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卫队长

2016-08-26 推荐阅读 阅读:

孙中山的卫队长(一)
孙中山的警卫营长

孙中山警卫营长---日后名留千古的将军

他们三位都是孙中山大总统俯警卫营长:

警卫一营 营长 薛岳

警卫二营 营长 叶挺

警卫三营 营长 张发奎

他们三位日后均成为广东军人的代表人物 孙中山选的警卫长官的确不是一般的牛. 警卫一营 营长 薛岳[1](1896年12月27日——1998年5月3日)广东省乐昌县人,1896年生。他在族中属于“仰”字辈,他父亲就给他起名字为“薛仰岳”,仰望山岳的意思。薛岳11岁时考入广东黄埔陆军小学第五期,开始接受军事教育,与张发奎、黄琪翔、叶挺、许志锐等人是同窗。14岁,他加入了孙中山的同盟会;于1914年入武昌陆军第三预备学校,1916年毕业后,与邓演达、叶挺、张发奎、李汉魂、余汉谋等一同考入保定军校第6期步兵科。不久离开保定,去参加援闽粤军。粤军回粤后整编,薛岳进入以邓铿为师长的粤军第一师。1921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薛岳任大总统警卫团第一营营长。1937年8月13日,为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晋任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代司令长官职。1948年12月1日,任海南防卫总司令,统一指挥海南陆、海、空三军。

警卫二营 营长 叶挺,广东惠阳客家人。新四军军长,原名叶为询,字希夷,先后毕业于广东陆军小学堂第五期、武昌陆军第三预备学校和保定校第六期工兵科;1919年初在粤军中任支队副官,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1年任孙中山陆海军大元帅府警卫团第二营营长,1925年回国后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粤军)12师36团团长,独立团团长;随第四军12师师长张发奎参加湖北汀泗桥和贺胜桥等战役,获“北伐名将”之美誉,第四军亦有“铁军”之称,1927年1月,国民革命军进行了扩编或改编,叶挺被任命为第二十五师副师长,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师长,兼任第十一军副军长。1927年8月1日与周恩来、贺龙、朱德、刘伯承等领导南昌起义,任前敌总指挥兼第十一军军长。1927年12月11日,叶挺领导广州起义,出任工农红军总司令。1938年1月出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军长,国民革命军中将军衔。

警卫三营 营长 张发奎

张发奎(1896~1980),男,中国国民党军陆军二级上将。字向华。广东始兴人。1912年考入广东陆军小学第五期,参加中国同盟会。1916年毕业于武昌陆军第三军官预备学校,回粤军由排长逐级升至旅长。1925年冬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12师师长,次年参加北伐战争,在攻占汀泗桥、武昌城等作战中,因有战功升任被誉为铁军的第四军军长。1927年4月,宁汉分裂,张拥护汪精卫,反对蒋介石。6月,被武汉国民政府任命为第2方面军总指挥。率部入赣,准备讨蒋。7月宁汉合流后,追随蒋、汪反共。9月入粤,11月与汪合谋,发动兵变,驱逐桂系势力,行使广州军事委员会分会主席职权。12月,镇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州起义。同月,李济深率部配合黄绍竑部进攻广州。张兵败辞职,后附蒋。1929年蒋桂战争中,任蒋军第一路追击军司令兼第4师师长,进驻湖北宜昌。9月,获悉蒋欲消灭所部,遂联桂攻粤,再次反蒋,12月被陈济棠部击败。1930年蒋冯阎战争中,联合桂系支持冯、阎反蒋,出兵岳阳,失败。抗日战争期间,先后任集团军总司令、兵团总司令、战区司令长官、方面军司令官等职,率部参加过淞沪、武汉、昆仑关等战役。1945年抗战胜利后,任广州行营(后改行辕)主任,1947年改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1949年3月任陆军总司令,7月辞职,去香港定居。卒于1980年3月10日。

近代战争史 警卫部队出来的人才 ,孙中山的警卫部队实在是无以匹敌啊

孙中山的卫队长(二)
孙中山的四次婚姻

浅谈孙中山的婚姻

摘要:在孙中山的一生中,许多女子因为他的革命而出现,又因为他的革命选择退去。根据记载,孙中山一共有四次婚姻,包括原配夫人卢慕贞、革命伴侣陈粹芬、日籍女子大月薰和最终伴侣宋庆龄。了解孙中山的婚姻故事,是对其做出全面评价的一个重要基础。

关键词:孙中山 四次 婚姻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原名孙文,幼名帝象,字德明,号日新,后改为逸仙,流亡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故又称其为“中山先生”,广东省香山县人(今中山市人)。是近代中国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理论家、中国革命党总理,是中华民国第一位临时大总统。他是中国国民党的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

孙中山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在他的婚姻生活中,许多女子因为他的革命而出现,又因为他的革命而选择退去。在他公开的传记中,只承认两位,一位是卢慕贞、一位是宋庆龄。其实孙中山还有一位妾叫陈粹芬,在孙中山家的族谱里有详细的介绍。此外孙中山还有一位日本籍的秘密夫人大月熏,孙家家谱中没有作记载。下面我们来一一的了解一下。

【孙中山的卫队长】

一、孙中山与卢慕贞

孙中山的原配夫人是卢慕贞。通过阅读有关孙中山婚姻的书籍,会发现卢慕贞是非常的伟大,虽然卢慕贞为了成全孙中山和宋庆龄的姻缘选择了离婚,虽然宋庆龄被我们尊称为国母,但是卢慕贞在孙中山的革命生涯中所作出的牺牲和让步是不可小视的,彰显了中国传统

女性的美德和善良。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孙中山和卢慕贞结合的原因:孙中山的乳名为“帝象”,母亲给他起这个名字有一定的寓意,翠亨村里有一个神殿,叫北极殿,店里供奉着“北方真武玄天大帝”的神像,母亲希望孙中山能得到神仙的保佑,所以取“帝”字,作为报答,宁愿让孙中山作一头大象让神仙骑。可是现实并不是如此,由于孙中山受过西方的洋教育,接触到先进的思想,他反对封建迷信,想打破农民的愚昧思想,在1883年的中秋节,当别人都来北极殿求拜的时候,他和陆皓东共同打碎了神像。他的这一行动,迫使他离开家乡去香港读书,后又转到檀香山的长兄孙眉那里,可是孙中山不满大哥的严厉责备和管教,竟然负气不辞而别,于1885年4月回到翠亨村。孙眉看到孙中山性格倔强,实在难以管教,思来想去,想到婚姻是羁绊弟弟的良策。于是他给家里汇了一笔钱,除了供弟弟读书外,希望父母尽快为弟弟成婚,使其安于家庭生活,免得再因年轻气盛而惹出难以收拾的麻烦。正好孙中山的母亲杨氏的一个姐妹在香山县上恭都外茔乡,觉得孙中山和卢慕贞挺般配,就极力撮合这桩婚姻。其实,孙中山和卢慕贞并不般配:卢慕贞身材矮小,肤色较黑,自幼缠足,孙中山则温文儒雅,相貌秀美,身材适中;卢慕贞自幼丧父,性格内向孤僻,对政治毫无兴趣,粗通文墨,孙中山则受过中西式双重教育达20年之久,热心于革命。但是,由于孙中山一直敬重父母,所以在婚姻问题上没有违背父母和大哥之命。

1885年5月26日,孙中山和卢慕贞结婚。结婚三个月后,孙中

山离开家乡再赴香港中央书院复学。可以说,刚开始结婚两人是基本没有感情的。1888年春,在孙中山的父亲病重至逝世的那段日子,孙中山亲眼看到了卢慕贞在父亲病榻前寸步不离,亲奉汤药,甚为感动。卢慕贞与孙中山经过了长时间的相互了解,感情渐生,日渐和睦。1891年10月20日,孙中山和卢慕贞结婚6年后,儿子孙科出生,儿子的出生为他俩的感情增添了新的色彩。1892年7月,孙中山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起先是在澳门镜湖医院任外科医师,但受到了葡萄牙人的排挤,于是自己在广州开“东西药局”,有了着落后,他把卢慕贞和儿子接到了澳门。这段时间卢慕贞相夫教子,生活安逸,是卢慕贞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1894年,他们的大女儿孙娫出生。可是,幸福的日子并不长久,1894年10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创建兴中会,树起了反抗革命的大旗,昂首踏上了民主革命的征程。1895年10月26日,孙中山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没有正式发动就被清政府镇压失败,孙中山来不及回家向老母、妻儿道别,就经香港前往日本,开始了长达16年的流亡生涯。孙中山被清政府列为叛贼要犯,悬赏一千元进行通缉,家属自然受到株连。为了避免火灾临头,卢慕贞搀扶着年近七旬的婆母,领着四岁的儿子,抱着尚在襁褓中一岁多的儿子和大嫂等一家五口逃到了檀香山孙中山的大哥孙眉家。一直到1895年年底,孙中山从日本横滨赶到檀香山,与家人团聚。卢慕贞对孙中山奔走革命,遭到挫折,无一言责备,反而因为自己是小脚女人无法跟在丈夫身边照顾丈夫赶到懊悔与自责。1896年3月12日,在孙中山30周岁生日的那一天,他们的二【孙中山的卫队长】

女儿孙婉出生——这是他们短暂爱情的结晶。1906年,大哥孙眉因倾力支持孙中山革命终致农场破产,卢慕贞携两个女儿跟随大哥来到香港九龙。1910年7月19日,孙中山的母亲杨氏夫人在思念儿子的恸哭折磨中,在生活困苦的无尽黑暗中离开人世。此时,孙中山正在南洋槟榔屿为策划第二次广州起义募集革命经费。卢慕贞闻悉丈夫在槟榔屿,因婆婆去世已无甲类,故立即携两个女儿由九龙赴南洋,全家得以别后重逢。然而好景不长,这年12月,南洋政府殖民当局配合清政府对孙中山进行通缉,声称孙中山在当地组织华侨进行反清活动是“妨碍地方治安”,遂将孙中山驱逐出境。孙中山一走,卢慕贞母女三人的生活更没有了着落。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次日,正在美国进行筹募革命经费的孙中山从报纸上看到革命军占领南昌的消息异常兴奋,停止筹款的计划,从海外归国。孙中山12月25日抵达上海,12月29日被推选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他在南京就职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20日,卢慕贞母亲抵达南京,与孙中山团聚。孙中山当上临时大总统,卢慕贞尊为国家元首第一夫人,卢慕贞生性好静,且较孤僻,对政治性的应酬毫无兴趣。面对各种政治社交场合,对她而言,与其说是一种无尚的尊荣,倒不如说是一种精神上的累赘。她是一位颇有自知之明的女人,既然自己不能配合夫君,协同参与诸种政治活动,于是萌生了知难而退的念头。3月25日,卢慕贞把两个女儿留在孙中山身边,自己离开南京返乡。1913年3月,卢慕贞陪孙中山来到日本考察实业、铁路状况和进行筑路借款活动,3月20日,宋教仁被袁世凯派人刺杀身亡。孙中山闻讯,

23日携妻子返回上海,发动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失败,孙中山再次逃亡日本,卢慕贞则只好来到澳门,投奔在澳门定居的大哥孙眉。1915年9月1日,卢慕贞应孙中山之请抵达日本东京商量离婚事宜。那是的社会风气,有头有脸的人物娶一个或几个姨太太,是极平常的事情。卢慕贞考虑到丈夫年近半百,仍然孤身一人漂泊在异国他乡,实在应该有个贴心的伴侣陪伴他。卢慕贞曾给在日本的何香凝写信,请他说服孙中山娶一个妾。当时有一个人是最适合孙中山的,她聪明过人,学识渊博,端庄美貌,仪态大方,立志投身革命,而且已经成为孙中山须臾不离的好帮手,好秘书。她就是宋庆龄。宋庆龄是基督教徒,受过高等教育,心高气盛,是不肯称妾做小的。在那个年代,人们的封建意识根深蒂固,丈夫提出离婚,实际上是将自己“休”了,这对一个女人来说是何等的奇耻大辱。但是卢慕贞为了丈夫的事业,为了丰功伟业甘愿牺牲自己。两人商谈离婚事宜时,卢慕贞当着大家的面说了一句特别感人的话:“孙先生为了革命奔走海外,到处流浪,身心为之交瘁,既然现有人照顾他身边的身后,且有助于其政治活动,我愿意成全其事,与先生离婚”。卢慕贞9月23日离开日本返回澳门,在临别前,她给孙中山一个红绸包,里面是广东人结婚时用的鸳鸯戏游荷花的大红缎子绣花被面,被面上放着一个精美的首饰匣子。这个匣子是他们结婚时,孙眉送给他们的结婚礼物,匣子内装有一条金项链和两个镶有蓝钻石的金戒指。卢慕贞说这是她送给宋庆龄的礼物。两人虽然离婚,但孙中山一直关心卢慕贞的生活和健康,他把卢慕贞安排在澳门的孙公馆,经常寄钱给卢慕贞,并保

孙中山的卫队长(三)
我对孙中山的认识及评价

我对孙中山的认识及评价【孙中山的卫队长】

孙中山(1866—1925年),翠亨村人,诞生于1866年11月12日,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深受全国各族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尊崇和景仰。

通过我对孙中山的了解及学习,我想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一样,有对的也有错的,我们应该客观的来评价他们,毕竟人无完人,历史上的伟人们同样是人而不是神。

因此我认为孙中山确实是近代倡导共和革命,成功组织成分复杂的各种反满势力,并注入西方现代政治理论与宪政思想成分的领导人。孙中山与历代反抗封建王朝的农民起义英雄和同代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之显著不同之处在于:一是通过其他方式独到的认真学习和深入思考,将欧美资本主义制度之精华与中国落后封建专制制度之国情相结合,从“以民为本” 的宗旨出发,不仅提出了“三民主义”基础学说,同时还就改造落后旧中国的伟大目标,从国体、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诸方面作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设想和规划,形成了系统化的革命理论;二是他自发动和组织革命伊始,终其一生,在领导整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程中,始终不渝地坚持彻底的反封建立场和坚定的革命方向,面对满清朝廷的通揖、反动军阀的围攻、帝国列强的威逼、维新保皇派的论战、阵营内部的叛乱、同党战友的分歧,在极其艰难充满风险的环境中,几番组织和改造革命政党,多次发动武装起义,“愈挫愈奋,再接再厉”,不屈不挠,战斗不息;三是他始终坚守“一心为公” 的崇高精神境界,从建立兴中会、同盟会,发动广州、惠州、黄花岗等十次武装起义,到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临时政府、举行二次革命,到组织和改造国民党、组建黄埔军校、实施国共合作,直至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抛却个人名利,彰显博大胸怀,大公无私,一生操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孙中山的理论学说、立场信念和品德情操,可说是独秀一枝前无古人 ,也正是由于孙中山的坚持不懈的努力与革命理论的宣扬,才使得广大中国民众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走出对民主共和的“反动”政治思想认识误区,有力的促进了中国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扩大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影响,使得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即便是后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也是在孙中山工作的基础上才得以发展。孙中山是近代中国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活动领导人。特别是在学医行医期间结识了不少国际友人华人华侨等为以后革命奠定了基础与支持。孙中山是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建立民国政府的革命家之一。由于孙中山早年即接受西方教育,认识西方世界较深,通晓外语,有医生学历,在中国内外都享有知名度;是故被多数外国人视为革命领袖。而在国内,多数革命者也认为他的声望与能力足以成为革命组织的代表人物,也因此孙中山在武昌起义后顺利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是中国政治经济现代化之重要阶段性人物。他较全面地整合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重要成分,包括宪政民主,人民主权(选举、罢免、创制、复决),权力分立制衡,与社会主义等等。另加上其个人认为有必要保留的中国传统制度机构——监察权与考试权,形成五权宪法学说。对西方重要思想在中国的普及,具有推动者的作用,促成西化民主派

和共产主义派对中国未来建设的深入探索。而孙中山在其中采取某种折衷立场,却坚持共和民主之宪政体制,至今仍有其价值

但是孙中山虽亦重视掌握领袖权力,但较具理想色彩,较能为制度建设之需要而放弃政治资源。孙中山虽倡导武力推翻君主专制,武力弭平军阀割据,但使用之手段较为温和,善后措施较为宽容,不采彻底铲除之作法,与蒋介石或毛泽东等强调组织纪律而严厉惩处反对者不同。

孙中山是中国政治经济现代化之重要阶段性人物。他较全面地整合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重要成分,包括宪政民主,人民主权(选举、罢免、创制、复决),权力分立制衡,与社会主义等等。另加上其个人认为有必要保留的中国传统制度机构——监察权与考试权,形成五权宪法学说。对西方重要思想在中国的普及,具有推动者的作用,促成西化民主派和共产主义派对中国未来建设的深入探索。而孙中山在其中采取某种折衷立场,却坚持共和民主之宪政体制,至今仍有其价值。

孙中山在倡导革命思想,组织、领导革命团体都是处于领导者的地位。孙中山为推翻帝制所付出的牺牲与贡献也为多数人所认同。然而孙中山政治生涯中,因固执以至与同志反目。例如中华革命党时之黄兴,皆曾为孙之股肱,而后来反目不相往来。

如若从孤立的视角单纯地看待这一史实事件,确实,孙中山之让位于袁世凯,是导致袁世凯窃国、革命政权旁落、共和制度倒退的起始成因,有些史论、史说由此引申出“孙中山一大失误”的评价,似乎顺理成章。然而,从客观现实来看,把此事件放在当时清末民初的历史大范围和社会大环境中考察,却自然而然地得出截然相反的评价——孙中山之让位于袁,不仅不是失误或局限性,相反,是促成清帝退位和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促使民主共和旗帜飘扬和革命思潮深入民心的一大历史功绩。

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同盟会的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但是他同样对当时旧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状态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特点尚缺乏深入的研究,他对袁世凯、段琪瑞、陈炯明、一类新旧军阀的两面派面目有失洞察,他对革命党内部严重的矛盾分歧团结乏力,他对建立革命军事力量的认识姗姗来迟等等,都是他个人思想行为的局限性。但是,与当时旧中国的历史大范围和社会大环境的客观现实相比照,他个人的这些局限性皆属局部性的和微不足道的失误,无碍于整个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方向大局和历史轨迹,更无损于他创立革命学说、领导革命运动和开创历史新篇的光辉形象。

所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未能彻底实现革命目标,是时代的局限和国情的制约,决非孙中山个人的思想行动所能左右;同理,中国近代史上这场旧民主主义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正是这场轰轰烈烈和正义悲壮的革命,为其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作出了演示、提供了经验、准备了条件。故而,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卫队长】

孙中山一生都在为革命事业奋斗,直到他死时还忠告战友们同盟们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任需努力”。他立下的政治遗嘱是:“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召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

总之,孙中山是一个伟大的革命领袖,他一生都在为革命事业做贡献,虽有一些在革命上的不足,但是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这些事无法避免的,故他是一个令人敬仰的革命前辈。

【孙中山的卫队长】

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上破天荒首次高举起民主共和的旗帜高举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中国历史真正跨进了近代的门槛,开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纪元。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来看,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复兴的起点,开启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闸门,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1.辛亥革命为中国政治现代化扫除了制度性障碍,并做了制度创新的有益尝试

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时起,中国便进入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世袭制时期。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皇权主义成为中国社会进步的巨大障碍。尽管农民战争频频发生,但对皇权统治的崇拜则根深蒂固:农民起义领袖推翻旧的皇帝, 自己又兴冲冲地登上了皇帝宝座,王朝体制依然以巨大的惯性力量在原有轨道上运行。在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传入中国以前,人们不可能创建代替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者,将从西方政治制度中找到的民主共和作为革命目标,辛亥革命终于突破了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的旧轨,掀除了皇帝宝座;并且在帝制的废墟上,按西方资产阶级国家制度的模式组建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临时约法》,建立了体现资产阶级民主的议会制度。作为一场比较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对于近代中国的社会政治转型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2.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辛亥革命猛烈地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道德,带来了思想观念上翻天覆地的变革。在延续了数千年的皇权主义思想浸染下,皇帝历来被看作是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人们几乎不能设想没有皇帝的日子。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与中国传统政治完全不同的共和立宪观念为人们接受并逐渐深入人心。从此以后,“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都只能成为昙花一现的丑剧。在这种情况下,各种政党、社会团体和报章杂志纷纷涌现,政治生活空前活跃,人们的政治地位明显提高,参与政治的意识大大增强。告别封建臣民身份、争做民国“新国民”,成为民初社会一大风尚。南京临时政府还采取一些移风易俗的措施,如剪辫子、易服饰、禁缠足、禁鸦片、废跪拜、改称谓等,这些措施触动了传统社会的神经,有力地荡涤了旧社会的陈规陋俗,使普通老百姓感受到革命浪潮的巨大;中击。觉醒的中国人开始摆脱封建束缚对人性的压抑,而有了鲜明现代性的独立人格,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一成立,各种政党组织、群众团体都开始公开活动,纷纷表达各个不同利益集团对时局的意见。不能结党是封建时代的特征。否定了封建皇帝,自然就要肯定结党的正当性。这也是辛亥革命带来的一种思想解放。

3.辛亥革命强化了民众的法制观念

武昌首义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随即发布文告,宣布“永久建立共和政体,与世界列强并峙于太平洋之上,而共享万国和平之福”。不久就颁布《中华民国鄂州约法》。 《鄂州约法》以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构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民主共和制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地区性资产阶级民主立法,为以后南京临时政府制定和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提供了范本。 《临时约法》贯彻了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等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共和宪法的基本原则,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民主色彩,是中华民国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国家根本大法。与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颁

孙中山的卫队长

http://m.zhuodaoren.com/tuijian358852/

推荐访问:孙中山银元 孙中山纸币

推荐阅读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自传与公传,一九七二 下一篇:经济结构调整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