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专业就业前景

2018-09-05 女性创业 阅读:

城乡规划专业就业前景(共9篇)

城乡规划专业就业前景(一):

应用物理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那个就业前景好点
将来最好不要教师这个职业

资源环境和城乡规划管理的就业前景好一些,前面三个多是教师,科研方向

城乡规划专业就业前景(二):

有没有漂亮点的题目可以形容城市发展的趋势
如果能把文章一起写好了的我追加100

中国的城市发展正在进行着一场巨大的变革
趋势一:城市发展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包容性增长成为发展的核心理念.
趋势二:“调结构”是城市“十二五”的主攻方向,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成为重要突破口.
趋势三:“转方式”是城市“十二五”的发展主线,完善城市综合创新体系是“转方式”的重要支撑.
趋势四:“扩内需”是城市“十二五”的基本方针,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是扩内需的根本要求.
趋势五:城镇化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破除城乡“二元”分治的体制障碍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关键.“十二五”时期,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趋势六: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成为“十二五”发展新导向,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构建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是重中之重.
趋势七: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增强软功能、改善软环境、提升软实力是城市“十二五”的重要目标.
趋势八:节能减排的硬约束进一步增强,绿色低碳成为引领中国城市“十二五”发展的全新模式.
趋势九:城市人口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农民市民化成为“十二五”城市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
趋势十:改革进入全面攻坚阶段,行政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成为城市“十二五”改革的重点领域.
由以上趋势可以看到,中国的城市发展正在进行着一场巨大的变革.从传统城市转型为新型城市这一问题对城市规划产生了极大极深远的影响.
这就要求从事城市规划专业的人们不仅具有过硬的专业水准,还要能从宏观上把握中国城市规划的大体方向,对中国城市发展的要求非常了解.这样才能在实际规划中,把发展的思路应用于详细规划当中,不仅做出好的规划,还要符合中国城市发展的潮流.

城乡规划专业就业前景(三):

城市规划居住区1

1.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城市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对一定时期内城市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空间环境和各项建设用地所作的具体安排.
城市详细规划应当包括:规划地段各项建设的具体用地范围,建筑密度和高度等控制指标,总平面布置、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和竖向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特征:控制引导性和灵活操作性,法律效应,图则标定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作用:承上启下,强调规划的延续性;与管理结合、与开发衔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体现城市设计构想;城市政策的载体
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基本特点:以具体、详细的建设项目为依据,实施性较强.通过形象的方式表达城市空间与环境.多元化的编制主体.
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基本原则:坚持的“实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方针. 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及协调的原则.
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的内容:
(1)用地建设条件分析:地形条件分析,地貌分析,场地现状建筑情况分析,城市发展研究,区位条件分析
(2)建筑布局与规划设计:建筑布局,建筑高度及体量设计建筑立面及风格设计.
(3)室外空间与环境设计:绿地平面设计,绿化设计,植物配置,城市硬质景观设计,夜景及灯光设计.
(4)道路交通规划
(5)场地竖向设计
(6)建筑日照影响分析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用地面积、建筑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平均层数)、绿地率、建筑高度、住宅建筑总面积、停车位数量、居住人口.
二者比较:控制性详细规划侧重于对城市开发建设活动的管理与控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则侧重于具体开发建设项目的安排和直观表达,同时也受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和指导.相对于城市设计强调方法的运用和创新,修建性详细规划则更注重实施的技术经济条件及其具体的工程施工设计.
2.居住区规划
21世纪的我国居住区规划设计前瞻:集约化、社区化、生态化、颐养化、智能化
2.1居住区规划的相关概念以及设计的内容和成果
2.1.1居住区组织构成
基本要素构成:物质要素(自然因素,人工因素)和精神要素(人的因素,社会因素)
居住区用地规模与居住人口规模、建筑气候区划和规划所确定的住宅层数有直接关系.城市道路交通格局、基地条件、行政管理体制与方法以及居民的基本生活不同层次的需要等.
城市居住区居住区(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万—5万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居住小区(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万—1.5万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居住组团(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千—3千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居住区用地分类构成:居住区用地(是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四项用地的总称)和其他用地(规划用地范围内,除居住区用地以外的各种用地,包括非直接为本区居民配建的道路用地、其他单位用地、保留用地及不可建设的土地等)
2.1.2居住区规划设计基本原则与任务要求
“以人为核心”, 方便、舒适、安全、卫生、优美, 社会、经济、环境三者统一的综合效益与持续发展
1、基本原则:(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要求;综合考虑城市的地方特点和区位环境条件,充分利用基地的自然资源、现状道路、建筑物、构筑物等.
(2)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3)适应居民的居住生活行为规律,创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
(4)为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人群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
(5)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
(6)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统一的综合效益与持续发展.
2、目标:方便、舒适、安全、卫生、优美
3、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内容与成果
a分析图(基地现状及区位关系图,基地地形分析图,规划设计分析图)b.规划设计编制方案图(居住区规划总平面图, 建筑选型设计方案图)c.工程规划设计图(竖向规划设计图,管线综合工程规划设计图)d.形态意向规划设计图或模型(全区鸟瞰或轴测图,主要街景、立面图,社区中心、重要地段以及主要空间结点平、立、透视图)e规划设计说明及技术经济指标(规划设计说明和技术经济指标:包括居住区用地平衡表;面积、密度、层数等综合指标;公建配套设施项目指标;住宅配置平衡以及造价估算等指标)
2.1.3、基地条件分析
1、几种不良地质现象:冲沟,滑坡,断层,地震,崩塌,岩溶
2、现状、区位分析
现状分析主要指现有人工环境设施及周边关系;地形分析主要包括基地的地面高程、坡度、坡向、排水等分析.
地面上人工环境设施包括人工工程设施和人工自然设施.现状分析主要对各类设施加以确认,并分辨需保留、利用、改造、拆除、搬迁的项目.对基地周边关系分析主要确认所规划的居住区在地域中的关系位置、地位作用、道路交通、周边环境设施、建筑形式、地域风貌等.
3、地形、地貌分析
①高程分析 分析的意义与运用
高程分析可为某些设施的布局提供依据,如锅炉房、水塔需选择高程较高的位置,老人、残疾人设施布点要适宜以免上下不便;粮店、煤店、垃圾站等运输量大且频繁的设施布点要求车行通达,以方便使用等.同时还可根据地面高程确定建筑不同的层数,以取得良好的天际轮廓线和良好的建筑群体形态.此外,也是研究基地风环境的依据.
②坡度分析 分析的意义与运用
运用坡度分析图布置建筑和道路,可为节约土石方工程量取得效益.一般要求建筑、道路尽量平行于等高线或与等高线斜交布置,避免与等高线垂直布置.也可利用地形坡度作建筑的错跌处理以增加建筑层数,并能取得富于变化的建筑空间与体型.
③坡向分析 分析的意义与运用
按我国所处地理纬度,南向坡是向阳坡,为建筑用地最佳坡向,根据地形坡度的大小,向阳坡内建筑日照间距可相应缩小(参见第4章有关内容)以节约用地;北向坡则为阴坡,与向阳坡相反,建筑间距相对较大以取得必要的日照;西向坡,在炎热地区要注意遮阳防晒,严寒地区则因能取得一定日照而优于北向阴坡;东向坡对南、北方地区相对均较适中.
(4)排水分析 以分析地面水的流向,作为区内地面排水及管线埋设的依据.
2.2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布局
2.2.1 1.居住区的基本布局模式: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区—居住组团;独立居住小区,独立组团
2、居住区规划组织结构与布局的变化趋向:居住区整体环境的主题化与均好化;居住组团的小型化与私密性;道路交通环境的人性化与和谐性
3、探索节约土地的规划途径
(1)首先要选址适宜,保护耕地,不占良田好土.
(2)切实考虑国情民情,确定恰当的开发强度,并严格监控合理的技术经济指标体系-节地关键.
(3)区内各项用地要落实具体节地措施,尤其是居住区内占地最大的“住宅用地”,必须认真选择节地性能好的住宅建筑类型及其宅群布置方式-节地胜算之举
(4)注意激活消极空间、阴影区、边角余留碎地等规划欠佳之地,并使其降低到最小限度.对不可避免之处,则要积极处理利用,这和规划的整体质量联系在一起.
(5)遵守市场规律,保证规划设计质量,利于经营,分期出让,提高土地附加值-可折射节地效益.
2.2.2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
片块式布局--住宅建筑在尺度、形体、朝向等方面具有较多相同的因素,并以日照间距为主要依据建立起来的紧密联系所构成的群体,他们不强调主次等级,成片成块、成组成团布置,形成片块式布局形式.
轴线式布局--空间轴线或可见或不可见,可见者常为线性的道路、绿带、水体等构成,但不论轴线的虚实,都具有强烈的聚集性和导向性.一定的空间要素沿轴布置,或对称或均衡.形成具有节奏的空间序列,起着支配全局的作用
向心式布局--将一定空间要素围绕占主导地位的要素组合排列,表现出强烈的向心性,易于形成中心.这种布局形式山地用得较多,顺应自然地形布置的环状路网造就了向心的空间布局.
围合式布局--住宅沿基地外围周边布置,形成一定数量的次要空间并共同围绕一个主导空问,构成后的空间无方向性.主入口按环境条件可设于任一方位,中央主导空间一般尺度较大,统率次要空间,也可以其形态的特异突出其主导地位.围合式布局可有宽敞的绿地和舒展的空间,日照、通风和视觉环境相对较好,但要注意控制适当的建筑层数.
集约式布局--将住宅和公共配套设施集中紧凑布置,并开发地下空间,依靠科技进步,使地上地下空间垂直贯通,室内室外空间渗透延伸,形成居住生活功能完善,水平-垂直空间流通的集约式整体空间.这种布局形式节地节能,在有限的空间里可很好的满足现代城市居民的各种要求.
隐喻式布局--将某种事物作为原型,经过概括、提炼、抽象成建筑与环境的形态语言,使人产生视觉和心理上的某种联想与领悟,从而增强环境的感染力,构成了“意在象外”的境界升华.
综合式布局.
2.2.3居住区规划布局分析
道路系统起着骨架作用;公建系统是社区建设的核心因素;绿化系统则是生态平衡因素、空间协调因素、视觉活跃因素.它们与占主导地位比重大的住宅群一体,紧密结合基地地理条件和环境特点,构成一个完善的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
1.道路系统
(1)道路系统规划布置要求:①满足使用功能要求(满足各种交通运输要求,利于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利于工程设施布置)②满足安全与防护要求(保证行人、行车安全,要与抗震防灾规划结合)③满足经济和节约用地要求(合理选择道路线路和路基断面,适应地形布置道路,利用现有线路设施)
(2)道路系统的规划布置
道路网布置基本形式有贯通式、环通式、尽端式
(3)几项有关技术要求
Ⅰ关于出入口
居住区、居住小区的主要车行道至少要有两个方向的对外出入口.
机动车车道对外出入口间距≮150m.
人行出入口间距≯80m.
沿街建筑长度大于150m时,应设不小于4m×4m的消防车通道.
当建筑物长度大于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
居住区、居住小区车行道与城市级或居住区级道路的交角≮75.
Ⅱ尽端式道路
长度≯120m,并应设面积≮12m×12m的回车场.
Ⅲ道路纵坡i(%)、最大纵坡坡长L(m)一般要求:
机动车道 O.2≤i≤8.O;L≤200;
非机动车道O.2≤i≤3.0;L≤50;
步行道 O.2≤i≤8.O;L≤300;
无障碍通道O.5≤i≤2.5;L≤250.
Ⅳ公交站
公交站服务半径≯500mm
2.公建系统
(1)公建系统规划要求:方便使用,利于形成社区活动中心,满足公建自身建设要求,利于经营管理,适应社会发展
(2)公建系统的规划布局应采用相对集中与适当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合理布局.
3.绿化系统
居住区绿化系统包括公共绿地(居住区公园、小游园、组团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专用绿地和道路绿的等非公共绿地.
(1)利用自然条件和环境特点,结合居住区规划布局,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系统.
(2)绿化除和各种活动场地结合,还要与住宅建筑空间、公共建筑环境结合,为创造一个优美的生态居住环境提供自然基础条件.
(3)植物品种选择应考虑植物生态,适应地方气候土壤条件,反映地方特色;住宅庭院注意种植冬可透光、夏可遮阳、无毒无臭、防虫、耐阴、吸尘、防火的植物品种的配植.
4.空间环境
(1)协调中创造特色
(2)整体中突出中心
(3)连续中沟通交往
(4)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满足有关规范要求,适应环境、防护疏导,提高绿化率和绿化质量,加大科技含量)
2.3住宅用地规划设计
2.3.1住宅建筑的合理选择与布置
1、住宅选型要点(1)依据国家现行住宅标准(2)适应地区特点(3)适应家庭人口结构变化(人口规模小型化,社会高龄化,家庭人口的流动性、单身家庭、空巢家庭增长.)(4)利于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据分析层高每降低10cm,便能降低造价1%,节约用地2%,但必需满足通风、采光要求,同时要顾及居民生活习惯和心理承受.(5)注重提供科技含量(6)利于规划布置(7)合理确定住宅建筑层数
2、住宅单体设计的基本要求
功能空间设计 洁污分区,动静分区,内外分区
3、住宅的合理间距
(1)日照间距
住宅建筑间距分正面间距和侧面间距两大类,凡泛指的住宅间距,为正面间距.日照间距则是从日照要求出发的住宅正面间距.
“日照标准”不同建筑气候地区、不同规模大小的城市地区;在所规定的“日照标准日”内的“有效日照时间带”里;保证住宅建筑底层窗台达到规定的日照时数即为该地区住宅建筑日照标准.
标准日照间距,即当地正南向住宅,满足日照标准的正面间距.
不同方位日照间距,当住宅偏离正南方向时,其日照间距以标准日照间距进行折减换算.
(2)住宅侧面间距
郑州市:多、低层住宅建筑并列布置的间距:
⑴山墙最小控制间距多层为6米,低层为4.5米,并应同时满足消防及通道的要求.
⑵山墙开有卧室窗的,其山墙间距应适当加大.
4、住宅的朝向选择
寒冷地区居室避免朝北,不忌西晒.炎热地区居室要避免西晒,尽量减少太阳对居室及其外墙的直射与辐射,并要有利自然通风,避暑防湿.
2.3.2住宅群体空间组织
1、住宅群体空间特征(1)空间的封闭感和开敞感(2)主要空间和次要空间(3)静态空间与动态空间(4)刚性空间与柔性空间
2、住宅群体空间组合
(1)住宅群体组合的原型①行列式②周边式③点群式
(2)住宅群体构成的美学要素:形态要素,视觉要素,关系要素
2.3.3宅旁绿地组织
近宅空间:有两部分,一为底层住宅小院和楼层住户阳台、屋顶花园等.另一部分为单元门前用地,包括单元人口、入户小路、散水等,前者为用户领域,后者属单元领域.
庭院空间:包括庭院绿化、各活动场地及宅间小路等,属宅群或楼栋领域.
余留空间:是上述两项用地领域外的边角余地,大多是住宅群体组合中领域模糊的消极空间.
2.4公建用地规划设计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一般称公建用地,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设施的用地,应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

城乡规划专业就业前景(四):

如何解决东中西部城镇化发展不平衡现象

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基本问题,是一个大战略、大问题.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处于发展中国家行列,城镇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这个基本判断要有清醒认识.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对城镇化与现代化、城镇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等关系,做深入研究.
  推进城镇化,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很多,不少问题没有现成答案,各地情况又有较大差异,需要在实际工作中深入研究和探索一些重大问题,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路子.
  第一,城镇化战略问题.这实际上是中国城镇化战略与现代化战略如何衔接的问题.可以说,实施城镇化战略,能够使我国巨大的回旋余地得以充分施展.我到欧洲去访问,对方担心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只要跟他们讲中国的城镇化前景,他们就会兴奋不已,觉得中国的市场实在太大,有合作的机会.如果只跟他们讲产业,讲中国要加快哪些产业的发展、提高哪些产业的层次,他们就觉得是在与他们竞争,就会琢磨怎么搞反倾销来限制我们.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需要提升核心竞争力,该发展什么产业就发展什么产业,但也需要营造一个国际合作发展的空间.潜力巨大的中国城镇化,既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强大、最持久的内生动力,也是我国拓展与世界各国合作的新平台.因此,我们要从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着眼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乃至站在保障国家安全的高度,统筹研究和实施城镇化战略.
  上世纪30年代,我国有一位地理学家胡焕庸,他画了一条线,一直被国内外人口学者和地理学者所引用,称为“胡焕庸线”.这条线从黑龙江的黑河到云南的腾冲,大致是条45度的倾斜线.当时,这条线东南方占36%的国土居住着全国96%的人口,所以他断定这条线的东南方是最适合人居的.这些年也确实是东南方发展得快,人口聚集得多,但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有56个民族,如果都在这条线东南方发展,不利于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也不利于保障国家安全.城镇化布局既要遵循经济规律,也要考虑国家安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很不平衡,呈明显的东高西低特征,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个相对成熟的城市群都分布在东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城市发育明显不足,这导致了人口长距离大规模流动、资源大跨度调运,极大增加了经济社会运行和发展的成本.如何在中西部一些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加快培育新的城市群、形成新的增长极,值得认真谋划和推进.
  我国在城镇化形态上,不同规模和层次的城镇发展也不协调.目前,中小城市发育不够,小城镇数量多但规模小,集聚产业和人口的能力十分有限.1.9万多个建制镇建成区平均人口仅7000多人,相当多的镇不足5000人.怎样找出有效的办法,积极挖掘现有中小城市发展潜力,更好发展小城镇,把有条件的东部地区中心镇、中西部地区县城和重要边境口岸逐步发展成为中小城市,也是一项紧迫的课题.
  第二,土地利用问题.人多地少是我国城镇化的最大制约因素.但在提高耕地利用效率上还有空间,这主要表现为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和耕地的有效灌溉面积并不高,像黑龙江、河南这样的产粮大省,有效灌溉面积分别约为1/3和2/3,中低产田还有很大的改造空间.推进城镇化的过程是资源和要素在空间上优化的过程.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高效配置,一定要坚持集约发展、有序发展,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城市发展规模,完善城镇建设用地标准,强化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挖掘存量用地潜力.比如,云南目前“城镇上山”的做法,也是城镇化中转变土地利用方式的一种探索.
  现在,有些地方从农村人口转移、村庄变化的形势出发,在村庄整治、土地整理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引导农民向城镇、中心村适度集中居住.这种探索,启发了大家对提高城乡建设用地效率的思考.但如何规范运作,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避免出现农民“被动上楼”、耕地“占优补劣”等现象,需要在实践中切实把握好.还有征地制度改革,怎样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探索实行合理的有差别的政策等问题,不少地方都有些实践.如何总结经验、更好顺利推进,也需要认真研究.
  第三,户籍改革问题.把符合条件的农民工逐步转为城镇居民,是推进城镇化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各地围绕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在居住登记、积分落户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为解决人口城镇化问题积累了一定经验.全国统一的居住证制度,也正在研究之中.目前我国约有1.6亿的外出农民工,其中六成多在地级以上城市,两成多在县级城市,不到一成在小城镇.在人口城镇化进程中,各类城市如何根据综合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科学制定农民工落户条件,实行差别化户籍政策,需要做进一步研究探索.比如,在一些特大城市及大城市,如何既适当控制人口规模,又保持有活力的就业结构?在中小城市,如何鼓励人口融入,更好地发挥集聚功能?这些都要重点研究.在具体工作中,应充分尊重农民工自主选择的权利,以具备条件的农民工为重点推进试点,综合考虑户籍改革在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优化社会管理方面的双重作用.
  第四,资源支撑问题.能源资源不足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这个国情决定了我国城镇化必须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走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的路子.当我国城镇化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时,将有10亿左右的人口在城市生活,能源资源能不能支撑、怎么支撑?确实需要深入研究.比如用电,目前全国人均用电量远没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而城市用电水平又明显高于农村,农民变市民后即使按目前城市居民水平计算,用电量也会大幅增长,这就有一个怎么办、从哪里来的问题.还有油气资源,目前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54%.水也是如此,城镇居民用水高于农村居民,农民变市民后生活用水会大量增加.现在为了保障北京、天津等北方一些城市供水,已经实施大规模的南水北调工程,将来怎么办?这些都是制约因素.如何立足国内解决能源资源问题,是城镇化进程中必须破解的一道难题.
  第五,生态环境问题.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城市环境和生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前不久,社会热议PM2.5问题,也说明了这一点.虽然农业污染量也比较大,但随着人口向城镇集聚,城市水环境和空气环境污染的问题会更加突出.在城镇化过程中,如何在工业生产和城市建设中抓住重点领域和环节,推进节能减排,如何在城镇居民中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也是一篇具有全局意义的大文章.
  我国的城镇化发展,需要立足国情、开拓视野,有一个通盘的考虑,也需要一些重大的政策考量.目前,国务院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要明确长远方向和战略任务,提出一些重大思路和举措,以指导全国以及各地的城镇化.在市县层面,也要探索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规划“三规合一”,以便更好地把各方面工作统筹起来.
  总之,只要我们从国情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客观规律办事,就一定能把城镇化这一重大战略实施好,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城乡规划专业就业前景(五):

为什么要发展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的定义 什么是智慧城市?我们看到对智慧城市的认识还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智慧城市经常与数字城市、感知城市、无线城市、智能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等区域发展概念相交叉,甚至与电子政务、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等行业信息化概念发生混杂.对智慧城市概念的解读也经常各有侧重,有的观点认为关键在于技术应用,有的观点认为关键在于网络建设,有的观点认为关键在人的参与,有的观点认为关键在于智慧效果,一些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先行城市则强调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创新.总之,智慧不仅仅是智能.智慧城市绝不仅仅是智能城市的另外一个说法,或者说是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应用,还包括人的智慧参与、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等内涵.综合这一理念的发展源流以及对世界范围内区域信息化实践的总结,《创新2.0视野下的智慧城市》一文从技术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两个层面的创新对智慧城市进行了解析,强调智慧城市不仅仅是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更重要的是通过面向知识社会的创新2.0的方法论应用.智慧城市的本质 智慧城市是智慧地球的体现形式,是Cyber-City、Digital-City、U-City的延续,是创新2.0时代的城市形态,也是城市信息化发展到更高阶段的必然产物.但就更深层次而言,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的理念反应了当代世界体系的一个根本矛盾,就是一个新的、更小的、更平坦的世界与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落后管理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有待于用新的科学理念和高新技术去解决.此外,智慧城市建设将改变我们的生存环境,改变物与物之间、人与物之间的联系方式,也必将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人们的工作、生活、娱乐、社交等一切行为方式和运行模式.因此,本质上,智慧城市是一种发展城市的新思维,也是城市治理和社会发展的新模式、新形态.智慧化技术的应用必须与人的行为方式、经济增长方式、社会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乃至制度法律的变革和创新相结合.发展前景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城市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政治和技术的权利,城市被无可避免地推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发挥着主导作用.与此同时,城市也面临着环境污染、交通堵塞、能源紧缺、住房不足、失业、疾病等方面的挑战.在新环境下,如何解决城市发展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命题.在此背景下,“智慧城市”成为解决城市问题的一条可行道路,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中国为什么要建智慧城市 其实“智慧的地球”本来是IBM在美国经济萧条时期提出来的,本来目的是想让奥巴马政府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以提升自身的收入,但现在看来,中国政府倒是更加重视这一观点并将之付诸实践.接下来的最大赢家很有可能是IBM.至于中国为何要建智慧城市,我认为:一方面是中国目前的发展主要以城镇化为重心,城镇化发展带来的诸多问题嗜待解决,而智慧城市很有可能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另一方面,智慧城市建设将使城市生活更加和谐,人民更加安居乐业,政府对城市的管理更加具有效力(能够掌控全局,处于维稳考虑);最后,智慧城市建设是需要不断的创新的,而中国目前正在提倡创新,由此可提升经济发展水平,扩大就业,改善环境、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面临的挑战 虽然,不断发展的城市成为拉动中国GDP增长的火车头.但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一系列挑战:截至2008年底,中国城镇人口已突破6亿,城镇化率达到45.7%,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型城市逼近120个.在人口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安全问题、交通拥堵、食品安全、医疗资源紧张、环境污染、公共卫生事件、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就业压力等城市问题进一步凸显.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认为,当前中国“智慧城市”建设面临四大挑战:首先是信息技术挑战.其次是能力亟待提升的挑战.第三,认识、习惯、制度需要适应智慧城市的应用.第四,法律环境需要调整.【城乡规划专业就业前景】

城乡规划专业就业前景(六):

1.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30分)
材料一:我国“十五”期间劳动力就业形势
每年能安排
的就业岗位
城镇每年新
增劳动力
国有企业下
岗失业人员
现有农村富
余劳动力
下岗人员构成
大龄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人员
初级和无技术等级人员
700—800万个
1000万人左右
1150万人
1.5亿人
均占40%左右
约占50%
注:传统行业出现大批下岗人员,而新兴产业、行业和技术职业需要的素质较高的人员供不应求。
 材料二: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促进再就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工作要求。十六大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小题1:(1)材料一(含注)反映了我国目前怎样的就业形势?(8分)
小题2:(2)试从政治常识角度说明我国为什么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12分)
小题3:(3)北京市“再就业明星”王兆兰说“有党和政府的关怀,有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加上个人的智慧和勇气,就没有过不了的难关,关键在于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你认为王兆兰的成功经验对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有什么哲学启示。(10分)


小题1:(1)①每年新增劳动力多,下岗失业人员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多,使得今后几年我国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3分) ②劳动者素质不适应科技进步和发展的需要,使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3分)③两者交织在一起,使就业问题的解决极为艰巨。(2分)
小题2:(2)①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的国家职能和国家机构必然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3分) ②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必须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3分)③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劳动既是公民权利又是公民义务,国家应采取政治、经济、法律等手段切实保障公民的劳动权。(3分) ④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是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重大实践,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3分)
小题3:(3)①实现再就业需要利用社会提供的有利的客观条件,同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5分) ②实现再就业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5分)(答案符合题意,均可酌情给分)

解析见答案

城乡规划专业就业前景(七):

地理必修三的基本点【城乡规划专业就业前景】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的含义
  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⑵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 面积 ,其内部的特定性质 相对一致 .(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
  ⑴地理环境的差异:
  ①地理位置差异:位于 北纬30度 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 北纬43-48度 ,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 亚热带季风 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 雨热同期 ;松嫩平原在 温带季风 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 水稻土 为主,耕地多为 水田 ,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 低于 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 黑土 分布广泛,耕地多为 旱地 ,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 高于 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 石油 等矿产.
  ⑵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①对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 水稻 等,一年 二熟至三熟 ;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 旱地 耕作业,主要种植 小麦 等,一年 一熟 .
  长三角河湖水面较广, 水产业 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 畜牧业 .
  ②对工商业: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 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 煤铁石油 等资源发展 工业,成为我国的 重化工业 基地.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
  ⑴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⑵类型: 遥感RS、 全球定位系统GPS、 地理信息系统GIS
  ⑶应用领域: 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导航等.
  2.遥感 (RS)
  ⑴概念:人们在 航空器 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怼地表物体进行 远距离的感知
  ⑵应用: 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
  3. 全球定位系统 (GPS)
  ⑴概念:利用 卫星 ,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 导航、定位统.
  ⑵作用: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 三维坐标 、 速度和时间 .
  ⑶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4.地理信息系统(GIS)
  ⑴概念: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
  ⑵应用: 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 .
  5.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遥感 (RS) 获取信息 ,全球定位系统 (GPS) 信息的空间定位 ;地理信息系统(GIS) 处理信息,分析表达结果 .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1.西北地区概况
  ⑴位置范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⑵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⑶主要景观: 干旱 是最显著的自然特征.形成 草原 、 荒漠主的景观.
  ⑷内部分异:以贺兰山为界,以东为 半干旱草原带,以西为 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
  2.荒漠化
  ⑴概念:发生在 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 地区的土地退化.
  ⑵表现:耕地、草地、林地等退化引起的 土地沙漠化 、 石质荒漠化 、 次生盐渍化 .我国 西北 地区最为突出.
  ⑶原因:
  自然因素:① 气候干旱,多戈壁荒漠 ;② 植被稀疏,多沙质沉积物 ;③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
  人为因素:
  ①根本原因: 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
  ②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3.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⑴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⑵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⑶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第二节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1.森林资源现状
  ⑴属性:既是自然资源又是环境资源.
  ⑵作用: 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吸烟除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 .
  ⑶森林分布: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2.热带雨林
  ⑴分布: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25度.集中分布在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⑵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① 地球之肺:深刻的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② 地球的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③ 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存时间最长的场所.
  ⑶雨林生态
  ①优越性:全年高温多雨,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
  ②脆弱性: 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
  ⑷热带雨林破坏
  ①根本原因: 当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 .②直接原因: 人类开发 .
  ⑸热带雨林的开发(亚马孙开发计划)
  ① 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未开发,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② 人口急剧增长,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坏
  ③ 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移民亚马孙平原、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⑹雨林的保护:在当前的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
  保护 放在第一位.① 鼓励保护性开发,如雨林观光等 ;②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③ 森林选择性采伐和更新造林相结合 ;④ 加强森林缓冲区建设 .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1.能源分类
  ⑴ 可再生能源(举例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 非可再生 能源(举例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和核能).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① 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
  ②市场广阔:一是 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 ;二是 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 .
  ③位置适中:输煤输电距离近.
  ④交通比较便利:北中南三条运煤铁路分别是 大秦线 、 神黄线 、 焦日线 .
  3.能源基地建设:
  ⑴面临挑战:①人均资源量少;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③单位产值能耗高;④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⑵采取措施: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 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以 铁路 为主, 公路 为辅;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一是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二是 发展炼焦业 .
  4.能源的综合利用
  ⑴变革原因: 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
  ⑵变革模式:结合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构建三条产业链: 煤电铝 、
  煤铁钢 、 煤焦化 .
  ⑶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①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②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③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5.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⑴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推动以 洁净煤 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⑵调整产业结构:以 重化工业 为主的产业结构是生态环境问题根源所在,①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产品向 深加工 、 高附加值 方向发展;②大力发展 农业 、轻纺工业、 高技术产业 和旅游业.
  ⑶ “三废”的治理:①废渣: 回收再利用 ;②废气: 消烟除尘,营造防风林带 ;③废水: 沉淀净化 .
  第二节 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1.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⑴重要性:决定了河流的 利用方式 和流域的 开发方向 .
  ⑵河流概况:密西西比河的 二级 支流,发源阿巴拉契亚山西坡,在肯塔基市注入俄亥俄河.
  ⑶开发注意:①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 ②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③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⑷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①地形:多山,起伏大,水力资源丰富,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②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冬末春初降水多, 夏秋 降水相对较少;③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河流落差大,水量不稳定;④矿产: 煤铁铜 等丰富.
  2.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⑴ 18世纪下半叶 :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⑵19世纪后期 :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
  ⑶ 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3.流域的综合开发
  ⑴开发的核心:河流的 梯级开发 .
  ⑵开发项目: 防洪 、航运、 发电 、 旅游 、 供水 、 养殖等 .
  ⑶成效:根治了洪灾,农林牧渔业、工业、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⑷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大规模的 水电 和 核电 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流域内 炼铝、 化学 等 高耗能 工业的发展.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1.东北地区地理条件
  ⑴自然条件:①气候条件: 温带季风 气候,雨热同期,作物一年 一熟 ,易受热量的影响.(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
  ②地形分布:高原( 畜牧业 )、平原( 种植业 )、山地( 林业 )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
  ③土壤: 黑土、黑钙土 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⑵社会、经济条件:①良好的 工业基础 基础;②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 外向型 农业;③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地广人稀),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2.农业布局特点
  ⑴耕作农业区 :①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区;②主要农作物:小麦 、 玉米 、 水稻 等.
  ⑵林业和特产区:①林业:主要分布在 大小兴安岭和 长白山 区.
  ②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 鹿茸、人参 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⑶畜牧业区:①主要分布在 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 ②畜种: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 三河牛 、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3.东北商品粮基地
  ⑴生产特点:① 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② 地区专业化 生产.
  ⑵其他知识:① 三江平原 商品率最高;②国营农场, 机械化程度 最高.
  4.农业发展方向
  ⑴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 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加快发展 商品粮豆等的生产 ,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 绿色食品基地.(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能力.)
  ⑵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 生态农业和 舍饲 畜牧业,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 集约化草食性 畜牧业.
  ⑶山区农业 : 森林资源保育 ,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 原料及产品加工 并举的转变.
  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
  1.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及地理条件
  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①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②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⑵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最先 改革开放 的地区,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⑶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⑷全国最大的 侨乡 之一.
  2.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
  ⑴工业化的推进:①第一阶段:1979—1990年, 劳动密集型 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 ②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 高技术产业产业逐渐取代 劳动密集型 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
  3.问题与对策
  ⑴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与长三角相比 产业基础 、 科技实力 、人才队伍和 市场腹地 都处于劣势)——产业结构调整: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以产业基础较好的 广州 市为基地,发展 汽车 、钢铁、 石化 、造船等原材料工业与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产业升级.
  ⑵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落后,缺少 分工合作 )——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构建以广州、 深圳、 香港 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⑶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酸雨、水质型缺水、噪声等)——加强规划与管理.
  ⑷ “城中村” :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
  第五章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⑴自然原因:① 区域分布不均匀 ;②自然资源一般 不具流动性 .
  ⑵经济原因: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区域资源供求不匹配.
  西气东输: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建设从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输气管道.
  2.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⑴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①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对能源 需求量大 ,但是能源相对 短缺 ,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②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能源资源 蕴藏丰富 ,需求量 小 ,能源优势难以发挥.  ⑵调整能源消费结构:①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 煤为主,易引发 酸雨 等环境问题;②北煤南运对我国 南北向铁路运输 带来很大压力.
  ⑶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①天然气分布西多东少、北多南少;②四大气区是新疆(塔里木、准噶尔)、青海(柴达木)、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鄂尔多斯);③ 东部油气开发已到中后期,西部是 战略接替区 ,发展战略是 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
  3.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⑴对中西部经济发展(输出地)的影响:① 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②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③ 有利于西部地区能源气化,缓解因植被破坏对环境的压力 .
  ⑵对东部经济发展(输入地)的影响: ① 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状况,促进经济发展 ;② 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能源结构, ;③ 有利于净化大气环境④ 促进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
  第二节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⑴产业转移
  ①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②分类:区域和国际产业转移.
  ③目的: 降低成本,扩大销售市场,追求更高利润 .
  ⑵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①劳动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② 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 ③市场因素; ④其他: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国家政策调整、地价昂贵、环境污染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⑴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①发达国家 使国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 ;②发展中国家 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 .
  ⑵ 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不同经济水平的国家发展不同阶段的产业①发展中国家发展处于 成熟期或衰退期 的产业;发展中国家占据利润低的加工环节.②发达国家发展处于 开发期或增长期 的产业;发达国家占据利润高的设计和营销环节.
  ⑶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产业转移伴随着 污染 转移和扩散,发展中国家应注意 产业转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
  ⑷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①发达国家 产业转移常常引起失业人口增加 ,如日本;②发展中国家 接受产业转移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

城乡规划专业就业前景(八):

现在城市的发展和乡村的发展是怎么样的

近20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长的同时,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也明显拉大.然而,对教育差距状况怎么样,人们却没有多少认识.在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中期报告会的首场报告中,由袁振国承担的《我国转型期重大教育政策问题案例研究》通过详细的数据分析表明:教育经费指标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与经济指标的差距一样,仍然在加大.从经济差距的情况看,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是最现实、最直接的经济指标,它最能够反映人们的实际生活水平.袁振国的课题组在报告中说,他们通过东部三个典型地区北京、天津、上海和西部五个典型地区广西、贵州、云南、甘肃、青海1996年与2002年农村、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比较发现,无论是地区间还是城乡间的经济发展水平都在不断拉大.通过数据对比分析看到:从地区差距看,东西部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差距从1996年的2.84倍扩大到2002年的3.73倍;东西部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差距从1996年的1.52倍扩大到2002年的2.29倍;从城乡差距看,东部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差距从1996年的1.99倍扩大到2002年2.34倍;西部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差距从1996年的3.73倍扩大到2002年3.82倍.就教育差距而言,由于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是教育经费的最主要来源,更是体现政府教育投入程度的指标.因此,课题组拿相同时期、相同地区的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进行比较发现,教育经费无论是地区间还是城乡间的差距拉大的程度都大于人均消费水平的差距.通过相关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东西部小学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的差距从1996年的3.5倍扩大到2002年的3.85倍;东西部普通初中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的差距从1996年的3倍扩大到2002年的3.39倍;东西部高中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的差距从1996年的2.8倍扩大到2002年的2.92倍.同时,城乡间预算内的教育经费差距也在拉大.课题组通过拿不同时期城乡生均经费与农村生均经费进行比较,推论出城乡间的差距.课题组以北京、天津、上海三市的有关数据为例进行一下比较:北京、天津、上海1996年小学生均预算内经费是农村的1.14倍,到2001年这个比例扩大到1.17倍,而这期间三地城乡小学生均预算内经费的差距估计扩大到近两倍.

城乡规划专业就业前景(九):

东京市目前是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的核心城市,远郊出现许多卫星城.读图,完成5-6题.
东京市的空间扩张模式给城市规划带来的有益启示是(  )
A. 解决大城市交通拥堵的最好办法是规划放射状交通干道
B. 中心区不保留绿化带,以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
C. 在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等方面实行城乡统一规划
D. 乡村一城市转型的根本动力是大都市郊区的卫星城建设

A、交通运输网的布局格局并不是根本解决交通拥挤的办法,相反,发展公交、控制城市发展规模、控制个体交通工具的大量使用更为有效,故不符合题意;
B、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确立,其根本在于“付租水平”,故不符合题意;
C、在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等方面实行城乡统一规划,故正确;
D、乡村、郊区的城市化发展应得益于城市职能的分化、企业人员的外迁等.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城乡规划专业就业前景

http://m.zhuodaoren.com/shangji864391/

推荐访问:城乡规划就业前景分析 2017城乡规划就业前景

女性创业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江苏人代会2018第四次会议 下一篇:江苏二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