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希祖评价陈寅恪

2016-08-12 热点事件 阅读:

朱希祖评价陈寅恪(一)
批判与革新:南粤史家张荫麟历史哲学管窥

龙源期刊网 .cn

批判与革新:南粤史家张荫麟历史哲学管窥 作者:杨俊光

来源:《贵州文史丛刊》2013年第01期

摘要:张荫麟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著名的史学家,他在历史哲学领域颇有建树,他批评目的史观、循环史观、进步史观、辩证法史观、演化史观等传统历史哲学观点,试图建立一套新的、完善的历史哲学体系,这是中国近代历史理论建设的重大创举。发掘与总结张荫麟在历史哲学研究方面的成就,不仅有利于考察20世纪前半期中国历史理论的演变,而且对于继承先哲学术遗产、创新史学理论学科发展亦大有裨益。

关键词:张荫麟 历史哲学 历史观 批判

中图分类号:K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3)01-32-36

张荫麟(1905-1942),笔名素痴、燕雏,广东省东莞人,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史学家之

一。他具有洋溢的史才、卓越的史识、精湛的史学,被梁启超誉为“天才史学家”,熊十力赞其“哲史兼通”,钱穆说他“天才英发,博通中西文哲诸科”,“中国新史学之大业,殆将于张君之身完成之”,陈寅恪赞其为“清华学生品学俱佳中之第一人”;张岱年认为张荫麟的文章“内容新而精”,“多发前人所未发”,他的《中国史纲》“内容叙述准确,文笔优美,达到„才、学、识‟的高度结合。”许冠三的《新史学九十年》列有专章研究张荫麟,认为他是“近八十年来罕见的史学奇才”,“就他的最后造诣来论,可以说比大多数新汉学家更长于考据,比芸芸浮嚣的史观派更精于哲学思维,也比所有讲求新史学的人更重视史书描绘”。他在文学、哲学、史学等方面均有建树,素有新史学重任承担者的称誉。他幼年丧母,青年丧父,家境清寒,但他天资聪颖,才思敏捷,十七岁考入清华学堂,1929年在清华考取公费赴美留学,人斯坦福大学攻读社会学与哲学,1933年读完哲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先后执教清华大学、西南联大、浙江大学等,1942年因病早逝。

张荫麟颇有国学根底,又具备西方哲学与社会学素养,不仅在历史考证方面颇有造诣,而且具有专精的史识。在其短暂的一生,留下了不少佳作,他一生致力于中国通史、中国科技史、宋史等领域的研究,同时关注历史学的理论,注重学术批评,积极参与学术讨论,其学术批评横跨文学、哲学、史学等领域,共计有五十余篇,其中史学批评方面占据多数。他批评或与之讨论的对象有梁启超、胡适、冯友兰、朱希祖、郭沫若、陈寅恪等。他的史学批评,文字犀利,笔势放纵,往往能够一针见血,抓住问题之关键,如论历史观,他从历史哲学的高度,批评以往各种历史观,如目的史观、循环史观、辩证法史观、演化史观、进步史观等,试图建立一套新的“完满的历史观”。这在中国近代学术史、史学史上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学术意义。笔者不惴谫陋,就张荫麟的历史哲学略作研探,以期就教与方家学者。

朱希祖评价陈寅恪(二)
驳陈寅恪《李唐氏族之推测》

驳陈寅恪《李唐氏族之推测》

——正史明确记载的李唐先世,没有直接有力的证据不能推翻!

作者:李风华 陇西李氏 祖籍临洮联谊研究会副会长

【朱希祖评价陈寅恪】

自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1931年发表《李唐氏族之推测》以来,对唐宗室的宗源来历争议颇多,可谓扑朔迷离。

关于李唐氏族问题,陈先生曾在1931、1933年和1935年写了三篇文章与朱希祖、金井之忠氏反复讨论辩难,尔后又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全面论述,说:“隋唐两朝继承宇文氏之遗业,仍旧施行‘关中本位政策’,其统治阶级自不改其歧视山东人之观念。故隋唐皇室亦依旧自称弘农杨震、陇西李暠之嫡裔,伪冒相传,迄于今日,治史者竟无一不为其所欺,诚可叹也。”其坚持李唐出自赵郡李氏,判断称家于武川是附会伪托这两点,难得通解。

其意见是:“据可信之材料,依常识之判断,李唐先世若非赵郡李氏之‘破落户’,即是赵郡李氏之‘假冒牌’”(《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史语所集刊》3本4分册,引自同上书,299页。)。

“前篇李买得既已战死,何能复镇武川,又家于其地?今知李氏父子皆葬广阿,实无家于武川之事,然则李唐之自称来自武川者,或是覩贺拔岳宇文泰皆家世武川,因亦诡托于关西霸主乡邑之旧耶?以李唐世系改易伪托之多端,则此来自武川一事非史实,亦不足为异矣。”(《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史语所集刊》3本4分册,引自同上书,301页。) 所论似有几点可以商榷。认定李唐为赵郡李的依据,主要是《唐光业寺碑》,碑文为开元十三年宣义郎前行象城县尉杨晋所撰。县尉是从九品下的最低级品官,他的撰文中“维王桑梓”一句,是否能作为“其家世居住之地,绝无疑义”(《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史语所集刊》3本4分册,引自同上书,297页。)的证据,似尚不宜遽断。

这建初、启运二陵,虽是李唐开国时设定,起先偶有祭祀,以后李唐皇室诸帝并不怎么把此二陵当一回事,唐玄宗时也只有杨晋这样小到不能再小的官员来一下;且建初陵的主人李熙,即李渊的高祖,李世民的五世祖,是死在武川,“终于位”上的(《册府元龟》卷1《帝王部•帝系门》,中华书局影印本,1960年,13页。),并不死在昭庆。

推测应是在六镇起兵失败后,李虎也被安置往冀、定、瀛州时,将父、祖迁葬附近的赵州昭庆,或仅是设衣冠冢以祭祀,因此二陵所在之地,并不能肯定便是世居的桑梓之地。此其一。

接着的问题是陈寅恪也有疑问的:“李唐岂真出于赵郡李氏耶?若果为赵郡李氏,是亦华夏名家也,又何必自称出于陇西耶?”(《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金明馆丛稿二编》,297页。)

其回答,一是:李唐先世并非赵郡李氏大户,而是“破落户”或“假冒牌”;二是:“盖贺拔岳宇文泰初入关之时,其徒党姓望犹系山东旧郡之名,迨其后东西分立之局既成,内外轻重之见转甚,遂使昔日之远附山东旧望者,皆一变而改称关右名家矣。此李唐所以先称赵郡,后改陇西之故也。”(《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金明馆丛稿二编》,300-301页。)

这两点固不失为一种解释,然而却无法解释唐太宗为何一贯敌视山东士人,为何“太宗尝言及山东、关中人,意有同异”(《旧唐书•张行成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75年,2703页。)?为何要敕撰“专为摧抑中原甲姓之工具”的《氏族志》?为何要讲“我与山东崔、卢、李、郑,旧既无嫌”(《旧唐书•高士廉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75年,2443页。)这样很生分的话?而且用定为“禁婚家”的办法,惩治包括晋赵郡李楷在内的最高门七姓十家。如果李唐果真出自赵郡李氏,唐太宗敌视山东人的情绪和下诏限制打击“禁婚家”,岂非和自己过不去。这是李唐出自赵郡说不可解之重点。此其二。

上述两点得不到完满解释,李唐出自赵郡说恐卒难成立。

李唐只能出自武川,更早的情况说不清楚,李初古拔与李唐即或有渊源关系,但至少从李渊高祖李熙就职武川开始,“遂家焉”。《册府元龟•帝王部•帝系门》和两唐书《高祖本纪》等正史上明确记载的这李唐先世出自武川的定论,没有直接有力的证据是不能推翻的。

李虎在西魏时能踞八柱国之高位,为子孙占据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中最高门的显赫位置,奠下日后争夺帝位的资本,和他来自武川,在关陇集团中有身价最尊贵的武川系军人背景有关。与李渊境况十分相像的杨坚,也是仗其父亲杨忠有十二大将军之一的身份才发迹的。杨隋先世家于武川,史有明文。《周书•杨忠传》并有北周武帝保定三年(563年)杨忠由北道攻北齐晋阳时,“出武川,过故宅,祭先人,飨将士”的记载。清清楚楚,居家和祖茔都在武川。李唐先世在武川的境况与杨隋相似,是很自然的。愚以为,关于“李氏武川镇人”,即“李唐先世疑出边荒杂类,必非华夏世家”一事,陈先生三论的第一篇《李唐氏族之推

测》一文中本来是那样清楚地说对了的,可参见《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87、291页之原文。但在尔后的后记和论李唐氏族的后两篇论文中,或许是失之深刻,反而改错了。

还有一个迷惑李唐宗室来历的是<唐護法沙門法琳別傅>中记载的法琳与唐太宗的争辨一事,其始末如下:

帝因亲降问曰。朕本系老聃。东周隐德。末叶承嗣。起自陇西。阐大道为道元。随迎不测。谈上德为德母。视听莫知。苞四象以运行。括二仪而亭育。既无得而称矣。信日用而不知。朕所以尊乎祖风。高出一乘之上。敦乎本化。超踰百氏之先。何为诡刺师资。妄陈先后。无言即死。有说即生。

法师对曰。琳闻师经对文侯云。尧舜之君唯恐无言。桀纣之君唯恐有言。又东方朔答武帝云。臣生亦言死亦言。琳今属尧舜之君。何得无言者哉。琳闻。拓拔达阇唐言李氏。陛下之李。斯即其苗。非柱下陇西之流也。谨案。老聃之李。牧母所生。若据陇西。乃皆仆裔。何者炖煌宝录云。桓王三十九年。幸闲预庭与群臣经夜论古今。王曰。老聃父为何如人也。天水大守橐绥对曰。老聃父姓韩。名虔。字符卑。癃跛下践。胎即无耳。一目不明。孤单乞贷。年七十二无妻。遂与邻人益寿氏宅上老婢字曰精敷。野合怀胎而生老子。又王俭百家谱云。李姓者。始祖皋繇之后。为舜理官。因遂氏焉。乃称李姓。李氏之兴起于聃也。以李树下生乃称李姓。至汉成帝时。有李隐抗烈毁上被诛。徙其族于张掖。在路暴死。其奴隶等将其印绶冒凉得仕。所谓陇西之李自此兴焉。又老子云。吾不敢为天下先。故述五千之训。又言。不与物竞。处众人之所恶。既处物不竞。又不为先。恕己推人。守雌保弱。老子西升经又云。干竺有古皇先生者。是吾师也。绵绵常存吾今逝矣。又符子云。老氏之师号释迦文。尹喜内传云。老子曰。王欲出家。吾师号佛。觉一切人也。今受天帝请食。还当为王及群臣等一时受戒。窃以拓拔元魏。北代神君达阇达系阴山。贵种经云。以金易□石。以绢易缕褐。如舍宝女与婢交通。

陛下即其人也。弃北代而认陇西。陛下即其事也。又老生姬季之末。释诞隆周之初。世隔一十余王。年经二百余祀。此即师资验矣。先后显然。勘卷分明。在文指的。伏惟陛下。好生恶杀赖及虫鱼。拯溺救焚化沾荇苇。等三皇之世。教而不诛。同五帝之时。师而不阵。 陛下若奋赫斯之怒。则百万不足情。陛下若敛秋霜之威。则一言容有可录。轻忤御览营魄飞扬。尘黩威严心魂失守。【朱希祖评价陈寅恪】

帝时大怒竖目。又问法师曰。朕闻。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尊祖重亲寔由先古。何为追逐其短禽鼠两端。广引形似之言。备陈不逊之喻。擢发数罪比此犹轻。尽竹书愆方斯未拟。爬

毁朕之祖祢。谤黩朕之先人。如此要君理有不恕。法师对曰。琳闻。文王大圣。周公大贤。追远慎终。昊天靡答。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虽有宗周。义不争长。何者。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古人党理。而不党亲。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不以疏而不赏。赏彼有功。不以亲而不诛。诛其有。过伏惟。

陛下。道含弘而光大。恩被八埏。德普覆而平均。网开三面。纳忠言若弗及。悬五听以干干。从善谏其如流坐。九重而翼翼。

陛下今纵雷霆之怒。琳甘纷骨灰躯。傥垂雨露之恩。庶全骸骨。自后辩对。传有二百余条。询访莫知。阙而不录。至二十日又降。

敕云。汝所著辩正论信毁交报篇言。念观音者临刀不伤。既有斯灵。朕今赦汝七日之内。尔其念哉。俟及刑科能无断不。法师既羁缧绁复迫刑期。冰炭交怀控告无所。至第六日夜。盘桓怅快徙倚沈吟。步朗月以惘然。慨浮生之如寄。不觉潜涕。因言志云。草命如悬露。轻生类转蓬。所嗟明夜月。难与古人同。法师因挥涕昌言。仰天而叹曰。昔邹衍拘齐狱。燕丹质秦邦。尚感夏景零霜乌头变白。岂可独于琳也。偏无征应者哉。言讫俄有神人身长丈余。素服衣冠踰垣戾止。而谓法师曰。既能亡形殉道。再纽颓网。冥卫寔繁。幸无劳虑。语讫而失。法师因乃恭虔五体默念三尊。遂得思逸胸怀释然无惧。至七日旦。

【朱希祖评价陈寅恪】

敕遣刘德威等问法师曰。今赦期已满当届临刑。比念观音有何灵应。法师对曰。自隋季扰攘四海沸腾。疫毒流行干戈竞起。与师相。伐各擅兵威。臣佞君荒不为政化。遏绝王路固执一隅。我皇兴吊伐之心。统天立极。赦戮刑于都巿。斯即观音。拯横死于帝庭宁殊势至。论功比德。上圣道齐。琳于七日已来。唯念陛下。威等重问法师曰。前奉。

敕旨。令师诵念观音。因何不念。乃云唯念陛下。

法师对曰。琳闻。观音圣鉴垂形六道。上天下地皆为师范。然我皇文思聪明光宅海内。九夷奉职八表刑清。君圣臣贤不为枉滥。今陛下子育群品。如经即是观音。既其灵应相符。所以唯念陛下。但琳所著辩正。爰与书史符同。一句参差甘从斧钺。

陛下若顺忠顺正。琳则不损一毛。陛下若刑滥无辜。琳有伏尸之痛。威等录状奏。 帝。帝悦。因召法师而问曰。朕比览师文。佥隳老教。发言佛理。感叹良哉。而释劣道优。朕今未晓。佛大道小。非不昧斯。宜悉尔心较言优劣。伫闻嘉唱沃朕烦怀。法师面奏曰。伏承。„„

观其文可知法琳所言甚为荒谬,为了争佛大道小,不惜性命,胡言乱语,就象泼妇骂街,宗教的狂热使其失去了理智,对李唐之宗极尽污蔑之辞。太宗被激怒后,大怒竖目,恨不得立马将其剁了,斥之为:“广引形似之言。备陈不逊之喻。擢发数罪,比此犹轻。„„

爬毁朕之祖祢。谤黩朕之先人”。法琳必须为此付出代价。太宗最后巧妙地说“汝所著《辩正论信毁交报篇》言:念观音者临刀不伤。既有斯灵,朕今赦汝七日之内,尔其念哉!俟及刑科能无断否?”而法琳又乞尾求生,称太宗即观音,且“琳于七日已来。唯念陛下”。其为人可知矣!其言又奚可信哉?

其实,陈寅恪先生提出的李唐出自赵郡李氏的推断,其主要论据是是《唐光业寺碑》。然此碑到底能说明什么?

《大唐帝陵光业寺大佛堂之碑》原位于河北省隆尧县城正南6公里魏庄乡王尹村北光业寺遗址内。现已移入隆尧县文物保管所碑刻馆内。

碑刻于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三年(725年)。宣义郎象城县尉杨晋撰文。无书丹者姓名。碑通高5.5米(现失座残高4.63米),宽 1.40米,厚0.42米。碑为青石质。原为龟趺,现已失。碑额呈半圆形,四龙盘顶,龙头下垂两侧外方,龙分雌雄,雌龙双角凤目,雄龙独角圆目。碑身上部中央行书“大唐帝陵光业寺大佛堂之碑”,3行,行4字,凡12字。碑文行书间有草书40行,行80字,书法潇洒秀丽,风格在苏灵芝、李邕之间。碑阴、碑额佛龛未完成,碑身刻文39行。右侧及两削角共12行;左侧及两削角共13行。

此碑为唐光业寺的建筑之一。唐高宗(李治)总章年间(668~670年),唐宗室为保护高祖(李渊)第四代祖宣皇帝李熙和第三代祖光皇帝李天赐之陵(即建初陵、启运陵,二陵共茔,全称“大唐帝陵”),在陵墓正东修建了光业寺。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二年(724年)又扩建整修,并增建了大佛堂,竣工后立此碑以示纪念。

大唐帝陵,位于河北省隆尧县城南6公里的魏庄乡王尹村北200米处,系唐高祖李渊第四代祖宣皇帝李熙和第三代祖光皇帝李天赐的陵墓—建初陵和启运陵的合茔。

光业寺,在唐陵正东偏南500米处,当时的光业寺金碧辉煌,一派皇家威严气象。随着唐王朝的兴衰,光业寺也几经兴废,现在寺已荡然无存,唯有此碑尚存。所以光业寺碑是研究唐代历史和唐代建筑的宝贵资料。

关于此碑,《京畿金石考》录有碑文,《畿辅通志》和《隆平县志》也有摘录。历代传拓者也甚多。据传清代光绪年间,当地官员曾将此碑朱砂拓片作为寿礼贡献给慈禧太后。

光业寺碑是大唐陵附属建筑光业寺之遗物。刻于唐开元十三年(725年),文化大革命时期被农民赵孟村将石碑砸成数块运回村内,垒在学校墙下。1980年,隆尧县文物保管所将残碑12块(现在仍缺少一块,不能复原)运回文物保管所(县文体局)保存。该碑属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朱希祖评价陈寅恪(三)
川大宋史跨考经验

【朱希祖评价陈寅恪】

2016川大中国史考研经验

一、个人基本情况。

A报考专业:中国史之中国古代史之宋史

B初试成绩:351【排名并列第三,专业课209(排名第五)】。 C本科学校:二本

D本科专业:法学

E复习开始时间:2015年4月(边工作边准备,10月前仅晚上和周末备考,10月后下午也用来备考)

F:总体:三跨(跨学校、跨专业、跨地区),边工作边备考。

二、川大中国史出题侧重点

A:重近轻古:中国史下面方向虽多,但备考时大可不必考虑,只需要按照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即可。相比而言,川大中国史初试更侧重于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史的题多而且难度大,中国古代史题相对少而且规整)。所以不管你选择的是哪一个具体方向,都应重点备考中国近现代史(2016年中国史初试成绩最高的那位同学报的也是宋史,他首先提出这个看法,我非常赞成)。建议花六成的精力应对近代史,四成应对中国古代史。

B:近代史重民国学术史:中国近现代史这160多年的历史,建国后的历史川大指定的参考书目没包含这一段,这一段基本不会考。晚清七十年也不是重点,偶尔也会出题,但难度不大,中规中矩的。(如出过洋务运动,甲午战争之类的)。中国近现代史在时间上的重点在民国时期,要重点关注。而民国这一段,应重点关注学术史和文化史,其次是北洋政治史)。

C:古代史重隋唐宋明清、边疆治理和赋税制度:川大近几年的古代史考题集中在隋唐宋明清五朝,所以在备考时应重点关注这几个朝代,其他朝代可从略。而在具体的领域上,川大中国史又倾向于边疆治理和赋税制度,这似乎也是中国古代史各校考研共同的侧重点。【朱希祖评价陈寅恪】

D:重学术动态:这是难度最大的一块,也是分值比重较大的一

块(今年学术动态共有90分的题),要特别重视。

E:重古文:川大每年都有古文题。古文主要考繁简字切换和句读、词语的翻译。

三、推荐的参考书目

A:真题:真题无疑是考研中最重要的资料,要特别重视。建议看弘毅考研的真题和长孙博的《2017名校真题解析》。(弘毅考研的川大真题重点看近四年的,2006年前川大古代史的真题也需要看,2006年前川大近代史真题用处不大。2007-2012统考的真题和其他名校的真题选我以上所说的川大重点考的时间段和领域看)。

B:研究动态:关注下川大的老师,如果有新著作和新论文的话要拿来看(如罗志田新出的《道大无外》。另外,有条件的话经常翻阅下重要的史学期刊,没条件的话推荐几个微信号。

1、“近代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杂志的官方微信号,可以及时了解近代史的研究动态。

2、“天健文史社”:天健文史社是川大历史文化学院的社团,该微信号推送的文章多与川大学人有关,应予关注。

3、“宋史研究资讯”:该微信号会及时发布宋史方面的各种讯息。川大古代史中宋史分量最重,应加以关注。

4、“明清史研究资讯”:了解明清史的研究动态不可少。

5、其他:”中古史研究资讯”、“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丽泽书院”、“禹迹历史地理学社”“南大元史”、“青年史学家”、“史学研究”、“文史哲杂志”、“文献学与思想史”、“云大经济史”、“中国历史评论”。

重点关注前4项,更新时看一看,不会花太多时间。

C:教材:

a川大指定的三本教材,我认为陈廷湘的《中国现代史》最为重要,要认真看,最好是能看两遍,特别是思想文化方面要反复看。除此之外,14级学长推荐的孙燕京、张昭军《中国近代文化史》很不错,我再次推荐。

b其他两本教材我没看。晚清这块我用的是唐德刚的《晚清七十年》(诙谐幽默有趣,作者又是专业学人)和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较为客观公正),李侃的《中国近代史》我一点也没有看。

c古代史方面我看的是钱穆的《国史大纲》(虽然有不少人批评他的这本书,但在我看来这本书仍是古代史通史中的最佳之作)、樊树志的《国史概要》(简明扼要,跨考的同学最好都看一看)、赵毅高教版中国古代史(没有按奴隶、封建划分中国古代史,我比较喜欢)。 D专著与论文推荐:川大老师的论著(特别是近代史)是一定要看的,在把真题和教材都掌握好的情况下尽量多看。可以和教材、真题交叉进行。另外要特别关注川大老师的新论文新专著。

(一)近代史

1、罗志田《道大无外:校园与社会》(罗大师的新作,全国的史学学子都在关注,作为川大中国史的考研学子,岂能不看)。

2、王东杰《国家与学术的地方互动:四川大学国立化进程》(王老师是近些年主要的命题人,该书是王老师的代表作,是国内研究大学史和学术史的经典之作,应该一看)

3、王泛森的《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王是罗大师的同门,余英时的得意门生,与罗大师齐名,该著是罗大师最为推崇的少数几部近代史专著之一。

朱希祖评价陈寅恪

http://m.zhuodaoren.com/shenghuo321213/

推荐访问:怎么评价陈寅恪 对陈寅恪的评价

热点事件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注射用D-半乳糖价格 下一篇:失业保险保障生活促进就业方面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