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2016-08-17 专题 阅读: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一)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在当今社会尤其重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生态文明建设也应该加快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它有助于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最大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关键字:生态文明建设,意义,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1、什么是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在改造自然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全部积极成果。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科学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体现了人类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理念。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包括人类在生态问题上所有积极的、进步的思想观念建设,而且包括生态意识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延伸和物化建设。生态文明,是以生态产业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以及和睦和谐关系为主要内涵,倡导人类在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客观规律基础上追求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创造和积累。

2,为什么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占有率在世界各国中处于低位;同时,我国的资源和人口分布呈逆相关,许多资源分布在人口稀疏、环境恶劣且难以开发的中西部地区,而人口集中的东部地区资源却较为稀缺,人均可利用资源相对匮乏。这些现实的情况,决定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不能走资源消耗型之路,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不可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必需的物质基础;生态文明观念,作为一种基础的价值导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二.怎样建设生态文明

1.借鉴经验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加快政府法制层面、企业层面以及公众三个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创新,形成政府、企业与民众相结合的治理模式;促进环境保护制度发展、循环经济发展、民众生活方式的进步,最终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尽快建立我国的“绿色GDP”指标考核体系,推进政府行政的全面创新——包括干部选举制度、考核制度的创新,推行“绿色GDP”核算,根本扭转现行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以消除地方保护主义,遏止利益集团形成。加速完善我国的环境保护法规制度,高度重视市场机制的重要杠杆作用,以新的税收制度支持环保科技和环保产业的发展,促进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

2. 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观念 首先是要树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具体说来,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其次,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最后,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由此,生态文明建设不但要做好其本身的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更重要的是要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就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既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并列从而形成五大建设,又要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过程中融入生态文明理念、观点、方法。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1.促进“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构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的“和谐理念”在内政上的重要体现。它不仅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努力建设生态文明,不仅能够保证人类有个舒心的生活环境与良好的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且能够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实现代际公平与代际和谐。构建和谐世界是中国共产党的“和谐理念”在外交上的重要体现。它既可以保证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也是我国作为一个大国应该承担的国际责任。生态文明是基于生态危机、反思传统发展观念而进行的理性选择。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是我们党对人类文明趋势认识的不断深化。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之一,可逐渐缓解我国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减缓生态环境的破坏速度,使我们摆脱能源危机、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

2. 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内涵

强调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均衡发展指明了路径。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特别是环境权益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有之义。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洁净的食品、优美宜居的环境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建设生态文明,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不仅是改善民生的需要,而且拓展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领域和范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社会,也应该是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都搞好,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才能全面推进现代化,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3.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既是目标任务之一,也是实现“更高要求”的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必将促进全民族生态道德文化素质的提高。我国环境恶化迟迟不能根本好转,这与人们的生态道德文化缺失有直接关系。近些年来,我国城乡人民的生态意识、环保观念日益增强,参与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我国是具有悠久生态道德文化与伦理的国家,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而朴素的生态道德文化,其中“天人合一”理念就代表了中华民族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精神境界。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果我国率先跨入生态文明社会,不但会使全国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人文、民生面貌为之一新,而且必将大大加快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四.结束语:

建设生态文明,昭示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意味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改变,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也是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284.

[2]陈家刚.生态文明与社会公平[J].新华文摘,2008:117-119.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姓名:崔深美

班级:B1102

学号:0311110202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二)
生态文明建设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战略部署,其中最显著的亮点是: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基础,延续了人类社会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的历史血脉,承载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成果,贯穿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因此,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生态文明之所以摆上如此重要地位,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1、 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科学发展。

2、 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促进全民族生态道德文化素质的提高。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3、 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全面协调的可持续性发展。

4、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历史性跨越的重要途径。

5、 建设生态文明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迫切需要。

6、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的重要内容。

7、 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

因此建设生态文明任重而道远。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然趋势。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三)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1、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是人的无机的身体”。因此,人类应该像对待自己的身体一样对待自然界,高度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与优化,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统筹当前发展与为来发展的需要,既关注经济指标,又关注资源环境指标,既积极实现当前的目标,又为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其中,经济建设是基础,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先导,社会建设是归宿,生态文明建设是前提。

3、传统工业化道路的主流意识:征服大自然、榨取大自然、单向度地向大自然索取,结果带来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问题。

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二、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特征和任务

我国探索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历史过程。党的十六大报告正式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

胡锦涛同志在2005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在全社会大力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从此,生态文明这一重大理念成为党和国家的意志。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1、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一种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会形态,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个方面。

建设生态文明,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节约环保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增强永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本质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先进的生态伦理观念是价值取向,发达的生态经济是物质基础,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是激励约束机制,可靠的生态安全是必保底线,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是根本目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2、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特征

在价值观念上,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生态文明倡导给自然以平等态度和充分的人文关怀,关注和尊重生态环境的存在意义,从“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转变。倡导主动遵循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禁止对自然无节制的攫取,对资源无序的开发利用。倡导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给自然留下更多的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的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在指导方针上,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节约优先就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保护优先就是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把环境承载力作为发展的首要前提。自然恢复为主,就是减少人为干预,给生态环境以自我修复、自我更新的时间和空间。

在实现路径上,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在目标追求上,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在时间跨度上,需要长期艰巨的建设过程。

3、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

党的十八大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方面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

具体而言,建设生态文明的重点任务主要包括:

第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第二,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

第三,深化节能减排,加大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治理力度,强化核与辐射监管能力,明显改善环境质量。

第四,切实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城乡生态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五,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构建生态安全屏障。

第六,建立健全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构建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政策法规和体制机制。

第七,加强宣传教育,在全社会树立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

第八,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四)
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一重要论述,反映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再深化,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和生态环境规律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从人类发展史看,人类文明已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原始文明也叫渔猎文明。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以后,经历了数百万年的原始社会。原始人的物资生产能力非常低下,人类的生产活动远远没有超出自然环境的容量,与生态环境保持着原始共生的关系。农业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第二种文明形态。所以一定意义上说,农业文明仍然保持着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由于这一时期的人类活动是以对自然的顺从为主要特征的,所以有学者又把农业文明称其为顺应文明。工业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第三种文明形态。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以征服自然为对象,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但其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对环境的破坏,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那么,要克服工业文明时代所带来的弊端,人类就需要建设超越于工业文明的新的生态文明,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工业化发展给人类带来的物质财富是丰厚的,一定意义上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生活需求,但工业化发展给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也是触目惊心的。工业化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已经到了不改善不治理不行的地步了,改善生态和环境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生态环境方面,我们积极推进污染防治、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等工作,我们取得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形势依然严峻,压力持续增大。我们现在面临的形势是:老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新问题又在不断出现。环境污染的范围在扩大,污染的程度在加重,污染的风险在加剧,污染的危害在加大,治理的难度在增加,我国生态保护的形势不容乐观。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日益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的更大压力,自然灾害频发,荒漠化蔓延,资源能源紧缺,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噪音增大,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已严重威胁到国家生态安全和人民的身心健康,如果再不重视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即使经济发展了,生活富裕了,我们有了牛奶、蛋糕、咖啡、肉食,甚至汽车和别墅等丰富的物质生活,但我们吃的食物是不安全的,我们喝的水是污染的,我们呼吸的空气是有毒有害的,如果是这样,我们会有高质量的生活享受和幸福指数吗?所以,我们只有按照十八大的精神、部署和要求办事,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为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创造一个天蓝、地绿、水净的良好生态环境。才能把我们的中国真正建成美丽的中国。
  三、建设生态文明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有限,当代中国又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在这样的国情和历史背景下,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形势相当严峻。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但也是一个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的国家。我国的土地资源有限,可耕地面积人均不到1.5亩,由于政策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土地沙漠化和水土大量流失日趋严重。据专家预测,就是按现在水土流失的速度,50年后东北黑土区将有1400万亩耕地的黑土层流失掉,35年后西南岩溶区石漠化面积将翻一番,到那个时候,西南地区将会有近1亿人口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资源。
  土地污染也很严重,目前,我国已有1000万公顷的农田受到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的污染,每年由此而引发的粮食减产达1000万吨以上。因污水灌溉,全国已有11个省共计1.3万公顷土地受到重金属的影响。此外,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土地,导致可耕地面积大量减少。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部分耕地被占用,成为工业用地、基础建设用地、商业用地,再加上不合理的规划、重复建设以及国家明令禁止的建设用地等,导致耕地面积大量减少。根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资料显示:1996年至2008年的12年间,我国的耕地面积由19.51亿亩减少到18.25亿亩。耕地面积的减少,将会影响到我国的粮食安全,这是我们应该高度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
  森林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因库、碳储库、蓄水库和能源库,对维持生态平衡起着致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提供给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物资资源,而且在生态环境方面也发挥着巨大作用。比如:森林资源能够较好地应对气候变化,森林又是良好的吸尘器和消音器,森林还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洪减灾。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即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又能减少环境污染。但遗憾的是我国人均森林面积太少了,不到世界人均拥有量的四分之一,如果我们再不加以保护,也将会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草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生态资源。它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分,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改良土壤,陪肥地力,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喂养牲畜等功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资源。我国虽是草原大国,但是由于受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把草地当作宜农荒地开垦的现象时有发生。自20 世纪50 年代以来,经过四次大开垦,再加上过度放牧,草地沙化,我国的草地面积已减少了许多。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而造成我国生态和能源危机的因素又是复杂多样的,其中包括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工业结构、巨大的人口规模和不健康的消费方式、经济全球化、快速的城镇化以及对待自然的价值观等诸多经济社会文化因素,形成了所谓的我国各种问题的复合体,而这些因素和问题在短期内又是难以改变和解决的。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我国虽地域辽阔,但资源并不丰富,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果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那么,我国经济社会就很难实现永续发展。   四、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我们党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这个社会不仅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社会,而且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我们要创造条件实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我们不但要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而且必须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只有五大建设都搞好,才能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成果,它表现为社会生态意识的增强,生态制度的完善,生态经济的发达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是互为基础和前提的。不建设高度的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条件,其他四个方面的建设也不可能搞好。“五大建设”搞不好,人类既不可能有高质量的物质享受,也不可能有高质量的精神享受,也就不可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中央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从现阶段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水平。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十八大报告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努力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能够加快实现,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必将展现在世界人民的面前。
  (作者系中共河南省委党校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一重要论述,反映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再深化,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和生态环境规律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从人类发展史看,人类文明已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原始文明也叫渔猎文明。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以后,经历了数百万年的原始社会。原始人的物资生产能力非常低下,人类的生产活动远远没有超出自然环境的容量,与生态环境保持着原始共生的关系。农业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第二种文明形态。所以一定意义上说,农业文明仍然保持着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由于这一时期的人类活动是以对自然的顺从为主要特征的,所以有学者又把农业文明称其为顺应文明。工业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第三种文明形态。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以征服自然为对象,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但其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对环境的破坏,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那么,要克服工业文明时代所带来的弊端,人类就需要建设超越于工业文明的新的生态文明,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工业化发展给人类带来的物质财富是丰厚的,一定意义上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生活需求,但工业化发展给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也是触目惊心的。工业化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已经到了不改善不治理不行的地步了,改善生态和环境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生态环境方面,我们积极推进污染防治、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等工作,我们取得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形势依然严峻,压力持续增大。我们现在面临的形势是:老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新问题又在不断出现。环境污染的范围在扩大,污染的程度在加重,污染的风险在加剧,污染的危害在加大,治理的难度在增加,我国生态保护的形势不容乐观。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日益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的更大压力,自然灾害频发,荒漠化蔓延,资源能源紧缺,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噪音增大,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已严重威胁到国家生态安全和人民的身心健康,如果再不重视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即使经济发展了,生活富裕了,我们有了牛奶、蛋糕、咖啡、肉食,甚至汽车和别墅等丰富的物质生活,但我们吃的食物是不安全的,我们喝的水是污染的,我们呼吸的空气是有毒有害的,如果是这样,我们会有高质量的生活享受和幸福指数吗?所以,我们只有按照十八大的精神、部署和要求办事,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为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创造一个天蓝、地绿、水净的良好生态环境。才能把我们的中国真正建成美丽的中国。
  三、建设生态文明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有限,当代中国又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在这样的国情和历史背景下,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形势相当严峻。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但也是一个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的国家。我国的土地资源有限,可耕地面积人均不到1.5亩,由于政策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土地沙漠化和水土大量流失日趋严重。据专家预测,就是按现在水土流失的速度,50年后东北黑土区将有1400万亩耕地的黑土层流失掉,35年后西南岩溶区石漠化面积将翻一番,到那个时候,西南地区将会有近1亿人口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资源。
  土地污染也很严重,目前,我国已有1000万公顷的农田受到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的污染,每年由此而引发的粮食减产达1000万吨以上。因污水灌溉,全国已有11个省共计1.3万公顷土地受到重金属的影响。此外,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土地,导致可耕地面积大量减少。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部分耕地被占用,成为工业用地、基础建设用地、商业用地,再加上不合理的规划、重复建设以及国家明令禁止的建设用地等,导致耕地面积大量减少。根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资料显示:1996年至2008年的12年间,我国的耕地面积由19.51亿亩减少到18.25亿亩。耕地面积的减少,将会影响到我国的粮食安全,这是我们应该高度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   森林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因库、碳储库、蓄水库和能源库,对维持生态平衡起着致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提供给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物资资源,而且在生态环境方面也发挥着巨大作用。比如:森林资源能够较好地应对气候变化,森林又是良好的吸尘器和消音器,森林还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洪减灾。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即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又能减少环境污染。但遗憾的是我国人均森林面积太少了,不到世界人均拥有量的四分之一,如果我们再不加以保护,也将会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草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生态资源。它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分,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改良土壤,陪肥地力,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喂养牲畜等功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资源。我国虽是草原大国,但是由于受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把草地当作宜农荒地开垦的现象时有发生。自20 世纪50 年代以来,经过四次大开垦,再加上过度放牧,草地沙化,我国的草地面积已减少了许多。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而造成我国生态和能源危机的因素又是复杂多样的,其中包括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工业结构、巨大的人口规模和不健康的消费方式、经济全球化、快速的城镇化以及对待自然的价值观等诸多经济社会文化因素,形成了所谓的我国各种问题的复合体,而这些因素和问题在短期内又是难以改变和解决的。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我国虽地域辽阔,但资源并不丰富,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果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那么,我国经济社会就很难实现永续发展。
  四、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我们党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这个社会不仅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社会,而且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我们要创造条件实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我们不但要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而且必须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只有五大建设都搞好,才能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成果,它表现为社会生态意识的增强,生态制度的完善,生态经济的发达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是互为基础和前提的。不建设高度的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条件,其他四个方面的建设也不可能搞好。“五大建设”搞不好,人类既不可能有高质量的物质享受,也不可能有高质量的精神享受,也就不可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中央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从现阶段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水平。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十八大报告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努力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能够加快实现,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必将展现在世界人民的面前。
  (作者系中共河南省委党校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http://m.zhuodaoren.com/shenghuo334163/

推荐访问:建设生态文明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

专题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小学,班级管理存在问题原因 下一篇:原油换热危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