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机构编制管理条例

2018-09-04 创业资讯 阅读:

地方机构编制管理条例(共10篇)

地方机构编制管理条例(一):

关于地方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
A.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体制   B.地方政府在设置机构时应当充分考虑财政的供养能力   C.县级以上政府的行政机构可以要求下级政府设立与其业务对口的行政机构   D.地方事业单位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办法,由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发布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第4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机构编制工作,实行中央统一领导、地方分级管理的体制。故A项错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第6条第2款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机构编制、人员工资与财政预算相互制约的机制,在设置机构、核定编制时,应当充分考虑财政的供养能力。故B项正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第7条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不得干预下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设置和编制管理工作,不得要求下级人民政府设立与其业务对口的行政机构。故C项错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第29条规定,地方的事业单位机构和编制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拟定,报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后,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布。故D项错误。

地方机构编制管理条例(二):

编制法的内容包括( )。 (多选题)
A. 规定编制管理的机构及其职责权限 B. 阐释编制工作的发展历程
C. 规定编制的提出、审查、论证、批准的程序 D. 总结编制工作经验

AD【地方机构编制管理条例】

地方机构编制管理条例(三):

水文局、水利局和水务局到底是什么关系

  水文局
  全称水文水资源勘测局,负责防讯抗旱、测流、降水、地下水观测、水环境监测方面的工作!
  水利局
  1. 贯彻执行党和国家以及市委、市政府有关水利、水电等工作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起草地方性法规
  议案、政府规章草案和有关规 范性文件并监督实施.
  2. 拟定并组织实施全市水利工作的方针政策、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
  3. 统一管理全市水资源(含空中水、地表水、地下水).组织拟定全市和跨区县(自治县、市)水中长期供
  求计划、水量分配方案并监督 实施;组织有关全市国民经济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及其它重大建设项目的水
  资源和防洪的论证工作;组织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费 征收制度;发布重庆市水资源公报;主管全市
  水文工作.
  4. 主管全市节约用水工作.拟定全市节约用水政策,编制节约用水规划,制定有关标准,组织、指导和监督
  全市节约用水工作.
  5. 按照国家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拟定全市水资源保护规划;组织水功能区的划分和向饮
  水区等水域排污的控制;监测 江河湖库的水量、水质,审定水域纳污能力;提出限制排污总量的意见.
  6. 组织、指导全市水政监察和水行政执法;协调并仲裁部门间和区县(自治县、市)间的水事纠纷.
  7. 拟定水利行业的经济调节措施;对全市水利资金的使用进行宏观调节;按有关规定监管水利国有资产;指
  导全市水利行业的供水及多种 经营工作;研究提出有关全市水利的价格、税收、信贷、财务等经济调节意
  见.
  8. 负责全市水利工程建设的行业管理.组织编制、审查大中型水利基建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组织
  拟定水利行业技术质量标准和 水利工程规程、规范并监督实施.
  9. 负责全市水利设施、水域及其岸线的管理与保护;组织指导全市江河、湖泊、滩涂的治理和开发;组织建设
  和管理大中型或跨区县(自 治县、市)的重要水利工程;组织指导全市水库、水电站大坝的安全监管;指
  导全市水利工程移民工作.
  10. 指导全市农村水利工作;组织协调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管理指导乡镇供水、农村人畜饮水工作.
  11. 主管全市水土保持工作.研究制定全市水土保持规划并组织实施,组织全市水土流失的监测和综合防治.
  12. 负责全市水利方面的科技、教育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指导全市水利队伍建设;指导行业安全
  生产工作;组织重大水利科学 研究和技术推广.
  13. 承担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的日常工作,组织、协调、监督、指导全市防洪抗旱工作,对江河和重要水利水
  电工程实施防汛抗旱调度.
  14. 在市政府电力综合管理部门统一指导下,制定或参与制定水利行业的水电及电网规划并监督实施;组织
  实施农村水电电气化建设;指导 水利行业水电管理,监管水利电业国有资产.
  15. 承办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水务局
  是市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主管全市防汛防旱,是涉水事务的综合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全市水务工作,承办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其它事项.
  主要职责
  (一)负责贯彻实施《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江苏省水资源管理条例》和《江苏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等涉水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方针政策,参与制定地方性涉水政策法规,并监督实施.实行依法治水、依法管水.
  (二)组织制定全市水务发展规划、中长期计划和年度计划并监督实施;组织制订全市主要河道、水库、冲坝的区域综合治理规划,水资源保护、防洪、排涝、供水、节水、水土保持等专业规划;组织有关国民经济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及重大建设项目中有关涉水项目的论证工作.
  (三)统一管理全市水资源(含空中水、地表水、地下水);组织拟定全市水中长期供求计划,水量分配方案并监督实施;组织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费征收工作;负责地下水储量审查、水功能区划分和水域的水量、水质监测工作;组织发布全市水资源公报、水质简报等;审定水域纳污能力,提出限制排污总量的方案并监督实施.
  (四)负责全市城乡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和回用以及地下水回灌等设施的建设和管理;负责供、排水等涉水事务的行业管理;统一管理城乡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工作,制订有关政策和标准,并监督实施.
  (五)负责全市水行政执法和水政监察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依法或受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市政府委托协调部门之间及乡镇之间的水事纠纷;查处水事案件;负责有关水行政复议受理和行政诉讼应诉工作;负责法律、法规等确定的水行政性规费征收,水利工程水费的计收和使用管理,负责指导系统灌溉水费方案制定和征收使用、管理.
  (六)负责监督和管理全市范围内的河道、水库、塘坝、沟渠等水域及其提防、岸线和桥、涵、闸、站、坝等水工程的维修和养护;加强各类水利设施的管理和保护;搞好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
  (七)负责全市水务系统财务会计和审计工作;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订有关水价、水费等方面政策;负责有关水务资金的计划、使用、管理及内审监督;负责水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管理和监督工作,负责水利经济的行业管理.
  (八)负责组织水工程建设目标任务的实施;指导和协调农村水利计划的实施;研究制定水土保持规划措施并组织实施;全面加强全市农村水务服务体系建设,组织水务科技教育和培训,积极推广应用新科技、新工艺、新材料、大力推进对外经济技术合作.
  (九)指导全市水工程的基本建设工作.组织编制、审查全市水工程建设项目建设书、可行性研究报告.负责组织和协调城市建设中涉及水工程设施的配套工作,组织重点水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
  (十)负责机关和局属单位的人事、劳动工资、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和全市水务行业的职工队伍建设.
  (十一)承担市防汛防旱指挥部的日常工作;编制全市防洪排涝抗灾预案,组织、协调、监督、指导全市防汛防旱工作.
  (十二)承办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地方机构编制管理条例(四):

列举中国古代各朝的行政制度.

中央行政制度
1,秦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
2,唐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
3,北宋设二府三司
4,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设厂卫特务机构;
5,清设军机处
特点与趋势:中央官僚机构日趋完善形成严密体系;君权加强,相权削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二)地方行政制度
1,西周——分封制
(1)形成与演变:周朝建立以后,为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周天子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并规定了诸侯享有的权利和对周天子应尽的义务.春秋时期,随着周天子势力的衰微和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分封制名存实亡.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被郡县制取代.
(2)特点:目的是为了巩固奴隶贵族专政的国家政权.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周初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齐,鲁,燕,卫,晋,宋等.
(3)影响:分封后的诸侯国环绕周王室,起到了拱卫周王室的作用.分封使周朝的势力扩大到沿边地区,从而发展了疆域,使西周成为地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由于分封制维持了地方诸侯国相对独立的地位,因而当周王室势力衰微时,他们便借机发展自己的势力,从而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
2,郡县制
(1)形成与演变:春秋后期,郡县制开始出现;战国时期,郡县在各诸侯国普遍推行;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秦以后各朝代,在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上一直沿用郡县制,只是形式上有所变化.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了王国问题.东汉地方行政机构转变为州,郡,县三级.
(2)特点: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命,他们负责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等.
(3)影响:郡县制的实行标志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3,猛安谋克制
为了加强统治力量,阿骨打推行猛安谋克制.猛安谋克制作为基本社会组织,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各户壮丁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出征.这种兵农合一的制度,对金的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4,行省制度
(1)形成与演变:元政府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行中书省",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明朝虽废行省,设三司,但地方行政区划习惯上仍称为"行省"或"省",这种称谓一直延续到今天.
(2)特点: 各行省都是中央政府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直接对中书省负责,行省制度作为一种军,政,司合一的地方行政制度,其长官在中书省的直接领导下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军政和司法权.
(3)影响:行省制度的建立,适应了元政府管理空前辽阔疆域的需要,从而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由于各行省直接隶属于中书省,和中央关系密切,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行省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
5,土司制度
元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宣慰司,土知府等各级政府机关,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允许其世袭.但他们必须忠于朝廷,按时向朝廷交纳贡赋,这就是土司制度.明朝沿袭这种方法.永乐年间,西南地区的两个宣慰司叛乱,明朝派兵平定以后,设贵州布政使司,从此贵州成为省一级行政单位.这种取消土司衙门,改有朝廷派遣流官直接统治的变革,称为"改土归流".明朝实行改土归流的地区有限,西南大部分地区仍然实行土司制度.
康熙年间,平定三藩之乱为推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创造了条件.1726年,雍正帝在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地,大量委派流官代替土司.
6,八旗制度
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按军事组织形式,把女真人编制起来,在贵族控制下进行战争和生产活动,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八旗制度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巩固了努尔哈赤的统治地位.
7,明朝在西藏设立卫所和僧官制度.清朝确立了对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同时确立了驻藏大臣制度.

地方机构编制管理条例(五):

明朝的政治和军事制度?

1经济制度 与历代明君一样,朱元璋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实行安养生息的经济政策,毕竟在那时候,农业是不可争议的经济基础.而且,朱元璋是“草寇”出生,自然懂得百姓的需要,他们并不在乎谁坐在龙椅上,只在乎给不给条活路,日子能不能过得好一点,哪怕一丁点.明朝采取奖励垦荒,实行民屯、军屯、商屯等屯田制度,兴修水利,在全国推广桑、麻、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等一系列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成功地使明朝社会经济较快地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他竭力主张通过发展生产,“阜民之财,息民之力”,给民“实惠”,以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他还下令清丈土地,编制赋役黄册、鱼鳞图册,建立里甲及粮长制,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他的限制和打击旧豪族地主、规定工匠轮班制、放松对手工业者的人身控制等政策,对恢复和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也起了促进作用.这些都为后来的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这么说,后来明成祖(永乐年间,永乐大典及郑和下西洋,应该都知道吧)统治时期的强盛及“仁宣之治”都或多或少拜太祖皇帝所赐.2官吏制度 明初,朱元璋基本上沿用了元朝的制度.不过后来,在元朝官吏制度的基础上,陆续做了不少改动.取消中书省,废除了千多年来的宰相制度,分权于中央所设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为了加强对军队的控制,分散将领的军权,废大都督府,设五军都督府:中、前、后、左、右军都督府;设御史台(后改为都察院)作为中央监察机关;废除行中书省,在地方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管地方民、刑、兵之权,作为地方最高权力机关,不过明朝后期向地方派驻总督,巡抚等官员统领地方政务军务;最为特别的是,朱元璋建立了特务机构-锦衣卫(后来明成祖设东厂,明宪宗设西厂,明武宗有内行厂)来监视官员的言行.锦衣卫及东厂想必喜欢看古装剧的都能耳熟能详.无孔不入的锦衣卫加上当时法令(凡是发现有贪赃害民的官吏,百姓可以直接擒拿送至京师;若是有敢阻挡者,即行灭家灭族)确实对治理官吏贪污腐败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造成了很多的冤案及滥杀无辜.朱元璋对贪污腐败官吏的严厉惩治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其残酷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将在下面四大案中详细讲.3军事制度 卫所制是最主要的军制.卫所制为在全国各地军事要地设立卫所驻军,卫有军队五千六百人,其下依序有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及小旗等单位,各卫所都隶属于五军都督府,亦隶属于兵部,有事从征调发,无事则还归卫所.军队除了戍守外,还要屯田,这种军队自给的方式在宣宗以后已无法维持,战斗力日渐下降,有利有弊.为了达到控制军队的目的,明军兵制实行分权管理,军队的军籍属于五军都督府管,各省有自己的都指挥使作为地方长官,负责平时训练组织.中央政府的兵部负责人事、参谋和调遣,一有兵事,则由兵部派出总兵官去指挥都指挥使和卫所兵作战,作战完毕则交出军权.这样,都指挥使、都督府和总兵,都无法全面控制,有指挥权的平时不和军队在一起也无固定下属,军权牢牢控制在国家机器手里,即控制在皇帝手里.所谓“将不专兵,兵不私将”.这样虽然有效的防止了军队叛乱,但同时也削弱了指挥官对军队的控制力,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明朝一般由文官统领武将,并由太监监军,过于重文轻武,兵户社会地位不高,尤其在明朝后期,除了军事重镇外的一些卫所兵,训练荒废,只知道屯田,其战斗力几乎与民兵无异!

地方机构编制管理条例(六):

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政治制度是什么

均田制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土地制度,产生于北魏,继之后的北齐、北周以及隋唐都承袭了这一制度.随着地主经济的发展壮大,土地兼并也随之日益严重.均田制形同虚设;到了唐代中叶,均田制终于退出历史舞台.
-------------
均田制实行的先决条件:均田制是授田给百姓,户籍正确为实行的先决条件,因此,实行之初先清查户籍,以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五里为一党,以便于授田与征税 2.意义: (1)均田制鼓励耕者有田,部曲.佃客自国家领得土地,向国家纳税,转为国家编户,政府收入增加,以自耕农为主的农业社会逐渐建立起来 (2)均田是授田给人民,有为民置产的精神,授田的原则是依劳动力多寡,所以男女授田数量不同,而奴婢.牛也可授田(丁牛一头授田30亩),每户牛限4头,北魏时期奴婢授田人数不限制北齐才加以限制 (3)由于奴婢也授田,豪强之家可藉畜养奴婢获得更多的田地,他们的利益并未被完全铲除,或许因此使均田制的实行并未遭遇强大的阻力 (4)政府授露田与桑田,可说是土地公有与私有的折衷措施 (5)劳动力与土地结合,奖励人民到人口稀少的地方开垦,耕地面积增加,有助于中原农业的恢复 3.沿用:北齐.北周.隋.唐继续实行均田制,隋代所受露田加倍(丁男80亩.妇女40亩),唐代改称口分田与永业田,数量与隋相同,但妇女不授田.
---------------------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1.远古社会由“刀耕火种”发展到“石器锄耕”;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
2.中国古代的土地制是怎样演变的?
2.原始社会实行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度;夏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战国时期,井田制被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曹魏时期曾经实行屯田制;北魏到唐朝中期,实行均田制.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小农经济是长期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
君主专制制度: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它脱胎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制.宗教祭祀与军事征伐是君主专制的头等大事,即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古代中国的“王”字,有两种解释.一是董仲舒的看法,参通天地为王;二是甲骨文中的“王”,为斧的象征,故而历史传说中的周公“负斧依南向而立”.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是:
1、经济基础稳固:经济基础主要在于两点:土地国有;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2、皇帝总揽天下大权,包括行政、财经、司法、军事的权力,同时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
3、皇帝拥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官僚制度的趋向是皇帝任用亲信随从以取代和驾空庞大的官僚机构.皇帝相信的是身边的仆从,而不是正常的决策行政系统.针对相位即外朝亦即正常的行政办事机构,常采取两种方法以制约其行政职能:一是架空,二是分权.因此,秦汉时代建立的丞相,魏晋时代就被尚书取代;魏晋后期更是出现了中书省,取代了尚书;东晋时代出项了门下省,取代了中书省;明代的内阁、清代的军机处,同样是内朝挑战外朝的例子.古代正常的行政决策制度,有朝议制度、谏议制度,而这些在内朝决策中荡然无存.
4、中央对人身控制严密:(1)最早实行人口统计和户籍管理,如“什伍组织”,把百姓编入什伍之中(管仲制定,以10家为一什,以5家为一伍,什有会长,伍有伍长,对基层进行控制,有上报制度、惩罚制度);再如商鞅“连坐法”,把伍、什通过户籍办法编制起来,相互告发和同罪连坐.一般来说,郡县长官为皇帝直接任命,郡县之下有乡(10亭为一乡)、亭(10里为一亭)、里(25家为一里)、什、伍等组织,它们管理人民、土地和赋税,使农民固定在土地上.结果是使得平民失去流动的可能

地方机构编制管理条例(七):

实行耕地保护的意义、措施和途径
有知道的回答下,

保护耕地的意义是由耕地的重要性所决定的.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工业特别是轻工业的原料主要来源于耕地;其次,耕地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耕地为农村人口提供了主要的生活保障,是城市居民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我国是有12亿多人口的大国,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积仅1.59亩,只占世界人均耕地的44%,而且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均耕地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还会进一步减少.所以,在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中,必须采取世界上最严格的措施,对耕地进行特殊保护,稳定一定的耕地面积,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否则,别无出路,也没有选择.
耕地保护措施
一、坚持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是《土地管理法》确定的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的基本制度.通过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和土地利用计划的安排使用土地,严格控制占用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实现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合理利用,从而保证耕地数量稳定
二、强化耕地占补平衡管理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是保证耕地总量不减少的重要制度
推广实行建设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的项目挂钩制度,切实落实补充耕地的责任、任务和资金;加强按项目检查核实补充耕地情况,确保建设占用耕地真正做到占一补一;推进耕地储备制度的建立,逐步做到耕地的先补后占;强化耕地的占补平衡管理,这是耕地保护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三、严格耕地保护执法
四、严格执行城市用地规模审核制度
严格控制城镇用地规模,实行用地规模服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建设项目服从城镇总体规划的“双重”管理,充分挖掘现有建设用地潜力,逐步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由外延发展向内涵挖潜转变,才能切实保护城郊结合部的耕地资源.
五、建立有效的土地收益分配机制
建立有效的土地收益分配机制,关键是要认真执行和落实《土地管理法》有关规定,确保新增用地的有关费用按标准缴足到位,使新增用地特别是占用耕地的总费用较以往真正有大幅度的提高,从而抑制整个建设用地的扩张.因此,一是要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确定的征地费用标准和耕地开垦费标准;二是要执行好财政部与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缴使用管理办法》,确保足额、及时收缴;三是要建立保护耕地利益奖惩和补偿制度.
六、建立耕地保护动态监测系统
首先应着眼于地面人工监测系统,主要是:①加强完善土地变更登记,及时汇总,及时输入,这是信息库更新的重要来源;②建立合理的观察网,进行定期观察或定点固定观察;③建立自上而下校核和自下而上反馈的信息传输体系,以便不断地获取和检验信息.同时,应充分应用现代遥感等高新技术,及时监测耕地变更状况,尤其是城市周围的耕地利用情况,为耕地保护决策和执法检查提供科学依据.
七、引入耕地保护的社会监督机制
耕地保护途径

近几年来,我国政府对土地加大了管理力度,完善了土地宏观调控体系,《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已与2002年完成,实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提高其土地质量,对城市土地实行总量控制,基本农田实行五不准,采取严厉的措施整顿土地市场,2003年撤消开发区3763个,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人们认识不一,乱占、乱批、滥用土地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禁止,同时,因自然因素的影响,土地的质量也在下降,为此,应采取以下之措施.

1.提高开发深度,保护耕地资源.首先,正确处理好建设与耕地保护的关系,对于经济发展占用耕地,理想的目标是,以尽可能少的占用耕地面积,实现高度集约化的土地利用,使有限的农田绿地得以保存,从而满足社会对农产品增长的需要.非农占用耕地的扩大,在现在经济起飞的阶段不可避免,强行禁止的政策只能导致本地本应加快的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被人为地拖迟,关键是我们应在建设过程中抵制乱征、乱占、滥用和浪费撂荒耕地倾向.其次,要建立专门机构,加强统一领导、规划和管理.第三,编制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和建设规划,国家要建设,耕地要保护都是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有效克服经济建设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统一规划布局,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对策选择.一方面要编制和制定落实各类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和耕地保护条例及有关政策,通过规划和立法的方式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另一方面要编制国家建设与布局的总体规划,在基本农田保护区之外划定开发区,对各类开发区的建设数量、区域布点、占地规模、功能结构、开发性质等进行统一的界定.一切未纳入统一规划的都应被视为非法而不予承认与批准,凡私自建立起来的坚持予以取缔.第四,改造旧城区,优化城市土地资源配置.通过合理布局,改造旧城区,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单位土地面积效益,扩大城区的容量.

2.优化土地环境,全面发展经济.第一,着眼土地、山林、草地、水面、荒山的综合治理,进行生态修复工作,满足生态反馈的要求,在治理中要林草先行,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退耕还林条例》执行,对25度以上的耕地坚决退耕还林、还牧、还果,对土地开发治理,采取国家、集体和个人一起上的办法,相互配合,多方扶持.第二,发挥多学科优势,减免土地灾害,防御国土灾害的综合体系不仅包括土地资源学,还包括水利学、国土经济学、建筑与城市建设环境工程学、结构工程学、生态学、林学、水产学、畜牧学、地理学、土壤学、地质学、大气学、信息学和灾害学,应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让它们共同献计献策,从而奠定有关防御国土灾害的综合体系的理论基础,用以指导有关的实践活动,在统一规划的原则下,制定防御灾害的综合规划,因地制宜,让防灾减灾系统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效而科学的防灾综合体系.第三,制定土地开发的优惠政策,使开发者得到更多的实惠,使政策措施和治理措施紧密结合,在短期内尽快恢复植被和增强抗御风沙、防止水土流失的能力.第四,国家增加对治理土地环境的投入,认真抓好天然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建设工程、长江和黄河水土保持工程、平原绿化建设、农村薪炭林建设和“三废”环境改造等,通过工程、耕作和生物措施,增加对土地的投入.第五,大力发展专业性土地开发合作经营组织.发挥各种各样的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加以宏观引导和管理.第六,对农户搬迁以后的旧庄基,要及时收回,集体统一整修,并入基本农田,多渠道节约耕地.第七,对土地要因地制宜地进行科学开发和利用,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工则工,开拓农业生产新领域.第八,有计划地开发利用一部分土地来发展工业、交通、城镇和其它事业,特别是在北京、上海、天津、深圳和重庆等大城市,利用土地发展房地产业和第三产业,经济欠发达地区,可以由小到大,脚踏实地逐步发展.

3.调整土地结构,努力提高效益.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就是调整种植业内部各部门的用地比例,根据实际情况,主要应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调整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用地比例,提高经济作物尤其是名特优新作物的用地比重.其次,调整种植业与畜牧业用地比例,需要调整一部分耕地种植饲料作物,或通过改革耕作制度扩大饲料作物播种面积,为畜牧业提供较充足的精饲料和青饲料.第三,调整各类作物内部结构,粮食作物应适当压缩,增加经济作物用地结构应从市场需求出发,结合考虑生产条件,扩大畅销利大高产的优势作物,控制和压缩滞销低产的作物.第四,充分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及林果、畜牧、药材、土特产等,可以兴办一批乡镇企业和二、三产业.第五,从我国的土地资源生产布局看,应把发展旅游业作为一项重大的产业加以建设.要在“重在自然、贵在和谐、精在特色”方面动脑筋,从自然景观、民族文化、民俗风情着手,认真做好发展规划,在基础设施建设、对外宣传、旅游产品开发、景点建设、服务管理等方多下功夫.第六,以改造乡镇驻地为重点,使驻地建设企业的资本存量转移与重新组合,发挥巨大资本存量的再投入作用,缓解土地资源资金不足的困难,推进新兴消费产业的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

4.采取综合措施,扭转恶性循环.首先,应对工业生产的内外环境进行整治,行政、经济、法规三位一体,解决包括城市在内的工业品污染问题,对超标污染加强监测,限期治理.在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时,严格审批制度,控制新的污染.第二,在对化肥、农药污染治理上,一要多肥种配合并在生产前进行原料的精选,二要以高效低毒易分解的农药和生物农药的生产代替高毒低效且残留的农药生产.三要加强新肥新药研制和推广,达到低成本和少公害或无公害的目的.第三要治理水土流失和沙化,可采取耕作措施、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三结合方法,同时要植树种草和优化结构,使水土保持、防沙治沙和三料短缺问题的解决得以统筹.第四,对地质灾害严重地区,要增加人工植被,城市建设要合理布局,加强斜坡建筑管理,防止新的人为的破坏,要治坡与治水相结合,综合防治城市环境地质灾害.第五,对盐碱化地区,则必须推广增施有机肥,以沙压碱和容土压沙等科学改良土地的方式,杜绝大水浸灌.第六,改革农村能源结构,根据各地能源资源、自然条件、居民生活水平、交通状况和消费结构等进行区划和规划,找出多种途径,实行工业能源与农村多用途薪炭林并举的方针.第七,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实现大地园林化,搞好自然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促使林地生态环境不断向高效平衡的方向发展.第八,要在国家统一规划下,适当扩大绿肥播种面积,增强农业投入,增施有机肥,牢固树立用地养地相结合的观点,提高土地生产力.

5.整顿土地市场,科学出让土地.近年来,对土地市场进行了整顿,非农用地实行“六不报批”制度,即对土地市场秩序整顿工作验收不合格的不批;未按规定执行建设用地备案制度的不批;城市规模已经达到或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指标已用完的不批;已批准的城市建设用地仍有闲置的不批;未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建设用地预审的不批;建设项目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不批.为此在城市中要实现土地有偿利用,允许使用权合理流动.其目的是把土地推向市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土地使用制度,运用使用权出让金和税费这个经济杠杆,对土地使用者进行制约,形成一种节约用地、合理地自我约束机制.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不仅为各级政府开辟了新的财源,加快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投资环境,而且优化了土地资源配置,加强了土地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

土地价格要适应经济发展形势,就是要反映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投资环境,符合价值规律的要求,科学地计算土地经济价值.因此在建设中:首先应该成立土地估价委员会,对城镇土地进行分等定级、测算地价、修订编制区域性基准地价,对土地使用权出让,企事业单位土地随地而建筑物转让、入股、出租,生产基地转让等地价进行评审、监督和管理.其次,要建立分布地价制度,由国家及地方政府按评估基准地价的要求,定期发布地价公告,为投资者快速提供准确的数据,这样既有利用银行作出贷款的估计,又为政府判断价格是否合理提供了依据.最后要完善土地出让转让登记申报制度.对土地市场中的出让、转让、抵押、出租等必须经过登记.出让受让双方必须申报成交价,并应同时附上有关职能部门对土地作价测算,使用效益分析的评议书,由土地管理部门进行审核批准后,才能生效.政府通过优先购买权力和冻结地价的办法,防止地价的过高或过低的波动.

6.增强“惜土”意识,造福子孙后代.首先,要开展国土危机教育,更新传统观念,唤起人们对土地问题的忧患意识,增强国情、国策和法制观念,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建立起强大的自我约束和社会监督机制.其次,是增强全民族的“惜土”意识.中国政府已将每年的6月25日确定为“土地日”,每年通过宣传活动,采用口头讲解,版画宣传,典型引路,形象教育等形式普及土地资源知识,集中力量大抓,统一部署,全面动员,造成强大的声势和社会舆论.第三,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群众性宣传教育.有计划地利用多种形式举办土地法规知识培训班,对乡村干部进行重点培训,土地部门应积极主动地与教育部门配合,从基础抓起,在小学搞国土观念教育的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开.第四,规范管理土地.建立健全规范化管理制度,是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根本保证,在实施过程中,应坚持“调查、论证、规划、计划、申报、审批、检查、验收、统计、登记、建档、发证”十二个程序,把握好调查论证、规划计划、申报审批、检查验收、统计登记、建档发证六大环节.第五,像抓计划生育工作那样,把土地管理工作抓好.认真执行《土地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业法》,加大执法力度,争取社会各界对土地管理与保护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地方机构编制管理条例(八):

下列行为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是
A伐木时,伐大树,不伐小树,并且及时补种树苗 B捕鱼时,捕大鱼,不捕小鱼,并且在鱼的繁殖季节休渔 C在西部大开发中,要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D开矿时,挖大矿富矿,不挖小矿贫

  绿色会计与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经济社会的一种新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含义就是强调可持续发展是既要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种新的发展观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注意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科学治理.它的根本目的就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好资源和坏境,实现经济、资源和环境的“三赢”.
  现代企业是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微观主体,其成长、发展问题一直颇受关注.作为社会最基本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的企业,成为了可持续发展模式中最重要的微观主体.会计工作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建立并实行绿色会计制度.
  绿色会计的实质是要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造成的牺牲环境质量的代价,与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方法有机结合,即在生产成本中,要将废物处置费用计算在内,避免将这一笔本应由企业承担的隐蔽而沉重的费用转嫁给社会,以减少公共费用的开支.由于绿色会计的涉及面较广泛,加之某些要素不易量化,除以货币为计量单位以外,还要以实物单位和文字说明等描述性方式反映、报告、考核资源和环境成本与价值,评价企业经济活动以及取得的环境效益对企业财务成果和社会环境形成的近期、远期影响.绿色会计的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也只不过是近几年的事,我国在这方面的应用和研究就更少(王林、陶华,2001).近几年虽然有少数大企业,在会计报表说明里涉及到这方面的表述,但仅限于文字叙述方法,如企业一次投入资金若干治理“三废”,使废水处理率提高了多少,工业粉尘下降了多少,固体废物递增率下降到多少等等,这种文字性的描述不能提供确切的社会成本、社会收益等信息来考核企业对社会做出的贡献或危害,从而企业也就不能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其结果还是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使宏观经济效益不能协调一致,继而使社会整体效益下降.还是无法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了促进中国现代企业建立绿色会计制度、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将就绿色会计的内涵、绿色会计制度的建立等相关问题作一些探讨.
  二、绿色会计是我国现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式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这一论断明确了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指明了方向.要确保可持续发展这个跨世纪环保目标的顺利实现,除要加大资金投入外,更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变.这突出表现在要改变企业的生产活动无视环保问题、不再把资源的滥用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看作是一种“消耗”、一种“成本”的观念.因此,我们在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时应该扣除环保支出,才能如实反映经济发展速度.由于我国长期处于产出经济的状态,忽视了资源和环境的补偿,传统经济换算未将环境资源的消耗和补偿纳入国民经济换算体系,从而使国民经济总值等经济指标失真,其结果一方面是国民经济的虚假增长,另一方面是环境的严重破坏.许多有害于环境的工厂,甚至在国际上禁止生产的产品,至今仍在生产,投放市场,这一方面是认识不够所致,另一方面是受经济利益驱使和地方保护主义的拥戴,打着“振兴地方经济”的幌子,只顾眼前利益,对环境问题视而不见,日积月累以致后患无穷.
  企业作为社会最基本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微观主体,是资源环境问题的主要制造者,同时也是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首先促使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内容,如企业管理战略、营销战略及财务管理战略等,其中至为关键的是财务管理的绿色化,因为对于一个现代企业来说财务管理是其生存的前提和关键.它不仅是企业了解自身的现状衡量企业发展状况的根据,而且也是企业制定发展计划的基础.在现代社会一个企业只有搞好了自己的财务管理才有可能得到发展.在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的时候,处于特殊地位的企业必须首先实现可持续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首先使自己的财务管理实现绿色化,也就是说在企业内部实行绿色会计.
  实行绿色会计可以在很多方面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首先,可以科学的明确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的成本和效益范围.在传统发展模式下,企业的唯一目的就是实现自身经济效益的最优化,所考虑的成本也只是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成本(也就是物质成本、职工工资和部分自然资源成本).正是这种传统的以经济效益为唯一目的的成本观和效益观导致了资源环境问题.而在可持续发展观下的企业成本和效益的范畴则是与企业经济活动有关的社会总成本和社会总效益(在下文将详细说明).成本和效益的绿色化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前提.其次,绿色会计的实行有利于披露企业在经济活动中有关的成本和效益信息,便于社会公众了解坏境信息,从而发挥监督作用.最后,绿色会计能够将企业置于社会监督之中,是企业合理地承担社会经济责任,公平地计算成本、利益,有利于协调企业和社会的关系,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和社会声誉.宝洁、麦当劳等国际上的一些知名企业就是实行绿色会计,将自己的有关环境信息和环保措施公布于众,获得消费者的认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WRI,2003).
  三、绿色会计与传统的财务会计比较
  1.企业的基本假设不同
  会计的对象是企业的经济活动所引起的财务状况.对企业的性质不同认识会对会计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传统财务会计的基本假设是把企业当作“经济人”.按照西方经济学主流学派的观点,经济主体都是经济人,其根本目的就是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根本不考虑社会效益和自身的非经济效益.这种假设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在经济活动中低成本的使用自然资源和不计后果的排放各种污染物.不容置疑的是,从根本上说正是“经济人”的假设造成了工业社会的资源环境问题.绿色会计的基本假设是把现代企业看成是“社会生态经济人”.所谓社会生态经济人就是指现代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追求社会利益和生态(环境)利益,在经济活动中追求三者的有机统一,实现这三种利益的最优化(刘思华,2001).可见这个基本假设是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形成的.它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资源环境问题.
  同时,在会计实体上绿色会计与传统财务会计也有区别:传统会计的实体是单个的独立法人,而绿色会计实体不仅是独立的法人单位,还包括周边环境要素,即绿色会计记录、核算不仅仅局限于企业实体本身,而且要面对该实体对社会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2.绿色会计的成本范围大于传统财务会计
  传统财务会计的成本仅限于企业经济活动中市场交易所产生的经济成本,具体来说就是与经济活动有关的物质成本、人力成本和部分自然资源成本,没有或没有全部反映由于经济活动而带来的环境成本和自然资源成本.从而导致了虚夸的收益,进而鼓励了以牺牲环境、透支未来而取得当前利益的作法,无视企业的持续发展.由于成本计算的不合理使得传统财务会计不能正确反映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全部成本,也就无法为企业制订正确的政策提供正确的信息.由此可见传统财务会计的成本范围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现代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改变自己的成本范围.
  绿色会计的成本范围是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来确定的.它不仅反映
  了经济活动中的经济成本,也反映了经济活动所产生的非经济成本.具体来说,它所反映的是社会总成本.这种社会总成本由与经济活动有关的物质成本、人力成本、自然资源成本和环境污染成本组成.从而就全面的计量和揭示了企业生产活动给社会生态环境带来的后果,为企业制订正确的政策提供正确的信息.由此可见,绿色会计中的社会总成本全面地反映了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成本,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绿色会计的效益范围大于传统财务会计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就是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和减轻环境污染程度,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三赢”.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要考虑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方面一起抓.
  传统的财务会计在经济人假设的影响下,认为企业最大的目标就是实现自身的经济效益最大化,而对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影响到社会发展的非经济效益则不予考虑.很明显,在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的发展战略的条件下,这种只考虑经济效益的行为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
  绿色会计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考虑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认为只有实现三者的最大化企业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绿色会计核算的是社会总收益(社会总收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偏重一种而忽视其他的效益都不能称之为是可持续发展的企业.
  4.绿色会计的报告使用者多于传统会计
  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它要求社会公众广泛参与进来,因此,也就要求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所有相关人员都能了解企业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成本和效益.传统企业财务报告的使用者一般是与企业有着紧密经济联系的单位或个人,如企业所有者、投资者、债权人、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以及其他社会公众.这些单位或个人不仅人数少,而且仅仅只是关心企业的经济效益,无法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绿色会计报告的使用者是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所有相关人员,包括企业管理当局、投资者、企业所有者,企业所在社区整个社会、环境保护部门、企业职工及附近的居民.出于各种不同的要求和目的,他们需要了解绿色会计的会计报告.使用者的增加会促使企业不断完善自己的会计制度,从而更好的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四、绿色会计制度的形成条件
  绿色会计的形成过程是复杂的,如人们、企业观念的转变,成本、效益核算技术的改进,企业的规模,政府机构对绿色管理的要求和指导等都会对绿色会计的形成产生影响.笔者认为,应建立一套适合于绿色会计而有别于传统企业财务会计的必要条件.
  1.科学计算社会总成本和社会总收益
  社会总成本由与经济活动有关的物质成本、人力成本、自然资源成本和环境污染成本组成;社会总收益是由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构成.由于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在目前的条件下无法得出具体数据.在社会总成本中,物质成本、人力成本可以沿用现行成本核算模式的计量属性,而自然资源成本虽然在传统成本核算模式中已有所涉及,但是只包括自然资源勘察成本和自然资源开发成本.而按照自然资源经济学的观点,自然资源成本不仅应包括自然资源勘察成本和自然资源开发成本而且还应包括自然资源耗竭成本和自然资源地租,环境经济学中认为环境污染成本包括:环境补偿成本、环境污染损失成本、环境治理成本、环境维持成本和环境发展成本.人们已经设计出包括历史成本法、现实价值法等的方法以计算自然资源耗竭成本、自然资源地租和各种环境成本,但仍然无法准确的计算出全部成本.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科学合理的核算社会总成本和社会总收益,否则绿色会计制度的建立就无从谈起.
  2.合理确定环境成本的性质
  合理确定环境成本的性质一直是进行绿色核算的难点之一.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如波音公司在处理有关环境成本时就遇到环境成本应该被费用化还是应该资本化的问题(WRI,2003).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会对税务、公司报表、企业管理产生不同的影响.譬如,在波音公司内部有许多责任中心,各责任中心的业绩与责任中心的报酬是密切挂钩的,巨额环境保护指出的分摊方法自然会引起各相关责任中心的高度关注.同样,波音公司的股东也在密切关注这笔巨额环境保护支出的分摊办法,因为不同的会计处理将导致公司好几年会计报表数据的极大差异.可见,不同的环境成本处理办法给企业的影响是巨大的.
  3.建立合理的社会总成本、社会总效益核算模式
  社会总成本、社会总收益概念的改变必然要求会计核算模式的变化.与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中相比,成本和收益概念的外延和内涵都有所扩大.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增设会计科目,并进行相应的账户处理.我们知道在复式记账法里,会计帐户基本上分为:资产类账户、权益类账户、收入类账户、成本费用类账户和负债类账户.我们必须将社会总成本和社会总收益相应的归纳到上述五类账户中去.当然,在归类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如上述第二点如何合理确定环境成本的性质就是其中的一例.
  4.合理编制绿色会计报表
  绿色会计报告使用者较之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者更广泛,因此,绿色会计报告的内容更丰富、涉及面更广阔.其主要内容包括:①资源的有效利用问题.如我国灌溉农业用水的有效利用率仅30%,钢铁冶炼中水的循环利用,制造业中热能有效利用,发电传输中导体自身消耗等等,有效利用资源可以从提高利用效率着手,也可以寻求有效的更丰富的替代资源,如农业上喷灌、滴灌,还有超导体的应用等.②环境污染问题.人类的进步,生产的发达,给人们的衣食住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同时带来了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企业提交的绿色会计报告对环境污染问题应有客观的、全面的、真实的描述.③社会影响问题.企业的存在和规模的扩大,增加了当地的就业机会,加大了当地的经济投入,但同时也加剧了当地的资源紧张程度,如用水、用电等.所以,绿色会计报告不仅要反映正面效应,还应反映负面效应.
  五、结束语
  企业内部建立绿色会计制度实现财务管理的绿色化是现代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现代企业的绿色会计制度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并在实际中得到实施,包括一些发达国家,对于绿色会计制度也只是处于理论探讨之中.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确立建立绿色会计制度几个重要条件:科学计算社会总成本和社会总收益、合理确定环境成本的性质、建立合理的社会总成本、社会总效益核算模式合理编制绿色会计报表.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我们还面临着诸如绿色会计制度应该如何建立、建立以后会遇到哪些问题及这些问题对会计制度的建立会带来哪些影响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就说明今后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情愿让日子过得忙迫,也不要让日子过得无聊

地方机构编制管理条例(九):

大熊猫近年的数量
十万火急,要求大熊猫的数量变化,最好,写出年份,方便我画图,跪谢【地方机构编制管理条例】

历时4年半的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已于日前由国务院新闻办向全社会公布了调查结果.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已达1590余只,人工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161只.分布范围有所扩大,种群数量有所增加,栖息地质量有所改善.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濒危野生动物,有“国宝”和“活化石”之称,具有极高的生态、科研、文化及美学价值,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十分重视大熊猫保护工作,1988年将大熊猫列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992年批准实施了“中国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工程”,2002年启动的“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又将大熊猫列为15个(类)重点保护物种之首,《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将其列为附录I物种,世界自然基金会(简称WWF)则在成立之初,就将大熊猫选为会旗、会徽的图案物种.大熊猫已成为当今世界野生动物保护战线的旗舰和标志.为更好地开展大熊猫保护管理工作,国家林业局组织四川、陕西和甘肃三省及有关部门在1999年6月至2003年底开展了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以掌握和了解全国大熊猫野外种群、分布范围、栖息地及保护管理、分布区社会经济条件以及人工圈养大熊猫种群等现实情况.国家林业局和四川、陕西、甘肃三省对第三次大熊猫调查十分重视,专门成立了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领导小组和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专家委员会,专门制定了《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实施方案》、《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技术方法》,及《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检查验收实施办法》.抽调川、陕、甘三省57个单位的172名技术人员组成调查队,委托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负责调查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检查.野生大熊猫外业调查范围涵盖了川、陕、甘三省的57个县(市、区)以及辖区内的40个有大熊猫分布的自然保护区.调查总面积为2539789公顷,完成调查路、样线11174条.社会经济状况调查涵盖了三省的54个县(市、区)、223个乡镇.圈养大熊猫调查涉及全国23家大熊猫饲养单位.调查结果显示,全国野生大熊猫分布在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和凉山六大山系,行政区划包括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16个地(市、州)、45个县(市、区)、194个乡镇.全国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为2304991公顷.野外大熊猫种群数量为1596只(不包括1.5岁以下大熊猫幼体数量).分布面积约1398041公顷,占栖息地总面积的60.65%,当前主要受到放牧、采药、割竹打笋和偷猎的干扰.全国人工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为161只,其中70%为圈养繁殖个体.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已达40个,保护有约45%的大熊猫栖息地和约61%的野生大熊猫.调查表明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的10余年间,我国野生大熊猫分布范围有所扩大,栖息地状况有所改善,种群数量有所增加.调查也发现,当前困扰我国大熊猫保护工作的突出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的形势依然严峻;二是人为干扰对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影响依然严重;三是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依然突出.根据调查的情况,国家林业局今后将重点从四个方面深入开展工作:一是推进大熊猫保护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进一步完善大熊猫保护工程规划,编制保护管理计划,使大熊猫保护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完善配套政策,推进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一区一法”建设,提高大熊猫保护的法制化水平;建立全国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监测体系,研发全国大熊猫保护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大熊猫保护工作的科学化和信息化水平.二是完善大熊猫保护管理网络,加强大熊猫栖息地和潜在栖息地保护.在完善现有自然保护区和各级保护管理机构建设的同时,在有条件的地方,抓紧新建一批自然保护区,或整合现有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争取将90%的野生大熊猫纳入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之下.在不具备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地区,积极推动大熊猫保护走廊带建设.构建出一个权责分明、互相配合、布局合理、管理高效的大熊猫保护管理网络,综合运用法律的、行政的和经济的手段,强化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管理.开展人员培训,实施栖息地恢复等工作,提高保护管理水平,改善栖息地质量,为大熊猫的繁衍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三是加强社区共管工作,促进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协调发展.把社区共管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紧抓好,把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保护工作的全过程.在保护区与周边社区之间构建长效的沟通、互动机制,密切两者的“血肉”联系.加大社区共管资金投入,适度发展生态旅游和多种经营,妥善解决大熊猫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四是强化人工圈养大熊猫种群管理.建立健全人工圈养大熊猫种群发展机理机制,鼓励圈养单位开展大熊猫遗传物质交流,优化圈养种群质量.使圈养大熊猫种群完全脱离对野生大熊猫的依赖,满足社会对大熊猫的需求,并逐步开展人工圈养大熊猫放归野外工程.

地方机构编制管理条例(十):

请简要介绍物流标准和物流标准化,并说明有何不同

一、什么是标准? 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的文件,称为标准。该文件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经一个公认机构的批准。标准应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社会效益为目的。 二、什么是标准化? 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称为标准化。它包括制定、发布及实施标准的过程。标准化的重要意义是改进产品、过程和服务的适用性,防止贸易壁垒,促进技术合作。 标准化的基本原理是统一、简化、协调和最优化。标准化的实质是“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标准化的目的是“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 三、标准的分类 按级别,我国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四级。如:GB表示国家标准,JT表示交通部行业标准,DB33表示浙江省地方标准,Q/XXX为企业标准。 按性质,我国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性标准。如GB表示国家强制性标准,GB/T表示国家性标准。 四、标准化工作的任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的规定,标准化工作的任务是制定标准、实施标准和对标准实施的监督。 五、标准化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标准化为企业实行科学管理和现代化管理奠定基础; 在企业各分系统之间建立统一性,保证企业管理系统功能最佳; 标准化使企业管理系统与企业外部约束条件相协调,保证系统稳定运行; 标准化使企业管理经验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 六、什么是物流标准化 物流标准化是指以物流为一个大系统,制定系统内部设施、机械装备,包括专用工具等的技术标准,包装、仓储、装卸、运输等各类作业标准,以及作为现代物流突出特征的物流标准,形成全国以及和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并在行业内推广实施。 七、为什么要开展物流标准化工作 物流标准化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是提高物流效率的重要途径,是构筑全球物流的大通关必要前提条件,在国际上物流标准化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关注焦点。迄今为止,国际标准化组织已批准发布了二百多项与物流设施、运作模式与管理、物流条码标识、数据交换相关的标准,我国有关部门在此基础上也相继出台了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系列标准。这些标准是现代物流企业发展进程中必须遵循的准则,否则将导致物流系统的离散性,孤立,最终无法实现物畅其流、快捷准时、经济合理和用户满意的要求。 八、物流标准化涉及那些方面 物流设施标准化:托盘标准化、集装箱标准化等 物流作业标准化:包装标准化、装卸/搬运标准化、运输作业标准化存储标准化等 物流标准化:EDI/XML标准电子报文标准化、物流单元编码标准化、物流节点编码标准化、物流单证编码标准化、物流设施与装备编码标准化、物流作业编码标准 九、现有的物流标准 托盘标准 GB/T3716-2000托盘术语 GB/T2934-1996联运通用平托盘主要尺寸及公差(eqvISO6780:1988) GB/T4995-1996联运通用平托盘性能要求 GB/T4996-1996联运通用托盘实验方法 GB/T10486-1989铁路货运钢制平托盘 GB/T15234-19940塑料平托盘 GB/T16470-1996托盘包装 集装箱标准 GB/T1992-1985集装箱名词术语 GB/T1413-1998系列1集装箱分类、外部尺寸和额定质量(idtISO668:1995) GB/T17770-1999集装箱空/陆/水(联运)通用集装箱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idtISO8323:1985) GB/T17271-1998集装箱运输术语 包装标准 ISO3676:1983包装单元货物大小尺寸 GB/T48921996硬质直方体运输包装尺寸系列 GB/T1320191*圆柱体运输包装尺寸系列 GB/T1375792袋类运输包装尺寸系列 GB/T1514094航空货运集装单元技术要求 GB/T1523394包装单元货物尺寸 GB/T164711996运输包装件尺寸界限 GB/T1.7-1988标准化工作导则产品包装标准的编写规定 GB190-1990危险货物包装标志 GB191-2000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6388-1986运输包装收发货标志 TB/T2337-1993铁路行李、包裹运输包装标志 GB/T13385-1992包装图样要求 TB/T2974-2000国际铁路联运出口货物运输包装质量要求 装卸/搬运标准 SJ/T10466.12-1993搬运、贮存、包装、交付质量控制指南 SJ/T10466.12-1993搬运贮存包装交货质量控制指南 JT/T392-1999港口装卸工具术语 JT/T2028-1993港口重大件装卸作业技术要求 TB1936.1-1987铁路装卸作业标准作业程序 TB1936.2-1987铁路装卸作业标准桥式、龙门式起重机作业 TB1936.3-1987铁路装卸作业标准回转式起重机作业 TB1936.4-1987铁路装卸作业标准轮胎式单斗装载作业 TB1936.5-1987铁路装卸作业标准链斗式装、卸车机作业 TB1936.6-1987铁路装卸作业标准小型叉车作业 TB1936.7-1987铁路装卸作业标准人力作业 TB1938-1987铁路装卸名词术语 JT3145-1991汽车危险货物运输、装卸作业规程 存储作业标准 TB/T2631-1995铁路物资仓库技术管理规定 HG/T20568-1994化工固体物料堆场及仓库设计规定 SBJ01-1988商业仓库设计规范 条码技术标准 四一七条码GB/T17172-1997 快速反应矩阵码GB/T18284-2001 条码应用标识GB/T16986-1997 商品条码GB12904-1998 条码术语GB/T12905-2000 交插二五条码GB/T16829-1997 库德巴条码GB/T12907-1991 三九条码GB/T12908-1991 通用商品条码符号位置GB/T14257-1993 贸易单元128条码GB/T15425-1994 店内码GB/T18283-2000128 条码GB/T18347-2001 条码符号印制质量检验GB/T14258-1993 商品条码符号印制质量的检验GB/T18348-2001 储运单元条码GB/T16830-1997 中国标准书号条码GB/T12906-2001 中国标准刊号条码GB/T16827-1997 商品条码印刷适性试验商品条码符号位置车辆识别代码条码标签GB/T18410-2001 物流标准 物流单元编码标准 GB/T18354-2001物流单元的编码与符号标记 GB/T16472-1996货物类型、包装类型和包装材料类型代码 GB/T14945-1994货物运输常用残损代码 TB/T2690-1996铁路货物运输品名分类与代码 JT0019-1988运输货物分类和代码 GB/T16736-1997道路车辆车辆识别号(VIN)内容与构成 GB/T16828-1997位置码 GB/T15422-1994国际贸易单证代码 物流设施与装备编码标准 GB/T1836-1997集装箱代码、识别和标记 GB/T15119-1994集装箱常用残损代码 GB/T17272.1-1998集装箱在船舶上的箱位坐标代码 GB/T17272.2-1998集装箱在船舶上的电传数据代码 GB/T17273.1-1998集装箱设备数据交换通信代码 GB/T15419-1994国际集装箱货运交接方式代码 GB/T18366-2001国际贸易运输船舶名称与代码编制原则 TB/T2966-1999铁路运输设备分类与代码基本规定 JT0010-1984运输船舶状态代码 另有以下文件供参考: http://baike.baidu.com/view/1373393.htm
麻烦采纳,谢谢!

地方机构编制管理条例

http://m.zhuodaoren.com/shangji862319/

推荐访问:辽宁省机构编制条例 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

创业资讯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2018年生意排行榜 下一篇: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对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