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无病的小说

2018-09-16 毕业赠言 阅读:

天下无病的小说(共10篇)

天下无病的小说(一):

“读书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治病三年,便谓天下无方可用”是什么意思?

读了三年的医书,就认为天下没有治不了的病症了.给人治了三年病,便会说天下的药方几乎不能用.【天下无病的小说】

天下无病的小说(二):

一代名医孙思邈曾说:“读书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治病三年,便谓天下无方可用.”这确是切身经验之谈
便谓天下无方可用后面不是不应该加句号么 要加也加外面呀(部分引用)

正规的好像是加在里面,要加逗号.

天下无病的小说(三):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一代名医孙思邈曾说:“读书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治病三年,便谓天下无方可用.”这确是切身经验之谈.
B.人的一生中有很多时候都少不了需要通过书面向别人介绍:“我是怎样的一个人?”或“我有一个怎样的方案?”这样的问题,因此现代人有更多的理由需要学好作文.
C.据了解,2008年奥运会缺少大量专业体育节目主持人,因此最近中央电视台与维汉传播公司联手推出了《谁将解说北京奥运?——北京2008奥运主持人选拔计划》.
D.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7亿.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精神风貌如何?不仅关系到年轻一代自身能否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天下无病的小说】

答案A
B项的冒号用错,引号中的内容是作了该句的成分;用了冒号后,该冒号要管到哪里呢?C项的错误是误用了书名号,中央电视台与维汉传播公司推出的是“计划”,不能用书名号.D项中的问号用错了,因为问号之前、句号之后的“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精神风貌如何”不是一个完整的单句,它作了后面两句的主语,该用句中停顿点号——逗号.该项中的分号并没用错,这是逗号活用为分号,以强调“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精神风貌”的重要性.

天下无病的小说(四):

下面关于标点符号中引号错误的问题和病句问题
一代名医孙思邈曾说:“读书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治病三年,便谓天下无方可用.”这确实是经验之谈.
有一首诗说:“龙盘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现古丘”.其中“龙盘虎踞”和现在说的“虎踞龙盘”不同.
上面两个都有错误.为什么?上面两个到底是直接引用还是间接引用?怎么看?不是孙思邈说吗?希望最后举两例子说明谢谢.
3..
这句话为什么对?后面为什么要加说?光说他写信告诉我
4.为了解决电脑使用者经常忘记密码的问题.
后面为什么要加“的问题',前面不是有为了吗 这不算语意重复吗


我真的很想明白,

【天下无病的小说】

暂时先回答第二个,其他的斟酌一下再回答哈~
那首诗里有明确的这句话,所以是直接引用; 整句都引用了,而且不是作为句子中间的插入语,所以句号应该放到后引号里面.

天下无病的小说(五):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一代名医孙思邈曾说:“读书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治病三年,便谓天下无方可用。”这确是切身经验之谈。
B.“民主”这个外来词,最初音译为“德谟克拉西”,《新青年》戏称为“德先生”,以后又译为“惟民主义”“民主主义”,最后“民主”一词才通行。
C.这首诗将两种相互对立的行为——“离别”与“相逢”,两种不同的情感——“伤心”与“庆幸”平列,展示爱情的美好与纯真,引发人们的强烈共鸣。
D.我们在田间,可以看到有些瓜果、蔬菜的叶子(如丝瓜、番茄)是平伸的,有些作物的叶子(如水稻、小麦)是直立的。

D


【天下无病的小说】

天下无病的小说(六):

握手言欢天喜地.打一中药名
改头换面目一新.词语
梁上君子虚乌有.成语
体弱多病入膏肓.成语
积少成多谋善断.成语
赤子之心心驰神往.成语
大显身手疾眼快.排球术语
誓死不口人同心.(先补充完整,再打一口诀)
鱼目混珠还合浦.成语
天下无双管其下.电影片名
成语之最
最宽广的胸怀-
最绝望的前途-
最长的寿命-
最快的速度-
最短的季节-
谜语
绕一圈(现代作家名)
三令五申(《西游记》人物)
中国好儿女(《红岩》人物)
拜年(鲁迅短片小说)
零点(我国现代作品)
禁止动武(日常文体名)

握手言欢天喜地 合欢
改头换面目一新 “容易”.(容,容貌;易,更换,变化.)
梁上君子虚乌有 君子之交
体弱多病入膏肓 同病相怜
积少成多谋善断 多多益善
赤子之心驰神往 心心相印
大显身手疾眼快 二传手
誓死不□人同心 一一得一
鱼目混珠还合浦 珠联璧合
天下无双管齐下 绝代双娇
最遥远的地方——天涯海角
最荒凉的地方——不毛之地
最反常的气候——晴天霹雳
最宽阔的胸怀——虚怀若谷
最绝望的前途——山穷水尽
最高的巨人——顶天立地
最长的寿命——万寿无疆
最有学问的人——博古通今
最快的速度——风驰电掣
最短的季节—— 一日三秋
绕一圈---周而复
三令五申--- 八戒
中国好儿女 ---华子良
拜年--- 《祝福》
零点--- 《子夜》
禁止动武——散文(尚文,崇尚文)

天下无病的小说(七):

给作文立个意
扁鹊兄弟三人都从医.大哥善于“防患于未然”,把病消灭在萌芽之前,结果病人老是怀疑自己没病,大哥的名字天下不闻.二哥善于把病消灭在萌芽之中,结果闻名乡里.扁鹊善于在人病入膏肓时让人起死回生,结果闻名天下.给这段材料立个意.

首先,从三兄弟的角度来看,这段材料主要描述了三兄弟因为"术业有专攻"而在同一领域之内有不同成就的现象,本质上,这反映了付出与得到的一种辩证关系,也就是说付出了不一定会成功,成功是自身的实力机遇还有外界的承认等等综合因素作用的产物,所以可以从"付出与得到"的辩证角度,也可以从"成功的因素"这两方面立意. 其次从病人的角度看,难道真的非要得了病再治好才叫好医生吗?很明显只有大哥才配的上"好医生"的称号因为他的方法可以让病人甚至连得病的萌芽都不会有.可是病人不会这样认为,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看到的只是可观可感的表面改变,他们从来就没有意识到最好的治病方法就是不得病!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可能都在用一种肤浅的眼光看待我们遇到的人和事,殊不知很多时候一些真正对我们好的人会因为我们的肤浅被我们忽略.所以可以从"谁是真正对你好的人"这个角度去立意.

天下无病的小说(八):

眼过千遍,__.|世上无难事,__|少壮不努力,__|良药苦口利于病,___|有理走天下,__
1.眼过千遍,_________.
2.世上无难事,_________.
3.少壮不努力,________.
4.良药苦口利于病,___________.
5.有理走天遍下,____________.
6.一年之计在于春____________.

1.不如手过一遍
2.只怕有心人
3.老大徒伤悲
4.忠言逆耳利于行
5.无理寸步难行
前一句应该是“有理走遍天下”吧?
6.一日之计在于晨

天下无病的小说(九):

作文题 从哪个方向写
扁鹊三兄弟皆从医.大哥善防患于未然,结果病人老是怀疑自己没病,大哥的名字天下不闻.二哥善把病消灭在萌芽之中,结果闻名乡里.扁鹊善于在病入膏肓之时起死回生,结果天下闻名.
这个材料从不要被世俗的评价所左右 世俗评价不能正确的评价人方面写可不可以

肯定可以啦,只要是言之有理就是作文,不是一定要死框框啦,你要从材料中引申出一个自己的想法来,让别人觉得有道理就是一篇成功的文章.

天下无病的小说(十):

文章千古事
要详细一点.

文章千古事
——漫话记叙文写作

孔庆东

唐朝有个诗歌爱好者,人称老杜.一辈子混得不大好,但是心气儿很高.由于安史之乱,颠沛流离了许多时,却庆幸自己“生常免租戍,名不隶征伐.”其实他不过在工部当过一阵国家公务员,享受了些个福利待遇,于是就咬定牙根吃秤砣,赤胆报国.他居住的茅屋透风漏雨,冻得夜里睡不着,心里想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老杜不过是个封建社会中层官僚,究竟靠着什么精神支柱使自己活得如此苦中作乐,如此境界超迈,如此鲁迅雷锋焦裕禄呢?有句诗透露了这个奥秘:“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人生是短暂的,穷达是相对的.但文章是可以跨越时空、指向永恒的.中国古人很早就识破了这个玄机,所以孔子可以视富贵如浮云,司马迁可以忍辱而偷生.他们知道,自己的生命会流动在自己的文章里,千古奔涌.魏文帝曹丕一语道白了这个真谛:“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也.”把文章视为“不朽”之路,这使得中国早早就成为了文章大国.中国人把生命中最精华的部分贯注到了文章里.从遣词造句,到布局谋篇,从微言大义,到草蛇灰线,中国的文章群星璀璨,气象万千.仅以记叙类文章来说,无论写人还是记事,无论志怪还是列传,都穷精极微,言深旨远.用道家的话说,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用儒家的话说,则是“极高明而道中庸”.
中国记叙文之妙,要举例子,那是恒河沙数.随便先举个鲁迅的《范爱农》吧.这篇文章若放到古代,那就是《范爱农列传》.鲁迅是写列传的高手,最有名的是阿Q列传、孔乙己列传、祥林嫂列传等.不过那几个传主均非历史真人,属于先生凭空杜撰的,因此现在叫小说,一般不再跟“记叙文”一块混事儿.不过咱们心里要明白,“小说”本来也是“散文”,虽然分出去单过了,可爹妈还是要认.按照中国的老规矩,天下的文章只有两种:散文和韵文.不讲究韵律之文,便是散文.散文里写人记事的,叫记叙文.小说不过是“虚构的记叙文”而已.当然,韵文里也有“虚构的记叙文”,但那不叫小说,人们给另外起了些个名,叫“叙事诗”,叫“弹词”,叫“大鼓书”什么的.所以,咱们不要被咱们自己发明的种种名目给迷惑了.孔夫子当年在“驷马难追”驾校给学生们上“赶车技术”专业课的时候说:“咱们车老板儿的眼睛,要风吹不昏,沙打不迷呀!”(电影《青松岭》台词)赶大车如此,看文章又何尝不是这个道理呢?
所以说,《范爱农》跟《孔乙己》,在“文理”上是相通的.你说历史上没孔乙己这么个人,可是你又对这个形象终生难忘,那不就等于有这么个人吗?你说范爱农是个历史上的真人,可也许哪天出来几个专家一考证,说范爱农本属虚构,而孔乙己倒确有其人.那又如何解释呢?
其实无论真实还是虚构,我们都是依靠各种“叙述”来判断的.叙述学的道理很复杂,我们不在这里展开探讨.咱只说一点:小说跟记叙文一样,都蕴涵着和遵循着叙述学的普遍规律.我们觉得是虚构的叙述文字,就叫小说,反之就叫记叙文.倘若遇到不容易判断是否虚构的,或者虚虚实实比例模糊的,搞不准七实三虚还是七虚三实的,往往就可以脚踩两只船,或曰小说,或曰散文.比如鲁迅的《一件小事》,有记叙、有描写、有议论、有抒情,又是第一人称,写得老实巴交的,跟鲁迅的个人生活也吻合,那就可以看成散文.但叫它小说也未尝不可,因为有人物、有情节、有场面,而且文章本身无法证明实有其事,第一人称也是近代以来小说家的惯用伎俩,特别是鲁迅自己把它编入号称“小说集”的《呐喊》,所以很多教科书都视之为小说.
再说《范爱农》,查鲁迅生平和中国近代史,确实有这么一位老兄,大体事迹基本可靠,鲁迅又把它编入号称“回忆散文集”的《朝花夕拾》,那么应该归属散文无疑了.可是文章里的“回忆”颇有“艺术加工”之嫌,这个古怪而孤独的范大哥,不免令人联想到鲁迅的小说人物吕纬甫、魏连殳之流,刻划手段何其相似啊.另外,范大哥在文中称呼作者“老迅”,这分明是不合实情的,因为那时的周树人先生还没有发明“鲁迅”这个笔名,范爱农只可能叫他“老周”、“豫才兄”或者“周老大”、“周扒皮”什么的,绝不可能未卜先知地叫出《狂人日记》作者的昵称来.所以说,百分之百真实的散文是没有的,百分之百真实的回忆也是没有的.真不真,关键要看诚不诚.古人强调“诚于中而形于外”,内心真诚了,虚构出来的东西也流芳千古,内心不诚实,句句大实话也一样面目可憎,用鲁迅评论某部小说的话说:其诞生就是死亡.
小孩子爱听寓言不爱听社会新闻.寓言虽然是虚构的,却能够直接刺透人生的真实,社会新闻是“写实”的,却往往遮蔽掉生活的本质.成年人跟小孩儿相反,自以为理性了、成熟了,看不起寓言,喜欢看社会新闻,以为里边说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事儿,其实恰恰是不自觉地逃避了生活的真实,把浮嚣的浪花当成全部的大海了.
可见,《范爱农》这样的文章,里边有几分真实、几分虚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那份“修辞立其诚”的写作态度.《范爱农》写得好,写得栩栩如生、感人肺腑,这不就是作者对朋友的一片赤诚么?能够让你所喜爱之人的名字深入人心、长久流传,这便是最大的真诚了.古人说最大的孝顺不是听父母话、养父母老,而是“扬名显亲,光宗耀祖”,而一切道德功业都是依靠文章得以传承的,那文章岂不就是“千古事”么?
鲁迅善于为虚构人物作传,也善于为真实人物作传.除了范爱农,他写的韦素园、章太炎、刘和珍、柔石、藤野先生、长妈妈,不也“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么?郭沫若先生评价蒲松龄是“写鬼写妖高人一等”,我们可以借用这句话说,鲁迅先生是“写亲写友高鬼一筹”.
中国现当代作家里写人的高手,大概能组成一个加强排.汪曾祺在这个排里,至少可以当个副班长.不过汪曾祺分不清自己写的是小说还是散文,人家说是什么他就表示同意,散文集小说集都编得有点乱——从孔子到鲁迅,高手都是这样的.比如他写的《故乡人》,你要非说是小说,也没人跟你抬杠.好比买千里马,能够日跑千里就得了,你非得计较是黑是黄是公是母,也没人拦着,你自己尽管研究着.也有一路好心的学者,给这种文章单起了一名,叫“散文化小说”.北大的小说理论专家马振方先生认为:“散文化小说,是小说园林中一座精致的小洋房.”这个比喻十分精彩.我们应该从“精致”二字入手,去体会、去品鉴.忘了名目去看文,再忘了文去看人,最后人文俱忘,得到一片光明澄澈的心,这才是语文的高尚境界.禅宗所谓“过河拆桥”,庄子所谓“得鱼忘筌”也.
想把一个人物写好,方法有很多.但是挖空心思去琢磨“方法”,又不一定能够写好.鲁迅和汪曾祺都不是先设计好了“方法”才去写作的,他们首先是“要写”,然后才是“会写”.鲁迅说“吟罢低眉无写处”,老舍自称“写家”,他们是何其看重那个“写”啊.如果我们对于笔下的东西没有“要写”的心情,那种种“方法”恐怕都无用武之地,最后恐怕采用的方法都是“挤牙膏”.老杜迫切地要写一写“石壕吏”,于是拿起笔来就写道:“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侯方域真挚地要写一写“李香君”,于是开篇便说:“李姬者,名香……”但是你说他们没有“方法”么?当然是有的,如同我们走路和吃饭,似乎是不用动脑的自然动作,但其中自有大方法在,而且是“炉火纯青”的方法.西方人看中国人使用筷子,觉得神奇高超,仔细研究其使用方法,编成《中国魔棍之操作基本原理及实用技巧》出版.古代有个很崇尚“与国际接轨”的青年学者,跑到赵国首都去学习走路,由于太注意“方法”,把腿学残了,后来就改行卖拐了.
心中有东西要写,才能避免没话找话,无病呻吟.“要写”好比一盏明灯,把你所写的那间屋子照得亮堂堂的,下边具体“怎么写”,就不难纲举目张了.现在的人写文章,经常不是自己“要写”,而是别人“要”自己“写”.例如老师命题的作文,领导布置的报告,给单位起草的计划,请太太审查的检讨……因为心中不大爱写,就往往在“方法”上开动脑筋,结果很容易导致文风恶化,“良心大大的坏啦”.社会上某些怪招迭出的作文辅导班,更是在歪门邪道上发挥了推波助澜的效用.20分钟就写出一篇妙笔生花的奇文,这样的“快餐学生”长大后真正有成就有德行的,笔者既没见过也没听说过.
其实古往今来的好文章,多是平铺直叙的.
“惟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很平实吧?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很朴素吧?
“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十八日,段祺瑞政府使卫兵用步枪大刀,在国务院门前包围虐杀徒手请愿,意在援助外交之青年男女,至数百人之多.”有啥说啥吧?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堂堂正正吧?
目的明确、充满自信的好文章,根本用不着在写法上故弄玄虚.巴金先生多次强调自己是“无技巧”作家.“写作目的”明确了,“写作方法”往往会随之涌来,水到渠成.你看司马迁写了那么些列传,体例、方法都差不多,却不使人因为“雷同”而感到厌烦,这里的关键在于他知道为什么要写,他要让笔下的人物随着文字“藏之名山,传之后世”.他把一些反抗正统秩序的“自掌正义”之士写入《游侠列传》,这本身就是惊世骇俗之举.至于具体写法,如同评书里常说的,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朱家的材料少,就简略些;郭解的材料多,就详尽些.关键是通过这些“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的游侠,写出了“缓急,人之所时有也”这个重大的人生命题.当法律不能保护个人的时候,当正义遭受摧毁的时候,当世道善恶不明的时候,如何拯救我们的灵魂,一部《史记》深深触及了这个千古疑问,因此它才超越了一般的“帝王家谱”,成为历史著作中的翘楚.写记叙文者经常担心自己会把文章写成“流水帐”,其实形式上的流水帐不一定是缺点,或许还可能是“大巧若拙”的一种表现,真正值得担心的是思想上的流水帐.鼓吹那些用华丽的辞藻、跳跃的文句、刁钻的视角写出来的毫无思想冲击力的时装模特式的所谓“美文”,其为害恐怕是相当深远的.
记事跟写人的道理差不多.写人要写灵魂,记事要记本质.“本质”是个哲学词儿,纠缠起来说不清,那咱们换个说法,就是你想通过记叙那件事情干点啥?过去的长篇小说,前面的“内容提要”都写着“通过”什么什么表达了什么什么,歌颂了谁谁,鞭挞了谁谁,显示出了啥啥啥……看多了比较烦,后来就都不这样写了,都改成花里胡哨的一堆格言警句,勾引人先买回家去再喊上当.其实回想一下,以前那种写法老老实实,有一说一,道出了记事的“本质”.
比如5分钟内发生的一件事,可以写成多长的文章?十个字可以,百字可以,千字可以,万字也可以,甚至一百万字也可以!如果你不抓住“本质”,你就可以无穷地分解那5分钟,一直写到地老天荒.有个大学生上午在宿舍睡懒觉,班主任去找他,他说:“我数十个数就起来.”于是他数着:“1,2,3……7,8,9,9.1,9.2,9.21,9.22,9.221……”他可以随时结束,也可以永远数下去,因为0到10之间存在着无穷多个点.事件也是这样,任何“一件事”都包含着“无数件事”.在事件的迷宫里不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那你就会变成个没头的苍蝇,所以说,“路线是个纲”啊.你看看《三国演义》前半部写了多少年间的事情,后半部写了多少年间的事情,你就会明白,记事的能力,其实也是我们驾驭世界的能力.曹丕同学讲的“经国之大业”,一点不夸张啊.《勾践灭吴》,那八位美女献给吴国太宰嚭的部分,写成个十六集连续剧没问题吧?但是作者没那么低级趣味,他要表达的是什么?他要表达的不是“勾践灭吴过程中的轶闻趣事”,而是“勾践通过采取哪些得力措施”最终“遂灭吴”,进而启示读者“吴何以灭,越何以兴”.所以你看作者删繁就简,只写了几个方面,喀喀喀,数了不到十个数,勾践就起来了.
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会奇怪萧红《一条铁路的完成》的写法了.文章里几乎没铁路什么事,连个扳道岔的都没写.写的是帝国主义要在中国修铁路,学生游行抗议,而最后铁路还是修成了.萧红是个没学过什么正规写作“方法”的文学天才,她脑子里想写一个茅盾先生《子夜》、《春蚕》那般宏伟的大题目——帝国主义的铁路是吸取我们被压迫民族膏血的大针管啊,但奔涌到她眼前的却都是自己跟同学们一起游行的画面.于是,她不虚矫,不拔高,津津有味地把当年的游行经过娓娓道来——她直面自己的真实记忆.真实的画面组合好了,事件的“意义”也就喷薄而出了.记叙文不用把观点直接写出来,但记叙文跟议论文一样,是要有观点的,尚书《泰誓》和《齐桓公伐楚盟屈完》都是有观点的,这是许多写作者都没有注意的吧.
不但记叙文是有观点的,我们的每一句话都是有观点的.“今天下午有零星小雪”和“老师在黑板上写板书”都是有观点的,这些道理比较深了,有兴趣以后咱再聊.这里顺便说到鲁迅先生的《萧红作〈生死场〉序》,序言可以写成很多种文体,一般只要跟所序之书有关系即可.鲁迅这篇序言饱含着对年青的文学新人萧红的一片真情,“我的心现在却好像古井中水,不生微波,麻木的写了以上那些字.这正是奴隶的心!——但是,如果还是扰乱了读者的心呢?那么,我们还决不是奴才.”这是普通的“记叙”么?怎样理解此中的“观点”呢?顺便再读读萧红的《祖父死了的时候》,就知道萧红也是真情之人.真情的文章,即使罗里罗嗦,笔法乱成了“百花错拳”,也仍然好看.文章千古事,得益于千古有真情也.
像郁达夫,像朱自清,像冯至,也都是真情之人.但是他们的记叙文有时候沉湎于事件的褶皱里,似乎暂时忘记了“本质”,有的人喜欢,也有的人遗憾.比如毛泽东说过朱自清的文章好是好,就是“不神气”,毛泽东喜欢鲁迅的文章,说是“很神气”.毛泽东说的那个“神气”是什么意思,大家去体悟体悟吧.
当代作家都是从小学开始正规学习过作文“方法”的,很多还是大学中文系毕业,像王蒙啊、贾平凹啊、金庸啊,还被请到大学里当教授、当文学院长,所以平均的写作技巧比现代作家要高.但是技巧高的作品却不一定能够成为经典,正像枪法好、杀敌多的士兵不一定被当作英雄.什么样的记叙文能够成为经典?论讲究技巧的有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论不讲究技巧的有夏衍的《包身工》,还有半讲究半不讲究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它们的共同点何在?鲁迅先生说的“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恐怕是一切作文和做人的“警世恒言”.什么获奖文章,什么满分作文,什么状元妙文,都不要盲目崇拜,树为好文章的标准.那么我们当代人如何超越时代局限,继承中国优良记叙文的传统呢?
功夫恐怕在作文之外.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曾国藩也对此话很重视.周恩来说:“外事无小事.”写文章其实也相当于“出门”,因为文章要见很多人;也相当于“外事”,因为涉及思想交流.如果把写人记事提高到这个层次来理解,就不难激发出自己的真情,写小人物如写帝王将相,记小事件如记天下兴亡,字字句句皆成世界,妙法自在其中矣.
遥想我们中国记叙文的祖师,盲左腐迁,都是“发愤著述”,谁关注他们学过什么写作方法.古人早都看破,他们不过是“一肚皮不合时宜”而已.从孔子到鲁迅,他们有一腔真情要对千古诉说,千古也因了他们而绚烂多姿.说到了今天,作者们尚未尽兴.不要紧,中国的路还正长,“中华民族”这篇宏文,还有待孩儿们继续写下去也.写得好不好,历史自有“寸心知”的.

天下无病的小说

http://m.zhuodaoren.com/jiyu881355/

推荐访问:天下无猫的小说 类似天下无爷的小说

毕业赠言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8月13日 下一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