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协会官方网站

2018-12-02 心情说说 阅读:

中国道教协会官方网站(共10篇)

中国道教协会官方网站(一):

中国道教用英文怎么说?
是 China Taoism 还是 Chinese Taoism?
最好说说理由,

Chinese Taoism
理由一,Chinese表示所有格,也就是中国的,或中国人的.用china,需要和of连用才表示所有格,如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理由二 中国道教协会官方名称为 CHINESE TAOIST ASSOCIATION

中国道教协会官方网站(二):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确切地讲,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文化,是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原地区与西域月氏、龟兹、安息等地商贸往来频繁而逐渐流传于中原大地的。无论是西汉哀帝元寿元年的“伊存授经”之记载,还是广泛流传的东汉明帝永平十年“白马驮经”之美谈,都反映了佛教初传中国的情形。注重史料考证的史学家可以认为这些仅属传说之列,传说虽可掺糅不实之言,但事出有因则可断言。对于佛教初传中国的诸多传说当都作如是观。
——《佛教两千余年来对我国社会文化影响漫谈》
材料二:中国道教协会成立于1957年4月,是全国道教徒联合的爱国宗教团体和教务组织。其宗旨是:协助人民政府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维护道教界合法权益;兴办道教事业,弘扬道教教义,传播道教文化……
——中国道教协会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可以断定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在什么时候?是经哪个地区传入我国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一中作者对佛教传说与历史史实之间的论述,你认为是否正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你知道兴起于何时吗?谁被后世奉为道教的教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材料二中的内容我们知晓我们国家对待宗教的态度如何?你认为宗教的发展应该是以什么作为前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在西汉末年东汉初期传入我国,经由丝绸之路传入。    (2)这种论述是正确的,传说中可以提炼出真实的历史信息,不是完全不可信的。    (3)东汉时期,老子。&nb...

中国道教协会官方网站(三):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民间文学 (共计31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 Ⅰ—1 苗族古歌 贵州省台江县、黄平县
2 Ⅰ—2 布洛陀 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
3 Ⅰ—3 遮帕麻和遮咪麻 云南省梁河县
4 Ⅰ—4 牡帕密帕 云南省思茅市
5 Ⅰ—5 刻道 贵州省施秉县
6 Ⅰ—6 白蛇传传说 江苏省镇江市
浙江省杭州市
7 Ⅰ—7 梁祝传说 浙江省宁波市、杭州市、上虞市
江苏省宜兴市
山东省济宁市
河南省汝南县
8 Ⅰ—8 孟姜女传说 山东省淄博市
9 Ⅰ—9 董永传说 山西省万荣县
江苏省东台市
河南省武陟县
湖北省孝感市
10 Ⅰ—10 西施传说 浙江省诸暨市
11 Ⅰ—11 济公传说 浙江省天台县
12 Ⅰ—12 满族说部 吉林省
13 Ⅰ—13 河西宝卷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酒泉市肃州区
14 Ⅰ—14 耿村民间故事 河北省藁城市
15 Ⅰ—15 伍家沟民间故事 湖北省丹江口市
16 Ⅰ—16 下堡坪民间故事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
17 Ⅰ—17 走马镇民间故事 重庆市九龙坡区
18 Ⅰ—18 古渔雁民间故事 辽宁省大洼县
19 Ⅰ—19 喀左东蒙民间故事 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
20 Ⅰ—20 谭振山民间故事 辽宁省新民市
21 Ⅰ—21 河间歌诗 河北省河间市
22 Ⅰ—22 吴歌 江苏省苏州市
23 Ⅰ—23 刘三姐歌谣 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
24 Ⅰ—24 四季生产调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25 Ⅰ—25 玛纳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
26 Ⅰ—26 江格尔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
27 Ⅰ—27 格萨(斯)尔 西藏自治区
青海省
甘肃省
四川省
云南省
内蒙古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中国社会科学院《格萨(斯)尔》办公室
28 Ⅰ—28 阿诗玛 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
29 Ⅰ—29 拉仁布与吉门索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
30 Ⅰ—30 畲族小说歌 福建省霞浦县
31 Ⅰ—31 青林寺谜语 湖北省宜都市
二、民间音乐(共计72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32 Ⅱ—1 左权开花调 山西省左权县
33 Ⅱ—2 河曲民歌 山西省河曲县
34 Ⅱ—3 蒙古族长调民歌 内蒙古自治区
35 Ⅱ—4 蒙古族呼麦 内蒙古自治区
36 Ⅱ—5 当涂民歌 安徽省马鞍山市
37 Ⅱ—6 巢湖民歌 安徽省巢湖市
38 Ⅱ—7 畲族民歌 福建省宁德市
39 Ⅱ—8 兴国山歌 江西省兴国县
40 Ⅱ—9 兴山民歌 湖北省兴山县
41 Ⅱ—10 桑植民歌 湖南省桑植县
42 Ⅱ—11 梅州客家山歌 广东省梅州市
43 Ⅱ—12 中山咸水歌 广东省中山市
44 Ⅱ—13 崖州民歌 海南省三亚市
45 Ⅱ—14 儋州调声 海南省儋州市
46 Ⅱ—15 石柱土家啰儿调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47 Ⅱ—16 巴山背二歌 四川省巴中市
48 Ⅱ—17 僳僳族民歌 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泸水县
49 Ⅱ—18 紫阳民歌 陕西省紫阳县
50 Ⅱ—19 裕固族民歌 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51 Ⅱ—20 花儿(莲花山花儿会、松鸣岩花儿会、二郎山花儿会、老爷山花儿会、丹麻土族花儿会、七里寺花儿会、瞿昙寺花儿会、宁夏回族山花儿) 甘肃省康乐县、和政县、岷县
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乐都县
宁夏回族自治区
52 Ⅱ—21 藏族拉伊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
53 Ⅱ—22 聊斋俚曲 山东省淄博市
54 Ⅱ—23 靖州苗族歌鼟 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
55 Ⅱ—24 川江号子 重庆市
四川省
56 Ⅱ—25 南溪号子 重庆市黔江区
57 Ⅱ—26 木洞山歌 重庆市巴南区
58 Ⅱ—27 川北薅草锣鼓 四川省青川县
59 Ⅱ—28 侗族大歌 贵州省黎平县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
60 Ⅱ—29 侗族琵琶歌 贵州省榕江县、黎平县
61 Ⅱ—30 哈尼族多声部民歌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62 Ⅱ—31 彝族海菜腔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63 Ⅱ—32 那坡壮族民歌 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
64 Ⅱ—33 澧水船工号子 湖南省澧县
65 Ⅱ—34 古琴艺术 中国艺术研究院
66 Ⅱ—35 蒙古族马头琴音乐 内蒙古自治区
67 Ⅱ—36 蒙古族四胡音乐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
68 Ⅱ—37 唢呐艺术 河南省沁阳市
甘肃省庆阳市
69 Ⅱ—38 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 四川省茂县
70 Ⅱ—39 辽宁鼓乐 辽宁省、辽阳市
71 Ⅱ—40 江南丝竹 江苏省太仓市
上海市
72 Ⅱ—41 海州五大宫调 江苏省连云港市
73 Ⅱ—42 嵊州吹打 浙江省嵊州市
74 Ⅱ—43 舟山锣鼓 浙江省舟山市
75 Ⅱ—44 十番音乐 福建省龙岩市、福州市(闽西客家十番音乐、茶亭十番音乐)
76 Ⅱ—45 鲁西南鼓吹乐 山东省嘉祥县
77 Ⅱ—46 板头曲 河南省南阳市
78 Ⅱ—47 宜昌丝竹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
79 Ⅱ—48 枝江民间吹打乐 湖北省枝江市
80 Ⅱ—49 广东音乐 广东省广州市、台山市
81 Ⅱ—50 潮州音乐 广东省潮州市、汕头市
82 Ⅱ—51 广东汉乐 广东省大埔县
83 Ⅱ—52 吹打(接龙吹打、金桥吹打) 重庆市巴南区、万盛区
84 Ⅱ—53 梁平癞子锣鼓 重庆市梁平县
85 Ⅱ—54 土家族打溜子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86 Ⅱ—55 河北鼓吹乐 河北省永年县、抚宁县
87 Ⅱ—56 晋南威风锣鼓 山西省临汾市
88 Ⅱ—57 绛州鼓乐 山西省新绛县
89 Ⅱ—58 上党八音会 山西省晋城市
90 Ⅱ—59 冀中笙管乐 河北省固安县、涞水县、霸州市(屈家营音乐会、高洛音乐会、高桥音乐会、胜芳音乐会)
91 Ⅱ—60 铜鼓十二调 贵州省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贞丰县
92 Ⅱ—61 西安鼓乐 陕西省
93 Ⅱ—62 蓝田普化水会音乐 陕西省蓝田县
94 Ⅱ—63 回族民间器乐 宁夏回族自治区
95 Ⅱ—64 文水鈲子 山西省文水县
96 Ⅱ—65 智化寺京音乐 北京市
97 Ⅱ—66 五台山佛乐 山西省五台县
98 Ⅱ—67 千山寺庙音乐 辽宁省鞍山市
99 Ⅱ—68 苏州玄妙观道教音乐 江苏省苏州市
100 Ⅱ—69 武当山宫观道乐 湖北省十堰市
101 Ⅱ—70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十二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哈密地区、麦盖提县
102 Ⅱ—71 南音 福建省泉州市、厦门市
103 Ⅱ—72 泉州北管 福建省泉州市
三、民间舞蹈(共计41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04 Ⅲ—1 京西太平鼓 北京市门头沟区
105 Ⅲ—2 秧歌(昌黎地秧歌、鼓子秧歌、胶州秧歌、海阳大秧歌、陕北秧歌、抚顺地秧歌) 河北省昌黎县
山东省商河县、胶州市、海阳市
陕西省绥德县
辽宁省抚顺市
106 Ⅲ—3 井陉拉花 河北省井陉县
107 Ⅲ—4 龙舞(铜梁龙舞、湛江人龙舞、汕尾滚地金龙、浦江板凳龙、长兴百叶龙、奉化布龙、泸州雨坛彩龙) 重庆市
广东省湛江市、汕尾市
浙江省浦江县、长兴县、奉化市
四川省泸县
108 Ⅲ—5 狮舞(徐水舞狮、天塔狮舞、黄沙狮子、广东醒狮) 河北省徐水县
山西省襄汾县
浙江省临海市
广东省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
109 Ⅲ—6 花鼓灯(蚌埠花鼓灯、凤台花鼓灯、颍上花鼓灯) 安徽省蚌埠市、凤台县、颍上县
110 Ⅲ—7 傩舞(南丰跳傩、婺源傩舞、乐安傩舞) 江西省南丰县、婺源县、乐安县
111 Ⅲ—8 英歌(普宁英歌、潮阳英歌) 广东省揭阳市、汕头市
112 Ⅲ—9 高跷(高跷走兽、海城高跷、辽西高跷、苦水高高跷) 山西省稷山县
辽宁省海城市、锦州市
甘肃省永登县
113 Ⅲ—10 永新盾牌舞 江西省永新县
114 Ⅲ—11 翼城花鼓 山西省翼城县
115 Ⅲ—12 泉州拍胸舞 福建省泉州市
116 Ⅲ—13 安塞腰鼓 陕西省安塞县
117 Ⅲ—14 洛川蹩鼓 陕西省洛川县
118 Ⅲ—15 兰州太平鼓 甘肃省兰州市
119 Ⅲ—16 余杭滚灯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
120 Ⅲ—17 土家族摆手舞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21 Ⅲ—18 土家族撒叶儿嗬 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
122 Ⅲ—19 弦子舞(芒康弦子舞、巴塘弦子舞) 西藏自治区
四川省巴塘县
123 Ⅲ—20 锅庄舞(迪庆锅庄舞、昌都锅庄舞、玉树卓舞)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
西藏自治区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
124 Ⅲ—21 热巴舞(丁青热巴、那曲比如丁嘎热巴) 西藏自治区
125 Ⅲ—22 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羌姆 西藏自治区
126 Ⅲ—23 苗族芦笙舞(锦鸡舞、鼓龙鼓虎——长衫龙、滚山珠) 贵州省丹寨县、贵定县、纳雍县
127 Ⅲ—24 朝鲜族农乐舞(象帽舞、乞粒舞)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辽宁省本溪市
128 Ⅲ—25 木鼓舞(反排苗族木鼓舞、沧源佤族木鼓舞) 贵州省台江县
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
129 Ⅲ—26 铜鼓舞(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130 Ⅲ—27 傣族孔雀舞 云南省瑞丽市
131 Ⅲ—28 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 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32 Ⅲ—29 蒙古族安代舞 内蒙古自治区库伦旗
133 Ⅲ—30 湘西苗族鼓舞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34 Ⅲ—31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35 Ⅲ—32 黎族打柴舞 海南省三亚市
136 Ⅲ—33 卡斯达温舞 四川省黑水县
137 Ⅲ—34 舞 四川省九寨沟县
138 Ⅲ—35 僳僳族阿尺木刮 云南省维西僳僳族自治县
139 Ⅲ—36 彝族葫芦笙舞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140 Ⅲ—37 彝族烟盒舞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141 Ⅲ—38 基诺大鼓舞 云南省景洪市
142 Ⅲ—39 山南昌果卓舞 西藏自治区
143 Ⅲ—40 土族於菟 青海省同仁县
144 Ⅲ—41 塔吉克族鹰舞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四、传统戏剧(共计92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45 Ⅳ—1 昆曲 中国艺术研究院
江苏省
浙江省
上海市
北京市
湖南省
146 Ⅳ—2 梨园戏 福建省泉州市
147 Ⅳ—3 莆仙戏 福建省莆田市
148 Ⅳ—4 潮剧 广东省汕头市、潮州市
149 Ⅳ—5 弋阳腔 江西省弋阳县
150 Ⅳ—6 青阳腔 安徽省青阳县
江西省湖口县
151 Ⅳ—7 高腔(西安高腔、松阳高腔、岳西高腔、辰河高腔、常德高腔) 浙江省衢州市、松阳县
安徽省岳西县
湖南省辰溪县、泸溪县、常德市
152 Ⅳ—8 新昌调腔 浙江省新昌县
153 Ⅳ—9 宁海平调 浙江省宁海县
154 Ⅳ—10 永安大腔戏 福建省永安市
155 Ⅳ—11 四平戏 福建省屏南县、政和县
156 Ⅳ—12 川剧 四川省
重庆市
157 Ⅳ—13 湘剧 湖南省衡阳市
158 Ⅳ—14 广昌孟戏 江西省广昌县
159 Ⅳ—15 正字戏 广东省陆丰市
160 Ⅳ—16 秦腔 陕西省
161 Ⅳ—17 汉调桄桄 陕西省汉中市
162 Ⅳ—18 晋剧 山西省
163 Ⅳ—19 蒲州梆子 山西省临汾市、运城市
164 Ⅳ—20 北路梆子 山西省忻州市
165 Ⅳ—21 上党梆子 山西省晋城市
166 Ⅳ—22 河北梆子 河北省
167 Ⅳ—23 豫剧 河南省
168 Ⅳ—24 宛梆 河南省内乡县
169 Ⅳ—25 怀梆 河南省沁阳市
170 Ⅳ—26 大平调 河南省濮阳县、滑县、延津县
171 Ⅳ—27 越调 河南省周口市
172 Ⅳ—28 京剧 中国京剧院
北京市
天津市
辽宁省
山东省
上海市
173 Ⅳ—29 徽剧 安徽省、黄山市
江西省婺源县
174 Ⅳ—30 汉剧 湖北省武汉市
175 Ⅳ—31 汉调二簧 陕西省安康市
176 Ⅳ—32 泰宁梅林戏 福建省泰宁县
177 Ⅳ—33 闽西汉剧 福建省龙岩市
178 Ⅳ—34 巴陵戏 湖南省岳阳市
179 Ⅳ—35 荆河戏 湖南省澧县
180 Ⅳ—36 粤剧 广东省文化厅
香港特别行政区民政事务局
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
广东省广州市、佛山市
181 Ⅳ—37 桂剧 广西壮族自治区
182 Ⅳ—38 宜黄戏 江西省宜黄县
183 Ⅳ—39 乱弹 浙江省台州市、浦江县
184 Ⅳ—40 石家庄丝弦 河北省石家庄市
185 Ⅳ—41 雁北耍孩儿 山西省大同市
186 Ⅳ—42 灵丘罗罗腔 山西省灵丘县
187 Ⅳ—43 柳子戏 山东省
188 Ⅳ—44 大弦戏 河南省滑县、濮阳县
189 Ⅳ—45 闽剧 福建省福州市
190 Ⅳ—46 寿宁北路戏 福建省寿宁县
191 Ⅳ—47 西秦戏 广东省海丰县
192 Ⅳ—48 高甲戏 福建省泉州市、厦门市
193 Ⅳ—49 碗碗腔(孝义碗碗腔) 山西省孝义市
194 Ⅳ—50 四平调 河南省商丘市、濮阳市
195 Ⅳ—51 评剧 天津市宝坻区
河北省滦南县
辽宁省沈阳市
196 Ⅳ—52 武安平调落子 河北省武安市
197 Ⅳ—53 越剧 浙江省
上海市
198 Ⅳ—54 沪剧 上海市
199 Ⅳ—55 苏剧 江苏省苏州市
200 Ⅳ—56 扬剧 江苏省扬州市
201 Ⅳ—57 庐剧 安徽省合肥市、六安市
202 Ⅳ—58 楚剧 湖北省
203 Ⅳ—59 荆州花鼓戏 湖北省潜江市
204 Ⅳ—60 黄梅戏 安徽省安庆市
湖北省黄梅县
205 Ⅳ—61 商洛花鼓 陕西省商洛市
206 Ⅳ—62 泗州戏 安徽省宿州市、蚌埠市
207 Ⅳ—63 柳琴戏 山东省枣庄市
208 Ⅳ—64 歌仔戏 福建省漳州市、厦门市
209 Ⅳ—65 采茶戏(赣南采茶戏、桂南采茶戏) 江西省赣州市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
210 Ⅳ—66 五音戏 山东省淄博市
211 Ⅳ—67 茂腔 山东省高密市、胶州市
212 Ⅳ—68 曲剧 河南省
213 Ⅳ—69 曲子戏(敦煌曲子戏、华亭曲子戏) 甘肃省敦煌市、华亭县
214 Ⅳ—70 秧歌戏(隆尧秧歌戏、定州秧歌戏、朔州秧歌戏、繁峙秧歌戏) 河北省隆尧县、定州市
山西省朔州市、繁峙县
215 Ⅳ—71 道情戏(晋北道情戏、临县道情戏、太康道情戏、蓝关戏、陇剧) 山西省右玉县、临县
河南省太康县
山东省莱州市
甘肃省
216 Ⅳ—72 哈哈腔 河北省清苑县、青县
217 Ⅳ—73 二人台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山西省河曲县
河北省康保县
218 Ⅳ—74 白字戏 广东省海丰县
219 Ⅳ—75 花朝戏 广东省紫金县
220 Ⅳ—76 彩调 广西壮族自治区
221 Ⅳ—77 灯戏(梁山灯戏、川北灯戏) 重庆市梁平县
四川省南充市
222 Ⅳ—78 花灯戏(思南花灯戏、玉溪花灯戏) 贵州省思南县
云南省玉溪市
223 Ⅳ—79 一勾勾 山东省临邑县
224 Ⅳ—80 藏戏(拉萨觉木隆、日喀则迥巴、日喀则南木林湘巴、日喀则仁布江嘎尔、山南雅隆扎西雪巴、山南琼结卡卓扎西宾顿、黄南藏戏) 西藏自治区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
225 Ⅳ—81 山南门巴戏 西藏自治区
226 Ⅳ—82 壮剧 广西壮族自治区
227 Ⅳ—83 侗戏 贵州省黎平县
228 Ⅳ—84 布依戏 贵州省册亨县
229 Ⅳ—85 彝族撮泰吉 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230 Ⅳ—86 傣剧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231 Ⅳ—87 目连戏(徽州目连戏、辰河目连戏、南乐目连戏) 安徽省祁门县
湖南省溆浦县
河南省南乐县
232 Ⅳ—88 锣鼓杂戏 山西省临猗县
233 Ⅳ—89 傩戏(武安傩戏、池州傩戏、侗族傩戏、沅陵辰州傩戏、德江傩堂戏) 河北省武安市
安徽省池州市
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沅陵县
贵州省德江县
234 Ⅳ—90 安顺地戏 贵州省安顺市
235 Ⅳ—91 皮影戏(唐山皮影戏、冀南皮影戏、孝义皮影戏、复州皮影戏、海宁皮影戏、江汉平原皮影戏、陆丰皮影戏、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阿宫腔、弦板腔、环县道情皮影戏、凌源皮影戏) 河北省唐山市、邯郸市
山西省孝义市
辽宁省瓦房店市
浙江省海宁市
湖北省潜江市
广东省汕尾市
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富平县、乾县
甘肃省环县
辽宁省凌源市
236 Ⅳ—92 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漳州布袋木偶戏、辽西木偶戏、邵阳布袋戏、高州木偶戏、潮州铁枝木偶戏、临高人偶戏、川北大木偶戏、石阡木偶戏、郃阳提线木偶戏、泰顺药发木偶戏) 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漳州市
辽宁省锦州市
湖南省邵阳县
广东省高州市、潮州市
海南省临高县
四川省
贵州省石阡县
陕西省
浙江省泰顺县

中国道教协会官方网站(四):

为什么终南山山隐士多?【中国道教协会官方网站】

终南山为何多隐士?~~轉貼
西安城南的终南山是一个具有世界文化意义的历史名山.它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终南山,以其居天之中、都之南,故又称“中南山”.《诗经》、《山海经》称其为“南山”.汉武帝于元封二年(前109)祀太乙神于此,建太乙宫,故又名“太乙山”(也做“太一山”).据考证,“终南”之名始见于《尚书·禹宫》.宋人所撰《长安县志》载:“终南横亘关中南面,西起秦陇,东至蓝田,相去八百里,昔人言山之大者,太行而外,莫如终南.”
今天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讲的终南山,是指秦岭山脉的主峰之一,具体讲就是秦岭山脉的中段.它东始蓝田,西经长安、户县、周至,东西走向约10公里长,海拔2000多米,总面积约32平方公里,包括太兴山、嘉午台、翠华山、南五台、小五台、青华山、圭峰山、紫阁山、万花山等数十座名山秀峰.终南山,地形险阻、道路崎岖,大谷有五,小谷过百,绵延数百里,群峰峻岭,层层叠叠,峰峦叠嶂,沟壑幽深,古刹佛寺,依山挟势,腾云驾雾,携水伴湖,竹掩松映.
中国历史上的不少名人都曾做过“终南隐士”.相传西周的开国元勋姜子牙,入朝前就曾在终南山的磻溪谷中隐居,他用一个无钩之钓,引起周文王的注意,后以八十高龄出山,结束隐逸生涯,辅佐武王伐纣,建功立业,成为一代名相;秦末汉初,有东园公、夏黄公、绮里季、角里四位先生,年皆八旬有余,须眉全白,时称“四皓”,先隐居商山,后隐居终南,终成大业;“汉初三杰”的张良功成身退后“辟谷”于终南山南麓的紫柏山,得以善终;晋时的王嘉、隋唐五代的新罗人金可记、药王孙思邈、仙家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以及金元时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明清时江本实等都曾隐居终南山.  
终南山历史上高僧辈出,缁素云集,出现过智正、静渊、普安、静蔼、灵裕、虚云等多位高僧大德,然而终南山却始终不太被现代人所重视.美国著名汉学家比尔·波特的一部《空谷幽兰》,让更多的人知道了我们的终南山竟然还有着如此的魅力与价值,简直可与希腊的奥林匹斯山相媲美.
  如今,终南山已经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为数不多的、还存在隐士的地方.每年都有不少人不远千里慕名而来在此隐居修行.据不完全统计,终南山现有约三百到四百名隐士.这些人来自全国各地,此外,还有我国台湾、日本、韩国的修行者.这些隐士有的是来学佛问道,有的是为了练气养身,有的仅仅只是找一处清净的地方读书做学问.那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选择来终南山隐居呢?终南山与其它地方相比又有着怎样的奥秘呢?  已故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委员、原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西安市佛教协会会长、长安兴教寺方丈常明大和尚说:“自从佛教传到中国以后,人们一直就来终南山修行.甚至中国南方的和尚和尼师也来这儿修行.他们待上三五年,然后回到南方,建立自己的修行中心.这儿是为法出家的和尚和尼师来的地方.修行不是一两天就能完成的事情.你要花费很多年时间,才能真正有所得.这不容易.但是来这儿修行的人都不怕苦.这正是他们来这儿的原因.他们中的很多人在这座山里开悟了,还有很多人继续修行,将来会成为大师.在现代,虚云和印法曾经住过嘉五台;印光和来果住过南五台.这儿是他们开悟的地方.每个人都知道这些山是修行的好地方.这就是我选择它们的原因.”  原西安市佛教协会副会长、香积寺方丈续洞老和尚先后卓锡于户县大圆寺、草堂寺、西安卧龙寺、终南山大茅蓬(西林寺)、观音洞、仙人岔、圣寿寺,历经世事云烟,对于终南山可谓了然于心.大和尚说:“最初的和尚们来中国的时候,他们就定居在终南山里.而且中国的绝大多数大师都曾经在终南山修行.但那是过去的事.现在这么多出家人仍然来终南山的原因是,这里还很容易找到一个隐居的地方.还有,这一带仍然有很多在家人,愿意供养来修行的人.”  原终南大茅蓬住持德三说:“对于一个出家人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精神上的修炼,为此他需要一个安静的地方.这座山很安静.在中国,我们有几座山,大多数和尚都是为了修行去那里的.这儿就是其中的一座.在这里,出家人修行要靠自己.自唐朝以来,这一带就已经成为那些想致力于宗教修行的人汇集的中心.”  中国佛教协会理事、陕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观音禅院住持果宣法师说:“终南山是儒释道三教文化的发祥地.隐士文化十分发达,特别是隋唐时期.终南山历史上的隐士主要有三种人,一种是不愿意跟新政权合作的士大夫;一种是躲避战乱的逸民.再有一种就是看开放下的人.”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的弟子、终南山佛教律宗祖庭净业寺住持本如法师说:“终南山北抵黄河,南依长江,西遥昆仑,东指大海.祖师大德,多聚于此.站在终南山上,望长安红尘滚滚,繁华如梦.看秦岭层峦叠嶂,古刹钟声.背后是山,眼前是佛,本如如本,修道养佛.现在有人说,终南山是西安(或陕西)的后花园.我认为这个认识不够.终南山是中国人心目中的一座山,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终南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山脉脊梁,中国文化的精神在终南山.终南山是清净的家园.我自己在这里住山感到很受用,有真切的身心感受.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愿意来终南山隐居?四点原因:一、青城山幽,峨眉山秀,黄山奇,华山险,泰山雄伟,终南山王者之气.王者之气为道气.天下修行,终南为冠.二、终南山气候温和、四季分明,这对修行很重要.三、终南山”精气神“俱足.四、终南山自古以来就有隐士传统,许多人是‘慕道’而来.”  终南山观音禅寺住持悟宣法师曾在终南山石砭峪的梅花洞修炼三年,可谓是当代终南隐士的一个代表,对于隐居修行,他有着自己切身的体会.他说:“出家人住山,主要是寻求一种环境,一种没有外界干扰的环境.南方的山秀气,但藏不住人,摩托车可以直接开进去.更重要的是南方的山多半潮湿温热,且蚊虫多,不适宜隐居.东北的山太高,但黄鼠狼成精,缺乏圣人教化.终南山不一样.终南山能藏住人.终南山的吸引力在于它有‘道’.虽然道在一切处,但终南山的道容易被领悟、被感受、被吸收.终南山有一种‘气场’,能直通人心.另外,终南山有灵气,可以代表华夏文化之灵性.”  原陕西省佛教协会会长许力工居士说:“终南山里有隐士,至少已经三千年了.但是隐士有几种:道教隐士、佛教隐士、知识分子隐士.知识分子隐士,为了学习或写作,他们喜欢安静和孤独.已经有很多人隐居在终南山里,有些是出于社会原因,有些是宗教原因,有些则是出于做学问的原因.”  长安终南山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心一居士说:“不破本参不住山,不破冲关不闭关.终南山之所以云集如此众多向道之士,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是终南山的地理位置与山林环境独特.‘天之中,都之南,故名中南,亦称终南’,长江黄河分水岭,是我国地理气候的南北分界线,山大沟深,水源充沛,林木茂密,野果满山,而且四季分明,气候干燥,为山居生活提供了理想的客观环境;第二,终南山住山的传统长期保持,未有间断.从隋末静霭率领徒众入终南锡谷隐居并建七十二茅蓬至今,住山隐居修道之风从未间断,或为避嚣静志,或为躲法难,或闭关取证,或隐迹,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茅蓬岩洞林立,承传未有间断,有利于修道者建立信心,也便于相互切磋学习;其三,终南山的山民有护持住山者的良好风气.在终南山搭建一处茅蓬,往往会得到当地山民的支持,因为,终南山住山的风气很盛,当地老百姓见惯不怪,林业部门也不会过度干涉.据一位参访过全国各地道场的法师讲,如今,像终南山这样可以随意搭建茅蓬而无人干涉的现象,恐怕仅剩终南山了.可见,终南山的人文环境为住山者提供了基本保障.”  一位跟踪关注终南文化多年的终南文化爱好者说:“终南山自古以来就有隐士传统.终南山的隐士规格很高,一般都是国师级;而且,终南山有所谓的‘秘境’,在这里修道易成,因为终南山有‘加持力’.”  古代那些以入仕为目的假隐者不同,当今终南山中的隐士,多数是真正的隐士,他们隐居不是为了求官、不是为了发财,而是为了修身弘法,为了摆脱世俗的纠缠和污染、以获得心灵的纯洁和宁静,为了了悟生命和自然的真谛,使灵魂得以净化和升华.

中国道教协会官方网站(五):

你还能写出其他描写庐山的诗句吗?除了苏东坡的和李白的【中国道教协会官方网站】

自东晋以来,中国历代著名的文人、高僧、政治人物都在此留下过重要的历史印迹,歌咏庐山的诗歌辞赋有4000多首.对庐山产生较大影响的文人有:古代早期的司马迁、陶渊明、王羲之、慧远等;唐宋时期的白居易、李白、苏东坡、朱熹等;近现代的政治文人蒋介石、毛泽东等.
“长江南岸鄱湖畔,拔地庐山风景妍;峭壁陡崖飞瀑布,奇峰秀岭绕云烟”.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被称为“匡庐奇秀甲天下”,位于长江的南岸,鄱阳湖平原的北部,西北距中国特大城市武汉200千米,南至江西省省会南昌100千米,东及东北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汉阳峰为庐山的最高峰,海拔1474米.瀑布飞流直下,云雾变幻无常,景区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夏季气温比山下低10摄氏度左右,为中国知名避暑胜地之一.
“庐山”一名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史记》,此前未见有文字记录,但山名渊源存在多种说法,有民间传说,也有史料考究.
“庐山”名称的三种传说:一种是在中国周朝时期,有一道人匡俗在庐山学道求仙,周朝国君获悉此事后,邀其出山辅政,匡俗并未应允,而是潜入深山不知所踪.后来,人们相传其已成仙,并将其居所称为“神仙之庐”,“庐山”因此得名.第二种传说也与是周朝有关,当时有个叫方辅的人同老子一道骑白驴进山炼丹,并且二人均“得道成仙”而去,留下空庐一座,也即“人去庐存”,故名“庐山”.第三种传说又与前面提及的匡俗相关,而时间却发生在汉代初期.相传匡俗的父亲在辅佐刘邦平定天下期间不幸离世,朝廷为表彰其功绩,封其子匡俗为越庐君.由于匡俗酷爱道术,不愿做“越庐君”这个官,故弃官修道,“庐山”也因之得名.另据《庐山志》载:春秋时的老子与一位叫方辅的道人同来游山,于山中留下修炼之庐,故曰“庐山”.
有研究资料认为,山名源于其山势轮廓,因为在平坦的鄱阳湖平原上,山体恰似“茅庐”.《诗经·小雅·信南山》有一诗句“中田有庐”,此为对山的形状的描述.晋朝孙放的《庐山赋》“寻阳郡南有庐山,九江之镇也,临彭蠡之泽,持平敝之原”,与诗经中的“中田有庐”意思相近.因此,“庐山”一名的来历与山体特征相关.还有人认为,山名源于中国古代的“庐子国”.据《国语·楚语》记载,庐山所在位置在战国时称“庐邑”,因楚王曾到访过庐邑,该地名气渐大,故而庐邑地域内的这座独特的高山,就被称之为“庐山”.
公元前126年,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游山后,在其著述《史记·河渠书》中有“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的句子,这是“庐山”之名第一次见诸于文字记录,也是最早的记录,一直沿用至今.
庐山耸峙于长江南岸和鄱阳湖畔,西侧山麓为京九铁路和昌九高速公路.山体自东北向西南延伸,面积282平方千米,而整个庐山风景区总面积为302平方千米,另有500平方千米的外围保护带.山体四周悬崖峭壁,气势巍峨雄奇,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山顶牯岭一带是宽浅的谷地(主要有东谷和西谷),溪流清澈,风光秀丽.山区植被良好,森林覆盖率达76.6%,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园.山间经常云雾弥漫,宋代诗人苏东坡形容这种景象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与莫干山、北戴河、鸡公山并列为中国四大避暑胜地.
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庐山先后归属楚国境内的庐子国、庐邑,六国统一后,属九江郡.公元前201年,归属豫章郡,汉文帝时再属庐江国.公元前126年,司马迁游山,他在《史记》中记述:“余南登庐山,现禹疏九江”,“庐山”一名始有文字记载.公元前122年的汉武帝时,庐山属豫章郡柴桑县,221年孙权将柴桑县划归武昌郡后属武昌郡,至291年西晋惠帝置江州时又属江州浔阳郡柴桑县.367年,西林寺建成,慧远任寺院住持.405年,陶渊明于山中隐居,作《归去来兮辞》.412年,高僧慧远于山中逝世.467年,陆修静上山修道,住太虚观.483年,祥符观于紫霄峰麓建成,之后,栖贤寺和先天观(景德观)也分别于489年和536年建成,山上道教文化兴盛.
1008年,白鹿洞书院扩建,师生总数空前壮大,并改白鹤观为承天观.1036年、1053年和1059年,范仲淹、欧阳修和王安石先后游山.1070年,《庐山记》及《续庐山记》问世.1072年,周敦颐隐居莲花峰,于自己居所内著书讲学.1080年、1084年和1094年,宋大文豪苏辙、苏东坡和黄庭坚陆续于山中停留、观光.1129年,金兵进犯南宋,庐山遭焚掠.1170年和1178年,陆游两度到访庐山.1179年,朱熹任南康军,重建白鹿洞书院.1181年,陆九渊来白鹿洞书院讲学.1182年,朱熹拨钱三十万建白鹿洞书院之礼坚殿.1191年,山上的三叠泉开始为世人所知.1208年,扩建濂溪书院,《庐山列传》及《庐山旧志》先后问世.1324年,《庐山人物艺文志》二卷问世.1351年,白鹿洞书院遭兵火毁坏.1352年,西林寺、天池寺等均焚于兵火.1360年,陈友谅称帝江州,与朱元璋在山麓的鄱阳湖地区长期对峙.
明洪武年间,庐山获封为“岳”,遂与五岳并列.1411年起,东至五老峰,南至白云峰,西至马鞍山,经至讲经台,被设为禁山,清朝沿用.1436年,白鹿洞书院获重建,至1497年书院诸生逾500人.1573年后,黄龙寺、千佛寺、云中寺、青莲寺等建成启用. 1579年,明神宗下诏毁天下书院,白鹿洞书院也未能幸免,但数年后得以复办.1645年,南明左良玉率军焚掠江州,庐山同遭破坏.1668年,吴炜撰所撰的《庐山志》十五卷问世.
1980年,电影《庐山恋》在全国的公映,庐山旅游迅速发展.1982年,中国国务院审定庐山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庐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完成.1984年,江西省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成立,并修筑锦绣谷游览便道.1994年,庐山被中国建设部评为“卫生管理达标风景名胜区”.1996初,景区将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的登山路经辟为“霞衢”游览山道.1996年12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核准庐山为“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景区旅游业进一步升温;2002年2月13日,该组织又将庐山核定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使其在旅游界的知名度再度攀升.2006年11月,景区管理局决定大幅提高进山门票价格,引发激烈辩论. 2009年9月,发起召开“世界名山大会”和成立“世界名山协会”,向全世界推介旅游资源.
公元四世纪,高僧慧远在东林寺首创净土宗,开创中国化佛教,代表中国“佛教化”与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庐山最具影响力的佛教场所就是东林寺,该寺于公元386年由江州刺史桓伊和高僧慧远联手兴建.东林寺建成后,山中的佛教影响力逐步提高,并发展成全国八大道场之一,曾一度被称为中国佛教的第二中心.
中国古代的著名文人陶渊明、李白、白居易、柳公权、苏轼等,都曾慕名到访东林寺,留下了许多诗词歌赋,佛教文化也因此名声大振,出现“钟声长鸣,香烟缭绕”的昌盛景象.太平天国战争以前,庐山一直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鼎盛时寺庙多达三百多处.时至今日,东林寺内的“唐经幢”、“护法力士”、“柳公权东林寺残碑”、“李北海东林寺残碑”、“王阳明游东林寺碑”等寺庙设施仍有留存.
据《庐山记》载:传说有一位在叫匡俗的人结茅庐于鄱阳湖边的大山上修道,后来匡俗仙去,其修炼之所被人们称为“仙之庐”.正是基于这种传说,庐山成为后人修道的理想场所.南唐时期,著名道士陆修静到庐山布道,庐山道教发展迅速,呈现佛、道共荣的现象.唐咸通年间,吕洞宾游庐山遇火龙真人传剑术,又游归宗寺与九天使者庙.有《题归宗寺壁》诗:“一日清闲自在仙,六神和合报平安.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后隐居庐山仙人洞修炼成仙.公元1071年,周敦颐知南康军,后隐居庐山莲花峰下,得陈抟《无极图》,推演而成《太极图说》.仙人洞是庐山道教的核心场所,留存的道教遗迹十分明显,成为游客游览庐山的必到景点之一.
“苍润高逸,秀出东南”的庐山在中国文化史、宗教史和政治史上占据极其重要的独特地位,因而在中国众多名山中显得非常特别,自古以来受众多文学家、艺术家的青睐,被认为是中国山水文化的历史缩影.自公元前126年司马迁南登庐山,并将山名写进《史记》后,历代无数文人墨客,如陶渊明、谢灵运、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等都曾来此登山,留下了4000多首诗词、400多处摩崖题刻和难以计数的书画作品,享有“文国诗山”的雅号,成为中国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发祥地.
东晋画家顾恺之创作的《庐山图》,被认为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幅真正的山水画,是其画作之“传神说”在中国画理论上的一次突破,而此说也是受到了高僧慧远在庐山阐发的“形尽神不灭论”哲思的影响.五代后梁画家荆浩所绘的《匡庐图》对山上美景作了尽情渲染,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又一精品.《匡庐图》画法精湛,将山中的崇山峻岭和群峰显现出环抱之势,很有动感.画中山峦入云,瀑布飞泻,山体的完美形象跃然纸上.《匡庐图》现已成为中国当代山水画家极佳的研习范本.明代画家沈周绘制的《庐山高图》,以缜密细秀、黑白虚实、墨色浓淡相宜的绘画技法,描绘出山峦层叠、草木繁茂的传神意境,是中国的国宝级文物,现藏台北故宫.除古代画家对庐山的青睐外,也有中国近现代画家以此山为创作背景,出品了许多传世佳品,如张大千的《仿沈周庐山高图》、《庐山图》等.
庐山堪称诗人荟萃之山,历代文人留下了许多咏山诗篇,数量达四千首之巨.晋代陶渊明(陶潜)一生以此山为背景创作,他所开创的田园诗风影响了身后的整个中国诗坛.南朝时期《庐山二女》成为中国早期志怪小说的名篇.唐代诗人李白五次来此游山,留下了《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望庐山瀑布》等14首诗歌,其中的《望庐山瀑布》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典范.诗人白居易在山上筑有“庐山草堂”,所撰《庐山草堂记》被后世评为记述中国古代山水园林的名作.宋代文学家苏轼《题西林壁》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为充满辩证哲理的名句;而另一句“横看成岭侧成峰”则是对山体地貌的形象描述.现代中国政治家、诗人毛泽东所作的《七律-登庐山》中的名句“跃上葱茏四百旋”,描绘出山势的高耸和山道的崎岖.现在的庐山不时也会举办诗词大赛,营造和传承山中的文化氛围.
庐山重要的理学中心有两处,一处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讲学的莲花洞,另一处为白鹿洞书院.1072年,周敦颐退休后移居莲花洞,创办濂溪书院,设堂讲学、收徒育人,并以莲之高洁自律,其所著《爱莲说》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其中的“出污泥而不染”被誉为经典名句.周敦颐的学生程颢、程颐对他的学说再加完善,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南宋时期,朱熹以白鹿洞书院为中心,将周敦颐及其弟子的理学思想继续发扬、完善,成为封建王朝的正统哲学思想,对中国政治、社会影响深远.朱熹还将白鹿洞书院进行扩充,使得庐山的理学地位空间提高,代表着中国近世七百年的程朱理学大趋势,白鹿洞书院也成为中国四大书院之首.
庐山云雾是庐山一大奇特景观,闻名中外.余邵诗云:“庐山云雾景观奇,变幻无常千万姿;刚作浪涛腾汉海,又成瀑布泻天池”.庐山处于一个盆地,四面山岭耸立,南依鄱阳湖,北傍浩瀚的长江.大江大湖蒸腾大量不竭的水汽,形成滔滔的云雾涌向庐山,因为这襟江带湖的关系,庐山的湿气很盛,因此山中云气出没无常,诸峰忽隐忽现.瞬息间云海密布,弥漫山谷,咫尺之间不能辨物.庐山云雾,四季皆有.夏季最多,秋季较少.夏季云雾多在山顶,冬季云雾多在山腰,这是因为冬季水气凝结的位置低于夏季,所以冬季云层的位置也就低于夏季.春夏之交,由于水气多,季风变换,群峰经常云遮雾罩,烟霞弥漫,天气忽晴忽雨,变幻莫测,云雾也诡谲奇特,变化多端.整个庐山隐现在虚无缥缈之间,年均雾日为190多天.真使人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感.

关于"庐山"的诗句:
1、不识庐山真面目(宋·苏轼·《题西林壁》)2、欲买庐山(宋·晁补之·《满庭芳》)3、银山堆里庐山对(宋·向子諲·《虞美人》)4、庐山秀出南斗傍(唐·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5、兴因庐山发(唐·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6、应念社结庐山(宋·吴潜·《念奴娇》)7、心羡庐山下版僧(宋·陆游·《晨起》)8、庐山佳致(宋·姚述尧2·《念奴娇》)9、闻道庐山横广泽(宋·吕渭老·《渔家傲》)10、路入庐山风细细(宋·吕渭老·《渔家傲》)11、做庐山隐逸(宋·曹勋·《沁园春》)12、不识庐山真面目(宋·释心月·《偈颂一百五十首》)13、烧著庐山罗汉院裹王和尚脚指头(宋·释师范·《偈颂一百四十一首》)14、庐山归宗和尚无端拭坏一双眼睛(宋·释师范·《偈颂一百四十一首》)15、借问庐山三峡(宋·倪偁·《水调歌头》)16、庐山瑶草四时春(宋·晁补之·《少年游》)17、东林、西林寺在庐山北(唐·白居易·《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御澧州李十一》)18、大姑、小姑在庐山南彭蠡湖中(唐·白居易·《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御澧州李十一》)19、莲花峰在庐山北(唐·白居易·《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御澧州李十一》)20、庐山政接柴桑路(宋·戴复古·《琵琶行》)

中国道教协会官方网站(六):

虚云为什么说 秀才是孔子的罪人,和尚是佛的罪人

虚老曾经说过:秀才是孔子的罪人,和尚是佛的罪人.这句话,初听起来,可能会觉得这句话可能有些太过火.可是诸位,可以看看现在看看现在的现象,再想想虚云老和尚说的这句话,就会深刻的知道:「亡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拿这件事来做例子.也可说:「灭佛法者,教徒也,非异教也.」例如更改佛历年月,不用四月初八日为浴佛节,就是末法时期的教徒衰相.按释迦佛的法运,有正像末三期,正法像法各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正法像法已经过了,末法到现在已经过了九百八十二年了.「末」者「没」也,法怎麼会没得了呢?拥护佛法的人多,佛法就万古长存,事相虽然有正法像法末法,但人正则末法时期也是正法,如果自生退屈,则正法时期也成末法.经上所说末法时期的种种衰相,现在都出现了,和尚娶老婆,尼姑嫁丈夫,袈裟变白衣,白衣居上座,这些衰相到处可见.释尊的法,到人寿三十岁时,大乘法就灭了,人寿二十岁时,连小乘法也都没有了,人寿十岁时,只剩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法灭时先从楞严经灭起,其次就是般舟三昧经,例如欧阳竟无居士,用他的知见,作楞严百伪说,来反对楞严;还有远参法师说华严,圆觉法华等经和起信论都是假的;这就是末法时期的现象.过去迦叶佛入灭後,诸天把他的三藏圣教,收集归藏,建塔供养,唐时天人与宣律师说,在渭南高四台,和终南库藏圣迹,都是迦叶佛末法时经像所藏的处所,今现有十三圆觉菩萨在山谷内守护,每逢腊月,空中有天鼓响.两年前匪区中国佛教协会开成立大会,大家议论佛法的灭是佛弟子自己灭的,政府不管你灭不灭.开会的时候,政府派员出席,会中许多教徒,竟提出教中梵网经,四分律,百丈清规,说这些典章,害死了许多青年男女,应该取消.又说大领衣服,是汉人俗服,不是僧服,应当改革,不准穿,如果再穿,就是保守封建制度.又说信教自由,僧娶尼嫁,饮酒食肉,也都应当自由,谁也不能管.老和尚听到这番话,大光其火,和他们反对.那些人对浴佛节也有不同的说法,他们不承认四月初八日为浴佛节.老和尚凭法本内传及摩腾法师对明帝所说的话做根据,反对他们的意见.「佛以甲寅之岁,四月八日生,此当周昭王二十四年,魏书沙门昙谟最曰,佛以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生,穆王五十二年二月十五日灭.」这样年月,多少朝代都遵奉不改,周昭王甲寅到现今已经二千九百八十二年了,现在他们要改为二千五百○二年.本来孔子老子生在佛後,现在要把孔子老子摆在佛先.当时老和尚在大会上和他们争论戒律,年号,以及汉服不准毁诸问题.老和尚说:「把佛法传入中国的摩腾竺法兰二位尊者,他们都是印度人,去佛灭的年代还不远,当时白马寺东,夜有异光,摩腾指出是阿育王藏佛舍利的处所,明帝建塔在上面,道教出来要和佛教比较优劣,摩腾尊者踊身虚空,广现神变,法兰出大法音,宣明佛法,二位尊者的智慧神通,难道还不清楚年月吗?後来的高僧,如罗什、法显、玄奘、道宣、虽有几种传说,也没有确定改变.到了民国二年,章太炎等居士,在北京法源寺召开无遮大会,讨论佛的纪念日,议决四月初八日为浴佛节.对与不对,总以遵古为宜,改了不好.至於梵网经是属於华严时,四分律是属於阿含时;百丈清规由唐至今,天下奉行;大领衣也是由汉朝穿到现在,为什麼一定要改呢?佛是印度人,印度一年分三季,一季四个月;我国一年分四季,一季三个月;我国有甲子分年号,印度没有,所以改朝换代,难免不错乱,弄不清楚.玄奘在印度十八年,也不曾确定是什麼年代:前人行了一两千年的四八浴佛,腊八粥,何苦自己要改呢?」 上面是虚云老和尚痛斥末法时期佛教徒的几件事实.老和尚正气磅礴,威镇全场出席人员,一般不肖教徒,不敢再提异议,结果统统遵照虚云老和尚的意见通过.真是好像关公单刀赴会得到胜利一样.所以说,虚云老和尚这次不顾艰险,不惜生命,受尽折磨,续佛慧命.

中国道教协会官方网站(七):

中国道教最高神是?
中国道教最高的神

楼主看过《封神演义》这本书么?元始天尊、太上老君和通天教主是道教三清,但他们都是混元老祖的弟子,你认为谁是最高的神呢?
注:按《道德经》说法,道是万物的起源,是无形无像的,不能算作神明,但它是天地的主宰,按《南华经》的说法,中帝是混沌,南帝北帝要给混沌开七窍,开了七窍后混沌自然说不混沌了,所以也就消失了,是不是混沌算最高的神呢?

中国道教协会官方网站(八):

道教形成的过程
道教受欢迎的原因是什么?
它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什么特点?

道教与其它的宗教一样,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早期教派并非经由同一途径,在同一地区和同一时期形成的,并且在很长时间内没有一个统一的稳定的教团组织,因而中国道教史的上限极不易认定.在早期存在有符录派与丹鼎派,但其诞生过程相当复杂.丹鼎派注重清修炼养,又有内丹与外丹之分,其前身就是神仙方术和养生气功学,它是由战国时期发展而来的.东汉后期出现的与开始形成早期道教理论,却无相应的道教组织.魏晋时期的内丹经和外丹经尽管社会影响较大,其社会组织力量依然弱小.与也成为道教产生的另一个重要源头.由此可见,中国道教产生的过程是多源的,多渠道的和逐渐靠拢而成的.各教派之间互有影响,但基本上又是独立发展,时间上前后相错,并无统一的具体创教时间可言.教名与教徒也没有统一的称呼,道教一词道见于.依此可见道教的产生可以由三书看成道教活动和道教实体出现的标志.
早期道教的主要来源与产生的社会背景如下:
第一来源于古代宗教和民间巫术,
第二来源于战国至秦汉的神仙传说与方士方术.
第三来源于先秦老庄哲学和秦汉道家学说.
第四来源于儒学与阴阳五行思想.
第五来源于古代医学与体育卫生知识.
道教的历史渊源诞生于汉末,它是汉代社会的产物,是汉代思想文化的组成部分,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在汉武帝时期直接推动了丹鼎派的形成.另外佛教的传入与兴盛对道教的产生有刺激和推动作用.

中国道教协会官方网站(九):

简述中国道教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渊源

综观道教发展的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南北朝时期,道教得到帝王贵族统治者的支持,跻身社会上层,这是它的第一个发展时期,唐朝皇族与老子攀亲,自称李耳之后裔,政治上给予扶持,大力推行道教,这是第二个发展时期.北宋真宗开始,用道教麻痹人民陶醉自己,借以掩盖北方强邻压境造成的耻辱,这是道教发展的第三个时期.明代中期,帝王迷信道教,妄图成仙,道教受到重视,并干预政治,参加政府内部的权力争夺,这是道教发展的第四个时期. 本文章仅以最简易的行文方式,总结论述道教的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最基础的理论与相关知识,使那些对于道教陌生的朋友有一个最直接的了解,对于复杂的学术性理论与论述,本文没有太多的讲解,如果您对于道教有深刻的兴趣,不妨多多查找各方面道教资料充实自己的知识.
第一章 道教的孕育与诞生
道教与其它的宗教一样,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早期教派并非经由同一途径,在同一地区和同一时期形成的,并且在很长时间内没有一个统一的稳定的教团组织,因而中国道教史的上限极不易认定.在早期存在有符录派与丹鼎派,但其诞生过程相当复杂.丹鼎派注重清修炼养,又有内丹与外丹之分,其前身就是神仙方术和养生气功学,它是由战国时期发展而来的.东汉后期出现的与开始形成早期道教理论,却无相应的道教组织.魏晋时期的内丹经和外丹经尽管社会影响较大,其社会组织力量依然弱小.与也成为道教产生的另一个重要源头.由此可见,中国道教产生的过程是多源的,多渠道的和逐渐靠拢而成的.各教派之间互有影响,但基本上又是独立发展,时间上前后相错,并无统一的具体创教时间可言.教名与教徒也没有统一的称呼,道教一词道见于.依此可见道教的产生可以由三书看成道教活动和道教实体出现的标志.
早期道教的主要来源与产生的社会背景如下:
第一来源于古代宗教和民间巫术,
第二来源于战国至秦汉的神仙传说与方士方术.
第三来源于先秦老庄哲学和秦汉道家学说.
第四来源于儒学与阴阳五行思想.
第五来源于古代医学与体育卫生知识.
道教的历史渊源诞生于汉末,它是汉代社会的产物,是汉代思想文化的组成部分,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在汉武帝时期直接推动了丹鼎派的形成.另外佛教的传入与兴盛对道教的产生有刺激和推动作用

中国道教协会官方网站(十):

中国道教三十六洞天有哪些?

中国道教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
中国古代道教的十大洞天:
王屋山——小有清虚洞天
委羽山——大有空明洞天
西城山——太玄极真洞天
西玄山——三玄极真洞天
青成山——宝仙九台洞天
天台山——上清玉平洞天
罗浮山——朱明耀真洞天
句曲山——金华紫阳洞天
林屋山——左神幽灵洞天
括苍山——神德隐玄洞天
三十六洞天:
霍桐山洞——周回三千里,名曰霍林洞天,在福州长溪县,属仙人王纬玄治之.
东岳泰山洞——周回一千里,名曰蓬玄洞天,在衮州乾封县,属山图公子治之.
南岳衡山洞——周回七百里,名曰朱陵洞天,在衡州衡山县,仙人石长生治之.
西岳华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曰惣仙洞天,在华州华阴县,真人惠车子主之.
北岳常山洞——周回三千里,名曰惣玄洞天,在恒州常山曲阳县,真人郑子真治之.
中岳嵩山洞——周回三千里,名曰司马洞天,在东都登封县,仙人邓云山治之.
峨眉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曰虚陵洞天,在嘉州峨嵋县,真人唐览治之.
庐山洞——周回一百八十里,名曰洞灵真天,在江州德安县,真人周正时治之.
四明山洞——周回一百八十里,名曰山赤水天,在越州上虞县,真人刁道林治之.
会稽山洞——周回三百五十里,名曰极玄大亢天,在越州山阴县镜湖中,仙人郭华治之.
太白山洞——周回五百里,名曰玄德洞天,在京北府长安县连终南山,仙人张季连治之.
西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曰天柱宝极玄天,在洪州南昌县,真人唐公成治之.
小沩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曰好生玄上天,在潭州澧陵县,仙人花丘林治之.
潜山洞——周回八十里,名曰天柱司玄天,在舒州怀宁县,仙人稷丘子治之.
鬼谷山洞——周回七十里,名曰贵玄司真天,在信州贵溪县,真人崔文子治之.
武夷山洞——周回一百二十里,名曰真升化玄天,在建州建阳县,真人刘少公治之.
笥山洞——周回一百二十里,名曰太玄法乐天,在吉州永新县,真人梁伯鸾主之.
华盖山洞——周回四十里,名曰容成大玉天,在温州永嘉县,仙人平公修治之.
盖竹山洞——周回八十里,名曰长耀宝光天,在台州黄岩县,属仙人商丘子治之.
都峤山洞——周回一百八十里,名曰宝玄洞天,在容州普宁县,仙人刘根治之.
白石山洞——周回七十里,名曰秀乐长真天,在云和州含山县,白真人治之.
岣漏山洞——周回四十里,名曰玉阙宝圭天,在客州北流县,属仙人饯真人治之.
疑山洞——周回三千里,名曰朝真太虚天,在道州延唐县,仙人严真青治之.
洞阳山洞——周回一百五十里,名曰洞阳、隐观天,在潭州长沙县,刘真人治之.
幕阜山洞——周回一百八十里,名曰玄真太元天,在鄂州唐年县,属陈真治之.
大酉山洞——周回一百里,名曰大酉华妙天,去辰州七十里,尹真人治之.
金庭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曰金庭崇妙天,在越州剡县,属赵仙伯治之.
麻姑山洞——周回一百五十里,名曰丹霞天,在抚州南城县,属王真人治之.
仙都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曰仙都祈仙天,在处州缙云县,属赵真人治之.
青田山洞——周回四十五里,名曰青田大鹤天,在处州青田县,属付真人治之.
钟山洞——周回一百里,名曰朱日太生天,在润州上元县,属龚真人治之.
良常山洞——周回三十里,名曰良常放命洞天,在润州句客县,属李治之.
紫盖山洞——周回八十里,名曰紫玄洞照天,在荆州常阳县,属公羽真人治之.
目山洞——周回一百里,名曰天盖涤玄天,在杭州余杭县,属姜真人治之.
桃源山洞——周回七十里,名曰白马玄光天,在玄州武陵县,属谢真人治之.
金华山洞——周回五十里,名曰金华洞元天,在婺州金华县,属戴真人治之.
七十二福地
地肺山——在江宁府句容县界,昔陶隐居幽栖之处.
盖竹山——在衙州仙都县,真人施存治之.
仙山——在温州梁城县十五里近白溪草市,真人张董华治之.
东仙源——在台州黄岩县,属地仙刘奉林治之.
西仙源——亦在台州黄岩县峤岭一百二十里,属地仙张兆期治之.
南田山——在东海东,舟船往来可到,属刘真人治之.
玉溜山——在东海蓬莱岛上,多真仙居之,属地仙许迈治之.
青屿山——在东海之西,与扶桑相接,真人刘子光治之.
郁木洞——在玉笋山南,是萧子云侍郎隐处,至今阴雨,犹闻 丝竹之音,往往樵人遇之属地仙赤鲁斑主之.
丹霞山——在麻姑山,是蔡经真人得道之处,到今雨夜多闻钟 磬之声,属蔡真人治之.
君山——在洞庭青草湖中,属地仙侯生所治.
大若岩——在漫无边际州永嘉县东一百二十里,属地仙李方回治之.
焦源——在建州建阳县北,是尹真人隐处.
灵墟——在台州唐兴县北,是白云先生隐处.
沃洲——在越州剡县南,属真人方明所治之.
天姥岭——在剡县南,属真人魏显仁治之.
若耶溪--在越州会稽县南,属真人山世远所治之.
金庭山--在庐州巢县,别名紫微山.属马仙人治之.
清远山--在广州清远县,属阴真人治之.
安山——在交州北,安期生先生隐处,属先生治之.
马岭山--在柳州郭内水东,苏耽隐处,属真人力牧主之.
鹅羊山--在潭州长沙县,娄驾先生隐处.
洞真墟--在潭州长沙县,西岳真人韩终所治之处.
青玉坛--在南岳祝融峰西,青乌公治之.
光天坛——在衡岳西源头,凤真人所治之处.
洞灵源--在南岳招仙观西,邓先生所隐地也.
洞宫山--在建州关隶镇五岭里,黄山公主之.
陶山--在温州安国县,陶先生曾隐居此处.
皇井--在温州横阳县,真人鲍察所治处.
烂柯山——在卫州信安县,王质先生隐处.
勒溪--在建州建阳县东,是孔子遗砚之所.
龙虎山--在信州贵溪县,仙人张巨君主之.
灵 山一一在信州上饶县北,墨真人治之.
泉源--在罗浮山中,仙人华子期治之.
金精--在虔州虔化县,仇季子治之.
阁皂山--在吉州新淦县,郭真人所治处.
始丰山一一在洪州丰城县,尹真人所治之地.
逍遥山——在洪州南昌县,徐真人治之地.
东白源一一在洪州新吴县东,刘仙人所治之地.
钵池山--在楚州,王乔得道之处.
论山--在润州丹徒县,是终真人治之.
毛公坛…在苏州长洲县,属庄仙人修道之所.
鸡笼山…在和州历阳县,属郭真人治之.
桐柏山——在唐州桐柏县,属李仙君所治之处.
平都山——在忠州,是阴真君上升之处.
绿萝山——在朗州武陵县,接桃源界.
虎溪山——在江州南彭泽县,是五柳先生隐处.
彰龙山——在潭州澧陵县北,属臧先生治之.
抱福山——在连州连山县,属范真人所治处.
大面山——在益州成都县,属仙人柏成子治之.
元晨山——在江州都昌县,孙真人、安期生治之.
马蹄山——在饶州鄱阳县,真人子州所治之处.
德山——在朗州武陵县,仙人张巨君治之.
高溪蓝水山——在雍州蓝田县,并太上所游处.
蓝水——在西都蓝田县,属地仙张兆其所治之处.
玉峰——在西都京兆县,属仙人柏户治之.
天柱山——在杭州于潜县,属地仙王柏元治之.
商谷山——在商州,是四皓仙人隐处.
张公洞——在常州宜兴县,真人康桑治之.
司马梅山——在台州天台山北,是李明仙人所治处.
长在山——在齐州长山县,是毛真人治之.
中条山——在河中府虞乡县,是赵仙人治处.
湖鱼澄洞——在西古姚州,始皇先生曾隐居此处.
绵竹山——在汉州绵竹县,是琼华夫人治之.
泸水——在西梁州,是仙人安公治之.
甘 山——在黔南,是宁真人治处.
金城山——在古限戍,又云石戍,是石真人所治之处.
云山——在邵州武刚县,属仙人卢生治之.
北祁山——在东都洛阳县,属魏真人治之.

中国道教协会官方网站

http://m.zhuodaoren.com/haoci958422/

推荐访问:中国道教协会官网 中国道教协会会长

心情说说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监狱警察队前讲话范文 下一篇:直播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