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软环境建设

2016-08-27 策划书 阅读:

校园软环境建设(一)
学校软环境建设实施方案

**九年一贯制学校软环境建设实施方案

为了贯彻落实《**市教育局软环境建设实施方案》,进一步推进学校办学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市教育局的安排部署,现就学校软环境建设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围绕科学发展这条主线,以“转师风、振教风、兴学风、清政风”行动为主题,以解决学校内师风、教风、学风、政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重点,以治庸提素质,制浮强责任,治散整风气,治懒增效率,治奢保庸洁为出发点,进一步凝聚人心,振奋精神,掀起干事创业的新高潮,为争创农村强校打下坚实基础。

二、 主要任务

针对我校软环境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围绕以下四个方面组织开展工作。

(一)深入开展学校 “三乱”的专项治理,切实整顿师德师风。

开展全年学校乱收费专项治理和两个假期及休息日专项整治乱办班、乱补课及以办喜宴为由的敛财行为,重点查出学校乱收费案件。健全学校收费检查情况和学校乱收费案件的通报制度,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维护群众的切实利益,树立教育良好形象。

(二)加大学校管理制度,促进优良教风的形成。【校园软环境建设】

完善规章制度。制定和完善与教风建设有关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和《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办法》等规范性制度。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教师完善成良好的教学行为习惯,约束和制止不良的教学行为,杜绝吃空饷再抬头的现象,形成扶正祛邪、奖优惩劣的教学风气。二要加大教学过程监控和教学质量管理的力度。坚持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全乡范围内积极开展公开课教学和青年教师讲课竞赛活动,每学期要定期检查教案、试卷、作业批改及对学生的课堂考勤点名情况,对发现的问题按照规定严肃处理及时通报。三是坚决制止排人情班,班主任分人情座等有失学校公平的现象。

(三)强化学习意识,在校内大兴学习之风。

学习是进步之源,是做好软环境建设工作的根本。学校要大兴学习之风,推进学习常态化。制度化创建学习型的领导队伍和教师队伍,引导教育学校党员干部开阔思维视野,扫除思想障碍,突破思维方式,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解决学习上形式,不求甚解蜻蜓点水的问题,提升履行职责必需的能力素质。

(四)深入开展廉洁自律教育,切实整顿政风。

强化清廉意识。解决风气不正、不廉,不干事的问题。集中整治为教不廉,吃拿卡要,政风不正,政德不优及不规范的办学问题,引导学校党员干部始终把清正廉洁作为立足之本,坚持廉洁从教、依法治教,着力营造领导清廉、教师清正、师生和谐的

良好氛围。强化对学校内部行政权力的监管制度,建设使每项权力的运行环节和每个工作人员的行为都受到约束和监控。切实纠正“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等不良工作作风,严肃处理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问题,树立为民、清廉、务实、高效的学校形象。

【校园软环境建设】

三、活动范围、内容及步骤。

(一)活动范围

学校初中部、小学部、各村小、幼儿园。

(二)活动内容

各部、村小、幼儿园,结合本单位实际,开展好以下活动:

1、开展“爱国主义系列读书月”活动。组织系列读书,中华经典诵读,爱国主义教育读书活动和“好书伴我行”征文活动,开展读书演讲比赛活动。党员干部做到日读一张报,周读一本杂志,月读一本书,打造学习型集体,引导学校党员干部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2、开展“名师上示范课”活动。依托“名师工程”,组织教坛新星,学科带头人、优教教师深入村小,围绕课堂教学改革,巡回上示范课,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正气的形成。

3、开展“横比纵看”活动。坚持“走出去、学进来”原则,横向对比,根据各部、校发展和工作实际,找标杆、有计划、有针对性的组织学校干部、各学科骨干教师到教育发达地区,课改名校参观、考察、学习,学习外地先进办学理念;纵看本校发展,

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认真反思和查摆影响学校发展的“瓶颈”兴起新一轮思想解放热潮,学习先进地区课堂教学改革新模式,新方式,推动我校课改深入发展。

4、开展“抓作风带教风,促学风兴学校风”活动。加强和改革学校作风建设,打造“学习型、守纪型、效能型、和谐型、务实型”学校领导班子增强和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形成“求实、勤政、廉洁、高效”的良好作风;加强教风建设,使教师都能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人为本、严谨治学、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促进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形成“专注、扎实、求升、崇真”的良好教风;努力建设一个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严格校规校纪,创设文明整洁校园环境。

5、开展“效能建设大问责”活动。结合全市正在开展的“万名党员百日教研”活动,学校开“下基层、强基础、促发展”活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化“结对共建”现场解疑释惑,解决问题,办实事、助发展、促和谐。

6、开展反馈活动,以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加强软环境建设的浓厚氛围。采取网络征集、短信征集、来信、发放征求意见表、座谈会、设立意见箱等各种方式,广泛征集干部、群众和家长对**教育崛起的对策建议,畅谈**教育未来和发展。开展“征集**精神”活动,面向全乡学生和教师,组织开展“我的梦、中国梦”为文题的学生征文和教师演讲比赛活动。

(三)活动步骤

第一阶段:筹备动员阶段(2013年8月)成立领导机构,制定活动方案,召开全乡学校软环境建设活动动员部署大会,全面启动软环境建设活动。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2013年9月上旬至2014年4月中旬)。各部、校、园要围绕干部作风和软环境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查摆,坚持边查边改,对查摆出来的问题进行归纳梳理,深刻剖析,并在单位内进行公示,学校党支部将对履行职责情况开展监督检查。

第三阶段:总结提高阶段(2014年5月下旬)。各部、校、园对活动进行总结,真查实找,建章立制,建立完善软环境建设长效机制。学校软环境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活动情况开展评议考核和满意度调查,并适时召开大会,对软环境建设活动进行总结。

四、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落实责任。各部、校、园要把软环境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坚持“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实施签状,层层落实责任,抓好单位的软环境建设工作,坚持和完善学校行风评议活动,继续在乡范围内开展评比活动,各部、校、园要按照重点活动内容设计载体,指定、落实任务的具体方案和细则。各部、校、园将方案和细则于2013年9月1日报学校。

2、强化案件查处,严格责任追究。要坚持以查处纠的原则,

校园软环境建设(二)
浅谈校园文化软环境建设

浅谈校园文化软环境建设

集安市头道镇中学 姜 朔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的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建设与非物质建设。在这里非物质建设称为校园文化软环境建设,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校风。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软环境是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能在无形中统摄全体师生的灵魂,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其成为全面育人的辐射源,成为素质教育的能量库,成为一部无声的教科书。

一、环境育人,凸现教育无穷魅力。

整个校园,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要让学生能看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为此,我们要赋墙壁以生命,让它成为陶冶学生的“主体的画,无声的诗”。

走廊艺术,彰显校园文化的主阵地。例如我校教学楼内一楼正厅为校风、校训、教风、学风等展示区;二楼走廊为实施新课程教育活动展示区;三楼走廊为学生作品展示区。学生公寓内一楼正厅两侧为宣传栏,南北两侧为温馨提示和名人故事栏;二楼为“学习生活小组”划分区域,让学生自主设计展示内容。所有楼梯走廊张贴人文的提示语,墙壁悬挂名人画像。所有展区的内容根据学习阶段和季节更新内容。这样就能充分发挥文化走廊的隐性教育功能,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发挥不同的潜能,争取自己的成绩与荣耀。

教室文化,是孩子们各显神通的空间。教室里的布局、黑板报的设计、鲜花的饲养都折射出同学们的智慧与汗水,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分工与责任,从而形成了每个班级不同的人文氛围。他们的汗水在这里凝聚,智慧在这里闪光,个性在这里张扬,梦想在这里起航。

温馨絮语,是孩子们品德形成的又一途径。我们可以在花盆上、草坪上、花坛边下这样的温馨的絮语:“让我们共同成长,共守文明。”、“手上留情花自香,脚下留青草如茵。”、“珍惜一份绿,留于千人赏。”、“ 学校是我家,洁净靠大家。”„„这些儿童化的语言对学生良好品德习惯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同学们驻足观赏或嬉戏玩耍时,那些提示语是他们无声的老师,告诉孩子们其实它们也有生命。

二、主题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活动是学校生命力所在,活动是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载体。因此,寓思想品德教育于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 可以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结合重大事件、传统节日、法定节日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

开展一系列文化体育活动。如我校的 “学雷锋”活动,“我能行”系列活动,运动会,教师节,元旦等主题活动,从而丰富师生文化生活,增强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软环境建设】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校可以要求班级每月出一期黑板报,每学期看一两次电影。星期六还可以组建学校美术、书法、足球、篮球、乒乓球等兴趣小组。以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展示学生的青春活力和无穷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高尚师德,促进学生养成教育。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在学生面前。教师就是一本无字德育书,学生时刻都在阅读。教师是立校之本,而师德师风则是教育之魂。著名教育家斯霞也曾说过:“要使学生的品德高尚,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因此,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思想建设的首要工作。坚持组织教师进行政治和业务学习制度,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学习教育理论、常规,使每位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让每位教师都成为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开拓创新的先进典型,坚持育人为本,以德立教,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狠抓制度和规范建设。明确严格的校规和校纪是强化校风的重要方法,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学校的办学特点,制订本校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制订相关的学习与生活上的规章制度,严格抓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坚持开展文明班级的评比活动,以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规范学生的行为,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联系社区,繁荣本校文化建设。

学校作为社区的一部分,同样学校文化也是社区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校园文化更重要的是带动整个社区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学校应该成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通过对家长家庭教育的指导与沟通,提高家长家庭教育的水平及家庭的文明和谐,提升家庭教育效能,从而达到对社区文化的辐射。多组织师生走访社区各单位,同时邀请社区各届代表人物走进校园,为学校作报告、进行法制讲座、交通法规宣传等,以社区文化来推动校园文化。学校团委、关工委也要及时地把爱心奉献给社区,开展各种形式的公益活动。

【校园软环境建设】

如今,校园文化已经升华为一种全方位塑造教育的生命文化。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学校将成为充满思想、底气和智慧的校园,师生的观念、品味、学识也都在逐步升华,让学校真正成为师生一路进取和成长的精神家园。【校园软环境建设】

2012年7月

校园软环境建设(三)
浅谈学校发展中的软环境建设

浅谈学校发展中的软环境建设

学校如何做到全面、和谐、可持续性发展,真正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我们每一个学校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学校发展是一个涵盖面很广的概念,它包括硬环境的投资与改善和软环境的净化与建设。

管理大师巴纳德说:没有本身代表权威的人,只有权威被承认的人。虽然我是一个副校长,但这只是行政的权力,不是权威的全部,领导要想得到下属的认可,还必须要有人格魅力和较强的能力。俗话说:“管理之道在于借力。”所谓“借力”,这个力有外力和内力。外力有上级领导,有社会资源。内力也就是要善于用好教师、学生。这个力怎么来为你所用呢?

一、率先垂范,提升业务能力。【校园软环境建设】

学校领导只有具备出众的业务能力,和教师一道探索,才能把理念深刻,目标高远,措施纷繁的教育改革在学校层面变得清晰起来。

学校领导要具有一定的科研理念知识和实验经验常识,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有广为人知的教育观点,有长期的、丰富的教育实践成果。为此,身为领导,必须在以下三方面下功夫:博学之,时习之,精研之。“博学之”,即要博览群书,作为教育工作者,终身学习是其必备的素质品格,学校领导作为教育者的教育者,更需要具备优良的学习习惯,体现学者风范。“时习之”,就是把所读之书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内化为学术感悟,上课、听课、评课,亲近课堂,

以身作则,行为示范,做身体力行的、第一线的教育实践者。“精研之”,就是要不断反省,把读书学习获得的感悟和教育教学第一线所获得的丰富经验总结提炼出来,通过组织学术活动,进行课题研究,互相交流,碰撞,辨析,启迪,形成学术合力,把“悟”升华为“理”始终站在时代前沿,思考和把握学校发展方向。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职业的多变,经济的全球化,对人才的知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现在小学新开设的《品德与生活》,仅仅只是过去的政治和品德,其学科内容包涵政治、品德,还有历史、地理、社会等内容,特别是将学生个人行为习惯、意志情感等社会生活内容密切联系起来。如果教师只是语文、数学或者英语等单一的知识结构,是很难教好这门新课的。因此,作为教师,单一的知识结构已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科技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再加上交叉学科、综合学科的不断涌现,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教师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师。这就是我们所倡导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还应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指导者、合作者和研究者。当前,人类正在迈向知识和经济的新纪元,学习是每个人的生命源泉。因此,作为一名学校领导,要主动当好老师们的参谋,要求教职工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平时认真读书学习,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具有更加开阔的视野,理性的思维,开拓创新的精神,实事求是的作风。

二、以人为本,实施人文关怀

教师队伍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者、主力军。学生素质的发

展、教学质量的提高靠他们的工作去实现,因此,教师才是促进学校发展的有生力量,是学校发展最重要的人力资源。

学校领导要有示范品质,以身作则,为人表率,在政治思想、业务能力上,为教师全面示范;学校领导要有民主作风,能充分依靠教职工办学,集大家智慧于一体,与全体教职工一道共谋学校发展。

学校管理应突出对“人”的管理,让广大教师成为学校真正的主人。对教师的管理我们坚持做到“三多一少”,即多一点情感投入,少一点硬性要求;多一点引导激励,少一点批评指责;多一点教育指导,少一点空洞说教,努力做到既管人,更管心。我校除了定期召开教师例会外,还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听取广大教师的心声,切实帮助他们解决教学中的困惑,生活中的困难,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形成业务上专心,工作上忠心,生活上顺心,决策上融心,学习上用心的良好氛围,使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更加有声有色。

学校是一个团队,学校管理要树立团队意思,培植团队精神,通过建立年级组、班级组、学科组等机构,将教师个人工作和团队活动整合在一起,这样老师的工作就不再是单枪匹马,孤军作战,而是志同道合、群策群力,每位教师都要视自己为团队的一分子,真诚地与大家和谐相处,主动地与同事合作,全身心地融入这个团队之中,和谐地工作,愉快地生活,感受团队的温暖,分享团队的幸福。

古人讲:“士为知己者死。”在一个集体中,情感是黏合剂,能增强凝聚力;情感是润滑剂,能和谐人际关系。真诚待人以心换心,总能赢得教师的信任和拥戴。我校领导班子成员各司其职,分工不分家,

重大事务经校委会集体讨论通过,分管工作都做到职、权、责统一。领导班子成员团结协作,大家相互信任,互相支持,保持合力和政令畅通,做好教师的榜样。

三、规范制度管理,尊重教师个性

制度管理是学校建立正常学习和工作秩序的基本保证,学校要把每位教师的智慧、力量充分发挥并最优化地组织起来,就必须有一整套规章制度,使学校工作有章可循。教育教学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个性,教学工作中,只有根据具体情况,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才能收到良好的管理效果。

因此,领导要把握三点。一是发现,学校领导要善于发现教师的优势,并使教师在工作学习中充分发挥优势,尽可能让教师体验到工作的愉快。这种以人为本的管理,不但有益于教师的身心健康,同时也能使教师的工作、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发挥自己的长处,树立自信,不断进步。二是信任。教师往往把得到他人的信任视为人格的尊重,因此,学校管理应充分体现对教师的信任,把每个教师放在合适的位置上,使他们获得信任,激发起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三是赞赏,“赞美犹如阳光”,领导应该多表扬教师,并且表达出对教师的期望。因为每一位教师都有希望自己工作价值得到别人承认的心理。领导赏识是对教师工作的一种积极评判,将极大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目前,我校主要建立了校级和年级两级质量管理领导小组,明确了学校和年级质量管理的目标和责任。制度环境不仅仅是建立规章制度,更重要的是让制度深入人心,内化为教职工的自觉行为,为此,

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都是教师参与的民主建立的过程。只有这样,每一位教师才能对学校的各项制度、各项要求了如指掌,才能自觉遵守和执行。只有为学校的正常运行创造合乎教育规律的有序、高效、公平的制度环境和执行流程,才能确保管理达到最高效率。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还将进一步加强校际合作,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2014.11.18

校园软环境建设(四)
试论课外阅读的软环境建设

  处于现行的“一张试卷定终身”的评价体系中,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甚至被视为一种不务正业,一些经典名著被冠以“闲书”雅号,被束之高阁。

  作为“读书人”,教师本应该是爱书如命的一群人,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很多教师丧失了阅读的习惯,甚至一年也不能读完几本书。这里既有教学时间对阅读时间的挤占,同时也有职业的倦怠情绪带来的阅读疲惫感。阅读本应该成为教师生命中的必备要素,但现在却成为教师最为反感的话题之一。久而久之,在无法体验阅读幸福的同时,教师距离真正的阅读也渐行渐远。
  在很多省市,中学生的课表常能吓人一跳,各种课程排得满满的,但却很少看到“阅读”的字眼。阅读课的缺位,折射出的是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产业化的热衷,对人文教育的冷漠。妄图用计划经济时期的理念来指导教育教学,以期收到辉煌的教育实绩。例如,某教育模式提出“六不许”原则:“不许低分,不许违纪,不许不听话,不许顶撞,不许早恋,不许上网”,老师必须发扬“不抛弃,不放弃,不遗弃”的精神,“盯住他,缠住他,粘住他”的策略来逼学生学习。有了这种理念的催生,阅读课程就被视为绊脚石,堂而皇之地从课表中消失了。否则就是对“权威”“专家”的对抗,就是违背“先进”教学理念、无视教学质量之举。
  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换言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学生反映出来的最主要问题是“看书没意思”,学生所谓的“没意思”到底指什么呢?这个问题很多研究者都做过专门的研究,原因有很多,最直接的原因是缺少阅读的兴趣。同时,很多学生又对武侠小说、青春文学充满好感,读时津津有味,读后耐人寻味。阅读的“味道”是什么呢?犹太人给新生儿的礼物是一本滴有蜂蜜的《圣经》,借助味觉的刺激,让孩子一生下来就明白:“读书的味道是甜的”,当下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就却缺少这种甜味刺激。
  阅读活动的有序展开不仅需要读者和读物,更需要一个适合的读书氛围,我们称其为读书的软环境。它是相对于物质化的基础设施、基础条件、基础资源而言的(比如图书馆、阅览室、图书影像资料等物质化、具体化的硬环境)。我们将课外阅读的软环境界定为一种精神环境,比如校园文化建设、教室的文化气息、教师的人文熏陶、课堂教学的活动引领,以及家庭的书香气息等。具体结合中学生的年龄、心理、受教育程度、可接受能力等一般特征,课外阅读的软环境建设可从以下四方面着手展开:
  一、教师表率,从读书开始
  于永正老师曾说:“教育不是说教,教育是示范,老师做了才有说服力。”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过程中,教师必须走在学生前面: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先阅读,在学生思考之前教师先形成较为深刻、多维的见解,在学生提问之前教师先做好预设。只有教师先行一步,才会让学生信服,否则就是外行指导内行。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教师要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更要担负育人的人师使命。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和广博的见闻作为强大支撑,就无法在课堂上纵横捭阖,游刃有余。“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固然不错,但是身教胜于言传。教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会起到极为重要的影响。中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做语文学科的专家,了解教育学、心理学、新课程理念等相关知识,更要做一个杂家,从苏格拉底、庄子、黑格尔、费尔巴哈到孔子、夸美纽斯、杜威,从老舍、茅盾、萧红、丁玲到于漪、钱梦龙、李镇西,都应有所知晓,这样才能“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
  二、定时、定量、定方向,注重引导强化
  所谓定时是指规定课外阅读的时间,以确保课外阅读活动得以有序进行。给阅读课设置专门的时间,每周安排一定时间的阅读课。基础年级最好将阅读课列入课表,由专门老师进行阅读方面的指导,学生借此交流读书心得,让学生和教师逐渐习惯阅读,使之成为学习中乃至生命中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算是语文教学的真正回归。定量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完成规定的阅读任务,阅读需要速度。所谓阅读量既包含每分钟的阅读量,也包含一天、一周、一年的阅读量,缺少了量的制约,阅读也很难见成效。中学生虽然在阅读的自觉性上好于小学生,但是要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仍需要进行不断的强化。特别是在习惯养成初期,需要教师对其进行细致耐心的引导。
  中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存在的另一大问题是阅读的盲目性,这就需要限定课外阅读的方向。中学生不会选择合适的读物是困扰家长和老师的一个难题,我所执教的班级中也不乏这样的学生。家长一旦发现学生书包里有那些青春文学、魔幻小说等就火冒三丈,禁止学生再看此类书籍。这种惩罚式教育一般在开始时会引起对应的反应,但如果缺乏了正面的引导和强化刺激,学生也很难形成健康的阅读习惯。正如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古斯里所认为的那样,惩罚并不必然地给有机体带来正确的行为,因为新的联结既可以是最终刺激与一个正确反应的联结,也可以是最终刺激与一个不正确反应的联结。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的能力,在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年龄阶段的不同,对阅读的方向和范围做出适时引导,直至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
  三、多样的读书活动
  一种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从模仿到强化,最后发展到自主行为的过程。课外阅读的顺利开展离不开读书活动的引领,多样化的读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对社会、人生等宏大问题的思考深度,调动学生的思维主动性,进而培养学生认识世界、思考人生的人文情怀。具体可按以下四种方式展开:
  1.课本剧 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具有较强的故事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体味故事中人物的个性,挖掘故事的思想深度。比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材中的《烛之武退秦师》、《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秋水》等篇目都可以组织学生排演课本剧。在学完《雷雨(节选)》后,学生自发组织,自导自演了这部精彩话剧,在校园艺术节上精彩的演出获得师生的一致好评,一度成为校园里热议的话题,还意外地引发了一场“话剧热”。这对学生重读并演绎经典的做法对课外阅读的开展起到极为积极的影响。   2.中外经典共读 除了学生共读经典,还可以采取师生共读、亲子共读经典的方式。在课外阅读方面,教师在做好表率的同时,为了能够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使师生双发都能在阅读中受益,可以采取师生共读的方式。一部经典名著往往给人很多思考,教师的感悟与学生的感悟如能经过一场交流,更能够引发学生的阅读激情,增加彼此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样,我的“哈姆雷特”绝不等同于你的“哈姆雷特”。同时,亲子共读经典也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式。家长准备两本经典著作,一部自己读,一部学生读。在共读经典过程中,不时分享读书的困惑与感悟,可以增加彼此的理解,让家庭里充盈一种书香气、亲子情。
  3.开设学生讲坛 每周安排一节课时间进行读书交流会,内容上围绕近期的阅读内容或时事新闻,形式上一改以前教师主讲的模式,由学生做主讲,教师只做听众。很多时候学生的主体性只出现在文字中,而不是教室中。原因可能有很多,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教师对学生的不信任。由于不信任学生,担心正常的教育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就越是不放手,结果只能是更加不放心。教师为学生提供这样一个交流感悟、思想争鸣的平台,由学生自由选题、自由表达、自在交流。学生体验到的不仅仅是新鲜感,更有沉甸甸的收获,在将阅读心得与人分享的同时,自身的阅读境界也在不断提升。无论是对问题的认识,还是思维的深度、广度,都会有质的飞跃。每周被安排上台“讲学”的同学,通过课前的认真备课,在演讲内容和演讲技巧方面进行充分的思考,这就十分自然地将读、感、写、说四种能力融在一种活动中来训练。特别是当下的中学生正处于个性萌发的重要阶段,科学健康的读书观与人生观一旦养成,将会对以后的人生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4.搭建网络读书平台 网络时代已经到来,关于网络利弊的讨论浪潮已经悄然退去,以前的种种担忧也随之烟消云散。现在的中学生对网络大都具有较强的好感,网络也逐渐成为中学生们课下交流的主要媒介。课外阅读也完全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发力,一方面网络是我们课外阅读的超级图书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将其打造为交流学习的平台。这个平台参与者不仅有学生和老师,还可以有家长以及其他社会人士,比如作家、诗人、新闻记者、商人、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学校校园网上专门开设读书平台,由学生读书小组负责组织。交流主题可以是经典名著的读后感,也可以是时事新闻评点。将其以话题的形式抛出,其余参与者发表相关评论。在这个交流平台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家长、学生与作家、学生与社会都能围绕同一话题展开交流,有观点的争锋,有思想的碰撞,有灵魂的升华,更有读书的乐趣。
  我们的教育到底能够给学生留下什么?我认为,留下一个热爱阅读、热衷思考的习惯,比留下一个会考试的脑袋更有意义。
  ★作者单位:江苏海门市四甲中学。

校园软环境建设(五)
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策略分析

  【关键词】小学 数字化校园 策略

  信息时代的到来,切实促进了校园数字化建设的步伐,使数字化校园建设成为了当今时代校园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大力推进校园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加大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视,同时对于其在校园师生工作、学习、生活以及校园管理、发展、教学等方面所造成的影响,也要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认识。从而有针对性、有规划的开展小学数字化建设工作,提升数字化建设的有效性。
  1 小学数字化校园概述
  数字化校园,也就是校园信息化,它主要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校园环境、校园活动、校园资源等的数字化,使得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数字化的校园交流方式,在传统校园的围墙上拓宽校园的广度和时间上的长度,整体实现信息化焦虑,提升校园的服务、管理、交流效率,拓展校园的传统功能,与工作方式,从而达到提升管理水平,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2 数字化校园建设现状分析
  数字化校园在高校了经过了二十年的长足发展,无论是实现技术、项目建设,还是管理策略、发展趋向等等都有了颇为丰硕的成果。越来越多的高校根据当前技术的发展不断推进更新数字化校园建设,并为此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作为支撑,将校园建设成为一个完全数字化的办公、管理场所。如,学生、教务、人事、科研、党团、财务等方面的管理工作,以及学生的一卡通、教师的办公自动化等,大大方便了管理,方便了学生。
  与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相比,小学在这方面的建设,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和阻碍,因此发展、起步较晚。不过最近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基本上满足了最基本的信息化需求。但是在小学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缺乏整体规划、盲目投资、只重视硬件建设,忽视软件的兼容等问题,教师缺乏足够的信息技术素养也使得数字化小学校园应用成为一个很棘手的问题。缺乏科学的建设模型使得很多小学数字化变得方向凌乱,目的性不明确是摆在很多小学数字化团队面前的主要问题。很多团队直接套用高校中的数字化模型,出现很多不合适的问题;有的套用这一些信息,套用那一些信息,使得兼容性成为很大麻烦。造成了资金投入不少,效果总是不明显的问题。
  3 小学数字化校园模型构建
  虽然高校的数字化已经相当成熟,但是小学的数字化之路并不能照抄照搬,因为高校跟小学还是有一定的差异性的:首先办学规模上存在巨大差异,高校巨大的师生规模决定了数字化校园的庞大用户量,而小学师生加起来不过千人,管理部门不过几个;其次是资源的差异,高校拥有雄厚的资金支持,拥有高科技的团队支撑,而大多数小学是不具备庞大资金消耗的,也不具备先进的科研团队去探索。但是高校和小学的数字化校园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使得校园管理教学的信息化。因此,我们可以在理念上借鉴高校的数字化校园理念。因此,我们在研究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基础上进行了小学校园数字化模型的构建。
  3.1 构成内容
  在此模型里面,我们以三方面内容来建设数字化校园:管理文化建设、软环境建设、硬环境建设。
  (1)在管理与文化建设方面主要包括发展、评估、安全、分责、考核、培训等几个方面。第一,在管理方面,要对数字化校园的发展规划要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对安全体系进行构建,加强校园建设与管理的责任制,建立健全数字化校园的评估制度,切实做好建设的规范性、第二,在文化建设方面,针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和数字化校园资源使用培训,并定期进行教师信息化水平考核。
  (2)在软环境建设方面主要包括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协同交流、数字化教学三个方面。第一,数字化管理是数字化校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它贯穿学校管理中的教师、学生、财务、科研、试验、档案、教务、教产等多个方面,是协同各个部门,提高校园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数字化管理有助于提高学校整体管理水平。第二,数字化协同交流主要包括校内工作上的协同交流、学生之间的协同交流、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协同交流等,是沟通各方的重要桥梁;第三,在数字化教学方面我们要把教学资源平台、学生在线学习平台、教师教育技术与培训学习平台结合起来,通过平台使资源互通共享,将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学生可以利用资源平台和在线学习平台进行相关知识学习,也使得课余时间得以充分利用,满足了时间与空间的拓展。教师通过教育技术的培训学习,使得自身知识更新与当前科技发展步伐相一致,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更好地帮助学生答疑解惑,整体提高教学质量。
  (3)在硬环境建设方面,主要包括网络布线、网络设备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大部分小学已经具备相应的模块,在此不做过多分析。
  总而言之,当前正处于小学向着数字化校园转型的阶段,很多学校或多或少遇到了一些问题。本文针对实际中的问题进行总结,提出了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策略模型,此模型涵盖了小学校园中的方方面面,有利于指导小学校园数字化的创新建设。
  参考文献
  [1]田纯青,牛端,刘路通.面向中小学的轻量级数字化校园建设模型及其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1(02).
  [2]郭良辉.基于小学标准化建设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研究[J].软件导刊,2013(02).
  [3]董艳,李玉顺,王珏.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现状及未来发展――全国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学术交流会(NCDS-K12)综述[J].中国电化教育,2011(07).

校园软环境建设(六)
加强通识教育 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层次

  摘 要:通过对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状况的问卷调查,由用人单位、毕业生、实习生对学校人才质量信息反馈,进行数据分析,得出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现状,找出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短板,指出提升人才培养工作质量路径。

  关键词:通识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以了解人才培养工作过程中的质量状况为目标,我校组织人才培养工作质量调查组对北京、上海、深圳、温州、宁波、苏州、杭州、武汉等地的实习生、毕业生进行质量跟踪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价意见;了解学生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与建议、以及职业素质、人文素质与社会综合应用能力等方面,了解人才培养工作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听取用人单位对人才质量需求意见,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层次。
  一、专业质量调查的结果
  人才培养工作是学校一项长期的工作,在培养过程中,学校自己处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角色,尽管各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进行了广泛社会调查,对课程设置进行了充分论证,对实训进行了模拟与仿真,但人才培养质量究竟如何?自己不能进行准确判断,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必须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学生的质量必须经得起用人单位的检测,才能够进行评价和判断。在调查过程中,笔者收集了学生和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调查数据,以三套调查问卷数据的统计结果为依据来进行分析和说明。
  1.实习生人才培养质量调查
  本次调查实习生共22个专业,发放调查问卷432份,回收417份,回收率为96.5%。统计结果如下:
  2012实习巡回检查实习生质量调查问卷统计表
  从表中看出,学生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工作基本上是认可的,满意度都超过了85%。说明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采用了对用人市场调查、课程经过专家论证、实训模拟与仿真等方面的工作收效是明显的。但细致看前五项,学生对“自我学习”、和“在校实训”的满意度比较弱,见图一。反映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了对学生知识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而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是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是今后发展所具备的能力要素。学生从中学进入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只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学习方法,要“授之以渔”,为学生的发展架起云梯,让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学生对“在校实训”满意度还不高,反映出职业院校校内实训受设备与其它条件的制约,校内实训还不能满足学生的愿望。
  后八项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调查,从学生的信息中反馈出来的是“管理能力”、“人际关系与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满意度比较弱,说明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渴求社会综合能力的提高。这些能力学生在书本、课堂上是学不到的,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培养。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任中学班主任时,在培养学生组织管理能力方面,曾让每个学生轮流担任学生干部,以此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以及口头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这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学校应该以学生为本,以人为本,以学生满足社会需要和发展为本,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学生人生发展撑起一片蓝天。
  2.毕业生人才培养质量调查
  此次走访的毕业生105人,共涉及18个专业。发放调查问卷105份,回收97份,回收率为92.4%。
  毕业生对母校的人才培养工作的反馈意见调查问卷统计表
  对表中的“不满意”进行处理,得出如图二的图表。
  从图二中可以看出,学生对“班主任工作”、“对自我学习能力培养”、“对第二课堂”、“社会交往能力”、“学生管理能力”等方面感到“不满意”。恰恰反映出学生在对专业技术能力渴求的时候,对通识教育以及社会能力的向往。班主任要教育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重视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刻苦的学习意志;班主任工作既要与学生交心谈心,指导学生人生的健康成长;更重要的是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从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具体情况出发,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学会关心、学会做事、学会合作;成为学生人生道路的上良师益友。而学校在这方面暴露出的不足,必然影响人才质量。
  3.用人单位的人才质量调查
  学校是教育服务的提供者,学生是教育服务的直接消费者,而用人单位(社会)是教育服务的最终消费者。32家用人单位对我校人才培养质量状况进行了信息反馈,调查统计结果如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学生“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语言与书面表达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略感不足。这说明通识教育薄弱暴露在我们的面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在知识与技能培养的时期,忽视了人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人的综合能力恰恰是人走向社会的关键要素之一。因此学校应该将学生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把人的发展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进行教育和培养,因为人毕竟是社会的人,除专业知识与技能外,还更需要人文素质与社会应用能力的培养,忽视了人文素质,其质量肯定是残缺不全的。
  二、专业质量调查反映出的主要问题――质量短板
  从上面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和学生对质量反映出的主要问题并不是技能,而是学生的人文素质,这些素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应用语文能力
  在调查中学生反映,应用文写作学生感到力不从心。应用文的书写学生无从下手,有的学生连通告与公告的区别都不清楚,甚至有的学生连领款单都不会写,反映出大学生的基本能力与素质。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基础教育阶段没有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学生进入高校以后,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该项能力的训练,应用语文能力的短板制约了人才质量层次。
  2.人际沟通能力
  学生从学校进入社会,在工作中与同事、领导以及单位外部人员都有着广泛的联系,必然进行人际交往。有的学生对事情的交代、对活动内容的表达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不足。这里表现出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礼貌层面的问题;二是语言表达的逻辑性与准确性层面的问题;三是语言表达的方式与方法层面的问题。这些非职业能力制约了学生的成熟与发展。   3.管理与协调能力
  有部分学生因工作比较出色,需要进入管理岗位。但学生进入管理岗位感到手忙脚乱,不知道如何抓工作。显现出学生管理能力的欠缺。对于整个生产过程的管理,涉及到人员的综合利用与调配、生产资料的分配、器材的分配与协调等等都要求管理者的运筹能力。而高职院校的人才定位正是生产、管理的领头人,表现出人才培养工作过程中的能力培养没有到位。
  三、搭建高职通识教育平台,补齐人才质量短板
  职业院校的通识教育包含着到实际工作部门的工作能力,社会应用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组织与协调管理能力等等方面,这些能力在学校是可以培养和锻炼的。因此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搭建通识教育平台,弥补学生的能力缺陷,为学生走向社会提供绿色通道。
  1.加强养成教育,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现在的年青大学生基本上90后出生的。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善,这些学生在家中被视为掌上明珠,在养成教育上各家庭是参差不齐的。学生进入学校以后,学校应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在加强对学生教育过程中,除了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外,还应该对学生加强养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行为规范的同时,对学生团队协作、人际沟通、语言表达、吃苦耐劳、诚实守信、心理健康等方面加强教育。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活动时间,加强对学生以上方面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科目,是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在与企业深度合作过程中深受启发。尽管专业的多样性,但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基本上是一致的。即他们需要的是“肯做事、会做事、能把事情做好的人”,这就需要“明事理”[1]。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或者说是培养公民。如果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有技能而没有文化,能赚钱却缺乏公民意识,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有重大缺陷甚至是失败的[2]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生道德认知能力
  学生的道德的认知能力尽管在中学阶段进行了教育,但由于学生的心智处在尚不成熟阶段,对学生加强道德认知教育是学校的义务和责任。学生的道德水平决定了人生方向,决定了将来能在人生舞台能走多远的问题,因此学校除重视课堂思想教育外,还应该重视校园文化软环境建设。
  有专家说过,“三流的学校靠校长,二流的学校靠制度,一流的学校靠文化”。 校园文化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校园环境文化通过赏心悦目的自然环境、名人的书法字画、名言警句对学生进行道德的熏陶;校园人文文化通过群体的文化氛围、良好的治学学风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校史文化通过对历届毕业生的优秀作品、获奖证书、就业状况、社会知名度来教育和激励学生职业献身精神。通过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教育,发挥校园文化凝聚人心,激发斗志,传承历史,推陈出新的作用,让学生感受校园文化催人向上的力量,规范自身行为,提高社会道德意识,形成学好专业服务社会的良好氛围,促进学生的成长。
  3.加强学生实训教学,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从调查中得知,学生对进行岗位动手实训还存在有缺憾。职业教育其核心要素就是培养学生岗位动手能力,要与岗位进行零对接。其目的不仅仅是掌握技能操作要领,更重要的是与师傅多接触,掌握相关行业技术标准和规范,领悟企业文化。现在有学校将学生顶岗实习来代替学生的仿真实训,这样的顶岗实习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征。现代职业教育需要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现场实境教学有机结合,而不是一味地强调顶岗实习[3],提升学生职业境界和通用能力。
  4.开设通识教育课程
  我们可以责备现行教育体制,但没有理由耽误年轻的一代。现在目前的状况是,高职素质教育的主要瓶颈就在于整齐划一的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学生的多层次和社会多元化的需要,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和社会需要不匹配,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教学模式不能适应学生的特点。而从整个高职教育改革发展来看,公共素质教育课改革滞后,影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学生素质又制约了学生技能和能力的提升[4]。鉴于此,我们要下气力开设通识教育课程。通识教育课程的总量不得少于总学时量的30%。教师通过第二课堂,加强学生单项目管理、综合项目的管理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应用能力。
  结束语: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经过了十多年的实践,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停留在专业技能与学生动手方面,而忽视了学生主体的发展。学校应该以学生为本位,以学生综合素质为基点,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把学生培养成“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及态度为其离开学校以后适应社会的程度”与社会相符合的专业技能的人才,才是高职院校质量生存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朱孝平 中职学校课堂教学怎样更有效[N] 中国教育报 2012.11.7第7版.
  [2]胡祥鸿 职业教育绝非制器[N] 中国教育报2013.3.1 第6版.
  [3]崔发周 实习未必非“顶岗”[N] 中国教育报2013.4.2 第5版.
  [4]闵建杰 实施项目学分制 补齐高职素质教育短板[J]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4(17).

校园软环境建设

http://m.zhuodaoren.com/fanwen363438/

推荐访问:医院软环境建设 沈阳市软环境建设

策划书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如何加强支部建设和队伍建设 下一篇:市场化选聘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