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杜鹃鸟的诗句,60句

2016-03-31 唐诗三百首 阅读:

第一篇:《浅谈唐诗宋词中的杜鹃及其它》

浅谈唐诗宋词中的杜鹃及其它

如果有人要问唐诗宋词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鸟是什么鸟,我想这恐怕要数杜鹃了吧。杜鹃源自一个凄伤的传说:相传 古蜀国君主杜宇因天灾而禅位于人,后来含冤而死,化而为鸟,即杜鹃鸟 。故杜鹃又名杜宇,另外杜鹃又名子规,又名布谷,这几者在诗词中交替出现,初读时只不过觉得杜鹃鸟的别名多点而已,接触次数多了,慢慢地就发觉这其中还是很有点讲究的:且撇开古诗词所讲究的平仄与音韵而有时不得不用此而不用彼不说,更多的时候杜鹃与子规·布谷在所表达的意蕴还是有明显的差异的。下面我试举一些例子来比较一下。

一 杜鹃

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对于这几句诗句,历来的解读是见仁见智的,但如果从“无端”两字入手,就可以窥见“杜鹃”这一意象所表达的情感乃是难言的怨愤和无限的凄苦。

李贺的《老夫采玉歌》:夜雨冈头食榛子,杜鹃口血老夫泪。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

此诗以杜鹃啼血来衬托兼比喻老夫的泪,就充分表现了采玉老人内心的凄苦。 李群玉的《黄陵庙》:风回日暮吹芳草,月落山深哭杜鹃。

此诗讲的是每到暮色四起,江上的香芷在风中摇曳生姿,待到江畔月落,四周杜鹃声声啼血,她们(娥皇·女英,均为尧帝之女,舜帝之妻)感到怎样的悲戚啊。

白居易的《琵琶行》: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此诗以“杜鹃啼血”与“猿哀鸣”并举,来抒发诗人自己贬官僻居的凄苦心情,这是显而易见的。

秦观的《画堂春》:落红铺径水池平,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这三句词全是从眼中耳中所见所闻之春景写起,而且全不用重笔,写“落花”,只写“铺径”,写 “水”,只写“平池”,写“杏园”,只写 “憔悴”。杜鹃啼叫也只为憔悴,点明春归,伤春之凄苦全在其中。

周邦彦的《浣溪沙》: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化燕巢泥,忍听林表杜鹃啼。

一二两句对起,新笋长成,落花化泥,时序推移,春意阑珊,词人心中正自凄苦,又怎忍听那更为凄苦的杜鹃哀啼呢?种种凄苦至此已融贯为一矣。

二 子规

李白的《蜀道难》: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诗人用 “悲鸟号古木”与 “子规啼夜月”这两个情感浓烈的自然景物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

沈佺期的《夜宿七盘岭》:芳草平仲绿,清夜子规啼。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浮客在清夜之中,独宿异乡,听着四野子规的啼叫,羁旅的愁思和内心的惆怅油然弥漫,鸡叫了,天明了,又要启程了,故乡愈加远去,更勾起诗人内心对关中故乡的不胜依恋之情。 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诗人独取漂泊无依的杨花和啼叫着 “不如归去”的子规,既点明时令,又写出漂泊之感和离别之情,所谓不着悲痛之语,自见悲痛之情。

温庭筠的《碧涧驿晓思》:香灯伴残梦,楚国在天涯。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 独宿驿亭,子规的哀啼搅动着诗人羁旅之愁归乡之情是自然之理。

崔涂的<春夕>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楼上月三

更。

暮春时分,身在异乡,看着水流花落,让人顿生岁月无情之慨,也自然牵动了思乡之情,三更子规啼叫,对游子来说是何等痛苦哀伤啊。

陈亮的《水龙吟·春恨》:正销魂,又是疏影淡月,子规声断。

词人又看到了与当年离别时一般的疏影淡月,又听到了恍如当年子规的声声啼叫,离抽别绪让词人黯然魂销。

黄升的《南柯子·丁酉清明》:粉痕销淡锦书稀,怕见山南山北子规啼。

闺中人昔日寄来的锦书上有粉泪之痕(暗示久别音信断),山南山北无处不闻子规啼,纵然怕听见也不能不听见,此处所流露出的怀人之意思乡之情又是何等绵长啊。

三 布谷鸟

杜甫的《洗兵马》: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农夫盼雨,布谷催种。这里的布谷主要是节令的意象。

陆游的《初夏绝句》: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又陆游的《嘲布谷》:时令过清明,朝朝布谷鸣。这 两首诗中的布谷也都与节令相关。

通过上面的三组例子,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唐宋诗词中的杜鹃、子规布谷虽为同一种鸟,但杜鹃大多的时候所表达的是凄苦悲恸之情怨愤之意等,这大概与望帝凄婉的传说有关;子规则大多所表达的是羁旅之苦、思乡怀人之情等,这大概与子规“不如归去”的啼叫有关吧;至于布谷,则更多的是代表节令与农事,这大概与“布谷”与催种有关吧。

第二篇:《杜鹃啼血阅读答案》

午夜梦回,睡不着觉时,我通常起身看书或写稿,醒的时间无定时。近来醒来常听见悲切鸟啼,像贺铸词《忆秦娥》句: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杜鹃鸟通常在二月份起就开始夜啼,唐诗中有“杜鹃枝上月三更”。年年二月起,它的凄厉悲切的啼声,时近时远。我住的地方附近,有一片树林。那一片树林,晨昏可听到各种鸟鸣,自然每年也少不了杜鹃的“不如归去”的鸣叫,夜半鹃啼大概也发自那里。

据 说杜鹃啼到吐血而死。三月份姹紫嫣红的“山踯躅”,有人叫“映山红”,更多人则叫它为杜鹃花。传说是因杜鹃啼叫吐血亡后,这花便是它的血化成的。杜鹃鸟开 始啼叫,正是杜鹃花开得最灿烂的时候。像现在已四月立夏,我在浅水湾头,耳边还有它悲悲啼啼的声音,传自山边。看来花虽已谢而鸟未亡,可见啼血化花只是美 丽的附会。

杜 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据说它不自己营巢,产卵在地上,等到其它鸟类出去觅食,剩下空巢,它就把卵偷偷放进别人巢中,等别的鸟代它孵育。这 自然不是一位好母亲所为。想来小鸟孵出来后,可能还要别人代它喂养到毛翼丰满,能自行觅食为止。这鸟比起乌鸦燕子的母性,显得不负责任,好在它能整天悲悲 切切却引人同情,所以有说它是杜宇望帝的化身,使“蜀人悲子鹃鸟鸣”哩!

据说逆旅中的游子,听到这种啼声,常常动起思家归心,唐代无名氏《杂诗》云:

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有 家归不得时,整天却听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心中的烦躁牵挂之情可以想象。杜鹃啼声凄厉悲切,古今公认,但它的声音大概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附会。有人 听出它是“姑姑,姑姑”,也有人听出是“姑乎,姑乎”,而潮州人则听出是“姑虎,姑虎”,且凭这啼声,编织成一个动人的故事叫做《姑嫂鸟》,潮州家喻户 晓,还在舞台演出。

潮 州旧历四月盛产杨梅,到了端午便过时。杨梅开花在初春,也正是杜鹃启啼之时。传说有姑嫂两人善于绣花,工艺精湛,能亲见之花均被绣尽,唯独未见杨梅花的样 貌,而杨梅开花在夜间,开完便谢,同时杨梅多种于山林。封建时代的妇女三步不出闺门,她们两人深以未能亲见杨梅开花为憾,于是相议于月明之夜,结伴离家到 杨梅林中观赏杨梅花开的形状,准备把它绣出来。当她们到杨梅林时,遇见一只老虎,嫂子惊得昏了过去,及醒来,不见小姑。于是一路呼唤“姑姑,姑姑”,后来 叫得精疲力竭,发现小姑的鞋子,知为虎所噬,于是啼叫“姑姑”变成“姑虎”,“姑虎”,因怕回去婆家责骂,叫至吐血而死,死后化成鸟,在每年杨梅开花时即 开始呼叫,一直要叫到端午杨梅过后为止。

潮 州人叫这种鸟为“姑嫂鸟”,而不说它是与杜宇有关。一种鸟有这样那样的传说,自然是各地有不同人创造的故事。文学作品是人创造出来的,故事同环境、时间相 结合,可以编成动人的作品。即使像杜鹃这样不值得恭维的鸟,一样可以附会成凄婉哀伤的故事。当我们听到这些故事,甚至读到前人写的诗词时,我们同情其故 事,就自然忘记了这种鸟的恶行止,可见文学手段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人们也喜欢把一些耳闻眼见的事物,与美好的传说结合在一起。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 千年,而且还会继续下去。

1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开头部分引用贺铸的词句,烘托了杜鹃鸟的凄美形象,引发了人们对杜鹃鸟的同情,也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意味和文学性。

B.关于杜鹃鸟啼血化花的传说,作者对其事实依据不以为然,对其文化内涵和文学意蕴也并不认同。

C.作者介绍动物学上的杜鹃鸟,其目的不过是把真实的、行为恶劣的杜鹃鸟客观地介绍给读者,以便读者对杜鹃鸟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D.文章中间引用唐代无名氏的《杂诗》诗句,渲染了杜鹃鸟啼叫声的凄厉悲切,进一步加深了游子“有家归未得”的思想愁绪。

E.文章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让个人情思和哲理意蕴相互映衬,形象鲜明,内涵丰富,可读性强。

【答案】B C

【解析】B关于杜鹃鸟啼血化花的传说,作者对其事实依据“不以为然”,对其文化内涵和文学意蕴也“并不认同”,与原文不符;C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凡鸟,但在文学中却发生了变化,作者是为了突出文学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

17.文章用了较大篇幅叙述“姑嫂鸟”的故事,请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4分)关于杜鹃鸟的诗句,60句

【答案】①相对诗词、传说的片段引用,“姑嫂鸟”这一民间故事则为完整叙述,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杜鹃鸟传说的美好意义。②“姑嫂鸟”的故事,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

18.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杜鹃啼”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4分)

【答案】①文章以“杜鹃啼”为线索将杜鹃啼叫的时间,杜鹃啼叫的悲切状况,以及杜鹃鸟啼叫声的附会情况结合起来。②文章以“杜鹃啼”统帅文章引用的诗词和传说故事,将其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19.选取一个角度,结合文章对“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的原因加深探究。(8分)

【答案】答案示例一:文学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凡鸟,但在文学中却发生了变化。文章引用贺铸词《忆秦娥》句“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和唐人诗句“杜鹃枝上月三更”,烘托了杜鹃鸟啼的凄美。啼血化花的传说,用杜鹃花的美丽衬托了杜鹃鸟的美好。杜宇望帝和“姑嫂鸟”的传说,则赋予杜鹃鸟道德和情感意义。上述诗词和传说,赋予杜鹃鸟美好外形和高尚品格,美化了杜鹃鸟。把不无恶名的凡鸟提升为具有美好色彩的文学形象,显示了文学的力量。

答案示例二:杜鹃鸟已成为中国文学中表达思归之情的符号。

杜鹃鸟的文学形象总是或隐或显地与“不如归去”的啼鸣声联系在一起。古往今来,大量的文学作品经常用杜鹃鸟啼来表达思归之情。比如本文引用的唐人诗句“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就鲜明地表现了这一特点。即使在作者看来,杜鹃鸟的叫声也表达了思归之情。可见,杜鹃鸟作为文学形象,已经成为中国人表达思归之情的文学符号。

答案示例三:契合了中国人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

杜鹃鸟这一文学形象蕴含丰富:杜宇望帝的传说表达了爱国思想;“姑嫂鸟”故事表现了求真求美的理想;唐人诗句“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表达了思乡之情。这些丰富意蕴,寄托着中国人对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追求和对美好情感的向往,契合了中国人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

(如考生从其他角度作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正常评分)

第三篇:《杜鹃枝上杜鹃啼》

《杜鹃枝上杜鹃啼》备课指导

【自读导言】

传说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名叫杜宇,他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因名为杜鹃。又叫杜宇,因其声若“不如归”,也叫子规。而杜鹃花则传为杜鹃血染成。后世即以杜鹃啼血来喻悲苦之情,或多用作离愁的寄托。自古以来,文不绝书。

作者即以此为契机,生而发之,从给自己起名“瘦鹃”写起,写到了“愁种子”的欢愉之声,写到了自己“从此东涂西抹,沿出至今,倒变成了正式的名号”的过程。从而暗示人世间的悲苦并非不可变更。作者从悲苦之情出发,通过写杜鹃花和杜鹃鸟的特殊关系以及对它进行全面细致的介绍,如杜鹃鸟生物学上的特征,它的历史传说、它的文学象征意义等等。进而阐明作者对它的某种喜爱之情。

而在整篇文章中,作者是以他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为底蕴,广征博引,左右逢源,巧妙地把一位有着深厚学养的学者的情怀写了出来。而这一点也正是文章的价值所在:从作者的论述中,我们知道,“杜鹃”一词一语双关,它既指作为植物的杜鹃花,又指作为禽鸟的杜鹃鸟。但是无论是哪一种,它都是我国文学艺术作品中有着特殊内涵的一种象征物。

作者认为,既然杜鹃只是一只鸟,那么它的象征意义就是不可固定的。而外国人会把这只鸟看作是欢愉的象征,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一定说它是悲苦的象征。相反这只是一种心理作用罢了。但是因为作者行文技巧高超,因而,他的表述含蓄而婉转,真正做到了含而不露,引而不发。

本文文字比较浅显,不难掌握,但是写法比较出新,因此在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通过学习本文,了解传统中国文化中杜鹃的有关知识,感知悠久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目标,德育目标)

二.通过学习本文,认识和学习作者使用对比的技巧来组织材料的一般方法。(能力目标)

三.学习作者引而不发,含而不露的表达技巧。(智育目标)

本文学习的重点是对“杜鹃啼血”、“杜鹃啼悲”含义的理解。难点是对作者抒发的感情的认识。 在我国传统的历史文化中,“杜鹃啼血”、“杜鹃啼悲”是用来比喻悲苦的心情的。虽然“杜鹃啼血”、“杜鹃啼悲”只是神话传说,也是一个历史典故,它本身并没有多少科学性可言,但是由于它具有较长的历史,所以它已经成了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此我们并没有多少辩解它的理由。但是,社会在发展,人们的认识在改变,对此就会有不同的看法,作者正是站在这个角度去行文的。学习时,把握这两者的关系就可以较好地理解本文的内容。

在对作者所抒发的感情的认识上,我们可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原因是作者的这篇文章写得比较隐诲。学习时,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是需要注意的:

一.传统中国文化中“杜鹃啼血”、“杜鹃啼悲”的含义是什么。

二.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既不完全肯定,也不完全否定,但有自己不同的理解)

三.作者有没有自己的鲜明态度。

【自读程序】

这篇文章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有较为深厚的思想感情,是一篇融知识与情感为一体的小品文章,虽然文章技巧上略有一些难度,但大体上可以通过自读来完成。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同学要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精神,体现出学习的主体性。

其学习过程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时,同学可在课下准备古今人涉及杜鹃的资料,通过请教老师,查成语词典,典故词典,动植物词典,借助网络技术等等其他类似的途径,积累资料,取得对杜鹃有关知识的

感性认识。

有关杜鹃的资料比较多,同学可以广泛查阅。如果实在有困难,可请老师代为查阅(教师可将课文教参所附资料适当地印发给学生,由学生思考)。

2.了解课文中作者引述有关写杜鹃的文字的意思。

文章里这样的句子比较多,同学可以用析句的办法,把作者在文中所引述的古今人写杜鹃的文字找出来,略加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很快就会发现,原来但凡中国写杜鹃的文字,大多是写它的悲苦的。连博物学家、医药学家李时珍也不例外。只是李时珍的文章也有比较客观的论述。而外国写杜鹃的文字大多是比较欢快的。如波兰的民歌《小杜鹃》,英国对杜鹃的称谓等等。把两方面的内容加以对比就很容易发现作者想论证什么问题。

3.了解课文中作者引述有关写杜鹃的文字的作用并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可结合作者的生平事迹进行理解)。

其作用主要是借物喻人。中国古人借杜鹃写悲,外国人借杜鹃写乐。一悲一乐都在杜鹃身上,可见杜鹃只是一个媒介而已。因此作者借此表明自己对杜鹃有其不同的看法。一方面,作者对杜鹃的传统寓意显然并不是十分反对,相反还有些赞赏,但是,作者又不是十分赞同,而是有他自己的理解。那就是,他希望能从杜鹃的啼声中找到一些特殊的内涵,想寄予杜鹃一种悦愉之情。于是便有了“我以为杜鹃声并不悲哀,为什么古人听了要心酸,要断肠,多半是一种心理作用吧”的看法。

另一方面,我们认为,作者也是想借此表明,对任何事物不能有悲观的想法,而应该更加积极和乐观。作者就是借杜鹃来说明,任何事物,都不能从悲观的角度去感觉它和认识它,相反,人才是世间最有灵性的动物,只有人才是世界的主宰,因此不要被世俗的观念所左右。 4.反复诵读课文。关于杜鹃鸟的诗句,60句

这是一篇写得轻巧俏丽的小品文,文章融知识和情感于一体,写来左右逢源,自由挥洒。非文章老手不能如此。而且像这样的文章我们平时读得并不多,因此有必要反复诵读,通过阅读来品味文章的内在精神。

5.回答思考和练习。

这一步是自学的一个关键环节,通过这个环节可以验证自己阅读的水平。在读完文章后,对课文后面的思考和练习进行思考和解答,可以检查自己对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透了。类似的练习有三道:一是“通读课文,体会作者在“东拉西扯”貌似纯知识介绍中,含蓄委婉的表达的感情“。二是“文中既有习惯说法,也有自己的看法,试找出有关的语句并加以分析”。三是“课外练笔,介绍某种花鸟虫鱼,或借某种花鸟虫鱼抒发情怀。”只要同学读懂了课文,要解答这三道并不难,因为它们都是属于理解性质的。

【自读点拨】

学习本文时,我们需要注意把握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文章是以大量的知识和文化信息作为基础进行剪裁的。其二,文章作者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写出了独到的风格。初一看,我们往往会以为这篇文章仅仅是一篇介绍性的文字。而实际上,作者在文中巧妙地给我们暗示了许多问题,并且给了我们巧妙的回答,抒发了作者心中隐喻的特殊感情。

文章既写了神话传说,又用了诗文引证,可谓中外古今,纵横郁勃。特别是在情感的抒发上,作者给出了一个含而不露的解说:那就是杜鹃无非是一只鸟而已。但人们都认为它是一只令人生悲的鸟,对于这种看法,作者既给予了理解表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这只是一种自然的现象,我们东方人说它悲,而西方人却以为可爱,因此作者才得出结论说,这只不过是一种心理作用罢了。文章写到此处,我们才发现,作者在这里貌似“东拉西扯”,实则别有用心。他以评说别人的悲切或离愁来暗示了自己的坚强、自信和乐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微言大义”“春秋笔法”,没有高超的文笔技巧是写不出这样的文章来的。

阅读此文我们可以从中得到相应的收获:

其一、通过阅读,了解传统中国文化中杜鹃文化的一些基本的认识。

其二、通过阅读,借鉴运用广博的知识来充实文章的写作方法。

其三、通过阅读,体会和学习作者巧妙地把中心思想隐含在文章当中以及把文章写得生动诱人的技巧。

如果我们在阅读这篇文章时对其中任何一点有所体悟,那么我们学习的目的就达到了。这就是是此文的价值所在。

【自读思考】

一.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 课文中表明杜鹃花鸟同名的诗句是___和___。

A.“天地间愁种子” B.“杜鹃花落杜鹃啼”

C.“杜鹃枝上杜鹃啼” D.“东风第六桥边柳,不见黄鹂见杜鹃”

2. 课文中介绍杜鹃鸟的生物习性是通过___的方法实现的。

A.转述 B.引用 C.描写 D刻画

3. 在课文中用横线划出暗示作者喜爱杜鹃的关键语句。

二.阅读郭沫若的散文《杜鹃》,解答下列问题:

杜鹃,敝同乡的魂,在文学上所占的地位,恐怕任何鸟都比不上。

我们一提起杜鹃,心头眼底便好像有说不尽的诗意。

它本身不用说,已经是望帝的化身了。有时又被认为薄命的佳人,忧国的志士;声是满腹乡思,血是遍山踯躅;可怜,哀惋,纯洁,至诚……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为了爱的象征。这爱的象征似乎已经成为了民族的感情。

而且,这种感情还超越了民族的范围,东方诸国大都受到了感染。例如日本,杜鹃在文学上所占的地位,并不亚于中国。

然而,这实在是名实不符的一个最大的例证。

杜鹃是一种灰黑色的鸟,毛羽并不美,它的习性专横而残忍。

杜鹃是不营巢的,也不孵卵哺雏。到了生殖季节,产卵在莺巢中,让莺替它孵卵哺雏。雏鹃比雏莺大,到将长成时,甚且比母莺还大。鹃雏孵化出来之后,每将莺雏挤出巢外,任它啼饥号寒而死,它自己独霸着母莺的哺育。莺受鹃欺而不自知,辛辛苦苦地哺育着比自己还大的鹃雏;真是一件令人不平、令人流泪的情景。

想到了这些实际,便觉得杜鹃这种鸟大可以作为欺世盗名者的标本了。然而,杜鹃不能任其咎。杜鹃就只是杜鹃,它并不曾要求人把它认为佳人、志士。

人的智慧和莺也相差不远,全凭主观意象而不顾实际,这样的例证多的是。

因此,过去和现在都有无数的人面杜鹃被人哺育着。将来会怎样呢?莺虽然不能解答这个问题,人是应该解答而且能够解答的。

1. 作者认为杜鹃象征的意义是(不超过13字):

2. 此文和上文都谈到了评价杜鹃的原则和标准问题,试将二文的原则进行对比: 周文评价杜鹃的原则是(不超过9字):

郭文评价杜鹃的原则是(不超过20字):

3.试用简练的文字解答“过去和现在都有无数的人面杜鹃被人哺育着”这句话。关于杜鹃鸟的诗句,60句

答案提示:

一.

1.B,C.

2.B.

3.这些句子有:

A. 波兰有支名民歌……料想它定然是一片欢愉之声,悦耳动听。

B. 惟有杜鹃却是花鸟同名,最为难得。

C. 往年亡友马孟容兄……题诗……句虽平凡,我却觉得别有情味。

D. (杜鹃)能帮助田家兴农事,……不要耽误了农事。

E. 我以为杜鹃声并不悲哀……多半是一种心理作用吧?

二.

1.作者认为杜鹃象征的意义是(不超过18字):

杜鹃这种鸟大可以作为欺世盗名者的标本

2.

周文评价杜鹃的原则是(不超过9字):

多半是一种心理作用。

郭文评价杜鹃的原则是(不超过20字):

全凭主观意象而不顾实际,这样的例证多的是。

3. 解答本题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杜鹃悲的一面;二是它“专横而残忍”的一面。回答时能抓住这两方面,意思自圆其说即即可。

2000年秋季人教版试验本高中语文第一册

《在北大百年校庆上的讲话》备课指导

金传富

【教学目标】

这是一篇讲话稿。讲话稿又叫演说词,或叫演讲稿、演说稿。

在一般情况下,讲话不必、也不可能有稿,但是,在特定场合里,为了保证讲话的质量和效果更加准确可靠,需要讲话稿。讲话稿的用处很多,如各种工作会议、研讨会议以及群众集会、庆典仪式等等。既定讲话,常有稿在先;即席讲话,如需要,其稿则整理在后。但无论哪一种讲话稿,都需要保证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 以声音传递为发表的主要手段。因为讲话稿必须要保证听话人能够听得明白,因此,语言使用必须多用短句,多用口语,多用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同时,在写作讲话稿时必须注意讲话人能够讲得清楚,说得明白。

二. 讲话稿必须接受来自3个方面的约束:

关于杜鹃鸟的诗句,60句

⑴讲话人的身份、条件和想要讲的内容。普通人讲话和领导人讲话的口气和方式都是不同的。而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话和在一般面对面场合讲话的方式也各不一致。讲话的内容则有难易之分。

⑵听讲人的素质、层次和所关心的问题。比如,听话者是普通人,那么讲话者往往用一般性语词。听话人是专业人士,讲话者则可能更多用专业术语。一般人可能更关心日常生活,而层次较高的人士则更有可能其他问题。因此讲话的内容就会明显有差异。

⑶主持者已经确定的主题及其对讲话的有关要求。由此构成讲话的特定场合,影响讲话稿的内容、形式和风格。

三.从讲话稿的功能上讲,因为是讲话人面对听讲人讲话,所以必须采用以讲话人为第一人称的写法。而且讲话内容要有鼓动力、说服力和感染力。这篇讲话稿也是按照这一原则写作的。

学习这篇演说稿我们要实现以下几个目标:

(一)了解此篇讲话稿讲述的具体内容。

(二)了解演讲话稿的一般写作特点。品味讲话稿语言的独到魅力.

(三)通过学习此文,明确作为当代学子在建设祖国当中、争当知识先锋的责任。

【教法建议】

考虑到以上几个方面的教学目标,我们在教学时,可以从以下诸方面入手。

一. 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课文。阅读时要求学生品味出原稿的语气和语境。

二. 在此基础上,通过设计几个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从而完成对课文具体内容的掌握。

1. 此讲话的时间、地点和场合是什么?

2. 此讲话是针对什么人说的?

3. 此讲话涉及哪些内容?

4. 此讲话想到达什么目的?它的目的达到了吗?关于杜鹃鸟的诗句,60句

5. 我们从这篇讲话里获得什么收获?

三. 抓住几个关键问题进行理解。

1. 根据课文中的材料浅析百年前中国的状况是什么?

2. 根据课文中的材料浅析百年来中国发展的状况是什么?

3. 当今世界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4. 作者的希望有哪些?

四.教学方法:启发式,讨论式.

【教材处理】

一.关于诵读

演说稿就是靠演讲者的声音、语气和演说的内容取得听众的认可的。而声音和语气在很大的程度上起着作用。此文横跨古今,气贯长虹,声韵自然,读来朗朗上口。再则,此文的深意也只有在反复诵读中才能得以感受。

二.关于问题设计

在此基础上,通过设计几个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课文。

这些具体的问题设计可以起到三种作用。一是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学生容易掌握的知识点,便于学生掌握。二是便于在教学中通过活动化的教学设计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有效参与。三是,通过具体的问题,把学生的认知能力引向深入,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精神。

1. 此讲话的时间、地点和场合是什么?

这个问题不用教师特别交待,只要教师善于引导,从课文中也可找出许多特殊的标志。比如“今天”,“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的隆重集会”,“一百年前,在列强入侵、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中国发生了戊戌变法”。“北京大学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在二十世纪的百年中”,“一个世纪以来”,“今天是五四青年节”,“七十九年前,北京大学的爱国青年发起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等等,单是从这些特殊的语言标志里我们就可以对学生进行深入全面的语言训练和思维能力训练。比如,今天是哪一天?作者在把今天和哪一年的哪一天相比?作者这样比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把时间的加减运算完成了,文章的内涵也基本清楚了。

第四篇:《2012高考语文预测专题之阅读题:28映山红)》

映山红

闵 文

暮春,在江南水乡的庭院,竟邂逅映山红。它被安置在方丈之地,前有池后有石,左有梅竹右有庭廊,草丛、紫藤等占满了它周围的空间。它在这闹市之中小巧玲珑的人造景观中作着陪衬,作着点缀,作着阳春白雪中不显山不露水的一个音符。修剪整齐而丛密的绿叶间..

开几朵暗红的喇叭花朵,中规中矩,小心翼翼,含蓄内敛,不一张扬。那几个含苞欲放的骨朵,正按部就班地耐心等待,等首批花凋谢后它再绽放。

我禁不住几分悲哀,想起家乡大别山的映山红。那本是狂野奔放的花,映着云霞燃着激情红透春末夏初季节的花。

春分已过,大别山漫山遍野是映山红的天下。那殷红的骨朵,点点滴滴,洒遍群山。宛如有一场红雨,又像点点音符,滴在五线谱上,奏响春之歌,灌木的嫩牙像雀舌,和煦的春..

风像软绸。

一场春雨,几阵春风,那花朵仿佛一夜醒来,还带着昨日的梦,站在你面前。崖畔上,沟坎旁,道路边,一两株,三五朵,倒挂着,斜倚着,亭亭直立着,含露乍开,笑脸迎人,仿佛一支优美的晨曲,一首抒情的小诗,又像少女微笑,像来自远方的亲切的问候„„

清明后,再几番春雨,它便排山倒海卷着红潮来了。山岭上,沟谷里,万绿丛中,一丛丛,一簇簇,一片片。有的红得热烈,像着了火;有的红得娴静,临之而不惊;有的质朴,像土生土长的乡下姑娘;有的娇艳,像浓妆艳抹的城市小妹。无论哪一种红,从地底下红出来,从心里头红出来,大大方言,端端正正,朴朴实实,以它的纯情和本色保你如痴如醉。此时,假如你乘车进山,会看到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如云,如霞,如诗,如歌,如铁扇公主挥火焰山,火苗呼呼作响,如十万八千天女洗罢脸,对此齐倒胭脂水。汽车在无边花海中追波逐浪,心在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真觉得飘飘欲仙。假如你乘船从水库进山里,几十里碧水,水上万山红遍,水下倒映群山,山上的红映在水里,水下的红映在天上——水上水下俨然一个红彤彤的世界。

映山红学名杜鹃。“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相传望帝化鸟,杜鹃啼血,是杜鹃鸟啼出的血把它染红了。民间流传许多关于它的悲剧故事。相传一位狠心的晚娘叫亲生儿子和前妻之子同去深山种芝麻,芝麻发芽以后才能回家,她给亲生独生子一颗生芝麻种,粒小,给前妻之子一颗熟芝麻种,粒大。不料途中亲生儿羡慕哥哥的种子大,要和他换,忠厚的哥哥答应了。后来自然亲生儿永未回家,这晚娘伤心而死,魂化杜鹃鸟,夜夜泣血,染红杜鹃花。在大别山的深山里,野岭密林中独户人家,春天的后半夜,万簌俱寂,每每梦醒,山泉潺潺,松涛瑟瑟,下弦月临窗,总能听到屋后古树间凄凉哀怨的杜鹃鸟叫声——“我,儿,错过!我,儿,错过!”夜夜达五更,寡妇起彷徨。“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这声音,白居易听过,文天祥听过,迁客骚人,游子思妇,无不闻此心惊肠断。

映山红性脆,上山打柴,几乎所在的树条都能拧弯来做捆柴的“腰带”,惟独映山红不能——一拧就断,宁折不弯。近年它的根被做成各种艺术造型的根雕,装点了人们的生活,但它的花叶装饰小区,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它是随打开的人一道进城的,还是江南土生土长的呢!

热情纯朴、充满悲剧情调和平民色彩的映山红啊,虽时过境迁却似曾相识。久别重逢,触景生情,不由人不感慨。

(选自《苏州日报》)

14.结合语境,简述“音符”在下列两句话中的具体含义。(4分)

(1)作着阳春白雪中不显山不露水的一个音符。 ..

答:

(2)又像点点音符,滴在五线谱上,奏响春之歌。 ..

答:

15.“我禁不住几分悲哀,想起家乡大别山的映山红。”说说“我禁不住几分悲哀”的原因。

(4分)关于杜鹃鸟的诗句,60句

答:

16.文章题为《映山红》,为什么却宕开笔墨写杜鹃鸟以及“迁客骚人”对杜鹃鸟引发的种种

感慨?这样写有什么深意?(5分)

答:

17.这篇散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对映山红的赞美之情?末段作者的“感慨”与这种

思想感情有何关联?(5分)

答:

14. (1)比喻盆景映山红渺小卑微,毫不起眼,在江南水乡的美景中只起到一种陪衬、点缀作用。

(意思对即可,2分)

(2)肯定了大别山映红在“奏响春之歌”中的重要作用,突出了它热情奔放、激情四溢的特点,

映衬了春天的勃勃生机。(意思对即可,2分)

15.家乡的映山红原本热烈奔放,充满活力,(2分)现在却成了江南庭院中的盆景,中规中矩,

小心翼翼,含蓄内敛,不事张扬,作者对这种改变禁不住感到悲哀。(2分)

16.先写映山红赞其外形之美和内在品质,因同名又写到杜鹃鸟,叙其感伤凄凉故事,再引起白

居易、文天祥等著名诗人的有关杜鹃鸟诗句,环环相扣,承接自然。(2分)这样写,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氛围,丰富了文章的思想内涵,也增加了作品的人文底蕴。(3分)(这是答题思路,意思对即可)

17.对比。(1分)文章写江南庭院的的映山红“中规中矩,小心翼翼,含蓄内敛,不事张扬”,对

其悲剧色彩的境遇充满同情;下文写家乡漫山遍野的映山红热情洋溢,字里行间充满赞美之情。前后对比鲜明,寄托深远。(2分)作者在文末触景生情,点明映山红的内在品质,使主旨更加鲜明突出,是前文映山红极尽赞美的归结和升华。(2分)

第五篇:《2012高考语文湖北卷参考答案》

绝密★启用前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A卷:1.B 2.C 3.D 4.A 5.C

B卷:1.C 2.D 3.B 4.B 5.A关于杜鹃鸟的诗句,60句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A卷:6.A 7.B 8.C

B卷:6.A 7.C 8.D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A卷:9.(3分)C 10.(3分)A 11.(3分)A

B卷:9.(3分)C 10.(3分)A 11.(3分)A

12.(9分)

(1)(3分)王湛于是和王济一起谈论《周易》,(王湛)分析精微,王济从来没听说过,感叹(叔父)深不可测。

(2)(3分)王浑问他这样说的缘故,王济感慨地把此事如此这般详尽地叙述(一遍)。

(3)(3分)武帝每次见到王济,总是拿王湛来调侃他。

13.(3分)

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泽/每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参佐射戏/舒常为坐画筹。

14.(8分)

(1)(4分)

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 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2)(4分)

第 1 页 共 4 页

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15.(5分)

(1)君子好逑

(2)空山凝云颓不流

(3)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4)休说鲈鱼堪脍

(5)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6)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8)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8个小题,从中任选5个小题作答即可)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

16.(4分) A卷:B C

B卷:B C

17.(4分)

①相对诗词、传说的片段引用,“姑嫂鸟”这一民间故事则为完整叙述,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杜鹃鸟传说的美好意义。②“姑嫂鸟”的故事,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

18.(4分)

①文章以“杜鹃啼”为线索将杜鹃啼叫的时间,杜鹃啼叫的悲切状况,以及杜鹃鸟啼叫声的附会情况结合起来。②文章以“杜鹃啼”统帅文章引用的诗词和传说故事,将其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19.(8分)

答案示例一:文学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第 2 页 共 4 页

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凡鸟,但在文学中却发生了变化。文章引用贺铸词《忆秦娥》句“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和唐人诗句“杜鹃枝上月三更”,烘托了杜鹃鸟啼的凄美。啼血化花的传说,用杜鹃花的美丽衬托了杜鹃鸟的美好。杜宇望帝和“姑嫂鸟”的传说,则赋予杜鹃鸟道德和情感意义。上述诗词和传说,赋予杜鹃鸟美好外形和高尚品格,美化了杜鹃鸟。把不无恶名的凡鸟提升为具有美好色彩的文学形象,显示了文学的力量。

答案示例二:杜鹃鸟已成为中国文学中表达思归之情的符号。

杜鹃鸟的文学形象总是或隐或显地与“不如归去”的啼鸣声联系在一起。古往今来,大量的文学作品经常用杜鹃鸟啼来表达思归之情。比如本文引用的唐人诗句“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就鲜明地表现了这一特点。即使在作者看来,杜鹃鸟的叫声也表达了思归之情。可见,杜鹃鸟作为文学形象,已经成为中国人表达思归之情的文学符号。

答案示例三:契合了中国人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

杜鹃鸟这一文学形象蕴含丰富:杜宇望帝的传说表达了爱国思想;“姑嫂鸟”故事表现了求真求美的理想;唐人诗句“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表达了思乡之情。这些丰富意蕴,寄托着中国人对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追求和对美好情感的向往,契合了中国人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

(如考生从其他角度作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正常评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共3小题)

20.(4分)

答案示例一:著《离骚》屈子行吟泽畔,书香荆楚传华章;读《楚辞》楚人再诵乡音,文化湖北续辉煌!

答案示例二:史家绝唱,无韵离骚;读史明志,鉴古通今。史学经典,请读《史记》!

21.(4分)

答案示例:娇黛玉一见惊疑似何处见过宝哥哥

痴宝玉初识欣喜如梦里重逢林妹妹

22.(4分)

答案示例一:鱼儿扑扑跳,猫儿哈哈笑。

水快没有了,看你哪里跑?

莫把假当真,请君仔细瞧!

第 3 页 共 4 页

答案示例二:虽说这鱼儿不在水中,那猫儿也算是饱了眼福,正所谓望梅止渴,“画鱼”充饥。

六、写作(共60分,共1小题)

23.(60分)

答案略

第 4 页 共 4 页

关于杜鹃鸟的诗句,60句

http://m.zhuodaoren.com/gudian62361/

推荐访问:关于杜鹃鸟的诗句 形容杜鹃鸟的诗句

唐诗三百首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茶具诗句,60句 下一篇:杜甫《赠花聊》经典唐诗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