每一个乐于参与分享传播的人,而微信用户也不断壮大。本文从拍客角度入手,分析拍客利用微博和微信举报地铁乞讨者存在差异的原因,并探讨拍客在两个不同平台上的优势和劣势。

  【关键字】拍客 微博 微信
  2010年微博的走红让大众拥有了自己的话语权,微博自媒体以其自主性和交互性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也正是这种自主性和交互性使得微博成为拍客们的一个重要发布渠道,很多拍客的作品上过热门微博,成为热门话题。每个拍客关注的偏好不同,所以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关注和互动。
  微信作为新兴的手机即时通讯软件,开启了朋友圈功能以及公共账号等服务,使得拍客们开始注意到微信,并且微信的这种及时反馈性的好处开始显现。
  2013年6月8日,微博用户@轨交幺幺零发布微博内容为两名网民通过不同的方式(微信和微博)举报车厢内乞讨,前者通过微信提供实时信息,并一路协助民警快速查获乞讨人员,而后者在微博的发帖却迟迟得不到民警的反应,最后@于建嵘转发并且写道“上海的警察睡觉了,上海的民政部门睡觉去了。”
  在这次事件中,微信拍客得到了快速的响应并且抓到了乞讨人员,一直被大家众星捧月的微博拍客却没有发挥期待中的效果。之前微博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活动得到了各方的支持和响应,但是经历过这次事件后,微博拍客们应该思考,微博并不是万能的,目光更开阔一些,去寻找更多的途径。
  本文从这次事件入手,来对比研究拍客在微博和微信这两个不同平台上传播的优势和劣势。
  一、微博与微信的功能对比
  1、反馈有效性
  拍客在微博平台上发布照片配上文字,受众对于照片的反馈往往没有那么及时,因为微博对于大多数受众来说是获取信息的一个平台。促进微博用户评论并转发微博的首要因素是利己因素,也就是满足自身好奇心和社交需要①,所以无法很快的形成一个关注点。加上现在相关政府部门的微博管理还不够完善,所以并不能保证这条消息不被淹没在一堆@和评论里面。
  地铁乞讨者事件中,使用微博的网友虽然@了一堆相关部门,可是一旦这些部门的微博处理不及时,这些地铁乞讨者就会快速转移到别处。微信的即时性为受众的即时反馈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当拍客通过微信联系相关部门的时候,相关负责人可以较快回复,不会出现回复被淹没在一堆其他信息的情况。
  微信的传播形式在相关部门和举报人之间快速形成了一个交流圈,相关部门可以直接询问了解具体情况,而且举报人也可以知道处理情况。在这次事件中,一对一比起一对多来得快速有效。每一秒都有无数人在发微博,往往有用的信息容易被快速的略过。
  在微博和微信的受众反馈上,微信可以快速形成一对一的交流圈,而微博可以逐步形成舆论圈。所以,微信在反馈的速度和效率上比微博略好一些。
  2、受众针对性
  微信相比于微博,无论在信息的传递范围还是内容方面,都略逊一筹,但微信的目标群体相比微博更具有针对性。微博是一个完全开放的信息平台,信息的发布者无法预知信息的发送和接受,而微信的信息流通可以仅限于“好友”之间,具备了一定的私密性和可控性,而且可以传送语音、视频等。
  很多人没有大量的时间用在微博海量信息的搜寻中,所以在受众针对性上微信一对一的模式更好。但这种优势其实也是微信的劣势,不是所有人都知道相关的微信账号,但是微博查询微博相关用户容易的多,所以在不清楚微信账号的时候,拍客拍摄图片之后上传时可以@相关的微博。
  3、信息筛选和深度
  微博环境下除了信息过多以外,信息本身缺乏组织和秩序,垃圾信息过多,过于表面化,内容无法深入,而且过于情绪化,随意性太强。这些都是微博平台的弊端,相比之下,微信则避免了信息过度的情况,同时垃圾信息较少,可以直接交流获取需要信息。
  微博作为信息来源渠道,140个字难以传达信息的完整性,有时难以判别信息来源以致于难以分清真实信息和虚假信息。而微信则可以通过即时聊天来询问并且要求拍摄照片提供相关情况来验证真实性,从而进行下一步动作。
  但是微信只在需要一对一咨询和举报的时候或者只想让认识的人看到自己的照片的时候才能显示出优势,所以微信并不是拍客的主要阵地。拍客通过微博可以全方位展示相关事件。
  二、从拍客角度看二者的优劣
  1、拍客的目的和判断
  在兴趣趋同的驱使下,拍客希望在自己群体中获得归属感和强烈的群体认同,并且能够维护这种群体一致性和稳定性,对群体行为加以必要的引导和制约,群体传播可以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而拍客在通过自己的行为实现这种引导和制约的时候,会选择通过不同方式来达到目的。这次事件中,发布微博的拍客和选择微信的拍客都是希望能够抓到地铁行乞的人,但是在选择方式的时候,微博拍客选择微博这一途径是因为不仅希望解决这个问题,而且希望自己的这一行为可以获得网络群体的关注。而微信拍客第一反应是解决这个问题,明白时间的重要性,先将问题解决再将截图放在微博上。
  所以拍客在拍摄照片的时候,根据需求选择先解决问题还是直接放在网上,毕竟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不是无缝连接,拍客的判断很重要。
  2、拍客心理
  (1)匿名心理。微博过于公开,容易引起公众的误解,过多炒作等问题一直出现,一些拍客在没能够完全了解情况的前提下就发布照片和文字,引起误会,最终被网友谩骂的例子也很多。所以,有的拍客在发布图片的时候会隐藏自己的真实信息,但是微博本身就是一个容易曝光自己的平台,想要完全隐藏自己很困难。
  微信这种一对一的形式能够较好的保护拍客的隐私,所以在曝光一些情况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尽快处理的时候,微信成为很多拍客的选择。而一些希望能够引起群体关注和群体认同的照片就可以通过微博来发布,图片本身比文字客观,所以这种更直观的表达方式更容易构建起良好的群体秩序,也可以让一些非主流的声音发声,用影像记录社会。   (2)人文关怀。这个事件从一个侧面也体现了人文关怀已经越来越理性化,对于乞讨的人,以往拍客第一反应都是拍出他的苦难的一面,却忽略了影响地铁秩序的一面。
  在传媒领域,人文精神具体体现在关注人的生存状态,维护人权,捍卫人格尊严等方面。拍客一旦将捕捉到的影像上传就构成了传播行为。然而,缺乏人文精神关照,作品蕴涵不足,拍客选材的灰色经常为专家与学者所诟病。许多拍摄者习惯将作品聚焦于妓女、吸毒者、乞丐、民工、残疾人、下岗职工等社会边缘群体②。这种行为实质上缺乏对人和人文关怀的深层次了解,把人文关怀看得过于狭隘。这种高高在上的同情和隔靴搔痒式的关爱,只能让人感到冷漠。
  在这个事件中,对于地铁乞讨行为拍客立刻进行了拍摄并寻求专业帮助,这种行为就是一种理性维护社会秩序的行为。
  三、从社会影响力角度看二者的优劣
  每一个用户都可以成为自媒体,在微博传播过程中,这些用户不仅是受众,也成为传播者。他们所发布的微博甚至可以被成千上万次地转发、评论、关注,微博缩小了传统媒体与个人受众的距离,难怪短短几年间,微博用户便突破3亿大关。
  所以微博为拍客这种以个人为传播起点的传播模式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拍客的重点在于影像,微博这种模式很适合拍客展示自己的作品,通过作品引发群体共鸣,然后进行转发和评论,很多拍客作品都会登上热门微博,从而引起更多的群体去关注,最终形成社会舆论,实现图片影响力的最大化。
  而微信是通讯软件,可以解决问题但是想要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还是需要通过微博或者其他途径,社会影响力相比之下较弱。
  结语
  微信本身的优势是在人际交往方面。微信的及时性和受众针对性,有助于一些拍客想要及时反馈某些信息给特定受众,方便快速解决问题。
  而在微博上,有数据表明微博在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信息需求方面确实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③但同时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微博受众对于要求及时性传播的事件往往不能快速做出反应,因为微博受众关注的主题大多已经被热门转发或者是关键信息很容易被淹没在一堆其他信息中,所以在拍客需要立即寻求帮助或者事件需要尽快解决的时候,微博的反应相比微信要滞后一些。但微博的传播的广度和影响的深度比微信好很多,拍客们可以在微博上发布各类图片,比如社会新闻类、关爱弱势群体类、点滴美好瞬间等等。拍客的微博可以通过转发和评论来形成社会舆论,让拍客拍照的初衷被重视。
  参考文献
  ①③吴敏琦,《微博用户日常生活信息获取行为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情报科学》,2013(1)
  ②刘晓军,《论新闻的人文主义精神》,《现代传播》,2007(3)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
  责编:周蕾

微博pk微信(六)
浅谈广播运用微信与微博的方法

  【摘 要】在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日益加速和深化的当今,作为传统媒体,广播应该如何运用微博与微信有效延展自己的发展空间?本文以广东电台部分节目制作为例,探究广播合理运用微信与微博的方法和路径。

  【关键词】微信 微博 广播 节目制作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一、广播需要微信和微博的原因
  如今,手机已成为人们日常上网获取信息的重要终端。国家统计局2014年2月发布的《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互联网上网人数6.18亿人,其中手机上网人数5亿。而微博与微信的兴起都是中国互联网和手机上网人群快速发展的结果。
  微博是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它能用140字以内的文字(或图片)信息实现即时分享。①微信是一个用智能手机、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但需消耗网络流量)的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聊天软件。②截至2013年11月,微信注册用户量已经突破6亿,是亚洲地区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信软件。微信中的媒体官方微信数量与日俱增。
  作为传统媒体,广播需要搭乘互联网的快车,自觉与微博和微信有机融合,从而赢得更多受众和自我发展的空间。
  二、广播节目制作如何运用微博
  如今在新浪微博用“电台”为关键词搜索,即时显示有5.3504万个结果,可见广播利用微博的规模已达到相当的程度。广播节目制作如何运用微博?
  广东人民广播电台有三档不同类型的以微博冠名的节目:新闻频率的《微博大视野》(主持人秦海菲和谢剑,官方微博为@微博大视野)、珠江经济广播电台的《微博之上看风景》(主持人程朗,主持人微博为@程朗)和音乐之声《你好,微博!》(主持人张宇航,主持人微博为@DJ张宇航)。从节目官方微博和主持人微博日常发布的节目帖可知,在广播节目制作的每一阶段都可以用上微博,如下图所示:
  在微博平台上的140个字中,这三档节目的官方微博和主推微博所呈现的内容包括以下内容。
  (一)广播节目的多种信息
  以“@程朗”在2014年4月23日21:00发布的《微博之上看风景》节目预告为例,它以文字和图片显示了当天节目的信息有9个方面:当天话题――世界读书日;互动呼吁――请大家跟帖留言;音乐元素――Twins的《旅游书》;网上收听的链接;收听提示――节目名、收听频率;发帖时间;转发和评论的数量;交流微信号;配图。
  事实上,不同风格的微博呈现的广播节目内容也不尽相同,但在有限的字数内,能够做到尽可能多地展示广播节目特色、吸引受众眼球及参与互动,以及有大量点击浏览和收听,实现有效传播的,都是广播成功运用微博的好帖。③
  (二)广播与听友的互动过程及内容
  微博右下方的“评论”和“转发”中,网友粉丝对节目关注互动的相关数据全部自动呈现,任何人都可以随时在微博上点击“评论”查阅所有的微博评论。节目拥有怎样的网友、评论内容是什么、当期有多少节目粉丝等各种信息,在微博这个平台上全是透明的,人们不仅可以查看这些公开信息,还可以随时下载收藏。④
  (三)广播节目的二次传播
  微博之下的广播,它不仅没消失,而且还在微博平台中进行有效的二次传播。以本文列举的三档电台节目在播出后的微博为例:《微博大视野》和《微博之上看风景》都公布了可下载(或在线)反复收听的当期节目音频所在的网址。而《你好,微博!》则贴出了当天节目播出的歌曲名称,主持人@DJ张宇航强调音乐之声(FM99.3)的官方网站已有重听节目的功能,用受众最关心的节目音乐元素进行二次传播。
  由此可见,现在“无论是广播节目本身、还是节目当中的音乐歌曲,在微博平台上,它们都成了‘看得见’的文字和网页链接”。⑤
  三、广播与微信的融合
  随着微信的兴起和流行,广播也快步融入微信平台的朋友圈。在微信可能感兴趣的公众账号栏上输入“电台”二字,101个电台的微信公众账号(截至2014年4月6日)即时跳出。而主持人开设的节目官方微信,因为关键词不统一,暂时还没有办法寻得具体的数量,但本文上面提及的三档广东电台的微博冠名节目中,除了《微博,你好!》与腾讯的合作协议正在拟定、还没有开通官方微信外,其他两个节目都已拥有节目的官方微信号。两个节目微信的情况如下表(信息发布情况统计截至2014年2月26日):
  节目名 微信号 首次开通 发布情况
  微博之上看风景 djdj668 2013.12.2 共发布微信8条
  微博大视野 weibodashiye 2012.12.17 共发布微信198条
  从微信号中的“历史消息”可知,他们具体运用微信传播的项目有三种,一是为当天节目内容发送预告和互动宣传;二是发布与节目相关的本台活动的广告和推广;三是推介与节目无关但与普通受众相关的阅读信息。
  另外,这两个官方微信号对受众的留言、语音和图片的互动信息进行“点对点”回复的共同之处是,每天对一个微信号只能回复一次。但具体微信回复情况略有差异,如《微博之上看风景》“程朗”的微信号:它使用自动回复的信息有语音和文字两种,如39秒的语音问候,以及“天冷,多保重啊”“收到了,祝一切都好”等;而《微博大视野》微信号使用的回复语仅有“Hello!加表情”一种。
  就微信号与受众之间的点对点互动,目前因只停留在表层次互动,而难有用于节目制作的内容。《微博之上看风景》主持人程朗说他的微信号中收到的评论和意见,总体不如微博粉丝用140个字表达得清晰和有内涵;而《微博大视野》主持人谢剑则认为,节目微信号上目前的语音回复,音质不够理想,声音压缩得太厉害,离电台节目的播出音质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所以,节目暂时不会使用微信朋友圈中的听众语音。   简言之,本文提到的广播节目目前运用微信的情况是,基本限于做节目预告和呼吁互动留言这两个方面。当然,这并不是广播运用微信平台的最好方式。
  四、广播节目制作如何运用微博和微信效果更佳
  传统媒体参与互联网传播的重要目的就是增加互动,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喜欢自己。对照微博与微信平台的特点可知,它们在传播信息及与粉丝互动方面各有不同,优劣互见。为此,从以下方面有的放矢地运用这两个平台,广播在延伸关注、扩宽收听渠道方面将会事半功倍。
  (一)广播节目的制作宣传更适合在微博平台上操作
  对比微博与微信公众平台的特点可知,微博的信息传播功能远胜于微信平台,因为“微博企业平台信息为全裸形式,任何人都可以看到。微信公众平台则不然,如果想要看到必须先关注,否则你只能浏览几条”。⑥还有,微博平台发布信息的数量没有任何限制,但微信公众订阅号却每天只能发一条信息。正因如此,广播节目从策划、预告、直播及二次传播这个制作播出全过程的各种自我推介,选择信息发布无上限的微博平台最为合适。
  事实上,目前广播节目制作全程使用微博进行自我宣传,从节目的生产流程可知,一期节目自我推介的微博信息,最少都得有两条;若直播中与网友听众进行互动,最好再加发节目直播中含有信息量的图片,如直播中与访谈嘉宾的合照或其带给受众的礼物、自我宣传的海报等值得以图片推送的各种信息。这样的信息发布数量,只有微博平台才能予以满足,它产生了以往广播单一渠道传播所不能带来的效果和冲击力。
  (二)广播的二次传播适宜在微信平台上推广
  微信平台上的订阅号每天只能发布一次信息,虽然难以满足广播节目制作的同步性需求,但这个平台对广播节目的二次传播,比微博平台更具延伸和传播的效能。
  1.微信平台的粉丝比微博平台的粉丝更真实
  因为“微信需要用QQ号或手机号接入,而且在手机端,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僵尸账号泛滥”,⑦如此一来,在微信平台进行广播节目的二次传播,就可以保证减少“对空”传播,从而确保做到“点对点”的实实在在的传播。
  2.微信对每次推送内容无篇幅限制,有利二次传播
  目前,微信对官方账号的每次推送没有任何篇幅的限制,这一点是微博平台无法比拟的优势。它可以采用图片、文字、音视频等模式在同一界面上、以一条消息推送,而音视频还可以用其他链接进入,不仅可以随时随地收听,还可以任意节选和反复收听。如广东电台《广东民声热线》节目官方微信号每周推送五天,点开功能“2”就是节目推介的文图,感兴趣的受众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在手机或网页版上自动跳转到优酷播放节目音频的地方,直接开始收听。这种随机、随意的收听模式,既可重复也能快速跳听,让广播节目的收听终端从收音机转移到手机、平板电脑或台式电脑,这是广播节目传播的终端平台转移,且收听和点击的数量都是有据可查的。
  3.微信的推送功能可助力广播的二次传播
  按腾讯“最新调整的微信公众平台规则:所有服务号的群发次数,由原来的每月1次改为每月(自然月)4次”。⑧这种有节制的推送次数,是在拥有真实粉丝的前提下进行的,保证了信息可以有效到达粉丝的手机或QQ账号;而每月4次的限制推送,也可以有效杜绝微博平台那种简单的二次传播。如本文提到的《广东民声热线》节目,它每天的节目时间是60分钟,但每天在微信平台上二次传播的节目音频一般不超过15分钟,是在节目播出后经过剪辑和包装后进行的再传播。
  这种二次传播的模式,在改变传播方式和终端的同时,也在同步改变着广播节目的生产流程。
  4.微信平台的自动回复让电台主持人倍添亲切感
  根据腾讯客服网页的介绍,微信的公众账号具有“自定义回复”的功能,⑨这是微博平台所不具备的优势。与此同时,微信公众平台的自动回复规则设置上限为200条,⑩就是每个公众微信号可有200种自定义的回复,这项功能可以代替电台节目主持人随时与每一位希望交流的粉丝保持互动联系,不论是收听节目的听众还是浏览了微信推送的受众的任何互动,它都一视同仁地给予回复,这无疑让电台节目的二次传播增添了温度和不断变化的气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博与微信两个平台还会不断完善。所以,本文这里探讨的广播节目制作运用微博微信的方式方法,今后必定需要同步跟进和调整,而这正意味着,广播在互联网热潮中,将随着新型传播手段和平台的出现,拥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注 释
  ①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567099/11036874.htm.
  ②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5117297.htm.
  ③④⑤余素琳 《探析微博下“看得见”的广播节目制作》,载2013年6月28日《声报(广东广播电视理论专版)》。
  ⑥⑦冠华传媒萌主老钱 《新浪企业微博与微信公众平台对比分析》,新浪博客,http://weibo.com/234540130,2013年11月19日。
  ⑧腾讯科技微博,http://tech.qq.com/a/20140415/021474.htm,2014年4月15日。
  ⑨⑩腾讯客服 《公众平台如何设置关键词自动回复?》,http://kf.qq.com/faq/120322fu63YV130422rYNjYB.html.
  (作者单位:广东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中心)
  (本文编辑:莫玉玲)

微博pk微信

http://m.zhuodaoren.com/shenghuo372220/

推荐访问:微信与微博的区别 微博引流微信

热点事件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立井副井井底应安装什么设备 下一篇:基金管理公司的战略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