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存在的问题

2016-08-29 专题 阅读:

生态文明存在的问题(一)
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高东梅

(贺州学院 理学院 12数本班 1210511017)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新的重大课题,也是人类发展史上空前状丽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名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建设和渐进发展的过程,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过程。所以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对策是特别需要关注的。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 对策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民族复习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把祖国建设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美丽的家园。

一、 生态文明的建设

【生态文明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文明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十七大报告的一个亮点,也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深化的必然结果。十七大提出的生态文明是以生态意识强、生态产业发达、生态环境良好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形态。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的就是要使我国经济建设与资源、人口、社会、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存在的问题】

【生态文明存在的问题】

(二)、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生态文明存在的问题】

生态文明示范区旨在通过建设形成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格局,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节能减排和碳强度指标下降,资源产出率、单位建设用地生产总值、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城镇(乡)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处于前列,城镇供水水源地全面达标,森林、草原、湖泊、湿地等面积逐步增加、质量逐步提高,水土流失和沙化、荒漠化、石漠化土地面积明显减少,耕地质量稳步提高,物种得到有效保护,覆盖全社会的生态文化体系基本建立,绿色生活方式普遍推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

度得到有效落实,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模式。

2013年12月,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下发了《关于印发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的通知》,以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基本途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明显提升。2014年3月10日,福建成为十八大以来,国务院确定的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三)、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意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态,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走向,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扬弃和超越。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是新世纪新阶段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任务和战略举措,既直接关系到民族复兴伟大目标实现,也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相关。加快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建设,最根本的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 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少数地方未能从全局和长远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没有真正意识到建设生态文明是按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发展理念、思路、模式实现转变,对其内涵、重点任务和工作要求未能准确理解和把握,认识还不到位,工作思路还不清晰。有的把生态文明建设片面理解为就是捉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看成只是环保、林业等少数几个部门的事,工作缺乏统筹、协调、整合;有的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且短时期内难完成的任务,因而缺乏工作动力和主动性,对工作没有认真研究和部署,措施不力,甚至应付了事。

(二)、工作机制尚未健全

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多个领域,需要建立强有力的工作机构和有效的协调推进机制。但目前还有少数县未成立生态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工作还没有开展

(三)、当前生态安全面临的威胁

当前我国国土资源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构成了对生态安全的严重威胁,如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加剧、土壤质量变差、非农建设用地大幅度增加使耕地资源在不

断减少、湖泊退化等使自然环境受到严重威胁;水污染。化学污染、大气污染、食品污染等使人类的健康受到严重的影响。

三、解决生态文明建设面临问题的对策

(一)、深入开展宣传教育

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宣传各地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中取得的好的做法、好经验和先进典范,引导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开办生态文明、生态地区建设专题培训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建设生态文明重大意义和内涵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任务目标,增强捉好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

(二)、创新制度和机制,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引入以公众参与为核心内容的社会机制,通过体制与制度创新,健全和完善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建立法律、经济手段配合使用的利益导向机制,健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决策体系。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审计制度,确保投入与产出的合理性,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建立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把地方各级政府对本辖区生态环境质量负责、各部门对本行业和本系统生态环境保护负责的责任制落到实处。逐步开展重大环境政策、规划和法规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价,实行严格的考核、奖罚制度。健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开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损失及环境保护投资效益的统计与分析,进行环境资源与经济综合核算试点,深入研究和试行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机制。通过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从根本上解决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问题。【生态文明存在的问题】

(三)、推行生态恢复与建设

大力推行生态恢复和建设,建立生态安全预警系统是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措施。把退化了的自然生态系统和农村生态系统,恢复发展到良性循环状态。此外,应加强环境道德建设,提倡基本需要满足基础上追求生活质量的社会观念和生活态度,如倡导使用和消费无害环境的产品,改变大量消耗物质和能源的交通和居住模式等。同时,从加强生态安全管理的角度看,我们还要建立生态安全的预警系统,及时掌握生态 安全的现状和变化趋势。与此同时,要完善生态文化建设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1】 李文华,王如松.2002.生态安全与生态建设.[M].北京:气象出版社

【2】 刘湘溶.1999.生态文明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3】 薛晓源,李惠斌.2007.生态文明前沿研究报告.[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 201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生态文明存在的问题(二)
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设想

龙源期刊网 .cn

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设想

作者:石艳文

来源:《理论观察》2014年第04期

[摘 要]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了更大进展,但仍然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制度、法律、管理、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不足之处,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设想。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问题;设想

[中图分类号]X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4 — 0022 — 02

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时代潮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正成为新的趋向。顺应时代潮流,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了更大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目前,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优先发展经济的倾向忽视了生态文明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建设成为国家发展的重心,各级政府纷纷把经济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然而,有些领导干部却简单地认为GDP增长就是经济增长,把GDP作为唯一的追求。在这种错误的唯GDP的发展观、政绩观指导下,他们只关注经济增长的数字,却忽略了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为保证经济增长的数字,许多地方采取了粗放的发展方式: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重复建设等,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与此同时,目标责任考核中生态文明的指标所占的比重也比较小,几乎排在了最后。在片面的经济发展理念以及考核指标的引导下,我国近年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峻。

(二)城市建设中缺乏生态建设的科学规划和管理。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加,对我国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就要求在城市建设中合理开发和利用现有的资源,保证可持续发展。我国相对比较低的资源利用率已经对资源造成了很大地浪费,而相对落后的、缺少对生态合理性考虑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更是加剧了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例如:有些城市的街道拆了修,修了拆,反复多次,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带来了巨大的环境污染。另外,规划执行不到位也是影响城市生态建设的

生态文明存在的问题(三)
我国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存在哪些问题?

我国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存在哪些问题?

我国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产业结构不合理——城市生态经济建设中的非包容性

第一, 以重化工业为代表的资本密集型工业比重居高不下,近年来再次呈现出持续较快增长的态势。尽管工业总产值大幅增加,工业劳动力却增加不多。与第二产业相比,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社会就业面临困境。我国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只有40%左右,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

第二,中小企业发展困难。据统计,我国5000多万家中小企业提供了近80%的就业岗位,但是由于规模过小和所有制身份的歧视,加上自身经营管理的缺陷,不少中小企业发展举步维艰。

第三,一些城市的开发与建设过于依赖土地和房地产业,其他行业发展相对滞后。房地产业的高额利润,促使各行业企业纷纷投入房地产业。社会资本迅速转移到房地产行业上来,制约了技术改造和技术升级,造成社会其他行业发展缓慢。与此同时,高地价和高房价抬高了企业的运营成本,挤压了普通居民的未来购买能力,给未来扩大内需和经济持续发展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2、社会差距拉大——城市生态社会建设中的非包容性

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较大。尽管近年来政府采取大规模的财政转移支付等措施,以缩小不断扩大的居民收入差距,但效果并不理想。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比一直在扩大,从1978年前的1:2.36扩大到了2010年的1:3.55,若是将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也算在其中,这个比例将扩大到1:4以上。从制度层面来看,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了城乡之间不公平发展,城市凭借政策优越性和优先权,将本来基础就差的农村远远抛在了后面,在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素质等方面城乡差距不断加大。

城市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包括工资、奖金和补贴在内的劳动收入是居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收入差距的最主要的来源。现阶段,劳动收入的差距主要来自于行业间收入的差距,而垄断行业收入畸高是导致行业间收

入差距不断拉大的主要原因。下岗职工、残疾人、失地农民和失业大学生等城市弱势群体的人数不断扩大,严重影响了城市社会稳定。

3、环境恶化与资源消耗加剧——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非包容性

尽管近年来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有不少城市地区尚未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环境污染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空气污染、固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越来越严重。同时,城市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资源消耗。我国耕地面积从1996年的19.51亿亩,减少到了2010年的18.26亿亩,14年间减少了1.25亿亩。在城市开发和拆旧造新过程中,消耗了大量钢材、水泥、玻璃、化工材料,不仅造成了环境污染,也影响了节能减排的目标实现。此外,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水资源供给、污水处理和水环境治理面临巨大压力,对城市生态造成不利影响。

4、盲目规划建设——城市生态人居建设中的非包容性

一段时间来,社会上功利主义泛滥,城市开发建设追逐高回报、高利润,强调物质环境建设而忽视了人自身的发展。城市发展政策、规划设计、小区建设、家庭装修乃至产品设计等方面,往往割裂人与自然的整体关系,与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伦理观相违背,威胁和影响人们的生存环境。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一些地方存在蜂拥而上、盲目建设问题,出现了一些过分注重表面美化现象,致使广大城市居民并没有真正感受到城市居住环境的改善和提高。

5、社会价值观混乱——城市生态文化建设中的非包容性

对物欲的追求不断膨胀导致人们逐渐失去了平衡的心态,旧的价值体系逐渐瓦解,而责任感、宽容和尊重别人的价值体系并未确立。如果一味注重功利和实用,排除了道德和伦理价值,将助长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急功近利和短期行为。对文化的轻视、对物欲的过度追求,必然造成城市文化水平不高,城市文明发展遭受打击。

生态文明存在的问题(四)
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设想

  [摘 要]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了更大进展,但仍然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制度、法律、管理、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不足之处,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设想。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问题;设想
  [中图分类号]X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4 ― 0022 ― 02
  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时代潮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正成为新的趋向。顺应时代潮流,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了更大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目前,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优先发展经济的倾向忽视了生态文明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建设成为国家发展的重心,各级政府纷纷把经济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然而,有些领导干部却简单地认为GDP增长就是经济增长,把GDP作为唯一的追求。在这种错误的唯GDP的发展观、政绩观指导下,他们只关注经济增长的数字,却忽略了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为保证经济增长的数字,许多地方采取了粗放的发展方式: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重复建设等,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与此同时,目标责任考核中生态文明的指标所占的比重也比较小,几乎排在了最后。在片面的经济发展理念以及考核指标的引导下,我国近年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峻。
  (二)城市建设中缺乏生态建设的科学规划和管理。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加,对我国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就要求在城市建设中合理开发和利用现有的资源,保证可持续发展。我国相对比较低的资源利用率已经对资源造成了很大地浪费,而相对落后的、缺少对生态合理性考虑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更是加剧了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例如:有些城市的街道拆了修,修了拆,反复多次,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带来了巨大的环境污染。另外,规划执行不到位也是影响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原因之一,许多开发商在真正建设时,往往出于利益考虑,缩减了原来用于生态建设的用地及投入,对生态建设规划执行大大折扣。
  (三)生态文明建设对农村和农业的重视程度不高。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在城市需要重视,在农村更要重视。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离自然最近,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最为密切。然而我国城乡发展长期处于非均衡状态,致使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几乎被忽略的境况。近年来,一些农村地区已经出现了重金属污染、农田污水灌溉、过量施用农药和化肥等问题,不仅导致农作物品质下降,而且已严重威胁到广大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由此可见,农村的生态环境已经不容乐观,生态建设被忽视的情况急需改观。
  (四)生态建设方面的法律缺失。我国现有的宪法和法律中虽有一些生态保护及惩罚的条文,但往往原则性比较强,缺乏可操作性,而且标准修订滞后,没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对破坏生态的惩罚力度不够,使得那些违法者的违法成本过低。其次,生态立法方面仍存在大量空白,某些新兴领域如放射性和电磁辐射污染防治等方面仍然无法可依。最后,生态执法力度不够,有时也会受到为了经济发展而影响生态保护的行政手段干预。
  (五)生态文明建设缺乏一个统一规范的指标体系。一个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指标体系是全国各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和考核标准,它决定着生态文明具体实践的制度设计以及后续的政绩考核,影响着公众评判和舆论导向,唯有科学设计、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才能更好地促进各级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并对其建设生态文明的成果做出全面准确的评判。然而至今为止,国家有关部委还没有出台有关生态文明建设和考核的一个统一规范的指标体系,目前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实践上也主要是参考相关领域的指标体系并在其基础上作细微的调整。①
  (六)社会公众生态意识淡薄,生活消费方式不合理。据调查,我国社会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知识水平还都处于较低的水平,大部分公众没有能完全把握生态保护的真正内涵,尤其是对自身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没有准确的把握,对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了解不足。当遇到现实的生态问题时,社会公众普遍认为政府应付更多的责任,没能从自身出发思考生态保护问题。从具体行为来看,公众主动参与环保的行动不足。即使有生态保护的行动也主要从自身出发去考虑,以能降低生活支出或有益自身健康的行为为主,比如节约水电等。而在一些给个人生活带来某种程度的不便或需要增加个人支出的环保行为,被采用的程度则相对较低,例如外出就餐时不使用一次性餐具、把废电池投放于专门的回收箱及使用再生纸等等。①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设想
  (一)优化国土开发格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源头抓起,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融合②。
  首先,按照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调整空间结构,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其次,发展循环经济,逐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协调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之间的关系,同时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现实需要。③

生态文明存在的问题(五)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几个问题

  摘要:本文从“破窗”效应、政府管理的失灵、公共行为的伦理自律等几个问题入手,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要注重法治化、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及环境文化体系的构建等环节。

  关键词:生态文明;“破窗”理论;公共选择行为;公共行为的伦理自律
  一、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问题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建设生态文明,树立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公共理念既是一个教化的课题,也是一个管理的课题,解决这一课题,需要思考几个问题。
  (一)环境治理与“破窗”理论
  “破窗”效应是犯罪学的一个理论,由詹姆士・威尔逊及乔治・凯林提出。此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这一理论揭示: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公共生活中的某些失范行为和无序现象若不及时治理,将会产生示范效应,引致更多更大的失范和无序,即社会的“逆选择”。社会“逆选择”将导致不文明驱逐文明,造成道德沦丧、人们的伦理选择失衡。
  就生态的保护、环境的治理而言,一些地方垃圾成堆,企业浪费资源,排放有毒废气、废水,这就属于“破窗”环境,个体在这种环境中很容易被激发和诱导,随大流地助长无序,致使生态和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损害子孙后代利益。这就提示我们,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必须关注细节、防微杜渐,第一次“破窗”行为无论损害的结果轻重都应该受到惩处,防止更大的破坏行为发生。
  (二)公共选择理论与政府失灵
  公共选择理论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分析政治,把“经济人”假设引入到政治领域,认为政治家、政客、选民和利益集团等在政治生活中都是“经济人”,也要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因而必然要在个人选择时以个人得失作为评判标准,也必然会把个人偏好与利益带进政府决策,从而导致政府决策的不公正和失误,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低效率、政策缺乏可操作性。
  排除一些地方官员领导素质不高、发展理念落后的因素,我们还要考虑到他们既是政策的制定者又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双重角色,杜绝和预防那些只为创造自己政绩,不顾地方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竭泽而渔、倾尽资源,出卖地方资源、收受不法厂商贿赂、中饱私囊的行为。
  (三)公共行为的伦理自律
  公共行为的伦理选择,就是指公共行为主体在一定的伦理道德意识的支配下,根据某种伦理道德标准,在不同的价值准则或善恶冲突之间做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伦理选择。而公共行为选择的伦理动因有自律和他律两个方面:他律是指接受他人的约束,接受他人的检查和监督;自律是指遵循法度,自加约束。
  本文无意探讨自律和他律的辩证关系,但是从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提高人们自觉保护生态爱护环境的素质而言,自律无疑是伦理选择的基础和根本。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自律是通过自我约束,自我调整,把言行控制在制度、法规、道德允许的范围内,他律必须内化成自律之后,才能使文明行为变成文明习惯。他律可能会导致文明行为的发生,但若我们本身不接受这种规范,是不可能形成一个习惯的,会想方设法逃脱这个规范的限制,只有我们自身接受了他律,把他律内化成自律,才能真正起到作用。否则,那些法律、规范无疑是一纸空文。
  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启示
  提出上述问题之后,再回归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会有一些启示。
  (一)环境治理、生态保护法治化
  从社会管理角度考察,如果一些较小的公共行为失范和无序得不到及时治理,必然会导致社会控制力的连锁性削弱,从而引发更严重的无序甚至犯罪。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加强完善社会管理,特别是要解决好社会转型期的公共管理滞后问题,实现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的法治化,使我们治理模式从传统的政治导向性的控制模式逐渐向公共导向性的法律模式转变。
  1.完善立法。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重点、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建立健全越来越完善、精细的法律法规体系,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官员和民众的行为,使环境治理生态保护有法可依。
  2.有效执法。法治不单单是法律条文,更重要的在于有效执法。如果现有的法律法规不能有效执行,不仅使法律的尊严受到侵害,更会进一步造成公共领域安全性的缺失、公共秩序的混乱,造成法治的“破窗”,阻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1.提高领导干部个人素质
  公共选择过程首先是一个个人选择过程。所以,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效率、可执行性就取决于领导干部的个人素质,包括领导干部的思想素质、理论素质、执政理念等。从干部选拔、提升,到干部培训都应该将这些内容作为重中之重。
  2.完善领导制度,防范腐败
  没有监督约束的权力,必然会导致腐败。因此,必须对权力进行制约,纠正公共权力私有化和商品化的行为,防止权力的滥用。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加强对决策权的监督;坚持定期审计;坚持政务公开,防止“暗箱操作”;强化责任追究机制,保持高压态势。
  3.加强监督,健全约束机制
  在加强党内监督的同时,注重整合监督资源。加强和改进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家庭监督等各种监督工作。
  4.重建官员评价机制
  如何评价官员的政绩,用什么样的标准来决定一个官员的选任、升迁,是抑制政府失灵的重要因素。应该把保护环境、维护生态,提高资源利用率、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纳入干部考核的标准,并且严格遵循。
  (三)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文化体系,强化自律意识
  规范公共行为不仅需要法治、公共管理的硬力量,更需要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厚重文化历史底蕴的环境文化体系的软力量。构建让民众能够自律的文化体系、舆论氛围,“文化而润其内,养德以固其本”,才能够更好地自律――他律――律他,实现环境整理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序、和谐。
  构建环境文化体系,首先,要坚持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优秀的环境伦理思想,儒家的“天人合一”、“取用有节、物尽其用”,道家的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万物平等,佛教的尊重生命、保护生命等,都为我们提供了树立环境意识的根据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尺度。其次,要加强教育和宣传。保护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为本。扩大环保教育层面,通过多方位、多层次的环境教育,帮助人们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营造有利于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舆论氛围,更新人们的环境观念,引导人们顺乎自然、尊重自然规律。最后,要推动环境文化与经济、科技的深度融合,促进环境文化产业化。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完善社会管理,到政策制定、执行者素质的提高,从制度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健全,到整个社会的环境文化氛围构建都是不容忽视的环节。
  参考文献:
  [1]赵晓雷.破窗理论与社会管理[J].决策探讨(下半月),2012(10).
  [2]朱荣茂.谈自律与他律[J].求实,2004(S4).
  (作者单位:沈阳理工大学思政部)

生态文明存在的问题(六)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无论在国内主持重要会议、考察调研,还是在国外访问、出席国际会议活动,常常强调建设生态文明、维护生态安全,有关重要讲话、论述、批示超过60次。由此可见,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但由于我国长期只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环境破坏产生的后果,导致了我国生态环境存在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生态文明;问题;治理对策
  1 我国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1)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严重
  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大约60%的城市缺水,因缺水影响城市工业产值 2000 亿元。近些年,松花江、沱江等流域接连发生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它影响了我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目前,大多数河流已经被工业废水、生活垃圾和农药残留物等有害物质污染,用水紧张现状日益凸显。有些地方由于缺水,地表沙漠化日趋严重,沙尘暴天气频繁出现。在我国的七大水系中,除了珠江和长江水质较好以外,其他河流都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2)大气污染严重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经济加速发展,特别是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使我国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全国74个按新的空气质量标准监测的城市中,达标比例仅为4.1%。由于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汽车尾气排污、煤和石油的燃烧等原因,使大量污染物排放到空气中,形成酸雨及雾霾天气,导致空气中的污染指数急剧上升。这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都是只顾经济发展,不顾生态环境的后果,这些后果必然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生物资源严重破坏
  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在农业和农村表现的极为突出,食品安全也成为普遍关注的热点。现代化大机器耕作和化肥的使用,使原本矿质丰富的土壤遭到了破坏,土地肥力丧失,大规模垦荒造田,使土壤沙化、水土流失、环境破坏;农业生产中化学杀虫剂和化肥的使用,使害虫和益虫一同消灭了;粮食、蔬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使生物中毒而死,生物种类减少和人类食物链的威胁最终会危害人类。
  2 生态破坏的原因分析
  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危害公众健康的重要因素,威胁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尽早找出原因,进行有效治理。
  (1)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自然资源的补给、再生和增殖是需要很长时间的,一旦过度利用资源,想要恢复是十分困难的,尤其是非可再生资源,一旦过度利用,就意味着资源逐渐枯竭。在很多落后地区,人们忽视了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导致了我国生态文明面临巨大问题。
  (2)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我国一方面制定和贯彻环境保护政策,另一方面在干部选拔任用上又以经济指标为评价标准,对恶化环境行为的惩罚力度不够,因此在环境保护的问题上,各级政府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私营企业主为了提高利润、减少成本,忽视环境保护问题。
  (3)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认识不足
  我国的目标是可持续性发展,但目前人们生态意识不足,导致资源浪费严重,从而引发了一些列的环境恶化、能源危机、生态失衡等问题。因此我们要从自身做起,倡导勤俭节约,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样才有利于人类自身健康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
  鉴于以上问题产生的原因我们必须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呈现协调发展局面。
  3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第一,建立健全环境保护体系。法律法规是生态文明建设顺利进行的前提和保障,只有有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我国的生态环境才能切实的得到保护。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定一些列关于生态资源、旅游资源、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和提高排污标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第二,加强监管力度。针对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进行严肃处理,并公布于众,从而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除了国家要建立环境监管部门外,各地区和每个企业也要建立环境监管部门,在进行政府监管的同时,也要进行自律监管,要实行全员监督制,使政策得到最大程度的落实。
  第三,开展生态道德教育。通过媒体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比如在广播、电视、网络上大力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引导人们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提高人们环境保护的意识、节约资源的意识,将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深入人心,最终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第四,开发新技术与发展循环经济。一是要从源头减少和控制废物和污染的产生;二是在生产过程中,通过改进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就要求人们减少污染、减少浪费、节约资源,将资源循环使用,从而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这样不仅不会影响经济的快速发展,还会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让我们的国家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英.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举措[J].辽宁党校报,2004(04).
  [2]沈宝祥.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J].学习时报,2005(9).
  [3]王为东,等.从可持续发展到生态文明观-当前人类生态危机的深思考[J].上海环境科学网络版,2002(12).
  [4]张岂之.生态环境问题的历史思考[J].史学期刊,2001.3.
  [5]白雪涛.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4.
  [6]佘正荣.生态智慧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生态文明存在的问题

http://m.zhuodaoren.com/shenghuo366391/

推荐访问:生态文明建设问题 文明创建存在问题

专题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医院药剂工作存在的问题 下一篇:公民素质提升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