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经验材料

2016-08-26 专题 阅读:

构建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经验材料(一)
以民族团结推动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管理交流材料

以民族团结推动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管理

(***街道办事处社区建设交流材料)

近年来,***街道党工委将民族团结和社区管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以抓学习、求团结、树典型、结对子、促发展为主题,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以一个安定祥和、和睦相处的环境,建立各民族互相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奠定安全稳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形成彼此紧密连结的利益共同体、情感共同体。

一、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优化社区干部队伍结构

街道紧抓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居民满意的队伍,夯实社区治理基础,提升社区服务能力。 一是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按照民汉搭配的原则,将一批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群众认可的优秀人才按照一民一汉选拔到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中来,进一步优化领导班子结构,不断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二是在积极培养锻炼现任班子的同时,超前选拔,储备在先,加强人才梯队建设。着力提高各民族年轻干部学习思考、动员群众、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年轻干部档案库。三是各社区干部按民汉比例搭配,在各民族混居的环境下,提高了社区干部学用“双语”的能力和服务质量,更好的发挥了社区的战斗堡垒作用。

二、结合“四知四清四掌握”切实做好民族团结工作 坚持把“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作为加强各社区管理的治本措施、服务广大群众的重要手段,采取多项措施,突出实践特色,确保取得实效。一是入户时带着民族宣传资料向广大居民宣传民族团结教育内容,也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及时了解和掌握重点管控各族居民的思想动态,在交流中了解民情民意帮助各族居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二是落实“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

【构建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经验材料】

维护辖区稳定工作中,按各民族分部情况充实楼栋长队伍,及时召集楼栋长和单元长会议,充分发挥义务联防队、楼栋长和单元长作用与社区民警一道,社区巡逻,走访入户,认真了解排查情况,发现异常情况立即上报。三是各小区居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嵌入式居住的社会结构格局,呈现出互相交叉居住的氛围,社区干部入户走访过程中通过与各族居民沟通学习,及时掌握了居民信息变动情况、流动人员的动态管理,让“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在社区是否发挥实效。

三、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丰富各民族文化活动

在春节、古尔邦节、国庆节等节日时,以社区为核心挖掘各类资源,想方设法,搭建活动平台,全力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吸引居民主动参与到社区建设工作中来,如:***社区连续2年在社区不同居民小区内开展“社区邻里节”活动,在欢歌笑语中加深了邻里之间的关系,更表达了各族人民抵制宗教极端思想,加强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望。***社区在辖区开展“好儿媳”、“好邻居”、“好婆婆”、“好妈妈”评选活动,营造出和谐、友好、共进的氛围。***社区依托国际象棋协会,组织开展国际象棋少年班免费培训,并举办了首届克州青少年国际象棋比赛,同时还组织青少年参加了全疆青少年国际象棋比赛。为让各族居民在端午这天都吃上粽子,在农牧系统家属院举办“浓情端午节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让各民族感受了端午节的魅力,促进了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社区组织各族青少年开展“读一本好书”活动,激发了他们的读书热情,增进了彼此的友谊,也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社区环境。各社区开展大型文体活动4次,开展知识竞赛3次。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社区2个,在今年其余4个社区全部创建完成。

四、以民族团结“去极端化”工作为抓手开展宣传活动 各社区坚持以爱国主义精神为引领,把浓厚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与激励引领各族群众投身社区建设发【构建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经验材料】【构建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经验材料】

展结合起来。一是各社区根据各族居民需求在户外设置了造型可爱、维汉双语宣传板;小区楼栋内设立有民族团结公示栏,炎武小区安装大型宣传板,LED宣传屏幕滚动播放民族团结宣传语。二是以吾斯塘路社区于春花同志为民族团结为典型,通过树立大家公认且有说服力的民族团结典型,让辖区居民以此为榜样,通过榜样的力量,带动社区内各民族居民和睦相处,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和衷共济。三是各社区开展“1+1+1”学习“双语”活动,一个社区干部、一个辖区商铺店主或居民与“访惠聚”工作组员形民学习小组,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听、读、相互提问等方式学习日常工作、生活中常用用语,通过双语学习,让各民族同志之间沟通交流无障碍的境界 。四是举办邻里节,邻里关系是现代社区里人与人关系中最重要的部分,社区干部入户宣传“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举办邻里节让各民族的邻居拉拉家长里短,畅谈邻里亲情,为社区和谐发展出一份力。五是围绕“去极端化”、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宣传教育活动,组织街居干部、辖区党员开展去极端化测试,同时,组织辖区居民开展有奖知识问答活动,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提高知晓率,提升群众抵制宗教极端思想渗透的能力。

构建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经验材料(二)
构建平安和谐社区经验汇报材料

××社区地处##街道中心,共有居民2271户,人口5545人,由世纪城、永寿、尚书、呼童四个小区和军分区家属大院、孝闻街与尚书街老住宅组成,辖区内有市府北大院、##步行街商城、中心菜市场、海曙中心小学、中国移动宁波分公司、宁兴集团等大小单位1500多家,其中商业网点600余家,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商贸、居住混合型社区。根据辖区特点,社区紧紧围绕“商居联动,共创文明”的整体思路致力平安社区建设,不断丰富民主自治与依法治理的模式,充分发挥社会力量、民间组织、行业协会的主体作用,创新载体,完善自治功能,拓展自治内涵,努力成为探索基层平安、和谐社会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个亮点。 一、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社区法治环境 群众的法律素质提高了,自治组织的作用才能更明显,自治机制才能充满活力。社区通过增强居民的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提高居民的民主参与热情,更有针对性地做好服务工作,满足群众需要,在居民与社区、基层与政府之间架起“连心桥”。为了强化法制宣传教育的有效性和导向性,社区定期举办与居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讲座,内容涉及“残疾人保障法”、

律依据,保障了基层自治组织依法开展民主政治建设。今年初,社区召开了由居委会成员、法律志愿者、社区知名人士参加的“依法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主题研讨会,深入认识和探索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城市社区的社会结构、利益关系、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和发展趋势,研究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的互联、互补、互动的结合点,为建设和谐社区提供理论指导。 三、致力社区管理社会化,充分发挥自治办的示范作用 当前我国社会中出现了各种特征迥异的社会群体,各个社会群体的利益价值取向不同,使社会管理更加复杂化,因此要通过管理的社会化来推进平安和谐社区的建设,推进管理的社会化必然要求推动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原先我们××社区的居民对中心农贸市场周边环境卫生差、治安不好等问题意见很大,多次向居委会和有关部门反映要求解决,但是由于反映的问题涉及众多驻区单位的利益,管理权限又牵扯到多家职能部门,多头管理,问题一直没有彻底解决。为此,我们社区居委会邀请有关专家来“会诊”,探索一条职能相对集中并由社区有关单位共同参与的自我管理模式。在经过广泛调研和充分采纳驻区各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在##街道统一指导和辖区单位的支持参与下,于2002年2月6日成立了宁波市首家社区自治管理办公室。由辖区单位提供办公用房并共同出资聘请了18位工作人员,不用国家一分钱。自治管理办公室成立后,针对我社区居民住宅与商业网点纵横交错、人员流动量大、交通阻塞、无证营业、车辆失窃、卫生死角、打架斗殴等多种情况存在的特点,对社区环境进行了重点整治。当年自治办就处理了群众来信来访59件,平息纠纷2起,协助公安机关抓获各类犯罪人员18人,各类刑事治安案件同比下降了40%。 自治管理办公室在管理中发现,中心农贸市场周边地区,由于二楼是新一佳超市,一楼是菜市场,地下室是三江超市,便利的购物环境吸引了大量的人气,常有粗心的车主忘记锁车,引发了不少治安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自治办人员买来备用锁,发现未上锁的车,就用备用锁锁起来,并在锁的正反两面都贴上温馨提示,正面:请锁好自己的车,反面:联系电话87348934。仅去年一年,工作人员共发现未上锁的电瓶车221辆、自行车20辆,车主看到锁在自己车上的温馨车锁,无不充满感激。 ××社区自治管理办公室在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发挥着组织、参与、决策、沟通及协调等作用,是缘于这个特殊地理环境而自愿结成的社会团体,它比政府更便于反映和表达同类社会组织成员的共同利益,同时,又是一种自律组织,以社群利益为导向,发掘、整合分散的社会资源,主动参与社会事务,有效地缓解了诸多社会矛盾,为维护社会秩序提供了现实基础。四年来,社区自治办在各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参与下,整合社会资源,以共同利益为纽带,取得了互利共赢的良好成效。 四、宏扬道德风尚,营造和谐社区良好氛围 为了在社区内逐步形成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氛围,提高居民文明素质、思想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意识,社区对不同的区域开出不同的处方。尚书街

与永寿街老房子是市中心为数不多的非成套房之一,老房子由于年代久远、无卫生设施、无物业管理,形成了老墙门“四多”特点:乱堆放多、乱便溺多、小偷出没多、邻里磨擦多,成了社区文明建设的一块软肋。办法总比困难多,××社区因地制宜适时于2002年1月在尚书街老房子成立了由11位热心公益事业居民组成的“公民文明道德监督队”,对社区的公民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社区管理事务实行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四年多来,监督队以环境卫生、社会治安、邻里关系为主要内容,每月20日定期召开碰头会,互通信息、分析情况、寻找解决办法,队员们居于当地,熟悉民情,协调了数百起邻里纠纷,化解了不计其数的事故隐患,随时随地劝阻着有悖文明的不良习惯。

构建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经验材料(三)
锦绣社区“和谐示范社区”材料

【构建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经验材料】

打造魅力“五型”社区 共建幸福小康家园

-兵团第十三师火箭农场锦绣社区创建和谐社区材料

火箭农场锦绣社区在团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抢抓新机遇,寻找新突破,坚持高标准,展示新水平,不断拓展社区服务领域、探索社区管理新模式,努力彰显特色、争创品牌,全面提升社区建设整体水平。通过网格化管理,全力打造“家园型、花园型、服务型、和谐型、文化型”社区,让社区居民切身感受到家的温暖。

一、社区基本情况

火箭农场锦绣社区成立于2012年5月8日,位于火箭农场中心城区,建筑面积1070平方米。2013年2月设立社区党支部,社区内有20个基层单位、10个楼房住宅小区,其中已经入住的有7个小区,在建3个小区。10个小区入住满员后人口将达到21300人左右。

【构建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经验材料】

二、组织机构规范

(一)深入推进居民自治管理,推进党的工作全覆盖。 社区努力吸收各方力量参与社区事务管理。社区成立了居民议事委员会,重点解决低保、流动人员子女就学、各类救助发放等民生问题及辖区环境卫生、房屋拆迁等引起居民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积极推行“五议五公开”,建立党员议事制度、群众代表议事制度,成立居民理事小组,推行“阳光党务”、“阳光政务”,引导广大党员群众到“党群家园”参政议政。

将党支部建在社区,党小组建在网格,成立了7个党小组,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网格化”党组织体系,进一步推进了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的全覆盖。

(二)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落实“四知四清四掌握”考核制度。

社区为打造“和谐型”社区,实行网格化管理,社区党支部书记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负责了解辖区内的所有重点工作户、重点管控户人员情况。

1、社区干部分片包户,包片干部平均包400余户,在所包片区张贴“包责公示栏”。坚持包片干部“民情日记”等制度,每月用于入户普查的时间不少于工作日的三分之二,深入群众收集社情民意,关注社区动态,对居民思想动态、服务需求、下岗人员就业技能及需求进行登记,分类做好服务,社区居民基本情况知晓率达100%。党支部书记负责督查各干部掌握包户情况,利用周例会对反馈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全面掌握包片区新情况、新问题。同时,将社区包片干部“四知四清四掌握”情况作为干部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对考核优秀的给予奖励。

2、在流动人口服务上,采取“建立一个中心,健全两项机制、落实八项服务”的服务模式;在流动人口管理上,推行“三个不漏、四个承包、五个管住、一个挂牌”的管理模式,切实做到流动人口底数清、情况明。今年,社区对建

筑工地、疆内外流入人员进行了摸排登记,社区干部走访入户300余户,排查安全隐患。

3、加大对宗教活动的监督检查力度,严防利用宗教活动进行非法宗教渗透。同时,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月”、“斋月敬老爱老行动”、“古尔邦节前慰问”等活动,坚持一手抓教育培训、一手抓严格管理,强化宗教人士爱国思想和队伍建设。

4、建立信息收集、分析研判、处理社情的工作机制。社区成立一支以党员、楼栋长、居民代表等组成的信息员队伍,对重点人员和流动人员实施监控。今年,信息员提供社区情报信息20余条,构建起了覆盖社区的群防群治体系,弥补社区干部工作时间以外存在的薄弱管理环节。坚持每周一次分析研判会,分析带有倾向性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找准问题症结所在进行商讨解决,对超出社区职责的问题,及时反馈团场相关责任部门,进行沟通协商解决,力争将问题及时解决在萌芽状态。

三、阵地设施完善

社区按照团场提出的“优农、美城、强工、富民”的要求,配合团场小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在净化、绿化、美化环境上下功夫,促进了“花园型”社区建设。

目前,辖区建设了健身广场、文化长廊、音乐喷泉,小区绿化面积达38.85%。社区活动中心面积156平方米,内设乒乓球桌、棋牌桌、音响设备,图书室藏书2800余册,为

社区居民娱乐、健身、文体活动提供了阵地保障。在设施改善的同时,社区加强管理和维护,加大日常保洁和门前三包巡查力度,与居民签订承诺书,形成居民自治管理、相互监督,营造干净整洁、舒适的居住环境,通过上述举措,真正把“花园型”社区创建工作落到实处。

为了让更多的居民在了解社区建设的同时学习科学知识,感受科技的成果,社区党支部在综合楼内设立了电教室、活动大厅、知识培训室等。并在团场中心城区设置多处文化宣传灯箱、宣传牌、宣传橱窗,大力营造文化氛围,多方开辟阵地,吸引居民主动参与创建示范社区。 一是定期更新LED屏宣传板报内容。社区党支部投资1.5万元安装了两个LED屏作为宣传阵地,自办社区宣传板报。板报内容涉及社区建设、医学常识、生活常识、青少年科学常识、环境保护、平安创建、好人好事以及家政服务等,并将文明礼仪、文化建设、就业信息等相关内容在LED屏中滚动播放,把居民群众所需、所想、所盼,以真、短、快的要求及时地进行报道,成为社区工作对外宣传的一道靓丽“窗口”。【构建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经验材料】

二是利用社区综合教育平台,大力宣传各类常识。通过兵团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平台以及现今的多媒体教学的便利条件,经常性组织居民群众开展系统的知识学习,内容包括科学小常识、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生殖保健、环境保护、医疗保健、反对邪教等方面的知识。向居民群众宣传介绍科

技发展动态及各类小知识,引导社区居民自觉学习,在社区内营造浓厚的“学科学、爱科学”的浓厚氛围。

三是利用重要节庆日开展宣传活动。如在“3〃15”消费者权益日、“五〃四”青年节、九九重阳节、“11〃9”消防安全日、国际志愿者日、世界艾滋日、男性健康宣传日等节日期间,开展知识讲座、学习培训,发放各类宣传单。自2012年以来,共举办26场讲座,发放宣传单10000份。

四、队伍建设先进

锦绣社区从实际出发,全面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努力做好“服务型”社区,打牢服务基础,加强便民利民服务中心建设,设立了“爱心超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提供党务政务、社保医疗、纠纷调处、文化教育、来访接待等服务。

(一)团场党委为社区配备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工作能力强、对社区工作热心的工作人员。社区班子成员平均年龄35.5岁,均是大专以上学历,从而保障社区党支部和社区居委会班子的年龄结构和文化层次水平,提高了居民对社区干部的工作满意率。社区干部承担社区服务,提供合理化建议,帮扶一户困难家庭,充分发挥出先锋模范作用。

(二)社区成立了老年欢乐舞蹈队、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环境保护志愿者服务队、返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以“广场文化”、“志愿者活动”为载体,组织开展各类文艺活动。

五、严格建设规章制度

(一)社区完善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职责》、

构建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经验材料(四)
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与社区环境的有效途径探究

  摘要:在众多新疆问题中,人们最关注的非属民族团结问题不可。要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就必须在新疆地区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与社区环境,才有可能使各民族相互帮扶,相亲相爱,才能使国家长期稳定发展。

  关键词: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社区环境途径探究
  习近平主席在第2次中央新疆座谈会中指出要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与社区环境后,张春贤书记又强烈指出,要“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与社区环境,建立相互往来、邻里守望的友好关系”。
  一、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与社区环境的意义
  1.有利于民族团结。在哈密地区,有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回族等多种民族密集分布,有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和佛教四个宗教盘踞此地,该地区的文化、思想意识、生活习惯各自不免有些出入、冲突,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与社区环境,能够建立友好往来的邻里关系,有利于民族团结。
  2.有利于增进民族意识。在哈密地区,许多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回族的人民出于历史因素、经济因素、情感因素等众多因素自发自愿混居在一起,形成一种相互认同的情感意识,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与社区环境,能够创建民族团结教育,有利于增进民族意识。
  3.有利于民族文化相互嵌入。在哈密地区,有许多不同的传统节日、传统文化、生活习惯与生活禁忌,有不同的娱乐方式、饮食特色以及民族信仰。在某些乡村、社区中,维吾尔族有什么节日,很多汉族人会亲自上门道贺;汉族人发生婚丧嫁娶,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回族的人民都会来帮忙。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与社区环境,能够使各民族互帮互助、互相尊重,有利于民族文化相互嵌入。
  二、新疆哈密地区建立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与社区环境的基础
  1.哈密地区人口概况。新疆哈密地区属于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有37个民族、60多万人在此居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有31.6%,城镇人口有63.27%,大大小小各种社区有58个,很多少数民族集中在中山南路、中山北路进行工作、生活,形成了一种混居模式。
  2.哈密地区混居类型。在哈密地区,少数民族的居住生活拥有一种特殊的商贸形式、餐饮形式、文化形式和教育形式,而汉族人民大多居住在城市北面,与少数民族之间形成一种邻里守望、相互往来的交往关系。比如,中山南路社区属于城市发展型,其面积约3200m2,辖有住宅小区24个、平房院落5个;大约有3078户,人口9574人,男5764人,女3810人;2564名汉族人,6557名维吾尔族人,453名回族人;常住人口9134人,流动人口440人。城市发展型多数与历史原因密不可分,中山南路社区是哈密地区百年老城商业区,随着“旧城改造工程”的启动,中山南路社区又具有非常强盛的活力,使整个老城商业区焕然一新,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化发展特色的新城市。
  三、新疆哈密地区建立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与社区环境的有效途径
  1.奠定建立“相互嵌入式”的思想基础。“相互嵌入式”是社区发展的新潮流,我们要在哈密地区对“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与社区环境”进行宣传,使所有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回族人民理解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与社区环境的意义,使各族人民友好交往、相互帮扶、相亲相爱。
  2.奠定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生活基础。给予哈密地区经济补助、环境优化和教育资源,针对所有城乡、小区、村落的人口结构进行规划,并建立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与社区环境,使各民族进行密切交流,使其共同工作、共同生活。比如在学校、班级、住宿上,将各民族的学生安排在一起共同学习,进行文化交流,使各民族的人民生活融合在一起。
  3.奠定建立“相互嵌入式”的交流基础。给予各民族学生双语学习,一者学习汉字,扫除沟通障碍,既能适应社会发展,又能促进民族和谐;二者学习外语,使少数民族的学生与汉族的学生享受平等的教育条件,感受同样的教育氛围,不仅能增加少数民族的学生的民族自信,还能使各民族之间更加友好相处、平等对待。此外,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使少数民族的学生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并对其进行认同,从而巩固中华民族团结发展。
  综上所述,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与社区环境,有利于民族团结、增进民族意识、民族文化相互嵌入。哈密地区不仅有良好的民族混居条件,还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居住特征。因此,必须建立“相互嵌入式”的思想基础、生活基础和交流基础,才能真正实现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与社区环境。
  参考文献
  [1]郝备.推进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思考――以哈密地区为例[J].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2015,3(9):39-44
  [2]王巧玲.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5,4(136):82-83
  [3]王巧玲.关于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形成的思考[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15,3(12):53-55

构建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经验材料(五)
促进新形势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思考

  摘 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党中央提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科学论断,全面把握我国民族发展的本质规律,鲜明昭示出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趋势。

  本文围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概念阐释、现状特征和思路对策等三个部分展开论述,从巩固思想根基、夯实物质基础、构筑制度支撑、提供精神力量、营造互动氛围与构建安全保障等六个方面,提出促进新形势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促进;新形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疆的问题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1]新疆是全国民族工作大区,天山南北共同生活着除基诺族外的55个民族2260多万群众。而特殊的区位境域、特有的战略位置与特定的地缘政治,则决定着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仅关乎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关乎祖国统一、边防巩固、国家安全,更关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当前,面对世情、国情、区情的复杂变化,力促新形势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就要从统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准确分析民族工作阶段性特征,遵循“既不能忽视民族差异用行政手段强行推进,也不能无视民族共性放弃引导”[2]的原则,进一步增强各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筑牢民族团结这一发展进步的基石,拉近各民族之间的情感距离,凝聚“稳疆兴疆、富民固边”的强大力量,形成“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3]的良好格局。
  一、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概念阐释
  “要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4]是党中央提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重要论断。
  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友好相处、共同发展的一种状态,从相识、相知、相认等层面构成了各民族间的互动关系。它既全面把握我国民族发展的本质规律,又鲜明昭示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趋势,为新疆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巩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提供了行动指南。
  (一)民族交往是民族与生存发展的基本方式
  民族交往指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接触、交流和往来以及族际关系的协调,即民族关系中的互动和民族关系的整合过程,分为民族群体之间的交往、民族成员个体之间的交往、民族之间的直接和间接交往等类型[5]。
  民族交往作为民族互动关系的相识过程,为不同民族群体之间、民族成员个体之间打开沟通大门,获得了重新审视自身的机会,既发现自己与外界的不同,又了解到彼此的差异,起到了互通有无的作用。
  (二)民族交流是民族交往的程度深化与内容拓展
  民族交流涵盖了民族生存与发展所需物质资料生产、精神产品生产以及民族自身生产(民族生命群体延续)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交流。[6]
  民族交流作为民族互动关系的相识过程,为处于常态、异态或跳跃式的民族,提供其横向量的扩展与纵向质的演进的发展动因,解决了民族间互补互利的共生问题。但由于各民族在所处环境、人口规模与发展程度上的差异,民族交流往往伴随着一定的非对称性、不平衡性,导致加深交流、提升互动的同时,会产生皆大欢喜的共赢或两败俱伤的零和这两方面影响民族关系的现象。
  (三)民族交融是民族交往交流的本质要求与理想结果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形成民族关系相对和谐的状态。而其并非是不同民族及其文化简单的合二为一,也不意味着“理想”结果的自然实现,则经过承认和尊重彼此差异,实现共处共生。
  民族交融作为民族互动关系的相认过程,以尊重差异为前提,倡导包容多样、求同存异,接纳各民族差异及文化差别;以关注过程为实质,通过交际、交换、交流等方式,产生交集、减少交涉、规避交恶,促进相互包容、认同;以强调认同为目标,吸收各民族优秀文明成果,形成共同的价值导向与精神家园,发展成为相互包容、相互认同的共同体。
  纵观人类发展进程发现:中国之所以成为当今世界唯一从未中断历史的多民族统一国家,维系其持续性的根基就在于,各民族通过不间断的交往、不停歇的交流、不舍弃的交融,得以发展进步、完善升华,形成了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共同体。
  新疆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各族人民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休戚与共、唇齿相依,共同开发建设新疆,共同维护民族团结、捍卫祖国统一。交往交流交融作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样贯穿于各时期民族关系的始终,成为包括新疆各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自我完善发展的强大推力。
  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现状特征
  自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新疆经济社会已进入历史发展最好的时期,随着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2014年全区生产总值达9200亿元,增长10%,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前列;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8296元和22160元,分别增长13.7%、11.5%,增速连续三年居全国前列[7],为筑牢民族团结进步的政治、物质、思想、社会、制度、文化等基础提供了坚实保障。
  但要清醒地看到,新常态下,新疆民族工作的内外环境发生很大变化,民族关系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挑战,呈现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任务十分艰巨,发展问题和民生问题相互交织、区域因素与民族因素相互叠加等问题,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加了难度,主要集中反映在以下“五个并存”的现状特征。
  (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
  在改革开放30年来的进程中,新疆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不断激发起发展的内生动力。特别是实施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提出把新疆将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文化科技中心和医疗服务中心,这就预示着新疆从中国向西开放的“兜底”被重新定位为起点,为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但由于新疆市场经济起步晚,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多数行业处于产业链条低端,核心竞争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加之民族之间、地区之间利益关系不断分化和重组,各地区、各民族的经济利益意识不断增强,利益分配问题应运而生,在各民族群众中产生一种不平衡感。“如果民族地区发展差距持续拉大,趋势长期得不到根本扭转,就会造成心理失衡乃至民族关系、地区关系失衡。”[8]
  (二)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势头和发展低水平并存
  2009年至2013年,新疆生产总值从4277亿元增至8510亿元,年均增长11.5%;人均生产总值从19942元增至37847元,年均增长1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2258元增至1998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883元增至7394元,超过西部地区平均水平。[9]
  但由于历史、自然环境、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全区27个国家级扶贫重点县有21个处于少数民族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和田、喀什、克孜勒苏、阿克苏等南疆地州[10],那里基础薄弱,发展条件差,有相当部分贫困人口处在低水平温饱状况,因病、因灾返贫率较高,整体落后状况仍未改变。
  与东部地区相比,新疆增长速度虽高,但因基数小,总量差距仍在扩大,发展质量的差距更大,尤其是各少数民族聚居区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重点、难点。历史经验表明,贫困是导致民族关系不稳定的根源,是新疆构建和谐社会的障碍,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破坏性因素。
  (三)国家对民族地区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和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仍然薄弱并存
  随着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及诸多优惠政策的出台、19个对口省市5年规划援疆资金总额564亿元的到位,为新疆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进一步保护、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实施各类棚户区改造等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使全疆各族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
  但必须看到,新疆因财政困难导致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水平等方面的历史欠账太多,部分少数民族群众住房难、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较为突出。无论是现阶段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改善民生、维护稳定,或解决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社会目标难度仍很大。
  (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趋势增强和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上升并存
  新疆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长期形成“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即使在民族自治地方也呈现出多个民族共同生活居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随着改革开放,区域城乡间、新疆和内地间人口流动频繁,以上学、工作、经商、务工、旅游为主的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加。
  2009―2014年,来新疆旅游人数从2098万人增加到5049万人;“内高班”在校生由2万人增加到3.4万人,内地新疆中职班在校人数达9900人;选派6903名干部赴援疆省市挂职锻炼,组织3060名援疆干部与受援地13.1万余名干部建立帮带,为新疆培训各类人才累计54.5万人次。[11]如今,无论是现实世界或在虚拟空间,各族群众交往交流的广度与深度都在迅速增强,从乌鲁木齐城市居民的民族交往相关调查数据得到印证:77.3%的调查者表示有民族朋友,其中16.1%、24%的人确认有较多或10人以上;在了解民族风俗程度方面,各有51.3%、30.6%和5.3%的人认为知道一点、较了解与非常了解,总体达到98.3%;37%的调查者表示能听懂其他民族语言。这表明各民族在交融中共同点不断增多,民族分布交错杂居的趋势进一步发展。①
  然而有接触就难免会有摩擦,通过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之间发生冲突方面的调查发现,有69%的人选择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有15.3%的人则竭力维护本民族文化②,这反映出民族文化差异造成的问题时有出现,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呈易发、高发态势,对民族关系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当前,民族问题与各种矛盾问题更紧密地交织,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化解心中隔阂、弥合感情裂痕、增进团结互信的任务仍然艰巨。
  (五)反对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斗争成效显著和局部地区暴力恐怖活动活跃多发并存
  当前,正值暴力恐怖活动的活跃期、反分裂斗争的激烈期、干预治疗阵痛期的“三期叠加”特殊时期。新疆作为我国反分裂、反渗透、反恐怖的前沿阵地和主战场,近年来对“三股势力”保持严打高压态势,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活动专项行动效果显著,将很多仍处于雏形的犯罪团伙连根拔起,有效遏制其嚣张气焰。
  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活动的斗争是长期的、激烈的,全区长治久安基础较为薄弱,局部地区暴恐活动频繁,并有向内地蔓延的趋势。
  事实证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快速上扬和西方利益集团的相对衰落,西方敌对势力对新疆实行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逐步加剧,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进行渗透破坏活动日益频繁。国际敌对势力的这些活动对新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同时也对我国的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构成重大威胁,应保持高度警惕。
  三、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思路对策
  维吾尔族有句谚语:“离了众人会迷路,团结才能见光明。”要想过上幸福生活,要想社会不断进步,惟有各族群众不断加强交往交流交融,在共同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相扶相携、亲如一家,才能使民族团结更加深入人心,才能激发出共建美好家园的强大正能量。
  为此,全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就必须坚持“正确认识交融、切实尊重差异、逐步缩小差距”,反对“同化论”、“固化论”倾向,筑牢民族团结的基石,找准各族群众利益的结合点、心理的契合点、感情的共鸣点,把党的民族政策贯穿到各项工作之中,落实到各民族生产生活之中。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共有精神家园,巩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思想根基   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中华文化建设,增进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命运共同体,使各民族心心相印、血脉相连。
  1.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共有精神家园。强化国家文化认知,增进各民族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增进各民族对国家疆域和地理文化的认同,推广普通话和推行规范汉字意识,强化国家象征符号的宣传与教育,增进各族人民对国家的认同。
  2.增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建构中华民族认同,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培育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调控民族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进在文化认同中从多元走向一体。
  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宣传教育,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树立科学的文化选择观,切实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实现中华文化与时俱进。加大宣传力度,把中华文化渗透到各类学校的文化教育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等教学中。
  (二)继续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夯实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物质基础
  坚持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解决新疆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坚持国家帮助、发达地区支援、民族地区自力更生相结合,不断改善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他们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与健康等素质。
  1.以推动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为契机,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探索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增强民族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完善少数民族聚居区边贸、民贸、财政税收、扶贫开发、西部开发、产业扶持、区域经济等相关政策与配套措施。加大人才、资金和科技投入,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助推其参与经济建设大局,并在同各民族的经济互动中逐步缩小差距,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2.加大少数民族聚居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发展教育、医疗事业,切实解决就业问题,帮助打通与其他民族进行经济互动的动脉,不断改善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兴边富民打好基础。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给予优惠政策安排,鼓励有竞争力的企业进行投资,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双向互动,进一步加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3.持续完善对口支援机制与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既要有效利用行政力量推动帮扶,继续给予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又要引入市场机制,在产业发展、项目投资等方面加强合作协作,形成互利互惠共赢的发展模式。通过深化对口支援与扶贫开发工作,促进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利用,使资源优势逐步转变为产业优势及经济优势,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
  (三)坚持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筑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制度支撑
  切实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坚持因地制宜、因族举措、分类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
  1. 推进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用法治思维和手段规范和协调民族关系,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进一步完善民族法律体系,强化对法律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2. 推进民族事务治理社会化,健全体制机制,完善民委委员制,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格局,充分调动、合理发挥方方面面的积极作用。
  3.要推进民族事务治理精细化,善于针对民族地区的不同类型,制定不同的治理方略,并善于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文化、信息、媒体等多种手段综合施治。
  (四)以现代文化引领,解决多元文化共存共荣问题,提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精神力量
  坚持以开放态度对待各民族文化,大力发展一体多元、融合开放、具有新疆特色的现代文化,扎实做好现代文化落地工作,引导群众在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
  1.以现代文化对冲极端思想,建好惠民工程,用好文化阵地,做到文化活动常常有,让群众当主角,走到台前,自娱自乐。发挥“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的平台作用,让群众共享文化成果,加强交往交流交融、增强“四个认同”。
  2.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尽快建立健全民族文化资源和文化生态保护的地方性法规,以法律方式保证文化保护的法律地位与运作程序,同时加强文化保护的公众意识和社会责任。加快政府保护方式的改革,要倡导博物馆式、原生态、教育、专业、生产性等多渠道保护方式。
  3.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真正把新疆少数民族文化作为重要产业来抓,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规律的文化机制、经营机制,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此外,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民族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五)开展以“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为内容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营造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互动氛围
  创新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弘扬爱国主义与新疆精神,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促进各民族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帮助,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1.在和谐共居中,力促交往交流交融。统筹规划、循序渐进地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要把握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原则,从居住生活、工作学习、吃穿娱乐、婚丧嫁娶等日常环节抓起,营造尊重少数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社会氛围。
  要引导各族群众互动交流、共建共享美好社区,促进各族群众在平等基础上相互尊重,在理解上相互包容,在愉悦中相互欣赏,在进步中相互学习,在需要时给予无私帮助,在友好相处中不断增进感情,构筑各民族的温馨家园。
  2.在互帮共学中,力促交往交流交融。提供各民族相互学习语言途径,加强双语学习,汉族学习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学习普通话,以促进汉族和少数民族交流与交融。特别要鼓励各族领导干部带头学习双语。   要推进有条件的中小学实行民汉合校、混班教学与混合住宿,让各族青少年从小玩在一起、学在一起、成长在一起,手拉手、心贴心、交朋友,建立水乳交融的民族关系。
  要统筹推动新疆与内地、南疆与北疆、兵团与地方的各民族间人员的交流。有针对性地推广大学生赴内地培养模式、有计划地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自愿赴内地务工、经商和居住,拓宽新疆少数民族与内地交流渠道。
  3.在团结共事中,力促交往交流交融。各族干部要站在党和国家的立场上、站在各民族共同利益的立场上想问题,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表率。民汉干部混搭共事,工作中勤商量、多沟通;各族群众要相互感恩,相互欣赏,求同存异、扩大共识,学会换位思考,推己及人。
  4.在幸福共乐中,力促交往交流交融。提升文化惠民产品创作水平,注重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推进理念、手段、载体、方法创新,采取“送文化下乡”等形式,切实解决好表面化问题,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为各族群众送去快乐、送去吉祥。
  (六)防范、打击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构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安全保障
  坚持维护法律尊严,维护各族人民利益,依法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关系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依法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坚决抵御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进行渗透破坏活动,切实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国家安全、社会稳定。
  1.创新民族事务部门工作机制,增设专门机构、负责人员和专项资金,充实力量、完善设施,形成长效机制。注意把握尺度,做好事前干预,把隐患消除于萌芽状态。
  2.清醒认识敌对势力渗透的恶意性及危害性,正确区别各民族正常交往交流交融活动与民族工作领域的反渗透活动。对涉及民族因素的人民内部矛盾,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化解,防止事态扩大和矛盾激化。对于极少数蓄意挑拨民族关系、破坏民族团结的犯罪分子,对搞民族分裂和暴恐活动的犯罪分子,不论什么民族出身、信仰哪种宗教,都要坚决依法打击。
  3.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要抓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普法教育工作,创新宣传形式和载体,引导各族群众自觉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提高依法维权、依法解决矛盾纠纷的意识和能力。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
  4.发挥爱国社团作用。重点扶持有影响力的少数民族社团,充分发挥联系党和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做好少数民族代表人士统战工作,提高其组织管理能力,增强在本民族群众中的威信,引导广大群众自觉维护团结,抵御渗透。
  结语
  “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长期以来,新疆各族人民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在祖国母亲的怀抱里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在时代前进的进程中共同繁荣、共同发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随着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生态建设的不断发展,新疆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越来越多,“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12](作者单位:公安边防部队乌鲁木齐指挥学校)
  注解:
  ① 资料来源:2013年新疆大学教师开展《乌鲁木齐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调查研究》课题调研数据.
  ② 资料来源:2013年新疆大学教师开展《乌鲁木齐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调查研究》课题调研数据.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N]. 人民日报.2014-05-30(A01)
  [2] 姚彤 李行:自治区民族工作会议暨第七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召开[N]. 新疆日报, 2015-05-09(A01)
  [3] 人民评论员:从战略全局高度谋划新疆工作――一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疆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N]. 人民日报,2014-06-02(A01)
  [4]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09-30(A01)
  [5] 韦民 米广弘: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与现实[N].中国民族报,2012-07-20(A02)
  [6] 哈德别克・哈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大势――自治区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解读之三[N].新疆日报,2015-05-22(A02)
  [7] 杜文静:凝聚团结发展正能量――新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综述(上)[N].新疆日报,2015-05-08(A01)
  [8] 姚彤 李行:自治区民族工作会议暨第七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召开[N].新疆日报, 2015-05-09(A01)
  [9] 戴岚 王斌来等:我们新疆好地方――新疆促进民族团结工作综述[EB/OL].人民网,(2014-10-10)
  [10] 资料来源:中国首个扶贫日,592个国家级贫困县名单[EB/OL].人民网(2014-10-17)
  [11] 丁宁:回顾新疆民族工作历程  坚定团结奋斗信心[N]. 新疆日报, 2015-05-21(A02)
  [12] 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N]. 人民日报.2014-05-30(A01)

构建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经验材料(六)
新疆和田市推动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实践与启示

  摘要: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了在新疆“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崭新理念。新疆各地陆续着手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区。其中,和田市和谐新村的探索非常具有代表性,既体现“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精神,又凸显了地方特色。本文以和田市和谐新村的实践探索为切入点,窥探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建设对新疆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新疆 民族互嵌式社区 实践 启示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了在新疆“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崭新理念以来,新疆各地陆续着手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区,社区建设各具特色。其中,和田市和谐新村的实践探索非常具有代表性,既体现“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精神,又凸显了地方特色。
  “民族互嵌式社区”一经提出,引发学界广泛关注,但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学术概念,还缺少全面系统的研究,尤其是对新疆民族互嵌式社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张会龙(2015)等学者对“民族互嵌式社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初步形成了由空间(地域)、人口(民族)、关系(成熟度)等几个关键要素构成的基本概念。对于“各民族相互嵌入”这一新提法,郝亚明(2015)指出“相互”体现着多向性、主体性和平等性,“嵌入”跳出“分隔”与“融合”的二元对立,是一种新型的多民族社会结构建构模式,并提出民族互嵌式的社会结构目标是构建一种结构、利益、情感等有机关联的民族团结。
  笔者以为民族互嵌式社区是社区多元化发展的一种类型,在地域、人口和关系方面体现着社区的共性,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趋势。同时,新疆的民族互嵌式社区在居住环境的嵌入式布局、社区成员由一定数量的不同民族组成并且相互之间自由交流交往、和谐交融等方面体现出鲜明的特性。对战略地位至关重要的新疆而言,推进建设“民族互嵌式社区”对民族团结、民生改善、社会稳定更是具有极端重要性和迫切性。
  一、和田市推动建立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实践
  2014年3月,和田市委、市政府启动了团结新村项目建设。新村位于和田市吉亚乡北段,左邻阿和公路,距离市区30公里。项目计划总投资18亿元,规划面积10万亩。按照一次性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建设。2014年,项目已投入1.4亿元,完成了村委会阵地建设,配备了两委班子。
  团结新村新建定居房212套,每户占地面积676平方米。其中,住宅区81.79平方米、牲畜棚圈77.97平方米,牲畜活动区80平方米、院落436.24平方米。建设温室蔬菜大棚424座、每座占地1.2亩;建设草料基地两个,养殖区4个。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基本完成。当前,首批212户已于2014年9月入住并投入生产。2015年将再建321套住房,1500座温室蔬菜大棚。首期种植的212座温室大棚蔬菜长势喜人,大部分已经上市,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生产、当年见效。
  和田市建立团结新村时,制定了一定的申请标准由符合条件的群众自行申请,当地上千名各族群众积极报名。经过一定的审核程序,确定迁入的群众大多数是拆迁户、失地户,年龄多在25-45岁间。目前,团结新村共有212户,由汉族和维吾尔族构成,按照“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原则,汉族住户和维吾尔族住户依次交叉入住。每户交3.5万元即可享有600多平方米的住房和配套设施。如果需要大棚,则需交2千元大棚租金。根据调研走访情况来看,首批入住的汉族和维吾尔族住户对在团结新村的生活和生产的条件都非常满意,脸上都洋溢着喜悦,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
  二、和田市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产生的积极影响
  和田市团结新村的建设,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不仅体现在增进巩固民族团结方面,在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的效益也日益显现。
  (一)增进民族团结,消除民族隔阂
  新组建而成的团结新村,打破传统农村社会的宗亲结构,突破已有的熟人社会,更有利于人们放下包袱和顾虑,在同一个崭新的平台上开始新的生活,在共同的生产生活中达成信任,消除隔阂,加强团结。团结新村里,大家主动相互往来,邻里之间互帮互助,一起种菜劳动,一起研究种植养殖技术,逐渐成了习惯,形成了融洽和谐的民族关系。走访中,一位40多岁的四川籍汉族村民开心地告诉笔者,他和维吾尔族邻居经常在家里喝点酒聊聊天,他已经学会了不少生活常用的维语,交了几个维吾尔族朋友。目前,绝大部分民汉群众正在相互学习双语。
  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区的生活模式,使不同民族的住户彼此之间从不认识、不了解变成了邻居、朋友,不仅拉近了空间距离,也拉近了心理距离,加深了感情。入住团结新村几个月来,从和田市不同乡镇搬迁来的民汉群众正相互融为一体,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民族隔阂,巩固了民族团结。
  团结新村是对“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区”的积极探索,对和田市和谐稳定产生重要意义。团结新村的建设是消除民族隔阂、增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是实现和田市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目标的大胆探索和创新。团结新村的健康有序发展对促进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形成团结互助、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促和谐的繁荣局面将发挥重要示范引领作用。
  (二)促进就业,增加收入,改善民生
  入住团结新村以来,广大入住群众生产积极性不断高涨,对未来生活充满憧憬。经笔者走访了解,大部分群众认为,来到团结新村有了稳定的住所、稳定的事业、稳定的收入来源,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让老百姓“有事干、有钱挣、有盼头”在这里得到了真切的体现。
  团结新村以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特色种植、养殖业为主,并且鼓励大家开办农家乐、休闲旅游等农村第三产业。团结新村建设以来,不仅解决了212户农牧民的生产生活问题,也为广大农牧民提供了一个自产自收自销的发展平台,而且成立了多个合作社,已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有效促进农牧民增收。同时,对于平抑和田市副食品物价也将产生积极影响。   和田市委、市政府在为每户居民提供庭院、大棚的同时,还为每户居民提供蔬菜苗子,并安排农技站种养殖技术经验丰富的人员住村、县处教授种植技术。团结新村的村支部书记朱德荣同志精通双语,也是蔬菜大棚种植的行家里手,是维护民族团结、帮助村民增收致富的带头人。
  目前,团结新村大棚里的蔬菜种植已形成规模,大部分的蔬菜已经上市,一些居民已经得到了实惠。一位维吾尔族大姐用比较流利的汉语告诉笔者:村民们都抢着要大棚,积极加入农业合作社,根据她家目前的种植情况一年可以收入3万以上,再加上养的羊等,年收入将达到5万元。
  团结新村就是为有技术、想干事、能干事的农牧民群众搭建的一个良好的就业创业平台,近期可提供800余个就业岗位,远期可解决万余人的就业问题。据测算,入住村民预计年户均收入近期达到5万元,远期达到10万元以上,远远高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和田市委、市政府已决定在全市44处设立平价副食品蔬菜超市,在团结新村建立蔬菜配送中心。
  (三)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团结新村的良性发展推动了和田新型城镇化建设,并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目前,团结新村相关配套设施建设项目正在筹划建设,幼儿园、学校、医院、文化活动广场、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商业区、餐饮区已完成编制规划,建成后将极大地丰富便利居民生活。另外,团结新村项目有效缓解了人多地少、城市拆迁等引起的失地农民的生计就业问题,改善了民生,凝聚了民心。
  (四)治沙防沙,改善生态环境
  和田市团结新村位于沙漠边缘,在新村周围种植了45公里环村林带,种植苗木44万余株,有效治理了沙漠化,在推进防沙治沙绿色生态工程建设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预计近期治沙面积达到3万亩,远期可达到10万亩。
  三、对加快推进新疆民族互嵌式社区发展的思考
  通过考察和田市团结新村对推进民族互嵌式社区所做的有益探索和实践,笔者对今后实现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有了更多的信心和期待,也有了一些思考和启示。
  (一)新疆民族互嵌式社区呈现不同类型和特色
  新疆民族互嵌式社区在地域、人口和关系三个要素方面具有一般社区的通性,除此之外又有鲜明的特性,这些特性既为加强民族交融的条件,也可能是影响民族交融的阻碍。在地域方面:少数民族人口地域分布普遍呈现的是“大杂居,小聚居”,但对新疆而言,正是要从微观着手变“小聚居”为“互嵌式”,形成普遍杂居的嵌入式居住环境。在人口方面:社区人口中包含多个民族,而且少数民族人口要在整个社区中占有相当比例,这样才能在社区的建设与管理中体现出不同民族的特性与作用。在关系方面:民族互嵌式社区中的各族成员应当能够自由的交流,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交往活动,逐步达到守望相助、民族交融的境界。
  新疆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形成方式、人口构成 、治理水平、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着民族互嵌式社区的推进,也因此可以区分成不同的社区类型和特色。从形成方式来看,因历史发展形成、自然流动形成、政策安排形成的民族互嵌式社区民族交融程度有较大差别。从人口构成来看,有民族成分少和多的不同情形,还有少数民族人口占社区总人口的比例是小部分还是大部分。从社区治理水平来看,社区内各族成员之间是守望相助还是孤立封闭,是开放包容还是闭塞隔阂,公共资源与利益分配是否公平合理。一些涉及不同民族的突发事件是否妥善处置,也关系到民族交融的发展状况。
  (二)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建设必须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新疆各地的历史人文环境差异大,民族互嵌的社会基础有所不同。在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区的过程中,最好能进行前期论证,无论是选址、嵌入方式、入住人员、治理模式等都应科学规划。
  和田地区是民族互嵌式居住村的试点之一,相关部门通过经济补助、环境优化、教育资源倾斜等方法,对城乡规划、小区安置点、村组楼栋的人口结构进行设置。喀什地区在干部集资房分配中引导各族干部混合居住,体现各民族嵌入式发展的理念。塔城地区则有所不同,具有各民族相互嵌入的光荣传统和坚实基础。乌鲁木齐天山区也着力推进嵌入式小区示范工程。可以说,新疆各地推进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展,可谓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稳步推进。
  (三)从生活生产的相互嵌入走向思想价值的认同包容
  新疆作为一个多元文化多民族多宗教共存的区域,和谐的民族关系是新疆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坚实基础。然而,在宗教极端、民族分裂势力的冲击和裹挟下,新疆一些城乡的社区呈现择族而居的现象,有民族单一化的趋势。这是非常不利于新疆稳定团结的,必须坚决破除和避免。推进建立民族互嵌式社区,正是破解这一怪象的有力手段。
  推进民族互嵌式社区并非都将自然而然地趋向于和谐交融,如不加以全面有效的引导也有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可以说建立民族互嵌式社区并非难事,但是要通过“民族互嵌”逐渐实现“民族交融”需要更多巧妙的制度安排和用心的维护引导。“民族互嵌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不可能一蹴而就,既要有序推进又要潜移默化方能水到渠成。
  然而推进民族互嵌式社区的价值绝非停留于各民族在空间上的混合居住,单纯地嵌入式居住并不能必然实现民族交融,只是形成了民族交融的基础和平台。推进新疆民族互嵌式社区的真正价值在于借由物质空间的交集促成不同民族社区居民在文化、心理等思想价值层面的认同与包容,最终以现代文化作为引领各族群众齐心协力夯实新疆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社会基础。
  参考文献:
  [1]丁元竹.社区研究的理论和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马戎.民族与社会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3]赵大全.民族融合型城镇化是新疆长治久安的历史机遇[J].财政研究报,2013(23)
  [4]张会龙.论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区建设:基本概念、国际经验与建设构想[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
  [5]郝亚明.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现实背景、理论内涵及实践路径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

构建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经验材料

http://m.zhuodaoren.com/shenghuo358854/

推荐访问:社区嵌入式居住经验 民族嵌入式社会结构

专题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清朝哪些西洋文化传入到我国 下一篇:如何更好遵守党规党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