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研究

2018-09-07 剧情 阅读:

基础教育研究(共10篇)

基础教育研究(一):

如何进行课题研究?希望知道课题研究的方法,此问题属于教育科研类.

如何进行课题研究
开展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教育科研的正规的、高级的形式.而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是一门既悠久又崭新的课程,经典诵读课程化研究,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是提高广大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选择课题
课题研究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认识活动过程,包括选择课题、制订计划、实施活动、分析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和论文五个步骤,而选题是研究的第一步.
1、选题的基础原则
实用性:根据目前的情况,选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着眼于未来.
新颖性:有新意、有新知、能言人之所未言.
可行性:是否有研究的可能,主客观条件是否具备.
科学性:必须具有事实根据和理论根据,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和教育规律.
2、选题的一般步骤:
(1)查阅文献,调查研究,提出问题;
(2)拟写课题的研究方案;
(3)课题确立,提出申请,填报项目议定书;
(4)开题论证.学校举行课题开题报告会可以请省、市专家作专项指导.
3、选题的具体方法:
(1)根据形势需要同步选题,注意切合自己的实际.
(2)随机性选择课题.
(3)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问题,提出选题.
(4)分解子课题.承担子课题的研究.
4、选题应注意的问题:
(1)课题大小要适度,开始宜小一点,逐步再扩大.
(2)研究的问题要明确,要清楚要解决什么问题.
(3)选题要扬长避短,紧密结合本职工作,联系教学实际.
(4)注意提高研究者的素质,研究策略、方法多样.
二、课题的前期论证
课题的前期论证是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一般把这一过程分成三步:明确研究方向、周详研究计划、进行研究可能性的自我分析.总之,通过实践,挖掘研究方向,提炼课题雏形,设计研究课题的内容.
课题的前期论证的关键要完成以下几个要素,它们分别是: 1、课题名称的确定. 课题名称在内容上要突出课题的重要性,准确性.名称要醒目,要恰如其分.
2、目的的论证.   指对课题研究的目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进行分析,重点考虑通过研究要解决什么问题. 3、背景论证
指的是对该课题方向的国内研究现状的了解与简要分析.别人已做过什么研究,还需要做什么方面的加深研究,其意义是什么?在此社会和学术背景上提出了该课题研究的内容,阐述了其研究的意义.
4、基础论证  
指的是课题承担者已有的基础的客观的估计.它一方面包括课题组成员的研究经历,成员结构合理、学术水平、主要著作或成果;另一方面指的是已掌握的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已形成的假设或阶段成果等.基础论证也可以说是条件分析.例如:
(1)人员结构:研究人员除两名区教研员外,其他均为第一线教师、教导主任、校长、教研组长、省级教坛新星,骨干老师、特级教师等.(2)课题成员中有承担过国家级、省级、市级课题的研究,有的已结题,有的正在研究中,有的准备结题,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科学规范的学校管理策略.
(3)成员都具有计算机操作能力,有的自制课件,有的可以制作网页,有的还可以查找资料、分析整理、存储相关信息,还可以自行制作录象课.
(4)教育局领导和教研室负责人及各学校校长一贯重视教科研,倡导“科研兴校”的理念,必要的经费可以保证.
(5)请省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及教科所领导、专家给予课题方面的指导和支持.
三、内容设计   指课题研究的内容,不是研究计划.内容设计要把课题从结构上分析,其包括几个子课题,子课题又包括几个部分,就是结构的科学树.
四、步骤设计
将研究任务和目标加以分解,与时段结合起来,落实到人,制定分阶段的操作计划. 五、方法设计   1、课题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有:
观察法、调查法、访谈法、座谈会、实验法、 问卷法、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模拟法、案例法.
2、着重介绍课题实验中的常用方法
(1)观察法
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考察事物现象的方法.所谓“自然状态”就是不加控制、不加干扰、不影响其常态,所谓“有目的、有计划”是指对观察对象、范围、条件和方法作明确的选择.

观察的步骤为:观察准备.明确目的、对象、制订计划,作好物质准备;进行实际观察.要选好时间、场合、位置、角度,选用多种途径;记录和整理观察材料.
应用观察法应注意:边观察边思考;善于与观察对象建立良好关系;要有科学精神,要实事求是,大胆质疑,要坚持不懈,不畏劳苦,要坚持长期观察、锲而不舍,要有良好的习惯和严谨的作风.

(2)调查法
调查研究是研究中一个常用的方法,在描述性、解释性和探索性的研究中都可以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调查者通过有计划了解教育活动的历史现状与发展、经验与问题,经过分析综合,得出正确结论以指导教育实践.调查研究是收集第一手数据用以描述一个难以直接观察最佳方法.精心设计的标准问卷可以从不同的研究对象那里获得具有同样形式的数据.

(3)访谈法
访谈法又叫谈话法,指调查者通过与调查对象面对面谈话来了解情况、搜集资料的方法.
访谈有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内容分为:事实调查、征询意见、了解个体内心世界.访谈要掌握技巧,访谈者要持“虚心请教”的态度,平等讨论的方式,要善于洞察被访者的心态,要掌握发问的艺术,采用直接法、间接法或迂回法.

(4)座谈会
是普遍使用的一种向群众了解情况,搜集资料的方法.优点是与会者人多,又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彼此印证.不足之处是易受人事关系影响,出现知而不言,言而不尽的情况.
开好座谈会要由熟悉情况,经验丰富的同志主持,注意启发引导,事先有提纲、主题集中,与会者有准备,同时人不宜多,最好采用讨论式,兼用问答式.
(5)测验法
通过考查的方式去测定某些研究现象的方法.命题要力求标准、规
范.要消除测验对象的疑虑心理,提高测验效果,评判要公正,分析解释要准确.
(6)问卷法
调查者用文字提出需要调查的问题,要求被调查者提供书面答案的方法.其优点是费时少、调查面广、适用于不愿披露姓名的人,或不愿面对面交谈的人,方法灵活,便于统计、整理,从结果上可以看出整体趋势.
(7)历史研究法
历史研究就是以过去为中心的探究,它通过对已存在资料的深入研究,寻找事实,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去描述、分析和解释过去的过程,同时揭示当前关注的一些问题,或对未来进行预测.

历史研究的记录一般有两个方面,一是书面记录,如书籍、报纸、期刊、日记、信件、文稿、会议记录等等;二是遗迹、或遗骸. (8)实验法
真实世界中事物太复杂了,个中许多因素之间相互关联,我们的思维无法穷尽.为此,我们往往采用简约的方法,简化问题、简化事物的影响因素,利用仪器、设备等等人为的方式控制或干预研究对象,以期获得科学性事实,进而研究客观事物规律.
六、成果设计  
指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主要表现形式为:论文
集、教学案例集、讨论稿、研究报告、阶段总结、研讨课、实验观摩、
实验小结、论文、个案分析、电脑光盘等. 七、文档撰写 1、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实际上可以帮助我们清楚地了解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个课题?究竟想做什么?想得到什么,怎么做,能否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若分析后觉得不能,则可以马上调整自己的方向和目标,使课题目标的达成有可能性,从而避免"大题小作"或"小题大做".

开题报告的内容有:课题研究的目的;课题研究的对象;课题研究的目标;课题研究的内容;课题研究的方法;课题研究的计划;课题需要的资源;课题成员的分工;课题预期的成果.
2、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一方面是你所要表达的思想,并用书面形式显示出来;另一方面,大家通过报告知道你究竟都做了哪些工作,从而了解你的观点.                                  
3、研究记录
为什么要写研究记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我们的脑子不可能记住那么多事情.所以,每次活动后,我们最好马上将研究过程中的重要事记录下来,以备日后查阅.而且,良好的记录能使我们理清思路,知道这次研究究竟做了什么?存在什么问题?下一步方向如何?应该如何做得更好?
4、调查记录
调查研究记录表包括:课题名称;调查目的、意义;调查内容;调
查对象;调查时间、地点;调查方法与手段;调查步骤及日程安排;组织领导及人员分工.
5、实验记录
如果在研究中你采用的是实验方法,你应该根据你的观察和最初的资料分析做出假设,这个假设就是你对所研究的问题的一种尝试性的回答.然后,设计实验以验证你所提出的假设.那么最好每次实验都有实验记录.

五、怎样设计实施方案和计划. 确定了实验课题,规定了研究任务和实验目的后,就要设计最佳的实验方案,提出总体规划.
实验方案包括:
1、实验题目.它是对课题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力求题目与研究内容和课题任务相符,不宜太长,也不能太笼统、太概念化,一个恰当的题目可以提示课题的方向,也可以提示课题的论点;
2、问题的提出与构想.实验的假说就是实验设想是对解决问题提出的预想的答案,它是确立课题研究任务,研究目的的依据;
3、实验目的与操作.说明实验准备解决什么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要明确操作程序,使思路具体、明确;
4、实验的指导思想;
5、实验对象;
6、实验方法和主要措施;
7、实验统计与评价;
8、建立必要的制度;
9、组织领导与人员分工. 六、怎样搜集整理资料
资料是人类思想、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实践活动赖以记录、保存、交流和传播的音像、方案材料的总称.在教育科研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搜集、整理和分析资料是研究的主体阶段,也是研究的起点,并贯穿研究的全过程.

1、资料分类
搜集起来的杂乱无章的材料经过分类处理才能系统化.包括:研究课题需要哪些主题的材料,材料的逻辑顺序、使用顺序、出处、使用价值,哪些为纲、哪些为目等.之后在积累材料的过程中,应分门别类,依次排列,并将分类和系统化了的材料科学地保管起来,以备应用.
2、搜集资料
(1)逆时性.搜集材料时首先要重视材料形成的时间顺序,越是近期的、现时的材料、信息就越新,适用性就越大.逆时性原则,就是在时间上使用倒查法,沿时间的航标获取最新的东西.
(2)选择性.搜集资料要精选精用,把材料的选择限制在课题所必须的范围内,选取必需的资料.如今年合肥市评定职称就简化了一些材料.
(3)直接性.为了保证真实性和准确性,应亲自搜集第一手资料,
而尽量避免转手资料,以求去伪存真.
(4)比较性.搜集资料要重点搜集为自己课题研究所需的观点与事实的材料,同时,也要拓宽思路,了解和掌握那些观点不一致或与自己构思相对立的资料,这样,才能全面的比较研究、对照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3、搜集资料的方法
(1)通过检索性工具书,通过书目、文献、索引搜集.
(2)通过参考性与资料性工具书.
(3)通过文献资料与情况资料. (4)通过开展各级各类的活动原始材料.
4、材料记录要求
(1)资料索引:包括什么资料、出处、资料的基本情况等.
(2)资料内容:包括思想、观点、事实、依据以及自己的评语、意见、受到的启发、点评等.记录要便于分类、排列和查找,简明扼要,准确无误,具体明确.
5、材料的整理
为了便于对材料的分析研究,把搜集来的材料根据研究任务和材料的不同性质,采用核对数据,挑选淘汰、汇总统计加工的办法进行整理. 6、分析材料方法
逻辑分析方法:将丰富的现象材料,经过思维过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形成概念和理论系统. 七、给教师在做课题研究的建议 1、找准方向

教学课题研究怎样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学生素质,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所以应符合新课程理念.
2、讲究科学
教学课题研究必须建立在科学操作的基础上,理论支撑要科学,研究方法要科学,研究过程要科学,数据处理的方法也必须科学合理,方能使教学课题研究的成果可信、可靠,有推广价值.
3、注重过程
诵读课题研究是通实践的过程包括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落实的.是通过观察、倾听、思索、发现和研讨,不断地改进研究方法;通过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实验、总结;再实验、再总结,得出结论的.
4、加强合作
课题研究小组是由专家及教师队伍组成,不是某一个人能独立、封闭承担完成研究的,大量艰苦的设计、实践、验证、思辨和总结工作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力量,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任何环节都离不开课题组成员集体的智慧和外界的帮助.
           

基础教育研究(二):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是什么类别的期刊?
刊名: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 Research in Basic Education
主办: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周期:月刊
出版地:吉林省通化市
语种:中文
开本:16开
收录状态:整刊收录
ISSN 1008-7974
CN 22-5032
邮发代号 8-72
曾用刊名: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创刊时间:1999.1.1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这是什么类别的期刊,不错么?

省级期刊,教育类的G4

基础教育研究(三):

语文课题研究该咋写?

课题研究计划一般包括如下几部分: 1. 课题基本情况 简要介绍课题的来源、研究类型、实验时间等. 2.课题的提出(或研究的目的) 为什么要研究这项课题,目的是什么. 3.课题研究的假设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解决什么问题,预期会有什么结果. 4.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 这一部分要尽可能具体化,越具体越便于操作. 5.预期的研究成果 举例: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与实验” 课题研究计划 一、课题基本情况 1.课题名称: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与实验 2.课题来源: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批准号:KES016) 3.课题研究类型:应用研究 4. 课题负责人: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王敏勤 5. 实验时间:2002年至2004年 二、为什么要进行这项实验(课题的提出)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学习方式基本概念和转变学习方式的重要性略) 所谓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指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其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都是重要的学习方式.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展,人们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理论研究日渐增多,但怎样把这种新的教学理念转变为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步骤,使基层中小学教师便于操作和评价,真正引导学生在学习方式上产生实质性的变化.这不仅需要理论的研讨,更需要具体的实验.本课题计划在理论研究的同时,调查中小学生的现有学习方式,并进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实验,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三、课题研究假设 本课题研究的二年的时间里,也正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市逐步推广的时间,本课题主要达到如下目标: 1. 通过理论方面的研究,发表一些有价值的关于学习方式的论文和实验报告,以此来指导实验的进行和新的学习方式的推广; 2. 通过实验,探索出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3. 通过以上的研究和实验,使实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明显提高,为新课程在我市的推广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和实验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在理论方面进行学习方式的系统研究 通过文献研究法搞清学习方式的概念、范畴、作用,把传统的学习方式与新的学习方式进行对比研究;通过调查法了解天津市中小学生现有学习方式及存在问题,提出转变学习方式的目标、步骤和预期效果. 2. 进行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实验 课堂学习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主要场所和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比如,教师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只能被动地听讲,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自主探究学习.所以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我们计划在实验学校首先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使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激发者.其次在课堂教学中限定教师讲授的时间,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有较充分的时间和学习的主动权.第三,在研究教师教学方式的同时,同时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做到教师少教,而学生能够多学. 3.进行在计算机环境中学习的实验 随着我市办学条件的改善,许多学校已经有了校园网和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设备.计算机将成为学生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教育的技术化趋势,成为近年来教与学改革的热点.随着教学中的技术含量的提高,电脑、网络技术等成为学生学习手段之一,学生可以自己通过各种现代化手段和媒介获得信息,进行思考活动.我们计划在有条件的实验学校中进行计算机环境中学习的实验,探索这方面成功的经验和方法,为其他学校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五、实验的组织形式 本课题组由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验教师组成,理论研究部分由课题组负责人王敏勤负责,问卷的调查和组织由津南区教科室诸金英和大港二中刘志奇负责,实验部分由大港二中刘志奇具体负责.我们计划在大港二中进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实验,因为大港二中(初中)已经进行了课程改革. 六、实验的实施步骤和方法 (一)实验的步骤 1. 撰写研究和实验方案(2003年1—2月) 课题研究方案由王敏勤负责撰写,课题实验方案由刘志奇负责撰写.每个实验教师根据课题组的要求写出本学科具体的实验方案. 2. 实验的实施和总结(2002年3月——2004年10月) (1)实验教师根据本学校的实验方案开始实施(包括理论的学习),实验老师可边学习边实践.从2003年春季学期开始到2004年暑假,各实验小组每学期末都要写出阶段实验报告,总结一学期来的实验成果,研讨存在的问题,写出下学期的具体实验方案. (2)2004年10—12月,各实验小组撰写实验报告,课题组汇总各实验小组的成果,撰写本课题的研究报告,接受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专家鉴定. (二)实验的方法 严格的教育实验应采取对照实验法,即在平行年级中设置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以观察实验的效果.这样能保证实验的信度和效度,说服力强. 七、预期的研究成果 课题组计划在两年的时间发表和出版相关的论文和著作,指导实验老师的实验工作.2004年底撰写《研究报告》,准备接受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专家鉴定. (摘自网络)

基础教育研究(四):

新基础教育读后感

从素质教育改革到现今的新课程的近乎十年里,我们已经接触阅读了不少教育改革的理念和实践指导丛书,对改革的理念方向有初步的认识,同时在实践中总结了一些经验。但自从阅读了了《新基础教育》这本书后,我感到对教育又有了更深层的认识,或者之前的一些困惑有所解除、或者隐在骨子里的信念变得更加明晰了。正如叶澜教授所说的,新基础教育不是只实用代引号的“新基础教育”,而是特殊的课题命题,包含普遍的因素。如反映当代的社会转型和当代人类社会发展对对中国基础教育学校现状提出的普遍挑张,关注世界和中国教育改革的趋势和特征在两者之间建立关联和进行比较增加了历史的维度,不是平时单纯的变革状态下的描述,是介入实践性研究的产物,它不满足于批判,更注重重建,本书框架结构明晰,我在阅览的过程中本书的新理念也逐渐显影在脑海里。

没有宏观和远见着实的教育理念,教育就必然如薄冰似散沙。或朝夕多变,人云亦云、劳民伤财、急功近利。本书最让我产生共鸣的是第一章节,即生存基础:人口资源于生态。时空上,它逆古至今的阐述或精要的点提了社会发展的一些重要环节,从经济、政治、历史、科技、人口、资源方方面面阐述很具社科人文性,恰恰教育就是方方面面的。它是一本高瞻远瞩洞悉力强的教育研究文献。通过学习阅读丰满了我们前线教师的教育资源库。国与国的的竞争、资源的合理利用,整个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少不了社科的研究和科学合理利用地球有限的资源,即要考虑现代又要考虑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所以教育小到家庭国家大到国与国之间,是密不可分。在因特网的世界,让我们有了更好的平台去了解和交流这一切了。只有在了解的基础上,国与国的利益才会得到共享、权利才得到抗衡、世界的格局才会得到相对合理的重组,那么教育和人口素质尤为重要,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就重中之重了,只具有狭窄的专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

作为美术教师,我从来不因为自己有了一些技能而沾沾自喜,因为在我的理解里,美术除包含其本题艺术形式美以外,还需要各种丰富的土壤去孕育的,同时美术也包含着为社会服务,促进人类社会的心志发展,我们应该记得人类的文明创造始于使用工具和图形文字表达,而现今美术教育课标中强调的培养学生动手创造能力和绘画表现力,不就是同出一辙吗?在比如社会的腐化环境的恶化不久是出现在恰恰物资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吗,人们视金钱如命的年代,许多具有高知识和技能的人“高素质人才”也为之动容,腐败堕落,这是道德缺失的产物,所以从小培养树立学生高尚道德的人生观将更深远的影响着未来国家的命运。人生观从道德审美中来。又如一个具有很高审美和创造能力和远见性的市长,他在建设城市规划环境时,一定会综合方方方面面,不是为了仿效某个大城市获得暂时的业绩去劳命伤财,看到柳州街道今非昔比,大街上树阴婆娑,建筑高低错落,掩露得体,自然与人工植物建筑形色和谐相得益彰,碧水蓝天工程的成效,处处散发出鸟语花香人文关怀的气息,不再是建筑整齐划一单调平板,或杂乱无序,乌烟瘴气、尘爱满天飞的景象。设想如果我们走在城市间极少见到人们撑阳伞、戴口罩,晚上很难听到轰隆的空调机喘鸣声,也许国家支付的医疗费也节省不少,环境美了、生活好工作效率也搞了,这一切假如没有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和高素质高审美能力的领导班子这一切成了空话。

美术的内函是人类心理真实的体验,美术外在作用是社会进步的推进器,而美育又将依附社会科学各方面日趋丰富。所以美术学科及其学科的扩展延伸尤为重要。当然这一切合乎人性有了美感才会让人珍惜,大到国家之间才能构建和平的世界。有一句话说得好,富有艺术气质的民族是聪明理智伟大爱和平的民族,至少是一贯性的。

这些年,有了太多感触,对于美术教师而言,要时刻不忘做到与时俱进,把学科与现实相互联系,不断构建具有丰富人文底蕴的美术课堂。【基础教育研究】

基础教育研究(五):

小学数学教师个人校本研修计划中的 基本情况是什么

基本情况是:
一、指导思想:
二、研修目标 :
三、研修要求:
四、具体措施:
附:
个人校本研修计划
“校本研修”作为一 种新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促进学校自主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有效策略,已经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春风,走进了我们的校园,融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开放 的制度框架,营造了一个学习型的文化氛围,为教师构建了一个专业发展的自我反思平台.它表明:这是一个新型的结合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绝不是一种概念 上的翻新,而是理念上的一次重建.因而,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本学期我将认真践行校本教研工作,融入学校教育创新,借助同伴互助提升教育理念,感悟教育 真谛.
我个人的校本研修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
通过校本教研,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努力提高我的整体教学水平.
二、研修目标 :
1、规范生物课堂教学,优化备课组活动,使自己由学习型向研究型转变,进而使自己成为新课程实施及推广的引领者,配合全县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活动,逐步 提高我校教学质量及水平.、不断进行教学研究,努力探索和研究适合学生特点、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推动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2、积极开展新教材的研究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迅速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研究水平.
3、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课程改革实验研究为重点,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目的,以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把立足点放在解决教学改革和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切入点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
三、研修要求:
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课程改革实验研究为重点,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目的,以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把立足点放在解决教学改革和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 问题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切入点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增长点放在促进学校、师生的共同发展上,使教育从传统教学的“三个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向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三个为本”(即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发展为本,以自主学习为本)的转变,重视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服务,使自己及同伴们转变成素质优良、能适应社会需求、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好.
四、具体措施:
1、公开课 主动向校领导提出每月上一节公开课的要求,并邀请本校及周边学校老师前来听课评课.并与领导和听课老师交流沟通,争取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同时收集好各项检查材料.经常反 思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主动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注重日常教学常规的扎实与提升.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做好每一次听课后记录.学会思考教育问题,积极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师的行为等,从反思中提 升教学研究水平.每节公开课后,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和有价值的东西赶快记下来,享受成功,弥补不足.在总结经验中完善自我.
2、听课评课 坚持每周听不少于8节课,并认真做好听评课记录.积极参与教研活动,养成随时听课的好习惯. 参与教研活动可以让你在教学中不断完善自己,在教研的天地中,你能清楚的看到别人的教学风采,能结合着自己的教学寻找不足,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我要求自己积极的参与教研活动,不断向别人学习、取经. 坚持写好教育教学随笔.认真的读一本有关教育的书籍,并及时反思.
3、教案 根据本校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坚持按培训院的要求每周完成一篇切实可行教案(共12篇).
4、 认真参加参与各校教研活动与“小组学习研讨”活动,将培训学习所得,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尝试,使自己的教学水平逐步提高,寻找出一条适合本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争取逐步形成自己材施教.
5、教学论文 认真思考,自拟论文题目,把自己在校本研修过程的做法,收获,以及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思考,以论文的形式发送到自己的博客上.
6、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积极参与在线研讨. 我对自己的专业水平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决心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充盈自己的底气,增强自己的理论底蕴,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把个人的校本研修工作做好!

基础教育研究(六):

怎样理解创新教育【基础教育研究】

其核心是在认真做好普九工作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应该强调的是创新是有层次的.我们指出的创新,不同于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创新,我们所说的创新是指通过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建立全面的素质基础.过去一提创新,认为那是科学家的事,把创新看作是高不可攀,高深莫测的东西,有人曾做过这样的比喻,说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热情拥抱;与中等教育亲切握手,与初等教育远远招手.这是一个认识的误区,这种认为创新教育与基础教育无缘的想法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无论是爱迪生的发明还是伽里略的智慧,牛顿定律的产生,都是以知识积累作为积淀的,任何发明都不是建立在空中的楼阁,更不是海市蜃楼,恰恰相反,很多发明都是在前人发明创造的所积累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的再创新,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捷足先登.所以基础教育是培养创新的基础.狠抓“双基”落实与创新教育不是矛盾的,而是统一的,不要一提到创新教育,就不要“双基”了,目前,主要问题不是抓双基的问题,是在抓双基的同时,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学生学得过死,没有方法,没有创新,不会灵活应用于实践生活.② 研究的内容与重点不同,过去

基础教育研究(七):

观察和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实验教学在深化教育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x0d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深化教育改革推进到了实质性、根本性改革的阶段.面对一场跨时代、历史性的改革,实验教学不仅要完成自身的深化改革,还担负着推动和促进教育整体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理科新课程,在其功能、内容和结构等方面的创新和实破,均以实验教学为切入点和突破口.也可以说,实验教学是理科新课程形成的起点或出发点.实验教学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重要场所和前沿阵地,也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基础、前提和保证.\x0d实验教学的定义和定位\x0d运用现代教育思想新理念,对实验教学进行定义和定位,全面了解和掌握实验教学的特点、教学原则、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形式,便初步确定了实验教学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也确定了理科基础课程改革的方向.\x0d实验教学,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进行科学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教学形式,属于基础课程范畴.实验教学具有获取知识和技能、培养能力和情商的多重功能,是一种与相关学科并列而独立的教学形式.\x0d实验教学除研究本身的教学目标,还研究通过实验完成相关学科甚至跨学科、泛学科的整个教学目标.实验教学是整个理科教学的基础,是开展探究性学习和自主合作性学习的前提和保证,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提高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x0d实验教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教学形式,它的特点是:\x0d1、学生实验,主要是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进行学习,既动手又动脑,是学习的能动过程.\x0d2、学生实验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x0d3、实验的实践性、直观性,能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x0d4、实验表现了知识、技能、情感和能力的统一性、实用性和时代性.\x0d5、学生实验体现和推动了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的特点和开展.\x0d6、实验及评价活动,能树立学生的实验意识、合作精神和科学价值观.\x0d实验教学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实验全过程的教学,让学生在获取或巩固科学知识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运用观察和实验手段处理问题的基本程序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和探究的品质,端正学生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树立学生不懈的求索精神,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会认识未知事物的科学方法,包括现代技术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价值观.\x0d实验教学总的目标体系可分解为目标的认识体系、目标的技能训练体系、目标的方法论体系、目标的思维能力体系、目标的品质培养体系、目标的习惯体系等.\x0d为了达到实验教学的教学目的,必须明确实验教学的教学任务:\x0d1、让学生获得和巩固相关的科学知识,并掌握测量、鉴别、采集等基本实验手段;明确运用观察和实验手段进行探索和研究问题的基本程序;学会选择和使用教学仪器,组成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掌握实验操作基本技能和技巧.\x0d2、让学生对科学方法有全面的认识,学会使用观察法、实验法、取样法、测量法、图表法、统计法等基本实验方法;能按照要求正确地完成实验操作,仔细地观察实验现象及其变化,正确地分析和处理所得的结果,并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获取、分析、组织和使用各种信息;了解并能运用有效数字和误差理论的初步知识处理数据.\x0d3、让学生在实验中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让学生在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和提高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x0d4、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懂得科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价值观念;了解科学发明、发现史以及现代科学发展前景,树立远大的理想;通过合作学习,树立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观念.\x0d5、让学生感受探究情景和实验的兴趣,激发释疑、求知的欲望;、让学生通过评价活动,健全实验意识,增强主动发展观念.\x0d实验教学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x0d1、配合性原则.实验教学既与相关学科的教学紧密配合,又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紧密配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并强调“要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尤其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x0d2、普及性原则.演示和分组实验的开出率均要求达到百分之百,提供了机会和空间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贯彻“学生主动学习”和“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把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x0d3、显效性原则.要求实验现象明显、数据清晰、实验结果达到预期精确度.\x0d4、简明性原则.要求实验装置简单、原理明确、便于操作、成功率高

基础教育研究(八):

小学教研组活动如何开展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和中小学规模的扩大,学校教育正面临着变革和转型,而作为学校基层组织之一的教研组,成为学校变革与转型的重心.教研组不仅是推进学校科研实力的主要阵地,而且是促进教师发展的重要平台,对于学校的转型变革、教学的改革、师生的成长和发展,无疑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但是从现状来看,教研组的教研活动状况并不让人乐观,这将阻碍教学改革、师生发展以及学校的转型变革.一、活动前学期初制定教研组工作计划时,该校数学教研组长便根据组内教师的不同情况、本学期的教材内容,通过与组内教师讨论商量,确定本次专题教研活动的主题为“几何知识”专题研讨,并且将“新基础教育”理念的学习贯穿于学期计划中.“几何知识”专题研讨共分为三次活动,第一次活动的课题为《物体的形状》(一年级)、《角与直角》(二年级)、《三角形、四边形的分类》(三年级);第二次活动的课题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认识》(二年级)、《等腰、等边三角形的特征认识》(三年级)、《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认.(本文共计2页) [继续阅读本文] 赞

基础教育研究(九):

贵州省是什么时间实施新课程标准的?

  省教育厅关于印发《贵州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
  2010-07-09
  各市(州、地)教育局:
  按照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总体部署,结合我省实际,经省政府同意,我省将从2010年秋季起,在全省普通高中高一年级全面启动课程改革实验.为积极稳妥地做好实验工作,完成实验任务,达到实验目标,促进我省普通高中教育健康和谐发展,为培养和造就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具备较高素质劳动者及专门人才打下良好基础,我厅组织制定了《贵州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实施方案(试行)》(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现将《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各地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贵州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实施方案(试行)
  二00九年十一月二十日
  附件:
  贵州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实施方案
  (试行)
  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的总体部署,按照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2005]6号)的精神和要求,为做好实验工作,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我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立足贵州省实际,学习借鉴国内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先行实验省(市、区)的有益经验,积极探索,稳步推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促进基础教育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
  (一)全面实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努力构建符合国家课程改革要求、具有贵州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二)研究探索在我省不同地区、不同类型普通高中学校实施新课程的有效途径,通过课程改革,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为国家进一步修订完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提供经验.
  (三)提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管理及课程建设能力,形成开发和共享课程资源的机制;建立与普通高中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四)建立健全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教学方式的改革,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五)促进高中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实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六)建立符合新课程要求和我省实际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探索建立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相配套的高等院校招生考试录取制度.
  (七)推进全省高中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步伐,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发挥普通高中教育在整个基础教育中的带动和引领作用,为培养和造就适应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三、基本原则
  (一)积极进取与实事求是相统一的原则.充分认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必要性、紧迫性和重要意义,克服畏难情绪;客观分析、积极应对课程改革实验中必然出现的各种问题、困难和挑战;正确处理改革目标与现实可行性之问的关系,在实践中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不断取得实验的经验和成果.
  (二)目标达成与循序渐进相统一的原则.普通高中课程在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考试与评价制度等诸多方面要达到的改革目标,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跳而就,需要坚持不懈地探索、实践和完善,循序渐进地实现改革目标,完成改革任务性.
  (三)整体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统一的原则.全省普通高中要同时全面进入课程改革实验鉴于普通高中学校在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方面存在的差异,要在整体推进的前提下,区分不同地区、不同学校进行分类指导和要求,因地制宜地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
  (四)政府统筹与群策群力相统一的原则.普通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是各级政府的职责.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向政府汇报,在政府的统筹领导下,通过制度建设和广泛宣传,形成学校、社会和家长群策群力、共同参与、通力合作推进课程改革的工作机制.
  四、保障措施
  为保证我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顺利实施,需要在组织领导、政策支持、经费投入、制度建设、师资培训、专业指导、舆论宣传等方面做好准备并提供有力保障.
  (一)统一领导,加强指导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体现国家意志,实验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影响面大、社会关注度高,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专业指导.
  1、成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
  成立“贵州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对全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进行决策和部署,在经费投入、政策支持、制度建设、师资培训、舆论宣传等方面提供保障,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监控.全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中的重大事项由领导小组研究决定(领导小组名单另文下发).
  各市(州、地)、县(市、区、特区)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切实加强对本地区实验工作的领导和管理,负责实验工作在本地区的推进.
  2、组建专家指导组
  组建“贵州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专家指导组”.专家指导组成员主要由有关高校、各级教育科研和教研机构的专家以及学校的学科教师代表组成,在省实验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进行改革买验工作的专业研究,为行政决策提供咨询服务,为全省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提供专业指导和业务支持.专家指导组要切实跟踪实验工作,加强专业指导,总结实验工作经验,收集、整理、反馈信息,为各地和学校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和指导(专家指导组名单另又下发).
  3、其他指导举措
  (1)省、市(州、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课程改革实验样本校,通过样本校实验工作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辐射和指导全局.
  (2)省、市(州、地)、县(市、区、特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各普通高中学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实验工作的网络平台,收集信息,听取意见,把握进程,介绍动态,咨询答疑,形成畅通的沟通渠道,同时利用网络推介教学经验,丰富课程资源,指导课程改革工作.
  (3)各普通高中学校要成立课程改革指导委员会,统筹负责学校新课程的规划、实施、管理与评估等工作.学校课程改革指导委员会下设学科组,各学科组提出本学科课程的开设方案,报学校课程改革指导委员会审定后实施.
  (二)经费保证,政策倾斜
  省、市(州、地)、县(市、区、特区)要设立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改善学校办学条件、课程资源开发、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师培训、教育教学科研、监控与评价、评优示范、交流研讨、总结经验等各项工作,确保课程改革顺利实施.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主动地商财政、人事、编制等有关部门,争取经费支持.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核定或调整普通高中学校的人员编制,按规定配齐、配足教师,达到新课程教育教学的要求.
  (三)专题研究,区域推进
  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确定不同阶段实验工作的重点课题,通过专题研究促进重点和难点问题的逐步解决,推进实验工作.加强市(州、地)、县(市、区、特区)之间和学校之间的合作研究和资源共享,发挥示范性普通高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实验工作的区域整体推进.
  (四)建设队伍,提高水平
  通过制度创新,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加强普通高中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加强城镇高中与农村高中之间、示范性高中与一般高中之间的教育教学合作,建立教师定期交流和课程资源共享制度.
  (五)监控评估,专项督导
  建立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监控与评价机制和专项督导制度,制定我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评估标准及评估方案.省、市(州、地)、县(市、区、特区)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的专项调研和阶段评估,监控课程改革实验的进展情况,及时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反馈情况,总结经验,以进一步明确改进思路和措施,推动实验工作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各级政府教育督导部门要把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督导作为重要内容纳入督导工作范围,推动课程改革顺利实施.
  (六)优化环境,正确导向
  采用多种形式,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宣传,不断优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社会环境,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及时征求和听取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以及社会各界刘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意见和建议,认真研究,及时反馈,将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吸纳到实验工作当中;主动通报工作情况,争取社会各界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形成社会各界关心、理解和支持实验工作的良好氛围
  五、重点工作
  (一)组织学习培训
  市(州、地)、县(市、区、特区)教育行政部门和普通高中学校要坚持“全员培训”、“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组织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研人员、全体高中校长和教师接受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
  培训工作要充分利用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省教师远程培训项目”进行.
  培训工作要注重实效,做好“四个结合”,即: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相结合、理念更新与课例分析相结合、专家讲座与教师示范教学相结合、集中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培训,使受训者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深刻领会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精神实质,按照新课程理念创造性地进行学校管理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领导小组根据课程改革进程的需要,负责组织相关人员的一级培训.各市(州、地)实验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二级培训.各普通高中学校组织开展校本培训.
  (二)创新管理制度
  省制定定出台有关课程设置与管理的指导意贝,并在全省范围内督促和指导实施.市(州、地)及县(市、区、特区)做好对本地区普通高中学校的督促和指导工作.学校按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制定具体的课程方案和课程计划,组织实施新课程.学校在按照课程方案要求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要结合实际制定开设选修课程的计划,创造条件开好各类选修课程;要积极创造条件,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开设好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切实加强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实施、考核、评价及学生校外活动的管理.
  建立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学校要成立选课指导机构,编制学生选课指导手册,帮助和引导学生选课.选课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选择课程的权利,注意防止教师和家长包办代替.学校要充分发挥现有教师、场地、设备等教育资源的效益,积极探索建立适应模块化教学特点、行政班与教学班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认真研究解决学生选课给学校常规管理带来的新问题.
  建立学生学分管理制度.学校要根据课程方案的要求确定学生获取各类学分的办法和制度,遵循客观、公正、透明的原则,严格学分认定的标准和程序,规范操作过程,使学分管理体现学生学业发展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学业发展的有效手段.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制度.加强学校教研组织建设,建立健全支持新课程的咨询和指导体系,组织和引导教师研究解决实施新课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使新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三)改革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实效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积极进行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既要继承传统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合理内核,又要切实推进教师教学万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知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的组织管理方式、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四)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根据教育部有关新课程实验教材选用的规定和要求,结合我省实际,选择确定我省使用的各学科实验教材.
  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探索建立普通高中之间、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之间资源共享制度,积极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院、大学及科研院所建立教学合作关系.利用各方面的师资、设备和场所进行相关课程的教学.
  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场地和设施设备,以及报刊、杂志、电子音像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多样性课程资源,积极开发利用学校所在地区的工厂、农村、部队、社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为新课程实施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支撑.
  充分利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课程资源,建立省、地、县三级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资源网.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同开发课程资源.
  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非物质又化遗产”等社会教育资源.
  (五)推进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
  全面实行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按照目标多元、方式多样、过程结果并重的原则,建立综合性的、动态的学生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发挥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
  推进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的改革,制定与课程改革相配套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方案和高中学业水平监控与测试方案,充分体现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要求与方向,合理设置考试科目,严格按照学科课程标准和省提出的课程安排指导意见确定考试范围,既要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的高中学业成绩水平,又要有利于高等院校选拔新生,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由省统一组织实施.
  在建立学生学分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模块考核办法,建工公正有效的模块考核制度,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效果,既要保证获得学分的真实可信,又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进一步建立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的学校评价机制,引导学校围绕办学理念、发展规划、学校管理、课程实施、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发展、办学条件等方面进行经常性、制度性的自我评价.
  六、分类要求
  我省普通高中学校在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根据分类指导的原则,学校在保证开设各学科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全部必修模块,满足学生获得116个必修学分的基础上,选修模块开设的比例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确定.但所有学校至少要开30%以上的选修I模块,满足学生3年中在选修I中获得22个以上学分,在选修Ⅱ中获得6个以上学分.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至少要开设70%以上的选修I模块,满足学生3年中在选修I中获得28个以上学分,在选修Ⅱ中获得8个以上学分.在选修模块的选择上,省将提出指导性意见,供各地学校进行课程设置时参考.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校课程设置的监控,重点帮扶条件较为薄弱的学校.所有学校都应通过实验,促进自身发展,逐年提高选修模块开设的比例,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他相关实施意见、方案等,另行制定下发.

基础教育研究(十):

怎样分教学反思

新课程实施以来,提到最多的就是校本教学研究,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撰写教学反思,撰写反思是教师自我成长的一条有效途径.
教学反思是教师反省思考的过程;是教师对教学诸要素诸环节再认识、再研究、再整合的过程;是教师思维再活化、再碰撞的过程;是教师对自己的或他人的教学实践活动的审视与反思过程;教学反思能帮助教师及时捕捉、分析和思考各种教学现象、得失和灵感,恰如其分的对自己或他人的教育教学行为加以总结和研究;是教师积累、反省、内化、沉淀和升华的成长与进步过程.
“教学反思”的基本概念,“教学反思”活动的基本条件,“教学反思”活动形式的选择,“教学反思”的操作过车工是怎样的,请读者分享甘井子区教师进修学校科研室于建国老师对此的理解与阐述.
教学反思是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发展阶段,开展"校本教学研究"时,采取的一种有效的手段.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说:"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校本研究只有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的行为,校本研究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和实施."(《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一一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三个基本要素》)可见教学反思是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之一,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提高对教师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教学反思活动的目的、方法、结果的分析,我们应该采取因人、因时,灵活多样的教学反思方法与手段,教学反思的意义并非一般.
..什么是"教学反思"
专家们的说法各有千秋,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湛业锋老师对"教学反思"进行了切合实际的分析:"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这里所说的反思与通常所说的静坐冥想式的反思不同,它往往不是一个人独处放松和回忆漫想,而是一种需要认真思索乃至付出极大努力的过程,而且常常需要教师合作进行."(湛业锋《与教师谈教学反思》)由此可见,教学反思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活动,它遵循辨证唯物主义"实践一一一认识一一再实践一一再认识"的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实践,在教学活动完成以后,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用通俗的话来讲,教学反思就是教学以后,想一想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用自己掌握的教学理论去分析一下教学中的得与失.思考一下: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情景是否和谐,学生积极性是否被调动,教学过程是否得到优化,教学方法是否灵活,教学手段优越性是否体现,教学策略是否得当,教学效果是否良好等等.如果可能或必要,再把它写下来.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用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

基础教育研究

http://m.zhuodaoren.com/juqing866761/

推荐访问:基础教育研究官网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剧情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2018日本最美女优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