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和谐社会

2016-11-27 民主生活 阅读:

中国梦,和谐社会(一)
浅谈中国梦与和谐社会建设

浅谈中国梦与和谐社会建设

2013-08-04 22:55:33| 分类: 默认分类|举报|字号 订阅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大提出实现中国梦的构想,并认为中国梦是人民的梦,每个人都能享有人生中出彩的机会。我认为:中国梦与实现小康生活、建设和谐社会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同时,我认为:建设和谐社会不应该是个虚幻的概念。尤其是当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到一定程度我国社会各阶层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民主权利博弈加剧,社会矛盾突出,既得利益集团有可能阻碍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的时候建设和谐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即将进入改革的深水区。过去,我国的改革被人们形容为摸着石头过河。在过去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没有现存的改革开放经验的情况下大胆试错摸索前进是非常必要的。但现在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三十多年的情况下,还像过去那样漫无目的地试错,来回翻烧饼就会瞎折腾。我认为:我国目前进行的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紧紧抓住两条主线:一条是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一条是必须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也就是说我们的改革应该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正能量。离了这两条主线就会来回折腾,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发展滞后,社会矛盾不断加剧。比如: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本来面目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实现政企分开,减少人浮于事及庞大的公务员群体所带来的严重的财政负担。但实际情况是: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博弈,使得条条框框更多、行政审批更繁杂,各部门都不想轻易放弃手中权力吃一块唐僧肉。另一方面,吃公共财政饭的人员也更多,政企更加难以分开。又比如:我国推行的一系列涉及医疗、教育、住房等公共服务方面的改革,一系列涉及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改革,一系列涉及公民权利维护与政府行政执法实施方面的改革。由于偏离了这两条主线从而导致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某些地方政府滥用公权与民争利,三公消费节节攀升,公民权利屡被践踏,民怨不断,社会群发性突发事件屡有发生。

我们讲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是因为如果我们偏离了这条主线也会导致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比如:过去,我国在农村推行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核心的经济改革,在极大地推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从而推动我国我国经济持续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农村的发展却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留守儿童,农村空巢老人,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土地荒芜,农村水利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等等方面的问题都日益严重。然而,同时在坚持以集体经济共同发展的华西村却并没有出现这些问题。相反在农田联片集约化经营,新农村建设,农民共同致富等方面有得天独厚【中国梦,和谐社会】

的优势。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我们所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否则,就会走弯路。

建设和谐社会是我国历代受传统儒教文化影响的政治家所追求的治国理念之一,我党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治国理念是我党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和谐社会简单地理解就是:人人有口饭吃,人人都有平等说话的权利。而更深一层的内涵就是:各阶层社会矛盾相对平和,社会各成员之间平等互助、利益共享,经济与社会均衡发展,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干群关系融洽等等。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三十多年的改革也产生了一系列发展中的问题。比如: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各行业之间、各部门之间、各企业内部职工之间利益博弈加剧,某些行业、某些部门由于受某些特殊的改革措施的扶植不断扩大利益博弈的优势而形成垄断行业,某些企业高管在企业管理、企业改制等改革措施中独断专行、罔顾职工的民主权利,通过压低职工的收入分配、以谋取个人或少数人私利的最大化。许多当初貌似合理的改革措施而推出的红头文件,由于过分强调经济效率而忽视社会公平,成了某些行业、某些部门、某些企业高管固化其利益的护身符,相反,某些改革措施也成了某些企业职工、某些特定公民群体利益受损、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弹簧。由于无法体现机会平等,权力平等和利益共享,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冲突。

所有这些发展中的问题,我们都必须加以重视,并必须要有拨乱反正的勇气。过去,我们摸着石头过河,难免会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出现偏差。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认识事物发展规律,并通过否定之否定提升这种认识过程,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原理。过去,安徽夙阳小岗村十八户农民坚决要求分田到户又坚决要求实现农田集约经营就反映了这种认识论的发展规律。同时,我认为:所有在改革和发展中一系列认识方面的问题都应该像这十八户农民一样有拨乱反正的勇气。

【中国梦,和谐社会】

但是,这种否定不是为了否定而否定,而是在充分认识事物发展规律基础上的否定。否则,改革就会成了来回翻烧饼,今天东一鎯头,明天西一鎯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作为国家层面的改革目标,必须要有顶层设计。在这种顶层设计中只有紧紧抓住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以及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这两条主线,只有这样打破各种利益篱笆,稳步推进各项改革。否则,我们的改革将会受到利益集团的阻碍而停滞不前。

不可否认任何改革方案,都将涉及到利益受益群体和利益受损群体。在改革中抓住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这条主线,通过拨乱反正调整好各种利益群体的利益和权利格局。使这些改革方案真正体现机会平等,权力平等和利益共享;使这些改革方案真正惠及最广大的社会群体的利益,而不是只惠及某些小集团以及某些个人的利益。同时,也使那些少数在改革中由于体操和和制度的门槛而使其利益

严重受损的群体能得到公平的对待和合理补偿。在改革中调整好各种利益群体的利益和权利格局是需要我们有拨乱反正的勇气的。要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可采用“分”、“消” “散”、“泻”、“补”等五种方法进行调整。所谓“分”就是调整收入分配的改革和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及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使全体公民都能共同享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在国家治理和政策法规制定上要打破唯“精英论”使社会各阶层都能充分行使其民主权利和政治权力,使社会各阶层特别是底层民众在涉及其自身利益的问题上有平等发言的机会。所谓“消”,首先就是消除贫困,消除两极分化。其次是,消除某些公务员群体中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工作中专横跋扈,严重脱离群众,甚至贪污腐化、以权谋私等习气。再次是,消除那些不能体现机会平等、权利平等和成果共享的政策和体制篱笆。比如:在许多事业单位和国企中普遍存在着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现象。某些单位和部门的人事制度改革使某些人成为利益受益者,某些人长期成为利益受害者。如:几十年的农村“代课老师”工资极低且无社会保障、企业中几十年的“临时工” 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数千万城市农民工每天在全国各个城市辛勤工作,并向城市交纳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险,却无法享受城市的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及子女就读。许多城市农民工劳动工作环境极差,却不能享受国家的劳动保护和带薪休假的权力。又比如: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上强调工人不得转干,逢进必考。干得好不如考得好,考得好不如生得好。在强调干部年轻化时,有些单位又大搞造官运动。某些人一年数升,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员晋升的人事考核制度,全凭长官意志决定决定。在这和氛围影响下,某些人官员一门心思搞形象工程,钻研晋升之道,工作中官僚主义严重,工作方法严重脱离群众。由于有些人实现其人生个人如此容易,有些人实现其人生个人如此艰辛,导致整个社会充满着既尊官尊富又仇官仇富的矛盾心态。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不能只强调某些个人、某些群体的利益,我们应该消除那些有失公正的政策和体制篱笆,还公平正义于社会。所谓“散”就是要使富裕群体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将富人的部分个人财富通过征收高额个人所得税和遗产继承税反哺于社会,并积极引导富人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树立正确的个人财富观,这是许多西方国家通行做法。中国传统观念讲究子承父业,荫及子孙,要使中国富人能像许多西方国家的富人一样反哺于社会既需要相应法律、法规制约,还必须通过一些舆论导向使富人们树立正确的个人财富观。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社会保障机制并未完全建立起来的国家显得尤为重要。所谓“泻”,就是要泻掉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邪火”、泻掉那些受到不公正对待的人士心中的怒火。一套制度完善的公民民主权力保障制度,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是十分重要。过去,许多上访人士“被精神病”暴露出我们某些领导干部群众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我党提倡执政为民的治国理念,群众工作做不好如何能够体现这种治国理念,群众工作做不好只会引发更大的群体性突发事件,给共产党脸上摸黑。所以,应该将做好群众工作作为干部工作能力考核的指标之一,各级领导干部应该重新学习毛泽东主席“从群众来到群众去”领导方法,充分依靠群众,充分发动群众解决我

【中国梦,和谐社会】

们在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化解矛盾和冲突,而不是坐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提出一些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改革方案。各级政府应该由主要负责领导同志轮流开展接待群众的活动,集思广益、广纳群言,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对接待那些上访人士,应由纪检和人大代表全程参与,并限期约谈当事责任双方(包括当事责任领导),相关当事双方不得推诿缺席,使相关当事双方有平等的讲道理、摆事实的机会。这样一方面可及时化解双方矛盾和冲突,一方面能及时了解下属的作风和工作方式,发现某些领导干部有贪赃枉法、徇私舞弊的行为能及时查处。同时,通过当面约谈可以保护某些作风正派的领导干部免受污陷。所谓“补”就是完善我们一些制度缺失。首先要完善干部管理制度的缺失,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某些领导干部以权谋私,权大于法,无法无天,就是因为他们手中有不受制约的权力。其次是要完善保护公民民主权利,特别是职工民主权利的制度。保护公民的民主权利,特别是职工的民主权利是能否建设好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之一,那些带血GDP也许能成为某些官员往上爬的所谓政绩,但无法给职工带来幸福和快乐。看看那些因无法忍受严酷管理制度和超长时间加班而跳楼职工,我们不禁要问某些人:难道GDP真的比人的生命还重要吗?答案显然是否定。失去了和谐社会这个根基,经济再怎么发展也不会使国人有幸福感,更谈不上有所谓“中国梦”,只有仇官仇富的社会生态屡屡萌生。

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特别是涉及到各社会阶层利益调整的改革措施不可能一措而蹴,受各种利益受益群体的制约必定困难重重。但如果我们在改革中能始终坚持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这一主线,就能在困难中负重前行,在改革中实现全体中国人民心中的“中国梦”。否则,如果偏离了这一主线,任何改革都难获得人民长久的支持而功亏一

篑。 湖南农业大学 廖兴华

中国梦,和谐社会(二)
和谐社会成就中国梦

和谐社会成就中国梦【中国梦,和谐社会】

当前,中国梦已成为社会热议话题,人们正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凝心聚力。而同时,改革中的深层次矛盾接连呈现,一些不和谐不稳定因素也在增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胡锦涛同志《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书,为实现中国梦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

中国梦的内涵和外延十分确切、简明,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的展览时所精辟阐释的: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其本质是人民的企盼和诉求。中国有13亿人口,个人愿望可能千差万别,但一个共同愿望,概括起来,就是希望社会和谐、发展、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讲,实现中国梦,就是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苦难的中国人民,历经沧桑,人们对社会的动荡、分裂所带来的苦难感同身受。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又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中国民众深知和谐社会的可贵。构建和谐社会,是人们的共同理想和愿望,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促进社会和谐,是实现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人们共同企盼的目标和结果。

俗语说,“安居乐业”,安居才能乐业。人类社会发展史证明,一个相对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提高进步,经济繁荣发达,文化欣欣向荣、百花争艳,科学发明科技创新必不可或缺的社会条件。实现中国梦不能没有这样的一个条件和环境。努力打造一个相对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既是落实构建和谐社会的切实步骤,也是为实现中国梦所作的有效努力。因此,实现中国梦,必须认真贯彻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从努力打造一个相对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入手,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激发人们为努力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热情。没有社会的相对和谐、稳定,一切都是空想,实现中国梦就无从谈起。 共筑中国梦,需要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需要民生的持续改善,这是复兴之本、梦想之基。社会的稳定、和谐,说到底是看绝大多数民众生活的状况如何,看最大多数群众能否依靠诚实的劳动,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这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和标志,是我们执政为民的起点和归宿。习近平同志指出,“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

【中国梦,和谐社会】

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同胡锦涛同志关于和谐社会的论述,阐明了实现中国梦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凸显出民生工作和社会管理的极其重要的作用。群众工作无小事,我们关注民生问题,也必须从切实做好民生的“小事”、实事入手,让人们生活得有尊严,能够靠自己的诚实劳动而生活得愉快和幸福。

任何社会都存在形形色色的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要义在于及时发现矛盾、正确处理矛盾,使矛盾妥善解决而不至于激化成为社会危机。习近平同志的有关论述,高度概括了新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内容和特点,提出了解决矛盾的具体举措,与胡锦涛同志著作中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五个方面的重大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等重要论著的思想一脉相承,为我们处理新时期社会矛盾指明了方向。妥善地解决这些矛盾,是保持社会相对和谐、稳定的前提和根本。当下,特别要积极关切社会热点难点,妥善回应各种诉求愿望,务实解决人民群众实际问题,切实加强舆论引导,极力排除各种杂音、噪音的干扰。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共产党人要懂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把我们党建设好的道理,懂得“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的道理,以端正党风政风的实际行动促进社会和谐,在促进社会和谐中带领人民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特别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这个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原则,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社会和谐的最高价值理念;和谐社会就是众人共建、众人共享的理想社会状态。重点围绕人的发展、为人民服务、人文精神和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这四个关于“人”的问题,谈了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些认识和体会。切实把人的全面发展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之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落脚点,塑造有利于社会和谐的人文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支撑点,处理好各种人民内部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点。

中国梦,和谐社会(三)
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龙源期刊网 .cn

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和谐社会】

作者:曹允节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年第05期

摘要:《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密不可分。本文对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简要的阐释,对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支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基础。

关键词:中国梦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构筑了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目标和共同理想,称之为中国梦。中国梦具有丰富的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相连。本文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支撑和精神动力。

1 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国家、社会和个人的价值准则和精神追求。习近平主席明确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要实现人民的幸福、民族的振兴和国家富强[1]。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对中国梦的内涵进行了解释,将中国梦与其他的梦想区分开来。因此可以说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①中国梦的国家层面可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层面价值目标中找到相应的阐述,那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的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改写了中华民族的命运,谱写了中华民族新的篇章。中国共产党人承担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带领中国人民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可以说,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诉求正是中华民族的发展目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全面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为中国梦奠定物质基础;积极推动依法治国,在党的领导下开创新的政治文明,实现更高层次的民主,为中国梦奠定政治基础;大力发展科教文卫事业,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打造文明社会、和谐社会,为中国梦奠定精神文化基础;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建立健

中国梦,和谐社会(四)
论构建和谐社会与中国梦

  [提要] 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就必须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建立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公平合理地分担改革与发展的成本,使社会在合作与信任、各尽所能、充满创造活力、有效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中,实现稳定有序、和谐协调的发展。

  关键词:构建和谐社会;经济发展;协调关系;统筹兼顾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8月6日
  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就必须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求建立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物质财富的积累作为工作的中心,同时,又注意将全社会创造财富的过程纳入发展的轨道中来考虑,让发展的成果能够惠及全体人民。
  (一)和谐社会是能够创造极为丰富的有机财富的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离开人的需要,为了发展而发展,甚至为了不切实际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而做出的一切努力,都是背道而驰的。
  和谐社会财富的有机性有多种表现:一是社会财富构成要素的有机性。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和谐社会的财富不仅在构成要素之间是多元统一的,既表现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要素有机结构的协调统一,更表现为财富最终形态的协调统一,它能够满足人的物质、精神以及人的主体意识所需要的;二是表现为财富创造过程的有机性。在人类改造自然过程中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物质文明建设中,和谐社会要求人们在开发利用自然中,人们能更文明、更科学、更富有远见地对待自然,而不是短视地、粗暴地、盲目地将自然视作人可以任意掠夺的对象,人们只有自觉的实现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创造出符合人生存与价值的有机财富,才可能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创造财富过程中,始终把握住满足人们需要的这一目的;三是表现为人们财富支配方式的有机性。社会有机财富的极大丰富不仅与创造财富的过程及财富最终形态相关,同时也与人们支配财富的方式有关。它体现了财富分配制度的巨大改善,正是在财富的转移过程中,财富的有机性最终得以表现出来。在和谐社会里,财富在国家合理的财政政策的支配下,能够顺利地在全社会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和谐地变换形态,这是有机财富的一个显著特点。因而,它的目的是双重的,它具有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多向转移性,而不仅仅是少数人财富的原始积累的工具。
  (二)和谐社会是不同利益群体能够合理分摊改革与发展成本的社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社会各项制度的改革,其目的是创造更富于人性、更适合于人类居住与生存的人文社会环境。目前,我们所力求“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政策取向,归根到底是重建统筹即坚持“五个统筹”。
  首先,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它的核心是要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合理地解决城乡发展的社会成本的分摊。在我国长达半个世纪的城乡政策中,作为区域的广大乡村,与作为产业的农业以及作为居民身份的农民,始终扮演着为我国城市兴旺发展单向作贡献的角色,广大不发达地区的农村、农民始终游离在文明发展的轨道之外,农民并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国民待遇,这既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更受人们习惯思想观念的束缚,他们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等方面,过多地分担了改革与发展的成本,这是制约“三农”问题的关键。因而,统筹城乡发展,充分发挥城市文明在现代化建设中的辐射作用,加快我国居民户籍制度改革,让人们更自由地选择生活工作的居住地,这是符合世界进步潮流并解决城乡差别的大政策,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
  其次,统筹区域同样是校正区域之间发展成本的整合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由于利益比较机制的作用,顺利地吸纳了中西部落后地区大量廉价的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中西部地区为东部地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然,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取向,在我国的改革开放中有着重大的进步意义,它通过非均衡发展的示范效应,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提供了良好的带动作用,也为中西部地区的改革发展培养了适合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各类管理人才,为今天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中部地区发展的大崛起,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作用。因而,统筹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通过东西互动、尤其是东部对中西部的智力、技术的反哺,减少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各种不必要的代价,是保证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所必需的。
  再次,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本质上是协调社会经济不同部门之间所承担的发展成本,是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人除了实实在在的物质需要以外,他还有自身的诉求,有满足其精神需要的文化诉求,有进一步提升自身各种素质的要求,尤其是无论人的物质生活被提得多高,始终也无法代替他精神上对社会公平的诉求。因而,在加大经济发展的投入同时,我们必须考虑民主政治、科教文化、卫生事业的齐头并进,加大社会发展方面的投入,建构完善各种应对公共危机的应急机制,形成调节各种利益冲突的缓冲机制,以及表达各个利益群体愿望的政治协调机制,提高人民的物质与精神生活质量,让人民心和气顺,生活殷实。
  第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除了当代人可能面临的环境困境外,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大国,人均资源有限,统筹人与自然的发展,实质是在代际之间合理地分摊社会发展的成本。我们坚持协调、持续的发展观,就必须把当代的发展可能造就下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生存环境的因素考虑在内,就必须摒弃大量消耗资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
  最后,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始终不渝地坚持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统一,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由之路,也是全球化背景下所有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道路。要统筹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我国一方面要积极使经济运行适应国际市场的普遍规则,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国际市场规则的制定,使之与经济完全、发展利益相一致。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理顺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让创造财富的企业公平负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
  (三)和谐社会是以信任与合作为基础的社会。从社会结构要素的协调到利益群体关系的协调,都少不了合作与信任。合作与信任是和谐社会的灵魂。
  信任作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既有待于个体道德水平的提高,更有待于社会对信任制度安排的关注。信任一般来说是个体基于对他者行为的反应。在社会生活中,往往是一项政策的效应、一个轻率的行为、或一个不负责的承诺,都可能摧毁人们多年间形成的信任关系。在当代社会,政府与个人之间,消费者与厂商之间,人与人之间,由于信任的匮乏,极大地阻碍了大多数民众对发展的参与,助长了国民无责任化倾向,破坏了民族的凝聚力、认同感,对社会发展产生了致命的危害。因而,加大对信任的制度安排,包括对契约的强制履行,对组织机构或个人信任档案的建立,让诚实信用的民法通则,落实到人们的言行举止之中,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信任不仅仅是指向他者的义务,更应该成为所有人共同的义务。在一个和谐社会里,信任与合作使我们更容易认识到:我们生活在不是每个人相互为敌的共同体里,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各个不同群体的利益都应该受到尊重,否则,个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就会受到不可预见的损害。
  总之,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全社会创造极为丰富的有机财富,突出人自身发展的地位,让全体人民共享社会进步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成果,公平合理地分担改革与发展的成本,使社会在合作与信任、各尽所能、充满创造活力、有效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中,实现稳定有序、和谐协调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海英.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J].价值工程,2011.
  [2]陆剑杰.论“构建和谐社会”之道[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中国梦,和谐社会

http://m.zhuodaoren.com/dangzheng544973/

推荐访问:中国梦与建设和谐社会 中国梦与构建和谐社会

民主生活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3d打印医疗问题 下一篇:三思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