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简笔画

2018-07-10 作文 阅读:

鲁迅简笔画篇(1):初三作文600字:话说千古风流人物


初中作文网权威发布初三作文600字:话说千古风流人物,更多初三作文600字相关信息请访问初中作文网。
小时候,曾学过很长时间的简笔画,画过的物品各式各样,头像只画过两个:一个是大眼睛的小姑娘,另一个是嘴上有着“一”字胡的瘦削的中年人。  那时候并不知道这个中年人的侧面像画的是鲁迅,只知道他的胡子很像一个隶书的“一”,如果把“一”字画得直一些,圆满一些.老师就会用红笔在下边批一个挺高的分数。于是便整天练着画中年人的胡子,精雕细刻地描画着一个个“一”。  后来读了《一面》,就在每次画画的时候,将中年人的嘴角画得翘起来,很夸张的样子。因为我猜他是喜欢孩子的,会对我笑。每每有人看了这样的画,都不相信画的是鲁迅,信了的就怪怪地看着我,然后一言不发地走掉。“他经常骂人的,很严肃。”另一些人笑嘻嘻地说,纠正我的错误。于是我就抱起画册,一言不发地走掉。  至今没有成功地画出鲁迅的样子。面部线条的逼真被直直的胡子和夸张的嘴角掩盖了。感觉到鲁迅的锐利和其背后的悲悯,我却只能用有些造作的胡子和虚伪的嘴角来表达,笨拙地希望别人能理解他,说不上崇拜,而是一种升华了的尊敬。因为记得一句话:“没有见到过星空的民族不会想到要探索宇宙。”所以一直固执地认为鲁迅是他那个时代少数仰望过星空的人之一,因为比别人看得更高更远,才有别人体会不到的深刻和悲凉。总觉得他对待祖国如同对待自己一个走上歧路的至亲,即使狠狠地鞭笞对方,仍然饱含着深沉的爱。或者,正因为有爱,所以才有尖锐的目光和评判吧。  很多文人“活着”,靠着鲁迅死后人们转托在他们身上的尊敬,这股力量如此之大,以至于可以养活这许许多多的“文人”。鲁迅的嘴角依然微微地上扬,“一”字胡仍旧直直的,夸张地微笑,夸张地严肃,用瘦削的手点一枝烟,用锐利的目光看着这个世界,“笑到咳嗽”,笑人们的愚蠢和冷漠,躲在严肃的外表后面,慈爱地笑,表达着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怜爱。

鲁迅简笔画篇(2):《故乡》


中考网权威发布《故乡》,更多《故乡》相关信息请访问中考网。
教学目的 1 学习本文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2 学习在前后对照中展示人物性格变化,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3 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是造成农村和乡镇经济衰败、农民破产、人民生活艰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级观念酿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这种痛苦和悲哀。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教学难点 认识造成农村经济衰败和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根源。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二、体裁 小说 三、背景 1、请问鲁迅的故乡在哪?浙江绍兴。2、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是他对故乡的什么情感?留恋、喜爱、思念之情。3、对鲁迅的故乡你了解多少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给了我们一些关于鲁迅故乡的信息,从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到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屋,可以看出鲁迅的故乡如何?不仅景美,而且人淳朴、善良、友好。4、在这一篇《故乡》中,作者抒发的是这种留恋、喜爱、思念之情吗?为什么?不是,因为故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很糟糕。5、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应不断发展变化进步,可为什么故乡会越变越糟了呢?联系课文背景思考。时代背景:1911年,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境况日益恶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作者赴绍兴老家接母亲回北京,在那里耳闻目睹了离别多年的家乡破败的景象,农民生活陷入困境、人际关系冷漠、隔阂,于是以回乡见闻为题材,写下了这篇《故乡》。注:课文中的“我”是不是鲁迅呢?当然不是,小说中的人物是虚构的。文艺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四、生字词(略)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结构 1、回故乡(1——5) 少年闰土 2、在故乡(6——77) 杨二嫂 3、离故乡(78——结尾) 中年闰土 七、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导入:把握全文感情基调 1.看提示,请问本文线索?“我”的见闻和感受。2.那么贯穿全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悲哀 3.千里迢迢地赶到二十年不见的故乡,不是激动、兴奋,而是悲哀,为什么?故乡发生了变化。4.那么故乡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才使“我”一踏上故土,就惊呼“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下面我们就通过“我”的见闻来具体分析故乡的变化,从而体会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悲哀情绪。二、变化 (一)景 1. 当“我”踏上故土时,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萧索的荒村 2. 这幅“萧索的荒村”图让我感到悲哀,因为“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那么“我”记忆中的故乡又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呢?神异的图画(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对少年朋友的敬佩思念)小结:

鲁迅简笔画篇(3):高三议论文700字:感受鲁迅


高中作文网权威发布高三议论文700字:感受鲁迅,更多高三议论文700字相关信息请访问高中作文网。
小时候,曾学过很长时间的简笔画,画过的物品各式各样,头像只画过两个:一个是大眼睛的小姑娘,另一个是嘴上有着“一”字胡的瘦削的中年人。那时候并不知道这个中年人的侧面像画的是鲁迅,只知道他的胡子很像一个隶书的“一”,如果把“一”字画得直一些,圆满一些.老师就会用红笔在下边批一个挺高的分数。于是便整天练着画中年人的胡子,精雕细刻地描画着一个个“一”。后来读了《一面》,就在每次画画的时候,将中年人的嘴角画得翘起来,很夸张的样子。因为我猜他是喜欢孩子的,会对我笑。每每有人看了这样的画,都不相信画的是鲁迅,信了的就怪怪地看着我,然后一言不发地走掉。“他经常骂人的,很严肃。”另一些人笑嘻嘻地说,纠正我的错误。于是我就抱起画册,一言不发地走掉。至今没有成功地画出鲁迅的样子。面部线条的逼真被直直的胡子和夸张的嘴角掩盖了。感觉到鲁迅的锐利和其背后的悲悯,我却只能用有些造作的胡子和虚伪的嘴角来表达,笨拙地希望别人能理解他,说不上崇拜,而是一种升华了的尊敬。因为记得一句话:“没有见到过星空的民族不会想到要探索宇宙。”所以一直固执地认为鲁迅是他那个时代少数仰望过星空的人之一,因为比别人看得更高更远,才有别人体会不到的深刻和悲凉。总觉得他对待祖国如同对待自己一个走上歧路的至亲,即使狠狠地鞭笞对方,仍然饱含着深沉的爱。或者,正因为有爱,所以才有尖锐的目光和评判吧。很多文人“活着”,靠着鲁迅死后人们转托在他们身上的尊敬,这股力量如此之大,以至于可以养活这许许多多的“文人”。鲁迅的嘴角依然微微地上扬,“一”字胡仍旧直直的,夸张地微笑,夸张地严肃,用瘦削的手点一枝烟,用锐利的目光看着这个世界,“笑到咳嗽”,笑人们的愚蠢和冷漠,躲在严肃的外表后面,慈爱地笑,表达着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怜爱。

鲁迅简笔画

http://m.zhuodaoren.com/yuwen787969/

推荐访问:鲁迅头像简笔画

作文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微笑面对每一天 下一篇:秋天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