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旅游开发的问题及对策

2016-07-21 专题 阅读:

民俗旅游开发的问题及对策(一)
民俗旅游开发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民俗旅游开发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 要:近年来,我国民俗旅游业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但是各地在民俗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凸显出来,本文通过对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民俗旅游;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251-01

一、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合理开发导致民俗变异

【民俗旅游开发的问题及对策】

民俗有其固有的形式、内容、基本特征和历史文化内涵,但是在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有的开发商为了吸引游客,创造经济利益,不尊重民俗的文化特质,纯粹以商业眼光看待民俗资源,把民俗搬上舞台,使很多民俗事项和民俗活动丧失其本性。开发商为了迎合游客猎奇的需要,只注重民俗的形式,甚至扭曲民俗资源的形式、内容和基本特征,破坏了民俗的质朴本色和历史文化内涵,在各民俗旅游景点制造了大量“伪民俗”,这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当地民俗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整体性。另外有些民俗旅游景点照搬别处的景点与民俗资源迎合游客寻求刺激和猎奇的心理。这些做法污染了当地民俗,也误导了游客。

(二)忽视民俗文化环境保护,加快民俗的消亡

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可持续发展观念淡漠,忽视民俗文化环境

民俗旅游开发的问题及对策(二)
论民俗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论民俗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_以大湘西为例

发布时间:2011-8-3 信息来源:《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

作者:刘景慧 刘冰清 转贴自:湖南社会学网

民俗作为一种活着的潜文化, 是一定地域民众社会生活的真实而直观的写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现代生活方式的趋同走势不可逆转, 差异性的民俗旅游产品越来越吸引众多的旅游者, 民俗文化旅游日益成为当前旅游界的一大热点, 也成为民俗文化深厚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增长点, 但在民俗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所凸现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受到普遍的关注。民俗文化旅游指根据本地域、民族的特点, 尤其是少数民族的特点而设置的旨在引导旅游者对民族文化特点进行审美观光的旅游市场和旅游活动。它的构成条件首先必须是民族特点, 应该具有与旅游者的民族身份不同的异质文化特色; 其次具有本土民族特色, 这不仅仅是说具有民族地域特色, 而且应具有不同地域的不同民族特色; 再次应具有民族文化内涵和底蕴, 从民族文化中还可透视出民族的历史发展的文化积淀和现实的历史文化价值, 甚至有的还带原始文化价值从而使其具有民族学、人类学的意义; 最后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审美观赏价值, 也就是说除具有特点外, 还要有优势, 还必须提供出本土民族的最优秀的文化遗产和最优美的文化艺术。具备这些条件才能构成民俗文化旅游的基础, 也构成设置民族文化旅游区的基础。[1]本文以大湘西为例, 对民俗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进行论述。

一 大湘西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优势

其一, 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大湘西主要是指湖南西部的张家界市、湘西州和怀化市等地。这三个市州25 个县市区, 国土面积53196 平方千米, 人口880多万,居住着土家、苗、侗、瑶、白等30 多个少数民族。这里不只是有绝美如画的自然风光, 而且有异彩纷呈、内容极为丰富的民俗文化: 充分体现民族创造力和特色的公共建筑, 如有侗族的风雨桥、鼓楼。体现民族节日的如有苗族的“四月八”、赶秋、十月明香大会,土家族的赶年、社巴节、六月六, 侗族的赶坳、吃新、芦笙节等传统节庆。体现民族服饰文化的有苗族的蜡染、银饰, 土家族的“西兰卡普”、剪纸, 侗族的“彩锦”、竹雕等民间工艺; 体现民族艺术的有苗族的古歌、鼓舞、跳香舞、椎牛, 土家族的毛古斯、摆手舞、三棒鼓、打溜子、咚咚奎、狮子爬桌子; 侗族的哆也、芦笙舞、斗牛、高脚马等民间文体; 体现民族信仰活动的有苗族的祭盘瓠、祭梅山神, 土家族的八部大王祭、敬奉白虎;侗族的萨岁、树神崇拜等信仰习俗; 体现民族饮食文化的有苗族的炒米蜂糖茶、桃花虾、香酸鱼、斋粉,土家族的合渣、打粉、血豆腐, 侗族的苦酒、油茶、花蘸粑等各种美味; 侗族的酸鱼、酸肉, 苗族的竹筒饭、竹筒鸡; 壮族的枕头粽; 瑶族的油茶等等。这些文化乡土韵味浓厚,多姿多彩, 特色明显, 对旅游者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具有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2]

其二, 相对广阔的客源空间。从国际市场来看, 旅游市场发展已逐步成熟, 旅游需求已经表现为多极化发展。国际市场对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已经发展到了追求具“观光——体验——专项”旅游功能的复合型产品。大湘西所散发出来的异族情调的“磁性”,无疑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前去观光、参与、考察等。比如, 古城凤凰正以其独特的苗族风情, 恬静的生活环

境, 传统的生活方式, 美丽的银饰蜡染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远道而来。从国内市场来看, 虽然旅游需求还处在由观光向休闲、专题的层次递进阶段, 但人们回归自然, 享受天人合一的和谐、温馨与浪漫的心理使民俗文化旅游越来越成为旅游热点和亮点, 这样, 优美的山水自然辅以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浓的大湘西自然能成为游客的主要旅游目的地。 其三, 较为畅通的区位交通。大湘西地处中国中西部, 连南贯北、承东启西, 特别是怀化作为中国内陆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 更是大西南的桥头堡。大湘西有枝柳、湘黔、渝怀、长石等铁路干线纵横交错; 公路四通八达, 特别是张长、常吉、上瑞、包茂等高速公路贯穿境内, 乡乡通公路也已基本完成; 另有张家界荷花机场、芷江飞机场等。经济的发展、私家车数量的增加及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这为大湘西的民俗文化旅游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 大湘西民俗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 产品设计雷同, 缺乏创新。目前, 大湘西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单一, 雷同现象比较严重, 创新性产品较少。就从目前湘西各地纷纷打造神秘湘西, 开发傩文化产品来看, 搬上舞台的演出节目在区域内各景点大同小异, 特别是很有观赏性、刺激性、神秘性、吸引力的傩技节目如上刀梯、下火海等多有重复, 很难让一位游客在不同的地方对傩文化有不同的兴趣。而与此同时, 由于产品设计雷同, 造成傩文化开发主体间的竞争加剧, 效益降低。

其次, 产品开发零碎, 缺乏深度。湘西各地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开发, 零敲碎打或者东凑西搬是似而非的现象较为严重, 特别是在发掘民俗文化内涵、提高民俗活动的娱乐性和游客的参与性等深层次开发方面还做得不够, 比如有些景区把不同民族的民俗死板硬套地揉杂在一起, 使得民俗文化产品品位不高, 难以让游客感受和体验当地的民俗风情, 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和游客的重游率。游客往往把民俗文化旅游作为神奇山水产品的副产品来附加, 对外影响力小, 很难与相邻的贵州、广西等地的民俗旅游产品抗衡。

再次, 市场拓展不力, 缺乏效益。虽然大湘西各地民俗以其“新”、“奇”、“美”、“乐”成为一种具有强吸引力的旅游资源, 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但具有特色的民俗大多保留传承在比较偏远的乡村, 而无论是旅游开发者还是当地居民对民俗的感知还是相当缺乏的, 销售方式陈旧无新意, 没有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预定和销售系统, 没有横向和纵向的网络体

系, 没有形成整体营销。从已有的民俗文化旅游市场来看, 客源大多处于不饱和状态甚至个别地方收不抵支, 亏损运营。【民俗旅游开发的问题及对策】

再再次, 管理水平滞后, 缺乏人才。一是缺乏管理人才对已经开发的民俗文化旅游景区进行有效的管理; 二是缺乏有专业的导游人员对民俗文化内涵作深入的讲解, 使得许多游客慕名远道而来, 到了之后却不知看什么好; 三是本地的艺术人才大量流失, 有点文化技艺的年青人都外出表演打工, 因为在外打工的收入比在家从事旅游活动收入要高很多, 这些都使得人才显得十分匮乏。

最后, 旅游环境欠优, 缺乏规划。环境是一个民族生存、生活、聚集的基本条件,离开这一特定的民族地域, 即使是少数民族其特色也会削弱、淡化, 甚至融化进其他民族及其文化中。民族特色只能植根于本土的土壤中, 只能植根于体现民族氛围和民族环境的地域中。民族地域环境既是自然生态环境, 也是人文生态环境。环境是自然天生的, 也是人为改造、创造的, 甚至可以将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融为一体。另外, 少数民族由于历史原因和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排挤, 长期

生活在穷山僻壤, 甚至险恶封闭的自然环境中, 这一方面给他们的生活造成艰难困苦; 另一方面也会因此而长期不被外界发现, 不被开发利用, 保持和保护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这些自然环境和条件也构成了民族地域环境, 穷山恶水对于少数民族的生活来说是一障碍; 但对于旅游开发来说, 又是一大旅游资源, 借此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旅游就有可能起到扶贫致富的作用。从这一角度而言, 穷山恶水既是劣势条件, 又是优势条件, 构成民族地区自然环境的一大特色。

旅游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物质条件, 为了保证旅游业持续稳定发展, 必须对旅游资源加以保护。防止任何组织和个人利用任何手段对旅游资源的侵占或破坏。”[3](P108)随着大湘西对外开放步伐的日益加快,尤其是近年来发展旅游业, 大量外地游客带来的“示范影响”改变了当地人的价值观念, 也必然会对当地民俗文化的传承产生影响。大湘西独特的风俗习惯、民族艺术和手工制品等吸引了众多游客, 而这些“独特”之处, 往往又是“脆弱”之处, 在外来文化的压力下很容易遭到破坏。我们已经看到, 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和多种文化的吸引, 大湘西开发民俗旅游的地区民俗文化已遭到歪曲和破坏, 变化速度也大大加快。其民俗文化面临丧失自身独特的品质, 被现代主流文化所同化, 甚至造成民族文化生态失衡的危险。张家界土家族民俗文化的生存环境已岌岌可危了。大湘西各地在开发民俗文化资源时, 缺乏统一规划、统一布局, 缺乏宏观的组织协调, 呈现出各自为阵的局面, 不仅地域上分布较广, 组织线路的难度较大, 共生性差, 而且重复建设、低层次开发、环境破坏现象比较严重, 从而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

三 发展大湘西民俗文化旅游的对策【民俗旅游开发的问题及对策】

解决上述问题, 是摆在理论界和实业界人士面前的严峻任务, 需要我们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角度,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切实可行的战略与策略。

1.产品设计多元化, 打造品牌。由于地理环境的多样, 历史上长期实行“土流并治”的宽松社会环境,大湘西各族人民长期在此大杂居小聚居, 和睦相处,一方面使各种民族文化在这里形成多元的复杂体系,构成一个绚丽多彩的文化长廊, 另一方面又使民俗文化打上了地域的民族的差异性烙印。因此, 大湘西民俗文化旅游一是可以针对不同的客源市场, 灵活多样地运用开发形式, 大力开发游客喜闻乐见、参与性强、能适应和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民俗旅游项目和产品,尽可能避免结构雷同、档次低劣的状况, 设计出多元化产品, 增强市场吸引力; 二是重视品牌效应, 通过突出重点, 创立一批品牌, 以增强市场竟争力。比如歌舞景观的开发, 土家族就可以突出毛古斯舞, 苗族突出鼓舞, 侗族突出芦笙舞。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往往具有独特的韵味和特殊的感染力, 让人获得莫大的文化享受。

2.挖掘文化内涵, 提升价值。现在有些地方盲目开发民族文化, 尤其是在各大城市都兴建民族风情园, 各旅游区也兴建民族风情园或进行民族风情表演, 其实大都是艺术团体或艺术学校的学生的演出,已经过艺术加工和包装, 离民族文化、民族艺术已有距离, 更重要的是它抹杀了民族个性特点, 将民族表演类型化、模式化、程式化, 一个民族只有一种表演形式。当然, 更缺乏的是民族地区的民族氛围, 表演者的纯商业化演出和机械化动作, 使民族文化变质、变味,失掉生气和活力。即使是对民族文化有意美化、拔高,也会使其丧失土生土长的原汁原味, 丧失朴素和纯洁, 使民族文化异化。要挖掘文化内涵, 提升价值首是要提高民俗旅游产品的文化品味和艺术格调, 深层次、多方位的将浓厚文化底蕴的民间节庆、农作方式、生活习惯、趣闻传说等文

化内涵挖掘出来, 开发设计适销对路的产品; 二是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仿生仿真技术在民俗文化旅游活动中的应用, 在尽量保持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增加民俗旅游的科技含量, 突出项目的新、奇、特, 创造出千姿百态的民俗旅游景观产品;三是在那些民族民俗集中地要尽可能保持传统的、旧式的、古董的、原貌的民俗景点或博物馆, 切忌建造过多的人文景观,使环境和设施过于人工化、商业化。

3.制定营销策略, 扩大市场。目前, 旅游地少数民族服饰、器具、工艺品已作为旅游纪念品和商品出售,其艺术化、审美化也就不可避免。商品是按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生产的, 因而其商品性虽会消弱和淡化民族性, 但民族性也会成为商品的卖点所在, 这自然会受市场和消费者的调节和控制的。[1]同时, 民族用品成为商品的前提就必须是大批生产, 而手工操作的具有个性和特色的民族产品也会受其影响的。关键在于这种工业化的民族用品作为代用品能否保持和体现民族特色和民族精神, 能否体现民族文化传统, 能否体现民族文化旅游的价值。如果能在民族文化发展中体现出守正创新的原则, 这应该是民族文化在旅游中应执的基本态度。一是要改变观念, 变“酒香不怕巷子深”为“酒香也怕巷子深”, 重视对外宣传, 不断提高民俗旅游景观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4]二是要结成大湘西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营销主体统一战线, 团结从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商、中介商、演艺人员、餐饮住宿业主及其工作人员、旅行社、政府公务员乃至一切热爱民俗文化热爱大湘西的所有人, 使这些主体或从事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营销工

作, 或为之服务。三是运用市场细分策略, 把国内外顾客按年龄、性别、职业、文化水平及其兴趣爱好等分成若干目标市场, 根据各个目标市场的特点, 针对性营销精品线路和精品节目展品。四是采取广告、电话、网络、数据库、营业推广等营销手段, 促进大湘西民俗文化旅游产品销售。

4.加强动态管理, 培训人才。只有好的人才队伍才能产生好的创意、好的策划和高水平的管理。大湘西民俗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培养民俗旅游人才。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 要保护和发展大湘西的民俗文化、提高大湘西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质量和品位, 需要各方面的人才, 尤其是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旅游规划设计等人才。因此, 必须加强此类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与本地和其他地方高校、科研单位协作,实施“借脑工程”, 加大人才培养和民俗文化学术研究的力度。对于民俗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和一线服务的员工(如表演人员等) 的培训, 也应引起重视, 要特别注意将纯正、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内容加到培训中去, 因为他们是民俗文化的载体和传播者, 从而为大湘西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上的保证。[5]一是要对经营管理人员进行科学的引导和专业的指导, 由政府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邀请专业人士,定期培训, 强化其经营管理的特色, 提高其旅游经营管理水平。二是要大力培养导游人员, 有意识地培养一批能帮助不同文化背景旅游者感悟大湘西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内涵的导游人员。三是要对现有的民俗旅游技艺人才给予较高的报酬, 把他们的报酬与一般群众的收入档次拉大, 创造一种尊重人才的氛围, 并想法把在外进行表演打工的年青人召回来。四是要提高民俗旅游地旅游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提高他们对所处环境的民俗风情的了解程度,既要做好服务员,又要做好讲解员。五是要提高民俗旅游地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构建一支研究、整理并传承民俗文化的队伍。

5.发挥资源优势, 搞好规划。大湘西民俗文化旅游要走产业化的道路, 实现可持续发展, 将现有的蛋糕做大, 开发应总揽全局, 合理布局, 形成整体。一是要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 调查分析各地资源条件、民族民俗优势和市场客源条件的基础上, 立足于民俗资源优势, 准确地把握市

场需求的变化规律, 合理开发,突出特色, 形成明显主题, 保持“ 你无我有, 你有我新,你新我特”的独特地位, 防止出现民俗旅游项目雷同,恶性竞争的现象。二是要进行联合开发, 由点到线、面, 循序渐进, 发挥大湘西民俗文化旅游地的综合优势。三是要搞好民俗旅游的基础设施规划布局, 立足乡土, 体现乡土性、古朴性, 构建一种能展示民俗本来面貌, 充满生机、原汁原味的民俗旅游景观, 保持民俗旅游景区的青山绿水、空气清新, 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旅游环境。如吉首市的德夯苗寨、怀化市通道县的皇都侗文化村是发展较成熟的民俗村寨, 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德夯苗寨位于张家界— 猛洞河— 凤凰古城黄金游览线上, 地理位置优越, 现属张家界股份有限公司,实行企业化管理, 管理理念和方式较为先进, 今后应把德夯和周围的苗族村寨作为一个社区加以保护和发展, 维护该社区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的平衡, 建成湘西州的苗族文化保护区和原生态的民族民俗旅游村寨, 将其打造成大湘西民俗旅游的品牌和示范基地。在旅游发展中, 开发与保护成了两刃剑, 两者有矛盾的一面, 也有协同的一面, 关键看如何处理。在旅游开发中, 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逐渐加强, 对人文生态环境的保护还未能引起充分重视。尤其在民俗文化旅游中, 对民族文化的开发和保护的关系问题的处理上还有许多问题, 那么就有可能在民俗文化开发的同时就破坏了民族文化生态的平衡, 破坏了民族文化生态环境。因此在提倡开发的同时也要提倡保护, 在保护中开发, 在开发中保护, 使民族文化不失本色, 不失个性特征, 使其准确定位于民族文化的位置上。

总之, 大湘西完全可以利用其所拥有的原始、古朴、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情差异, 可以围绕本地农林生产、年节喜庆、歌节歌会、巫风傩俗、婚娶等民俗活动开发设计出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 让游客在饱览美好自然风光之余, 再充分体验一番土家族、苗族、侗族的民俗生活与民族风情, 从而使大湘西地区的民俗旅游资源与本土的自然景观紧密结合在一起, 打造独具魅力的湘西旅游品牌。

参考文献:

[1]张利群.论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J].民族艺术.2001,(3):10-13.

[2]湖南省少数民族古籍办.湘西民族风情[M].长沙:岳麓书社,1999.

[3]蔡雄. 旅游基础教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4]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M].厦门:福建出版社,1999.

[5]姚小云.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大湘西民俗旅游开发[J].经济研究导

刊,2007,(2):123- 125.

作者简介: 刘景慧,女,河北柏乡人,怀化学院学报编辑部编审。

民俗旅游开发的问题及对策(三)
论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民俗旅游开发的问题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cn

论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易丽岑

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3年第10期

近年来很多旅游开发商开始对中国民俗旅游有了很大兴趣,各地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民俗旅游活动。这种民俗旅游活动也相应的出现了很多种形式,有本文通过对民俗旅游资源和其功能的分析,挖掘出民俗旅游的吸引力,把开发民俗旅游与文化的交流结合起来,同时将民俗旅游的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做到统筹规划,合理发展。

一、民俗旅游资源的含义

【民俗旅游开发的问题及对策】

民俗旅游资源是指客观的存在于一定空间,并因其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和愉悦价值,而使旅游者为之向往的传承于民间的各种社会事象,它包括物质的、精神的、经济的、游艺的方面等。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包括单项和多项旅游资源的开发两种情况,但一般来说单项资源开发的情况很少,多数是多项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整个旅游点或旅游区的开发。

二、民俗旅游资源的特征

(一)地域性

俗语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民俗在形成过程中,不但要受本地自然条件的影响,还要受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自然环境的地域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域性就决定了民俗现象的地域差异。例如在中国西北部草原牧区,一些与骑马相关的游艺、竞技习俗就带有鲜明的地域性。

(二)历史性

民俗旅游资源的历史性决定了在民俗旅游开发中必须考虑两点:

第一,对历史民俗的评价。民俗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要一个地区始终有人类生活,那么这个地区的民俗演变就会是不间断的。今天人们将民俗作为独立于主体之外的民俗旅游产品,就要考虑对已经成为历史遗存的历史民俗进行正确的评价,从而把握如何开发其中蕴涵的文化价值。例如有些民俗博物馆在展出旧时代妇女三寸金莲的小鞋时,不加任何说明性的文字,这对实现民俗旅游启迪智慧、教化人生、陶冶性情的目的就难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二,对当前民俗发展的影响。在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开发后对当地民俗未来发展的引导作用。如果其作用是扬善抑恶,推动民俗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那么这样的民俗旅游不但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还可以推动资源地方的精神文明发展。

民俗旅游开发的问题及对策(四)
论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近年来很多旅游开发商开始对中国民俗旅游有了很大兴趣,各地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民俗旅游活动。这种民俗旅游活动也相应的出现了很多种形式,有本文通过对民俗旅游资源和其功能的分析,挖掘出民俗旅游的吸引力,把开发民俗旅游与文化的交流结合起来,同时将民俗旅游的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做到统筹规划,合理发展。

  一、民俗旅游资源的含义
  民俗旅游资源是指客观的存在于一定空间,并因其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和愉悦价值,而使旅游者为之向往的传承于民间的各种社会事象,它包括物质的、精神的、经济的、游艺的方面等。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包括单项和多项旅游资源的开发两种情况,但一般来说单项资源开发的情况很少,多数是多项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整个旅游点或旅游区的开发。
  二、民俗旅游资源的特征
  (一)地域性
  俗语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民俗在形成过程中,不但要受本地自然条件的影响,还要受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自然环境的地域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域性就决定了民俗现象的地域差异。例如在中国西北部草原牧区,一些与骑马相关的游艺、竞技习俗就带有鲜明的地域性。
  (二)历史性
  民俗旅游资源的历史性决定了在民俗旅游开发中必须考虑两点:
  第一,对历史民俗的评价。民俗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要一个地区始终有人类生活,那么这个地区的民俗演变就会是不间断的。今天人们将民俗作为独立于主体之外的民俗旅游产品,就要考虑对已经成为历史遗存的历史民俗进行正确的评价,从而把握如何开发其中蕴涵的文化价值。例如有些民俗博物馆在展出旧时代妇女三寸金莲的小鞋时,不加任何说明性的文字,这对实现民俗旅游启迪智慧、教化人生、陶冶性情的目的就难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二,对当前民俗发展的影响。在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开发后对当地民俗未来发展的引导作用。如果其作用是扬善抑恶,推动民俗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那么这样的民俗旅游不但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还可以推动资源地方的精神文明发展。
  (三)社会政治性
  所谓社会政治性,是指这种资源是在一定政治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制约下形成的,展现、提供给旅游者的旅游产品,也必然反映本社会政治、文明之人文风貌。如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俗风情旅游,主要展现民族团结和睦的风貌,展现历史上的盛大和衰弱和现今自强不息的人文风貌。那些低级的、黄色的和带有迷信色彩、殖民色彩的不健康的人文活动,应排除于旅游资源之外。
  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发展历史连续而没有中断,积淀了浓厚的文化底蕴。从饮食到起居,从方式到装饰,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各种文化活动广阔而深厚,礼仪文化、风俗文化、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可谓包罗万象,形式多样。
  三、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模仿成风,缺乏创意,没有特色
  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近年来我区有大量资本涌向民俗旅游开发领域,数不清的民俗村,民俗城纷纷建成。然而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及旅游开发经验,这些项目大多粗制滥造,相互模仿、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重,使企业之间竞争加剧,既造成资源浪费,又加大了企业的投资和经营风险。
  (二)盲目建,特色少
  很多民俗旅游景点在建设之初并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盲目上马,重复建设,粗制滥造。对景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不够充分,不考虑市场的需求状况,景点项目本省的吸引力、区位条件、市场条件、交通条件等因素,没有本着“精心规划、精心设计、精心制作”的原则,匆忙上马。民俗村,文化村的建设在全国各地大兴土木,相互模仿,照抄照搬。致使大多数的民俗景点缺乏新意,缺少特色。
  (三)重开发,轻保护
  一些旅游景区为了获取所谓的“最大经济效益”,对民俗旅游资源实行掠夺式开发,造成许多资源严重破坏,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一些少数民族文化逐渐衰退甚至已经消亡。大量游客的涌入使得民族文化遗址和民族特色建筑遭受了严重的损坏,一些民间艺术品和手工一品为了实现大批量生产,粗制滥造,完全丧失了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四)开发资源内容肤浅,宣传不到位
  任何民俗事项都是当地人在特定条件下为生活得更好而自然形成的,它们有其特定的功用、意义和产生的原因。有些地方在恢复民俗事项时,只重形式,没有对其文化内涵予以深入的考证和探讨,而是从谋利和迎合游客的角度出发,赋予传统民俗以新的具有直接功利性的功用,使之成为某种廉价消费的快餐,从而使纯正的民俗变了质,失去了真正的文化意义。在开发中出现的问题,多数是当地人为了短期的利益驱动而造成的,它们是没有长远经济眼光的行为的结果,这些行为只能破坏民俗的纯正性。民俗文化的破坏虽然是无形的,但其带来的损失并不亚于文物等珍贵的有形物质的破坏带来的损失。它的破坏会打击游客的积极性,影响地方声誉,进而阻碍民俗旅游业的发展。
  四、做好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
  (一)确保“原汁原味”,避免雷同
  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一些地方政府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而造就了许多的“伪民俗”。甚至为了迎合游客的低俗心理,对其民俗暗示的捕风捉影开发“色文化”的擦边球。就比如湖北巴东裸体纤夫再现神农溪畔这一事件,当地政府挖掘、整理纤夫文化遗产,弘扬纤夫“团结协作、拼搏向上”的纤夫精神,并以此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无可厚非,裸纤作为当地人民过去生活的一种方式是应保护下来的,但是作为旅游资源大力推出是不是就有一种靠“肉感”赚钱之感?不仅破坏了其神圣性,同时对其文化也是一种亵渎。
  (二)抓住自身的特色,不盲目模仿
  民俗旅游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独特的文化背景,不管这个地区的民俗旅游在形式上是否具有多大的吸引力,它都真实地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文化风格,代表了一种文化的浓缩。许多地区把一些不是这个地区的建筑风格套用在自己的景区里面,这虽然在表面上很吸引游客,但它却违背了民俗旅游的核心,脱离了文化的吸引力。对于一些真正对民俗旅游感兴趣的游客,他们是不会来这样的”假景点”的,这些景点的发展前景也不会很好,可能暂时会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从长远上看,却失去了民俗旅游的魂,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对自身定位的模糊,不知未来的发展方向等等一系列问题,最终很难在竞争中生存下来。而特色是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生命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必须进行统筹的规划分期实施。应优先开发旅游资源特色突出、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保证其优先发展,以带动整个地区民族旅游业的发展。   (三)坚持保护第一,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我们不否认在开发民俗资源的过程中确实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是一些问题和现象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任何一个民族亦或者是民俗的形成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特定的文化背景。就比如在藏族地区普遍采用的一种葬俗――天葬,亦称“鸟葬”,天葬师把尸体背朝着天,折断四肢,在尸体中央和两肩用力撕开皮肤露出肌肉,然后退开,苍鹰铺天盖地而下竞争啄食。天葬台上剩下骷髅时天葬师用石头将骷髅敲成骨酱揉成一团,秃鹫再次铺天盖地而下,食尽散去,周围的人开始长跪顶礼。关于天葬,藏传佛教认为,点燃桑烟是铺上五彩路,恭请空行母到天葬台,尸体作为供品,敬献诸神,祈祷赎去逝者在世时的罪孽,请诸神把其灵魂带到天界。天葬台上桑烟引来的鹰鹫,除吃人尸体外,不伤害任何动物,藏人称之为“神鸟”。据说,如此葬法是效仿释迦牟尼“舍身饲虎”的行为,所以西藏至今仍流行天葬。但是如果把天葬作为旅游资源的话,会让藏族同胞觉得是对他们的不尊重,是不利于民族之间的和谐发展的。但是同时,被学者称为“上古遗存,天下奇迹”豆沙关悬棺,作为保存最多、最完好,地势最险峻的悬棺群,被称为“悬棺博物馆”,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也被很好的保护起来。因此,在开发民俗资源的时候要做到合理取舍,重视民俗资源的保护。
  (四)深入研究开发项目,加大宣传
  旅游资源的魅力在于其具有丰富的内容与特色,曾似相识往往激起旅游者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闻所未闻往往唤起旅游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进行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时,应有计划的对将要开发的项目进行深入研究,深挖其丰富内容,在开发是应将这些深层次的内容做为开发重点,这样才更能突出其资源特色。另一方面要更新旅游宣传观念,把宣传促销看得和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设计与创新同等重要。应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手段,尤其是公共媒介和电脑网络的手段,加大对民族文化旅游的宣传,树立民族文化旅游的形象。
  五、结论
  民俗既反映了一个地方的历史,也体现了当地的文化和社会生活。考察旅游地的民俗,可以帮助旅游者扩大视野,丰富文化知识,增加旅游的兴趣和愉悦。随着新世纪“文化旅游热”的到来,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民间古老文化、传统习俗的形象再现,更能激发和满足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人的好奇心。因此,有必要加强民俗资料的发掘、研究,加大民俗开发的投入,加快民俗文化的产品化,以适应时代的需求。旅游在发展,民俗在演进,我们更应重视发挥民俗在旅游业中得重要作用,使得民俗旅游在旅游发展中的地位不断的提升。同时,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民俗旅游可以借旅游大发展的机会得到更好的利用和保护。当然,在对民俗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的将本民族的文化与外来文化,包括新兴文化相融合,使之成为崭新的更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使民俗旅游资源在旅游开发中的地位更加的巩固。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旅游学院)

民俗旅游开发的问题及对策(五)
湘西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开发问题与对策

  摘 要:随着旅游消费需求的变化,民俗文化旅游日益成为现代旅游的热点,受到各国各地区旅游业界和学界的普遍关注。湘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具备开发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禀赋优势。但是,目前当地一些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产业优势。如何使湘西丰富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价值得到充分挖掘,使其成为具有吸引力的特色旅游产品,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湘西民俗文化旅游产品 存在问题 开发对策
  一、湘西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湘西具有开发民俗文化旅游产品足够的优势资源,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良好,通过对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已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但旅游产品的总体开发水平仍然较低。目前为止湘西的民族特色餐饮旅游产品还没有得到成体系的开发,大多由较少接待量的餐馆或者四处散落、游走叫卖的商贩提供,而且做法单一、价格混乱,对于接待大型的团队还非常的欠缺;特产开发品类较少且包装不能充分体现民俗文化,缺乏市场竞争力。
  二、湘西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
  在湘西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中,面临着许多需要调整和解决的问题,经过系统分析,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形式结构单一且雷同
  湘西地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彩,但区域内很多民俗旅游资源未能转化成民俗文化旅游产品,活动项目偏少且单一,雷同现象比较严重。就从目前湘西州各地纷纷打造神秘湘西,开发傩文化产品来看,搬上舞台的演出节目在区域内各景点大同小异,特别是很有观赏性、刺激性、神秘性、吸引力的傩技节目,如上刀梯、下火海等多有重复,很难让游客在不同的地方对傩文化有不同的兴趣。正因为如此,民俗文化旅游消费过程和民俗文化旅游活动内容就显得千篇一律,很难满足旅游者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2.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设计层次低
  湘西区域内各地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开发,零敲碎打或者东拼西凑的现象较为严重,特别是在发掘民俗文化内涵,提高民俗活动的娱乐性和游客的参与性等深层次开发方面还做的不够,还没有完全实现由原来的粗放型、数量型、外延型增长向集约型、质量型、内涵型增长方式转变。表现在,首先是高质量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应突出的是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和享受性等基本特征,这几方面在湘西地区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使得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品位不高,难以让游客感受和体验当地的民俗风情,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和游客的重游率;其次,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科技含量低,一旦被设计或开发出来,极容易被其它地方争先模仿或照搬,很难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竞争力的产品。
  3.市场调研环节薄弱
  市场调研是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基础,这对于旅游吸引力、客源市场的形成至关重要。当前,湘西区域内为了增加所谓的旅游吸引力,只是一味地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缺乏认真研究,从形式上照搬照抄一些民俗活动,不注重进行市场调研,主观的判断或跟风,呈现在游客面前的民俗表演和旅游文化产品与该民族的原生态文化大相径庭,想再现民俗却不按民俗办事的完全“表演化”、“商业化”甚至“庸俗化”,导致各地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各景区和旅游企业之间只能靠进行残酷的价格竞争来获取稳定的客源市场。
  4.地域文化特色挖掘不够
  特色是旅游之基,文化是旅游之魂。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就是通过对特定区域内地方文化特征进行深度挖掘和充分整合,着力突出地域特色,不断提高文化内涵。然而在湘西地区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存在着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浅表性和娱乐性,造成传统民族特色开发性破坏,不能很好地展示少数民族文化内涵。旅游者到达目的地,就是为了感受和领略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差异性和独特风情,但往往由于民俗文化旅游项目太过注重于艺术化、舞台化。以至失去了民俗文化的本色和乡土气息,人为地破坏了民俗文化的本真性,致使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和艺术格调很难有较大提升空间。
  5.资金投入不足
  民俗文化旅游产业是一个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关联度高的产业。要促使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量的提升和质的飞跃,则必须有大量的资金投入。湘西地区作为“老、少、边、山、穷”地区,也是全国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之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处于较低水平,地方财政困难,民俗文化旅游专项支出不足。
  6.品牌意识淡薄
  品牌是民俗文化旅游的灵魂和生命。对于生产者来说,民俗文化旅游品牌的塑造和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代表着特定民俗文化旅游产品所拥有的市场份额,是一种保证性的无形资产。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在湘西地区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并不十分重视旅游品牌的塑造和培育工作。如在研究和开发湘西地区居住服饰文化、饮食文化、节庆文化等方面,没有加强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品牌意识,挖掘与其他民族或地区不同的民族文化内涵,并开发出相应的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产品。
  三、湘西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对策研究
  1.坚持民俗文化独特性的开发原则
  这是指发挥“唯我独有”、“你无我有”的民俗旅游资源优势,充分体现本地区、本民族的特色,创造出独特性的民俗旅游项目。民俗文化要在全国、全世界占有位置,关键在于特色和优势,民族特色和优势也是民俗文化旅游的诱人之处。游客旅游动机之一就是探秘猎奇心理,他们所感兴趣的也是异质文化的不同点、特殊点。因此,湘西要根据自身实际,结合自身的人文和特色优势,开发出具有大湘西特色的民俗旅游产品。在整个大湘西旅游区,重点开发张家界市的土家族民俗旅游、湘西州的苗族民俗旅游、怀化的侗族民俗旅游。
  2.深入挖掘民俗精髓,丰富旅游产品
  湘西民族民俗资源丰富,对传统的餐饮、民居、工艺品和民俗节庆活动等进行挖掘可开发成单项的旅游产品,如凤凰古城将沱江边的吊脚楼改造成家庭旅馆,张家界把土家十大碗搬上游客的餐桌等。传统民俗又是包装大湘西旅游产品,提升其文化品位取之不竭的素材。要想丰富旅游文化产品,则必须从湘西民俗文化的溯源追起,再继续深挖其文化精髓,找准明确民俗文化的主题方向,从主题对准市场,明确细分市场。调查反映出的结果,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人对于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感兴趣。因此湘西旅游文化发展过程中,可以抓住自身民族民俗资源丰富的特点,大力开发具有民族民俗特点的旅游产品。   3.着力品牌创新
  在品牌经济时代,只有树立品牌的新理念、运用创新的思维、创新的办法、创新的机制,从高层次、多角度去打造出独具魅力和个性鲜明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品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市场的制高点。要以“神秘湘西”为依托,深入开展对民族文化的研究,挖掘内涵,如民族风情、民间习俗、文化活动、传统艺术、民间技艺、民族服饰,人文建筑、历史文化遗址等,加快与旅游业的融合与优势互补,精心打造精品景区和精品线路。在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展现特色、突出特色。
  4.加大宣传力度,促进产品销售
  旅游区的旅游购物品要想被旅游者接受,除了拥有优质的产品和良好的旅游购物市场外,还要加大宣传力度。首先加强能代表湘西民俗文化特色的旅游购物品的宣传,如土家族、苗族的民俗文化表演;二是利用参加各种旅游节、国际旅游商品交易会、旅游黄金周假日宣传促销等活动,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三是在中央、省、市各种新闻媒体及互联网上对湘西的民俗文化旅游购物品做广泛宣传。同时,在省市报刊上推出张家界旅游购物品的众多故事,加大宣传力度。以岳阳楼为例,不难看出,岳阳楼在宋朝时,因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范仲淹作《岳阳楼记》而闻名天下,湘西文化中也不乏历史名人,可以此为契机和开发源头,例如可以借沈从文先生等名人扩大宣传力度。
  5.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创新开发
  针对国内旅游产品单一而雷同的现象,要有先人一步的创新思维开发出国内没有的旅游产品。可以根据现有的民俗文化加工,聘请创新性人才驻地考察、调研,然后进行开发。也可以模仿其他国家景区的先进经验。
  6.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旅游目的地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完善,对于旅游资源的辅助作用减弱,从而直接影响到旅游目的地招徕游客的效果。例如新加坡等地,投入大量的资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市环境建设,变身为花园城市,良好的城市环境也吸引着世界各国旅游者慕名而至,从而大大提高了新加坡旅游业创收。
  7.加强和地区间各部门的联系和合作
  旅游景区应当加强与当地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合作,既方便自身的经营,同时可以扩大在地区间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地区政府及其他部门应当加强对于当地旅游业的监管问题。例如近些年在各大景区屡见不鲜的兜售低价门票的现象,这些小贩多为当地居民,通过旅行社拿到低价票,再以低于正规票价的价格卖给旅游者,直接影响了景区的经济收入,因此,旅游景区应当加强与政府部门的联系,对此现象应当予以制止和制裁,从而保证旅游景区的合法利益。
  8.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旅游法规
  在现今的旅游市场上,存在严重的法律法规缺失的现象,为了保证旅游业的正常发展,应当完善我国的法律法规。作为湘西的发展来说,应当从自身出发,制定适合本地区应用的规章制度,以保证湘西地区的旅游景区发展。近些年来,很多地区都出现了旅游景区价格违法现象。尤其以景区淡旺季明显的地区,在旅游旺季抬高价格,旅游淡季降低价格,还有一些地区频频上调门票价格等现象,均不利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尤其是国际化的今天,我国还在不断的发展对外经济,吸引外来旅游者入境旅游,因此规范我国旅游市场显的更为紧要。
  9.加大旅游业中的科技投入,开发独特创新资源
  在保持湘西文化原本的民族民俗的基础之上,还应当加大旅游资源中的科技投入,加入一些高新技术的旅游产品,增强旅游资源的多样性,扩大旅游客源。并且可以不受本地传统旅游文化的禁锢,开发一些独具匠心的旅游资源。例如,在我国北方的一个旅游城市――秦皇岛,因毛泽东的《北戴河,浪淘沙》而闻名全国,同时还吸引着去多入境旅游者,以俄罗斯旅游者为主体。针对这一现象,北戴河地区特别规划开发了一系列旅游资源,特别为来自俄罗斯的旅游者而开发。这不仅体现了我国对于入境旅游者的重视,还可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为我国旅游业招徕客源,增加我国的外汇收入。
  四、结束语
  本论文认为在开发前对当地的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需要一定的技术和手段以及丰富的实践调查,但是本文的评价也不是最全面的,还有一些是未考虑到的,在以后的研究中还有待加强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刘红梅,刘玉忠.旅游圈理论在湖南西部地区旅游开发中的应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06)
  [2]王德刚.旅游学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193-195.
  [3]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79-103.
  [4]韩巍.内蒙古民俗旅游产品的分类研究[J].前沿,2009,12.
  [5]杨树品.中外民俗学发展述略.百色学院学报,2006,5(19):1-4.
  [6]杨振之.前台、帷幕、后台―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新模式探索[J].民族研究,2006(2).
  [7]吴必虎,余青.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综述[J].民族研究,2000,4.
  [8]彭艳.民俗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产业经济,2009,2.
  作者简介:邝桃林(1986-),男,湖南郴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民俗旅游开发的问题及对策

http://m.zhuodaoren.com/shenghuo285840/

推荐访问:民俗旅游发展对策 民俗旅游的开发与保护

专题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土木施工技术 下一篇:村级组织办公经费使用管理存在问题及意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