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空间形态

2016-08-12 策划书 阅读:

广场空间形态(一)
城市空间形态

罗春生:《城市空间形态规划控制初探》

发布者:sdpdi 发布时间:2008-08-03 9:24:28 阅读:

3861次 双击自动滚屏

城市空间形态规划控制初探

( 佛山市顺德区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罗春生 )

【摘要】城市空间是人们居住、生活、工作、游憩、交通的载体。本文在分析城市空间形态与控规

控制体系的基础上,找出控规在城市空间形态控制的不足,探讨城市空间形态控制体系与方法,依托控规图则其法定特性进行空间形态定性定量控制。

【关键词】控规、空间形态控制、控制体系

1、引言【广场空间形态】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培育优质、和谐的城市空间是人们共同的期望,城市虽然有一个好的规划蓝图,但在具体的开发过程中,实施的效果却往往不尽人意。这其中固然有制度环境、规划管理、规划编制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而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是控制和培育优质城市空间的关键因素之一。笔者试图从城市空间形态与控规控制体系入手,在分析现有控规控制体系的基础上寻找出在城市空间形态控制方面的不足,进而探讨城市空间形态的规划控制体系与方法。

2、城市空间形态

“空间”的定义,源自于拉丁文的“spatium”,在日常三维场所的生活体验中、符合特定几何环境的一组元素或地点;两地点间的距离或特定边界间的虚体区域。我们这里讨论的空间是城市中的建筑物、构筑物、树木、室外分隔墙等垂直界面和地面、水面等水平界面的围合,由环境小品、使用者、使用元素等点缀而成的城市空间;或是由建筑物、构筑物树木、室外分隔墙等垂直实体控制和影响的城市空间。她是大自然中

分隔出来的较小的、具有一定限定度的,是人们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城市活动使用的空间。城市道路如何规划、建筑如何布局、城市景致组织等城市外观是城市给我们的第一感觉,这些印象及认知可以称之为城市空间形态。

3、控规控制要素与体系

控规是以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划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它强调规划设计、规划管理与开发建设的衔接,作为城乡规划管理的依据并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控规中首要内容就是建立控制体系,控制体系是影响控规控制功能发挥的最主要内部因素,包括控制内容和控制方法两个层面。控制内容是控规所控制的要素,它对控规功能作用的影响主要在功能作用发挥的广度上。控制方法是指实现规划意图选取的控制手段,它对控制性详细规划功能作用发挥的深度有决定性的影响。控规的控制内容和控制方法是控制体系中互为联系、互为影响的两个层面。

3.1控规控制要素

规划控制体系的内在构成要素是规划控制体系建立的基础。其内在构成都包括以下6个方面内容:土地使用、环境容量、建筑建造、城市设计引导、配套设施和行为控制。

(1)土地使用控制

土地使用控制是对建设用地的建设内容、位置、面积和边界范围等方面做出规定,其控制内容包括用地性质、土地使用兼容性、用地边界和用地面积等。

(2)环境容量控制

环境容量控制是为了保证良好的城市环境质量,对建设用地能够容纳的建设量和人口容量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定,其控制指标包括容积率、建筑密度、人口容量、绿地率、空地率、人口密度、人口容量等。

(3)建筑建造控制

建筑建造控制是为了满足生产、生活对环境的要求,对建设用地上的

建筑物布置和建筑物之间的群体关系做出必要的技术规定,其控制内容包括建筑高度、建筑间距、建筑后退、沿路建筑高度、相邻地段建筑规定等。

(4)城市设计引导

城市设计引导是为了创造和谐的城市环境,依照空间艺术处理和美学原则,从城市空间环境对建筑单体和建筑群体之间的空间关系提出综合设计要求和建议,乃至用具体的城市设计方案进行引导。

(5)配套设施控制

配套设施控制是生产、生活正常进行的保证,是对居住、商业、工业、仓储等用地上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出定量配置要求。

(6)行为活动控制【广场空间形态】

行为活动控制是从外部环境的要求出发,对建设项目就交通活动和环境保护两方面提出控制要求。

3.2 控规控制体系

【广场空间形态】

其中:用地性质、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绿地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是《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强制性内容,是控规编制中必须明确的内容。

3.3控规控制体系对城市空间控制的不足

(1)控规在技术层面上对城市空间形态控制方面不足

分析控规的控制指标体系可知,这些控制指标规定了具体地块的开发强度,但对城市空间很难界定。目前控规对建筑密度、容积率与建筑高度一般只规定上限,只要开发地块规划设计指标不高于控制指标就符合规划要求,而轻视了同一控制指标范围内可以组合成多种空间形态的事实。(如表1)

表1:相同容积率、不同建筑密度组合不同的空间类型

【广场空间形态】

(2)只注重实体建筑开发建设,忽视空间环境质量

现有的控规强制性指标内容中,大多数指标针对的是建设总量的开发控制,而对城市空间环境质量控制,仅有绿地率一项。城市空间需要控制的元素很多,除建筑形体之外,交通廊道、视觉廊道、景观廊道、轴线、节点等元素对城市空间环境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优秀的设计能够营造尺度宜人的空间环境,空间环境与建筑实体是骨与肉的关系,只有两方面相互配合,才能塑造出充满活力的城市空间形态。同一地块、同样的建筑、由于限定环境不同,会产生迥异的空间效果。(如表2)

表2:相同的建筑密度、由于限定环境不同,产生迥异的空间特征

(3)小结

我国目前控规的核心是土地开发建设“量”的控制,能够为土地资源的开发管理提供依据;而对土地开发空间环境缺少“质”的控制与引导,缺少对城市空间形态的控制与引导。城市设计可以作为对控规的补充和完善,弥补其在形态控制上的不足,但城市设计为非法定规划,其如何与控规进行衔接,如何把城市设计的定性研究转化成定量控制,如何在法定图则中体现值得我们思考。

4、城市空间形态控制体系

城市空间形态控制就是依据城市特性进行的空间界定,在分析现有控规编制的基础上,针对现有控规在城市空间形态控制的不足,以地块开发强度与空间形态控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思考,建立地块开发强度控制与地块空间形态控制相结合二级控制结构进行城市空间形态界定。

地块开发强度控制就是在法律法规的指导下,依据控规的技术要求,结合地块的实际情况与周边环境确定地块开发强度指标;地块空间形态控制就是在法律法规的指导下,依据地方城乡规划建设规定,结合地块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定性定量的控制与引导。

由于城市空间形态控制要素覆盖面广,但《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作为国家层面的编制办法,它的制定需要完备的理性,它适合所有的城市,但对具体指标不限制,所以城市应该依据当地的经济、文化、自然、生态等因素综合考量,指定切合城市实际的、可以引导城市空间朝良性发展的地方性城乡规划建设规定。

近年来,深圳市的法定图则、南平市的控规深化研究(在控规的基础上明确城市广场、廊道、景观轴线等空间元素)、城市绿线规划、城市蓝线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对城市空间的宏观控制及具体地块空间的微观控制进行了有益探索与尝试。虽然在城市空间塑造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同时面临规划编制不完善、执行不到位等问题。因此,制定科学的、权威的城乡规划建设规定以及该规定执行的一致性、连续性是编制规划、保障实施、进而培育优质城市空间的关键。

广场空间形态(二)
罗马公共广场空间形态塑造手法初探

罗马公共广场空间形态塑造手法初探

作者:吴寒冰

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2年第04期

【广场空间形态】

摘 要:空间的功能与形态是广场设计的两个重要标准,在当下城市广场设计中,两者常处于失衡状态。广场整体布局凌乱、功能单一、缺乏人性关怀、与周边建筑关系处理不当,成为现代城市广场设计通病。罗马公共广场,总体布局简单且适用多种目的,对建筑、空间以及天空关系处理手法独到,至今仍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魅力与光彩。因此,探究罗马公共广场空间形态塑造手法对现在城市广场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公共广场;功能;围合;支配

一.“广场”功能的演变

探究任何时期的城市广场形态,首先要了解“广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功能的演变。“广场”,最原始的形态是交谈场所,由乡村环境居民的聚会地演变而来。其雏形大致是村头巷尾、河堤谷场能够供人们进行休息、交流的场地。

罗马城是包括附近山区各个部落组成的联盟,罗马公共广场与现代层面上所理解的开放性空间不同,是“联盟”的物化表征,逐渐演变成完整、成熟的“管区”。公共广场从功能布局上不仅仅是一座城市的中心,更是罗马帝国政权的中心。罗马广场最初功能包括召开公民大会、庙宇、体育格斗等,其形式由单纯的开放性空间演变为围场形式。公元179年,加图设立集合粮食贸易大型中心集市,集市的正中央是屠宰房,店铺由此辐射状展开。维特鲁维亚时期,将国库、监狱、议会安排在广场周围。由此得知公共广场的性质与功能对其空间布局起到决定性作用。【广场空间形态】

二.罗马公共广场空间形态塑造

著名的理论学家保罗·朱克和西特就广场形态可能性进行分类,保罗·朱克将其分为封闭型、支配型、中心型、组群型、无定型五种。西特则将广场区分为:纵深型和宽阔型两类,认为广场性质由占支配地位的建筑决定。广场的重要特点在于它的围合性,“封闭型”“支配型”与“纵深型”“宽阔型”同属广场围合性质下的不同形式。

(一)围合型广场——安农齐阿广场

围合型广场的关键是对角部的处理,角部越开敞围合感越弱,边界建筑越密集,广场围合感越强烈。朱克认为“围合型广场天空高度理想尺度是该广场最高建筑的三至四倍。”[1]英格兰东南部艾塞克斯郡设计导则指出:建筑物“有效高度”与空间宽度之间的关系,是城市空间设计协调与否的评判标准。[2]

安农齐阿广场是一个小型的矩形空间(见图1),位于德尔·瑟韦长街轴线的终端,街道另一端是布鲁莱斯奇大穹顶。广场由三面凉廊围合,除凉廊以外的场地尺度约为60M*70M。若将凉廊纳入广场尺度,安农齐阿广场在尺度比例上则接近完美广场的比例关系。以东北与西南两个对称凉廊之间距离为宽,凉廊高度与之高宽比为1:3.3;以东南方向教堂为宽,凉廊高度与之高宽比为1:3.8,其整体比例关系在阿尔伯蒂所倡导的范围内。从广场平面构图上看,三面凉廊建筑极大的增加了广场的围合感。广场建筑立面要素柱与拱廊,连续构成优美动感的旋律围合广场,人们的视觉可以透过拱廊延伸至建筑墙面。巨大的费迪南德骑马雕像处于广场主轴线上,作为视觉中心统筹全局。两侧对称的喷泉形成次要轴线,强调次要轴线通往育婴医院的建筑入口。三个雕塑成三角形布局,营造了精确微妙的广场空间。

广场有三个开敞角部,分别处于广场西南角、教堂两侧。其中,东南侧角部与西特主张的广场设计原则相悖,出现两条交通路线。值得探究正是设计师对角部的细节处理。角部两侧建筑关系密切,布局紧凑,在两个角部设计拱廊不仅连接了两侧建筑、保证了凉廊视觉连贯性,并限定了公共广场的内部空间。

(二)支配型广场——纳沃纳广场

广场属于“纵深型”或者“宽阔型”取决于观察者站在起支配作用建筑物对面时的心理感受。西特对于广场的分类“纵深”“宽阔”皆都属于朱克笔下的“支配型”。支配型广场“是表现为一个个别建筑、或者一组建筑物的朝向指明了开敞空间的方向,并且与周围其他建筑物相互关联的特色。”[3]对于城市的长宽比例关系各时代的理论学家并未达成共识,阿尔伯蒂认为长宽比为2:1,西特主张3:1,并认为超过这个比例关系广场便会失去吸引力。

纳沃纳广场是一个挑战合理长宽比例关系的广场(见图2),其边界比例大约为1:5,其中喷泉对广场起到了精妙的支配作用。该场所性质最初作为图密善罗马运动场,纳沃纳广场墙面紧随着原有运动场边缘线修建,直至17世纪逐渐转变为完全的广场空间。研究纳沃纳广场平面图,值得注意的是伯尼尼对广场空间三个喷泉非同寻常的布局手法。阿涅塞教堂东北处的

广场空间形态(三)
建筑功能与空间形态

  摘要:从建筑设计的角度,简述自己设计的华士托老养护中心。通过对建筑的创作过程的描述和解析,阐述设计的思路,结合人文关怀的设计理念。为设计丰富合理的托老养护的建筑功能和多彩的室内外空间形态。

  关键词:托老养护;空间形态;形体的塑造。
  一、工程概述
  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特别是人口生育水平的迅速下降,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据有关统计数据及参考国际准则,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托老养护的设施完善也是政府重大民生。江阴市华士镇现有的敬老院无论是床位和相关的服务施舍都有已经严重使用不足。为此镇政府对原有的敬老院进行扩建和改造。设计要求新增200个床位和6个特护病房,以及配套的办公和生活设施。受甲方委托,我对江阴市华士镇托老养护中心进行方案和施工图设计。建筑现已竣工投入使用。华士镇托老养护中心基地占地25亩,总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基地南面为澄杨公路,北面是砂山。西面是已建的敬老院。交通便利,环境安静优雅。
  二、总体规划布局
  该项目基地位于华士镇澄杨公路北,北面砂山,东面为一条水泥路通往砂山,设计中把主入口设在东面。西面原敬老院入口为基地次人口。根据建筑的性质和场地条件。项目规划为三幢三层的托老养护宿舍和一幢二层食堂,南面为老年人活动场地和门球场地。宿舍之间用三层敞开式连廊连接。考虑到环境的因素和建筑的特性,方案设计的整体尊重城市的规划的地域的文脉,把建筑作为一个城市的节点来设计,融合在环境之中,为城市添彩也为了赋予建筑的生命力和延续性。
  三、建筑设计
  3.1合理的平面组合
  托老所的建筑功能相对简单。南面场地为门球场和老年人活动场地,主体为三幢三层单廊式宿舍。宿舍之间采用连廊连通。建筑群体相互连通,既方便相互联系和交往,也方便工作人员的陪护和管理。主入口处设有三层办公楼和二层生活设施楼。整个建筑群体上按照动静功能分区明确。既保证宿舍区的安静也能保证外部人员的方便进出。
  3.2丰富的室内外空间
  空间的功能包括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物质功能体现在空间的物理性能,如空间的面积、大小、形状、通行空间、消防安全空间等措施。同时还要考虑到采光、照明、通风、隔声、隔热等物理环境。空间的精神功能是建立在物质功能基础之上,在满足物质功能的同时,以人的文化、心理精神需求为出发点,从人的爱好、愿望、审美情趣、民族习俗、民族风格等方面入手,创造出适宜的建筑室内环境,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美的享受。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要求的室内外空间,与经济条件、设计师的艺术修养、人们的审美要求等许多因素密不可分。建筑是建立有序和丰富空间的载体。设计合理的功能和合适的空间是建筑设计的关键。本设计在满足功能使用的情况下,通过连廊的穿插和富有变化的建筑形体生成丰富的室内外空间。场地南面的活动场地开口明亮。入口处的广场与建筑围合的庭院相互渗透。多层连廊的运用让几幢宿舍连为一体,丰富了室内空间和老年人的交往空间。大进深的连廊与老年建筑相适应。多院落的空间布置,配置丰富的绿化布置,庭院的小路,凉亭为室外空间增添更多的趣味和看点。可谓是春有百花秋有月。丰富的室内外空间为创造更好的休息和休憩环境。
  3.3交通组织
  设计中根据老年人的建筑特点,在交通组织上做了充分的考虑。建筑因背靠山体入口处的车流量不大。建筑群体外围为一环形交通道路,群体内和入口广场均不考虑机动车通行。做到人车在入口处即分流。做到人车分离互不交叉干扰。确保老年人活动空间的安全和安静。
  3.4形体塑造
  建筑位于砂山脚下,可谓是闹市中一块幽静场所。简约的外立面设计,与建筑功能相统一。充分体现托老建筑自身的特征。整个建筑群体高低错落,平屋面和坡屋面的相互穿插,作为建筑设计的丰富的第五立面。桔红色的屋顶像一团花朵一样静静的绽放在美丽的砂山山脚下。
  建筑外立面上采用暖色面砖和白色涂料,表达出的是温暖和亲切的建筑表情。几种多色的框体让建筑更为生动活泼,给人以愉悦的视觉享受。入口广场的建筑形体的变化,让建筑群体产生动态的平衡,也丰富了建筑群体,同时也加强了建筑入口的认同感。
  四、建筑创作的理念和指导思想
  人类至今仍没放弃对田园生活的追求,特别是老年人,更向往宁静的生活,希望远离城市的喧嚣,回到接近自然的年代。于是,近郊之地就成了建造养老院的最佳选择。建筑设计应以人为本,考虑到老年人的建筑有以下几个特征:空间的私密性,渴望相互交往,环境的安全连续性,空间的可识别性等特点。设计中在组合群体时候充分考虑这些特点。结合现有的文脉,将建筑与自然和人文巧妙结合。
  在总体构思上,尽可能减少建筑占地,增加绿化用地,在建筑周围种植大量的树木,确保空气的高含氧量,同时。使老年人感觉到自己的小屋被绿色包围,同时又能在整体上限定空间范围,给老年人安全感。在建筑细节处理上,建筑内部墙体阳角部位,宜做成圆角或切角,且在名高度以下做与墙体粉刷齐平的护角。在功能上,辅楼包括了一些日常生活所需的空间,如设置一个小型的诊所可解决老人日常的保健问题食堂可为老年人提供可口的食物,每间虽设有卫生间,但从安全角度考虑只有淋浴此外,还有洗衣房、值班、公共小厨房等,以及综合游戏室、阅览室、棋牌室等不同的娱乐空间,可为老年人提供丰富多彩的娱乐选择空间的特色。宽阔走廊设计其实也是一个交往空间,增进相互老人间的情感
  宜老设施的应用根据老年人体能上的不足,在走廊、公共楼梯、电梯上和卫生间等考虑无障碍设计。同时设置一套健全的安全报警系统,可保障老人在发生紧急情况时能够及时得到救助例如在卫生间内和床头设置紧急呼叫按钮,厨房设置燃气泄漏报警装置,公寓内安装生活节奏异常的感应装置,这些信息可以直接送至管理室色彩的运用考虑到老年人的记忆和识别能力不足,外墙面以色彩和灯光照明强度来提高建筑识别性能和增加记忆提示。根据色彩心理学,采用暖色系、亮色系及暖灰色系的环境对于老年人启到缓解心理压力、身体、心理治疗有明显的帮助。房间内可根据不同身体机能情况,设置室内颜色。
  结束语:
  建筑的设计结束才算建筑存在的开始。在整个托老院设计过程中我们多次和甲方去很多的托老机构去咨询和了解。然后根据老年人的身体行为特点,合理的建筑规划和空间组织。还需要综合考虑运营管理等多方面因素,总结出可以较好的平衡各方面需求的设计策略,才能有效的保证项目的可落实性和今后良好的运营。
  参考文献:
  [1]吴�Z,吴晓萍. 既有大中城市社区老年服务中心的建设浅析[J]. 华中建筑. 2014(04)

广场空间形态

http://m.zhuodaoren.com/fanwen320945/

推荐访问:形态与空间造型 城市空间形态

策划书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变频器常见故障 下一篇:图书馆RFID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