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良好政治生态的主要思路和做法

2016-08-27 策划书 阅读:

构建良好政治生态的主要思路和做法(一)
如何构建基层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

如何构建基层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

李学焦

当前,县(市、区)领导班子换届工作已圆满完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新班子如何展示新作风、树立新形象、提升新作为,是各级党委面临的重大课题。南溪作为宜宾的一个新区,新一届领导班子肩负着以区为治在更高水平上实施“十二五”规划、开创科学发展新辉煌的历史使命,要以深化南溪铁军“五铁”精神为载体,以创新政治思想建设为重点,加强党性、能力、作风和民主集中制建设,构建“政治更加坚定、思想更加解放、发展更加科学、作风更加勤廉、社会更加和谐”的良好政治生态环境。

(一)深化为民服务铁的信念,提升新班子的思想力

理想信仰是生命的灯塔,是事业的航标。回顾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我们党之所以能历经磨难,战胜强大敌人、夺取革命胜利,靠的就是坚不可摧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靠的就是为民服务铁的信念。近年来,南溪在科学发展的生动实践中,锤炼了一支“敢打硬仗、善打胜仗”的南溪铁军队伍。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一届领导班子要进一步深化南溪铁军文化内涵,提升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引领科学发展的能力素质。一是强化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思想纯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纯洁的重要内容。作为南溪铁军的表率,新班子要把思想纯洁作为永恒不变的价值追求,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坚固精神堡垒,升华精神境界。要认真学习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学习型领导班子,当好学习型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永葆共产党人纯洁的政治本色。二是强化战略引领,提升执政能力。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世界眼光、战略思维、谋定而动是新班子科学执政的必备素质,要以“解放思想强动力、科学发展建新区”新一轮思想大解放为载体,率先破除小县

【构建良好政治生态的主要思路和做法】

思维,树立大市理念,提升统揽全局、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推动新区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加强战略谋划,描绘新区建设美好愿景,将全区上下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南溪加快建设川南区域新高地的战略目标上来。

(二)深化众志成城铁的团结,提升新班子的协作力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如何才能发挥新班子的整体效能,超越个体的局限,产生1+1>2的效果?只有依靠团结的力量。要把团结作为一种智慧,作为一种修养,打造民主团结型班子,引领干部群众精诚团结、众志成城、通力协作,集聚南溪转型跨越的更大合力。一是坚持民主集中,科学决策。充分发挥区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进一步健全完善民主决策机制,正确处理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的关系,完善“三重一大”决策事项,指导各乡镇建立健全领导班子议事规则、重大问题集体决策等制度,建立会前协调、会中决策、会后落实的制度规范,明确工作请示汇报程序,酝酿沟通程序,决策执行程序,着力构建党委科学决策、人大政协民主监督、政府依法行政的良好发展格局。二是坚持上下齐心,荣辱与共。懂团结是大智慧,会团结是大本事,真团结是大境界。强化“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理念,进一步完善四家班子科学运行机制、分工协作机制、交心谈心机制,缩短班子“磨合期”,使班子成员分工不分家,做到思想上共识,感情上共融,工作上共进,以新班子的精诚团结,带动全区上下形成“一体化的发展观、一盘棋的大局观、一条船的奋进观”的良好局面。

(三)深化令行禁止铁的纪律,强化新班子的执行力

纪律严明与否,直接关系执政者在干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新班子要率先践行南溪铁军“令行禁止”铁的纪律,带头打造高效服务型领导班子,以强大的执行力,推动南溪转型跨越。一是突出体系健全,规范运行。健全科学的管理体系是提高执行力的关键所在。进一步坚持以科学的决策机制、民主的监督机制、

透明的选人机制、高效的运行机制、严格的考核机制、有力的保障机制等一系列机制和制度,健全铁军队伍体系建设,将每一项指标和工作任务进行细化、量化,分解落实到人头,实行责任“无缝覆盖”,做到千斤重担人人挑、个个肩上有指标,推动各项工作的规范、高效、安全运行。二是突出奖惩分明,高效执行。奖惩分明是提高执行力的最好武器。如果做不到奖惩分明,很难提高执行力。要进一步强调干部队伍的纪律意识和执行意识,注重规章制度的“硬”约束力,更注重铁军文化自身的“软”约束力,加大对执行有力、成绩突出干部的奖励力度,严肃执行不力、延误工作干部的处罚力度,全面规范广大干部的行政行为,全面解决被动执行、低效执行、错位执行等问题,推动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的无障碍执行。

(四)深化勤政廉政铁的作风,强化新班子的向心力

作风就是形象,作风就是力量,作风就是保证。新班子树立什么样的作风,干部群众寄予厚望。发扬“在实干中追求卓越,在清廉中树立形象”的精神,提升清正为民、亲民爱民的能力和水平,打造实干型、廉洁型领导班子,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形成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力量。一是勤政善政,崇尚实干。领导干部既勤政又善政,实现科学领导,对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至关重要。要善于注重把方向,统全局,抓大事;要善于选人、用人、培养人,坚定“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崇尚实干、注重实绩、人岗相适”的20字方针,在重大项目建设、民生民本改善等实践工作中考察干部、锤炼干部。善于带头干、带领干、带动干,提高自身的领导效率和工作效率,激发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齐心协力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二是严于律己,廉洁奉公。“公生明,廉生威”。新班子从一开始就要有新风新气,按照《廉政准则》等规章制度要求,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坚守宗旨、坚定信仰、坚持真理,做一个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共产党人,当一个克己奉公、洁身自好【构建良好政治生态的主要思路和做法】

的领导干部,深刻地体认群众利益,真正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展示出南溪新区新班子廉洁奉公、人民公仆的良好形象,全面赢得广大干部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五)深化勇争一流铁的目标,强化新班子的创造力

目标就是方向,没有正确的方向,再大的本领也没有用,再多的努力也没有效果。新班子要紧扣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结合南溪改革发展不断变化的形势,适时准确地提出适度超前的目标,激励干部群众以跳起摸高之势,以敏锐洞察之智,以超常突破之力,全面开创南溪科学发展新辉煌。一是大志有为,追求卓越。精神状态影响发展全局、决定事业成败。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和繁重的发展任务,新一届领导班子要大力弘扬“大智、大勇、大为”的南溪人文精神,瞄准“宜宾城市副中心、川南工业新增长极、西部休闲食品基地”的战略定位,以志存高远的底气、勇争一流的豪气、攻坚克难的锐气,不断增创南溪科学发展新优势、新模式、新精品、新奇迹。二是高位求进,转型跨越。立足于“科学发展、富民强区”,以非常的胆略和魄力,用创新的理念和市场的办法,着力破解改革发展中的难题和瓶颈,超常推进55平方公里罗龙工业集中区和4.76平方公里南溪新区建设,打造全省“两化”互动示范区,加快建设以“新型工业主导区、商务会展聚集区、城乡一体示范区、休闲旅游体验区、科教产业先行区”为目标的川南区域经济新高地,力争“一年上台阶、三年翻一番、五年再造一个新南溪”。到2013年,全区GDP、固定资产投资突破“双百亿”大关。到2016年,全区GDP达180亿元,力争突破20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400亿元,力争突破500亿元,促进南溪经济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政治更加和谐、生态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经济社会全面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作者系中共宜宾市南溪区委书记

构建良好政治生态的主要思路和做法(二)
建设良好政治生态的三大核心

【构建良好政治生态的主要思路和做法】

建设良好政治生态的三大核心

2015-07-10 10:47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刘汉俊字号:

原标题:政治生态关乎党的兴衰存亡

作者:中宣部党建杂志社社长、总编辑 刘汉俊

政治生态是政党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关系全体党员的健康成长,关乎政党的兴衰存亡。良好政治生态是政党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生成的基础。古今中外政治集团中,因政治生态恶化而导致丢权亡国丧邦的教训屡见不鲜。马克思主义政党历来重视政治生态建设,在一定意义上,一部中共党史就是建设良好政治生态的历史,一部建党学说就是探索良好政治生态的理论。习近平同志强调,要着力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良好环境,“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建设良好政治生态,是我们党面对新情况、新形势、新任务对自身建设提出的重大要求,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政治选择。建设良好政治生态,核心是抓住政治立场、政治纪律、政治作风这三个方面。

政治立场是政治生态之根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始终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并确立了实现这一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的正确道路。当前,我们就是要朝着这个理想和目标、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保持“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政治定力;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决不动摇,保持“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政治定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政治定力;坚持宗旨意识,牢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保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政治定力。有了这样的政治定力,才能站稳政治立场,进而建设良好政治生态。

当前,少数党员干部身上政治目标模糊、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的现象仍然存在,缺乏“石可破,不可夺其坚;丹可磨,不可夺其赤”的意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缺乏自信,尤其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没有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缺乏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不坚信。这些都反映出政治定力不够、政治立场不坚定、党性不纯不强。志不同、道不合,不相与谋。没有共同的意志和价值取向,没有扎实的思想根基,就不可能有坚定的政治立场,不可能有健康的政治生态。因此,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是建设良好政治生态的关键。 政治纪律是政治生态之本

马克思主义政党最讲纪律。马克思指出:“我们现在必须绝对保持党的纪律,否则将一事无成。”列宁提出党“需要有铁一般的纪律,铁一般的组织”。毛泽东同志强调:“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入党誓词作过5次修改,但遵守纪律是一直不变的关键词。习近平同志对党的纪律尤其是政治纪律有过许多重要论述,他指出:“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加强纪律建设,越要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确保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

步调一致前进。”“政治纪律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重要基础。”“严明党的纪律,首要的就是严明政治纪律”。这告诉我们,纪律尤其是政治纪律是政治生态之本。

【构建良好政治生态的主要思路和做法】

严明政治纪律,除了坚定的政治立场,还包括鲜明的政治原则、正确的言论观点、规范的行为准则、严格的政治规矩。党员干部必须做到对组织绝对忠诚、对宗旨绝对履行、对党章绝对遵从,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确保政令畅通。在我们党内,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有规不依,各自为政、阳奉阴违、欺上瞒下;决不允许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说三道四,对中央确定的重大思想理论和历史定论公然叫板,更不允许公开散布错误观点、歪曲党的历史、诋毁党的领袖、丑化党的形象等现象存在;决不允许对党的重大决策部署不执行不作为、怠政懒政庸政蛮政、在执行中变调走样的现象存在。

制定纪律重要,遵守纪律、执行纪律更重要,不执行的纪律是“纸老虎”,形同虚设。正风肃纪是形成凝聚力的“紧箍”,是生成战斗力的“铁拳”,紧之则聚,松之则散。严格执行纪律,坚决维护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超强自我纠偏能力的表现。我们党是在与形形色色违反纪律尤其是违反政治纪律行为的斗争中成长起来的,也是在铁的纪律约束中发展壮大的。遵守党章没有例外,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没有变通,抓反腐倡廉没有“终点站”。只有严明党的纪律尤其是政治纪律,不断地拔“烂树”、治“病树”、正“歪树”,才能做到“病树前头万木春”,使政治生态山清水秀、一片葱茏、生机盎然。

【构建良好政治生态的主要思路和做法】

政治作风是政治生态之要

政党的作风与政治生态休戚相关。作风包括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和领导作风,这些从大的方面讲都属于政治作风。尽管我们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但政治作风上仍然是红灯频闪、警笛不断。建设良好政治生态,必须紧紧抓住政治作风问题。

思想作风是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方式与思想方法,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党风上的反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思想作风的集中体现。党员干部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脱离实际、偏离中心、游离大局;坚持改革创新,反对因循守旧、无所作为、胡作非为;坚持积极进取,反对等待观望、踌躇不前、萎靡不振;坚持实践导向,反对照抄照搬、本本主义、形式主义;坚持群众路线,反对远离基层、脱离群众、背离人民。

学风是对理论和实践的态度问题。党员干部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风,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善于总结经验,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学中干、干中学;坚持学而思、学而用、学而为,做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通过学习“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清除灵魂上的污垢,祛除思想上的病根;切忌学习上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防止浅尝辄止、学过即丢、学而不实、以学代干。【构建良好政治生态的主要思路和做法】

工作作风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原则和态度。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做“老好人”而不是做老实人,把心思用在“关系学”“厚黑学”“官场秘笈”上,喜好

拉拉扯扯、吹吹拍拍,圆滑世故,碰到是非当“绅士”不敢亮剑,遇见困难当“鸵鸟”不敢正视,面对艰难险重当“缩头乌龟”不敢担当;一些人光说不练,做的不如说的,自己不思进取也见不得别人干事,冷嘲热讽,嫉贤妒能。这些都是工作作风不正的表现。党员干部必须坚持对党忠诚,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要切实解决了解基层不深、掌握情况不准、出台措施不当、解决问题不实、处理危机不妥、办事能力不强的问题;解决不是马上就办、办就办好,而是无利不办、给钱乱办,实事拖虚、好事拖黄、小事拖大、大事拖炸的问题;解决“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大腿后悔、拍屁股走人”的问题,防止工作中走过场、假大空、做表面文章;解决走马观花、心浮气躁、颐指气使,“猴子屁股坐不住,大象屁股推不动,老虎屁股摸不得”的问题。

生活作风是党员干部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行为操守的反映。党员干部必须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作风,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当前,一些党员干部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迷失方向,丧失斗志,贪图享受,追求奢华,大搞权钱交易、权权交易、权色交易,热衷于讲排场比阔气、傍大款摆官架,痴迷于封建迷信、风水大师,沉湎于灯红酒绿、管弦丝竹。这些都是党性不纯、作风不正的表现,必须大力加以解决。

领导作风是政治作风的关键。建设良好政治生态,广大党员是主体,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是重点、是“龙头”。“龙头尺八,龙尾八尺”。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是政治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作风不好的人官位越高,破坏力越大。当前,少数领导干部心中无党不感恩,心中无民不记本,心中无责不作为,心中无戒不修身。一些人官德不良,官僚主义、衙门作风、官痞习气严重,同群众不是“鱼水关系”而是“油水关系”“水火关系”;一些人以位定法、以权代法、以威压法、执法犯法,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逍遥于法律之外,不受监督;一些人结党营私包藏祸心,立小山头、拉小圈子、搞小团伙、建私人俱乐部、搞人身依附,以圈定人、以线用人、以队取人、以利选人。这些作风败坏了党风政风,伤害了党心民心。建设良好政治生态,领导干部必须率先垂范,大力改进领导作风。

一条鱼死了,可能是鱼的问题;一片鱼死了,很可能是水有问题。政治生态事关党的肌体健康,事关党的兴衰存亡,事关我们党能否以良好精神状态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只有用“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坚定政治立场,用“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严明政治纪律,用“做政治的明白人、做发展的开路人、做群众的贴心人、做班子的带头人”改进政治作风,我们党才能坚定有力、永葆生机。

构建良好政治生态的主要思路和做法(三)
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从我做起

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作为市委下一级党组织成员深刻反思和现实印证,深感担当的党风廉政建设形势追切责任重大。回想连续查办公布出现的“高平--系统塌方式腐败”现象等不是偶然的,是一些领导干部个人利益熏心、作风意识淡薄、思想极端麻痹,免疫力下降自控力降低的表现;是多年来一些人把《党章》和党纪法规视为儿戏,制度建设内容只是少数人写无钢型惩治和监督机制、墙上挂挂、领导嘴上谈谈,根本未实际付诸实施,反而遵规守纪者成所谓“另类”了;一些主要领导,个人权力观、利益观、价值观严重扭曲,把资源富足经济繁荣作为了自己权钱、权色交易敛财之道,甚有的至今还不收手不收敛等,监督与预防腐败机制严重缺失,很大程度损坏了党和国家的利益,背离了人民群众的关切。我们要从已经滋生腐败的政治生态和文化习俗上深刻找原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集体旗帜鲜明,坚决与腐败作斗争,置个人生死、个人毁誉“无所谓”而不故,纪委王岐山同志告诫大家:“反腐败问题是立场问题、态度问题、站队问题、定力问题”等谆谆教导等,是为了拯救我们的国家、拯救我们的党,使党远离执政的危险,远离生死存亡。形式认识清楚了、责任意识应更加明确。在全省开展的“学习讨论落实”活动,就是履行好责任最基本的实践观和方法论。因此要强化廉洁从政观念,不断提高预防和抵制腐败现象发生的能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建好班子带好队伍,规范权力约束行为,更好提高践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为实现廉洁政治,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构建良好政治生态的主要思路和做法(四)
构建良好政治生态的路径和方法

合肥市瑶海区明光路街道填海巷社区“为民服务好不好 群众代表来评议”社区星级工作者民主测评活动现场


  政治生态是十八大后社会关注频度较高的词组,一方面是因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会议和多个场合反复提及和阐述,政治生态的重要分量和特殊地位得到凸显。另一方面是十八大以来不少“老虎” “苍蝇”纷纷落马,巡视、审计等工作“成绩单”的“背页”用措辞严厉的词句白描出不少的问题:一些地方、部门和系统的“腐败病” “作风病”很严重,权力运行和监管环节长了“脓疮”,甚至局部出现了系统性“坏死”,群众反腐败呼声强烈,期许甚多。强调重塑良好的政治生态建设,与群众心声“同频共振”,切合时代节拍,顺应时势发展,显示出党和政府治理腐败和不正之风的决心意志,也展现出中国特色反腐倡廉建设的智慧方略,意义重大,用旨深远。
  构建良好的政治生态须精神上多“补钙”。不正之风之所以盛行,消极腐败之所以蔓延,干部出这出那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缺钙,世界观、人生观这个“总开关”锈损,拒腐防变能力蜕化或丧失。重塑政治生态的首要工作就是要找回丢失的精神,牢固树立信仰意识和党性意识,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品行教育,灵活运用警示教育、典型剖析、直接体验等多种方式,综合利用多种平台和载体,将教育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转换为容易消化吸收的精神食粮。有必要将理想信念与行为实践融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拾起“吃苦在前”的标尺,毫不客气地将“先为自己办事的人”清除出队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要建立明确的导向标,给及时行乐、贪图私利等思想行为设置障碍,给精神价值追求创造更多激励措施和条件。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党纪法规,带头做道德表率,养成洁身自好、存正祛邪的好习惯,当好廉洁奉公的好榜样,积极发挥示范引领的好作用。中国传统文化高度重视诚心修身,对整个社会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价值,应成为重塑政治生态的重要养分,要挖掘整理和准确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将传统文化精髓转化为党员干部道德实践的重要材料。需要结合新形势新实际,复“知行合一”本体,广泛传播修身理念和价值,不断丰富省察克治内容,完善党内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创新修身教育形式,将廉洁意识观念入脑入心,转化为自觉行动。
  构建良好的政治生态须担责上主动“补位”。敢于担当是衡量党员干部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衡量组织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方面。权力与责任形影相随,有权必有责。在正风反腐力度加大的情况下,乱作为、胡作为现象大幅减少,但不作为、慢作为现象有些抬头,“只要不出事,宁可不干事”,想做四平八稳的“太平官”有所增多。事业心、责任感之所以不强,一方面是有的干部缺乏担当精神和勇气,另一方面是鼓励担当的机制缺失或失灵,动力和压力不足,导致遇矛盾绕道走、碰到困难往后退、发生重大事故当“缩头乌龟”等现象频发。在问责体系中,可以考虑建立主动担责和被动问责的双重机制。健全问责追责办法,把权力与责任牢牢拴在一起,使任何用权行为都能找到责任人。鼓励和引导主动担责,建立重大事故或事件公开道歉认错机制,自觉主动对群众生命和重大财产损失负责。把担责认错作为官德践履的重要内容,勇于直面问题,善于解决矛盾,遇事不推诿、不退避、不说谎,向组织说真话道实情,不断强化向人民负责的担责意识,培育健康积极的责任落实环境和氛围。对于主动担责认错的领导干部,在追责问责时要作为重要情节和因素予以考虑,避免相互推诿而出现无人被问责或问责难的现象。
  构建良好政治生态须从“严”上多“补课”。患病的政治生态与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紧密相关。我们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但实践中,少数党员干部目无组织,心无法纪,不遵守请示报告制度,天马行空、我行我素;自律意识淡薄、心无敬畏、手无戒尺,无所顾忌、无法无天;追求奢华,沉迷享受,生活糜烂。政治生态建设应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在思想教育、干部选用、管理监督、惩治腐败、改进作风、制度治党、纪律约束、落实责任等方面务必从严要求。吏治腐败是最大的腐败。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要从严考察、从严选用、从严管理和监督干部,建立健全干部管理监督台账、不良行为记录和群众投诉控告系统,将德行和廉洁考核标准具体化、行为化、常态化,为廉洁干部成长建立长效机制。大力推进公职人员聘用制改革,努力构建人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薪酬“有增有减”的奖惩机制。继续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坚决有力地惩治腐败,及时清除公共服务岗位中的腐败分子和道德品质低劣的人员。
  构建良好政治生态须从机制上常“补漏”。良好政治生态的恢复需要系统性诊治和综合性治理。滋生腐败的原因复杂多样,腐败治理必须多措并举、综合应对。没有一招就能制敌的招,也没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法。治理能力和现代化应该是综合性、全方位、立体型的,既需要猛力打“虎”拍“蝇”,也需要持之以恒落实“八项规定”,坚持不懈狠抓“四风”,还需要完善制度,改革调整不合适的权力配置。建立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压力和动力传导机制,共同发挥党内监督与群众监督的作用,综合运用随机抽查、明察暗访、曝光追责、信访举报等手段,积极动员群众和媒体参与,形成监督合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提升问题及时发现率,降低违纪违法“出生率”,打赢作风建设“持久战”和“歼灭战”。大开按制度办事、按规矩办事、按程序办事、积极为群众办事的“正门”,删减行政审批或行政许可项目与流程,堵住要找熟人、打招呼、跑关系的“边门”,让“显规则”显灵、“潜规则”失灵,强力扭转“办事靠打点”现象。
  构建良好政治生态须在力量上多方“补给”。政治生态是所有社会成员共同组成的政治、社会、文化生活“社区”,“社员”参与度与满意率成为衡量政治生态建设效果的重要指标。构建良好的政治生态离不开全体成员的共同参与和努力,需要全党动手全民出力。政治生态重塑少不了正风肃纪,需要除掉“蛀虫”,拔掉“病树”,离不开纪检监察、审计、检察等专门机构,但仅这些机构不足以完成良好政治生态建设的重大工程。办好中国的事情,离不开党。良好政治生态的建设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开展,要发挥好各级党组织的作用,让全体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投身政治生态建设。要发挥好政府部门、人民政协、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主体的积极作用,形成群防群治、互动协调的政治生态建设网络。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对国家机关特别是对行政机关进行监督,是宪法赋予的一项基本权利。要不断创新群众监督的渠道和方式,提高举报方式知晓率、及时处理率。加大对受理举报投诉机构及其人员的监督管理,保证监督电话、举报网络及时有回应,举报投诉件件有着落和回音。创新微博举报、微信举报等方式,建立信访举报民情直通车等工作机制,为群众监督提供更多便捷条件。加大政务、厂务、居务办事公开力度,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建立健全保护举报人制度,让群众穿上“防弹衣”,戴上“护身符”。制定损害群众利益行为行政责任追究办法,对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进行明确界定、严肃问责。对执纪队伍和人员严格管理,采取措施防止“灯下黑”,严肃查处跑风漏气等违反办案工作纪律的行为,给群众参与反腐败以“定心丸”。

构建良好政治生态的主要思路和做法(五)
生态文明建设的池州模式与经验借鉴

  提 要 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我国现实和未来的意义重大,安徽省池州市较早地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理念,并且在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池州模式”。池州模式是欠发达地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有益探索,其通过观念引领、产业支撑、城乡联动、制度创新等措施推进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成功经验具有说服力和普遍意义,值得推广借鉴。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池州模式;经验借鉴
  作者简介高 玫(1965—),女,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副所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生态经济。(江西南昌 330077)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选择。对欠发达地区而言,发展是最大的任务、最大的主题。如何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关系已成为欠发达地区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本文以安徽省池州市为例,全面总结池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
  一、池州生态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一)地理位置优越,资源物产丰富
  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东邻铜陵,南接黄山,西接江西,北与安庆市隔江相望,下辖三县一区和九华山风景区,总人口160万人,是长江下游南岸重要的滨江港口城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城市,也是安徽省“两山一湖”?穴黄山、九华山、太平湖?雪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总面积8271.7 km2,森林覆盖率达 57.5%,空气质量全年优良,各类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比例达10%,11条主要河流水质均达到保持ⅡⅢ类标准池州物产丰富,农副产品有 300多种,盛产水稻、棉花油菜、芝麻、茶叶、蚕茧、木材、水产品等,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红茶和速生产林基地。矿产资源不仅品种多、分布广,而且储量大、品位高、埋藏浅、易开采,有良好的开发前景。其中,石灰石、白云石、方解石矿不仅储量大、质量好,而且大多分布在沿江地带,水陆运输极为方便。
  (二)气候温暖湿润,四季雨水丰富
  池州地处116°38'~118°05' E,29°33'~ 30°51' N,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气候温暖,四季分明,雨量丰富,无霜期长。年均日照率45%,年平均气温16.5℃,春秋季短,气温变化幅度大,冬夏季长,气温变化幅度小。年降水量在1400~ 2200 mm之间。例如贵池,1954年降水量为2285.2 mm,1978年为888.7mm,最多年份为最少年份的2.57倍。平均初霜日在11月上中旬,平均终霜日在3月中下旬,年均无霜期220~ 286天,农作物可一年两熟。
  (三)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
  全市森林覆盖率57%,城市植被率43%,全年大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65天,主要河流水质均在优、良以上。主城区滨江环湖、一城五区,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牯牛降、国家级珍稀水禽自然保护区升金湖等名山名水,种类景区景点300多个,其中A级以上景区28个,4A级景区9个,辖区内的九华山是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国家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市内还有诸多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如享有“千载诗人地”美誉的齐山和“秋浦仙人境”的秋浦河。晚唐诗人杜牧《清明》诗境的贵池杏花村、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种菊南山的东流文化古镇、“五朵金花”地下艺术宫殿溶洞群、舜耕地大历山、至今仍保留完好的匈奴民族居住风貌的东至南溪古寨和明清时代的石台古民居等。
  (四)生态产业发展迅速,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卓著
  池州凭借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走生态产业之路,较好地实现了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1997年被国家计委列为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个地方试点之一, 1998年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为中国地方21世纪议程能力建设项目6个重点实施单位之一, 2000年经国家环保局正式批准为国家级生态经济开发区,2004年成为安徽生态省建设的三大综合示范基地之一,2008年获得安徽省人居环境奖,2009年获得国家住建部授予国家级园林城市称号。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417.4亿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62.2亿元、204.2亿元、151.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8.5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14.9?押48.9?押36.2;人均生产总值29471元(约合4678美元);财政总收入71.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2.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8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986元。
  二、池州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突出生态文明的引领性,把生态文明理念确立为发展的指导方针、工作主线和主要目标
  与全国各地比较,池州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地位,更加强调生态文明对全局发展的引领性,将生态文明确立为指导发展的方针、贯穿发展的主线、推进发展的目标。
  1.在发展理念、道路和纲领上坚定生态文明的主线地位。自上世纪80年代恢复地区建制以来,池州历届党委、政府立足于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坚持做打基础、管长远、增后劲的工作,一以贯之地做到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增长、不以影响未来发展为代价谋取眼前利益、不以破坏人与自然关系为代价获得表面繁荣。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不会治山治水就不会治区”,到90年代末的“以青山清水为本,发展生态经济”,到“十五”时期的确立“生态立市”战略,再到“十一五”的“不失绿水青山,打造金山银山”,继而到2012年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市,生态文明上升成为池州发展的行动纲领、发展道路、重大战略、基本要求,地位越来越突出、方向越来越清晰、成效越来越显著。
  2.在发展目标、战略和任务上突出生态文明的实践要求。在池州,生态文明不仅是发展的理念,也是发展的实践、行动的遵循、刚性的要求。在发展目标上,将生态文明列入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评价体系,池州市“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年召开的市第三次党代会和2012年召开的市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均明确提出力争到2015年实现“六个翻番”,达到“一个赶上”、“一个同步”、“一个领先”,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服务业增加值“六个翻番”;人均主要指标赶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速度保持同步;池州生态文明建设领先全省、全国,建成国家生态市。在全市发展战略和总任务上,生态文明确立为首要战略、首要任务,“十二五”时期,全市紧紧围绕建设幸福池州,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兴市、商贸活市、文化名市“五市”战略,坚持打好“生态牌、九华牌、长江牌”三张牌,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三区”建设,以“三区”大发展加速池州崛起进程。   (二)突出生态文明的实践性,以生态文明建设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
  在实践中,池州市领导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要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主线,就要从单一的生态建设转换到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产业、建设生态人居、倡导生态文化、构建生态制度“五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格局。
  2012年3月份,池州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加快推动形成有利于节约环保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动池州生态文明建设向更高层次迈进。
  1.争创五大品牌。生态文明领先,需要有国家级的生态文明品牌支撑。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宜居城市?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五大品牌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代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最高水准、最具权威的品牌。早在1996年,池州市获国家环保总局授牌中国第一个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十一五”以来又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目前,这五大品牌创建已全面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宜居城市 ?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雪有望率先在全省实现“零”突破。
  2.实施五大工程。环境保护、产业振兴、城乡建设、生态文化、和谐幸福等王大工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按照抓生态文明关键抓工程、抓工程重点抓项目的思路,池州市对国家和省关于五大工程领域的政策和项目进行全面梳理,汇总86个含金量高的政策和含金量高的政策和项目,争取国家列入支持,目前,已开工或批复23个项目和政策,到位资金9.5亿元。在保护工程这一生态文明建设主阵地领域,2012年新增了3个省级生态乡镇,2013年力年所有县全部进个省级生态县;贵池区和东至县列入安徽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县;贵池区已列入国家河道环境整治示范县;贵池区十八索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启动实施;青阳县获批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备选园区确定作为2013年安徽省唯一试点园区推荐上报国家发改委。在产业振兴工程方面,2012年获批全国28个之一、全省唯一的全国低碳城市试点市;获批安徽省首批三个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省级试点市之一;石台县获批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东至、青阳经济开发区进入省第一批扩区启动序列。在城乡建设工程方面,获批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示范市;东流镇和陵阳镇获批全国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试点;天堂湖新区获批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在生态文化工程方面,新增2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在和谐幸福工程方面,每年实施33项左右民生工程和10件左右惠民实事。
  3.构建五大体系。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有量化的指标。池州市围绕生态环境、生态产业、生态人居、生态文化、生态制度等五大体系,制定了40项指标、16项配套政策,这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同时也勾画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蓝图。生态环境体系涉及森林覆盖率、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等11项约束性指标,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噪声环境质量三项指标已达标,预期到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60%、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超过17%。生态产业体系涉及首位产业占GDP比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有机绿色及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的比重等9项预期性指标以及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等4项约束性指标,预期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达到10%以上,有机、绿色及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的比重超过60%。生态人居体系涉及城市绿化覆盖率、城镇化率等4项预期性指标以及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等4项约束性指标,目前池州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1.5平方米、已远远超过人均11平方米的国家先进标准,预期到2015年,城市绿化覆盖率将由目前的39.4%提高到43%,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比例提高到50%。生态文化体系涉及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等5项预期性指标及国家级生态县比例等3项约束性指标,预期到2015年,市级以上生态乡镇比例由目前的42%提高到80%,所有县区全部建成国家生态县。生态制度体系涉及考核评价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市场化机制等13项《决定》配套政策,多数已拟定出台。
  (三)突出生态文明的示范性,努力打造成为美丽中国、生态强省的先行区和区域化示范标本
  从全国来看,池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起步较早,起点较高,在很多方面都可以说是先行者、探路者。当前,池州市正紧紧围绕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先行先试,努力为生态强省建设作出示范,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探索新路。
  1.坚持重点开发沿江一线、面上保护腹地一片,在优化空间开发格局上示范引领。优化空间开发格局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皮展的关键之举、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池州市以落实国家和省主体功能规划、推进“三区”建设契机,突出空间上规划、政策上细化、制度上硬化,进一步清晰“开发沿江一线、保护腹地一片”的空间开发思路,制定实施市域空间开发规划,推动8个开发园区区形成沿江“轴线式”开发格局、“一盘棋”产业格局、“一体化”发展格局,切实做到沿江重点开发区域集约开发、高效开发,腹地生态发展区面上保护、点状开发,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严格保护、严禁开发,切实形成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2.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在构建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产业发展体系上示范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构建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绿色产业、低碳产业、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形态,本质是推动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为此,在产业选择上,池州市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电子信息首位产业等“两高一首”产业,其它与生态环保理念不相适应的产业和企业该长级的升级、该淘汰的坚决淘汰。2012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百亿元,增幅居全省第3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信息服务、文化创意、节庆会展等高端服务产业异军突起,引进两个“千人计划”创新团队,九华国际动漫产业园、池州国际会展中心等项目加快推进。按照首位产业、首位支持的要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快速起步、加速集聚,年产180万台平板电脑的磊鑫科技一期、勤上光电年产60万盏大功率LED灯具、四通光电产业园年产5万平方米LED显示屏、四英寸晶圆等项目建成投产。   3.坚持融合联动发展,在打响彰显生态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上示范引领。围绕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目标,按照旅游、文化、生态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方向,确立了让九华山“龙头”昂起来,让杏花村为主体的城区旅游“龙身”活起来,让县区村生态旅游“龙尾”摆起来的旅游发展思路和格局。充分发挥九华山的龙头带动作用,拓展景区、延伸业态、提升品质、放大效应。一批重点文化旅游项目相继开工或投产,大愿文化园已正式对外开放;高起点规划建设35平方公里杏花村文化旅游区,现已启动8平方公里起步区建设,再现“一河秋浦水、十里杏花村、百家香酒肆、千载诗人地”佳境,努力把杏花村打造成为具有山水风情、生态风貌、唐朝风韵、江南风格、市井风味、农耕风俗的“中国最具特色的旅游业态”和“中国最有价值的文化品牌”。加强县区、乡村旅游发展,重点抓好牯牛降、升金湖等旅游资源开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参与式、体验式旅游业态,形成山城互动、市县联动的良好局面。
  4.支持全城一体化发展,在彰显生态特色的城乡建设模式上示范引领。生态宜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归宿。为此,池州市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生态特色城镇和生态优美乡村,打造绿色低碳、宜居宜业的人居生态环境。进一步凸现山水相融的城市风貌,着力打造环山抱水、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山水园林城市,确定“滨江环湖、山水相融”的城市布局,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注重历史文化传承,注重人与环境和谐,启动城市森林公园、平天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开展清溪河综合整治,开通清溪河三大水系贯通工程18公里水上观光游线,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居全省第一,着力形成“水在城中、城在园中、楼在林中、人在绿中”的城市特色。以美好乡村建设为抓手,进一步优化生态特色的城乡环境,统筹村镇、村庄布点、新型农村社区和土地整治规划,市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每个县区各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认真实施《池州市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努力将全市乡村建设成为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美好家园。
  三、经验与启示
  (一)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出现的新型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为准则,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的是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充满激情和期待的号召。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迫切要求,也是应对我国生态环境严峻形势,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必然选择。池州市将生态文明确立为指导发展的方针、贯穿发展的主线、推进发展的目标,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榜样。各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借鉴其成功经验,从发展理念、道路、纲领上突出生态文明的主线地位,在发展目标、战咯和任务上突出生态文明的实践要求,以生态文明观统领各项工作,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二)以生态产业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作支撑
  生态文明社会需要结构优化、循环高效的生态产业体系作支撑。为了夯实生态文明社会的产业基础,池州市大力发展符合环境友好型产业标准的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电子信息首位产业等“两高一首”产业,改造提升和坚决淘汰其它与生态环保理念不相适应的其他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和企业,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一成功经验是值得肯定和推广的。目前,我国各地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要重点加快循环工业、生态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鼓励行业清洁生产,培育形成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积极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充分运用现代社会高科技成果发展循环经济,深入推进经济开发区生态化改造与建设,积极探索园区循环经济模式,构筑形成企业、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培育打造循环经济试点基地。要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生态化种植和养殖,产业化发展优质高效、特色农产品等,以生态化种养殖加工一体化模式为主发展循环型农业。要重点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重点推进特色优势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的生态化改造,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和环境服务业,建立绿色低碳经济体系。
  (三)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
  人以环境为载体,依赖于资源环境,而环境和资源又因人的需要而体现自己的价值,并且因人们的需要日益强化而不断升值。所以,人和自然应该共生共荣,力争实现社会的永续发展,也就是十八大报告中所说的“永续发展”。在怎样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的发展思路下,池州经济的发展战略是“绿比金贵”,把构建绿色生存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最高目标,在保证生态市建设有序的情况下寻求经济的持续和快速发展。在遵循主体功能区定位的前提下,优化开发空间布局,着力构建皖南生态屏障,积极加强生态环境修复,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同时,也实现了经济效益和自然效益的高度统一以及人、自然与社会的共荣共生。曾几何时,改造自然、战胜自然、“人定胜天”是家喻户晓的口号,然而发展中日益显现的生态环境问题使我们明白,池州模式也告诉我们,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人与自然与能够和谐相处,“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这应该是我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必须遵循的准则。
  (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生态文明建设作保障
  要建成生态文明社会,必须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契机,充分发挥体制机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作用。池州在“生态立市”战略的实施过程中,立足长远、立足实际,围绕生态环境、生态产业、生态人居、生态文化、生态制度等五大体系,制定了相关的配套政策;在建立和完善生态经济的市场体系、政策和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体制机制创新,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应当说,池州市在建立生态经济的市场体系、政策和制度,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由此带动生态文明社会发展的做法,在我国各地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中,无疑是超前的,池州模式为全国各地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式。各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推行生态生态文明建设,要制定出合理的生态经济制度,进行体制机制方面的创新,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最终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赢。特别是要健全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根据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把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等方面内容考核纳入考核范围,着力纠正“GDP至上”、“以总量论英雄”等发展观念,切实解决现在对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在生态经济考核还不够到位的问题。要建立发展生态经济补偿机制,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发展生态经济。要特别注重运用经济手段,按照“谁破坏谁恢复、谁发展谁补偿”的原则,运用价格、税收、财政、信贷、收费等经济手段,形成科学合理的发展生态经济的补偿机制。要建立发展生态经济激励机制,研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对符合生态经济要求的重大建设项目,优先列入重点项目计划,在能源、资源、水、土地等要素配置上给予优先安排。落实有关促进节能、节水、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及环保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调动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要健全完善人口、产业要素协调发展机制。要积极促进劳动力转移,缓解山区人口对部分立地条件差、发展空间小的发展区域环境的压力,坚持通过下山移民、外出搬迁、外出务工创业等多种形式,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合理分布。
  (五)以构建生态宜居环境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归宿
  建设宜居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池州市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生态特色城镇和生态优美乡村为抓手,着力打造绿色低碳、宜居宜业的人居生态环境方面的科学实践路线图告诉我们?押以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理念推进生态宜居环境建设,建设美好家园,无疑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正确选择。各地在建设生态宜居环境时,应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强化城市管理,加强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构建城市生态景观区和绿色廊道。要编制实施村镇、村庄布点、新型农村社区和土地整治规划,整合涉农资金,统筹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农村清洁工程、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和村庄整治工程,引导农民适度集中居住,高标准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坤峰,宋增伟.生态文明建设的海南模式与基本经验J.新东方,2012,(12).
  2吴晓青. 以生态省建设为载体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J.环境保护,2008,(12).
  3于洁,胡明远. 以生态文明推动生态省建设进程J.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7).
  4崔俊德.生态文明建设?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J. 西安社会科学.2008,(12).
  5吴雯雯,孙世群.池州生态产业建设初探J. 安徽农业科学.2013,((4).
  6中共池州市委、池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Z.2012.2.
  7严轶华.发展生态经济促进生态文明 ——关于浙江省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的思考J.
  责任编辑:邵猷芬

构建良好政治生态的主要思路和做法(六)
怎样看待近几年的“高压反腐”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成高压反腐的运行态势。但是,也有人对此提出质疑,认为高压反腐“负面作用大”,“不可持续”。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与持上述观点的论者商榷。

   一、高压反腐的正当性和可持续性
   笔者以为,今日中国的高压反腐,不是“风暴式反腐”或“运动性反腐”,现在的高压反腐,主要是对反腐败力度和广度的描述,指通过纪律法律治理,形成抑制腐败产生的社会氛围。有案必查、有腐必反,无禁区、全覆盖,“老虎苍蝇一起打”,它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中央“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绝不是一句空话,它提醒每一个干部牢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道理。这种高压态势的常态运行,是实现“不敢腐”, 保障“不能腐”, 促进“不想腐”的必然选择。
   党中央从部署反腐败斗争开始,就强调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高压反腐的表象下体现出明显的法治特点。一是平等性。从查办的案件中可以看到,纪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已得到充分体现。查办腐败案件不搞选择性执法,不搞以人划线。二是程序性。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纪律法律为准绳,客观公正地查办案件;违纪者受党纪政纪处分,违法者受法律制裁;坚决反对先入为主、主观臆断,打棍子扣帽子,搞扩大化等做法。三是民主性。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将腐败问题和有关情况反映给职能部门,相关部门积极履职尽责。当下,高密度腐败案件披露所产生的冲击效应,就是执纪执法公开得到落实的必然反应,是满足人民群众反腐诉求和期待的重要方式。
   针对前些年腐败猖獗、易发多发的情况,明确提出并实施“以治标为主,为治本赢得时间、打好基础、做好准备、积累经验、赢得主动”的反腐战略,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全党全社会的衷心拥护。实践证明,反腐治标是反腐治本的前提和基础,治本必须依托治标来进行,离开了查办腐败案件,预防腐败的制度建设就会缺乏针对性和现实性。只有充分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标功能,制度建设等治本措施才能落到实处。如果将治标的力度降下来,被遏制的腐败现象就会反弹,来之不易的反腐态势也可能会逆转,建设政治清明的良好机遇期就可能丧失,反腐治本也就失去了基础和条件。只有保持高压反腐的战略定力,对违反制度踩“红线”、闯“雷区”的行为,对贪污受贿、滥用职权等职务犯罪,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进一步打好反腐败斗争持久战、攻坚战、整体战,对腐败行为毫不犹豫地“亮剑”,对党员干部的违法乱纪行为毫不留情地实行“零容忍”,才能使制度笼子的“高压线”真正“通上电”,从而确保反腐倡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二、高压反腐会产生“副作用”吗?
   质疑“高压反腐”的论者认为,“风暴式反腐彰显了反腐无禁区的强大意志,对树立官员的畏惧之心是极为必要的。但也必须承认这种方式副作用很大,不能也无法长期使用”。其描述的负面作用是:高压反腐虽然迅速取得了“不敢腐”的效果,但这只是暂时的,“不敢腐”随时会失灵;当前的强力反腐是以纪委而非司法系统为主导,这令纪委系统承受高压;在反腐高压之下,官场风声鹤唳,进入“不作为”的新常态等等。乍看起来,这些描述似乎不无道理,某些现象也的确客观存在。但只要稍加深入思考分析就会发现,其所列举的副作用,要么是牵强附会的拼凑,要么是有违客观事实的假说。
   首先,从所谓高压反腐只能产生“不敢腐”的“暂时”效果的说法看。相关论者认为,“不敢腐”的长期性效果,要靠“高薪养廉”解决“不想腐”、靠“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解决“不能腐”来实现。“而这两者都需要深层次的体制改革,改革才是反腐的治本之道”。不难看出,这是一个违反形式逻辑和辩证思维的主观判断。既然只有高压反腐才能实现“不敢腐”,而要解决“不敢腐”的“暂时性”问题,当然只能靠持之以恒的高压反腐。高压反腐的长期性带来的是“不敢腐”的长期性,高压反腐的短期性则只能产生“不敢腐”的短期效果,这才符合逻辑。而靠所谓“高薪养廉”来解决“不敢腐”的问题,则是脱离中国实际的空谈。姑且不说公务员“高薪”在当下难以实现,即使享有了“高薪”,如果没有惩治的利剑高悬,“高薪”又怎能抵抗权力寻租与欲望的潘多拉魔盒,实现“不想腐”的超越?“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更是“高压惩治”与“制度防范”的有机结合。减少和遏制腐败是惩治和预防的共同归宿,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深化和发展。“高压惩治”效果有赖于“制度防范”措施的充分实现,“制度防范”效果有赖于“高压惩治”的准确有力,任何把惩治与预防对立起来、割裂开来的观点和主张都是错误的、有害的。至于“改革才是反腐的治本之道”,这句话暗含着对当下强力反腐的否定。其潜台词是:任何反腐措施都无济于事,只有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这种论断混淆了反腐败与改革的不同功能,否定了两者有机联系的观点。
   其二,从“强力反腐以纪委而非司法系统为主导,这令纪委系统承受高压”的说法看。这一说法其实是对反腐败斗争性质的误解。反腐败本来就是执政党的自我纯洁、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是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党委领导、纪委主导当然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司法在我国反腐败格局中,处于最后一道防线,不可能扛起主导反腐的大旗。当下的反腐败是一场严肃的政治斗争,面临的压力和风险是不言而喻的。它意味着我们党要始终以“刮骨疗毒”的决心和意志,毫不手软地剜除自身肌体上的腐败恶瘤,斗争越是深入,就越有可能全面挑战党委、纪委及其领导骨干的认知力、主导力和意志力。随着反腐败体制机制改革的推进, 主体责任不明、监督责任不实和执纪执法中存在的“权力边界不清”“办案职能交叉”“规范双规措施”等问题正在得到解决。以严格执纪为先导,以公正司法为保障的反腐格局正在形成。实践中党纪党规严于国家法律,主要体现在:严格依规监督执纪问责,加强对依规治腐的监督检查,加大执纪和惩治力度,以最严厉的举措治理作风问题,通过从严管党治党建构政治新生态,打造作风新常态;司法机关的保障作用在于,加强与纪检监察机关在查办案件中的配合协作,通过完善案件移送、信息交换和案件审查机制,严格区分罪与非罪、重罪与轻罪、是否真心悔罪等法律事实,实现罪刑法定、罪责刑相适应,传导国家法律的刑罚惩戒、教育引导、建制防范、权力制约等功能,彰显社会主义法治的权威。    其三,从“反腐高压之下,官场风声鹤唳,进入不作为新常态” 的说法看。此论者认为,反腐导致官场人人自危,于是乎不作为成为官员的理性选择,这不仅导致改革议程难以顺利推进,也导致官员失去“搞经济”的兴趣等等。这些观点虽然出于对反腐局势的关心,但犯了以偏概全、一叶障目的错误。高压反腐坚决反对和禁止的是以权谋私,大力推进和保障的是“权为民用”。 其产生的压力和动力是“敬畏人民、敬畏法律”, 在职权法定的要求下尽职尽责、勤政廉政。官员“不作为”违背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忘记了手中的权力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放弃了国家公务人员应当承担的职责使命。从本质上看,官员不作为也是一种腐败,实际上是失职渎职,严重的就是犯罪。因而,“不作为”并非高压反腐的必然结果,而是反腐不到位的表现,其原因在于缺乏为人民行使权力的公仆思想和服务意识,利益上过多、过重考虑个人得失,加之选用干部制度和监督约束机制存在漏洞。解决官员不作为问题,不能在高压反腐上“松绑”,而要在反腐过程中加强官员的公仆服务意识和行政伦理教育,健全干部选拔制度和强化问责机制,加大奖惩激励机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发挥广大民众的监督作用。
   三、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高压反腐”
   保持反腐败斗争的高压态势,是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是党中央反腐败战略思想的基本要求。高压反腐,深深根置于“四个全面”总体战略布局之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高压反腐。一个地方能否加速发展,关键在于发展环境和干部作风。发展环境好了,干部作风好了,资金、项目、人才和技术等生产要素才引得进、留得住,经济社会发展才有支撑、才有后劲。发展环境和干部作风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反腐倡廉建设的工作力度。那种把反腐败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将反腐产生的优化经济环境的正面影响当作负面效应,将腐败积习的清除、潜规则的废止、固化利益的打破等视为不利于经济发展的观点是错误的。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我们更要重视反腐败斗争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以优良的发展环境促进招商引资,以严明的作风纪律凝聚发展力量,以健全的机制制度规范项目资金管理,高度警惕和回应别有用心的人借促进改革、加快发展之名,释放纪律松绑、监督放松、惩治减速的杂音,坚持以高压反腐推进经济建设良性运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良好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高压反腐。当下,一些干部之所以不愿、不敢改革甚至阻碍改革,其根本原因是怕既得利益的失去。这就说明,改革和反腐败必须并肩前进。反腐败斗争为全面深化改革清障开路、保驾护航,是坚持改革正确方向、激发干部群众改革热情、促进改革成果由人民群众公平共享的必由之路。全面深化改革重在清除体制机制弊端,促进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是铲除腐败滋生土壤,从根本上、源头上减少腐败的法宝,是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与制度保障,从而提高反腐败斗争水平与成效的契机。全面深化改革侧重“红利”如何产生,即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坚持高压反腐侧重“红利”如何分配,即防止钱权交易、贫富分化,促进共同富裕、社会公平,二者共同为实现“中国梦”的战略目标服务。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与全面深化改革,既要将防治腐败的理念和思路贯穿到总体布局之中,将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各项措施贯穿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各个环节,又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提高反腐败斗争的科学化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全面依法治国需要高压反腐。依法治国,既要求政府机构依法理政,更要求党内依据法规管党治党。长期以来,我们党在探索实践中,已经完善了一套运行有效的党内法规制度,这使我们党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严格遵守党章的总规矩,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和先进性,也彰显了我们党的凝聚力、战斗力。依法治国的要义是依法治权、依法治吏,这正是推进法治反腐的基本要求。法治反腐通过制定和实施法律,限制和规范权力行使的范围、方式、手段、条件和程序,为执掌权力的人创设公平、公正的保障运作机制,使掌权者不能腐败、不敢腐败,从而达到减少和消除腐败的目的。法治反腐要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和党内法规体系、高效的实施体系、严密的监督体系和有力的保障体系,以实现官员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最终目标。
   全面从严治党需要高压反腐。全面从严治党是党中央立足于对国内国际形势的准确洞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当前,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高压反腐,是全面从严治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打赢这场战争,就要坚持严纠“四风”、关口前移,构筑防控腐败的坚实屏障;果断打虎,高频灭蝇,形成清除腐败存量的高压态势;创新巡视,“利剑”高悬,使不敢腐的威慑常在;布起天网、国际合作,让腐败分子无路可逃;聚焦中心、深化改革,党委主体和纪委监督两个责任得到落实。廉政建设永远在路上,坚持高压反腐仍然是当前我们的必然选择。
    (作者:中国反腐败司法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李艳玲

构建良好政治生态的主要思路和做法

http://m.zhuodaoren.com/fanwen363079/

推荐访问:政治答题思路 政治工作思路

策划书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锤击桩末段标尺 下一篇:如何保障方案能够在施工中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