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稳五位一体

2016-08-30 热点事件 阅读:

维稳五位一体(一)
工人新村社区维稳力量情况说明

工人新村社区维稳力量情况说明

一、维稳队伍建设情况

为进一步加强工人新村社区维稳工作力量,确保两支队伍“拉得出、防得住、打得赢”目标的实现,根据根据街道维稳工作的要求,我社区对两支维稳队伍进行严格训练,在巡逻中严格按照统一着装、统一培训、统一考核、统一管理的要求,不断加大对队员的训练管理力度。在训练期间队员们除了学习有关法律法规等文化课外,还学习了队列、军体拳、群体性事件处置演练等操作及实践技能。并规范管理制度,形成管理机制,达到用制度管理、用机制监督的工作格局;加强“两支队伍”政治思想建设,夯实思想基础,确保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二、重点管控户开展工作情况

1、以“五位一体”维稳网络机制为载体,按照“区-街道-社区-组(楼栋)-户(单元)”维稳网络体系延伸至户,落实1+1动态管理机制和回访工作机制;

2、包户干部对管控户和重点户每周回访一次,负责随时掌握重点户、管控户动态、流动方向、情报信息及其他方面信息,收集社情民意,为重点户、管控户送政策、送法律、送服务;

3、包户干部及时了解关心重点户、管控户家庭困难,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4、包户干部发现问题及时上报,重大信息随时报告,逐级负责、层层上报、层层落实、责任到人;

5、社区充分发挥楼栋长和居民小组长的作用,对楼栋长和居民小组长提出要求,建立奖惩机制,对管控户和重点户状况不清的采取一定的处理措施。对及时提供管控户和重点户信息的进行奖励;

6、社区将对社区四类四户包户工作落实情况定时、不定时进行检查,检查结果将列入年终考核成绩。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是目前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技防措施需进一步完善,覆盖面需进一步拓展。

二是进一步完善社区综治维稳工作管理机制,理顺政府与社区、部门与社区的关系,确保责、权、利相对统一,切实发挥社区在维稳工作中的基础作用。

三是加强社区专业队伍建设,增加社区综治维稳工作人员编制,不断提高社区综治维稳工作人员生活待遇。同时,加强社区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社区工作队伍素质,在社区建立一支专业化维稳的队伍。

工人新村社区

2011年10月18日

维稳五位一体(二)
埇桥区维稳综治机构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埇桥区维稳综治机构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市编办《关于报送基层维稳综治机构建设情况调研报告的通知》,我办安排人员利用一天时间,对我区基层维稳综治机构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在调研中,我们听取了区综治办的全面汇报,深入镇街维稳综治办与部分工作人员进行了座谈,了解掌握了维稳综治办建设的实际成效和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维稳五位一体】

一、镇街维稳综治办机构建设的现状

我区共有24个乡镇、11个街道。1990年代至今,镇街综治办建设逐步规范、健全,在组织、协调、指导当地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2009年,根据中央办公厅14号、省委办公厅19号文件精神,镇街综治办更名为维稳综治办,明确为常设机构。按照以上文件规定:“主任由党(工)委副书记担任,设1名专职副主任,工作人员不少于2名。”其实,中央综治委、中央编办在(2003)20号文件中,对镇街一级综治办专职干部配备问题,也有基本相同的表述。

据调研了解,截止2011年底,在我区35个镇街维稳综治办中,共有在岗人员72人。其中,分别由党(工)委副书记、人大主席、政府副职或人武部长担任的维稳综治办主任35人;维稳综治办专职副主任32人;工作人员5人。

为了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近年来,我区把加强基层维稳综治办规范化建设摆上了重要位置。按照“大综治、大调解、大信访、大稳定”的工作思路,进一步修订了规章制度,完善了管理办法,规范了工作程序,健全了工作机制,确保了机构人员履行职能、正常运转。特别是2010年以来,我区以建立镇街维稳综治信访中心(原称“五位一体信访中心”)为载体,由维稳综治办负责牵头,充分整合综治、信访、司法行政、公安、武装、民政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力量,密切配合,协调联动,统一受理群众诉求和信访事项,排查调处矛盾纠纷;通过这个平台,切实完善“矛盾联调、治安联防、问题联治、工作联勤、平安联创”的工作机制,基本形成了大综治、大维稳的工作格局。

二、镇街维稳综治办机构建设中的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目前我区镇街维稳综治办机构建设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维稳五位一体】

一是维稳综治办主任配备情况参差不齐。由于大部分镇街党(工)委专职副书记职数仅有一名,“由党(工)委副书记担任维稳综治办主任”这一文件规定,实际难以落实到位,大部分镇街不得不由其他职务干部担任该职。当然,其他干部在这个岗位上大多也是尽力履职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遇有复杂疑难问题的协调处理和重大部署的推进落实,往往显得力度不够,成效不佳。【维稳五位一体】

二是专职副主任力量不强,队伍不稳。镇街一级维稳综治办专职副主任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对上要当好党委政府以及分管领导的参谋助手,对下要指导督促村级综治组织有效运转,大量的具体工作措施要靠他们付诸实施。但是这支队伍的整体状况令人堪忧。其一,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老化现象突出。全区50岁以上的专职副主任共有11人,其中有6人临近退休。这些同志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虽然具有基层工作经验,但却缺乏学习创新能力,他们基本不会使用电脑,难以适应信息化办公时代的需要。其二,职级待遇与履行职能不相匹配,使其陷于“小马拉大车”的窘境。派出所长、司法所长目前均为副科级,而专职副主任仍是股级干部。他们在召集例会、检查工作、督办重大事项、协调处理问题时,往往存在“磨小不压麸”的畏难心理,感到力不从心。当然,这也是相当一部分专职副主任不甘愿在本职久留、影响这支队伍人心稳定的重要原因。例如,西寺坡镇原专职副主任调出以后,2008年至今无人继任;曹村镇原专职副主任2010年就地提拔以后,也是一直无人愿意接任该职。

三是维稳综治办工作人员难以配齐到位。按照省、市有关文件要求,镇街维稳综治办工作人员应不少于2名,但是实际情况远非如此。目前仅有5个镇街确保了1名专职工作人员,其余地方仅仅是“落实”在文件档案里,以应付上级检查考核。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偏远的乡镇机关人员

编制偏少,的确做不到专岗专人;少数党政主要领导对综治工作重视不够,在招商引资、计划生育等硬性工作上不惜重兵布阵,而在维稳综治作上却不肯增强力量;一些年轻干部比较看好既实惠受用又有前途可期的工作岗位,而不愿从事这种“出力不讨好”的工作。

四是维稳综治办的工作条件有待改善。例如,有的乡镇办公场所不足,办公与住宿同在一间房子,接待群众、召开会议时到处找地方;有的缺乏电脑,各地都没有交通工具,在网上传送资料、开展治安巡逻、下村检查工作等方面存在诸多不便;有的办公经费得不到有效保障,“一张发票揣半年”、“领导签字没有钱”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些问题,有待各地党委政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三、进一步加强维稳综治办机构建设的建议

去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被摆上了十分突出的位置。各级综治办将更名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并赋予其组织、协调、指导社会管理工作的职能。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县区综治办尤其是乡镇一级维稳综治办机构建设,意义重大,势在必行。为此,结合这次调研掌握的实际情况,我们仅从本部门的角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尽快加强区级综治办工作力量。以我区而言,区综治办主任为政法委副书记兼任,目前仅有1名专职副主任、

1名工作人员。针对辖域面积大、人口数量多的区情,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艰巨繁重,责任重大,为了切实发挥组织、协调、指导的职能作用,区综治办应当按照县属正科级单位的标准,考虑增加副主任职数1-2名,工作人员编制3-5名。

二是适当增加乡镇党委副书记职数。我区大部分乡镇人口都在5万人以上,基本只有1名专职副书记。组织、宣传、纪检、维稳等工作全部由一人分管,精力的确难以集中。根据形势与任务的需要,较大的乡镇应当增加1名党委副书记,专抓维稳综治和社会管理工作。

三是逐步解决镇街维稳综治办专职副主任职级待遇。对那些年富力强、热爱综治工作、长期奋战在基层一线并且成绩突出的专职副主任,可以参照宣州市、铜陵市等地的做法,优先解决其副科级待遇,今后陆续将符合条件的专职副主任选拔为副科级干部,以激发其他同志的工作积极性,达到促进这支队伍保持稳定的目的。

四是切实配齐配强维稳综治办工作人员。对于工作人员编制明显不足的镇街,应当适当照顾补给,同时,也可以从事业编制中调剂,用于专门解决维稳综治办工作人员匮乏的问题。

埇桥区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2012年2月6日

维稳五位一体(三)
综治维稳暨平安建设工作目标责任书

——————---*县201*年度

综治维稳暨平安建设工作目标

中共*——————*县委

*—————-*县人民政府

【维稳五位一体】

二○一○年二月

1 *

*—————*县2010年度乡(镇)综 治维稳暨平安建设工作目标责任书

【维稳五位一体】

根据中央和省、市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稳定暨新一轮平安建设工作的有关精神和要求,围绕贯彻落实县委十二届就次全会精神,突出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为加快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切实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特制订本年度目标责任书。

一、必达目标【维稳五位一体】

(一)政治和谐安定

1、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避免因片面、盲目发展而引发社会不稳、人心不安;严格执行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对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即使进行影响社会稳定的风险评估。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影响稳定的社会矛盾发生;政府行为规范,服务拆迁、土地征用政策严格、合法,失地农民得到妥善安臵。

2、加强组织领导。将综治维稳及平安建设工作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有具体实施方案和保障措施;健全党政主要来领导挂帅的组织体系,明确责任分工,落实工作人员;贯彻落实上级部门有关综治维稳及平安建设的会议和相关文件精神,提出阶段性情况反映及综合性总结报告;党委、政府年内不少于4次综治维稳及平安建设专题研究工作,建立并落实综治维稳巡2

视督察制度,年内不得少于3次组织调查研究和督查检查;组织开展综治维稳宣传月活动,每月要有2期工作简报,年内要有1篇以上调研文章;每季度召开1次乡(镇)综治委全体会议,每年至少有2次联席会议;建立并落实综治成员单位述职制度,年内要有1次成员单位书面述职(含总结);乡(镇)与驻地单位、各站所、各村(居)委会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签订率达100%。

3、政治和谐稳定。人民群众与党和政府同心同德,没有非法结社、游行和重大群体性事件等影响政局稳定的现象;重大事项向社会听证,公民参与社会事务规范有序;所在地党委、政府班子成员连续三年没有发生严重违法违纪个案;基层村(社区)实现民主管理、民主选举,不发生破坏民主选举的案(事)件,不发生因管理不民主问题引发的案(事)件。

4、维护国家安全。健全国家安全机制,建立集”情报、打击、防范、应急“一体化工作机制,不发生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政治事件、大规模群体性的案(事)件;加强防范和处理邪教工作,认真开展重点人员的排查管控工作,不发生重点人员失控漏管,不发生有影响的案(事)件;认真开展教育转化和后续巩固工作,辖区内当年邪教类案件增幅控制在35%以内,破案率达80%以上;积极开展警示教育宣传活动,年内不少于2次有一定规模的警示教育活动,多层次教育覆盖不低于95%;辖区内宗教活动正常稳定、民族团结和睦;涉外管理规范到位,不发生涉外安全案(事)件。

3

(二)治安秩序良好

1、治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整治。治安排查整治机制健全完善,对治安突出问题、混乱地区和复杂场所每月不少于集中开展1次排查整治;治安混乱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得到有效整治,被上级挂牌督办的部门和单位进驻工作组,按期保质完成整治任务;刑事发案逐年下降,两年内无重大刑事案件;重点部位整治改好率达到95%以上,辖区群众满意率达到90%以上。

2、强力推进“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坚持“有黑打黑、无黑除恶、无恶治邪、无邪治乱”的原则,对黑恶犯罪保持高强度、快节奏的高压态势,遏制新的黑恶势力形成。加大打击力度,坚决防止黑恶势力在当地坐大成势,造成严重社会影响;凡是参加黑恶势力团伙,充当保护伞的,坚决依法依纪查处;凡是由于工作不力导致案件降格处理、黑恶势力打击处理不到位的,坚决追究责任。

4、基层组织队伍得到全面加强。在乡(镇)、村(社区)及企事业单位层层建立群防群治队伍; 村(居)综治维稳组织、治保调解组织和群防群治队伍规范化建设建成率达到95%以上,作用发挥明显;社区专业化治安联防队伍按照不低于总人口万分之十的比例配臵;乡(镇)实现专兼职群众治安防范队伍人数不低于辖区总人口千分之一的比例配臵;社区专职治安联防队、保安队伍、物业保安队伍、义务巡逻队(或治安志愿者)、治安信息员、出租房协管员等6治群防群治读物齐全;农村专兼职群众治4

安防范队伍、综治专干、村治保调解组织、民兵、治安维稳信息员等5支群防群治队伍齐全;农村规范化民兵组织、治安巡逻队伍等群防群治队伍至少到村(组)总数95%以上,社区警务落实到位,社区每1000户或3000人社区民警配备数不少于1名,农村中心村或治安复杂得行政村设臵警务室,每个责任区(社区)警务室至少配备1名民警。

4、物防建设有新突破。在旧小区因地制宜地推广楼宇电子对讲门、居民户防盗门等物防设施;旧小区和新小区“六小工程”建成率分别达到80%和100%;新建小区全部达到市政府有关规定的技防标准;住宅小区居民防盗门、单位对讲防盗门安装率达到95%以上,小区封闭或半封闭式改造达60%以上;合理部建治安岗亭和报警点,并充分发挥作用,公共复杂场所、集贸市场、居民小区、主要街道路口等部位合理部建治安岗亭和报警点,治安亭、社区警务室等加挂110报警点标志;在农村因地制宜地推广经济适用的物防设施;机关单位微机室、财务室等重要害部位门窗安装防盗设施。

5、技防设施得到加强。乡(镇)派出所建立治安防控中心,实现县、乡、村三级联网;加大技防投入,大力推进视频监控探头建设;县城区重大部位和新建小区电视监控覆盖面达到100%。

6、警力下沉到社区(农村)。按照“有室、有警、有制度”的要求,扎实推进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社区警力按社区实有人口1000:1,农村3000:1配臵社区(农村)民警;网络化布警覆 5

维稳五位一体(四)
浅谈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认识和理解

  【摘 要】 本文简要回顾了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形成、丰富和发展过程,论述了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内容及辩证关系。指出“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是科学发展的总体布局,有原则要求,有政策安排,有举措方法,更加清晰地指明了中国绿色发展、绿色跨越的道路,为中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赢得更加美好的未来,提供了重要指导。

  【关键词】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认识;理解
  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胡锦涛总书记的政治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从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出发,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惠及全国十几亿人口的殷实的小康社会规划了宏伟蓝图,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作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大部署,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本文就“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谈谈认识和理解。
  一、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形成、丰富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一以贯之的接力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不断丰富和完善,这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现代化发展规律,党的执政规律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
  1、“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布局
  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来,党一直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改革开放之初,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实现现代化为目标,制定了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的基本路线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明确指出,社会主义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还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两个文明”要一起抓,“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政策。
  2、“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1]的方针政策,同时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不仅要有繁荣的经济,还要有繁荣的文化,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一直延续到十六大。
  3、“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新世纪新阶段,从我国经济实现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和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社会矛盾突显的现实出发,2005年,胡锦涛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由原来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发展为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2],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全面论述了“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4、“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2003年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总结了我国的发展实践,借鉴了国外的发展经验和理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党的十八大在此基础上指出,进一步落实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促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适应、相互协调,促进现代化建设事业各方面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努力开拓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又良好的文明发展新道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3],生态文明独立成篇。至此,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拓展为“五位一体”。
  二、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崭新的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在发展道路上曾经走过一条弯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党中央提出以实现工业化为核心,逐步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并提出坚持统筹兼顾的方针,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后来由于国际国内的复杂因素,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几乎濒临崩溃的边缘。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及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党中央形成了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的基本路线,制定了一系列推进发展的方针政策。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由于一些地方对发展的片面性理解,把“发展是硬道理”理解为“经济增长率是硬道理”,把经济发展简化为国内生产总值决定一切,为追求实现经济发展目标,逐渐形成了基本依靠消耗资源来推动发展的“高消耗低产出”的发展模式。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对能源资源过分开发利用,使碳排放量持续增长,全球气候变暖,气象灾害越来越频繁,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导致严重的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这就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及节约能源资源之间的关系问题。
  随着世界各国发展实践的推进,在总结发展的经验教训基础之上,人们对发展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理念逐步转变:从原来以工业化为目标的“增长第一”的经济发展导向逐步转为提倡社会的综合协调发展;从之前以物为中心的发展逐步转为突出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从不惜以破坏资源、环境、生态为代价追求经济一时繁荣逐步转为主张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发展实践不断总结,人类越来越认识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认识到遵循综合、协调、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唯一正确的选择。[4]
  根据中国发展的现状,实践经验和教训,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面对当代社会严峻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全社会都应该树立起尊重、顺应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过程之中,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实现永续发展。[5]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把生态文明纳入总体布局,为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指明了路径,更是在当今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赢得继续发展主动权的伟大战略。   随着现代社会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人们对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健康的食品、宜人的生活环境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生态文明建设,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已经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质是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这是不断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道路中优秀文明成果,不断从中国现代化历程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超越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艰难历程。“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之中,使我们更加明确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更加坚定了走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的信心,也只有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之中,才能够真正实现文明的发展、谐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
  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内容及关系
  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三位一体”,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内容逐步深化、更加丰富、结构更加完善。这表明中国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转变过程,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从认识到实践都达到新的水平,彰显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执政智慧,充分体现了党治国理念的新发展和新突破。
  1、“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涉及不同的建设领域,有着各自特殊的内容和规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工作,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走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信息化发展道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战略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提高经济的发展活力和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继续推进并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发展的勃勃生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建设,全面提升公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满足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就是围绕社会突出矛盾,人民关心的问题,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道路,加强社会建设,发展完善社会事业,逐步改善民生,建设社会主义的文明社会,在经济发展基础之上,统筹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围绕人口、资源、环境的突出问题,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节约能源资源,提高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努力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迈进。
  “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突破了以前只注重经济发展和增长,忽略社会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片面发展、不可持续的发展,从单一追求经济现代化逐步转变为囊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更为全面的现代化建设,营造了经济发展强劲有力、政治环境民主畅通、文化发展繁荣多样、社会发展和谐稳定和生态发展健康持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新氛围,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全面协调、全面推进,更加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新阶段。
  2、“五位一体”的辩证统一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五项内容虽涉及不同领域,有各自特殊的内容和规律,但它们之间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相辅相承、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前提基础,其核心是发展生产力,同时改革和完善生产关系,以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建设就是根本,为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生活基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继续推进并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国家,就能更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使各项事业的发展符合人民的利益、意志和愿望,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能维护安定团结政治局面及和谐的社会,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政治建设就成为了重要保障;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代表我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为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建设提供强有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文化建设就成为了灵魂,营造了丰富多彩的新生活;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已经被提高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高度民主,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的最终目的和结果,不断创新了社会管理新模式;生态文明建设是顺利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基础,为其他领域提供了幸福、健康、宜人的生活环境。
  总的来讲,经济建设产生物质文明,政治建设产生政治文明,文化建设产生精神文明,社会建设产生和谐文明、社会文明,环境建设产生生态文明。物质文明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物质动力和理论源泉;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发展提供法律支撑和政治、制度保障;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生态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提供生态基础、环境条件和丰富的资源;[6]社会文明就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发展的最终要求和结果,就是为了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综上所述,“五位一体”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承的统一整体。这一战略布局,是科学发展的总体布局,有原则要求,有政策安排,有举措方法,更加清晰地指明了中国绿色发展、绿色跨越的道路,为中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赢得更加美好的未来,提供了重要指导。
  布局就是路径,布局就是指向。“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大势、继续赢得发展主动权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对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的明确回应,坚持“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中国一定能够建成全面的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加有力地实施“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当代中国必定能够实现全面发展和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必定会实现新的跨越。
  【参考文献】
  [1]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8.1173-1174.
  [2]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696.
  [3] [5] 胡锦涛.党的十八大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11.9、39.
  [4] 黄中平.全面准确地理解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条件.http://cpc.people.com.cn/GB/64156/64160/5121545.html.
  [6] 侯远长.发展布局与文明形态新思考.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2.3.73.
  【作者简介】
  杨雪萍(1974.6-)女,白族,云南大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政治学研究.

维稳五位一体(五)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五位一体”均衡建设的必备条件

  摘 要:我国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总布局的提出,标志着我国自党的十八大顺利召开以后,要建设一个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新思路的永续性的现代化建设。本文的研究是以科学发展为指导,将生态文明建设引入我国“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后所提出的新要求进行研究。

  关键词:“五位一体”;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
  “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总布局的提出,是在“四位一体”的基础上提出更为全面的全局型发展战略。党的十七大在确立了将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为整体实现“四位一体”总布局的同时,对新时期的生态文明提出了要求。提出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在2012年党的十八大政府工作报告中,胡锦涛同志谈到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新时代现代化建设的总布局当中。并系统的阐述了将生态文明作为今后建设的主线,确立了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我党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四个内容相并列就是要把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面对当前的国内环境的形势,提出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以及保护自然的理念,是实现我国永续发展的重要思想。我党提出加大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自身发展建设的需要,是世界当今国际形势的需要,更是我国人民迫切渴望的要求。因而,“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总布局的提出是我国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将生态建设纳入总体布局是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的要求
  当今世界生态问题已经成为了国际问题。它不受地域的限制,当资本主义开始的时候就是生态问题出现的始端。西方国家经历三百多年的工业文明创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巨大能力。现代工业文明一面犹如施用了魔法般地创造出了惊人的社会财富, 另一方面也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暴露了这种文明同样惊人的破坏力。他不仅创造了史无前例的生产力,但工业化也是破坏生态环境的罪魁祸首。工业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对地球资源的掠夺性使用, 正在超过地球的承受能力。根据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技术革新所作出的预测显示, 到2050年, 人类将消耗掉地球上的180%到220%的生物生长能力。联合国《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指出我们的时代有两个特点, 一个是人类的建设力与破坏力同样巨大, 一个是所有的行动都要全球为之承担后果。全球生态恶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全世界联合起来拯救地球已经成为共识。
  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这是在世界环境保护问题上的首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标志着全人类对环境问题的紧密关注。到了1983年,联合国成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并在87年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1991年召开的国际人口、自然资源和发展会议上,就人口问题、自然资源问题以及环境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之后,国际间就环境问题频繁召开会议,讨论解决环境问题的办法。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也同样关注到环境问题的危害,并在为树立国际良好生态形象做出巨大的努力。
  二、将生态建设纳入总体布局是应对国情新挑战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年均近10%的增长速度举世瞩目,我国所走的工业化道路是压缩型的,西方国家用了上百年的时间,而我国按照十六大报告所要求的在2020年完成基本工业化过程。这种高速的发展形势带来的生态破坏是难以想象的。发达国家经历上百年工业化道路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形成了集中式、暴发式的出现。我国的高速经济增长的表现体现在我国GDP的数据不断攀升,但是我国GDP的数据的爬坡的背后是以牺牲可持续资源为代价的。我国的GDP增长在现阶段处于世界前列的这一现象,会随着资源的枯竭而瞬间倒退。面对我国当前高消耗的生产模式及高排放的生产方式,我国没有足够的方式来缓解生产对环境所带来的破坏。这种高排放的模式不仅对我国自身乃至对全世界都造成了环境的恐慌,同时我国是人口大国,我国的消费量也是居高不下,按照这个消费比例,这种绝对量的不断攀升会引起世界的恐慌,更影响我国的国际形象, 制约了我们的对外交往。
  因此,在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正确的把握好生态与发展战略转型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战略转型期始终要处理好我国人民对发达的物质文化需求与不能满足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处理好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通过我国国情的反映,有必要尽快明确生态建设也是总体布局中的“一”位,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一样是我们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工程,以此宣示生态建设的重要地位。
  三、将生态建设纳入总体布局是人民群众的新愿望
  改革开放经历了20多年后,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在实现了广大人民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后,人民群众期待向往天蓝、山青、水秀等健康生活。但是我国部分重工业区和工业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为了实现经济的增长,为了扩大生产,对生态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这种为了提高经济而破坏环境的情况,反而导致人民的身心健康遭到重大伤害。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民的生存发展。当前环境的破坏也激发了社会的矛盾。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被投诉和上访后,导致了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多,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我国目前大量的生态问题的产生原因都是比较复杂的,而想解决这些问题也是不太容易的。因而提出加强环境管理、生态建设这一战略目标,才能尽快的改变和解决我国经济社会的生态问题,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活环境向往的要求。
  四、生态建设为其他方面提供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环境
  生态建设就是实现可持续建设,它是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几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建设的提出是对工业化建设造成恶果的一种发现和补救,是在经济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建设思路。从我国提出现代化建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我国的环境日趋恶化,这不仅仅在我国出现了问题,生态问题现已成为全世界共同的难题。因此,党的十八大上提出的“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总布局就是要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今后的我国发展的新的侧重点。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中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这不仅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决心,也反映着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本身是一对矛盾,在建设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多少都会造成生态的破坏,但是生态的建设会对经济的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平台。因此,通过加大建设生态文明实现提高我国的环境承载力,才能实现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可持续的环境;生态建设为政治建设提供和谐环境,我国政治建设就是要实现民主政治体制。生态文明的建设就是为人民实现美好生活、健康生活的制度建设提供了参考的依据;生态文明建设为文化建设造就提供物质的承载。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是和我国的自然资源密切相关的,在实现我国文化产业建设中,文化的传承必须通过文字或其他形式进行承载,无论是创造艺术品还是制造大量的书籍都需要以自然资源为材料,这就需要加大生态建设来实现的。因此,提高环境的承载力对实现我国文化发展提供了支撑;文化建设为社会建设提供了可持续的环境。我国的民生建设最主要是做到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当前中国民众之忧显而易见,生态资源的严重破坏已造成了大量的灾害发生,“PM2.5”这个词也成为了2013年的热点词汇,这一系列生态环境恶化所造成的危害已经使人民所警醒,更让人民所担忧。因此,加大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社会建设、民生建设的可持续保障,加大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实现人民生活要求的满足,才能为人民的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

维稳五位一体

http://m.zhuodaoren.com/shenghuo368866/

推荐访问:维稳三位一体 五位一体的内容

热点事件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共产党货币 下一篇:无砂大孔混凝土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