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带头人

2016-08-17 专题 阅读:

科技创新带头人(一)
科技带头人

关于印发《甘肃省测绘局培养和选拔青年科技带头人实施办法》的通知

局属各单位:

现将《甘肃省测绘局培养和选拔青年科技带头人实施办法》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单位实际,认真做好科技带头人的评选推荐工作。

附件:《甘肃省测绘局培养和选拔青年科技带头人实施办法》

二〇〇九年二月五日

主题词:测绘 科技带头人 办法 通知

甘肃省测绘局办公室 2009年2月5日印发

甘肃省测绘局培养和选拔青年科技带头人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局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形成有利于专业技术人才脱颖而出、迅速成长的机制,有力的推动我局测绘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引导职工积极进取,多出成果。根据省委《关于进一步做好人才开发工作的决定》精神,参照《国家测绘局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局科技带头人的总体数量,掌握在10名左右。实行任期制动态管理,每届任期两年,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定期通过考评、增选进行调整,以确保科技带头人队伍的整体水平。

第三条 局科技带头人选拔、动态管理工作由局人事教育处负责。

【科技创新带头人】

第二章 评选条件

第四条 评选科技带头人,必须贯彻德才兼备的方针,对理想信念坚定、道德素养优良、专业知识基础雄厚、创新精神和工作能力较强、学术和技术成绩突出、带动作用显著的测绘专业技术人员重点加以培养和推荐

第五条 评选的科技带头人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热爱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刻苦钻研业务知识,治学态度严谨,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在局属事业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科技创新带头人】

2、首次申报年龄在40岁以下,成绩突出者年龄可适当放宽;

3、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或大学本科毕业。在科技攻关、新技术应用研究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不受学历和技术资格限制。

第六条 在专业技术方面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l、在学科领域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较高的学术水平,近三年曾公开发表代表学术地位和水平的论文,熟悉国内外本学科的发展动向,能对本局学科的发展起带头作用;

2、近两年参加过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并取得突出成绩,或承担局科技项目和重大技术工程获地厅级一、二等奖励的主要技术负责人;

3、近两年内创造性地解决生产、科研中的技术难题,且水平处于省内领先,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4、近两年内主持重大测绘工程项目,并在技术方面做出较大贡献,得到同行公认。

第三章 培养和选拔

第七条 实行科技带头人定期培训制度。积极推荐科技带头人参加国家测绘局组织的学术活动,每年至少提供15天的离岗学习时间,对科技带头人外出调研学习和参加有关学术活动给予必要的支持。

第八条 建立科技带头人传帮带制度。科技带头人要自觉担负起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的重要责任,努力培养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科技带头人在参与工程实施项目时,可针对重点热点技术问题提名组成课题组,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工作,所在单位应全力支持。

第九条 局科技带头人由所在单位充分听取专业技术人员意见的基础上向局推荐。推荐候选人需填报《省测绘局科技带头人申报审批表》并提供真实、可靠的评价材料,局人事教育处初审后,报局科技委员会评审确定人选。省部级科技带头人的选拔工作,由局科技委员会负责推荐。

第十条 选拔结果由局统一公示。

第四章 管理和考评

第十一条 科技带头人应站在单位科技水平的前沿,在全局科技创新中积极承担重点科技项目,每年应参与完成一项以上重点科技成果。

第十二条 科技带头人应主动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自觉提高自身素质;应及时结合单位的科研和生产活动进行总结,不断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每年至少在国内统一刊号(CN)的测绘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一篇。

第十三条 实行科技带头人考评制度。考评工作结合单位年度综合考评进行,重点考评学术和专业技术水平,推荐优秀科技带头人。获评优秀的人员不占本单位综合考核优秀指标。

参加考评的人员需填写《省测绘局科技带头人考评表》,报局人事教育处审核后提交局科技委员会考评。考评结果由人事教育处书面通知单位及本人。

第十四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将不再按科技带头人管理,予以解聘:

1、没有按要求承担重要科技攻关或技术引进推广项目、发表学术论文;在学术和技术上明显落伍,起不到科技带头人作用者;

2、年龄满45周岁者;

3、未参加本单位年度考核或年度考核不合格者、未参加科技带头人考评者;

4、脱离专业技术岗位者。

第五章 激励和支持

第十五条 设立科技带头人岗位津贴。局科技带头人每月发给津贴200元,津贴在任期内逐月发放。 第十六条 局科技带头人可结合单位发展急需技术,申请科研项目资金,经局审定后在科技专项经费中优先给予资助。

第十七条 对于在测绘科技进步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做出突出贡献或在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的科技带头人,经局科技委员会审定后,给予奖励。科技带头人业绩及有关情况载入本人档案。

第六章 附 则

第十八条 本办法由局人事教育处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2009年1月1日起执行。原《局培养和选拔中青年科技带头人实施办法》同时废止。【科技创新带头人】

关于选拔专业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的暂行规定

<>

为了实现我院的既定发展目标,必须加强我院的专业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专业建设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青年教师的培养步伐,保证学术梯队的建设和发展,带动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选拔与培养专业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是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一个有力的举措。为此,学院特制定本规定。

一、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根据社

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充分发挥专业建设的重要作用,营造拔尖人才快速成长、优秀人才充分发挥所长的良好氛围,建设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我院高素质师资队伍。

二、 基本原则

1. 坚持客观公正就、德才兼备、平等竞争、严格程序、保证质量、注重实绩、滚动遴选的原则,全面提高人选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2. 坚持选拔培养与专业建设相结合,近期需要与长远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既注重选拔培养目前我院重点专业和优势专业,又要兼顾新兴专业和基础学科的发展需要。

3. 坚持树立超前意识,立足人才选拔的高起点,突出人才培养的“精、新、深、尖”的原则,奠定人才具有勇于创新、发展潜力广阔的深厚知识和技术基础。

4. 坚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人才科学管理的原则。建立和完善人才选拔与培养的公平竞争、科学考评、制约激励、优胜劣汰等管理运行机制,注意人才潜能的发挥,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和创造性。

5. 坚持人才与建设资金来源的社会性和多渠道性的原则。向社会公开招聘和选拔优秀人才充实到我院的专业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队伍中来,争取董事会、社会和学院各部门从人员到建设资金等多方面的关心与支持,形成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 选拔范围

专业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范围为我院专兼职教师。其中,专业带头人从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且年龄应小于65周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从小于40周岁的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中选拔。

四、 选拔条件

专业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应热爱祖国,认真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师德高尚、爱岗敬业、作风正派、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授课质量评价优良,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治学严谨,有创新精神,学术思想活跃,有民主协作精神,善于与同行合作,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独立系统地讲授过至

少二门主干课程,教学工作了达到规定要求,教学效果好、教学水平高、教学业绩突出;具有“双师”资格,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动手操作能力和科技推广能力;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身体健康,能承担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除符合以上基本条件外,选拔专业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还需满足以下相应的选拔条件。

1.专业带头人选拔条件

(1) 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具有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与博士学位证书。

(2) 近两年承担的教学每学期平均不低于12节/周,系部负责人原则上不低于8节/周。

(3) 近三年科研工作成绩突出,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一项:

a)独立撰写或作为第一作者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学术论文,从事自然科学的在3篇及以上;从事社会科学的在4篇及以上。

b) 正式出版发行本人独著或合著的本专业专著、译著1部及以上(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本人撰写不少于4万字)或正式出版本人主编或参编经国家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的规划教材1部及以上(本人撰写不少于8万字)。

c)获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是主要完成者(国家级排名分别在前五、四、三位,省部级排名分别在前四、三、二位);或获市级科研成果一、二等奖,是主要完成者(排名分别在前三、二位)。

【科技创新带头人】

d) 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并取得突出成绩,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是主要完成者(国家级排名分别在前五、四、三位,省部级排名分别在前四、三、二位);或市级及以上优秀教材二等奖及以上(院、校级优秀教材一等奖)是主要完成者(本人撰写不少于8万字)。

e)主持或解决过省、市重要工程、科研技术项目的关键性课题,取得了显著的技术成果或经济效益,经同行专家认定达到省内或国内先进水平。

f) 获得国家级专利(本单位第一名)。

(4) 具有较强的专业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和较强的专业教学文件编写能

力,能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和社会希求,带领所在专业队伍成员完成专业建设各项工作,特别是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等教学文件的拟定与实施工作和本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中起到组织与领导作用。【科技创新带头人】

(5) 具有广泛的社会联系能力,带领所在专业队伍成员建立起了能男足专业教学要求的校外专业实训基地群,产、学、研合作工作效果明显。

(6) 教学效果好,近两年中至少有一次教学质量评价为优秀,另一次教学质量评价为良好以上。

2.骨干教师评选条件

(1)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硕(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与硕(博)士学位证书。

(2)近两年承接的课堂教学每学期平均不低于14/周,系部负责人原则上不低于8节/周。

(3)近两年科研工作取得一定成绩,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一项:

①独撰或作为第一作者在公开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从事自然科学的在2篇及以上,从事社会科学的在3篇及以上。

②正式出版发行由本人担任主编的本专业教材1部及以上(本人撰写不少于4万字)。

③获市级及以上科研成果三等奖及以上,是主要完成者(国家级排名分别在前五位,省部级排名分别在前四位,市级排名分别在前三位)。④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并取得一定成绩,获得省级及以上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院、校级一等奖)及以上,是主要完成者(排名在前三位)或院、校级及以上优秀教材二等奖及以上,是主要完成者(三人撰写不少于4万字)。

⑤主持并完成(须通过鉴定的)校级及以上科研(教研)课题,或参加过省教育厅及以上(已通过鉴定的)科研项目。

⑥获得国家级专利(本单位前三名)。

(4)认真完成所担负的各项工作,特别是积极主动参与并承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等教学文件的拟定与实施工作并在本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中做出了贡

科技创新带头人(二)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思考

  【摘 要】随着大科技时代的到来,科技创新团队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科技联合攻关的强有力组织保证。本文从科技创新团队的内涵及特点、意义及管理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为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思考
  科技创新团队是实现科研攻关和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资源有效整合的组织形式,同时也是优秀人才创业的平台。加大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力度,实施集团式作战是当今“大科技”时代增进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创新效率的必然和根本保障,同时也是提升科研单位科研能力与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实现我国科技追赶并超越世界先进水平的重要举措。
  1 科技创新团队的具体内涵
  1.1 科技创新团队的概念
  科技创新团队主要依托的是国家或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学科等创新平台,围绕优秀领军人才组建科技团队,实现科技资源的有机整合;主要从事对经济社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基础研究和支撑引领作用的的应用性研究。创新团队的学术水平在同行中应具有明显优势,所从事的研究应具有明确的产业化前景或知识产权目标,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案具有创新潜力且具体可行。创新团队应具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和共同研究的科技问题,专业、年龄结构合理,且人员之间应该是在长期合作基础上形成的研究集体,任务分工明确,合作机制良好,协作氛围浓厚,对团队所承担的研究任务能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1.2 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的特点
  1.2.1 共同的价值观
  即团队成员之间对团队理念、学术道德、创新为本有共同的追求。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共同进步是科技创新团队文化的精神内涵。
  1.2.2 良好的创新素养
  科技创新团队重在“创新”二字,极力追求开拓性的思维和争创一流的学习精神是团队建设努力的方向。
  1.2.3 清新严谨的治学学风
  良好的学风是科技创新团队的灵魂、气质和立足之本。优秀的创新团队营造的是学术包容、失败宽容、自由平等的学术风气。这样有利于团队成员之间的相处更为融洽,有益于创新火花碰撞激荡,使创新研究的氛围更浓厚。
  1.2.4 浓郁的合作氛围
  创新团队要在充分尊重个人兴趣和成就的基础上,大力弘扬团队合作精神,营造协同攻关、顾全大局、和谐共进、团结奋斗的氛围,塑造创新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1.2.5 开放的文化理念
  在创新团队中要倡导有高远的全球视野,重视不同文化的沟通借鉴、合作交融,大力加强科研合作、学术交流与合作。开放的文化理念对以创新为已任的团队而言是一种氛围、一种动力,更是一种优势。拥有厚重文化底蕴的科技创新团队,无论规模大小都势必稳固与优秀。
  1.3 创新团队的结构
  创新团队应该由五个组成部分,分别是团队带头人、核心层、执行层、辅助层及协作层。
  1.3.1 团队带头人
  创新团队带头人作为科技领军人才,必须具有高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应把握团队的科研方向,引导、领导团队成员开展科研创新。同时具有战略眼光、关注长远利益、聚集团队核心能力,兼顾团队人才培养,实现个人与团队创新能力的共同提升。
  1.3.2 核心层成员
  核心层成员要求掌握所处专业的发展前沿,并具有带领团队小组成员开展某个科研方向的学术水平和组织协调能力。该层次成员思路活跃,创新意识突出,大局观较强,数量不要求过多,也许只有2-3个,这取决于团队的研究方向。
  1.3.3 执行层成员
  执行层成员即创新团队普通成员,应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知识结构呈互补交叉型,利于开展具体工作,符合团队集成创新的要求。
  1.3.4 辅助层成员
  辅助层成员指从事实验室管理、资料收集和后勤保障等科研辅助工作的人员。
  1.3.5 协作层成员
  协作层成员是创新团队应用生产实践的合作者,包括企业、协会、中介等机构,协作层成员构成了创新团队社会网络,是对团队领域的延伸;创新团队借助社会网络可以获得信息和互补性资产两种资源,从而支持创新团队创新使命的实现。
  1.4 创新团队的分类
  根据创新团队从事工作的内容和特点,可以分为基础研究团队、应用研究团队、开发型团队以及综合型团队。
  1.4.1 基础研究创新团队
  基础理论研究是科学进步的基础,基础研究创新团队应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致力于研究学科发展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促进学科的深入发展。其研究周期较长,成果多体现为专著或学术论文,且不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经济效益是间接地或者潜在的,成果的性质具有公益性和无偿共享行。
  1.4.2 应用研究创新团队
  应用研究团队主要实现的是基础理论如何应用到实践,为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提供新方法、新技术、新产品。成果除了科学论文、专著还有专利和新产品等。团队的组建具有针对性,实用性,成员既有理论基础扎实的科研人员,也有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规模较大。该类型团队的研究周期也比较长,一般都在3-5年以上。
  1.4.3 开发型创新团队
  开发型团队负责将现有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以生产实践为主要目的。具体工作是基于应用研究团队的成果(专利、技术或者产品),通过示范推广或者实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团队规模大,成员成分复杂,涵盖了研究开发人员和具有一定科学素养的技术推广从业人员,甚至销售人员,且上述人员所在单位并非来自单一的科研机构,应该还包括负责推广应用甚至销售的企事业单位。开发型团队项目研究周期一般在2-3年左右,相对较短。   1.4.4 综合性创新团队
  综合性创新团队的组建,是为了集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型三个创新团队的优势,弥补单一专业化团队存在的不足。从基础研究到开发,到最终进入推广应用领域,形成现实生产力,瞄准需求,连接源头直至终端,铺设完整的科技产业链。综合性创新团队采取的是科研大协作方式,团队规模巨大,优势显著,应是现阶段推进我国创新国家建设的主体。
  2 组建科技创新团队的现实意义
  2.1 创造学科品牌,形成特色方向和学科亮点
  一流的人才队伍是一流学科发展的核心,更是科技成果得以创新的保证。通过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组织起大量优秀的学术队伍,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并在从事研究的过程中培养、锻炼科技人才的创新意识、管理能力、团队精神,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才能使科学研究纵向深入,横向融合,建设出有特色的优势学科。
  2.2 充分整合科技资源,是大科技时代科技创新的组织保证
  现代的科学技术研究更多地走向综合化、大型化,大科技时代科技创新主要采用社会建制化的活动方式,科技创新团队是实现科技活动社会建制化的基本单元。为完成一项综合性的科研任务,面对专业化带来的个人知识和技能的有限性,科研人员必须(下转第107页)(上接第64页)转而采取团队方式,应用集体智慧,多学科或跨学科合作。
  2.3 有效提高科技创新效率,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求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重大战略决择,并把创新提到了实现科学发展、推动民族振兴的战略地位。2006年2月国务院相继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着重强调要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创新人才群体和创新团队。
  科技创新团队建立可以规范科研人员的行为,有效地把个人目标融入和升华为团队目标;在科技创新团队中成员间可以实现技能互补,通过相互帮助和支持,既能增进工作热情,又可提高队员的创新效率。另外自我管理工作团队形式,可以使管理者主要精力集中于具有前瞻性、整体性的重大问题,搞好战略规划,提高管理层的工作效率。
  2.4 创新团队建设的重点在团队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任何学科、任何研究工作仅靠一、两个人是很难发展的,也不具备可持续性。创新团队的建立就是要把具有年龄、学历和知识结构合理,专业知识和个性特点有别的人员组织起来,让不同的知识结构、学术背景和思维模式在工作中相互启发、优势互补、博采众长,形成由学科总带头人、学术方向带头人、骨干后备队伍组成的优秀科学家群体,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格局。
  3 创新团队的管理与支持措施
  3.1 重塑学风,提供良好机制
  创新和成功都离不开个性特色的充分发挥和团队的协助。良好的学风既有利于个性特色充分发挥,也利于塑造团队内部宽松、和谐、活跃、自由的学术氛围,但学风的塑造离不开严明的规章制度以及相应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3.2 汇聚人才,搭建学术梯队
  广开贤路,积极培养和引进国内外领军型人才担任创新团队的首席科学家或科研骨干,鼓励参加各类学术团体并担任一定的职务,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打破人才的部门、单位界限,支持跨学科、跨部门、跨单位组建创新团队和聘任团队成员;在专家推荐、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人才引进、辅助人员配备、研究生培养计划等方面给团队带头人及骨干人员予重点支持和倾斜。
  3.3 依托人才,争取科研项目
  支持和鼓励团队成员申报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承担国家、省部和国际合作等重大科研项目;开展横向联合和协同攻关。通过各级别项目的实施,培育和申报重大科技成果。
  3.4 科学考核,以业绩论成效
  建立科学的绩效考评制度和方法是客观评鉴一切科技创新团队成效的不二法门。在对创新团队的整体考核过程中,公开和明示考评目标、考评指标、考评主体、考评标准、考评方法、考评程序、考评周期、考评结果、考评使用等全程信息,同时综合考虑工作成果形成时间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科技创新团队绩效考评除了采取年度考核方式,还应该引入中长期考核等方式,并开展有效的绩效考评沟通与反馈,加强绩效考评结果的运用,才能不断激励和促进创新团队的成长成熟。

科技创新带头人

http://m.zhuodaoren.com/shenghuo336335/

推荐访问:电厂创新带头人 农业科技带头人

专题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听当前国内经济难题与对策分析感悟 下一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