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稀缺理论

2016-08-25 专题 阅读:

资源稀缺理论(一)
资源稀缺理论与可持续发展

资源稀缺理论与可持续发展

早从18世纪开始,可持续发展理论就成为经济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研究理论和成果,在经济学领域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坚实基础。

美国人乔治·马什早在18世纪就提出了自然保护学说,大力提倡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以后经济学家研究了土地等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发展的持续性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789年,马尔萨斯在《人口原理》中提出自然资源极限思想和著名的人口论。马尔萨斯认为:资源具有物理数量上的有限性和经济上的稀缺性,这两个性质不会因为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而改变。如果人类不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继续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就会使自然资源与环境遭到破坏,从而导致人口数量灾难性的减少。马尔萨斯对人类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十分悲观,他认为:由于人口的增长,带动人们对生活资料的增长,因此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资源的需求将超过供给,因此人类面临一个不太乐观的未来。对此,马克思、恩格斯不完全同意马尔萨斯将人口过剩归结为相对于生活资料不足而言的过剩,他们并不认为后者得出这种结论就完全是空穴来风,相反他们肯定马尔萨斯之谓人口过剩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

1817年,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以自然资源的不均质性为出发点,否认自然资源的绝对稀缺和人类对自然资源经济利用的绝对极限。因此,在李嘉图看来,土地等资源的相对稀缺并不对经济发展构成非常困难的制约。但是这并不能改变李嘉图对经济前景的悲观论调。虽然工业生产由于分工的发展和技术进步而存在报酬递增,但是在所有的土地资源都被利用了以后,资本积累率对劳动的需求下降,农业中的报酬递减趋势将会压倒工业中的报酬递增趋势,于是经济增长速率将会放慢直至进入人口和资本增长的停滞状态。

1848年,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中认为,资源绝对稀缺的效应会在自然资源的极限到来之前就表现出来。但是社会进步和技术革新不仅会拓展这一极限,而且还会无限推迟这一极限。

19世纪70年代经济学领域的边际革命发轫,以马歇尔、庇古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派将研究重心从注重研究资源的稀缺程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转向关注资源稀缺条件下,实现在不同的资源配置状况下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途径。相对于资源的稀缺性而言,新古典经济学派更加注重资源利用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他们认为,各种资源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市场属性,因而不能一概简单化为一般性的稀缺问题来处理,他们主张分别对环境污染、不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等问题逐个进行研究,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市场资源配置原理。

20世纪以来,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的发展已经在理论上克服“资源稀缺论”的古典观念。经济学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及效率配置原则阐述了环境污染、不可再生资源及可再生资源最优控制与利用的市场均衡条件等。例如,庇古强调政府介入条件下的污染税、达斯古帕塔的社会贴现率等。但古典经济学派甚至反向提出,

资源稀缺理论(二)
资源是稀缺的吗

资源是稀缺的吗?

覃德美

【资源稀缺理论】

一、问题的提出

资源的稀缺性是西方经济学的公理,其是否成立关系着西方经济学能否成立。萨缪尔森在其经济学名著《经济学》中说:“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1,并接着解释说“这个定义的背后隐含着经济学的两大核心思想,即物品和资源是稀缺的及社会必须有效地加以利用。事实上,正是由于存在着稀缺性和人们追求效益的愿望,才使得经济学成了一个重要的学科。”“如果能无限量地生产出各种物品,或者如果人类的欲望能够完全得到满足„„当然也就不必再担心花光其目前有限的收入。而企业也不必为劳动成本和医疗保健问题犯愁;政府则不用为税收、支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而大伤脑筋,„„”。本人认为这其实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因为人们生产的各种物品与资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生产的物品有限并不能说明资源有限。

有人说这有什么区别吗?当然有区别。人们生产的各种物品要经过人们的生产劳动,其是否有限和能否满足人们的欲望取决于人们的意愿和能力,而资源则是一种客观存在,其是否有限和稀缺与人们的意愿与能力无关。

有人说,西方经济学上最基本的资源是土地,土地难道不是有限1 《经济学》第18版第4页

的吗?土地其实也不是有限的,我们且不说我们将来能够移民到其他星球,利用其他星球的土地,就是现有土地我们的利用也是不充分的,因为耕作层土地是用体积而不是面积来衡量的,我们现在已经能够在大棚中实现作物的多层立体种植,盖房子我们已经盖到了上百层,我们凭什么说土地是有限的呢?

如果我们认为资源是有限和稀缺的,普通人就会像杞人忧天一样忧心忡忡,而政治家则会把国家和民族带向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争斗甚至战争之中。现实的情况就是如此。像二十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数次中东战争、海湾战争、马岛战争等,无一不是争夺资源的战争,而冷战、美国对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的遏制,则是对全球资源支配权的争夺。

正如凯恩斯所说:政治家都是经济思想的奴隶。普通人的忧郁危害不大,而政治家的错误经济思想则是国家、民族甚至人类的灾难。因此,资源是否稀缺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对我们中国人来说,资源是否稀缺的问题显得更为沉重,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因为西方经济学认为资源是稀缺的,要想发展就必须挣得有限的资源,大国的崛起就必然伴随着掠夺和战争,当年西班牙、葡萄牙、英国、美国就是这样崛起的,中国崛起,也就必然伴随着西方和美国的衰落,必然伴随着掠夺和战争,因此,西方特别是美国对中国进行围堵和遏制,中国威胁论不绝于耳,甚至在西方认为中国与美国最终不免一战的大有人在。而现在我们中国则宣称我们要和平崛起,这在

西方人看来不过是一种宣传策略,因为资源稀缺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和平崛起不仅仅是没有先例,更是挑战他们世代相传的固有观念。因此,对于中国人来说,资源是否稀缺,不仅关系着西方经济学是否成立,更关系着我们能否和平崛起。

不仅如此,自西学东渐以来,西方的观念也已经侵入到中国人的思想中,作为西方经济学一个分支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已经成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其资源有限,所有制决定社会性质的理论已经写入中国宪法,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计划生育都已经成为中国的法律,这当然大大违背了中国以仁孝礼仪治国的传统,也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相违背。因此,资源是否稀缺,更关系着我们如何进行国家治理,如何建设现代法治国家的进程。

二、资源有限是一个伪命题【资源稀缺理论】

在西方经济学中,资源有限是作为公理出现而未加论证的,但从前面引用的萨缪尔森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把人们生产的各种物品与资源进行了等同,这就与历史上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点相同:存在就是被感知。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当然是错误的,就像认知活动与认知的客体有严格的区别,客体并不依赖于我们的认知而存在一样,资源也并不依赖于我们的生产活动而存在,我们生产的物品有限并不能证明资源有限。恰恰相反,我们认为,资源是无限的,因为物质世界是无限的,无限的物质世界都是我们的资源,人类正是通过认识、改造无限的物质世界来证明自身的存在。

对于物质世界是无限的观点,已经有众多的哲学家证明了,而且天文观测正不断扩大着我们能够认识的宇宙的范围,虽然我们还不能利用遥远星球上的资源来生产满足我们需要的物品,但是我们不能无视它们的存在。

因此,资源有限是一个伪命题,我们根本不需要资源有限的假定。

三、劳动是有限的

既然资源有限是作为西方经济学的公理出现,上面已经证明资源有限是错误的,西方经济学还能够成立吗?当然不能够成立。

难道我们能够就此全盘否定西方经济学吗?当然不能。

【资源稀缺理论】

如上所述,西方经济学把我们生产的物品与资源进行等同,由于我们生产的物品有限,就得出资源有限的结论,实际上是逻辑混乱,而我们生产的物品实际上就是有限的。因此我们不能就此全盘否定西方经济学。

面对无限的资源,我们生产的物品为什么会有限呢?

首先是我们的物品需要劳动才能获得。《墨子•非乐上》说:“今之禽兽麋鹿蜚鸟贞虫,因其羽毛以为衣裘,因其蹄蚤以为跨屦,因其水草以为饮食,故使雄不耕稼树艺,雌亦不纺绩织维,衣食之财固已具矣。今人与此异者也,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禽兽靠自然生活,人靠劳动生活,这就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标志。

其次,因为我们的生命有限。不管我们如何追求长生不老,我们也活不到200岁,我们也不能生下来就上树摘果子吃,老了还需要人

照顾,而且我们的幼年和老年时光也都需要消耗我们生产的物品,我们也需要应对虫蛀鼠咬、地震、冰雹、洪水、干旱、化学腐蚀等灾害对我们生产物品的侵蚀,也需要迎接疾病、意外对我们生命的困扰,以现在我们平均寿命80年计算,幼年20年,老年20年不劳动,实际工作也就40年,而且在这40中,1/3时间休息,1/3时间消费娱乐,1/3时间工作,也就是要在15年不到的时间内生产80年消耗的物品,因而物品总是短缺的。

再次,我们的生产能力有限。不仅仅我们的生命有限,我们对无限的自然界的认识还非常有限,改造自然的能力也非常有限,我们只能通过一代一代的积累,逐渐扩大我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但对于无限的自然界来说,我们的能力始终是有限的。

因此,西方经济学把劳动也作为一种资源,说劳动是有限的,这里除了把劳动称作一种资源的叫法是错误的外,劳动有限的判断是没有错误的,既然否定了资源有限的假定,我们不如直接应用劳动有限的假定。

按照劳动有限的假定,我们将以人为本,珍重生命、珍惜劳动时间,所谓“经国济世”“经世济民”中的“世”就是指时间,也指那个时代的人,要非攻,也就是反对战争,要行仁政,行王道,反对霸道,直接避免按照资源有限假定所导致的可怕后果,那就是不同的国家、民族为了自身的生存不断地争夺他们认为有限的客观资源。

千百年来我们就是这样发展的,我们按照仁义礼智信来治理天下,以民心的向背决定天下的得失,武力是为了制止纷争而不是为了

资源稀缺理论(三)
稀缺资源与判断力

美国一个跨学科团队今年完成了一项对资源稀缺状况下人的思维方式的研究,结论是:穷人和过于忙碌的人有一个共同思维特质,即注意力被稀缺资源过分占据,引起认知和判断力的全面下降。这项研究是心理学、行为经济学和政策研究学者协作的典范。

研究的主导者是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穆来纳森(Sendhil Mullainathan)——他29岁时就因出色的行为经济学理论,获得“麦克阿瑟天才奖”50万美元奖金;主要合作者是普林斯顿大学的沙菲(Eldar Shafir)。研究成果最早在美国阿斯彭论坛上演示,论文发表于美国《科学》杂志,新书《稀缺:为什么拥有太少后果会很严重?》在9月3日发布,尚未出版就进了《金融时报》年度必读十本商业书籍榜单。

这个研究源于穆来纳森对自己拖延症的憎恨。他7岁从印度移民美国,很快就如鱼得水,哈佛毕业后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经济学,获“麦克阿瑟天才奖”后被返聘为哈佛终身教授。而立之年就几乎拥有一切,他觉得惟一缺少的就是时间,脑袋里总有不同的计划,想把自己分成几份去“多任务”执行,结果却常常陷入过分承诺、无法兑现的泥潭。

【资源稀缺理论】

一般人遇到这个问题,会去找各种时间管理“圣经”反复研读,但“天才”穆来纳森把正在做的国际扶贫研究和自己的问题联系起来,竟发现他和穷人的焦虑惊人地类似。穷人们缺少金钱,他缺少时间,两者内在的一致性在于,即便给穷人一笔钱,给拖延症者一些时间,他们也无法很好地利用。在长期资源(钱、时间、有效信息)匮乏的状态下,人们对这些稀缺资源的追逐,已经垄断了这些人的注意力,以至于忽视了更重要更有价值的因素,造成心理的焦虑和资源管理困难。也就是说,当你特别穷或特别没时间的时候,你的智力和判断力都会全面下降,导致进一步失败。

研究进一步解释,长期的资源稀缺培养出了“稀缺头脑模式”,导致失去决策所需的心力——穆来纳森称之为“带宽”(bandwidth)。一个穷人,为了满足生活所需,不得不精打细算,没有任何“带宽”来考虑投资和发展事宜;一个过度忙碌的人,为了赶截止日期,不得不被看上去最紧急的任务拖累,而没有“带宽”去安排更长远的发展。即便他们摆脱了这种稀缺状态,也会被这种“稀缺头脑模式”纠缠很久。【资源稀缺理论】

穆来纳森的研究,对社会阶层理论和国家政策、技术发展模式乃至个人时间管理等问题,都有重要的启示。以下试举几例——

例一:美国共和党认为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他们不努力;民主党认为,贫穷根源来自社会不平等,国家应主持再分配来支持穷人。穆来纳森却证明两党都错了:穷人不是不努力,而是因为长期贫穷,失去了摆脱贫穷的智力和判断力,这种状况不变,再努力也是白费;而如果仅是简单地分钱给穷人,穷人的“稀缺头脑模式”也会导致无法利用好这些福利以脱贫。所以一个合理的社会流动方式应当是,建立最基本的社会安全体系,同时保有社会竞争上升通道,资源入口向全社会开放,使得个人能保持正常思维,有尊严地奋斗。

例二:时间不够怎么办?传统时间管理原则是利用片段时间和多任务,而穆来纳森研究发现,不是时间不够,而是判断问题的心力不够;利用片段时间和多任务解决方式,反而因分心加强了焦虑,导致无法专心处理主要任务,加剧拖延。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办法是,减少多任务干扰,求助外界辅导,分割问题,从而淡化处理问题的焦虑。

例三:我们每天都处于信息过载中,很多人被微博信息轰炸得无法判断问题,所以一些人开始用“戒网”的方式来摆脱信息过载。事实上这不是信息过载,而恰恰是“有效信息”匮乏的恶果。在一个严重缺乏公开信息的社会,一旦技术带来部分的信息开放,会造成“饿汉吃自助餐不知如何选择”的问题。同样,我们的头脑还处于有效信息稀缺的时代,有“看到字就觉得很重要”的毛病,尚无法处理高浓度信息。最好的解决方式不是回到信息匮乏状态,而是建立辅助性信息筛选机制,帮助自己挑选重要信息。有趣的是,微信因为是同仁、同事间的互动,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信息筛选作用,所以微信在中国的发展会慢慢超过今天的微博。

绝对的贫穷导致绝对的判断力下降。

当人类最基本的需要未能满足的时候,他所有的注意力都会集中在那些狭窄的需求上面,没有办法考虑其他。

就好象你跟一个内急的人说话,无论你说什么,他只会回一句:哪里有厕所?

又比如你跟一个牙疼的人说话,无论你说什么,他只会哼哼;

再比如不容易判断一个中国男生到底是只想跟你上床,还是想跟你发展长期的关系,因为他堆了很多年的荷尔蒙没有地方释放;但是判断一个美国男生的态度就很简单,他根本不需要为了跟你上床而用长期关系来诱惑你。一杯酒就能换来的东西,为什么要说谎。

贫穷=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把这些基本需求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为了满足这些基本需求而降低底线

我们本应拥有免于饥饿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

[关于美国男生和中国男生的比较,可能说的不够清楚,进一步解释如下:

中国男生(屌丝级)性需求得不到满足,类似“贫穷”;为了满足性需求,他可能愿意说任何话,做任何事,而这些话和这些事,不一定利于亲密关系的建立和保持:他可能为了上床,追求一个性格并不那么合适的女生(这个在同居之前是看不出来的),同时用长期关系来诱惑这个女生;结果是两人处了一段时间发现各种不合适,但此时退出的成本已经很高了;而美国男生可以用一杯酒来换一夜情,性需求基本满足,那么他在试图建立长期亲密关系的时候,就会更关注两人性格是否合适。通常美国人会找到更合适的人。虽然表面上美国人离婚率更高,其实是他们根本无法容忍“凑合着过”这种思路。【资源稀缺理论】

再罗嗦一遍,性需求不满=某种贫穷==把性需求的priority放的太高=判断力下降(另一个副作用是为了满足性需求不择手段)]

关于尿急的人,牙疼的人和看A片的人判断力是否下降,可能说的不够清楚,进一步解释如下:

尿急,牙疼,找女人排在第一顺位的priority,这个完全合理,判断力并未下降;

但此时你已经无法与他正常交流,你没有办法与他讨论生活中其他一切美好的东西:

高速公路两边的枫叶有多美?———————————————————哪里有厕所?

湖南火锅和四川火锅和海鲜哪个比较好吃?—————————————我牙疼!

这个女孩儿冰雪聪明,兰心慧质,如果我有女儿,也要像她一样————她胸大吗?

可以看出他们对其他东西都不care,除了自己的基本需求之外。他们几乎已经丧失了对世间一切其他事物排序的能力,判断力已经接近0.

再罗嗦一遍,贫穷=把满足基本需求A放在第一位=不关心不考虑不了解更广阔的世界=无法对BCDE进行价值排序=判断力低下

资源稀缺理论

http://m.zhuodaoren.com/shenghuo357168/

推荐访问:稀缺资源概念股 稀缺资源龙头股

专题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建设工程竣工结算如何编制探讨 下一篇: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