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申论

2016-12-28 模板 阅读:

生态文明建设,申论【一】:“建设生态文明”的一篇申论范文

“生态文明”引领发展新境界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此后,这些要求被凝练为“科学发展观”。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又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提出了明确要求。

“生态文明”观念的提出,引领了中国发展的新维度、新方向和新境界,使中国发展进程中的环境恶化趋势有所遏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显现出新的希望。有关数据表明,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状况确实呈现出一定意义上的走向双赢的趋势。在经济增长方面,以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的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年均增长长期保持较高的速度。中国政府在2011年发布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指出:与2005年相比,2010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2.45%和14.29%,两项主要污染物均超额完成了“十一五”的总量减排目标。

“生态文明”的观念是党和政府在汲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总结中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经验和教训、着眼人类未来的可持续福利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实现了对生态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以及“以物为本”的发展观的超越。首先,建设生态文明强调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但是反对极端的生态中心主义。“生态文明”之所以成为“文明”的一种类型,是人类创造的结果。没有人的“生态文明”是毫无价值的,也是不可能出现的。其次,建设生态文明强调发挥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运用人类自身的智慧,通过约束人类自身的行为和调整人类社会的社会关系,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它反对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再次,建设生态文明意味着对“以物为本”的发展观的批判和超越。在日常生活中,占有物质财富的多少甚至成为衡量人们是否取得成功的唯一尺度与方向。这样一种观念必然地导致人类对于自然的无限索取和压力,必然导致生态危机,必然导致对于人之尊严、价值和自主性的漠视。

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和制度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能性。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它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人类整体的和长远的利益,以全体社会成员的全面自由发

展为目标,追求整个社会关系的和谐。它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作为基础的制度结构,努力控制那种为了资本集团一己之私利的“生产”和“发展”。

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大机遇,也使之面临巨大挑战。就其机遇而言,一是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二是我们及时认识到了发展的环境威胁并开始自觉调整我们的发展战略和相应的制度安排。就其挑战而言,一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以满足13亿人口大国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任务非常艰巨,一定程度上还难以消除资本主义式的种种弊端;二是我们应对生态危机的技术创新和相关经验还不够成熟;三是需要有效应对资本主义世界在全球范围内推行生态殖民主义的威胁和压力。在此背景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将是一个持续的、不断努力的长期过程。

当前阶段,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是加快社会建设。生态危机的根源实际上是社会关系的失调。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的社会变革和社会建设进程,与我们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还很不适应。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我们尤其需要快速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发展成果共享的制度安排;二是建立全面覆盖的社会福利制度;三是大力推动公众制度化的理性参与;四是有效地促进企业和企业家承担环境保护责任;五是全面正确地看待科学技术在发展中的作用;六是不断完善法治建设;七是引导整个社会树立科学健康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拥抱生态文明根本性变革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

审视我国,在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总量逐年增加、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的同时,全国主要环境质量指标正在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但不能不看到,生态环境形势严峻,突出的环境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新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能源消耗总量增长过快,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十分艰巨,环境污染处于较高水平。发达国家一两百年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集中显现,我国面

临的环境问题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征明显,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要复杂,解决起来的难度比任何国家都要大。

放眼世界,近代以来西方现代化看似无比成功,其实代价巨大,消耗了比其人口比例高得多的世界不可再生的能源和资源,占据了比其人口比例高得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现在全球的生态危机,本质上是这种不能重复、不可复制的发展方式的危机,它宣告了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排放的增长模式不可持续;它预示着人类发展模式必须转向自觉、自律,必须走出一条包容性增长的新路。

纵观历史,近代中国被从西方涌来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惊涛骇浪边缘化,由此埋下了百年落伍、动荡、屈辱的祸根。落后就要挨打,第二次工业革命到来时,中国成了任人宰割的被掠夺者、软弱无能的挨打者。第三次工业革命到来时,睡狮醒来了,中国发力了,成为主动追随者、奋力追赶者、积极参与者。但现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绿色工业革命又来临了,这次革命,要求大幅度提高资源生产率,大幅度降低污染排放。中国如何抉择、何去何从?

机遇难得,只有这一次我们才有机会和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站在同一阵营中,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绿色工业革命的发动者、创新者、引跑者。 生态文明建设,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创造性地回答怎样实现我国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准确把握了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深刻揭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内涵和本质。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中国在必将继续发生的“惊天动地”、“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大进步大发展中,不能主观上“与天与地奋斗其乐无穷”,客观上却在糟蹋和掠夺大自然中坐等大自然必然到来的惩罚和报复而“其悲无穷”,必须冷静科学地

把与“天”、与“地”的关系安排好,实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生态文明建设,要千方百计地在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中,让消耗更少产出更多,让发展又好又快持续不断,让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绿,把中国建成森林覆盖碧水蓝天,与环境友好与自然和谐的中华民族共同的美好家园。

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各个方面各条战线,无论生产方式、发展模式,还是生活方式、消费模式,都不能不经历一番刻骨铭心、脱胎换骨的根本性变革。

生态文明建设,是躁动于时代母腹中的婴儿,是远眺大洋已露出桅杆的巨轮,是地平线上喷薄欲出的朝阳,让我们关注它欢呼它,举起双手迎接它,全民族全身心投入它。

生态文明建设,申论【二】:2015年省考申论备考:建设生态文明” 的一篇申论范文

2015年省考申论备考:建设生态文明” 的一篇申论范文

点赞全面拥抱生态文明的中国

当今时代,人类面临挑战、威胁,也拥有机遇。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灾难不断逼近,威胁到全人类。中国有机会在21世纪生态文明建设中担当领导角色。追求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能够从传统自我毁灭的工业化进入全球生态文明繁荣的新阶段。

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要弥合自然与资本之间的裂痕。地球不能再仅仅是将消耗品和资源转换成流通的货币。金融和自然资产必须存在于一个良性循环中。经济增长意味着生态建设和自然资本的再生,这是一个生态文明学的专业定义。例如,建立一个高效的可再生能源系统,以取代化石燃料,就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极佳典范。

生态文明有两个基本属性。首先,人类与自然不是敌对关系,而是人类处于动态平衡的自然中。第二,生态文明是指建立一个零浪费、零污染的生态循环。一种生产过程的排放成为下一个生产周期的原料,这适用于工业、农业。从更广阔的视野来讲,生态转型的内容包括消除贫困、公平地再分配资源、推动自由和社会公平正义。

当前,中国已经全面拥抱和追求生态文明,将之作为中国各项政策的一个基本原则,并在国际舞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合作。但西方对中国基本的生态文明原则评价甚少,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仅仅将视线停留在中国的崛起、温室气体排放和空气污染上。中国已经承诺到

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摈弃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主动降低经济增长速度,进入到经济健康发展的新常态。去年,中国和美国发表了《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这是两国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开端。美国设置了2025年实现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26%—28%的全经济范围减排目标并将努力减排28%,中国计划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并计划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中美两国还有更多的合作空间。

以下三方面措施有助于更好地建设生态文明。

首先,将市场机制引入生态文明建设。对所有商品和服务做生态评估,使之成为决定投资、生产、消费的重要指引,让符合可持续发展标准的商品与服务价格低于不符合标准的,获得更多份额和利润。好的商业必须符合生态友好、可持续发展的标准,明智的消费选择包括购买符合生态标准的产品。还可以考虑引入生态价值税——消耗越多、污染越多、破坏越多,生态价值税就越高。

其次,建设大规模清洁电网。小范围的可再生能源电网容易出现波动,但是大规模高压输电网能够提供可靠、低价、清洁的电力。目前欧洲在这方面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这个市场很大,领先的国家能获得先机,我所在的机构也在为东亚地区的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电网提供服务。

其三,利用好国际投资,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电力网络,助推国内淘汰落后企业。建设全球生态评估补偿机制,使高耗能企业不管在哪个国家都付出相应的代价。我们需要在生态灾难没有完全展现之前,采取措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而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

生态文明建设,申论【三】:申论考试热点:实现绿色化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申论考试热点:实现绿色化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背景链接】

2015年3月24日,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首次明确

提出“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这是十八大提出的“新

四化”概念的提升——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之外,加入了“绿色

化”,“四化”变“五化”。

【热点解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宜居、安全,要求天蓝、水清、地绿,要求食品

安全,要求生态安全。现代工业化手段可以建设地下城市,也可以在极小的自然空间建设立体生态文明建设,申论。

城市;城市化水平可以很高,物质财富积累可以很多,信息汇集传播可以很快,吃的东西可以

热值很足。但这显然不是小康社会的全部,甚至不是小康社会所追求的。

原因很简单。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需要阳光,需要雨露,需要绿色,需要其它物种的陪伴,生态文明建设,申论。

吃的东西不仅仅要有营养,还要安全、口感好。污水可以净化为饮用水,空气净化器可以去除

室内的PM2.5,但我们需要的是天然洁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和养眼的绿色。这些不仅于人类,于

其它物种也是不可或缺的。

显然,绿色化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与现实意义。

不仅如此,绿色化对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也有着十分重要的

引领和检测价值。

[问题分析]

实现绿色化是一个过程,面临一系列挑战,有些是主观意识的,有些是客观存在的,有些

则是体制机制方面的。

主观意识上的挑战,主要是认识问题。“宁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有水快流,竭

泽而渔”“唯GDP论英雄”,在这样的认识下,显然不可能将绿色化纳入议事日程,成为自觉

行动,甚至将绿色化当成包袱,当成障碍。只有意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胜过

金山银山,我们才可能将绿色化放到突出重要的位置,融入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

代化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客观存在的挑战,涉及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等情况。资源节约,提升效率,需

生态文明建设,申论。

要技术创新,需要人力资本。在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阶段,容易出现资源耗损多、污染排放高、

服务业发育水平低的现象。而且,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水资源紧缺,耕地资源有限,生态

环境整体较为脆弱。这样的客观状况,使得绿色化的进程必然艰巨而漫长。

从体制机制上看,我国已经有比较成体系的生态文明建设法律、法规、标准,有较好的基

础。而且,生态文明建设已经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将绿色化纳入“五化”协同的总

体方案,有较为有利的体制机制环境。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实现绿色化,最大的挑战在

于条块分割,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需要在严格执法和狠抓落实上下更大的功夫。

[参考对策]

第一,产业的绿色化。目前,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在进行较大调整,环境标准更为严格,

许多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在“梯度转移”的口号下,搬到中西部地区。这样必然造成污染转移。

中西部地区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不能简单接受东部的产业转移,而应该是资本、技术和

人才的整体转移,是转型升级的产业转移。只有这样,才能将绿色化融入工业化、城镇化。

第二,绿色化必须要尊重和顺应自然。工业化、城镇化要与环境容量相适应,农业现代化

也需要与自然相和谐。过量抽取地下水可以提高农产品产量,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会使得农业

生态系统难以维系,并非绿色农业。

第三,绿色化需要消费的绿色转型。如果社会选择高碳消费、奢华浪费,就不可能绿色。

我们需要认识到绿色生活是高品质的、健康的。当然,考核机制也需要纳入绿色化指标,使政

府、企业认知并执行绿色标准,将绿色化落到实处。

生态文明建设,申论【四】:公务员考试申论例文生态文明建设终稿

生态文明建设

一、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发展大计。”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放在一起,列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并专章论述。生态文明建设的“升格”,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顺应时代要求,民意呼唤,是对人类文明建设和社会发展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现状

当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崛起于世界东方的时候,我们却也日益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困扰。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也越来越深切的体会到,物质的丰富并不是生活质量的全部,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源,宜居的环境和安全的食品也是幸福的必备元素。人们的环境焦虑,生态期盼也随着经济指数的攀升而日益凸显。

。。。。。。

北京连续多天去而又来的雾霾天气,及PM2.5连连报表的现实,表面原因是城市工业生产,汽车尾气及冬季烧煤取暖等排放的有害物质由于气候等诱因难以扩散,导致空气质量显著下降。但这些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偶然,是长期积累的必然结果。背后暴露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之痛,也暴露了我们生态理念的缺失,和体制机制的弊端。

三、原因对策

1.生态文明理念和道德建设

在长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重经济发展轻生态建设,使生态建设大幅滞后于经济发展。虽然也开展了大量环境保护方面的工程,但由于“先污染,后治理”的末端治污思想,导致了某些地区、某些领域的环境破坏不能得到有效的遏制。一些生产企业急功近利,忽视对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对环境的保护,不惜用环境的代价,换取眼前的经济利益,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一些公民在环保问题上也寄希望于“搭别人的顺风车”,而自己享受私家车的舒适,塑料袋的便利,夏日里大马力空调的凉爽。。。。。。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虚高的GDP无视和放任环境违法、违规。这些问题的发生都源自生态理念的缺位和道德领域的缺失。

增强全民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教育要以宣传政策、法律、法规,普及环保科普知识,动员鼓励公众参与环保行动为主要内容,利用多种大众传播媒体,形式丰富,覆盖社会各个阶层。倡导合理消费,反对奢侈、挥霍、浪费,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精神品味。强化全民生态生危机意识,人人都是生态问题的受害者,人人亦都是施害者,环境恶化无人能够全身而退。同时也要树立生态自信,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美丽中国”并非遥不可及。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态建设的和谐统一。

长久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过分依赖资源消耗和扩大规模拉动增长。产业结构以人力密集和资本密集为主,对资源的利用方式过于粗放,效率和效益不高。企业缺少环境技术创新,在实施节能减排上缺少技术支持。经济发展方式不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生态环境就不会有根本性的改观,就会继续出现边污染、边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恶性循环。

形成以生态文明建设引导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战略。生态问题是因发展带来的,也必须在发展中谋求解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更多依靠科技进步、新能源、再生能源,更多依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管理创新驱动和循环经济的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恶化的趋势。

3.生态文明建设法律、制度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资源、环境法律体系经历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仍然不能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要求。主要由于以下几方面原因:《环境保护法》主要以污染防治为主要内容,对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方面的规定很少。分散式环境立法处于群龙无首,各行其是的局面,存在互相重复、冲突、量大质差的突出问题。环境违法惩治不严,制裁困难,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现象严重。另外,地方保护主义也加大了环境执法的难度。地方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考核制度不健全,在生态环境保护上激励不足。

加大生态文明建设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将《环保法》生态化,予其基本法地位,统筹指导其他资源、环保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建设。强化企业法律责任,加强执法力度,切实

生态文明建设,申论

http://m.zhuodaoren.com/fanwen580380/

推荐访问:

模板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员工在职证明范本 员工在职证明三篇 下一篇:甲乙委托书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