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所有制下的干部

2016-08-29 热点事件 阅读:

混合所有制下的干部(一)
混合所有制企业干部管理方法的探索

龙源期刊网 .cn

混合所有制企业干部管理方法的探索

作者:张伟 吴秀玲

来源:《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2014年第02期

摘要:本文针对混合所有制企业干部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正在采取的一些有效的措置、做法进行了总结、归纳及意见、建议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混合所有制;干部管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所有制结构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国有资本、私有资本及其他自备的混合型企业正在日益丰富,这给企业的干部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新形势下加强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干部管理工作已经成为了一个新的课题。

我所在的公司,主要负责母杜柴登矿、纳林河二号矿、沙拉吉达矿项目建设。根据中煤集团与各方股东的协商结果,中天合创煤炭分公司管理的门克庆矿、葫芦素矿近期也将划归鄂尔多斯分公司管理。按照当前鄂尔多斯分公司管理矿井中,在建矿井生产能力达到5000万吨,预计2013年底开始,陆续投入试生产。按照中煤集团发展规划,鄂尔多斯基地内即将取得矿权的达海庙井田等煤矿,也将随着项目推进情况划归鄂尔多斯分公司管理。负责管理的煤矿项目都是中煤能源控股或者持股的煤炭企业。

公司从2009年12月成立,至今已4年有余,公司从成立至今一直在积极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对干部管理也探索一些具有企业自身特点的干部管理方法,下面将针对主要问题进行阐述: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现在所属项目公司根据合作初期合作协议规定,中煤能源派出董事长,博源集团(远兴能源)派出总经理。由于企业所有制形式的特点,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通道是被封死的,即天花板效应,既不太可能进入鄂尔多斯分公司总部担任更高层级的领导,也不太可能进入博源集团(远兴能源)担任领导。那么如何激励其认真工作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2)员工来自不同的企业,工作经历也有较大的差别,带来企业文化的差异。由于新建企业和合资企业的双重性质、我们的员工和干部来自不同的企业,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尽相同、造成在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企业的管理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3)行业差别大。原企业属于化工企业,而现在是煤炭企业。两者的差别较大,由此带来的认知差异性较大。

二、解决思路

混合所有制下的干部(二)
混合所有制能够解决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

混合所有制能够解决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提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并且强调要“完善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一直以来,国企改革被公认为我国经济改革中最难的环节之一,究其原因,是在原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运行的产权基础是单一的国有制,政府是国有企业唯一的投资主体和利益主体,政府作为企业的老板,不可能不关心自己所投资本的回报,在不存在其他利益主体与之制衡的情况下,政府要插手和干预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决策,也就理所当然;另一方面,企业靠在政府身上也有诸多便利,如企业自己无法解决的事情,政府一出面,就能顺顺当当地得到妥善处理,企业亏损,也不用自己承担责任,反正有政府帮助筹集贷款和救济职工,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也乐于躺在政府的怀抱里吃安逸饭。因此,无论是从政府角度还是从企业角度,都未必真心实意愿意政企分开。然而为了打破国有企业生气不足的情形,便需要依靠混合所有制来转型。

顾名思义,混合所有制是指财产权分属于不同性质所有者的经济形式。 从宏观层次来讲,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制结构的非单一性,即在所有制结构中,既有国有、集体等公有制经济,也有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还包括拥有国有和集体成分的合资、合作经济; 而作为微观层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不同所有制性质的投资主体共同出资组建的企业。

混合所有制有利于国企摆脱行政权干预,能够解决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对于国企来说,发展混合所有制有利于让国企摆脱行政权力的干预,让市场力量成为主导,实现国有资本、民间资本等在市场上公平竞争。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意义在于,一是用少量的国有资本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来放大国有资本的功能。多种资本形成优势,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更重要的目的在于,国企引入战略投资者,形成好的组织框架,完善治理结构,建立起适应市场竞争的企业运行机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不是为了“混合”而“混合”。除了通过引入民间资本放大国有资本这一目的,其着力点和重心应放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上。现在民企优点就是机制灵活,而国有企业的最大弊端是机制不活。因此通过更多地引入有实力、有信用的战略投资机构,建立一套完全适应市场竞争的企业运行机制,这样才能使国有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

实际上,国有企业改制中引入民间投资,早已不是一件新鲜事。据统计,截止到2012

年底,中央企业及其子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共378家,上市公司中非国有股权的比例已经超过53%;地方国有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681户,上市公司非国有股权的比例已经超过60%。然而一直以来的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可避免的问题。基于国有企业原有的治理结构,一是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国有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的股权结构不明确及相关权利保护不到位。在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的过程中,哪些企业需要国有资本控股,哪些企业需要国有资本参股,以及股份比例如何分配都还不明确。同时,由于缺乏明确的资本进入和退出机制,一些民营企业家对发展混合所有制存在较大疑虑,担心跟国有企业在一起会发生矛盾,如果国有企业依然“一股独大”,民企将无法抗衡,担心国有资本侵吞民营资本。二是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及运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虽然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三会一层”)的公司治理结构在我国国有企业已普遍建立,但混合所有制下董事会构成、监事会作用发挥、经理层激励约束和党建工作等方面的新问题需要解决。尤其是国有资本监管机构、国有资本出资人、外部投资者、董事会、经理层和党组织间的关系和职责需要进一步明确。《决定》提出要建立出资人代表机构,通过资本运营公司或投资公司实施投资和经营活动,但混合所有制企业的顶层结构如何设计还处于讨论阶段。三是虽然取消国有企业领导干部行政级别的建议在学术界多次被提及,但党政干部直接管理企业的现象仍然存在,这与混合所有制企业治理和市场化竞争机制的要求相矛盾。《决定》要求国有企业“合理增加市场化选聘比例、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正是要打破这样的管理现状,解决由此造成的诸多问题。因此,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必须解决国有企业治理的一系列问题,包括混合所有制企业的股权结构、公司治理结构、治理机制以及外部的治理环境和制度等问题。【混合所有制下的干部】

优化混合所有制改革下的国有企业治理需要从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入手。一是改变股权结构,国有企业实行混合所有制改革,降低国有资本的股权比例是为了引入更多有信用、有实力的非公有资本投资者,进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股权结构在国有资本与非公有资本中的合理分配,改变国有股权“一股独大”的现状是有效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关键。在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国有资本和非公有资本在股权比例上的分配应根据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而定,根据企业性质和类别制定合理的股权结构。二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首先在董事会结构设置上,给予非公有资本参与决策的权限,让非公有资本在董事会中占据一定席位。非公有资本参股公益性或功能性国有企业很大程度上存在国有资本控制非公有资本的风险,为打消非公有资本的疑虑,增强非公有资本参股国有企业的动力,在董事会中应尽可能安排非公有资本的代表,以此保护非公有资本股东的利益。而在竞争性行业中,应该让非公有资本在董事会中占有相对优势,甚至直接参与国有企业的管理。同时,国有资本管理部门也应

该给企业的董事会放权,让董事会真正具有对职业经理人的选聘权和薪酬待遇的决定权。其次,在经理人员选聘方面,混合所有制企业处于平等和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可以在职业经理人市场中选聘企业高管,由董事会决定高层经理人员的选聘,并依据市场规则决定高层经理人员的薪酬和绩效水平。最后,除了发挥党组织的监督作用外,还应该根据国有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的股权结构进一步完善监事会结构。在监事会的设立上应考虑国有资本与非公有资本股权结构的差异,在国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应将更多的监督权分配给非公 有资本、员工或社会公众,而在国有资本参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国有资本应该拥有更多的监督权。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推动国家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和民营企业活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下,国有企业应根据国家对国资改革的要求,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并完善各项治理机制,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混合所有制公司治理方式。

[1]. 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关键 赵为 朱诸

[2]. 百度百科——混合所有制

[3]. 论混合所有制改革下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 杨红英 童露

混合所有制下的干部(三)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

一、混合所有制概念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财产权分属于不同性质所有者的经济形式。从宏观层次来讲,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制结构的非单一性,即在所有制结构中,既有公有制经济,也有非公有制经济,还包括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共同出资成立的股份制经济等;作为微观层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则是指不同所有制经济单位的资本联合或相互参股形成的经济形式。十八届三中全会所说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就是指微观层次上的混合所有制。

二、混改政策依据

(一)《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在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里边提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国有资本投资运营要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

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二0二0年提到百分之三十,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三、混改历史沿革

1.国企混改的原因?

2.国企改革的沿革

20 年来, 国有企业改革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1978 年年底到1983 年, 这个阶段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四个字──放权让利。1979 年在共和国的历史上第一次允许企业留利, 在此之前国有企业的利润是百分之百全部上缴财政的。不仅利润,国有企业提取的折旧费也都上缴财政,折旧费是维持简单再生产的, 这说明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是没有简单再生产的决定权的。利润百分之百上缴, 说明企业扩大再生产的决定权也是没有的。为调动企业积极性, 1979 年国家允许企业留利,最初标准定为3% ,后来逐渐提高。。

从1983 年到1987 年,是国有企业改革的第二个阶段, 这个阶段就企业本身的改革来讲, 主要内容就是三个字──利改税。利改税是把过去企业既要上缴利润又要上缴税收改为把利和税捆在一块, 然后企业按一定比例按章纳税。1983 年、1984 年两步利改税, 调整了国家和企业利益的分配关系。利改税后, 原企业和政府签订的留利合同一律作废,全国只保留一百家进行放权让利试点,实际上是后来承包制的试点。在利改税的同时, 企业的投资体制进行拨改贷。其含意是将过去政府财政对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注资, 改为政府对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的投资不再无偿拨款, 而是由银行贷款。这两个措施, 一个是重新规范政府和企业的利益分配关系,一个是调整了政府和企业的投、融资关系。

第三个阶段是从1987 年到1992 年,这个阶段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承包制。从1987 年的下半年开始, 在国家经委的倡导下, 全国的工业企业陆续开始承包,三年一个承包期,到1992 年经历了两轮承包,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的98 %都采取了不同程度的承包。80 年代末90 年代初, 是中国国有企业承包的高潮时期。微观上, 企业承包; 宏观上, 财税体制采取了包税制。这两个配合起来, 就是企业对政府采取承包,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也承包即包税,包死一个基数, 包死一个递增幅度, 然后地方与中央分灶吃饭、各花各的钱,全国进入了一个所谓大包干的时代。

1992 年以后,以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作为动员,以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作为里程碑,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第四个阶段。第四个阶段的改革主要是两个内容。第一, 围绕着十四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总体目标的要求,对企业进行

现代企业制度改造。第二,是把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放到所有制改革中进行。或者说把国有企业改革、制度改造纳入到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制度建设当中去,把国有企业改革、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建设统一在一起。这个任务是党十五大提出来的。我们现在就处在这样一个改革阶段。就这个过程本身而言,我想强调的是: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从它的历史进程来看,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它的主要矛盾是企业收入目标与政府收入目标之间的一种冲突。这个冲突表明, 在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当长时间里没有触动所有制, 没有真正触动生产关系的核心,而只是在分配关系上展开。严格地讲,到1992年以后,即改革的第四个阶段,国有企业改革才真正触及所有制问题,也就是企业的财产关系问题,在此之前基本上是解决分配制度的问题。

四、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意义【混合所有制下的干部】

大力推行混合所有制,不仅对于打破公有制与非公有制之间壁垒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一是企业管理分生产管理、经营管理和资本管理三个层次,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看,以资本运营为核心的资本管理是最有效率企业管理环节,发展混合所有制有利于推进国有资产监管体系由“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国家可以通过少量的国有资本利用“杠杆”操作大量社会资产,使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不偏离于整体社会经济目标,同时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

【混合所有制下的干部】

二是混合所有制改变了国有企业仅仅作为单一国有经济利益载体的格局,为实现政企分开创造了产权条件。因为政府作为国有企业唯一的投资主体和利益主体,不可能不关心所投资本回报,在企业内部不存在其他利益主体与之制衡的情况下,政府干预国有企业生产经营也就成为必然,同时国有企业也希望政府给予诸多便利,承担原本企业承担责任;

三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利于国有企业竞争力提高,因为企业做强、做大一靠自身“滚雪球”发展,二靠联合兼并,而单一的所有制形式不能使不同性质的所有权相互兼容,混合所有制为国有企业走对外联合兼并道路提供了发展方向。

四、对民营资本而言,发展混合所有制则为民营资本进入油气、电信、电力、铁路、金融等传统垄断领域增加了一条新的途径。由于油气、电信、电力、铁路、

金融等领域长期不为民营企业开放,所以,即使这些垄断领域推行全面开放,民营企业也有可能因技术、管理、资本等高门槛出现望而却步情况。因此,对民营企业而言,发展混合所有制是扩大投资领域的重要途径。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还具有以下方面的意义:

1.有利于培育一批真正企业家群体。也就是说和掌控资源相匹配的一个企业家的群体,现在是不匹配的。什么是真正的企业家?以独立的人格承担责任和风险,并且分享企业收益的人才能叫企业家。

2.混合所有制有利于市场结构的优化。现在市场结构不是优化的,国有资产这种掌控其实对资源是一种浪费和破坏。

3.激励变革,可以为企业家成长创造一个环境。混合所有制最主要是解决了企业的自主权,我们有用人自主权,投资的自主权,资产处置的自主权,海外投资的自主权。如果说现在仍然是政府的附属的,就没有这种权利。

【混合所有制下的干部】

五、地方国企混合制改革的实践

(一)上海国资改革的路径:

1.从管资产到管资本:去行政化的主线。

要为国企松帮,减少行政审批。切实落实企业自主经营权,“多管、管少、不管”。具体地:凡是和出资人有关的事情,都要严格地管起来;少管企业人事,特别是竞争类的企业;不管企业内部事务,把过去越位、错位的归位,让企业更好更主动地面向市场。

和资本有关的、和出资人有关的,才是我们要加强的监管。”韩正说,“要落实市场化选聘和董事会管理。将来在竞争性领域,我们只管三个岗位: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其他都放开。在有些地方,总裁也要引入市场化选聘,对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政府绝不能干预。”【混合所有制下的干部】

2. 国资流动平台:2014年实质性运转。

所谓国资流动平台,无非两类,一是国有产权交易平台,二是国有资产投资公司或者运营公司。根据计划,上海将逐步形成2~3家符合国际规则、有效运营的资本管理公司,对于具备条件的上市公司股权和部分非上市公司股权进行运营管理,上海国资将以此为抓手实现从管企业向管资本的转变。

3. 分类监管:转变并非一朝一夕。

韩正表示,要凸显国有企业在先导型、基础性、新兴产业中的集中度。《意见》要求:“将国资委系统80%以上的国资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与民生保障等关键领域和优势产业。”《意见》指出,改革将“突出企业市场属性,兼顾股权结构、产业特征、发展阶段,逐步实现差异化管理”。其中竞争类企业将以市场为导向,努力成为国际国内行业中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企业;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企业将按照市场规则,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对涉及上述分类业务的企业,因企制宜、分类分层管理。

同时、分类监管也意味着对于管理班子也要有相对应的考量。对于竞争类企业,上海将仅管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三个岗位,有的企业总裁也将尝试放手市场化,经理层副职以及相应党群干部不再“市管”,管理层以市场化配置为主。这意味着在业绩考核和薪酬激励上也会发生相应变化,包括股权激励在内的市场化手段将成为激活国企活力的突破口。《意见》中称,将全面推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期制契约化管理,明确责任、权利、义务,严格任期管理和目标考核,保持合理的稳定性和必要的流动性。竞争类企业,按有关规定落实董事会选人用人、考核奖惩、薪酬分配权。合理提高市场化选聘比例,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企业,积极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 根据《意见》,上海推进混合所有制,是以发展公众公司为实现形式,主要途径有三条。

首先是公司制股份改革,包括整体上市、核心业务资产上市、探索特殊管理股制度等方面。

其次是开放性市场化双向联合重组,聚焦产业链、价值链,从国有经济、非公经济两个方面,进一步加大开放性市场化双向联合重组的力度。

最后是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鼓励整体上市企业集团、符合条件的竞争类企业集团及下属企业,以及国有及国有控股的转制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实施股权激励。韩正昨日表示,今年第四季度推出总体方案,年底率先在整体上市的企业集团实行股权激励。

(二)山东国企改革路径

1.改革总体思路和目标:

混合所有制下的干部(四)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下的公司治理

  摘 要: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成为当前中国经济事业主流的大背景下,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贯彻落实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要对象,其改革的目标和成效至关重要。通过分析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形成背景和原因,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基于公司治理的视角提出相应的完善举措。

  关键词: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公司治理
  一、前言
  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创新驱动和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国有企业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深度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好适应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最有效的路径选择。国有企业实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于完善国有企业股权结构、董事会结构、监事会和经理层管理制度以及相互之间的权利制约与监督,健全信息披露制度,促进有效公司治理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利于改善国有企业“行政化”政企难分的顽疾和民营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浓厚的“家族化”色彩的问题。最终有助于提高国有企业营运效率、提升民营企业社会形象,进一步促进公国有资本与非公有资本的优势结合,实现双赢。
  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和原因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即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等多种所有制主体相互融合而形成的经济形式,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
  自2014年开始,中央改革领导小组便奔赴各地进行密集调研,全国多个省、市、地区国企改革意见相继出台,标志着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进入加速发展阶段。由此可以看出,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大势所趋,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深化国企改革,借助私企和个人的资本以及他们本身的创新精神来改善国有企业的资本运营模式和商业模式。
  三、国企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一股独大问题。大多数国有企业,国有股持股比例都在50%以上如中石油、中石化。非公有制经济主体参与到国企中,由于经济实力和产业政策的限制,占股相对较少,对国有股难以形成制衡,只能被看作是被动的财务投资者。国有股“一股独大”掌握话语权,依照自己的方法进行经营管理决策,导致民营资本无法有效发挥自己的优势,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
  (二)行政化问题。虽然国有企业按照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等“三会制度”,但董事会的权利实际上是由有关政府部门或政府机构代表国家作为所有者来行使的。党委组织部门决定国有企业董事会和经理层的选聘、任命以及薪酬水平,而不由市场决定,未真正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由此导致公司内部人控制、信息不透明以及内部关联交易等问题,非公有制经济主体的利益受到侵害。
  (三)经理人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问题。随着混合所有制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股权的分散、经营的复杂性不断增加,经理人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使自由裁量的权力将增大,董事会很难直接对经理人施加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虽然信息披露机制能够解决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部分问题,但由于监督成本高昂,使得股东对于激励和约束经理人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如何确保经理人按照股东的意愿进行经营决策,并对经理人进行有效激励和约束是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国有企业以收购非国有企业资产或者股权的方式组成混合所有制企业时,由于资产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信息的不对称,双方很难以公允的市场价值达成交易。例如:2014年5月华润燃气被爆出以2.65亿收购武汉通宝燃气“空壳”的事件,这一收购案被举报认为是高溢价收购亏损资产。通宝燃气自成立后就处于年年亏损状态,企业的经营仅靠贷款支撑。[1]而且收购时2616万注册资本金的对价为2.65亿元,被认为是高溢价收购。为什么公司濒临破产还能卖出如此高价?由此看出国有企业以收购非国有企业资产或者股权的方式组成混合所有制企业时,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下公司治理的完善措施
  国有企业要增强企业竞争力和提升经营业绩,完善的公司治理必不可少。公司治理的本质是通过公司股东等治理主体对经理人的监督与制衡,以解决利益相关者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提高我国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就必须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和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
  (一)健全国有企业治理结构
  1.股权结构。改变国有股“一股独大”现状的关键是在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之间合理的分配股权结构。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企业应根据行业与产业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在非竞争性领域可以允许非公有资本以参股形式进入,如公交、输电、管道燃气和自来水等,适当降低公有资本的股权比例,但是为了防止非公有资本控股,国有股份需要保持大股东的地位。竞争性领域企业的股权结构则可以由市场决定,如制造业、商业、服务业等;进而有效地吸引非公有资本进入混合所有制公司,保持一定的非国有资本持股比例,保障民营资本的发言权,在确保国有资本的发言权的同时,防止民营资本被“剥夺”形成公司治理的良性改善,使权力从一元化走向多元化。
  2.法人治理结构。大型国有企业与其所有制经济组成新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后,必须按照公司治理结构的要求,建立规范的委托代理制度,构造法人治理结构,并形成对高管层激励和约束机制。在治理结构设置上,在董事会中应尽可能安排非公有资本的代表,给予非公有资本参与决策的权限,以此保护非公有资本股东的利益,增强非公有资本参股国有企业的动力。在监事会的设立上应考虑国有资本与非公有资本股权结构的差异,在国有资本控股时应给予非公有经济主体更多的监督权,而在国有资本参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国有资本应该拥有更多的监督权。在经理人员选聘方面,可以在职业经理人市场中选聘企业高管,由董事会决定高层经理人员的选聘,并依据市场水平决定高层经理人员的薪酬和绩效水平。   (二)创新公司治理机制
  1.职业经理人。针对职业经理人激励约束机制,采用中长期股权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法,同时,应通过国家法律法规、财务制度、公司章程和合同契约对职业经理人进行外部硬性约束。在职业经理人的选聘中引入竞争、更新和淘汰机制,使职业经理人的利益及职业发展前途与企业命运紧密相连,废除经理人员的国家干部身份和行政任命制即去行政化。
  2.信息披露机制。在混合所有制公司治理过程中,由于各利益相关者接触信息的渠道是相同的,应建立对内、对外信息披露机制,保护股东利益。建立内外部信息披露机制可以形成监督合力,借助互联网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提高监督范围和力度,可对董事会、职业经理人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3.监督机制。混合所有制企业的监督机制应考虑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来设计,内部监督主要是由国资委、股东、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所形成的监督机制,外部监督包括社会媒体、第三方审计机构和社会公众所形成的监督机制。
  五、结束语
  混合所有制的形成是所有权改革渐进推进的结果,是中国文化中变通、中庸思想的体现。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修改公司章程,改组董事会、监事会,为政企分开创造产权条件;剥离不良资产,提升公司业绩,增加股东价值,大大提高了公司的整体竞争力;拓宽融资渠道,激活业务板块,实现资源整合,实现整体协同效应。(作者单位:重庆理工大学财会研究与开发中心)
  参考文献:
  [1] 李大守.防范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国有资产流失的几点措施[J].新经济,2015.:5-6.
  [2] 高瑞霞.关于当前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下股权激励问题的若干思考[J].新经济,2015.:5-6.
  [3] 谭麟.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治理结构设计[J].经济与管理,2015:96-98.
  [4] 刘泉红.董事会职权改革与央企治理机制的关联度[J].企业发展,2014:36-44.
  [7] 杨红英.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公司内部治理[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50-54.
  [8] 唐克敏.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的主要难题与对策[J].经济问题,2015:1-8.
  [9] 赵春雨.混合所有制发展的历史沿革及文献述评[J].经济体制改革,2015:48-53.

混合所有制下的干部(五)
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党建模式和作用机制

  【摘 要】文章分析了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党建工作面临的难度,并从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企业人文关怀、开展党建培训、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等几个方面寻找突破口,探索了加强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共组的新思路。

  【关键词】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模式;作用机制
  一、混合所有制企业的组织形式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发展和企业制度的改革创新,企业的投资主体和股权结构由过去的单一模式日渐向多元化方向过渡,在此基础上,由不同的企业法人等经济主体通过资本联合或者经营劳动联合形成的混合制所有制企业开始在市场经济中崭露头角。混合所有制是我国当前形势下一种重要的经济体制形式。股份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等是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混合所有制与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完善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推动者。
  二、开展混合所有制党建工作存在的难度
  (一)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发生变化。与国有企业中党组织处于核心领导地位不同,混合所有制企业中政府投资只不过是众多投资主体中的一元,不同的投资主体按其出资额不同均享有一定的决策权和发言权,权力的架构模式为三会一层制度,董事长受股权方任命,对身后的诸多投资者负责。在这样的产权模式下,党组织不再是企业的唯一核心,党组织的作用、职能发挥途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计划经济时代,企业从属于政府,除了承担生产经营的任务,还具有相应的社会职能和国家政治职能。实行政企分开以后,企业的政治职能受到淡化甚至完全消除,与之相反的企业的经济职能得到进一步加强,企业是在最大范围内追求经济利润的市场主体。
  (二)企业构成及其人员多样化,重利益轻党建思想严重。国有企业中,员工与企业的关系是单一的关系,员工的人事关系、党组织关系等都只属于同一个企业及其党组织,党建工作的范围更为广阔,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又可以直接进行人员的岗位配置、人力资源培训教育等工作。而混合所有制企业中企业的投资主体日趋多元,不同的构成主体代表了不同的利益追求和经营理念,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成为各方的头等大事,而对党建工作则不象国有企业那样重视;再则,企业员工的来源更加复杂,素质参差不齐、人心不齐、众口难调,尤其是股东委派员工,虽然人在混合所有制企业工作,但其人事关系依然归属原股东单位,这样一来,大多数股东委派员工把眼前身处的单位作为一个踏跳板,要么花心思多挣钱,要么图谋职位升迁,真正把党建工作放在重要地位的寥寥无几,因此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党建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要求,如何抓好党建工作是摆在混合所有制企业面前的一大难题。
  三、开展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突破口
  (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树立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原则。要对企业党建工作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坚持走社会主义思想路线,树立正确的方针和政策;要大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报告会,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感和责任心;要加强职业实践,在岗位实践中树立社会主义的职业道德原则,不约束范自身的职业道德行为,增强主人翁地位,在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中树立集体意识、企业意识和忧患意识。
  (二)加强人文关怀,增强员工对企业和党建工作的认同感、归属感。企业的发展首先是人的发展。要充分了解各个工作职位的性质、流程和该职位工作人员的素质、技能,制定各个职位的说明书和人力资源管理规范,确保人尽其才;要根据企业人才需要,制定中长期人力资源战略目标,保证能够及时有效地为企业输送所需人才;要爱护员工、关心员工,疏导员工的情感障碍, 稳定员工的积极情绪,激发成员的工作斗志,促进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企业的安全运营中。只有让员工感觉温馨、安心、舒心,尤其是外地员工感受到企业的关心和温暖,感受到家的温暖才能产生对企业和党组织的信赖感、归属感。
  (三)及时建立基层党组织,开展党建培训工作。积极建立基层党组织,定期开展党建培训,对企业各个层级灌输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的党建工作意识。党建培训工作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开会,也不能简单概括为思想政治教育。党建教育培训必须是与人民群众相联系、与时代潮流相适应、与当前形势相符合的。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情真意切、不虚假、不做作的内容设置是我们做好党建教育工作的前提。
  广大党员同志不光要提升自身素质,还要起到带头作用,自觉深入岗位实践,为企业发展繁荣贡献力量,争当企业发展的领头羊。同时还要对广大非党员群众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教育活动,传播奉献精神,表彰舍小家保大家的感人行为,进一步在人民当中确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纯洁的思想境界,进一步引导党员领导干部和关键岗位人员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 进一步增强优良作风意识和廉洁自律意识。
  (四)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党建工作的实效性。党建工作做得好不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是否得到有效发挥,人民群众对此是否满意支持,能对这些问题给出答案的不是我们党员自身,而是人民群众。为进一步发扬党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工作的民主化和透明化,务必要建立人民群众监督制约机制,让群众对党员工作进行把关和监督,确保党员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党员同志也要主动深入人民群众、深入企业车间,自觉接受群众和工作的考验。
  四、结语
  尽管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困难,但只要我们在工作实践中不断锻炼和提高自身,提高党组织的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就一定能强化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参考文献
  [1] 傅桃生.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理论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3.
  [2] 熊承家.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应把握的几个问题[J].党建研究,2004.
  [3] 沈莉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J].企业管理,2011(08).

混合所有制下的干部

http://m.zhuodaoren.com/shenghuo367608/

推荐访问:混合所有制改革 混合所有制经济

热点事件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论新疆籍大学生内地生活 下一篇:普锐斯混合动力是怎么个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