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文徵明的文章

2016-08-24 作文 阅读:

写文徵明的文章(一)
文徵明的社会角色

【写文徵明的文章】   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在《皆大欢喜》中写道:“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是演员,他们各有自己的进口与出口,一个人在一生中扮演许多角色。”人生如戏莫若如是。人一生所处的社会关系及其行为模式决定了这个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

  所谓社会角色,原是社会心理学的范畴,指个人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根据角色所占据的社会地位的取得是否经过角色扮演者主观的努力,可分为先赋角色(Ascriptive Role)和自致角色(Achieving Role)两种。实际上,处于一定社会地位上的个体通常不只是扮演一种角色,而是同时要扮演好几种角色,这种集中于某一个人身上的众多角色就称为“角色丛”。
  “衡山仰止——吴门画派之文徵明特展”的主人公,从社会角色分析,在他那个历史时期似乎是一个全能型人才,这是世人所公认的。文徵明80岁和90岁大寿时,都曾有人为之做文。其中,陆粲的《翰林文先生八十寿序》赞扬了文徵明高尚的道德、博闻及出众的文采,而皇甫汸的《代郡守寿文太史九十序》则言及文徵明的宦途及编撰“国史”的经历,并赞颂其诸多方面的贡献。至于书画成就,在文徵明50岁时就已经有人开始关注。韩昂在大约成书于1519年的《图绘宝鉴续编》中这样说道:“(文徵明)写竹得夏昶之妙,山水出沈石田之右,兼总诸家之长,名闻天下。所作片纸只字,人多爱重之。”对于长寿的文徵明而言,50岁即已“所作片纸只字,人多爱重之”,实不寻常。
  文徵明逝世不久,其“小朋友”何良俊所著的《四友斋丛说》,分别在杂纪、文、诗、书、画、正俗等多个章节提到了这位衡山先生。文中说:“衡山之文,法度森严,言词典则,乃近代名作也。”诗中说:“衡山尝对余言,我少年学诗,从陆放翁入门,故格调卑弱,不若诸君皆唐声也。此衡山自谦耳。每见先生题咏,妥帖稳顺,作诗者孰能及之。”说其隶书:“至衡山先生出,遂迥出诸人之上矣。”谈其画又道:“衡山本利家,观其学赵集贤设色与李唐山水小幅皆臻妙。盖利而未尝不行者也。”这是首次从局外人(除去黄佐应文氏后人之托所做《将仕佐郎翰林院待诏衡山文公墓志》以及文徵明子文嘉所作的《先君行略》)的角度对文徵明诗、文、书、画以及德行等多方面进行了肯定。
  而稍后出生,同样被认为是苏州文坛领袖、大史学家的王世贞则以一篇《文先生传》全面综述了文徵明的一生,成为后人研究及评定文徵明文化成就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料。王氏开篇短短数言就已为我们描绘了文徵明在世人心目中的形象:“夫余自燥发时,则知吾吴中有文先生,今夫文先生者即无论田唆妇孺裔夷,至文先生啧啧不离口。”
  不仅如此,王世贞在这篇《文先生传》结尾处还写道:“王世贞曰:吴中人于诗述徐祯卿,书述祝允明,画则唐寅伯虎。彼自以专技精诣哉,则皆文先生友也,而皆用前死,故不能当文先生。人不可无年,信乎文先生盖兼之也。先生晚而吴中人以朱恭靖公希周并称。夫朱公者,恂恂不见长人也,何以得比称先生哉?亦可思矣!”
  以至于在那个崇文的年代,苏城小镇上的男女老少也许会不禁感叹一句,“生子当如文衡山”吧。
  看来,文徵明在当时及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世人心中,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大多是成功并值得肯定的。试想,如果当年衡山先生有如此雅趣,于停云馆或友人王献臣的拙政园举办个展,必定轰动苏城,大家倾城而出,携友相看也未可知。
  同样,五百四十多年后,当直面文徵明所留下的作品与文献,以及翻看他的同辈或后辈关于他的传记资料时发现,我们不能仅仅以“文人画家”四个字来概括他的一生。在那个历史时期,他自觉或不自觉地扮演了很多的社会角色,比如文人、画家、书法家、鉴藏家、老师甚至政客等自致角色,当然还有学生、儿子以及丈夫、父亲等先赋角色。这些社会角色所组成的角色丛,令这个人物如此的精彩迷离。
  我们还是应该再次正式地介绍一下本文的主人公。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字徵明,42岁后以字行,更字徵仲,苏州府长洲县人。因先世为衡山县人,故号衡山。斋号有停云馆、悟言室、玉兰堂等,故又号停云。因曾任翰林院待诏,后人又称其为“文待诏”,也有人称其为“文太史”。后因其子文彭之故,敕赠修职郎南京国子监博士。私谥“贞献先生”。文徵明德才兼备,诗、文、书、画俱工,博学多能,领袖群彦。诗文方面,他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书画方面,他又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可以说,文徵明是明中期吴中诗文书画领域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
  当然,文徵明并非从一开始就是“文先生”“衡山先生”亦或“文太史”。期间,也经过了一番历练。五百四十多年后,因为“衡山仰止——吴门画派之文徵明特展”,我们首先面对的是文徵明留下的不同时期的书画作品与历史文献。通过这些原始资料,我们才得以知道,文徵明在成为“文先生”之前,为这些如此众多成功的社会角色而付出的努力:
  作为一名府学生,文徵明恰巧出生在“荫官制”受限的年代,成为第一批必须投身科考,否则便得耗资捐官的仕宦后代。他是如何在八股取士的夹缝中寻求一次又一次的生机,最终十次乡试,无一告售……
  作为京城一名待诏,文徵明参与《武宗实录》的编修,当面对各种乏味的应制文书,辛苦的早朝当值,以及耳闻目击廷杖之酷毒、权臣之险恶和必须在忠孝间作出选择的“大礼议”事件时,他是如何进退维谷……
  作为古文运动的追随者,文徵明18岁时,考试制度进行了根本的变革,所有的试场文章都必须依照“时文”即“八股文”起承转合、排偶用典。他又如何在“古文”和“程文”中抉择……
  作为明代中期苏州文人的中坚人物,文徵明在古器物鉴定、园林艺术乃至茶道、饮食、古琴、昆曲方面的言传身教不断影响着后人。他如何在传承吴地文脉的同时有所创新,以至于后辈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全面建立起明代文人的审美规范……
  作为一名文人画家,文徵明认真研究宋元名家技法,并悉力消化,又在深入了解自然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有的清新典雅的和谐格调。“文派山水”画的所谓“小青绿”特征,成为明代中叶吴门画派对于中国山水画的一种新的发挥。以至于我们现在谈起文徵明,都一致认为他才是吴门画派实际的“掌门人”……
  作为一名书法家,文徵明19岁以诸生参加岁试,宗师批其字不佳而置于三等。他如何从“拙于书”开始蜕变,以至于小楷虽自《黄庭》《乐毅》中来,而温纯精绝,虞、褚而下弗论也。行书法《圣教》,独步一世……
  作为一名藏书家和帖学家,文徵明所率领的文氏家族,历时23年网罗的晋唐直至明代法帖,成为后学者的学习规范。同时,他又通过跋文和藏书传递自己的审美趣味并影响世人……
  作为一名老师,虽然学生来自于不同的社会阶层,有的出自书香门第,而有的实际是寒门子弟,但却都能在他的言传身教中受益,以至于培养出治印如文彭,书法如王宠、绘画如陈淳、画史如王榖祥般“独领风骚又一时”的人才……
  实际上,在文徵明所处的那个年代,“文徵明”已经成为一个品牌或商标,与之相联系的某类作品,甚至可以成为一件奢侈品在市场上销售流传。因此,当理解了文徵明所扮演的如此多的社会角色之后,我们希望能通过这个“主吴中风雅数十年”的文先生的个展,再次吸引人们对明代苏州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关注与讨论。
  今天,在文徵明亲自参与设计的拙政园边,他的书画作品从世界各地汇聚而来。当我们静静欣赏这些五百多年前的作品,看着画作上鲜红的“惟庚寅吾以降”,希望人们回到他的画作本身,通过文徵明扮演的众多的社会角色,再次还原“真正的文先生”,还原那个时代的文人精神,了解他们、传承他们,并将之发扬光大。【写文徵明的文章】

写文徵明的文章(二)
文徵明的淡泊人生

【写文徵明的文章】   2013年11月12日,“衡山仰止――吴门画派之文徵明特展”在苏州博物馆拉开序幕。此次展览汇集了海内外22家文博机构的近80件精品,其中4件来自海外作品的保险估价就达2.8亿美元。这些书画精品横跨文徵明36岁到90岁的人生历程,囊括其各时期的代表作,也是他的书画首次在国内聚集展出,意义不凡。展览将持续到2014年2月16日。

  文徵明是继他的老师沈周后,引领吴门画派走向繁荣兴盛的核心人物,流连在蔚为大观的书画展品间,你能在题跋上发现许多中国艺术史上如雷贯耳的名字,如同一场跨越时空的名士雅集。展览以文徵明一生重要的三处居所:停云馆、玉兰堂、玉磬山房划分为三部分,勾皴擦点染间有气韵流动,篆隶楷草行中见笔墨风骨,吴门画派一代宗师的形象呼之欲出。
  出生地停云馆:一片初心终不改
  停云馆是文徵明的书斋居所,原是父亲文林所筑,停云典出陶渊明的诗:“霭霭停云,��时雨”。1470年文徵明出生在这里,初名壁,字徵明,先祖与文天祥为一脉同谱,为湖南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因停云馆又号停云。他出身于官宦世家、书香门第,父亲文林曾任南京太仆寺丞、温州知府等职,与沈周、吴宽是相知甚深的文友。
  四大才子中,祝允明5岁能写榜书,唐寅16岁高中解元,徐祯卿18岁成了进士,唯独文徵明开蒙极晚。史料记载他7岁才能站立,11岁方能清晰开口说话,父亲文林对此非常淡定,为儿子安排了当时顶级的教育配置:跟李应桢学书法,从沈周学画;跟都穆学诗,跟吴宽学文法,果然文徵明文才日进,“颖异挺发”。
  19岁时文徵明再遭挫折,他考中长洲县生员,但因“拙于书”――岁试时字写得太难看,而被置为三等,应试不中。他从此知难而进,苦练书法,规定自己每日晨起,先要写满两千字《千字文》再下楼盥洗,然后读书作画会友,数十年如一日,后竟跻身书法的“吴门三家”之列。最初他刻意临习宋元诸家,及至悟出笔意后,又追宗钟繇、“二王”、欧阳询、黄庭坚等名家书艺,尤擅长行书,小楷更是享有“明朝第一”的美誉。这次特展中共有三件他的“千字文”作品,真、草、篆、隶四体兼备,可视为文徵明在书法上全面造诣的最好证据。他一生中多次写过《千字文》,据记载他晚年还曾以之作为礼物,赠送给那些前来祝寿的亲朋好友。
  文徵明以小楷最为人称道,精熟温纯,令人叹绝。展览中的《小楷前后赤壁赋》,可谓其小楷书法的珍品。他一生之中曾以不同笔法多次书写《赤壁赋》。一般书家晚年难免眼花手颤,文徵明晚年却神明不减,尤能写蝇头小楷而不辍,越写越精。在著名的《停云馆帖》跋语中,文徵明谈及自己对小楷的认识:“小字贵开阔,字内间架,宜明整、开阔。一如大字体段,诸美皆具也。”
  文徵明素以人品高洁在文坛备受崇敬。礼部尚书严嵩,一次对工部尚书顾�发牢骚,抱怨文徵明不回拜其他人也就罢了,我严嵩路过苏州,怎么也不过来拜望呢?顾�应答很妙:“此所以为衡山(文徵明的号)也,若不看别人只看你,成得个文衡山吗?”文徵明为人极为严谨传统,既不善饮,又不近女色,“与夫人白首相庄,平生无二色”。唐寅有一次故意捉弄他,众文士画友相约在苏州石湖荡舟,喝到酒酣耳热时,唐寅让先藏在船舱中的妓女出来为文徵明敬酒。文大惊,忙要告辞,急得甚至要跳湖,众人无法,只得另雇一条小船放他先走。
  文徵明虽独善其身,却无凌驾于人的道德优越感,所以他能和各种各样的朋友和睦相处。“明四家”中的仇英出身卑微,原本是做漆匠的,后因画艺卓越得到文徵明的无私提携。仇英画得好但书法欠佳,文徵明知道他以画为生,每次都欣然为其书题作跋,以便能卖出更好的价钱。因其重友真诚,他的身边聚集了很多文友知己,人们都以在停云馆谈艺论道为乐事。
  字如其人,文徵明书法的字里行间法度严谨,少有如祝允明那样洒脱飘逸的浪漫主义风格。不过展览中有一件草书《八月六日书事》,是他写得意气风发的佳作。正德年间,宁王朱宸濠招贤纳才,曾重礼聘请文徵明,他的好友唐寅、谢时臣、章文等皆应聘而往,唯独文徵明拒绝。后朱宸濠谋反被擒,唐寅还是此前装疯才得以脱身,人们纷纷叹服文徵明的远见卓识。《八月六日书事》作于朱宸濠反逆伏诛后一年,写的就是此事。文徵明回顾往事,对自己的超脱似颇为自得,笔势间飘逸纵横,气韵酣畅淋漓,评论家称俨然怀素狂草再世。
  藏书楼玉兰堂:赏心且对樽前客
  玉兰堂是文徵明的藏书楼。他博览群书,诗文俱佳,有《甫田集》流传于世。江南科举之风炽盛,他自己也有光宗耀祖的思想,虽老老实实应考,兴趣却不在八股,而好读些与科考关系不大的史书、汉赋,从不肯在“制艺”上下工夫。结果除去23岁娶妻未考,他从19岁到53岁一直参加每三年举行一次的应天乡试,凡历十次,均名落孙山。
  虽未获功名承认,但深厚的文化积淀融入他的书画品格中,正是有了画坛“吴门四家”的翘然崛起,文人趣味的山水画在明代才有了较大发展。文徵明山水、人物、花卉兰竹等无一不工,成就最为突出的是山水画。明代中叶社会监管有所宽松,才人韵士的游宴雅集活动遂兴,文徵明笔下烟水迷离、温柔秀丽的江南景致,一次次见证了他与友人们诗酒酬酢、逸兴遄飞的美好时光。文人间通过雅集交往,相互交流艺文心得,且辈分小者从辈分长者游处,也使文脉得以延续。
  文徵明20岁左右得沈周亲传,前后时间长达20年之久。沈周一生不应科举,但他起初还担心文徵明因“艺事妨举业”,后来终于倾囊相授,爱重有加。他主张“画法以意匠经营为主,然必气韵生动为妙。意匠易及,而气韵别有三昧,非言可传!”这是典型文人画的旨趣,与入明后朝野推崇的宋代院体画风格有所区别。
  经沈周的悉心调教,以及与鉴藏家的广泛交往,文徵明上溯宋元,广收博取,他特别崇尚赵孟�及“元代四家”的笔墨神髓,将其融会贯通,自成一格。文徵明的风格一般分为“粗文”与“细文”两种,“粗文”直接师承沈周,率直简疏,落笔粗犷爽利,在这次展出的《云山图》、《虞山七星桧图》、《桃园问津图》中皆可见一斑。“细文”远宗赵孟�与王蒙,精工细写,蕴藉含蓄,展品《浒溪草堂图》即是一幅代表作,王�登在跋尾中说:此作一出,在文人青绿山水画史上,文徵明足以与赵孟�并驾齐驱。   从此次展览的不少作品中,可一窥当时的文人风尚,有的作品本身就是记事而作。文徵明的书画精品《人日诗画图》与《惠山茶会图》皆属此列。前者是目前可见的文徵明作品中最早的画作,记录了他邀友人雅集于自家停云馆,房屋数椽,图书满架,二三好友围案清话,境地清幽。后者则是写真他与朋友蔡羽、汤珍、王宠等人茶会于无锡惠山的情景,品泉试茗,吟诗唱和,高雅快意。文徵明以嗜茶如命著称,有人统计过他的诗作中写到茶事的就有150首,其茶事题材的绘画数量亦很庞大,在古今中外的画家中都算首屈一指,其中以《惠山茶会图》最为著名。卷后还有蔡羽等人各自将此次惠山之行所得之诗一一录下,昔贤风流,令人追慕。清末著名鉴藏家顾文彬一见此作,便将其评为过云楼文画第一。与元代文人画不同,文徵明的绘画主题将视野扩大到文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意境也摆脱元人一味追求空寂的程式,平淡天真,可谓当时文人理想精神的物化。
  此次展出的《烟江叠嶂图》背后的故事十分丰富。它的由来最早要从苏轼说起,他为宋朝王诜著名的《烟江叠嶂图》题了一首诗。元代赵孟�把这首诗重新写了一遍,后流传到拙政园的主人王献臣手中,他将赵孟�这幅长卷拿给沈周、文徵明欣赏品评,沈、文二人又为其补了图。《烟江叠嶂图》入藏辽博前,一直被珍藏在苏州过云楼内,几百年间不曾“露脸”。与此次主办方苏州博物馆一墙之隔的拙政园,正是文徵明参与设计的,当年他亲手植下的紫藤如今仍生机盎然,每临春日,满架紫花明艳照人。
  再筑玉磬山房:不为老去入樊笼
  文徵明屡试不第,终生连举人身份都未获得。直到54岁那年,他被同乡举荐入京,经吏部考核后授“翰林院待诏”,参加修编《武宗实录》。这个官职实际就是个办事员,每日面对各种乏味的事务文书,还遭受他人的排挤,有人讽刺说翰林院又不是画院,怎容留一个画匠在此?文徵明悒悒不乐。特展中有他写给儿子文彭、文嘉的书信,平易亲切,其中一封写道:“石湖风景,常在梦中,若得遂请,甚于进官也”。也许北方山水与江南士子终究隔着一层膜吧。
  文徵明任职期间,还爆发了著名的嘉靖皇帝与群臣间的“大礼议”争端,反对派大臣中16人被当场廷杖而死。案发前文徵明左臂摔伤而不在场,虽侥幸免了棍棒之苦,但仕途之险恶、权术斗争之激烈令他心灰意冷。他在北京待了3年半,接连写了3封辞职信,终获批准还乡。
  57岁的文徵明放舟南还,从此再未远离故乡苏州。他回来后在住舍之东建了一间小室,名曰“玉磬山房”,作为吟诗、写字、绘画之所,并在庭院中亲手种下两株桐树,“日徘徊啸咏其中,人望之若神仙焉”。这两株桐树的身影,在展出的《中庭步月图》中可以得见。他自此摒绝功名,专心侍奉笔墨纸砚,艺术得以长足发展。一般美术史上认为文徵明的绘画在65岁前后步入鼎盛时期。
  当时苏州地区的经济十分发达,物质的繁荣刺激了附庸风雅的需求,文徵明中年以后成为苏州最热门的画家,求购其书画者可谓踏破门坎,络绎不绝。但文徵明有自己的规矩,“生平三不肯应”:一是不给藩王作画,二是不给太监作画,三是不给外夷作画,秉持儒家正统士大夫的操守。画名如此之大,作伪者当然纷至,史载文徵明“寸图才出,千临百摹”。
  然而清高之余,文徵明又很宽厚。他和老师沈周一样,从不打假,只要有人上门求鉴定,他一概说真,没有钤印的还帮忙盖上,后传为美谈。为其作《文先生传》的尔后文坛盟主王世贞,曾写道:“故先生书画遍满海内外,往往真不能当赝十二。”直言伪作数量之惊人。
  此次特展中,不少作品都是从清宫佚失到民间的。据有关资料记载,文徵明作品在乾隆年间大量进入清宫,最多时达209件,此数量还不包括与他人合作作品以及收入到集册中的作品。这一数量在清宫庋藏的明以前书画家中,位居第三,排在第一位和第二位的分别是董其昌和赵孟�,足见对其作品的看重。清朝末帝溥仪除赏赐之外,盗出宫的文徵明书画精品达43件,1934年再版的《故宫已佚书画书籍目录四种》所载流传于世的有20件,下落不明者仍有23件。
  归隐后的文徵明,一直生活得愉快充实,围绕着他的皆是挚友学生。他一生自束甚严,坐卧笑谈,怡情养性,所以也得永年。四大才子中徐祯卿早亡于34岁,同龄人唐寅只活到54岁,祝允明67岁离世,而文徵明享年90高龄,精神矍铄笔耕不辍,晚年书法绘画皆有厚积薄发的精进,王世贞因此感叹另外三人“故不能当文先生”。特展中的《行书张一川小传》书于1559年,是文徵明存世作品中创作时间最晚的一件――此作完成4天后,文徵明应求为御史严杰之母题书墓志,书未毕即“置笔端坐而逝”。他是唯一一位跨列“四大才子”、书法“吴门三家”、绘画“明四家”的全能艺术家。
  文徵明“主吴中风雅”三十余年,将文人画新潮推向深度发展,他的艺术传承不绝,文家一门风雅,直接嗣承他书画风格的亲属就有文彭、文嘉,侄文伯仁,学生陈淳、陆师道、陆治、钱�等人,私淑者更是众多,形成了以文徵明为核心的庞大画家队伍,后人称之为“吴派”。相较文徵明的高寿与创作之富,此次展览或许仍是雪泥鸿爪。不过五百四十多年后,透过这些汇聚而来的笔墨丹青,亦可遥想当年那位“无论田�妇孺裔夷”皆啧啧称赞的“文先生”,他昭显平和执着的力量,造就超越时间的优雅深厚。
  参考资料:《文徵明特展:雅集衡山觅停云》 《吴门画派》 《文徵明》等 【写文徵明的文章】

写文徵明的文章(三)
文徵明父子的书画鉴藏

  明嘉靖、万历年间(1530—1605),古代书画作品大量涌入江南地区的太湖一隅,鉴藏家群体和书画掮客们频频参与书画交易活动,他们不仅在书画藏品上留下了大量的题识文字,而且刊行了数量极为丰富的鉴藏著述,形成了明清时期中国古代书画鉴定比较成熟固定的品鉴思路与述评概念。文徵明(1470—1559)和他的儿子文彭(1498—1573)、文嘉(1501—1583)就是其中的卓异代表,其父子三人在书画鉴定方面都堪为“具眼”。

  从“书画鉴藏”的视角研究文徵明,故宫博物院肖燕翼①、中央美术学院博士陈怡勋以及南京艺术学院博士黄朋着力尤多②,其重点在于研究文氏的代笔问题,虽也着眼于鉴藏的视角,但是都显得不够充分,如文家的书画收藏情况和鉴定特点等都显得不够深入。有明一代,文徵明就有“大法眼”和“具眼”之称,万历年间著名书画鉴藏家詹景凤(1532—1602)曾在其《东图玄览》一书中记载了这么一段对话:项(元汴)因谓余,今天下谁具双眼者?王氏二美(按:即王世贞、王世懋兄弟)则瞎汉,顾氏二汝(按:即顾汝和、顾汝修兄弟,嘉靖时期人)眇视者尔。唯文徵仲具双眼,则死已久。今天下谁具双眼者?意在欲我以双眼称之,而我顾徐徐答曰:‘四海九州如此广,天下人如此众,走未能尽见天下贤俊,乌能尽识天下之眼’。项因言:‘今天下具眼唯足下与汴耳’。余笑曰:‘卿眼自佳’。乃走,则不忍谓己独有双眼,亦不敢谓人尽无双眼。嗟夫,赏识亦难矣,一荆璞也,此以为宝,彼以为石。一燕石也,彼以为宝,此以为石,然独一物耳③。
  项元汴(1525—1590)看似狂人诳语,实却言之成理,因为他原本就是明代最大的商人收藏家和鉴定家。严格来讲,有明一代的书画鉴藏界,收藏丰赡且眼力过人者,无锡华夏、苏州王世贞、昆山张丑以及华亭董其昌等都堪为东南之冠,项氏唯独推崇文徵明为“天下双眼”,虽有主观偏颇之嫌,但也算言之有因。诸多文献都曾记载文徵明是一个极为勤奋的人,他不仅勤于研习书画,而且经常参与书画鉴藏的实践活动,当时吴地的许多书画家、收藏家以及文人士大夫等都曾聘请他鉴定家藏书画,诸如沈周、唐寅、华夏、项元汴、聂双江、陆宗瀛、沈润卿、史明古、黄应龙、邹光懋、张鳌山、张秉道、王直夫等。这些文人士大夫,或在朝为官,或耽于书画,他们大多不是专门的私人藏家,文徵明和他们相互交游酬唱,并将部分寓目过的书画藏品记录下来,留下了自己的鉴考意见,它们主要集中在文氏的书画著作和大量古书画作品的题识文字之中,构成了后世学人研究文氏鉴考古书画的重要文献。
  除书画创作和鉴定以外,文徵明及其儿子们也收藏书画,但传世的书画作品和相关文献中都没有关于文徵明父辈文林(1445—1499)和文森(1462—1525)的题识,仅知他们曾从龙游一不知名的士绅手中购得一帧王献之的书法《地黄汤帖》④,以及不知从何处得到的赵孟頫《临智永千字文》和赵雍《临李公麟马图》⑤。实际上文家真正成规模的收藏当从文徵明父子开始,其书画藏品来源,一部分自购于书画市场,詹景凤在《东图玄览》有多处记载了文徵明买卖书画的记录。另外,文家的藏品亦有部分来自文徵明的老师沈周,《东图玄览》载:
  文休承家藏梅花道人古松,根盘绝壁,诘曲轮囷,下架石峰,而枝复上青天,其势如龙。笔法古劲,下有数石峰,峰下作大棘刺乱叶,墨汁淋漓,原沈石田家物。⑥
  沈周家和文家在藏品上的来往,肯定不止此一件,限于文献不足,我们无法在数量上进行推测。还有一部分藏品则来自藏家们彼此之间的书画交换,如原藏朱存理之手的《米芾临虞世南汝南公主墓志铭》墨迹,就是文徵明用家藏的《孔子庙碑》换来的⑦。由是,我们大抵可以归纳出文家书画收藏的三个途径:祖上庋藏(数量极少)、市场购得、师友之间的相互交换与买卖(数量最多)。
  根据笔者的统计,文徵明父子先后收藏的书画作品,其总数当在一百幅左右,至于过目并留下题识的作品则更是数目繁多,如唐晚期诗人林藻的行书《深慰帖》,原系北宋徽宗御府旧藏,《宣和书谱》卷十曾著录如下:
  林藻,不知何许人也,传记莫得而详其行贯,作行书,其婉约丰妍处得智永笔法为多。有唐三百年书者特盛,虽至经生辈其落笔一自可观。盖唐人书学自太宗建弘文馆为教养之地,一时习尚为盛,至后之学者随其所得而各有成就,如藻之于智永是也。初,永刻意学书于王羲之,颇得其妙,所乏者风神,议者谓其章草入妙,隶书入能,于是一字之出可直五万,其为当时所慕如此。藻之步骤盖出入智永之域者,惜乎不能究永之学,亦交一臂而失之也。今御府所藏行书一《深慰帖》。⑧
  林藻书法主宗智永和尚,属于“二王”系统,墨迹《深慰帖》早已佚,幸今有拓片存世,可观其字体结构严谨,章法舒缓,气息婉约,笔划饱满丰妍,确有“婉约丰妍”之气。明嘉靖乙丑年(1565)五月,文徵明次子文嘉查阅严嵩(1480—1567)被抄私人藏品时,看到了这件墨迹,他在《钤山堂书画记》中写到:“林藻《深慰帖》一,吴文定公家本,乃宣和内府所藏。别本云匏庵先生家物,宋宣和御府录藏,林公书仅此帖耳”⑨。揣摩文嘉的语气,他认为该
  书帖不仅是真迹,而且认为它是林氏存世的一件孤本墨迹。由于《深慰帖》在入藏严氏之前曾被文徵明的诗文老师吴宽(1435—1504)所收藏,文徵明得以多次观看该书帖,并对之进行了详细考辩:
  右唐林藻深慰帖,元人跋者五。李倜士弘,河东人,官待读学士,谥章肃。张仲寿希静,本内臣,带学士承旨。邵亨贞复孺,陆人,寓华亭。袁华于英,昆山人,国初郡学训导。张适子宜,长洲人,终宣课大使。按诸跋谓此帖即宣和书谱所载,今验无祐陵印记,惟有绍兴二小玺,似为思陵所藏。盖南渡后,购收先朝书画,民间藏者,或有内府印记,即拆列以献。又当时多属曹勋、龙大渊审定,二人目力苦短,往往剪去前人题语。此帖或民间所献,或经曹、龙之手,皆未可知也。又有柯九思、陈彦廉名印,柯字敬仲,天台人,官奎章鉴书博士。此帖印记特多,且有秘笈字,盖其所藏也。而仲寿所题,亦云尝藏之。彦廉名宝生,泉州富商,元末居太仓,家有春草堂,所蓄书画极富,袁、张二人尝主其家。此帖又为陈氏题者,则此帖经三氏所藏无疑,后归吴江史明古,而吾师匏庵得之,故某数获观焉。今疏本末如此,其详则俟博雅君子。⑩   在诸多考辩书画的题识中,笔者以为上述文字最能体现文徵明鉴定书画的思想与方法。除去林藻的《深慰帖》,文氏对《黄庭经(不全本)》、杨凝式《神仙起居法帖》、虞世南《汝南公主墓志铭》、赵孟頫《二体千字文》、李建中《千字文》、佚名《玉枕兰亭》、李怀琳《绝交书》、江贯道《画卷》、赵孟頫《书洪范并图》、李公麟《孝经相》等书画的考辩10,也都能体现出系统、综合验证的鉴定特点。结合文徵明存世的书画题跋文字,可以对其书画鉴定特点进行归纳:
  一是谙熟古代书画著录文献,并善于运用著录文献来考证作品的“名实”关系,如文氏对《黄庭经(不全本)》《杨凝式草书》《石本汝南帖》《争座位帖》《送梨思言二帖石本》《林藻深慰帖》等的考证11。
  二是注意依凭藏品的印章来推断其流传过程,现藏故宫博物院的杨凝式《神仙起居法帖》(纸本,纵2 7厘米,横2 1 . 2厘米),文徵明首先考辨该帖不曾著录于《宣和书谱》《书史》以及《东观余论》等书。书帖上的印章和题识残缺不全,文氏认为可能是曹勋和龙大渊剪裁所致。根据印玺情况,文氏又认为该帖历经南宋高宗、贾似道、元李谦等人递藏,大体理清了它的流传过程12。
  三是对于书画本身,乃至本身以外的题识中所涉及的历史人物,文氏都一一考订其行贯,这对于考究书画本身的内容,梳理藏品的流传过程,补缀相关史志等方面都具有实际意义。这一特点在《跋赵魏公马图》《跋林藻深慰帖》《题赵松雪千文》《跋沈润卿所藏阎次平画》以及《题七姬权厝志后》等文字中都可以看到。
  六朝以来,中国古书画的收藏与鉴考渐成体系,书画鉴考中详审作品使用材质、梳理作品流传过程、品评作品高下、探究作品师承家数等内容都能在刘宋虞龢的《论书表》中找到源薮
  。文徵明对《深慰帖》等古代法书绘画的鉴定,其方法与思路完全承继了六朝以来中国古人的鉴定思致,文氏详细考证了书帖跋文作者的行贯、鉴藏印记、著录文献、流传过程以及书帖所具有的切割嫌疑等。这一系列讲究逻辑,注重经验,内外结合的方法在2 0世纪8 0年代,被徐邦达称之为“目鉴”与“考订”:
  “目鉴”,常常还需要结合文献资料考订一番,以补“目鉴”之不足??某一书画家传世作品较多,能作充分的对比时,“目鉴”的确能够解决问题,并不一定要靠考订的帮助。考订则不然,它先要靠“目鉴”来辨别哪件书画是“依样画葫芦”的摹、临本,还是没有依傍的凭空的伪造本,在这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加以考订和探索,达到比较全面的理解和认识……考订次于目鉴。
  这种被称作“鉴考结合”的古书画鉴定方法,是当今古书画鉴定界最常用的套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文徵明的古书画鉴定方法,现在看来其实质应是一种系统的、比较综合验证的方法,它代表了中国古书画鉴定方法的成熟。明末的顾复(17世纪)就曾说“文徵明小楷
  长跋,考订评论甚精”16,安岐也说他“考据精详”17。宋元以来称得上“具眼”的鉴定家,诸如米芾、郭天锡、周密、赵孟頫、柯九思、华夏、王世贞、韩世能、张丑、詹景凤、项元汴、董其昌、顾复、吴其贞、吴升、孙承泽、梁清标、高士奇、安岐等,真正能够做到集创作、收藏、鉴定三位一体的唯有米芾、赵孟頫、柯九思、文徵明、董其昌五人。他们将书画创作、收藏买卖与鉴定紧密结合,不同于商人鉴定家和文人鉴赏家,若从中国书画的文化内核来说,上述五人方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书画鉴藏家。20世纪以来的谢稚柳、张大千、王己千、徐邦达等就具有这个特点。基于这个标准,文徵明可以称得上是有明一代唯一一位堪与董其昌相颉颃的真正学术意义上的鉴藏家,他的鉴定方法表明了16世纪中国古书画鉴定方法已经形成了“鉴考结合”的特点,而这一特点在明清以来的古书画鉴定界广为流行。董其昌的影响较大,以至于他曾得意洋洋地夸自己是“三百年来一具眼人”,照他的说法,自元初到明末(1271—1644)的众多鉴藏家中,他的鉴定水平是最高的。董其昌具有广泛的阅历,过目古书画甚夥,这对于其鉴定水平的提高十分重要,文氏则不具备这个优势。但元明以来,能称得上“具眼”的鉴藏家绝不仅仅董氏一人,也有许多人终生把玩字画,惜未有著作存世,他们渐渐地就会被画史所淘汰,历史对人的选择自有其一套铁律。华夏、项元汴、王世贞、詹景凤、张丑等都比文徵明年轻,而且在书画创作上的建树也远不及文徵明,在全面性方面更是逊色于文氏。就米芾、赵孟頫、柯九思、文徵明、董其昌五人而言,严格来讲有书画鉴藏文献存世者也只有米芾、文徵明、董其昌三人,这从中国古书画鉴定体系的成熟来看,文氏无疑是一个重要人物。
  文家收藏书画,其目的在于创作,与商人性质的藏家不尽相同,从相关文献来看,其藏品多来自于他身边的师友,而文徵明和他的儿子们又有所不同,文徵明很少参与带有射利性质的书画买卖,文彭和文嘉则不然18。据刘金库研究,项元汴家族和文家在藏品上的来往最多,项家的许多藏品就直接来源于文家19。惜文家未有收藏著录存世,我们对其藏品的具体情况也难以了解清楚。谢巍认为文徵明的《莆田集》“所载其过目之古书画名迹,已有百数,若计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诸名家书画,当有数百。其于嘉靖二年至五年在翰林待诏任上,内府所藏亦必有过目者,以及收藏家、好事者送请鉴赏亦不少。且其家于嘉靖年间搜求书画不遗余力,所刻《停云馆帖》已可见收藏法书之富”20。文家究竟收藏了哪些法书绘画,今天已难很难考证清楚。
  文徵明的两个儿子文彭和文嘉都承继了
  其父的鉴定专长,且尤以文嘉成就更为卓荦,那是因为文嘉有一本著录文献存世。文嘉作于1568年的《钤山堂书画记》,并不是严格的书画著录,充其量只是一本粗略的“抄家物资账单”而已,其中的部分书画文嘉对之略有考订,如现藏上海博物馆的王献之法书《鸭头丸帖》(绢本,纵26.1厘米,横26.9厘米),文嘉考订如下:“上题永和真迹,内附献之十三行鸭头,亦绢本真迹,别本无此帖。”21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唐人孙过庭草书《书谱》,“上下两卷,上卷费鹅湖本,下卷吾家物也。纸墨精好,神采焕发,米元章谓其间甚有右军法,且云唐人学右军者,无出其右。则不得见右军者,见此足矣。别本云,真本,惜不全”22。也许是当时情况所限,文嘉的品评显得不是很严谨,带有美学式评论性质,但还是可以看出文嘉深湛的鉴定功夫。王献之的《鸭头丸帖》未必是真迹,若视作唐人摹本却是时下书画界所公认的。孙过庭的《书谱》则是没有争议的唐人法书。文嘉认为颜真卿的《争座位帖》是北宋米芾的摹本,由于该帖真迹早已佚失,我们无法推断文嘉所见的法帖的母本,也就无法做进一步的评论。在古书画鉴定中,辨别出作品的真伪有时并不是很复杂的事情,而给予作品一个准确的时空坐标则十分困难,从这一点来看,文嘉的眼力自有其过人之处。   1565年夏,文嘉在《钤山堂书画记》的结语处写道:“嘉靖乙丑五月,提学宾涯何公,檄余往阅官籍严氏书画,凡分宜(严嵩)之旧宅,袁州(严世蕃)之新宅,省城诸新宅所藏,尽发以观,历三阅月始勉毕事。当时漫记数目以呈,不暇详别。今日偶理旧箧得之,重录一过,稍为区分,随笔笺记一二传诸好事,明窗净几一时一展阅,恍然神游于金踶玉躞间也。”23段题记解释了书中所录书画没有详加考订的因由,这也使得我们无从推断文嘉鉴定古书画的思致。有意思的是,文嘉也像他的父亲一样,经常在古书画作品上题写鉴语,留下了许多有关书画鉴定的文字,以至于后世许多“好事者”多伪造他的笔迹,题写在书画的贉纸或裱边处以求高价。如现藏无锡博物院的清宫旧藏丁云鹏《应真渡海图卷》(纸本设色,纵667.5厘米,横32.2厘米),画幅整体艺术水平不低,其后贉纸却有文嘉的手写楷书《般若波罗蜜心经》,比对传世文嘉墨迹,此跋文显系伪迹,无疑是某位古玩商出于射利,借助文嘉大名以提升画价而已。和他的父亲一样,文彭也经常在书画作品上题写鉴定品评文字,这在《东图玄览》一书中记载颇多,存世的书画藏品中亦有为数不少的文彭题识,鉴于文彭没有专门的书画著录文献存世,兹不做详细研究。
  集书画创作、收藏与鉴定为一体的文徵明父子,其文化意义远超过了他们作为“吴门画家”和“吴门书家”的身份,这一点不仅是文氏父子超越同侪的卓越之处,更是明中叶以来具有真正书画鉴藏学意义上的“具眼”典范。
  注释
  ①肖燕翼《陆士仁伪作文徵明书法的鉴考》,《故宫博物院院刊》1997年第3期;《陆士仁、朱朗伪作文徵明绘画的辨识》,《故宫博物院院刊》1999年第1期。
  ②黄朋《明代中期苏州地区书画鉴藏家群体研究》第30—59页,南京艺术学院2002届博士论文,未刊。
  ③詹景凤《东图玄览》,《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第54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2年版。
  ④孙承泽《庚子销夏录》,《中国书画全书》第七册第752页。
  ⑤黄朋《明代中期苏州地区书画鉴藏家群体研究》第31页。
  ⑥詹景凤《东图玄览》,《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第23页。
  ⑦周道振《文徵明集》第52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⑧《宣和书谱》卷十,《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第31页。
  ⑨
  文嘉《钤山堂书画记》,《中国书画全书》第三册第829页。
  ⑩文徵明《文待诏题跋》,《中国书画全书》第三册第772页。
  11文徵明《文待诏题跋》第770—782页。
  12周道振《文徵明集》第518—532页。
  13文徵明《文待诏题跋》第770页。
  14张彦远《法书要录》,《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第37—39页。
  15徐邦达《古书画鉴定概论》第5—6页,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
  16顾复《平生壮观》,《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第907页。
  17安岐《墨缘汇观》,《中国书画全书》第十册第352页。
  18封治国《与古同游——项元汴书画鉴藏研究》第174页,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3年版。
  19刘金库《南画北渡——清代书画鉴藏中心研究》第58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0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第316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版。
  23文嘉《钤山堂书画记》第834页。 【写文徵明的文章】

写文徵明的文章

http://m.zhuodaoren.com/yuwen352882/

推荐访问:文徵明写太湖诗 写动物的文章

作文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成长路上洒满阳光600字 下一篇:规划监督竣工验收测量精度控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