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苟同什么意思

2018-11-02 创业政策 阅读:

不敢苟同什么意思(共10篇)

不敢苟同什么意思(一):

不敢苟同是什么意思?

你好!
不敢苟同(bù gǎn gǒu tóng)
出 处:
明·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赞他.但我不敢苟同这一看法.”
词语解释:
不敢随便地同意.指对人对事抱慎重态度.
例句:
对于这件事,你的观点我不敢苟同.

不敢苟同什么意思(二):

美仑美奂用来解释什么
十博士称美仑美奂只是用来解释建筑不敢苟同

词目 美轮美奂
发音 měi lún měi huàn
释义 轮:高大;奂:众多.形容房屋高大华丽.
出处 《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

不敢苟同什么意思(三):

不以为然 什么意思啊?求帮助!

不以为然的中文解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然:是,对.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出自】:宋·苏轼《再乞罢详定役法状》:“右臣先曾奏论前衙一役,只当招募,不当定差,执政不以为然.”
【示例】:听他说洋人不是,口虽不言,心下却老大~.◎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近义词】:嗤之以鼻、不敢苟同、满不在乎
【反义词】:五体投地、仰承鼻息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轻蔑意味

不敢苟同什么意思(四):

“竖子不相为谋”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出自:《史记·项羽本纪》:“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这是亚父范增的话.这句话中的“竖子”,教材上是这么解释的,“‘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这里指项羽项伯辈.”对这样的解释,我不敢苟同.
我们知道,虽然项羽尊范增为亚夫,亚父在范增面前的确比项羽的其他将领要随便得多,但再怎么随便,他们之间也是君臣关系呀!范增怎么能在文武大臣面前当众摔玉斗,拔剑碎玉斗,进而当众大骂项羽呢?范增怎能如此放肆?
我觉得,范增在这里所骂的“竖子”不是项羽项伯,而是项庄.范增虽对项羽项伯有气,但还不至于当面痛骂.范增在这里用的是指桑骂槐的手法.表面上骂的是项庄,实际上表达的是对项羽项伯的不满.
说“竖子”是项庄是符合实际情况的.项庄地位低于项伯,当然更不能同项羽相比.范增可以向项庄下命令.范增在席间对项庄说“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座.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这是范增同项庄的谋划,因此,项羽把刘邦放走之后,范增冲着项庄大骂“竖子不足为谋”,还说“吾属今为之虏矣”,这句话正好同“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照应.因此可以断定“竖子”就是指的是项庄.
范增在君臣面前指着项庄骂,虽然不雅,但凭范增的身份也不算什么大过.我们也知道范增的气并不在项庄身上,而在项羽项伯身上,但项羽是统帅,项伯是统帅的叔叔,范增不能直接骂之,只能把项庄当替罪羊,痛骂之.
对“竖子”教材可以这么注释,“‘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这里指项庄.范增在此处明骂项庄,实骂项羽项伯辈”.
从对“竖子”的分析中,我们又领略了司马迁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对司马迁的文章我们只有细心体会才能不违背原意,进而体会妙处.

不敢苟同什么意思(五):

“盖竹柏影也”中盖是原来还是大概?
盖:表示推测.
没有说具体解释为什么,好多书上说解释为“原来”我不敢苟同,我认为是“大概”.
因为“原来”不表示推测,只有“大概”表示推测.
希望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的人来回答一下!

是“原来”的意思,根据前文可得知,“水中藻、荇交横,概竹柏影也“

不敢苟同什么意思(六):

“与日俱增”的意思 “不以为然”的意思,是褒义还是贬义 “浮光掠影”的意思 “无人问津”的意思

与日俱增
与:跟,和.随着时间一天天地增长.形容不断增长.
【出自】:宋·吕祖谦《吕东莱集·为梁参政作乞解罢政事表二首》:“涉冬浸剧,与日俱增.”
【示例】:半个月过去了,风平浪静,然而老赵心里愁闷却~了.(茅盾《过年》)
【近义词】:日积月累、有增无已
【反义词】:每况愈下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思想感情
不以为然
然:是,对.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出自】:宋·苏轼《再乞罢详定役法状》:“右臣先曾奏论前衙一役,只当招募,不当定差,执政不以为然.”
【示例】:听他说洋人不是,口虽不言,心下却老大~.◎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近义词】:嗤之以鼻、不敢苟同、满不在乎
【反义词】:五体投地、仰承鼻息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轻蔑意味
浮光掠影
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晃就消逝.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
【出自】:唐·禇亮《临高台》诗:“浮光随日度,漾影逐波深.”
【示例】:学问从实地上用功,议论自然确有根据;若~,中无成见,自然随波逐流,无所适从.◎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八回
【近义词】:走马观花、浅尝辄止
【反义词】:洞察秋毫、一丝不苟
【语法】:联合式;作宾语、状语、定语;含贬义
无人问津
问津:询问渡口.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出自】:晋·陶潜《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示例】:这部传记小说,虽然摆在书架上,却根本~.
【近义词】:置之不理
【反义词】:门庭若市
【语法】:兼语式;作宾语;含贬义

不敢苟同什么意思(七):

英语翻译
1.While I understand your viewpoint I can"t agree with you
2.Shanghai which is located in east of china is the largest city in china
3.The radio host interviewed a famous actor who won the Oscar Award last year
4.I didn"t think their performance satisfactory on the whote
5.These university students are very willing to work in the western areas voluntears

虽然我明白了你的观点,但是我不赞成.
坐落在中国东方的上海市中国最大的城市.
电台主持人采访了去年刚刚获得奥斯卡奖的男演员.
我认为他们的表现不尽如人意.
这些大学生很乐意去当西部志愿者.
估计你第三句应该是whole.

不敢苟同什么意思(八):

i can"t agree with gou any more
是不同意的意思,还是非常同意?

我非常同意你的观点.
意思是 再同意都不为过分.【不敢苟同什么意思】

不敢苟同什么意思(九):

人格与道德的关系是什么?【不敢苟同什么意思】

人格是一个人心理活动各方面特点的总和,尤其是情感活动和意志行为活动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主要内容:
(1) 个人的需要、兴趣与爱好、理想与信念等心理活动的倾向性;
(2) 情感反应与心境的倾向性:乐观的或抑郁的,焦虑的或平静的等;
(3) 意志特征与行为方式的选择性,果断的或犹豫不决的,坚强的或懦弱的等;
(4) 认知能力特征,感知的敏锐与迟钝,观察的细致与粗糙,注意力与记忆里的强弱等.人格主要在社会活动的人际关系中表现出来,也是在社会实践中塑造和发展起来的.
人格本是一个 抽象的概念,“人格脱离了人,自然就是一个抽象”.但一旦将人格赋予法律性,赋予其 主体、权利能力、受法律保护的利益等多重内涵时,人格就上升为法律人格.所谓法律人格, 就是私法上的权利和义务所归属的主体.法律人格的有无,决定了人在民法上的资格的有 无;法律人格的完善程度,反映了人在民法中的地位的高低;法律人格的内涵的发展也扩展 了人在民法中的权利.可以说,法律人格的不同状态,显现了人在民法中的存在方式,从而 也决定了民法对人的关注程度.黑格尔说:“成为一个人,并尊敬他人为人”.
伦理人格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它讨论一些什么问题?有人说,它讨论善和应当的问题;也有人说,它是关于价值的一种学问;还有人说,它的任务在于分析道德命题的意义.诸如此类的说法,当然有它各自的理由,但是,我认为,伦理学的真正含义乃在于它是关于“人”的学问.人的经验性意义也就是外在的人,它是可见的身体,一系列的器官、组织和细胞,还有可分析的心理过程、神经反应系统,总之,它具有物理-化学-生物等不同层次和一系列特性.这样的人是伦理意义上的人的基础,但还不是伦理意义上的人.伦理意义上的人主要是不可见的、内在的和精神性的人,简单说,就是位格或人格(person).人格具有精神性、单一性、独立自主性和不可替代性的特征.person与human是很不同的概念,前者是精神性的,后者是自然性的.严格的法律体系必须以对“人格”的界定为基础,事实上,伦理也必须以人格的界定为前提
何谓道德人格?道德人格是从伦理学角度理解的人格,是指个体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素
质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行为倾向和生活态度.它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内在精神组织系统,支配和决定个体的道德行为,并通过个体的道德行为体现出来.概括起来说,道德人格是由道德理性因素与道德非理性因素两部分构成的,它们密切联系交互作用,不能随意割裂开来.道德人格作为人的内在精神世界,是由道德理性因素与道德非理性因素构成的,是二者的有机组合和整合.
潘岳同志在文章中有如下的观点:“道德是法律的基础,防备犯罪行为于前;法律是道德的保障,惩罚犯罪行为于后.”对于潘岳同志对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的论断,笔者不敢苟同.法律存在的意义是维持社会的秩序,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其执行必须依靠国家机器的强力手段;道德的产生与意义涉及复杂的伦理学讨论,这里不多讲,但道德的贯彻依靠的是个人的修养与品德,并且与个人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因此,道德与法律完全属于两个范畴.那么法律人格与道德人格自然也存在这种关系上的区别.法律人格存在的基础是法律对人的精神的约束力,道德人格的基础是修养与文化对自身精神的约束,进而上升到行为的约束上.道德人格与法律人格并不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道德人格极其低的人未必敢杀人,因为畏惧死刑.而道德人格极其高尚的人未必不会去作法西斯,主持南京大屠杀的松井石根不就是虔诚的佛教徒?东条英机的清廉和道德高尚一直为人所称道.合乎个人道德观念的并不一定符合法律.环境文化与环境道德息息相关,却与环境法律不搭界.
二者虽然有那么明显的区别,但是二者在某些方面还是有惊人的结合力的.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只有道德人格那是完全不现实的.你不可能奢望每一个人的道德水准都特别高,那么自然不可能每个人的道德人格都不可能是完全健全的.同样是这个道理,一个人不能对法律完全的了解,所以你不可能奢求每个人都是律师或大法官,那么自然不可能每个人的法律人格都是完整而没有一点缺点的.尽然这样我们就不可能仅仅靠道德人格或是法律人格去约束整个社会,任何一个的独立都是走向失败的标志.
由以上看来,我们必须使二者紧密的结合起来.法律人格可以在一些比较重大的事情上去起作用,这样的约束具有明显的强制力,即具有普遍约束力.而道德人格可以在一些比较细微或是法律的空挡中去发挥明显的作用,这就是道德人格应该待的也是最容易起作用的地方.
这样道德人格与法律人格的统一必然会对整个社会起到特别的稳定作用.整个社会就会向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去发展.这样以来,我们的和谐社会的目标的实现也就指日可待了.

不敢苟同什么意思(十):

《狱中题壁》谭嗣同的,诗的意思
每句话的意思,以及作者的简介,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作者】:谭嗣同
【作品】:狱中题壁
【内容】: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作者介绍】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浏阳(今湖南省浏阳县)人.曾为候补知府、军机章京.自幼随父宦游,足迹遍大半个中国,较熟悉当时的社会情况.中日甲午战争后,他愤中国积弱不振,积极从事变法维新活动,严厉批判君主专制和封建伦理道德,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中的激进派.一八九八年参加戊戌变法运动,失败被捕,慷慨就义.著有《谭嗣同全集》.
【注释】:
望门投止-看到人家就去投宿,形容在逃亡途中的惶急情状.
张俭-东汉末年高平人,因弹劾宦官侯览,被反诬结党营私,被迫逃亡.人们看重他的声望品行,都冒着危险接纳他.
这一句是设想逃亡中的康、梁等人一定会受到人们的救护.
忍死须臾待杜根-这里作者以忍死的杜根自比.杜根:东汉安帝时郎中,因要求临朝听政的邓太后还政于皇帝,触怒太后,被命摔死,因执行人手下留情,未死.隐身酒肆,邓太后死后,复官为侍御史.
去留肝胆两昆仑-比喻去者和留下的都是光明磊落、肝胆相照,象昆仑山一样巍峨高大.去:出奔.指康、梁;留:指自己.
变法失败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大肆迫害维新派人士.谭嗣同不愿出逃避难,毅然决定以自己的热血唤醒民众.在狱中他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绝笔诗.一二句巧用典故,对流亡的战友寄予厚望,表达变法事业终会成功的信念.后二句则抒发笑对死亡的满腔豪情,同时为维新人士的崇高志向而感骄傲.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狱中题壁》别解
首先,赵文的解释使谭诗的第四句和第三句含义有所重复,这在绝句中是不大可能的.其次,这样解使得整首诗尤其诗的后两句的诗意表达总是不那么畅快淋漓,不仅不甚吻合诗人写作该诗时的悲壮慷慨之心情,而且也有异于先对象性描述后自我性抒说的绝句表达方式.再者,赵文似乎文字互有抵触.他一下子说“去留”是指代生死之行为,一下子又说“去留”是指代出走与留下之行为的行为者,究竟指代什么,文中含混不定.
本人明确地认为:其一,“昆仑”不是指人,而是指横空出世、莽然浩壮的昆仑山;其二,“去留”不是指“一去”和“一留”,在诗人的该诗句中,“去留”不是一个字义相对或相反的并列式动词词组,而是一个字义相近或相同的并列式动词词组;其三,“肝胆”所引申的不是指英勇之人,而是指浩然之气;其四,“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总体诗义是:去留下自己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之气吧!也即是“留得肝胆若昆仑”的意思.—— 此诗颇近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味道.
我为什么这样解?因为本人认为,解诗不能仅着手于词字,更要着手于诗的总体寓意,并且要尤其着手于诗人写作该诗的特定历史背景和特定心理状态.特别是对这样一种反映重大历史事件,表达正义呼声和抒说自我胸怀的作品,更要从作者当时所处的背景、环境和心情、心境出发去仔细揣摩.
大家知道,该诗是谭嗣同就义前题在狱中壁上的绝命诗.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就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并开始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人物.谭嗣同当时拒绝了别人请他逃走的劝告(康有为经上海逃往香港,梁启超经天津逃往日本),决心一死,愿以身殉法来唤醒和警策国人.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诗的前两句,表达的恰恰是:一些人“望门投止”地匆忙避难出走,使人想起高风亮节的张俭;一些人“忍死须臾”地自愿留下,并不畏一死,为的是能有更多的人能如一样高风亮节的杜根那样,出来坚贞不屈地效命于朝廷的兴亡大业.诗的后两句,则意为:而我呢,自赴一死,慷慨激扬;仰笑苍天,凛然刑场!而留下的,将是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肝胆之气!
“去留”的“去”字,这里是指一种行为趋向,意为“去留下”,“去留得”,没有很实在的意义.谭嗣同是湖南浏阳人.据我所知,南方方言和现在的普通话一样,下面这种用法是常有的:用“去”去辅助另一个动词构成一个动词词组或动词短语,而这个动词词组或动词短语的含义大致就是后一个动词的含义,如“去想一下”,“去死吧”,“明天去做什么”等等.这里的“去”字,并不表示空间上的去这里去那里,而是表示时间上的行为、事态之趋势和倾向.也就是说,“去”可表空间意义上的位移,也可表时间意义上的发生. 从整首诗的意思来看,“去留肝胆两昆仑”中的“去”,应是时间意义上的“去”,而不是空间意义上的“去”.很多人的理解,包括赵金九先生,恰恰是把它当作空间意义上“去”.而我们所流行的各种解释,都是这样思维定势.我想,那时的官话或北方话也应有这种用法吧?“去”字的这种重要语义,《现代汉语词典》、《辞海》都有记载.
当然,“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样写,是诗句表达的需要——包括平仄,全部的含义在于指代自己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肝胆之气.实际上,直接从字面上去解,去留下如昆仑一样的“肝”(一昆仑)和如昆仑一样的“胆”(一昆仑),这不也一样表达了诗人的视死如归、浩气凛然和慷慨悲壮吗?正是那种强烈的崇高感和悲壮感,激励着诗人不畏一死、凛然刑场.而这句所表达的,正是那种震憾人心灵的、自赴一死的强烈崇高感和强烈悲壮感.
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康广仁、杨深秀等六人惨害于北京菜市口.谭嗣同临刑前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而这,是一首绝命诗,是一首表达作者全部所有的绝命诗,是一首在狱中为自己写就的祭死之诗!诗的后两句所写,都是指诗人自己,而不是指他人.“昆仑”当然不是指人,“昆仑”也没有自比自赋、自狂自傲之义.而“去留”,我认为不是有些人说的,是指一去一留或一生一死.试想想,“我自横刀,肝胆昆仑”,这所表达的是何等的慷慨和悲壮!而这,不恰是诗人那时的真实心理写照吗?
肢解“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语词和语义,并去寻找两个相应的对应者,这种思路我认为是背逆诗人的原意的.这首诗的重心不是事况叙说,而是心态叙说;诗的结构,也恰是句句递进,直至末句叹然收尾,荡气回肠!因而,梁启超、符逸公、赵金九以及其他人的解释,本人都不敢苟同.而所有他们的解释,我认为关键的都在于误解了“去留”一词.
另外要指出的是,“仑”和“根”韵母发音的差异(现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诗吟咏时(现代)的艺术效果,虽然其仍合格律诗的用韵要求(古代);倘若都同押“en”韵或“un”韵,那其诗意表达将更是一气呵成,畅快淋漓.

不敢苟同什么意思

http://m.zhuodaoren.com/shangji937774/

推荐访问:不敢苟同的近义词 苟同是什么意思

创业政策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生日祝语2018 下一篇:将门生出有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