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钠与水反应实验改进

2016-08-18 各类报告 阅读:

金属钠与水反应实验改进(一)
钠与水的反应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金属钠与水的反应

实验目的:认识金属Na与水的反应

实验原理:钠为金属,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

2Na+ 2H2O = 2NaOH + H2 ↑

实验器材:水槽、镊子、滤纸、玻璃片、小刀、

钠(盛在煤油的试剂瓶中)

实验步骤:

1. 用镊子将金属钠从试剂瓶中取出,用滤纸将其表面的煤油吸干,在玻璃片上用小刀切下一小块钠(黄豆粒大小),剩余的钠放回原试剂瓶。

【金属钠与水反应实验改进】

2. 将切下的钠放入水槽中观察现象

3. 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证明有碱性物质生成。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Na能与水剧烈反应,生成碱性物质和氢气 注意事项:

1. 为了安全,取用的钠一定要小,黄豆粒大小

2. 水槽中的水不易过多,水槽的二分之一即可

金属钠与水反应实验改进(二)
对人教版《化学1》(必修)中金属钠与水反应实验的改进

龙源期刊网 .cn

对人教版《化学1》(必修)中金属钠与水反应实验的改进

【金属钠与水反应实验改进】

作者:丁玉娟

来源:《新课程·中学》2014年第07期

摘 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是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一个重要内容。要求教师亲手演示和操作,将真实的实验情境展示给学生,学生从中体验实验的乐趣,若教师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改进,可以达到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化学实验;创新;改进

当前,中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惑。比如,高考升学的压力、家长的期望值高、化学实验的危险性、高考命题中不考实操等。这样,就使部分教师对理论教学的重视程度大于实验教学。对于在课本中有一些演示实验设计的不合理或部分演示实验不能达到实验教学效果的,一些教师很棘手,不知所措,只能不做或者少做。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就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人教版,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实验3-3中涉及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实验进行改进。

对于此实验,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将一个完整的化学实验不能完整地演示,学生不能全面地观察现象,分析实验,不利于对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提高。H2的生成检验,H2燃烧时间短,现象不明显,效果不佳等问题。为使操作简单、方便,现象明显,并使收集到的气体可点燃,笔者将装置、操作做如下改进,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一、设计思路

将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生成物的检验在一次实验中完成,可以控制反应的速率由快到慢。同时,学生可以较全面、全方位地进行观察,有利于教师对实验现象的分析。

二、设计原理【金属钠与水反应实验改进】

加入滴有酚酞试液的蒸馏水至圆底烧瓶的瓶颈口0.5厘米处和少量的煤油,在水面上加至距离圆底烧瓶瓶口大约0.5厘米处。将空气排空。少量煤油的作用是用来调控反应速率及煤油、金属钠、水三者的密度大小。由于有气体产生,烧瓶中的液面下降,同时分液漏斗中的液面上升。由于滴加酚酞试液,生成物中有碱性物质产生,水溶液变红。此时,金属钠与煤油充分接触,并发生了反应,圆底烧瓶的液面上升,可以收集纯净的氢气。反应结束后,气体储存于圆底烧瓶中,再点燃气体,可观察到气体开始燃烧,现象明显。【金属钠与水反应实验改进】

三、实验装置

金属钠与水反应实验改进(三)
金属钠与水反应的教学设计

《金属钠与水反应》 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课程标准分析

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及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的主要性质。以钠和水反应这个实验为基础,掌握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通过思考与交流,自主学习,丰富有关金属的知识。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分析、解释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2、教材分析【金属钠与水反应实验改进】

本节课是新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中的内容,新人教版打破了旧教材的编排格式,将原本在元素周期律的指导下进行学习的内容调放到元素周期律之前进行学习,体现了金属的特性,不过相比旧教材而言系统性降低,因此在进行授课时要合理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进行指导和总结。钠是高中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活泼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及其解释也是高中化学的一大重点,这一部分的的学习不仅是前两章《从实验室学化学》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实验和理论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对后面铝、铁等金属性质的学习也有着铺垫的作用,并且为化学必修二介绍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等理论知识打下基础。 3、学情分析

1.学生们在初中的学习中掌握了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它的核外电子排布,学习了金属活动性顺序,基本了解钠位于金属的活动顺序的位置。

2.通过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学生能够有效迁移,写出钠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以及判断出反应物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3.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大,钠与金属反应的实验现象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证课堂任务高效实施;学生在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学习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规则和技能,为实验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基础。 4.学生存在着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不够全面、不能用化学语言准确地描述化学现象以及知识迁移有难度等问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理解实验现象出现的原因,能正确写出钠与水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能判断反应物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锻炼运用各种感官捕捉信息的能力,掌握严谨求实的科学方法和实验操作技能。通过钠与水的反应,迁移钾等活泼金属与水的反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进行实验时一丝不苟的实验精神,体验化学实验的乐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通过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能力,感受化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真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钠与水反应化学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及原因分析

2、教学难点:钠与盐反应的情况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有利于知识的接受。 演示—观察法: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知识的储存,调动课堂氛围。

谈论—讨论法: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能更好地调动课堂气氛,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掌握,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发现学生的知识漏洞。 六、教学过程

金属钠与水反应实验改进(四)
“5E学习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5E学习环”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以高中化学钠与水反应的教学为例,阐述了“5E学习环”应用于高中化学教学的一般程序、教学方法及策略。

  关键词:5E学习环;钠与水反应;高中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3-0287-02
  “5E学习环”模式在国外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已被广泛使用,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比较有效的一种理科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1]。人教版高中化学教科书《化学1》第三章第一节“钠与水的反应”实验现象明显,既易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学生对现象的讨论、分析和解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以本文以该教学内容为例,介绍“5E学习环”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为其他化学知识的教学提供参考。
  一、“5E学习环”简介
  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家卡普拉斯及同事在“科学课程改进研究”中提出了三阶段学习环,分别是初步探索―概念介绍―概念运用。随后,美国生物科学研究主要研究者拜比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的实践研究,将学习环发展为“5E学习环”,之所以称为“5E”是由于它的一般程序分为五个阶段,每一阶段的英文首字母都是“E”,即:参与环节(Engage)―探究环节(Explore)―解释环节(Explain)―精致环节(Elaborate)―评价环节(Evaluate)。“5E学习环”是一种以建构主义为主要思想的教学模式,并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所以在教育行业得到了广泛推广。
  二、“5E学习环”的应用
  “5E学习环”的一般模式为五个步骤,应用于化学教学时同样分为五个阶段,并且五个阶段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笔者分别对五个环节做了总结,见表1。
  (一)参与环节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放映《炸起千层浪,珠江水雷团待解》视频:“2002年7月7日,在珠江石溪附近,漂着七个来历不明的金属桶。突然,从漂在水面上的一个金属桶内冒起一股白烟,蹿起亮黄色火苗,紧接着一声巨响,蘑菇状的水柱冲天而起,这个铁桶接着又连续爆炸了多次,爆炸腾起的白色烟雾有近十米高,还有许多未燃尽的白烟飘进旁边的公司内,这些灰白色的物体一遇到水就不停地冒泡,甚至突然着火”,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然后,教师做演示实验,向一只盛有水的烧杯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然后用小刀取绿豆般大小的金属钠,吸干表面煤油后投入到小烧杯中,让学生注意用耳朵听,用手触摸感受,并且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这时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钠会在水面游动?酚酞为什么变成红色?为什么有响声?俗话说“水火不相容”,为什么今天水会引火呢?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探究环节。
  (二)探究环节
  学生在参与环节中产生的疑问,是探究环节实施的保障。在学生仔细观察教师演示实验的基础上,教师强调实验药品的用量,把学生分为四组进行实验,学生主动操作实验,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学生的实验现象与教师演示实验完全相符,这说明这一类同学观察力较强,这时学生相互讨论、猜测,然后亲自动手操作来解释实验现象,例如:学生收集气体检验产生的气体是什么;相互讨论使酚酞变红的碱性物质是什么等。
  第二种情况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产生几种与教师演示实验不符的实验现象,例如:
  现象一:钠与水反应时,钠的周围有白雾。
  现象二:钠与水剧烈反应时有大量的黑烟。
  现象三:钠球儿本应四处游动,却有时贴在烧杯的内壁不动。
  针对三种现象,学生展开探究,教师做适当引导,引导学生用手触碰烧杯杯壁,学生马上感觉到钠与水反应放热,周围白雾是水蒸气,现象一得以解释;教师在引导学生回忆钠放入水中之前忘了什么,学生会想到忘记擦掉附在钠表面的煤油,反应放热使得煤油燃烧,产生大量的黑烟,并且粘在钠的表面,阻止了反应进行,所以没有产生气体,钠也不会四处游动,现象二和现象三出现的原因也就迎刃而解。
  在探究环节,虽然是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但教师也要充分发挥促进作用,为学生提供实验用品,指导学生实验中药品用量、实验规范等问题,引导学生将探究活动不断深化[2]。
  (三)解释环节
  解释环节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经过上一阶段的探究,对于正确的实验现象进行总结,相互讨论,最终得出结论,对于产生的其他现象,找到原因,并给予合理解释;二是教师针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情况,进行概括讲解,使得出的结论更加完整、准确,以钠与水反应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概括出几个字(浮、游、熔、响、红)帮助学生理解。待两个部分均完成后,给予学生时间,让学生列出表格,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见表2。
  经过探究环节的验证和解释环节总结,学生动脑思考,总结出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四)精致环节
  很多教师在以上三个环节完成后,认为教学也随之结束。其实不然,学生应该总结这一节课需要注意的问题,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迁移或应用,例如,提出像“钠着火应使用什么办法灭火?”“为什么钠要保存在煤油或液状石蜡中?”等一些问题,帮助学生延伸对知识的理解,实现学以致用。
  (五)评价环节
  “5E学习环”中的评价环节不仅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也是对教师的教学效果的检测;不仅是对最终结论的判断,也是每一环节实施过程的评价。在这一环节,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和教师积极反思活动中的不足,并加以修改。例如教师总结实验后,学生可以通过对照,积极反思自己的思路是否正确;教师可以设置问题或作业反馈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从而反思教学效果。总之,经过前几个环节的学习,最后学生和教师都应该反思并完善整个学习过程,以便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5E学习环”在应用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以学生为主体
  “5E学习环”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自觉构建知识体系的教学模式,在各个环节中都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在参与环节中,只有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情景,学生才能够觉得课堂与自己有关系,才会主动参与;在探究环节,更是要突出学生主动探究、实际操作,使学生得出自己的体会,从而培养学生必需的探究能力;在解释环节也要注意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化为自己的知识,为以后知识的应用提供基础;在精致环节,如果学生能主动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就可以养成运用化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的良好习惯,在激发学习化学兴趣方面有重要作用;最后,在评价环节,学生若能自觉反思,不仅对知识的学习有益处,并且在态度情感方面也有所帮助。所以,以学生为主体是“5E学习环”教学模式的核心。
  (二)注意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化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在实施“5E学习环”时要注意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例如,提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生活现象让学生去解释;介绍与所学知识相关的重大事件等,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有趣之处、有用之处,引发学生的兴趣。把化学理论与实践联系在一起,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从而使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各个环节都要谨记与生活实际联系,达到构建知识体系服务于生活的目的。
  (三)注意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运用“5E学习环”时不能片面地只重视学生最后得出的结论,也不能不理会结果只评价探究过程,要结合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发展情况综合评价,实现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结合,只有这样,评价才有效、全面,有说服力。要根据学生在各个环节的表现,例如,学生是否主动积极参与、学生在进行探究时运用的方法是否正确、学生是否自觉把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等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综合反思和互评,建立以发展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只有评价体系合理,才能依据它帮助学生找到不足之处并改正,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金泉.学习循环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应用的研究[J].物理教师,1994,(10):3-4.
  [2]吴霞玲.浅析“5E学习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化学教育,2012,(5):29.

金属钠与水反应实验改进(五)
人教版必修2《化学反应的限度》教学设计和反思

  摘 要:可逆反应和化学反应限度是高中生理解化学反应原理的重要基础。如何让学生建立可逆反应的概念?如何让学生准确理解化学平衡状态?解决这些问题是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借助于演示实验、数据分析、图像绘制等教学方式,利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认识可逆反应、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过程及其本质和标志进行了有效的教学尝试。

  关键词:可逆反应;化学反应限度;化学平衡状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本文所探讨的“化学反应的限度”属于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中的内容。该部分是新课改后首次在高一阶段学习的全新知识点。其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化学反应限度并初步建立平衡的思想,为《化学反应原理》选修模块中化学平衡的建立、化学平衡常数、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等相关内容进行知识储备。
  2.学情分析
  学生认知的发展:学生经过高一上学期的学习已经接触了部分可逆反应,并且已经初步具备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思路,为本节课的顺利学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学生认知的障碍:教材上没有呈现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这一微观过程的教学素材,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这使学生在建立平衡的观念上存在一定的难度。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知道可逆反应和化学反应限度;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本质和标志;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学生应理解可逆反应和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体会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和化学反应限度的存在;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分析、图像绘制等教学过程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相关知识,学生应加深对化学学科的理解;体会化学知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增加学习化学的热情。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可逆反应和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
  难点:如何理解可逆反应;如何理解化学反应限度和化学平衡状态的本质及标志。
  四、教学过程
  1.史话引课:利用科学史话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教师活动】介绍教材上的科学史话内容,指出高炉炼铁尾气中存在大量CO,而当时工程师并不能减少尾气中CO的含量,这成了炼铁技术中的谜题,引导学生阅读科学史话的后半部分,找出解决谜题的答案。
  【学生活动】阅读科学史话的后半部分,找到尾气中含有CO的原因是因为炼铁的反应是可逆反应,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反应物和生成物同时存在。
  【设计意图】通过科学史实吸引学生注意,设置悬念引起学生兴趣,通过学生阅读引出可逆反应。
  2.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可逆反应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1:介绍平衡球装置(如右图所示)。将平衡球的一端浸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实验前让学生猜测可能的颜色变化,实验中让学生观察现象,实验后让学生解释实验现象。
  【学生活动】猜想可能发生的变化,观察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加以解释,得出化学反应都具有可逆性的结论。
  【教师活动】设置问题1:是否所有的反应都具有可逆性,并让学生书写两个熟悉的反应: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和氯气与水的反应。
  【学生活动】(学生板演)2Na+2H2O=2NaOH+
  H2↑;Cl2+H2O=HCl+HClO
  【教师活动】设置问题2:将氢气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会有金属钠析出吗?(学生齐答“不会”)设置问题3:将盐酸和次氯酸混合会有氯气产生吗?(学生回答“不肯定”或“不知道”答案)演示实验2:盐酸和次氯酸的反应。(由于次氯酸不稳定,实验中用次氯酸钠和浓盐酸反应来现场制取次氯酸)开始实验:向锥形瓶中加入适量次氯酸钠溶液,再滴加适量浓盐酸,盖上瓶塞,半分钟后将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伸入锥形瓶中。
  【学生活动】描述实验现象并解释原因,得出并不是所有的反应都具有可逆性的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对演示实验观察和解释,直观感受到化学反应的可逆性、理解可逆反应和非可逆反应的区别,明确可逆反应的特点,为学习化学反应限度和化学平衡状态创造条件。
  3.分析数据,通过图像理解化学反应的限度
  【教师活动】设置问题4:既然一个可逆反应不能完全进行,那么在某一确定的条件下,反应能进行到什么程度呢?给出恒容容器中SO2和O2反应生成SO3在500℃、101kPa条件下各组分气体的浓度(mol/L)随时间变化的数据表格:
  要求学生在坐标纸上画出SO2、O2、SO3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并对图像加以说明。
  【学生活动】绘制各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右图所示)并对图像加以描述,体会可逆反应具有一定的限度。
  【设计意图】通过亲手绘制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学生感受到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并通过图像认识到浓度不再发生改变时即为该反应所达到的限度,加深了对化学反应限度的认识和理解。
  4.绘制图像:得出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
  【教师活动】设置问题5:当这个反应达到了限度之后,反应是否停止了呢?(学生有的回答“停止了”,有的回答“没有停止”)和学生一起回顾反应物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通过分步绘制正逆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引出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
  以SO2的消耗速率作为正反应速率,以SO2的生成速率作为逆反应速率,画出正逆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的图像。起始时刻,正反应速率最大,逆反应速率为0,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当到达某一时刻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设置问题6:此时时间继续延长,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跟随老师画出图像的前两步,通过讨论分析回答提出的问题,得出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后不会再发生变化的结论,进而得出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数据和绘制图像,避免平铺直叙,死抠概念,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逐步认识并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符合新课程理念中的“情感、过程、体验”等要素。
  5.理论分析: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本质和标志
  【教师活动】设置问题7:如何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实质:v正等于v逆呢?给出下面两种说法:(1)单位时间内,消耗1molSO2,同时生成1molSO2。(2)单位时间内,消耗1molO2,同时消耗2molSO3,让学生判断能否表示v正等于v逆。并让学生仿照例子表述正逆反应的速率相等。
  【学生活动】通过交流讨论判断老师所给出的示例能说明v正等于v逆,并用准确规范的语言表述正逆反应的速率相等。
  【教师活动】设置问题8:如何理解什么是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提示学生之前我们是用体系中各物质的浓度不变来描述达到化学平衡的标志,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哪些物理量来描述达到化学平衡的标志呢?
  【学生活动】通过交流讨论回答其他可以用来描述达到平衡的标志:(1)当SO2、O2、SO3的浓度不再改变时,它们的物质的量和质量分数也不再发生变化,所以,物质的量和质量分数保持不变也可以用来描述达到化学平衡状态。(2)在恒容容器中,该反应进行时气体的体积是减小的,所以当压强不再发生变化时可以表明该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学生对化学平衡状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并能从本质和标志两个维度理解化学平衡状态。
  6.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兴趣
  【教师活动】介绍生活中的有关化学反应限度的例子。龋齿的形成和人体血液中的酸碱平衡。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生活中的实例,学生感受到身边存在的化学反应限度和化学平衡,产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7.结合生产实际:体会化学反应原理的应用
  【教师活动】列出不同条件下,恒容容器中SO2和O2反应生成SO3的反应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数据:
  要求学生在两个坐标图中分别画出三组数据中SO2的浓度和SO3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并对图像加以分析。
  【学生活动】绘制图像后用展台展示并加以分析说明,进而认为外界条件的改变可以影响到化学平衡状态,也就是可以影响到化学反应的限度。
  【教师活动】设置问题9:究竟哪些因素可以影响化学平衡状态?又是怎样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呢?我们将在选修四中做进一步的研究。
  【设计意图】通过对不同条件下的数据分析和图像绘制,学生感受到化学平衡状态或化学反应的限度是可以改变的;联系生产实际设置问题既增加学生对后续知识学习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化学平衡的应用。
  8.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巩固本节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能力
  【课堂练习】略
  【课后作业】
  (1)请同学课后查找生活中常见的存在化学反应限度的实例,下堂课与大家分享。
  (2)如果你是一家硫酸厂的厂长,你会采取哪些手段来提高SO3的产量。
  五、教学反思
  第一,本节课属于概念原理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演示实验、数据分析、图形绘制和解析等环节让学生有体验与感受,而不是死抠书本上的概念文字,这些环节紧扣新课程理念中的“情感、过程、体验”等要素,也符合“建构”原理。
  第二,必修阶段对《化学反应限度》的要求较低,能知道可逆反应并且认识到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存在一定的限度即可,学生学习后常常会问“化学反应限度有什么用”之类的问题,本节课在介绍完基本理论之后,引入生活和生产中与化学反应限度相关的例子,学生不仅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也感受到了学习的收获。
  第三,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过程是抽象的、微观的,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为此教学过程中采用PPT制作了分步的、动态的速率――时间图像,利用动画形式展示给学生。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微观的过程宏观化,学生在反复不断地观察思考中建构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四,本节课需要改进之处是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教学素材可以用来当作学生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实验操作来感受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注意收集素材,弥补这一缺憾。
  (作者单位:长春吉大附中实验学校)

金属钠与水反应实验改进

http://m.zhuodaoren.com/fanwen339893/

推荐访问:金属钠与水反应视频 金属钠与水反应ppt

各类报告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新媒体在新形势下企业群众工作中 下一篇:拾荒者的社会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