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财政供养

2018-09-07 剧情 阅读:

基本财政供养(共10篇)

基本财政供养(一):

关于地方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
A.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体制   B.地方政府在设置机构时应当充分考虑财政的供养能力   C.县级以上政府的行政机构可以要求下级政府设立与其业务对口的行政机构   D.地方事业单位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办法,由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发布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第4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机构编制工作,实行中央统一领导、地方分级管理的体制。故A项错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第6条第2款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机构编制、人员工资与财政预算相互制约的机制,在设置机构、核定编制时,应当充分考虑财政的供养能力。故B项正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第7条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不得干预下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设置和编制管理工作,不得要求下级人民政府设立与其业务对口的行政机构。故C项错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第29条规定,地方的事业单位机构和编制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拟定,报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后,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布。故D项错误。

基本财政供养(二):

财政是国家履行职能的物质基础。为应对物价上涨.我国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对优抚对象、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发放价格临时补贴。这体现财政可以   
A.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B.有效抑制物价上涨
C.有效调节资源配置 D.促进公平、改善人民生活

D

本小题考查的是财政。对优抚对象、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发放价格临时补贴体现财政可以促进公平、改善人民生活,D符合题意。

基本财政供养(三):

我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国家,养老问题日益严重,你认为应该怎样解决这一问题

朱尧耿 王欢: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人口发展的趋势,这种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口老龄化已经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重大人口问题.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未富”的背景下迎来了人口的老龄化,必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的变化.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增长最快的国家.1980年以来,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以年均3%的速度持续增长. “五普”结果表明,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6%①.我国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
据有关专家预测(中方案),到2050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2亿以上,约占我国总人口的1/5,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4②.与此同时,我国老年人口中的高龄化趋势也日益明显,预计到2040年8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0.56亿.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农村地区的平均生育水平高于城市,但是,由于大量青壮年人口由农村流向城市,当前农村老龄化比重为7.35%,城镇为6.30%③,农村的人口老龄化比城市地区更为严重.
我国老年人口高龄化的趋势也十分引人注目.目前,我国高龄老年人口以每年5.4%的速度增长,据专家估计,到2020年将达到2780万④.
中国迅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主要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人口过多和人口预期寿命大幅度提高的结果.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一般在1万美元以上,而我们目前人均GNP不足1000美元.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老龄化速度快,具有突发性,超前于工业化和现代化,这必将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
目前中国的人口预期寿命和死亡率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生育率已经达到更替水平以下.随着20世纪中期出生高峰的人口陆续进入老年,可以预见,21世纪前期将是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最快的时期.
二、老龄人口生活所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城市老人希望由社会福利机构集中收养的愿望日趋强烈,但当前福利机构的数量仍难以满足老人的需要.
据民政部公布的一项调查表明⑤:我国目前有国家举办的社会福利机构2816家,床位数22万张,收养了17万多人;有集体举办的福利机构3700家,床位数87万多张,收养了66万多人.两者合计共有公办福利机构4万多家,床位数109万多张,收养了83万多人.
这与我国数以亿计的福利服务对象(老年人口1.3亿多,还有数百万的孤残儿童和“三无”残疾人)相比,集中收养的床位数只占0.7%多一点,而集中收养的人数则不足0.6%,与发达国家一般集中收养人数占5-7%的比例相差甚远.
(二)老年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老年人口同非老年人口相比,在生理上会出现一些与年龄相关的特征.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生理机能日趋衰退,抵抗能力不断降低,健康状况下降.
据国家卫生部门1994年统计,“我国城市65岁以上的老年人患病率为60.2%,城市总人口患病率为23.7%,老年人口患病率高出总人口的1.54倍.农村老年人患病率22.6%,农村总人口患病率7.4%,老年人比总人口患病率高出2.1倍.⑥”
这些都表明,一个社会的老年人越多,其患病的可能性及由此产生的医疗服务需求将越大.特别是在农村,老年人口享有公费医疗的比例相当低,我国庞大的农村老年人群将对相对匮乏的农村卫生资源产生巨大压力.
(三)老年人生存环境亟待改善.对大多数的老人而言,现在正是他们安度晚年,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然而对无法安度晚年的老人来说,老年阶段却是他们人生最后的苦难期.
部分老年人面临着四种侵害:一是身体侵害.部分老年人由于行动不便,并且得不到子女的照顾,生活十分艰难.有时发生以暴力打骂老人,遗弃老人,更有甚至杀害老人.
二是精神侵害.社会上一些年轻人对老年人不礼让、不尊重,甚至欺侮,造成对老人的精神损害.
三是社会侵害.随着年龄的增加,老人们的分辨能力也在下降,一些社会上的人就对他们擅加欺骗,卖低劣产品给老人,在法律、民事上蒙骗老人.
四是物质侵害.子女和亲属强占住房、争夺财产事例在各地多有发生.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低保的实施,物质侵害老人问题中有所缓解,但仍不容忽视.
(四)养老基金严重不足.由于退休人员增加和待遇水平提高等原因,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支出每年不断增加,致使部分地区当期收支缺口逐年扩大.2000年,全国只有3790.7万人领取了离退休金,2001年只有3381万人领取了养老保险金⑦.
目前养老金当期收支的缺口,主要依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解决.但有关专家指出,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继续攀升,养老保险工作任务将更加繁重.要继续确保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仅仅依靠基金征缴和财政补助不够,必须进一步拓展养老基金的筹措渠道.
(五)我国人口老龄化给社会经济带来一定影响:
一是老龄人口的增长会改变人口的抚养比,被抚养人口的增加必将加重劳动人口的负担.
二是伴随人口老龄化而产生的劳动力年龄结构的老化,必将影响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三是人口老龄化使用于老年社会保障的费用大量增加,给政府带来沉重的负担.
四是人口老龄化要求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以满足老年人口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特殊的需要.
五是人口老龄化引起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
三、对策与建议
家庭养老、集体供养和社会救济是我国农村养老的三种主要形式.目前,家庭养老仍然是农村养老保障的主要形式.家庭养老实际上是以个人终身劳动积累为基础,在家庭内部进行代际交换的“反哺式”养老;集体供养主要是对鳏寡孤独老人实行具有救济性质的“五保”,包括分散和集中供养.社会养老包括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计划生育养老保险和少数地方实行的农民退休金制度.
现阶段,我国发生的一系列与农民养老密切相关的重大社会变迁,使传统养老模式面临严峻挑战,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对中国社会现有的保障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关键在于,抓住未来20年人口抚养负担轻、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有利时机,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一)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人口老龄化问题,并将解决老龄问题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战略.1997年6月召开的西方七国首脑丹佛会议提出了积极老龄化(active aging)的主张.1999年5月,欧盟通过了老龄政策公报,即,“建立不分年龄的欧盟?促进繁荣和代际和谐”.
积极老龄化战略的基本内容是通过各种方式为老年人参与社会创造条件,以期老年人能更好的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发展变化.倡导积极老龄化战略,需要各级政府和老龄工作协调机构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事业发展方针,以及“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贯彻落实《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地方老年法规,制定不同时期的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和相关,切实采取措施,保护亿万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二)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兴办社会化养老事业.社会化养老主要包括:一是投资主体多元化.要改变过去主要靠国家和集体投入这种单一的投资渠道,形成国家、集体、企业、个人多渠道投资,多种所有制养老机构共同发展的局面.
二是服务对象公众化.过去福利机构只面对“三无”老人、“五保”老人,今后要面对全社会的老年人.
三是服务形式多样化.过去对“三无”老人基本是供养,今后要有多种形式的服务,特别是通过上门、包护、日托等各种社区服务的方式为家庭提供支持.
四是服务队伍实现专业人员和志愿者相结合.
(三)推动医疗卫生机构积极为老年人提供卫生服务.要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把老年卫生服务列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纳入社区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社区卫生保健服务体系.通过体制改革、机构改造、资源重组等多种形式,引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型为社区服务中心,将病房改造成多种形式的为老年人提供生活、保健、医疗等服务的场所;拓宽筹资渠道,加大对社区卫生的投入,不断提高老年卫生保健的经济保障水平;开展多种形式的老年卫生保健服务,拓展老年医疗、护理、保健、康复等服务领域,加大对大病和重病导致生活困难的老年人的帮困力度.
(四)增加经费投入.要缓解今后日益严重的养老金支付压力,必须实行“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一方面,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加强基金征缴增加基金收入,发挥养老保险资金的主渠道作用;另一方面继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应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同时,进一步研究采取发行彩票等方法充实社会保障基金.
(五)加强老年福利服务体系建设.要加强老年福利服务设施建设,营造有利的居家养老支持环境.要制定落实各种优待政策,如对百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发给长寿补贴;老年人持户籍所在市的《老年人优待证》,可在省内其他地区享受当地除公用交通工具以外的各项优待服务;城镇老年人不承担社会性集资和其他社会性劳务负担,农村老年人不承担义务工、不缴纳各种集资费;对涉老案件,各级法院要优先受理、优先审理,老年人因合法权益受侵害提出诉讼,交纳诉讼费确有困难的,可以缓交或减免,需要律师帮助又无力支付费用的,可以获得法律援助等.同时,在全民中进行敬老、养老、助老的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 (作者:王欢,法学硕士,浙江大学法学院,助教.朱尧耿:文学硕士,国家人口计生委办公厅研究室,主任科员.)

基本财政供养(四):

我国人口老龄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应对.【基本财政供养】

原因:造成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的较低生育率.为了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减轻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压力,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由此大大降低了全社会的生育水平.另一方面是经济的快速增长、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医疗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类在健康和长寿方面已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人口寿命大大延长.以上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在全社会人口中,年轻人口比重的进一步降低和老年人口比重相对的提高,最终表现为全社会人口中老年人口过快增长和比重的加大,即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提前到来.
应对对策:
家庭养老、集体供养和社会救济是我国农村养老的三种主要形式.目前,家庭养老仍然是农村养老保障的主要形式.家庭养老实际上是以个人终身劳动积累为基础,在家庭内部进行代际交换的“反哺式”养老;集体供养主要是对鳏寡孤独老人实行具有救济性质的“五保”,包括分散和集中供养.社会养老包括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计划生育养老保险和少数地方实行的农民退休金制度.
现阶段,我国发生的一系列与农民养老密切相关的重大社会变迁,使传统养老模式面临严峻挑战,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对中国社会现有的保障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关键在于,抓住未来20年人口抚养负担轻、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有利时机,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一)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人口老龄化问题,并将解决老龄问题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战略.1997年6月召开的西方七国首脑丹佛会议提出了积极老龄化(active aging)的主张.1999年5月,欧盟通过了老龄政策公报,即,“建立不分年龄的欧盟?促进繁荣和代际和谐”.
积极老龄化战略的基本内容是通过各种方式为老年人参与社会创造条件,以期老年人能更好的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发展变化.倡导积极老龄化战略,需要各级政府和老龄工作协调机构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事业发展方针,以及“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贯彻落实《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地方老年法规,制定不同时期的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和相关,切实采取措施,保护亿万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二)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兴办社会化养老事业.社会化养老主要包括:一是投资主体多元化.要改变过去主要靠国家和集体投入这种单一的投资渠道,形成国家、集体、企业、个人多渠道投资,多种所有制养老机构共同发展的局面.
二是服务对象公众化.过去福利机构只面对“三无”老人、“五保”老人,今后要面对全社会的老年人.
三是服务形式多样化.过去对“三无”老人基本是供养,今后要有多种形式的服务,特别是通过上门、包护、日托等各种社区服务的方式为家庭提供支持.
四是服务队伍实现专业人员和志愿者相结合.
(三)推动医疗卫生机构积极为老年人提供卫生服务.要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把老年卫生服务列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纳入社区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社区卫生保健服务体系.通过体制改革、机构改造、资源重组等多种形式,引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型为社区服务中心,将病房改造成多种形式的为老年人提供生活、保健、医疗等服务的场所;拓宽筹资渠道,加大对社区卫生的投入,不断提高老年卫生保健的经济保障水平;开展多种形式的老年卫生保健服务,拓展老年医疗、护理、保健、康复等服务领域,加大对大病和重病导致生活困难的老年人的帮困力度.
(四)增加经费投入.要缓解今后日益严重的养老金支付压力,必须实行“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一方面,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加强基金征缴增加基金收入,发挥养老保险资金的主渠道作用;另一方面继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应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同时,进一步研究采取发行彩票等方法充实社会保障基金.
(五)加强老年福利服务体系建设.要加强老年福利服务设施建设,营造有利的居家养老支持环境.要制定落实各种优待政策,如对百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发给长寿补贴;老年人持户籍所在市的《老年人优待证》,可在省内其他地区享受当地除公用交通工具以外的各项优待服务;城镇老年人不承担社会性集资和其他社会性劳务负担,农村老年人不承担义务工、不缴纳各种集资费;对涉老案件,各级法院要优先受理、优先审理,老年人因合法权益受侵害提出诉讼,交纳诉讼费确有困难的,可以缓交或减免,需要律师帮助又无力支付费用的,可以获得法律援助等.同时,在全民中进行敬老、养老、助老的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

基本财政供养(五):

还艺术一抔尊严 作文

还艺术一抔尊严
曹雪芹评《红楼梦》为“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他用心用血磨出文字的金银绯紫,让我们为之沉醉,为之痴狂,得到精神上心灵上的陶冶。他的执着和奉献给了艺术一抔尊严。
不禁想起林清玄访问三位画家时,第一位坚持艺术的使命,总是“难产”;第二位坦言艺术于他是生命的游戏,所以他追求“快手”;而第三位画家表现出十分的随意,美其名曰“艺术就像偶然的散步。”我对三位作家没有过多的了解,可是却想悄悄揣度他们的经济状况。第一位必不如第二位富裕,第三位怕是有其他的谋生手段。在我的心目中,第一位如曹雪芹一般值得尊重,他们的辛苦、艰难成为雨露穿越时空,滋养亿万心灵。而第二位和第三位,我不知道他们的作品在百年之后是否就会湮灭在尘埃里,我也不屑于知道。因为他们欠艺术一抔尊严。
作家路波虽以“多产”出名,可毕生所著,不超过四百万字。我听闻盛大文学网站上的写手,有些可日更一万字。我不禁想象,倘若这写手一天可有一百字的哲思,稀释到一万字,还有多少营养?成语“醍醐灌顶”是用这“牛奶中提炼的精华”来充盈人的智慧,而那万字更文,究竟给读者留下了什么?这些读者怕也是抱着看肥皂剧的心情吧。
一方愿打,一方愿挨,有什么可说的呢?诶……只是我这狗拿耗子的人为文学遭污蔑而不平,为艺术遭轻贱而叫屈。
何时才能还艺术一抔尊严?
法国那场关于“艺术遭遇了危机”的论战,轰轰烈烈后无疾而终,政府真心诚意想拯救艺术,拨1%的财政支出来供养艺术家,却使艺术遭遇了更大的公务员化的危机。
艺术的产出,不是母鸡下蛋,而是蚌育珍珠,好的艺术作品被虔诚的艺术家孕育于腹中,不能撬开,无法检验。
拯救艺术,也许真的很难,法国倾一国之力尚未解决,而我一人又如何有办法呢?
我只是希望,每个人都能更尊重艺术一点点,在浮夸的社会气氛下,静下心,去玩味去品鉴哪怕一篇好文章,一幅好画,而不仅仅盯着价目表,跟着闹哄哄的媒体虚情假意地赞赏嗟叹。
还艺术一抔尊严,也许并非难事,只要你只要我用严肃认真的眼神去裹缠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谁能否认伟大作品不会在这尊重的土壤中萌芽茁壮?【基本财政供养】

基本财政供养(六):

请你辨析戊戌变法的法令,其影响分别是什么

基本介绍
戊戌变法,指1898年六月(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该变法主要内容为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该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同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至中南海瀛台,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最终失败.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变法正式开始.变法期间,光绪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除旧布新.
主要内容
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采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特权,令其自谋生计奖励政治上:允许士民上书言事;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军事上,裁汰绿营,编练新军;添置船舰;扩建海军.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设立中小学堂;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允许设立报馆、学会;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这些革新政令,目的在于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使国家富强.
影响作用
由于变法的失败,中国失去了一批倾向在原有体制内下实行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代之而起的是主张激烈变革,推翻原有制度和政府的革命者,最后造成了清朝的覆亡,中国两千年的帝制亦画上句号.除此以外,朝廷中本来较为开明有为的大臣在政变后有些被贬,其他亦多被排挤到中央以外;间接亦造成了之后发生的义和团运动.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却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掀起了近代中国第一个思想解放的潮流,对中国人民的觉醒和进步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它以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初次登上政治舞台为特征,成为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的前奏.
使越来越多的人对清朝统治者感到失望.他们认为,要救中国,必须进行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仿效西方国家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基本财政供养(七):

2011年10月14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宣布, 9月CPI同比上涨6.1%, PPI同比上涨6.5%,专家认为,国内通胀压力仍不小,货币政策不可能放松。据此回答3—4题。
小题1: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次物价上涨
①对低收入家庭的影响会大于高收入家庭   
②农产品的需求将会大幅减少
③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将有所下降
④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将会下降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小题2:目前,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经建立了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政府按机制临时发放价格补贴。这个机制覆盖9000多万城乡低保户、优抚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等。今年以来,中央和地方已经发放了200 亿元价格补贴。材料体现了
A.财政是国家对筹集的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
B.财政是国家宏观调控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行政手段
C.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D.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作用

小题1:
小题1:

小题1: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影响较小,农产品属于生活必需品,价格上升其需求量不会大幅度减少,②错误。物价上升,购买力下降,恩格尔系数将会上升,④错误。
小题1:价格补贴城乡低保户、优抚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等,直接体现了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其他没有体现。

基本财政供养(八):

请简单介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成因.
请简单介绍一下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成因,以及我国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具体办法.

城乡二元结构
在有关的讨论中,人们对户籍制度给予了许多关注。这当然是应该的。因为支配了中国社会生活几十年的“城乡二元结构”就是以户籍制度为基础建构起来的。也正因为如此,在各界的千呼万唤之下,户籍制度的改革终于开始启动了。在一些小城市,甚至包括像石家庄这样的大城市,户籍制度的改革有了相当实质性的进展。由于过去的户籍制度人为地将公民分为“农村”和“城市”两个部分,事实上是以户籍制度为基础形成了两个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上有重大差别的社会等级,同时也限制了公民对于居住地和劳动地点进行选择的自由。因此,户籍制度的改革无疑有着非常深远的经济、社会乃至政治的含义,这是无可置疑的。
但是,户籍制度改革本身不是最终的目标。户籍制度改革最终的目标是消除“城乡之间的二元结构”以及这种“二元结构”所造成的社会分割和身份歧视。这样我们就必须弄清楚,我们所面对的“城乡二元结构”是什么。
我觉得,这个“城乡二元结构”至少是由这样的几个因素构成的。
1.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1951年,公安部公布了《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这是新中国第一部有关户籍管理的法律法规。1957年政府实行了控制户口迁移的政策。1958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91次会议讨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该条例第10条第2款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做出了带约束性的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的证明,向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办理迁出手续。”这一规定标志着中国以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为核心的户口迁移制度的形成。值得注意的是,该条例使用了“公民”的概念,但公民的最基本的流动和迁徙自由却在这个使用“公民”概念的《条例》中被剥夺了。在改革以后,开始允许农民进入城市经商或打工,但农村居民仍然没有在城市定居的权利,而是实行暂住证制度。暂住证制度既可以看作是这种城乡壁垒存在的标志,也可以看作是弱化这种壁垒的一种措施。
2.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改革前中国社会中的资源是由行政性的再分配而不是由市场来进行配置的。在实行这种再分配的时候,在城乡之间实行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制度。比如,教育和公共设施的投入。城市中的教育和基础设施,几乎完全是由国家财政投入的。而农村中的教育和基础设施,国家的投入则相当有限,有相当一部分要由农民自己来负担。在改革前,农村中小学的相当一部分开支要由人民公社或生产大队来负担。民办教师的报酬,也要由农民来承担。改革以来,这种情况不仅没有好转,而且进一步地恶化了。目前,国家每年几百亿元的教育经费几乎全部用在城市,城市学校的一切开支经费是由国家财政拨款的。1985年以前,国家财政每年还有对农村每个中学生31.5元、小学生22.5元的教育拨款。1985年国家取消了这笔财政拨款,改由农民自筹经费办教育,乡村两级教育经费由农民上交教育附加费提供,农村学校改扩建也是由农民集资进行的。仅农民每年负担的教育经费就达300-500亿元。公共设施就更是如此。国家每年上千亿元的财政开支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而农村享受到的极少,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公益设施建设不得不从农村企业、农民头上摊派、集资、收费甚至罚款来解决。现在,一些工程本应由国家财政出资的,但却采取“钓鱼”办法,上级拨一点为“诱饵”,地方财政再挤一点,剩下大部分由乡村自行解决,结果只能是向农民摊派集资。农民自己搞公共建设还有一个更重的负担,就是政府规定的10-20个劳动积累工、5-10个义务工,而绝大多数农村都取了最高数,即农民每年要出30个无偿义务工,有时出工,多数乡村喜欢叫农民出钱,每个工出10-20元,仅此一项全国农民每年负担高达1000-2000亿元。但是,这一负担是不列入国家规定的5%范围的,也就是说在中央的政策里,这不是农民负担。
3.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壁垒,事实上是将城乡两部分居民分成了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这两种社会身份在地位上的差别,从城乡之间存在的事实上的不通婚上就可以看得出来。而这两种不同的社会地位不是虚的,而是由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支撑的。比如,在物资供应方面,1953年以后,随着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实行,中国开始实行粮油计划供应制度。这一制度原则上规定国家只负责城市非农业户口的粮油供应,不负责农业户口的粮油供应。这项制度基本上排除了农村人口在城市取得口粮的可能性。在就业制度方面,国家只负责城市非农业人口在城市的就业安置,不允许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寻找职业。在社会福利制度方面,早在1951年2月,政务院就发布了《劳动保险条例》,1953年又进行了修改。该条例详细规定了城市国营企业职工所享有的各项劳保待遇,主要包括职工病伤后的公费医疗待遇、公费修养与疗养待遇,职工退休职后的养老金待遇,女职工的产假及独子保健待遇,职工伤残后的救济金待遇以及职工死后的丧葬、抚恤待遇等。条例甚至规定了职工供养的直系亲属享受半费医疗及死亡时的丧葬补助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劳保待遇,国家是以病假、生育、退休、死亡等单项规定的形式逐步完善起来的。至于城市集体企业,大都参照国营企业的办法实行劳保。除上述在业人员享有劳保待遇外,50年代形成的城市社会福利制度还保证了城市人口可享有名目繁多的补贴,在业人口可享有单位近乎无偿提供的住房等。即使是在改革已经进行了20多年的今天,基本的状况仍然没有改变。目前国家每年为城镇居民提供上千亿元的各类社会保障(养老、医疗、失业、救济、补助等),而农民生老病死伤残几乎没有任何保障,农民还要上交乡村统筹为五保户、烈军属提供补助救济。据统计,1999年全国社会保障支出1103亿元,其中城市社会保障支出977亿元,占88.6%,农村社会保障支出126亿元,占11.46%,城市人均413元,农村人均14元,相差29.5倍。农民没有社会保障,土地就成了农民惟一可作生存保障的资源,于是国家又出台了一个农村土地延长30年不变的土地政策。然而,这一政策与农业规模经营和农村现代化是背道而驰的,将不可避免地阻碍中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可以说,如果上述的问题不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就不会消失,户籍制度改革要达到的目标也难以真正实现

基本财政供养(九):

戊戌变法时传播的思想或政治主张是什么

1.政治方面:告诫廷臣舍旧图新,力行新政,鼓励官绅市民上书言事,严禁官吏阻隔;谕令各省督抚举荐通达时务的新政人才;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准许自谋生计
2.经济方面:京师设立铁路矿务局和农工商总局,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奖励创造发明;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裁撤驿站,设立邮政局.
3.军事方面:裁撤绿营,精练陆军,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添设海军.
4.文化教育方面:开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学堂,兼习中西文科;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新书;准许设立报馆、学会;派人出国留学、游历.

基本财政供养(十):

西藏归属中央管辖开始于哪个朝代?
清政府对采用了那些措施加强队这以地区的管辖

元朝.蒙古贵族招降吐番,后来设宣政院辖地,归中央宣政院管辖.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公元前,居住在这里的藏族先民就与生活在中原的汉族有着联系.以后,经过漫长的岁月,西藏高原上分散的众多部落逐渐统一,成为现在的藏族.
吐蕃王朝 公元七世纪初,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唐朝(618-907年)建立起强大的统一政权,结束了中原地区三百多年的混乱分裂局面.与此同时,藏族的民族英雄松赞干布兼并十余个部落和部族,在西藏高原实现统一,正式建立了吐蕃王朝,定都逻娑(今拉萨).松赞干布在位期间,锐意修好唐廷,吸取唐朝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政治文化成果.他曾两次派遣大臣赴唐廷求婚,于公元641年迎娶了唐太宗的宗女文成公主.松赞干布还从唐朝引入造酒、碾磨、纸墨等生产技术,遣贵族子弟到长安(今西安)学习诗书,聘汉族文人入蕃代典表疏,与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保持了极为友好的关系.唐高宗封松赞干布为“附马都尉”、“西海郡王”,后又晋封为“宾王”. 松赞干布奠定了吐蕃与唐朝二百余年频繁往来的“甥舅亲谊”.
公元710年,唐金城公主携带绣花锦缎数万匹,工技书箱多种和一应使用器物入蕃,嫁吐蕃王赤德祖赞.金城公主入蕃后曾资助于田(今新疆境内)等地佛教僧人入蕃建寺译经,并向唐朝求得《毛诗》、《礼记》、《左传》、《文选》等典籍.公元821年,吐蕃王赤热巴巾三次派员到长安请求会盟.唐穆宗命宰相等官员与吐蕃会盟官员在长安西郊举行了隆重的会盟仪式.次年,唐朝派刘元鼎等人到吐蕃寻盟,与吐蕃僧相钵阐布和大相尚绮心儿等人结盟于拉萨东郊.此次会盟时在唐长庆元年(822年)和二年(823年),史称“长庆会盟”.会盟双方重申了历史上“和同为一家”的甥舅亲谊,商议今后“社稷如一”.记载这次会盟内容的石刻“唐蕃会盟碑”共有三块,其中一块立于拉萨大昭寺前.
西藏地区的分裂割据
公元842年,吐蕃王朝因王室内讧和部族之间、边将之间的混战而分裂瓦解,出现众多互不统属的地方势力.它们各占一方,互相征伐,战争连绵持续了四百余年.十三世纪中叶西藏统一于中国十三世纪初,蒙古族领袖成吉思汗在中国北部建立蒙古汗国.1247年,萨迦派高僧班智达·贡嘎坚赞同蒙古汗国皇子阔端在凉州(今甘肃武威)议定了西藏诸部归顺蒙古汗国和接受所规定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内容;萨迦地方政权建立.1271年,蒙古汗政权定国号为元,并于1279年统一全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政权,西藏成为中国元朝中央政府直接治理下的一个行政区域.1260年,元朝皇帝忽必烈(1215-1294年)即蒙古汗王位后,封贡嘎坚赞的侄子、萨迦派法王八思巴为国师.1264年,忽必烈设释教总制院,命八思巴以国师身份兼领院事.在总制院(后改宣政院)下,设有“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负责处理和管辖现今西藏大部分地区的军政事务.宣慰使司下面辖有管理民政的万户府、千户所.1265年,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大宝法王、帝师,并通过八思巴举荐,任命了总管西藏事务的行政长官和13个万户府的万户长.1268年、1287年和1334年,元朝中央曾三次派官员在西藏清查户口,还在西藏地区设立了15个驿站,联成通往大都(今北京)的交通线,推行并确立了西藏地方的“乌拉”(意为徭役、差役)制度. 历代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自十三世纪中叶西藏地区正式归入元朝版图后,中国虽然经历了几代王朝的兴替,多次更换中央政权,但西藏一直处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十四世纪中叶,萨迦地方政权逐渐衰落.
1354年,以降曲坚赞为首的帕竹噶举派成为西藏大部分地区的统治者,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帕竹地方政权.在西藏帕竹时期,元中央政府承认了这一事实,封降曲坚赞为大司徒.1368年明朝建立后,采取了普遍封赐的政策,对具有政治实力的地方诸教派首领均赐加以“王”、“法王”、“灌顶国师”等名号;王位的继承必须经皇帝批准,遣使册封.这时,达赖喇嘛和班禅喇嘛两大活佛系统所属的格鲁派兴起,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向明廷入贡,获得明朝中央封赐的“朵儿只唱”名号.明朝中央对西藏地方的治理,沿袭了元朝的办法,先后设置乌思藏、朵甘两个“卫指挥使司”和“俄力思军民元帅府”,分别管理前后藏、昌都和阿里地区的军政事务.其间,帕竹地方政权在西藏部分地区建立了宗本制度,所任各宗的行政首脑,明朝皆授以官职,使其既为宗本(相当于县长)又为中央命官.
1644年清朝取代明朝,对西藏的治理更加严密,使中央政府在西藏行使主权管辖的施政进一步制度化、法律化.清顺治皇帝数次邀请五世达赖进京,1652年,五世达赖进京入见.1653年,顺治皇帝颁赐金册、金印,敕封五世达赖,正式确定了达赖喇嘛的封号.1713年,康熙皇帝册封五世班禅罗桑益西为“班禅额尔德尼”,正式确定了班禅喇嘛的名号.自此,达赖喇嘛在拉萨统治西藏的大部分地区,班禅额尔德尼在日喀则统治西藏的另一部分地区.
1727年,清朝设立驻藏大臣,代表中央监督西藏地方行政;西藏与四川、云南、青海的区界,就是于此时派员正式勘定的.1721年,清朝中央政府在西藏建立噶伦制度;1750年,再次调整管理西藏的行政体制,废除郡王制度,建立西藏地方政府(即“噶厦”),规定了驻藏大臣与达赖喇嘛共同掌握西藏事务的体制.1793年,清朝政府就驻藏大臣的职权、达赖与班禅及其他大活佛转世、边界军事防务、对外交涉、财政税收、货币铸造与管理,以及寺院的供养和管理等,颁布了著名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共二十九条.此后一百余年,二十九条章程确定的基本原则一直是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的规范.

基本财政供养

http://m.zhuodaoren.com/juqing866673/

推荐访问: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 财政供养人员是指什么

剧情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2018新车购置计算器 下一篇:汤勺的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