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业现状

2016-08-17 专题 阅读:

加工业现状(一)
我国肉品加工业现状及发展前景

我国肉品加工业现状及发展前景

姓名: 张天然

学院:艺术学院

班级:编导一班

学号:A18110503

【摘要】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肉制品消费市场。目前我国人均肉类占有量已达48kg左右,人均年肉类消费达到438元,毫无疑问是全世界最大的肉类市场。据有关部门预计,下个世纪的前10年,我国肉类消费仍可保持年均3%~5%的增长速度。很明显,中国肉食品市场的巨大潜力为国内肉制品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字】

肉制品发展历程 肉制品加工企业 肉类市场需求分析 肉制品发展方向

1、我国肉制品行业发展现状

1.1 我国肉制品工业发展梗概

我国肉制品是由中国传统风味肉制品和西式肉制品两部分所组成,前者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后者在鸦片战争之后传入我国,有150多年的发展经验。在我国,肉制品获得真正的发展,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二十年。

自八十年代初,我国各地的肉联厂纷纷进行技术改造,扩建或新建肉制品加工车间,随着开放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和国外技术的导入,我国肉制品加工业掀起了前所未有的西式肉制品生产热潮,西式火腿、香肠和培根等产品在国内的大中城市得到了推广和普及。

八十年代末到现在,一批以生产高温火腿肠为主的中型肉联厂迅速崛起,如洛阳肉联厂、漯河肉联厂等,日产量高达500-600吨之多,成为世界级的大工厂,随后依此相继组建了春都集团和双汇集团,并在1995年跨入全国工业500强企业之列。同时,一批体制更灵活的民营肉制品加工企业也迅速壮大,快步加入到行业排头兵的行列,如山东金锣、南京雨润、山东联合和山东得利斯等。肉制品产品也更加多元化,形成了高温肉制品系列、低温肉制品系列、冻猪肉、保鲜肉及其副产品系列,进一步丰富了广大人民的日常消费。

1.2 我国肉制品产量、品种和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和消费者经济状况的改善,肉制品生产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产销量逐年提高。

中式肉制品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而且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伴随西式肉制品设备和技术的引进,我国肉制品的产品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西式肉制品产量迅速提高,出现了西式工艺,中式风味的趋势。1986年全国西式肉制品已占肉制品总量的50%,开始与中式肉制品分庭抗礼,1987年更是上升到64.6%,第一次超过中式肉制品的产量。但自九十年代开始,由于不少西式肉制品生产厂家借助于先进的乳化和腌制技术,过量使用低价填充料和保水剂,西式肉制品的质量严重滑坡,让消费者重新怀念色香味形俱佳的中式肉制品,这一趋势再次发生逆转,目前,二者基本上平分秋色。

1.3 肉制品加工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肉制品加工业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产品结构不太合理,产品科技含量比较低,新产品开发能力较弱。具体可概括为三多三少:即高温肉制品多,低温肉制品少;初级加工多,精深加工少;老产品多,新产品少。这充分反映了我国肉类科技与加工水平还比较低,不能适应我国肉类生产高速发展和人

们消费增长的需要。

1.4 肉制品加工企业状况

近年来,由于我国肉类生产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中国肉食品工业的迅速崛起。在我国,食品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已经座上头把交椅,而肉类工业总产值仅占其中第四位,发展潜力相当可观。我国肉类行业现有2000多个加工企业,其中大中型企业200多家,还有总量300万吨以上的冷藏设施,但是大多数企业是由原国有肉联或者肉食品加工企业改建或扩建而成,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无法适应肉类生产及其加工业的发展,因此,大多数处于亏损或关停并转状态。

可喜的是,从八十年代中期,外资与中外合资肉类加工企业及民营加工企业迅速发展,现今已有数百家。这意味着我国肉类加工业在组织形式、产品结构、技术进步和营销方式等方面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逐步实现与市场经济接轨,与国际化接轨。

2、我国肉食品行业发展趋势

2.1 冷却肉是生肉消费的发展方向

发达国家的超级市场里基本上都是冷却肉。我国少数大型肉类加工企业已经觉醒,如双汇、金锣等自去年开始筹建连锁店,大批量生产销售冷却肉,冷却肉经济、实惠、方便,深受消费者的欢迎,有放心肉之称,市场反映强烈,发展势头迅猛,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生肉消费的主流和必然的发展趋势。

热鲜肉、冷冻肉和冷却肉是生肉消费的三种形态。

冷却肉:营养、卫生、安全、鲜嫩,有适当的保质期。

热鲜肉:不卫生、细菌容易繁殖、肉质下降,保质期很短。

冷冻肉:肉汁和营养流失、嫩度和鲜度降低,但保质期较长。

2.2 速冻方便肉食品发展迅猛

九十年代以来,我国速冻方便肉食品产量猛增,1998年总产量达 300万吨,高于其他食品增长速度。既是开拓国内市场的消费热点,又是扩大出口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2.3 低温肉制品逐渐兴起【加工业现状】

低温肉制品是指在常压下通过蒸、煮、熏、烤加工过程,使肉制品的中心温度达到75℃-85℃,通过杀菌处理加工而成的肉类制品。产品具有鲜嫩、脆软、可口、风味极佳的特 点。在加工中,肉蛋白质适度变性,基本保持原有弹性,肉质结实有咀嚼感,最大限度保持原有营养和固有的风味,在品质上明显优于高温肉制品,但货架期短,保质期数天至十多天,不便长途运输和保存。低温肉制品因其加工技术先进,科技含量高,营养损失少,产品风味特殊,色泽鲜亮,现已风糜欧美市场,成为世界性的产品。近3年来,低温肉制品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销售额不断扩大,尤其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城市,销售更为火爆。 从目前来看,我国高温肉制品的市场份额大大高于低温肉制品,但从长远来看,随着人们认识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高温肉制品的市场会逐渐缩小,低温肉制

品将会对肉制品市场形成更大的冲击,并从根本上改变肉类产品结构和人们的消费习惯,低温肉制品将会成为我国肉制品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加工业现状】

2.4 传统肉制品逐步走向现代化

我国传统肉制品历史悠久,品种丰富多彩,色、香、味、形俱佳,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自80年代以来,一些肉类科技工作者,自发地开始用西式肉制品的研究方法、观点、技术、材料和仪器来研究中式肉制品,并取得了一些成绩。近几年,中式肉制品正由传统的作坊制作向现代工厂化生产迈进,在保鲜、保质、包装、储运等方面获得突破,"老字号"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2.5 西式肉制品发展势头强劲

近十年来,西式肉制品以其鲜嫩、营养、方便、卫生为特色。正被越来越多的国人所接受,占了将近半壁江山,其产量还有不断增长的趋势,未来的发展空间还很大,但要提高质量和档次。为适合国人口味,将中式产品丰富多变的风味融于西式肉制品中,不断开辟肉制品加工新领域。

3、肉类行业市场需求分析

3.1 国内市场需求分析

中国是一个拥有12亿多人口的国家,具有广阔的消费市场,海内外的专家和商家都十分重视中国的食品市场。随着我国政府最近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允许外资进入我国零售商业,国外资本更加看好在我国投资超市和连锁店。2000年,我国内陆省份的超市已经赶上沿海城市,大约有19000个用于发展食品零售业。同时,国内一些大型肉食加工企业,如河南双汇、山东金锣等分别在各大中城市开设肉食连锁店,直接面对消费者销售大家更加喜爱的低温肉制品和冷却肉。这些内外因素均可以推动国内肉食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3.2 国际市场需求分析

目前,日本、俄罗斯、韩国等周边地区和欧盟等国家猪肉市场供需形势及对进口中国猪肉的政策的变化,为我国猪肉出口带来了大好的机会。首先,日本市场容量增大,据有关资料统计,1996年我国台湾地区出口了价值达15.5亿美元的猪肉,其中99%出口到日本,1997年3月,台湾爆发猪口蹄疫,自此,台湾猪肉出口受阻,这就意味着台湾地区暂时退出了日本猪肉市场,在短期内难以恢复,从而为中国开辟猪肉出口市场创造了良好的时机。最近俄罗斯进口市场重新对中国开放,欧盟也于1996年度宣布解除禁止进口猪肉平抑肉价。国际市场的变化,有利于中国猪肉及其制品大量出口。由此可见,开发符合国际标准和质量优良的猪肉及其制品具有广阔的国际市场和出口创汇机会,前景看好。

综上所述,我国肉品加工业正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虽然途中经历过瘦肉精等事件,但这毕竟不能抹杀掉整个行业的成绩,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和人民的有效监督下,我国肉品加工业一定会更加蓬勃发展。

加工业现状(二)
国内外农产品加工业现状及启示

龙源期刊网 .cn

国内外农产品加工业现状及启示

作者:

来源:《吉林农业》2013年第03期

1.国外农产品加工业现状

工业化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业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法国的农产品加工业近20年来发展势头强劲,平均每年增加11.5%。加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的20.3%,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从业人数占工业从业人数的20%,成为法国工业中增长最快、盈利最多的行业。美国是玉米生产、加工和消费大国,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0%左右。玉米加工为美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美国目前采用湿法加工玉米,该工业的年产值达110亿美元。美国大豆的主要加工产品为大豆粉和豆油,用大豆粉还可以再加工成食品、饲料及其他医用、化工等产品。法国、美国、英国、荷兰等国家马铃薯加工率分别达到59%、48%、40%和40%。在欧洲冷冻食品中近20%是马铃薯冷冻食品,美国马铃薯薯条在其国内年销售收入达20亿美元。【加工业现状】

2.国内农产品加工业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目前已具备生产5亿吨粮食、4亿吨蔬菜、5000多万吨水果、5000多万吨肉类、3500万吨水产品和2000多万吨油料的能力。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已超世界平均水平,小麦、水稻、水果、蔬菜、肉和蛋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明显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对促进农业发展和竞争、保证农民利益、调整与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与此同时,主要农产品相对过剩现象也日益突出,从而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村市场的繁荣,以至成为现阶段农业发展的首要问题,也是实现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的“瓶颈”。在主要农产品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后,人们对基本农产品的直接消费趋于下降,而对农产品的优质化和品种的多样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农产品加工能力低下与人们日益丰富的消费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仅是美国人均占有粮食的1/3,然而却出现销售不旺和农民收入锐减的严重局面,关键问题是加工能力的制约。

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增加农业的整体效益,成为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需要农产品加工业能有更大的发展,承担起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任。从农产品加工产值和出口创汇等指标分析,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3.农产品加工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加工业现状(三)
我国大豆加工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大豆加工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

2

我国大豆加工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食用植物油和动物性食品需求的增加,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饲料的需求逐步增长,豆粕消费量也日益增加;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后,xin豆油的消费量稳步增长,同时随着豆油的用途越来越广泛,消费量继续增长成为必然趋势;追求健康使豆奶及其他豆食品成为国际消费潮流。国家要求大力发展大豆产业,促进大豆及其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提高大豆食品的供给水平;支持开展大豆资源、生产、精深加工等方面的科学研究。

关键词: 大豆 加工业 现状 趋势

一、现状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食用植物油和动物性食品需求的增加,我国豆油、豆粕消费快速增长,推动大豆加工业快速发展。

(一)大豆压榨量快速增长。2007年大豆压榨量达到3400万吨,比2000年的1977万吨增长72.0%,年均增长8.1%,占大豆消费总量的比重从73.1%提高到78.7%。豆油产量从349万吨增至631万吨,增长80.8%,年均增长8.8%;豆粕产量从1569万吨增至2664万吨,增长69.8%,年均增长7.9%。大豆食品及深加工业也得到较快发展。2002年全国居民膳食与营养健康调查显示我国城乡居民植物油消费量达11.9kg。城镇居民更高达14.7kg,农村居民也达10.9kg。

(二)大豆油脂加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大豆油脂加工企业已从小企业为主体演变为大企业、大集团占主导地位的格局。2007年我国日加工能力500吨以上的大豆油脂企业117家,比2000年增加57家,其中日加工能力超过2000吨的达到91家,比2000年增加85家;单厂日加工能力6000吨以上的企业6家,占全球的50%。前10位企业加工能力占全行业的57.5%,比2000年的35.4 %提高了22.1个百分点。

(三)以主产区和沿海港口为主的产业布局基本形成。随着沿海地区新建大豆油脂加工企业不断增多,大豆油脂加工业布局已从以产区为主转变为主产区、沿海港口并存且后者趋于主导的格局。大豆深加工企业主要分布在山东、黑龙江两省,华北、华东和华中地区也有部分大豆深加工企业。

(四)大豆加工技术和装备水平快速提高。随着大豆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大豆加工技术和生产装备也获得了很大提高。目前,国内规模化油脂加工企业大豆初榨技术普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豆加工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突出表现为:

(一)压榨能力严重过剩。由于产能扩张过快,全行业开工率逐年降低,2000年超过90%,2007年降至44.2%,其中2000吨/日以上加工厂开工率仅为52%左右,1000吨/日以下的小型加工厂半数以上处于倒闭、停产或半停产状态。

(二)内资企业压榨能力和实际压榨量不断萎缩。2007年,内资大豆油脂加工企业产能为4920万吨,占全国的63.9%,比2000年的90.3%下降了26.4个百分点;实际大豆压榨量1768万吨,占全国的52.0%,比2000年的91.0%下降39.0个百分点。同期,外资企业压榨量从9.0%快速提高到48.0%。

(三)大豆进口依存度过高。自1996年起,我国由大豆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2007年,大豆进口量高达3082万吨,比2000年的1042万吨增加1.95倍,年均增长16.7%。大豆进口量占2007年世界贸易量的40.9%,比2000年提高22.0个百分点。大豆进口依存度从2000年的48.1%,增至2007年的78.7%。与此同时,外资在美国和南美的大豆收购、储存和运输上拥有完整链条,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加工业布局,使其可以高效、低成本的进入油脂加工市场,并且在国际大豆贸易中具有优势定价权。

(四)产、加、销产业链较短。国外大豆加工企业大多走产业链一体化、产品多元化的道路,以此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我国大豆油脂加工企业大部分很少涉足油料收储、物流、贸易、深加工等产业链的上下游环节,产业链短,产品结构不合理,抗风险能力弱,竞争力不强。

(五)自主创新能力弱。目前,大豆加工业大型豆粕脱溶机(DTDC)、大型离心机、豆粕蒸脱机、精炼分离机、高级过滤机、高级减速机等油脂加工关键设备仍依靠进口;配套装备稳定性差,易损耗;高温豆粕改性、油脚高效利用等深加工技术水平落后。传统豆制品工业化程度低。

三、大豆加工业主产品市场空间日益扩大

我国大豆加工业的主产品分为两类:一类是豆粕及其再加工产品,属于饲料。

3

4

近年来,饲料需求逐年增长,豆粕消费量日益增加,截至1998年,我国豆粕供需之间已经存在较大缺口;一类是豆油、豆奶及其它豆食品。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后,豆油的消费量稳步增长。从今后的发展来看,大豆加工业主产品市场空间仍将不断扩大。

【加工业现状】

1、饲料市场不断扩大,重视食品安全将使豆粕及其再制品在饲料中的比例不 断上升。畜牧养殖业的持续发展是饲料市场不断扩大的保证。一方面,由于人口不断增长,仅满足新增人口基本需求一项,养殖产品的产量就需要再提高30%以上;另一方面,我国要达到每人每天45克的摄入量,每人每年需要肉类60公斤,还需要禽蛋、乳品等。按照13亿人口计算,肉食品的供应量要达到7800万吨。我国养殖产品市场需求仍将保持刚性增长态势,饲料工业将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加工业现状】

2、相关产业及技术的发展使豆油的用途更加广泛。除了直接食用消费以外, 豆油在食品行业的消费量也很大,目前每年用于食品加工的豆油大约在50万吨——70万吨,占豆油消费的20%左右。随着食品深加工工业的发展,豆油的使用量还将逐步增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豆油经过深加工,还显现出很多的其他用途。如工业上可制甘油、油墨、合成树脂、涂料,可加工成润滑油、绝缘制品和液体燃料;医药上有降低血液胆固醇、防治心血管病的功效,是制作亚油酸丸的原料,所含生育酚对不孕症疗效好等等。这部分目前消费量虽然不大,约为15万吨,不足总消费量的5%,但是由于豆油的用途越来越广泛,消费量继续增长成为必然趋势。特别是“绿色消费”深入人心,有利于对大豆产品的消费。

3、追求健康使豆奶及其它豆食品成为国际消费潮流。大豆的蛋白质和油脂是 非常优良的营养源,含有大量生理活性物质,包括有低聚糖类、磷脂、维生素类、 异黄酮、大豆皂苷等。如大豆异黄酮有预防骨质疏松症的作用,经调查表明,经常食用豆制品的日本人的骨质疏松症发病率比欧美人要低得多。大豆低聚糖具有促进肠道内双歧杆菌增殖,通便洁肠、降低血清、胆固醇和保护肝脏等生理功能,因此,在有关食品中加入大豆低聚糖对促进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四.国家支持大豆加工业的发展

大豆产业是我国“十五”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是食品与营养发展的重点领域,国家要求:大力发展大豆产业,促进大豆及其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提高大豆食品的供给水平。支持开展大豆资源、生产、精深加工等方面的科学研究。 大力

开拓大豆及其制品的消费市场,优先支持开发新型的大豆食品,用现代高新技术武装传统豆制品生产;到2010年,以大豆为基础的优质蛋白质消费量以及深加工产品消费量要有明显增加,质量要有明显改进。经国务院批准,由农业部、卫生部、教育部和原国家轻工业局组织实施的“国家大豆行动计划”,使提升大豆产业化水平已成为实际行动。东北三省一次向中小学生食用豆制品行动补贴就达1亿元。 2000年,国家还启动了帮助大豆主产区实现产业化的“大豆振兴计划”。 另外,随着我国相继出台的包括《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在内的《转基因细则》的正式实施,使我国的大豆产业得到了一定的保护。不仅如此,条例的实施会对国民的消费观念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对转基因不确定性的认识,非转基因大豆及豆制品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而转基因大豆及其豆制品则会淡出市场,这将使包括大豆种植、大豆加工在内的整个大豆产业受益。

五、我国大豆加工业的发展趋势

1、大豆生产加工一体化。从国际大豆产业的布局来看,加工厂一般在大豆主 产区,种植与加工结合紧密,产业链形成良性循环。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大豆产业的向下兼容会比较容易。企业在引导农户发展高油大豆品种的基础上,通过与相关大豆主产县市和农户的对接,逐步形成“企业——中介组织——基地——农户”联合体,建立稳定的高油或高蛋白大豆生产基地。国家可以利用“绿箱”政策,支持大豆生产、加工一体化。

2、大豆加工企业向规模化和集团

加工业现状

http://m.zhuodaoren.com/shenghuo336125/

推荐访问:食品加工业现状 服装加工业现状

专题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吴三桂的解读 下一篇:三门峡市李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