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专业就业方向

2018-09-01 创业测试 阅读:

国际金融专业就业方向(共10篇)

国际金融专业就业方向(一):

英语(国际金融)
以后的就业前景

翻译此句么?
国际金融 International Finance
Future working prospect【国际金融专业就业方向】

国际金融专业就业方向(二):

商务英语和应用英语的区别

商务英语(国际贸易方向)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能以英语为工具、胜任国际贸易和其它涉外经济活动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综合英语、商务英语、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视听说、商务英语翻译、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国际商法、商务谈判技巧、电子商务
核心课程:综合英语、商务英语、商务英语写作、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
就业面向:在公司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国际贸易工作.
商务英语(国际商务方向)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能以英语为工具、胜任公司和企业的国际商务、管理和其它涉外经济活动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综合英语、商务英语、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翻译、国际贸易实务、剑桥商务英语、商务行政管理实务、商务谈判技巧
核心课程:综合英语、商务英语、商务英语写作、国际贸易实务、剑桥商务英语
就业面向: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商务管理和行政助理工作.
商务英语(翻译方向)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以英语为工具,胜任公司和企业的国际商务翻译和其它涉外经济活动的技能型涉外人才.
主干课程:综合英语、商务英语、翻译技巧(英汉)、翻译技巧(汉英)、商务英语口语、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翻译、商务口译
核心课程:商务英语、翻译技巧(英汉)、翻译技巧(汉英)、商务英语翻译、商务口译
就业方向:面向公司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商贸、翻译、接待和管理工作.
应用英语专业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高尚的职业素养、良好的身心素质和扎实的语言文化功底,具有流利英语表达及分析处理涉外信息专业的能力,熟悉客户服务和沟通,销售和管理技巧,在金融、通讯、传媒等行业从事客服管理和销售等工作的应用性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综合英语、行业英语、翻译英语、现代客服理念、商务信息统计与分析、职业生涯规划、专业见习、专业实习等.
核心课程:综合英语、行业英语、翻译技巧、现代客服理念、商务信息统计与分析.
就业方向:跨国金融、贸易以及信息企业的国际客户管理与服务、国际商业信息处理、后台管理、电子商务

国际金融专业就业方向(三):

清华大学有哪些学科

不知你问的是学科还是专业 (学科和专业涵义是不同的).我暂理解为是专业,因为学科很“空”.
以下是清华的本科专业: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人文科学实验班、社会科学实验班
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学
历史系:历史学
哲学系:哲学
社会学系:社会学
国际关系学系:国际关系学
经济学研究所:经济学
心理学系:心理学
外语系:英语、日语
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
法学院:法学
经济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企业管理系、经济与金融类、工商管理类(是大类专业,方向一般到大一才分)
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工业设计、 广告学、绘画、雕塑、艺术设计学
理学院:数理基础科学实验班、化学生物基础科学实验班
数学科学系: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
物理系:物理学
化学系:化学、化学生物学
生命科学院: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命科学与医学药学实验班
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生物医学工程
清华大学医学部 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记得招生是和别的专业分开收的,分数线也清华线要低,记得不是太清)
建筑学院:建筑学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土木工程系:土木工程
建设管理系:工程管理
水利水电工程系:水利水电工程
环境学院: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管理
机械工程系: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微机电系统工程、制造自动化与测控技术
工业工程系:工业工程
热能工程系: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
汽车工程系:车辆工程
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子工程系:电子信息科学类、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自动化系:自动化
微电子与纳电子学系:微电子学
工程物理系:工程物理、核工程与核技术
航天航空学院:工程力学与航天航空工程
化学工程系: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材料科学与工程
软件学院:计算机软件
我是在另一个大学学的机械专业,这几年就业前景还行.当然,情况年年在变.

国际金融专业就业方向(四):

英语师范方向与英语经贸方向与英语翻译方向有和不同

只是以前帮另一个有同样困惑朋友回答的,你可以借鉴一下,
经贸英语是针对商务应用方面的英语,例如商务信函、贸易、商务谈判之类的.
翻译方向就比较广泛了,经贸商务也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建议你可以多了解一下旅游英语,近年来不断走红的 旅游业 使旅游英语也成为不错的选择方向,旅游英语是有关旅游方面的英语,例如:饭店英语,导游英语等.
可根据你的兴趣还有将来想从事的职业方向来选择.
重点说说翻译英语:作为一个刚步入翻译行业的从业者,我想说几句
前景好不好关键看你学的好不好!同传、高级翻译等每个月的收入都是好几万,我们公司的一个翻译【笔译】一般每个月收入都在14000左右,她翻译的速度快,质量高.所以要是问前景怎么样,只有问你自己!
随着国际化步伐的加速,各种外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日益走俏,外语人才的市场需求很大,正是我们一展身手的好时代!北京、上海、广州、苏州等经济外向型发达城市,有很大市场,内地需求会少很多!
我上个星期六在家休息,从朋友那接了个单有5000字的中文吧,要翻译成英文,做了一整天,拿500元吧,应该说翻译也是比较辛苦的事,苦中有乐吧!任何事情不付出就没有回报的!
CATTI 2 是中级水平资格证书,拿到这个证书说明具备翻译的资格,有较扎实的翻译基础,可以胜任常规翻译和多数场合的翻译!水平嘛,大概相当于一般的英语硕士或是优秀的英语本科毕业生吧~
一般院校英语专业的本科生在校期间通过CATTI 2的很少,这个考试比专八要难不少,考试类型以英汉互译为主,也有选择题和填空题.
要当一名合格的英语翻译,需要有扎实的中英文基础,有宽广的知识面!否则,遇到专业性强的东西,你是搞不定的!即使搞定,说法也不专业!别人提到你的时候,会摇头的哦,加油,现为自己确定个发展方向,再有就是你得做好吃苦的准备!
补充:经贸英语相对好一点,首先从层次上讲,经贸英语融合了经贸知识同时又要求你有很专业的英语,就业前景比较广一点.
英语翻译只是做翻译,而且很多英语翻译是要有经济或金融背景的,所以建议选择经贸英语.
目前,大多数五百强企业都缺能把财务经贸等知识和英语融合在一块的人才.
以上只是根据本人的经历及所接触到的人和事郑重向你建议.至于数学,我想 与未来的前途相比,多下点功夫在数学上是值得的,你说对吗?

国际金融专业就业方向(五):

求规范答题
1当今国际金融危机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生的,因而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对此你的看法是
2作为劳动者,应该如何做好准备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1.这种看法是片面的,经济全球化有利有弊
积极方面: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开阔的发展空间.
消极方面: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经济全球化增加了国际风险.经济全球化意味着风险全球化.
2.劳动者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①自主择业观、②竞争就业观、③职业平等观、④多种方式就业观

国际金融专业就业方向(六):

关于世界经济概论的问题
1.论述,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2.简述,国际贸易的理论及主要内容.

  1.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和问题
  在当前世界经济平稳增长的背后,是世界经济结构需要进行深入和全方位的调整,从而有利于世界经济、贸易长期均衡和可持续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将相应地影响就业结构和数量的变化,对消费和经济增长形成不利影响.然而从长期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为经济增长、福利水平和居民消费提高提供持久的动力和保证.发达国家仍将是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的主导力量.
  当前,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和问题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各国货币政策不一
  由于近两年全球经济增长加快,需求迅速增长、通胀有所抬头,因此宽松货币政策已完成阶段性任务,全球利率水平趋于上升.2004年6月30日,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调高25个基点至1.25%,意味着从2001年开始的宽松货币政策正式宣告结束和美国经济进入了稳定持续增长时期.根据历史经验,美联储收紧银根的过程往往需要持续两年多的时间.目前,联邦基金利率已经连续提高13次,从1%提高到4.25%,仍将有所上升.
  两年多来,欧元区2%的基准利率经历了比美国利率高出一倍到仅为美国利率一半的转变.欧洲央行一向以控制通货膨胀为己任,并确定2%为可接受的通胀率的上限.但事实上,受各种因素的掣肘,欧洲央行的动作总是滞后于外界期望,欧元利率也经历了从下降趋势到可能上升的变化.受到油价屡创历史新高导致企业成本增加以及消费者支出减少的影响,欧元区2005年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慢,同时欧元区9月消费物价同比上涨达到2.6%,是2002年1月以来的最高水平,给本不景气的欧元区经济增加了加息压力,使欧洲央行处于两难的境地.12月1日,欧洲中央银行将欧元区的主导利率提高0.25个百分点.但并不意味着欧元升息周期的开始.
  近期,韩国、智利、加拿大和泰国等国采取了加息步骤.当前全球通胀压力上升,经济增长周期不同,将会进一步扩大各国利差,给汇率和国际资本市场带来新的变数.
  二、全球贸易失衡加大,保护主义蔓延
  这一趋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部分发达国家贸易逆差和经常账户赤字迅速扩大.美国自1992年开始再次出现贸易逆差以来,逆差从1992年的501亿美元大幅增长至2004年的6681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也从0.8%上涨到了5.7%.二是发达国家不断增长的国内需求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使双方的贸易结构失衡,发达国家抱怨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侵占了其国内市场,造成了失业上升.
  作为贸易保护主义者,布什将美国国内经济问题直接与对外贸易挂钩.布什政府将持续的高失业问题归咎于其他国家对美国的出口增长,接连不断地以倾销名义对其他国家强行设置贸易壁垒,保护国内钢铁、纺织等行业,在农业方面采用惯用的贸易补贴手段保护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在采取实际上的弱势美元的同时,不断要求中国等亚洲发展中国家货币升值,以解决贸易逆差问题.
  然而,贸易逆差的根源首先还在于美国国内经济结构问题.美国经常账户赤字长期居高不下已成为威胁美国和世界经济的一大风险,当前全球贸易发展失衡加大的局面不可能长期保持下去.如果外部资金不再支持美国日益扩大的过度支出,美元不仅将可能遭受大幅贬值,美国经济也会面对消费、投资萎缩的双重打击,不利于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
  三、发达国家财政赤字依然庞大
  由于采取减税和扩大政府支出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近几年,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都面对财政赤字升高的问题.2004 财政年度美国的财政赤字创下了 4130 亿美元的历史新高.欧盟国家的财政状况同样也不乐观,其中5个主要国家的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已经超过欧盟规定的3%上限,法国和德国的财政赤字比例已连续 3 年突破这一标准.《稳定与增长公约》的修改使得欧盟国家财政赤字增加的空间加大,但是不利于各国协调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增长.日本的财政赤字问题更是由来已久,预计2005年日本财政赤字占GDP比例仍将达到6.5%.
  持续的财政赤字将会增加消费者的未来负担、减少储蓄、提高长期利率上升预期,并可能削弱社会投资动力,不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四、通货膨胀压力显现
  2005年以来,CPI的上升比此前的预计更高,因此IMF的秋季预测中,分别将2005年和2006年发达国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调为2.2%和2.0%,比春季预测提高0.2和0.1个百分点,其中美国CPI分别上调为3.1%和2.8%,比春季预测各提高0.4个百分点,欧元区CPI分别为2.1%和1.8%, 也比春季预测提高0.2和0.1个百分点. 2005年和2006年,转轨经济和发展中经济CPI将分别上升5.9%和5.7%,比春季预测分别上调0.4和1.1个百分点.
  通胀压力加大的另一个证明是原材料价格和生产成本上升较大.以美国生产者价格(PPI)的变化为例,从2004年4月以来,持续明显高于CPI的上升水平,2005年9月份的同比PPI达到6.7%,比同期CPI高2个百分点.造成生产领域价格持续高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油价居高不下和原材料等非能源初级产品价格的上升.由于市场竞争,特别是国际竞争激烈,生产企业所受到的价格压力没有明显向下传导,使通货膨胀受到了遏制.但是如果能源等价格持续保持在高位,价格提高的压力将会超出企业的承受能力,通货膨胀将会从生产领域转向消费领域.
  目前通货膨胀依然较低和对世界经济影响不大的另一方面原因是,各国从中国等国家进口了大量价格便宜的商品,抵消了油价上升输入的通胀压力.同时,更加灵活和一体化的国际金融体系推迟了高油价带来的影响,世界制造业的转移和直接投资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大量流入支持了它们的出口产业快速发展,石油出口国和中国等贸易顺差国对美国等的资金回流又支持这些国家的需求增长.因此,以往经济增长加快产生的支出和消费信贷的快速增长使中央银行提高利率以压制通货膨胀的影响被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廉价货物的因素抵消或延迟了.现在还没有明显的迹象显示会出现全球性通胀.
  因此,在当前世界经济平稳增长的背后,是世界经济结构需要进行深入和全方位的调整,从而有利于世界经济、贸易长期均衡和可持续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将相应地影响就业结构和数量的变化,对消费和经济增长形成不利影响.然而从长期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为经济增长、福利水平和居民消费提高提供持久的动力和保证.发达国家仍将是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的主导力量.
  2.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新古典、新贸易理论以及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四大阶段. 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完全竞争市场等假设为前提,强调贸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释了产业间贸易. 二战后,以全球贸易的新态势为契机,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从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等角度解释了新的贸易现象. 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则以专业化分工来解释贸易,力图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统一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框架之内.
  [编辑本段]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
  重商主义
  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出现了重商主义(Mercantilism)的国际贸易观点,也称贸易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其核心是追求贸易顺差,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托马斯·孟(Thomas Mun). 重商主义认为,财富的唯一形式即金银,金银的多少是衡量一国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而获得金银的主要渠道就是国际贸易.通过奖出限入求得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家就会富裕.
  重农学派
  17世纪下半期,在法国出现了反对重商主义,主张经济自由和重视农业的思想,形成了重农学派(physiocratic school),其创始人是弗朗斯瓦·魁奈(F.Quesnay). 重农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主张自由经济,包括自由贸易,他们认为“自然秩序”(包括自由贸易)是保证市场均衡和物价稳定的重要机制.
  绝对优势理论
  18世纪末,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受到古典经济学派的挑战,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生产分工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 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原因的研究》(国富论)中,斯密指出国际贸易的基础,在于各国商品之间存在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而这种差异来源于自然禀赋和后天的生产条件. 亚当·斯密认为在国际分工中,每个国家应该专门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其中一部分交换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这样就会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更好地促进分工和交换,使每个国家都获得最大利益.
  比较优势理论
  鉴于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性,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继承和发展了斯密的理论. 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分工的基础不限于绝对成本差异,即使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中劳动生产率都处于全面优势或全面劣势的地位,只要有利或不利的程度有所不同,该国就可以通过生产劳动生产率差异较小的产品参加国际贸易,从而获得比较利益. 比较优势理论遵循“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原则,认为国家间技术水平的相对差异产生了比较成本的差异,构成国际贸易的原因,并决定着国际贸易的模式.
  保护贸易理论
  1841年,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提出基于国家主义的贸易保护政策理论,指出保护制度要与国家工业的发展程度相适应,又称幼稚产业保护论. 与重商主义不同的是,他从保护生产力的高度把贸易和国家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形成以国家主义为基调的贸易保护理论,在实施贸易保护政策方面也更加客观实际.
  相互需求理论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只论证了建立在各国专业化生产前提下的互利贸易基础和利益所在,没有说明总的贸易利益如何在贸易双方进行分配. 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中,从相互需求角度出发,确定了国际间商品交换的价格问题,以解释两国间贸易利益是如何分配的. 相互需求理论实质上是指由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值的理论,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完善和补充. 该理论用两国商品交换比例的上下限解释双方获利的范围; 用贸易条件说明在利益的分配中双方各占的比例; 用相互需求强度来解释贸易条件的变动.
  [编辑本段]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古典经济学逐渐形成,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对国际贸易进行分析的新古典贸易理论也随之产生.
  要素禀赋理论
  1919年,瑞典经济学家埃利·赫克歇尔(Eil F Heckscher)提出了要素禀赋论的基本观点,指出产生比较优势差异必备的两个条件. 1930年代,这一论点被他的学生伯尔蒂尔·俄林(Beltil G Ohlin)所充实论证,其代表作《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因而这一理论又称为H-O理论. 与古典贸易模型的单要素投入不同,H-O模型以比较优势为贸易基础并有所发展,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生产要素框架下分析产品的生产成本,用总体均衡的方法探讨国际贸易与要素变动的相互影响. 其核心内容为:在两国技术水平相等的前提下,产生比较成本的差异有两个原因:一是两国间的要素充裕度不同;二是商品生产的要素密集度不同. 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以换取那些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这样的贸易模式使参与国的福利都得到改善. 20世纪40年代,保罗·萨缪尔森(Palua A Samuelson)用数学方式演绎了H-O模型,指出国际贸易对各国收入差距的影响,将必然使不同国家间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均等化,这也称为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或H-O-S定理(赫克谢尔—俄林—萨缪尔森模型). 这一定理潜在地认为,在没有要素跨国流动的条件下,仅通过商品的自由贸易也能实现世界范围内生产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和这一理论相关的还有另外两个基本定理. 国际贸易对本国生产要素收益的长期影响,由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归纳为:出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要素(本国充裕要素)的报酬提高;进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要素(本国稀缺要素)的报酬降低;不论这些要素在哪个行业中使用. 罗勃津斯基定理认为,在两种商品世界中,如果相对价格固定不变,一种生产要素增长会减少另一种商品产量.表明要素禀赋的变化决定着资源配置的变化. 这些定理均对H-O理论进行了重要拓展.
  里昂惕夫悖论
  按照H-O理论,美国是一个资本丰裕而劳动力相对稀缺的国家,其对外贸易结构应该是出口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20世纪50年代初,美籍苏联经济学家里昂惕夫(Leontief)根据H-O理论,用美国1947年200个行业的统计数据对其进出口贸易结构进行验证时,结果却得出了与H-O理论完全相反的结论,这一难题称为里昂惕夫悖论. 里昂惕夫悖论虽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观点,但它对原有国际分工和贸易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引发了对国际贸易主流思想的反思,推动了二战后新的国际贸易理论的诞生.
  [编辑本段]新贸易理论
  二战后,国际贸易的产品结构和地理结构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 同类产品之间以及发达工业国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跨国公司内部化和对外直接投资兴起,这与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认为的贸易只会发生在劳动生产率或资源禀赋不同的国家间的经典理论是相悖的. 古典与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都假定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这与当代国际贸易的现实也不相吻合,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
  新生产要素理论
  新生产要素理论赋予了生产要素除了土地、劳动和资本以外更丰富的内涵,认为它还包括自然资源、技术、人力资本、研究与开发、信息、管理等新型生产要素,从新要素的角度说明国际贸易的基础和贸易格局的变化. 1、自然资源理论 1959年,美国学者凡涅克(J. Vanek)提出了以自然资源的稀缺解释里昂惕夫悖论的观点,认为美国进口自然资源的开发或提炼是耗费大量资本的,会使进口替代产品中的资本密集度上升.扣除资源的影响,美国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就会小于其出口. 2、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以基辛(D. B. Keesing)、凯南(P. B. Kenen)、舒尔茨(T. W. Schultz)为代表,对H-O理论作了进一步扩展,将人力资本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引入. 通过对劳动力进行投资,提高其素质和技能,进而提升劳动生产率. 人力资本充裕的国家在贸易结构和流向上,往往趋于出口人力资本或人力技能要素密集的产品. 3、研究与开发学说 格鲁伯(W. Gruber)、维农(R. Vernon)认为研究与开发也是一种生产要素,一个国家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和该种产品中的研究与开发要素密集度之间存在着很高的正相关关系. 各国研究与开发能力的大小,可以改变它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进而改变国际贸易格局. 4、信息要素 信息虽然是一种无形资源,但它能够创造价值.现代信息技术对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强,对信息的利用状况会影响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从而改变一国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地位.
  偏好相似理论
  1961年林德(S. B. Linder)在《论贸易和转变》一书中提出了偏好相似理论,第一次从需求方面寻找贸易的原因. 他认为,要素禀赋学说只适用于解释初级产品贸易,工业品双向贸易的发生是由相互重叠的需求决定的. 偏好相似理论的基本观点有: 产品出口的可能性决定于它的国内需求; 两国的贸易流向、流量取决于两国需求偏好相似的程度,需求结构越相似则贸易量越大; 平均收入水平是影响需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
  动态贸易理论
  动态贸易理论主要从动态角度分析国际贸易产生与发展的原因. 1、技术差距理论 技术差距理论又称创新与模仿论,M·V·波斯纳(Michael V. Posner)和胡弗鲍尔(G. G. Hufbauer)将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侧重从技术进步、创新、传播的角度分析国际分工的基础,扩展了资源禀赋论中要素的范围. 技术差距指一国以技术创新和控制技术外流而形成的一种动态贸易格局,会对各国要素禀赋的比率产生影响,从而影响贸易格局的变动.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将市场营销学中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技术进步结合起来阐述国际贸易的形成和发展.1966年他在《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指出,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与产品生命周期有密切关系. 这一产品生产的国家转移理论,假设国家间信息传递受到一定的限制、生产函数可变以及各国的消费结构不同,指出产品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对生产要素的需要是不同的,而不同国家具有的生产要素富饶程度决定了该国的产品生产阶段和出口状况.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比较优势论与资源禀赋论动态化,很好地解释了战后一些国家从某些产品的出口国变为进口国的现象. 3、“技术外溢”与“干中学”学说 这种观点将技术作为内生变量,罗默提出的“干中学”式的技术进步,大部分是从技术外溢中获得的,即从贸易或其他经济行为中自然输入了技术. 经克鲁格曼(Krugman)论证,若引进国将外溢国的技术用于比较优势产业,则对两国均有利;反之对两国均不利. 假设国内技术外溢的速度高于国际技术外溢,国家原先的领先产业有加速发展的可能,原有的比较优势会增强.技术的传播使各国的差异不断扩大,强调了技术变动对国际贸易的动态影响. 4、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林毅夫等提出,一个国家的产业和技术结构从根本上取决于国内要素禀赋,其升级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 资本存量的变化对一国要素禀赋的影响最大. 资本存量的增加来自于积累,积累取决于储蓄倾向和经济剩余的规模. 制度性决定的储蓄倾向是固定的,因而影响资本存量的关键是经济剩余的规模. 如果一国的产业和技术结构能够充分利用其资源禀赋的优势,则其生产成本就较低,竞争能力就较强,进而创造更多的经济剩余,积累量也就越大. 因此,通过发挥比较优势能够较快地实现资源结构的升级,从而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又称差异化产品理论,以不完全竞争市场和规模经济为前提,从动态角度出发考虑需求情况,更符合实际.由于产业内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80年代以来许多经济学家陆续建立模型对这一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 1、新张伯伦模型 在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克鲁格曼(Krugman)的模型具有开创性作用,他将迪克西特(Dixit)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提出的将差异产品和内部规模经济考虑在内的垄断竞争模型推广到开放条件下,创立了“新张伯伦模型”. 模型证明了当市场结构从完全竞争变为不完全竞争,达到规模报酬递增阶段的时候,即使两国间没有技术和要素禀赋差异,产品水平差异性和规模经济也可推动国际贸易,增加两国的福利. 2、兰卡斯特模型 这一基于简单的水平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模型,以产品特性和消费者偏好的唯一占优选择性为基础解释两国贸易. 兰卡斯特(Lancaster)认为,在具有相同特点的经济体之间,如果不存在贸易壁垒和运输成本,在规模收益最大化和消费偏好差异的影响下,两个经济体间仍能进行产业内分工和贸易. 3、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基于垂直产品差异,弗尔维(Falvey)等人通过对H-O模型假设前提的调整,将产品差异与劳动和资本等要素的不同组合之间建立一种联系,但仍用要素禀赋来预测贸易,因而又称为“新要素比例学说”. 这一理论认为,资本相对充裕的国家出口同种产品中资本密集的高质量品种,劳动力相对充裕的国家则出口劳动密集的低质量品种,由此形成的产业内贸易实质上还是垂直分工的结果,在对传统贸易理论的最小偏离下,同时解释了产业间和产业内的贸易模式. 4、布兰德—克鲁格曼模型 为解释标准化产品产业内贸易现象,布兰德(Brander)和克鲁格曼构造了一个“相互倾销模型”(差别垄断模型). 模型指出各国开展贸易的原因只在于垄断或寡头垄断企业的市场销售战略,国际贸易的结构既不受要素禀赋、产品成本差别的限制,也不受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差异产品追求的限制. 此模型表明,贸易是扩大竞争的一种方式,不完全竞争的企业可以通过贸易向别国的国内市场倾销以扩大销售,即使存在运输成本,也会存在双向贸易,并由两国间需求弹性的预期差异决定贸易量. 这就为两国相互倾销的行为提供了解释途径. 5、垂直差异产业内贸易模型 与新H-O模型所不同的是,垂直差异产业内贸易模型以寡头垄断市场假定为前提.弗尔维研究认为,一个产业包括依质量高低排列的一个“产品链”,即垂直差异性产品. 弗尔维(Falvey)和凯克斯基(H. Kierzkowski)建立的F-K模型表明,在完全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与完全没有这类贸易之间有许多过渡类型,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程度与特性依赖于要素禀赋、技术和收入分配情况对不同国家的相对影响. 费莱姆(Flamand)和赫尔普曼(Helpman)建立的费—赫模型提出了另一种观点.假设有两国均生产某种产品,生产效率不同,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国际分工以产品差异性的形式体现,一国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具有比较优势,另一国相反,决定产品质量的是劳动投入,这里指“人力资本”.如果两国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不吻合,就可能发生产业内贸易.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el E. Porter)提出的这一理论,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这一微观角度解释国际贸易,弥补了比较优势理论在有关问题论述中的不足. 波特认为,一国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与行业的竞争优势,一国兴衰的根本原因在于它能否在国际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 而竞争优势的形成有赖于主导产业具有优势,关键在于能否提高劳动生产率,其源泉就是国家是否具有适宜的创新机制和充分的创新能力. 波特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四基本因素、两辅助因素模型”中,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政府、机遇都是国家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 波特根据以上各大要素建立了钻石模型,说明了各个因素间如何相互促进或阻碍一个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 从发展阶段来看,一个国家优势产业的发展可分为四个不同阶段,即生产要素推动阶段、投资推动阶段、创新推动阶段,财富推动阶段. 该理论对当今世界的经济和贸易格局进行了理论上的归纳总结.
  [编辑本段]新兴古典贸易理论
  新兴古典经济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兴的经济学流派.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依托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新框架,将贸易的起因归结为分工带来的专业化经济与交易费用两难冲突相互作用的结果,从而对贸易的原因给出了新的解释思路,使贸易理论的核心重新回到分工引起的规模报酬递增,是一种内生动态优势模型,是贸易理论和贸易政策统一的模型,是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统一的模型,能够整合各种贸易理论,是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杨小凯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用超边际分析法将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和专业化的经济思想形式化,将消费者和生产者合二为一,发展成新兴古典贸易理论. 该理论使研究对象由给定经济组织结构下的最优资源配置问题,转向技术与经济组织的互动关系及其演进过程,力图将外生的比较利益因素引入到基于规模报酬递增的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贸易理论模型中,把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统一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框架之内. 此理论的内生分工和专业化新兴古典贸易模型(Sachs, Yang and Zhang,1999)表明,随着交易效率从一个很低的水平增加到一个很高的水平,均衡的国际和国内分工水平从两国都完全自给自足增加到两国均完全分工,在转型阶段,两种类型的二元结构可能出现. 经济发展、贸易和市场结构变等现象都是劳动分工演进过程的不同侧面,贸易在交易效率的改进过程中产生并从国内贸易发展到国际贸易,两者之间有一个内在一致的核心.
  [编辑本段]当代国际贸易的变化
  产业内贸易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迅速增长. 所谓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iry trade)是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解释的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相对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同一产业内的产品之间的贸易,也就是说一个国家既进口又出口同一类产品. 这些现象的出现对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提出了挑战.占世界贸易额相当大比重的一部分贸易并不是因为比较成本的差异或者资源禀赋的差异而发生的.为了解释这些国际贸易的新现象,以克鲁格曼、雷蒙德·弗农等为代表的大批经济学家提出了各种新的学说.这些学说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我们把这些学说称为新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金融专业就业方向(七):

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出现对贸易自由化趋势有何影响?
如题,求按点回答.【国际金融专业就业方向】

[编辑本段]简介 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可以分为一般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和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后者比前者反映了更紧密的地区经济依赖和协作.目前大量的和重要的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都是经济一体化组织.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大大推动了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所以,在了解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之前,我们先来说说"区域经济一体化". [编辑本段]相关概念 虽然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当今国际经济关系中最引人注目的趋势之一,但国内外对经济一体化尚无统一定义."经济一体化"这个词语的使用是近年出现的.据专家考证,在1942年以前一次也没有被使用过.到1950年,经济学家开始将其定义为单独的经济整合为较大的经济的一种状态或过程.也有人将一体化描述为一种多国经济区域的形成,在这个多国经济区域内,贸易壁垒被削弱或消除,生产要素趋于自由流动.所谓"区域"是指一个能够进行多边经济合作的地理范围,这一范围往往大于一个主权国家的地理范围.根据经济地理的观点,世界可以分为许多地带,并由各个具有不同经济特色的地区组成.但这些经济地区同国家地区并非总是同一区域.为了调和两种地区之间的关系,主张同一地区同其他地区不同的特殊条件,消除国境造成的经济交往中的障碍,就出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设想.经济的一体化是一体化组织的基础,一体化组织则是在契约上和组织上把一体化的成就固定下来. [编辑本段]区域经济一体化优点 经济一体化具有许多经济方面的优点,重要的有: 1.根据比较优势的原理通过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 2.通过市场规模的扩大达到规模经济提高生产水平; 3.国际谈判实力增强有利于得到更好的贸易条件; 4.增强的竞争带来增强的经济效率; 5.技术的提高带来生产数量和质量的提高; 6.生产要素跨越国境; 7. 货币金融政策的合作; 8.就业、高经济增长和更好的收入分配成为共同的目标. 在过去的数十年中,世界经济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各国经济的一体化.国际商品和劳务贸易增长速度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加强了,跨国流动的人数越来越多,对外直接投资迅速扩大,跨国公司的活动日益频繁.各国政府政策上的变化,特别是放开以前对外国公司封闭的产业,更强更广泛的区域贸易集团化运动,资金流动限制的取消,以及降低关税壁垒的长期影响,认同并强化了一体化的潮流. [编辑本段]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经济一体化的形式根据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别.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巴拉萨把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分为四个阶段:(1)贸易一体化,即取消对商品流动的限制;(2)要素一体化,即实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3)政策一体化,即在集团内达到国家经济政策的协调一致;(4)完全一体化,即所有政策的全面统一.与这四个阶段相对应,经济一体化组织可以根据市场融合的程度,分为以下六类: 1.优惠贸易安排.即在成员国间,通过协定或其他形式,对全部商品或一部分商品给予特别的关税优惠,这是经济一体化中最低级和最松散的一种形式,典型的有1932年英国与一些大英帝国以前的殖民地国家之间实行的英联邦特惠制. 2.自由贸易区.即由签订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组成一个贸易区,在区内各成员国之间废除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实现区内商品的完全自由流动,但每个成员国仍保留对非成员国的原有壁垒. 3.关税同盟.即成员国之间完全取消关税或其他壁垒,同时协调其相互之间的贸易政策,建立对外的统一关税.这在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又更进了一步,开始带有超国家的性质,典型的有欧洲经济共同体. 4.共同市场.即成员国在关税同盟的基础上进一步消除对生产要素流动的限制,使成员国之间不仅实现贸易自由化,而且实现技术、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典型的如欧洲统一市场. 5.经济同盟.即在共同市场的基础上又进了一步,成员国之间不但实现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建立起对外的共同关税,而且制定和执行某些共同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逐步废除政策方面的差异,形成一个庞大的经济实体,典型的如目前的欧洲联盟. 6.完全经济一体化.这是经济一体化的最高阶段.成员国在经济、金融、财政等政策上完全统一,在国家经济决策中采取同一立场,区域内商品、资本、人员等完全自由流动,使用共同货币. 经济一体化是关于成员间贸易壁垒的撤除和各种合作互助关系的建立.贸易壁垒的撤除被称为一体化中"消极"的一面,合作关系的建立则被称为"积极的"一面,因为合作的建立往往要求参加者改变现有的制度或机构,或建立新的制度和机构以使一体化地区的市场能适当而有效率地运转.在一体化的各种形式中,较初级的形式,如自由贸易区等主要是消极的一面,而较高级的形式,如经济同盟等则更充分地体现了积极的一面.消极的形式比较易于达到,因为消除关税和数量限制易于做到,特别是在经过长期的多边贸易谈判后许多国家的关税水平本来就已经很低.积极的形式不易做到,因为它要求采取某种形式的共同行动,而且要求在关税以外的领域合作,而金融、货币和雇佣等方面的合作往往涉及国家主权的协调等更深一层次的问题.但对一体化的形式的划分只能是大体上的,实际上每个组织都不可能是标准的某种形式. 除以上分类外,近年还有学者根据成员国构成的不同,把经济一体化组织分为三类: (1)发达国家型,即由发达国家组建的经济一体化组织,典型的如欧洲联盟; (2)发展中国家型,即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一体化组织,如东南亚国家联盟; (3)南北型,即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建的经济一体化组织,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这三类组织虽然形式上有相似之处,但目标、运行机制、发展历程等都有明显不同.

国际金融专业就业方向(八):

求论文:当今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是什么?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为了实现这一历史使命你打算怎么做?

  历史老人悄悄地把我们带到了21世纪头十年的尽头,满脸的豆豆和老去的容颜,让我这个曾经对未来憧憬的无数次的青年人不知所措又无所适从,是痛惜,是后悔,是无奈,我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感觉,只是感觉时间过的好快好快,我也不止一次的考虑过我们这些当代的大学生们能不能成为未来共和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问题,可是突出的问题往往让我忧心忡忡,民族的未来该走向何方?我惆怅,我迷茫;不远的未来我们的命运又将如何书写,这就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
  历史使命就是一定社会给社会本阶级及其政治集团和社会成员提出的重大任务和奋斗目标.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你的需要及其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
  纵观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历史使命,每一代人的历史使命都是由其所处时代的政治和经济发展以及社会主要矛盾来决定.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指正在接受或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毋庸置疑,我们代表着最有年轻活力的一族.
  当前我们国家的主要的矛盾突出的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国家培养大学生的根本目的也就是为了能更好的解决这一矛盾.
  当代大学生应该能够经受住历史的考验,尤其是我们西藏的学生们,我们应该弘扬老西藏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创业、特别能奉献”.要对国家无限的忠诚,要对人民无限的热爱,要成为建设新西藏和守土安邦的“中流砥柱”,政治思想上要和党保持高度一致,要成为党和人民的可靠的接班人.
  可是,现实却是有一部分大学生的责任和使命感也着实令人担忧:沉迷网络不思进取、集体观念薄弱、奢侈浪费虚荣攀比之风盛行、目标模糊得过且过、犯罪现象屡见不鲜.越来越多的人对这种现象不满,越来越多的人对大学生提出了质疑: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我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可能就是伴随着我国入世程度的加深,以及我国经济的日新月异,面对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心志尚未成熟的大学生们无法抵制西方腐朽思想的侵害,加之刚离开中学教育阶段,他们就像一匹脱了缰绳的野马,在大学里自由奔跑.殊不知,在那片自由的草原地外面竟是一片荒芜的沙漠.当他们意识到自己已经走出草原尽头的时候,他们往往已经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己.
  在金融海啸席卷全球的今天,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工作真的很难找,人们都在设法减少开支,抱住饭碗,艰难度日,现实的残酷让我们这些学生的价值观接受着从来没有的冲击,我们看到的是,沿海企业纷纷宣告破产,许多人都在生命线上痛苦挣扎.这些现实使我们不得不认真的考虑我们的将来了,就业压力如此巨大,我们还在观望什么,我喜欢《谁动了我的奶酪?》的老鼠的一句话:我们应该迅速的行动起来,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奶酪.然而,我们其中大多数人“眼高手低”没有结合自身实际和现阶段国情,以至于求职过程处处碰壁,受挫后丧失信心,我个人认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努力在校学习专业知识,毕业后到祖国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去.
  我们这些当代大学生并不是以个体而存在的,我们是生活在“社会主义”这面旗帜下的.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与我们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国家的荣辱兴衰与我们休戚与共,息息相关.因此,关心祖国和民族的命运当之无愧成为当代大学生首要的历史使命.我们应该更多的关心国家大事,了解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尤其是中国在国际上所处的国际环境,敏锐观察和判断国际事务动向,向着国际上需要的人才战略目标迈进,从而实现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理想.
  整体上看,大多数大学生都有一定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我们能够心存祖国和人民,致力于为祖国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有很强的主人翁意识.我们关注时事,勇于鉴言践行,对关系到的国计民生的大事做到相当关注.我们真正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兴衰荣辱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做到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致力于自身的完善,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诠释我们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我们作为在校的大学生,应该合理的利用在校的时间,充分汲取知识的养分,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学习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除此之外,应该广泛的涉猎其他方面的知识技能,用知识的营养充实自己干瘪的身躯.我们应该合理的利用互联网络给我们带来的便捷,及时的获取对自己将来发展有用的信息.我们应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社会生活,让自己早日的融入社会生活中去.
  我们信心十足,发愤图强;艰苦卓绝,但却心底光明.我们勤劳简朴,惜时节约但却乐观豁达.我们给人们以光明,以希望.作为接受教育的主体——大学生们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我们肩负着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责任和使命,他们就是未来和希望.我们素质如何,对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我们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未来祖国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必须首先做到了解自己,然后再去发展自己,这才是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要与21世纪的中国国情完美对接,更要与充满竞争与挑战的世界局势对接,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和崇高的社会理想;积极提高自我素养,了解国情,了解西藏自治区区情增加自我价值.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以推进祖国和西藏自治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共和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西藏自治区的和谐社会为神圣使命,努力拼搏.

国际金融专业就业方向(九):

谈谈你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800-1000字

科学发展大家谈
科学发展观揭示了发展的本质和内涵,是指导我们认识发展的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立足点.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主体和人的全面发展分观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而作为一所大学,尤其是自身要求发展及进步的大学,要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就要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从各个方面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只有学生发展了,学校才能走的更稳.学校在教育工作过程中改变教育方法、改革观念,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为应对金融危机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的挑战,学校应化危为机,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特别邀做到是以学生为本,专门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要构建有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培养质量,实现大连大学“会做人、会学习、能做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两会一能”的合格人才,底气十足地进入就业市场.
学习了科学发展观之后,我认真地思考了以下几点:
首先,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压力已越来越大,我们决不能再固守老观点旧想法,认为大学生天之骄子,而应当深刻认识到大学生自身的不足,实事求是,用正确的态度学习专业知识,规划好自己的大学生活,以期顺利踏上社会.大学不是一个游乐的场所,而是人生长路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大学不应成为一个滋生腐化堕落的温床,而应是一个重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训练场.我们应该准确的给自己一个定位,在老师和有经验同学的指导下结合自身和社会实际,为自己大学阶段和长远发展制定一个总体规划并照其执行.我们应把有限的精力投身于无限的学习生活中,面对个人成长过程中问题,比如考研、考公务员、求职还是留学,等等,要想办法去解决,而不要逃避. 需要强调的是,自身的发展不能只为了提高一项能力和素质而片面发展,不能只顾眼前不顾长远而狭隘发展,不能脱离社会和他人而孤立发展.我们还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而不能盲目从众,只有适合自己的道路,才能对自身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否则只能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我们在自身成长过程中首先应该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应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提升自身各方面能力;要善待自己、爱护自己,不能以不爱惜身体、不关注 心灵为代价一味追求自身的快速发展;要关注自己心灵,培育健康心态,要锻炼好自己的身体以增强体质.当然,关注自我,善待自己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它是关心他人善待他人的前提.这要求我们在善待、爱护自己的同时更要善待、爱护他人;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换位思考,多为他人着想,学会理解和宽容,尊重对方的生活方式、人格和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人为本的自身成长应该是在有利于自身的同时也能为他人的成长发展提供机会、带来幸福、树立榜样,至少不应把自身的发展建立在损害别人的基础之上.要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应坚持自身成长与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当代大学生的发展应该是一个全面的发展.大学校园不仅仅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场所,我们在学好专业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同时,还应着力提高自己的为人处世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不仅要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还应培育积极乐观的心态,保持稳定的情绪,锻造坚强过硬心理品质以应对各种挫折和困难的考验;要牢固树立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我们学生还要树立宣传意识和组织意识.因此,我们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与校内外健康文明的文化娱乐活动,适当承担校内外相应工作职责,尝试社会兼职,不断扩大自己的交往面和实践领域,在已涉足领域要争取有新突破,未涉足领域要大胆尝试,并在学习和实践中学会加强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同时,学校也应当转变观念,不能仅仅盯住就业率和考研率而忽略了对学生个人文关怀和实际能力的培养.学校应当重点抓学风建设,真正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活到老,学到老”不再是一句空谈.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更多的应当注意方法的传授,而不能只是知识的熟记.没有与实践结合的理论知识只能是理论,也难以发挥它应有的力量.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以法治校,以德立校,坚持以科研为先导,促进教师素质提高,深化课程改革,强化教学管理,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此外,学校应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而不能是一副领导姿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要加强民主建设,学校领导要紧紧依靠广大师生办学,要经常深入教师和学生之间,倾听他们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学校的重要决策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教师对学生的管理也要民主,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发扬民主的作风,要真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同时,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的素质,是知识资产、智力资本,是学校最重要的无形资产.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要重视师德建设,努力形成一支“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科学发展观可以指导当代大学生做一个知识结构完善的人.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全面、协调的发展自己,要求我们有一个完善的知识结构.完善的知识结构有利于我们全面的提高自身的素质,有利于全面的发展我们的综合能力. 目前,存在的重理轻文、重技术轻人文的偏向亟需纠正.其他学科学的再好,没有世界观和人文素养还是不够的.由此观之,当代大学生应该在掌握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广泛的涉猎其他学科,以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做一个全面协调发展的人.作为当代的大学生,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离不开我们.我们要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学好本领当代大学生自身的素质、水平和本领直接决定了科学发展观是否能够得到很好的实践,甚至决定了科学发展观的命运.所以,青年大学生一定要珍惜在大学的宝贵时光,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地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做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努力学习,刻苦学习,勤奋学习,多学知识,多增才干,多长见识,为将来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经济全球化趋势日趋明显,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一定不能在大学里虚度光阴,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要充分利用优越的学习条件,趁自己年青精力充沛,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技能、本领和才干,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做为一名大学生,有责任和义务担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切实发挥在学习和工作中的模范带头作用,提高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理想信念,并在实际行动中认真去执行.时代召唤青年,青年创造未来,我们要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应对挑战,务实创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我们的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国际金融专业就业方向(十):

欧盟的扩大,货币的统一,对其成员国的贸易产生什么影响?
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什么影响?

 摘要:鉴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影响的不断深化,欧盟也在综合分析全球形势与自身发展情况的基础上,逐渐调整了自身的发展思路并进而形成了以紧密与松散并存、灵活性与非一致性并存以及由封闭逐渐走向开放为特色的运作发展新趋势.新趋势的形成并非偶然,除了政治方面的需求以外,它还有着深刻的经济方面的动因.但无论如何,从发展路径上看,一个以国家主权为基础、强调灵活性、允许一体化发展速度有差异且又具有明显圈层结构的欧盟仍将长期存在.
  关键词:欧盟;一体化趋势;差异欧洲原则;发展路径选择
  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以及政治、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一个区域性一体化组织,欧盟自形成至今,在世界的政治与经济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大的作用和影响.随着世界政治与经济格局的进一步调整与变化,尤其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强化以及冷战的结束,欧盟为能保持自身的强大生命力与影响力,其不断地在对自己的内部运作体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作出新的调整与布局.了解现阶段欧盟发展的新趋势并进而深入分析其中的经济动因,对我们密切和处理好与欧盟的关系,无疑是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的.
  一、欧盟发展的新趋势
  鉴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影响的不断深化,欧盟在综合分析全球形势以及自身发展情况的基础上,逐渐调整了自身的发展思路,形成了相应的发展新趋势.
  (一)紧密与松散并存的运作管理模式发展新趋势应该说,自建立伊始,作为一种区域经济(甚至是政治)的一体化组织,欧盟的运作程序与管理制度一直都是十分严格的.不符合相应的条件、不履行相应的职责,加人欧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90年代以后),尽管世界的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紧密性的特点却一直都是欧盟运作与管理中的一种必要选择.其所以如此,具体原因主要有二个方面:其一是,从欧盟内部的具体情况看,由于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社会制度单一,再加之相互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又大体相似,因而作为一种制度性的一体化组织,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以及相应的运作管理制度的严密也就成了欧盟运作与发展的必然选择①.其二则是,从扩大的紧密层上看,以欧共体与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欧洲经济区,又使得欧洲自由联盟跟上了欧共体的内部建设步伐,结果,在缩小了二者一体化水平差距的基础上,也有利于在更高的层面上将两者统一起来.随着欧盟的东扩,由于未来的各成员国之间存在着事实上的社会及经济发展上的差距与不平衡性,因而,欧盟在继续强调严格的准人与管理制度的同时,在加人的标准与管理要求上也作出了某种程度的变通;而且相比较而言,这些变通事实上是存在着松散性的特征的.例如,为有利于中东欧的相关国家加人欧盟,欧盟就曾向这些国家提供了大量的资金与财政援助;此外,欧盟还制定了所谓的“新地中海战略”,并计划以经济援助为主要手段,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形式来将地中海南岸国家纳人其势力范围.
  (二)以灵活性为基础的、非同步推进的一体化发展新趋势
  随着整个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内部各成员之间在发展程度上的非一致性,欧盟为稳步推进一体化事业,实践中还在继续保持欧洲一体化整体性的前提下,实施了以非同步性为特征的灵活性策略②,并借此为那些希望并有能力加快一体化进程的国家提供一个在一体化进程中走在其他国家前面的可能③.具体说来,从欧盟一体化深化的角度分析,欧盟实施的这种以非同步性为特征的灵活性策略及其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在经济与货币联盟的建设上,欧盟的发展不再坚持“统一推进”方式;这一点又突出表现在《马约严在批准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阻力以及欧盟对《马约》标准在适用中的灵活性的期望上.1998年,为建立和推进货币联盟,欧盟委员会与欧洲货币局提交了关于加人货币同盟首批成员国的推荐报告;其中,尽管只有法国、卢森堡、芬兰达到了关于政府债务低于GDP60%的硬约束要求,但该货币联盟的首批成员国却达到了11个(其他8个国家即是利用了政府债务标准上灵活性的软约束,也即是在具体评价中,欧盟执行的是以债务比率显著减少为符合条件的标准)⑤;希腊尽管经济状况全面超标且也有意参加,但却直至2002年才允许加人.虽然《马约》最终获得了欧共体12国批准并已生效,然而由于欧盟给了本已符合加人条件的英国和丹麦以“例外选择权”(英国与丹麦未能批准《马约》),因而实际上也就为“双速欧洲”与“多速欧洲”的存在打开了缺口.显然,欧盟成员国间的不同速度在货币政策上即已成了事实.其二是在司法与内政方面的合作中也注重坚持灵活性的原则.这一点在《欧洲联盟条约》第K.7条与第K.12条中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其三则是在政治同盟的建设上,欧盟的灵活性原则还在共同外交、安全政策以及司法与内政的合作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例如,根据《欧洲联盟条约》的第J.7条第四款中的相关规定,在《申根协定》的框架内,只要不损害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规定,欧盟也就不反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国在相关政策领域中的更为密切的合作.不仅如此,我们另外还可从欧盟近年来扩大的行为中看出欧盟所采取的以非一致性为特征的灵活性的发展策略(例如,《阿姆斯特丹条约》最终接受了差异欧洲原则,就是这方面情况的突出表现).
  应该说,在成立后的一个较长时期内,欧盟的运作体系相对说来还是比较封闭的,然而随着全球政治、经济发展一体化趋势的强化以及自身的不断成熟,欧盟的封闭性特征逐渐被淡化,相应地其开放性趋势则得到了明显加强.具体说来,这种由封闭走向开放性趋势的形成,又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欧盟的对外保护程度不断降低,相应地其对外开放程度则日益扩大.仅就欧盟的整体对外关税而言,就比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与地区要低阎,更何况在对非关税壁垒的控制方面,欧盟也走在了世界各国的前面.据统计⑥,目前即使是包括反倾销税在内,欧盟按贸易额加权平均的关税也只有3%,远低于大多数的发达国家(2000年日本的平均关税即为4.4%,美国则为2.8%)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其实,即便是欧元启动后,欧元区的对外开放程度照样要大于美国与日本.不仅如此,欧盟的对外开放程度还可在消费支出结构与比重的变化上得到体现.据统计⑦,仅1980年至1991年期间,欧盟在总的制成品的消费构成中,对国内生产商品的消费便从67%下降到了56%,对欧盟其他成员国生产的商品消费却从19%上升到了25%;而对欧盟以外地区生产商品的消费则从14%上升到了19%.所有这些,其实都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欧盟对外开放性趋势的强化.其次,欧盟也日趋重视多边性的国际经济合作.例如,在长达8年的乌拉圭回合多边谈判中,欧共体就始终积极参与,并为1994年4月最终协议的签署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外,在乌拉圭协定的基础上,欧盟还主张要大力强化世贸组织机制,以管理日益复杂的多边规则.不仅如此,欧盟还积极参与和推动了许多新领域的自由化(如金融服务自由化临时协定的谈判、基础电讯领域谈判、知识产权、政府采购等)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再次是采取切实措施来促进各种双边安排的发展与深化.近些年来,为避免陷人相对孤立境地以及克服缺乏互补性的弱点,欧盟在推动自身建设的同时,还加强了与欧盟以外的国家与地区的联系,尤其是其还把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双边贸易网络作为其对外经济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随着一体化的发展,欧盟已经建立了十分广泛的双边贸易协定网络,其覆盖面占到了其外贸总额的40%.显然,现在的欧盟无论是在对外经济政策方面,还是在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上,都比以前变得更为外向而较少封闭与保护之色彩了.
  二、欧盟发展新趋势的经济学分析近年来欧盟发展过程中一系列新趋势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存在着十分深刻的政治与经济原因的.鉴于问题分析的复杂性以及本文分析的实际需要,我们这里仅以经济动因为切人点来展开分析与探讨.
  (一)欧盟扩大与对外开放性提高的经济动因分析
  正如我们前面所分析的那样,为了占领市场、扩大影响,近些年来,在西欧共同市场基本建成的基础上,欧盟还逐步加快了其以吸收绝大多数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国家为核心目标的东扩计划I8].为此,1993年欧盟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即提出了接纳中东欧国家的加人标准,1997年又在卢森堡的欧盟理事会上形成了具体的东扩计划;目前,参与扩大进程的申请国包括了10个中东欧国家(CEECs)以及塞浦路斯、马耳他以及土耳其等12个其他类型的国家.
  欧盟之所以热心东扩并不断提升自己的开放度,其经济方面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东欧国家1994年经济复苏后,其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面已逐步取得了巨大成果,实现了向开放的市场经济转变的稳定局面.这一点也可以说是欧盟进行东扩的一个重要条件.二是欧盟与CEECs国家在贸易的商品结构上的较强的互补性,也能给双方加强联系和开放市场带来明显的正效应与积极影响.实践中,由于在暇欧洲协议》的框架内,欧盟对东欧国家提供了多种形式的贸易优惠,从而使得冷战时期受到严格贸易限制的东欧国家在短短几年内即跃居了欧盟金字塔形贸易优惠模式的顶端(具体情况参见表2).从表2中可知,1989年到1999年期间,欧盟对CEECs的进口与出口的平均年增长率分别达12%与15%;与此同时,与欧盟的贸易额也占到了CEECS对外贸易总额的50%以上.尽管相对而言,CEECs国家在欧盟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较小,而且从贸易的单位价值上讲,CEECs对欧盟出口商品的单位价值要低于欧盟其他国家所进口商品的单位价值;然而由于欧盟的产品大多集中在高新技术产品领域,而CEECs的又主要集中在低技术含量的资源密集型行业中,因而双方的往来应是具有较多的互补性与正效应的.三是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也将有利于实现资源的重新优化配置,并进而有利于CEECs和欧盟双方的利益.与贸易状况相似,与CEECs相邻的欧盟成员国向CEECs提供了大量的FDI并产生较大影响;同样欧盟的许多国家也从CEECs国家中吸收了不少的劳动力(特别是奥地利与德国就吸收了近80%的来CEECs的劳动力).既然FDI有利于欧盟提高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劳务的出口,同时,来自CEECs的廉价劳动力也有利于降低成本,因而欧盟的东扩与开放市场于双方而言,应都是比较有利的.
  总之,东扩与提高市场的开放度,不论是对欧盟本身还是对CEECs来说,都是一个获得经济增长的大好机会.尽管现实中,双方在经济规模、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社会生活与文化方面尚存在着较大差距,然而由于其中存在着巨大的利益诱力场,因而为了合作与发展,双方都在各自的范围内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二)积极看待与主动参与全球化进程并进而扩大市场开放程度的经济动因分析
  由于建立之初的欧盟存在着较强的封闭性与排它性,因而不仅其一体化的规模始终难以扩大,而且作为区域一体化组织,其作用力与影响范围也是相当有限的.然而,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转变、市场竞争的激烈以及区域组织内部市场空间的狭小,欧盟开始正视现实,下大力气打破封闭与排他之侄桔,积极看待与主动参与势不可挡的全球化进程.
  欧盟的态度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变化,从经济的角度来分析,其深层次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20世纪70年代前期以来,为解决经济增长势头弱化、投资率下降、竞争地位恶化以及失业率连年上升等方面的社会现实问题,欧盟急需以全新的视角来全方位地评估自身的传统战略与运作方式;尤其是与竞争对手日、美两国差距的不断扩大(例如,欧盟制造业的名义劳动生产率与美国相比,即相差10%以上;与日本相比,差距更是高达40%.再如1993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各自总出口比重的份额,欧盟为26%,而日本与美国则分别为35%和30%)以及来自新兴工业国家冲击的不断加大(新兴工业国家对欧盟的出口增长并非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低技能部门,而且其在一些高技能的资本密集型部门,如机械、运输设备及其他高技术产品的份额上也都有着较大比例的提升;欧盟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尤其是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方面实行保护,反而会促使发展中国家积极调整出口结构与转向生产高新技术产品,并进而无形中促使其能在更高的层次上参与市场竞争,当然,也就难以避免地会对欧盟自身形成更大的威胁了),更使得欧盟认识到,不正确看待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一体化现象,不及时调整自身的思路与行为对策,不积极主动地参与全球性的大市场,欧盟影响力的弱化必将难以避免.二是由于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即是发达国家与地区经济联系的进一步加强,再加之,欧美日三方出于各自经济利益的需要,事实上已成了重要的合作伙伴,三方之间(尤其是欧美之间)的市场开放已达到了相当程度,因而,坚持或者说是重建壁垒,既失去了意义,而且也并非易事.显然,在这种情况下,欧盟态度的转变以及积极开放与参与市场竞争,也就成了理所当然之选择.三是欧盟的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已越来越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与价值.与美日间的市场联系的紧密程度已自不待说,加强与新兴工业化国家间的关系也并没有造成预想中的某些恶果.其实,尽管新兴工业国家的某些对欧出口会影响到欧盟的就业,然而总体看来,这种影响却并非很大,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它甚至还可以和欧盟出口创造的就业情况相抵;不仅如此,欧盟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并没有造成区内的失业,相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它们非但不能取代欧盟的出口,而且还可以借助于有竞争力的欧盟产业来引发额外出口.也正是有鉴于此,欧盟执委会在1997年的报告中指出:“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全球化本身、特别是与发展中国家日益增长的贸易和投资,是欧盟失业的主要原因”,况且,“保护或许加强了在新技术产品领域里的竞争,限制了对敏感行业(服装、纺织、钢铁)市场的进人,但也都鼓励了亚洲国家转向了更为复杂市场的专业化”.言下之意也就是说,在相互依赖不断加深的情况下,欧盟如果执意坚持保护主义,则势必会招致对方的反措施,其最终后果也必将会严重地影响到欧盟自身的发展.
  其实,市场开放无论是对欧洲的企业,还是对欧盟内的消费者来说,都将会带来相应的利益.虽然开放导致了竞争压力的加大,然而如果从更广泛的经济空间上分析,也即是从全球的角度上看,建立在比较优势与自由贸易基础上的资源重新配置,也必将会对欧盟的经济发展及就业产生积极的影响.也正是基于这些考虑,早在1990年欧盟即开始坦承保护主义过于消极,在呼吁脱离以前一直坚持的防卫性与保护主义措施的基础上,欧盟还开始以实际行动来积极看待和主动参予全球化的进程;同时,其对开放市场的理解也更加理智和深刻了.
  (三)在经济区域化与高层次水平分工的基础上,通过一体化措施打破国家之间的经济界限,建立统一的经济空间以及优化整个区域内的资源配置以及最终提高所有成员竞争力的经济方面的动因分析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欧盟之所以要选择深化一体化的战略来作为应对挑战的首要措施,其深层次的原因应是与欧盟作为区域经济组织的宗旨、发展方式以及对外需要密切相关.具体说来,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来自美、日与新兴工业国家的竞争压力加大应是推动欧共体在关税同盟基础上进一步实施内部市场计划的直接原因.事实也的确如此,英国学者伯德温便从市场规模扩大的角度深人分析了统一市场所带来的中期与长期效应,并认为:如果考虑到统一市场的动态效应,中期的生产增长将会使欧盟收人的增加为静态效果的两倍以论坛上;而从长期的角度上看,欧盟的经济增长率还将会在静态的基础上再增加0.2一0.9个百分点,产出的增加则约为10%一25%.其次,带有明显超国家调节色彩的经济货币联盟的成立,又为欧盟彻底实现统一的大市场并深化其效应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应该说,单一货币的实施,不仅能够在统一市场的建设以及内部竞争加剧的情况下,避免因欧共体内部各种货币存在所引起的成员国之间货币的竞争性贬值(据估计,使用多种货币所造成的交易成本约等于80年代中期欧共体GDP的0.5%,而且汇率风险还将进一步加大资源配置成本,并进而使得欧盟成员不可能从单一市场中充分获益),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扩大规模经济效应和产生更具活力的一体化效应,而且欧元的启动以及单一货币政策框架的稳定取向,在进一步加强欧元区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同时,也势必会对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显然,在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货币一体化的制度变迁以及欧元的启动,在全面强化欧元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对国际货币体系影响力的同时,也还无形中加强了欧盟对全球性货币、汇率政策协调等问题的发言权,最终会提升欧盟的国际竞争地位.还值得一提的是llv,作为统一大市场的最终结果,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的形成,也大大方便了国际贸易中的支付(因为,实践中外国企业面对的是统一的大市场与统一一的货币),结果,国际贸易也将会由于这种便利而扩大.再次,从理论上说,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欧盟采取开放性与深化一体化的策略也是可取的和有着自身的存在理由的.关税同盟的理论说明,尽管内部自由化会带来贸易创造利益和规模经济效益、竞争效益等动态效益,然而贸易的转移却也会带来福利上的损失.由于贸易转移在相当程度上是伴随着封闭性而存在,因而提高开放性则可以在获得贸易创造利益的同时减少因贸易转移而造成的损失.其实,由于一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的市场规模、贸易容量与竞争范围等都是有限的,因而其内部利益也终归是有限的;此时,若再把产品差异化与技术进步下新产品、新产业的出现等因素考虑进去,情况则更是如此.由此可见,从欧盟自身的利益角度分析,在当今的国际环境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与相对封闭的区域经济组织,欧盟努力提高其对世界市场的开放性,既是其本身的长远利益所在,而且也是其内部一体化进程中符合逻辑的对外延伸.
  三、关于欧盟发展新趋势路径选择的简要分析
  如我们前面所分析的那样,近年来欧盟发展的新趋势主要是体现在扩大其开放性与灵活性的一体化政策的两个方面.因而在对欧盟发展新趋势的路径选择展开简要分析时,我们也主要是以这两方面的内容作为切人点来展开.
  先看欧盟以开放性为特征的路径选择.在这里,欧盟主要是选择了开拓新领域的自由化来具体体现出这样的一种开放性;与此同时,在扩大和对外关系方面,欧盟则选择了“扩展成员资格”这一开放方式;除此之外,欧盟还以减少或避免其优惠条款产生的歧视作为一种方法,来加大其对外开放的力度(例如,与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加强联系并建成了欧洲经济区,以借此消除它的优惠贸易协定给邻国带来的大部分的歧视性影响;同时,欧盟还与地中海沿岸国家的欧盟大部分成员国的前殖民地国家签订了一系列的关联协议,以限制对它的不良影响).当然,从时间的角度上分析,欧盟的开放还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为,欧盟的对外开放的方式与速度除了取决于欧盟自身的发展状况以外,也还将取决于多边贸易的发展进程.
  再看欧盟以灵活性为特征的发展路径选择.应该说,一体化组织的形式应依据成员的具体情况,尤其是成员的经济差距情况来加以适当选择,而不能完全局限于某一种模式.事实也的确如此.随着欧洲一体化的发展及其在体制上所呈现出的多元复合性,欧盟的制度结构也渐趋形成了政治一体化领域松散的协商机制与经济一体化领域紧密的超国家机构调控机制的并存.尽管欧元启动后,政治一体化已成了欧洲一体化的重点,然而从目前情况看,欧盟作为主权国家间联盟的性质仍不会改变,因此,欧盟的政治一体化建设仍是任重道远.其实,别说政治上的一体化建设困难重重,就是在经济上要求所有成员都采用统一的制度安排也殊非易事.更何况,随着欧盟的扩大,其内部成员间的异质性或混合性趋势也不断强化,其发展过程中也无形中彰显出了更强烈的层次性与多样性.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欧盟便将一体化组织内部的灵活性机制提升到了一个相当高的境界.经验显示,欧盟的多层次性与一体化推进的非同步性将是一种长期现象;一个以国家主权为基础,强调灵活性,允许一体化发展速度有差异且又具有明显圈层结构的欧盟仍将长期存在.

国际金融专业就业方向

http://m.zhuodaoren.com/shangji858469/

推荐访问:金融管理专业就业方向 金融数学专业就业方向

创业测试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2018年山东专升本招生计划 下一篇:民族团结整改措施台账1001民族团结整改措施台账?-?搜狗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