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差异萨皮尔沃尔夫假说

2016-08-25 推荐阅读 阅读:

思维差异萨皮尔沃尔夫假说(一)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述评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述评

[摘要]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自问世以来影响巨大,争议不断,本文在对其作大致客观的描述和整合国内学者研究基础上,试图得出一种中立的、较为合理的观点,即语言与思维(思想、逻辑、理性)至少不是平行时空下两条互不相交的直线,而是以一种至今还未明朗的关系紧紧交织在一起,语言并不仅仅是思维的附属工具,彼此间确实存在着相互影响。

[关键词]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语言相对论;语言;思维

一、“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前世今生

(一)“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理论基础

关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人类有史以来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有两种相对立的观点,一是普遍论,二是相对论。前者认为,尽管语言存在差别,思维却是普遍的和同一的,换句话说,语言的差异并不影响思维的一致性。后者认为,语言的差别导致思维的差异,因为思维受语言的影响。这两种互相对立的观点逐步发展成当今的语言普遍论和语言相对论。

无论是语言普遍论还是语言相对论,其思想源头都可以追溯到西方思想史的初期。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人们的思维受到风俗习惯(包括语言)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却认为,话语是思想符号,虽然

思维差异萨皮尔沃尔夫假说(二)
尔雅中西文化比较2015-2016一学期答案

1西方人研究哲学的三大课题不包括()。 A、 认识论问题 B、 方法论问题 C、 形而上学问题 D、 伦理学问题 ——B

2印欧语系在语义上的特点是()。 A、 一音多义,多分类义 B、 多义字少,模糊义多 C、 字义简洁,多综合义 D、 多清晰义,可选择的音节多 ——D

3中华文化中的“爱”的根源来源是()之中。 A、 忠 B、 孝 C、 仁 D、 义 ——B 4中国不受列强欺负的方法应该强调()。 A、 长期性 B、 节制性 C、 整体性 D、 以上都正确 ——C

5提出学道者须先明了万物与我为一体之理,不重视观察外物的是()。A、 程颢 B、 杨时 C、 陆九渊 D、 张载 ——A

6解释文化的三把主要钥匙不包括:A、 环境 B、 语言文字 C、 社会 D、 人口 ——D :D

7中国文化中讲究的体证的缺点在于()。 A、 不能被所有人接受 B、 不是系统的科学理论 C、 所得的观点难以验证 D、 体证者无法正确表达 ——C :B

8关于中国人的哲学,说法不正确的是()。A、 特别强调德行 B、 追求长生不老 C、 有追求但是没有实际的行动 D、 儒家是追求德行的代表 ——C :C

9西方文化中倾向将象形文字符号化是因为符号化后()。 A、 视觉上更为美观 B、 交流上便于沟通 C、 政治上统治需要 D、 书写上节约时间 ——D

10世界各地的文化从大体上看都是()。 A、 不断循环的 B、 横向发展的 C、 纵向发展的 D、 相互融合的 ——A

11中国古代的乡校除了办学以外,另外一个作用是()。A、 行医 B、 论政 C、 征兵 D、 行商 ——B

12萨皮尔-沃尔夫假说中提到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 A、 语言决定思维 B、 思维决定语言 C、 语言和思维相互背离 D、 语言和思维相互促进 ——A

13《周易·序卦》中自然界的始基不包括()。A、 天地 B、 阴阳 C、 男女 D、 日月 ——D

14 关于西方民族特性的特点,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流动性 B、 家族性 C、 冒险性 D、 好战性 ——B

15印欧语系的语言不可能引导文化向()发展。A、 逻辑型 B、 抽象型 C、 理智型 D、 理论型 ——D

16西方哲学倡导()。A、 气一元论 B、 精神论 C、 原子论 D、 客观论 ——C

17根据辜正坤老师的观点,中华文化大概存在了()左右。A、 3000-5000 B、 5000-7000 C、 7000-9000 D、 9000-10000 ——C

18中国地形的特点是:A、 四通八达 B、 水陆两便 C、 隔绝机制 D、 开放机制 ——C

19下列哪一项是关于中原文化取向的:A、 大帮择主 B、 强化王权 C、 帮派主义 D、 契约分权 ——B

20道家作为验证真理的工具的是()。A、 社会的反应 B、 流行的理论 C、 自己的身体 D、 外部的环境 ——C

21西方文化中排名首位的因素是()。 A、 理智 B、 利益 C、 勇敢 D、 博爱 ——C 22释迦摩尼提出的五蕴是()。A、 色、受、想、行、智 B、 色、受、智、行、识 C、 色、受、想、行、识 D、 色、智、想、行、识 ——C

23古希腊罗马创造文明的主要群体是()。A、 贵族阶级 B、 统治阶级 C、 市民阶级 D、 奴隶阶级 ——D

24相较于中国的唯心主义,柏拉图的唯心主义强调的是()。 A、 思维 B、 原型 C、 理

论 D、 精神 ——B

25西方文化中的征服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成为西方工业发展的最大驱动力。A、 制造业 B、 轻工业 C、 重工业 D、 军事工业——D

26从文学和审美的角度来说,()更具有内在的高度。A、 格律诗 B、 白话诗 C、 古体诗 D、 现代诗 ——A

27对于审美的改变,说法错误的是()。A、 审美是可以改变的 B、 个人、集体乃至国家的审美都是可以被强行改变的 C、 人的喜好是受传统影响的 D、 审美可以在短时间自行改变 ——D

28关于尼采的民主思想说法正确的是()。A、 大众统治是讲文化降低到大众水准的一种精神堕落形式 B、 民主将一般群众抬升到杰出人物的水平 C、 多数人永远是对的 D、 民主是社会的进步 ——A

29西方国家的民主政治其实是()。A、 人民政治 B、 精英政治 C、 帮主政治 D、 阶级政治 ——C

30中西文化演进的七大律不包括()。A、 互根律 B、 互抗律 C、 互助律 D、 互证律 ——C

31受到语法的影响,印欧语系语言具有()的特点。A、 活用功能,词达理清 B、 直观综合,一语中的 C、 定位功能,比类条分 D、 用词严谨,使用灵活 ——C

32陆九渊认为,()是宇宙之理的完满表现。 A、 自然之理 B、 人伦之理 C、 象数之理 D、 人心之理 ——D

33中国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会采用()的形式。A、 以礼规范 B、 以道规范 C、 礼法结合 D、 道法结合 ——C

34不争、节欲、处柔、知足常乐是()的观点。A、 庄子 B、 孔子 C、 墨子 D、 老子 ——D

35如果一个汉字没有声母,在反切中声母用()代替。A、 无 B、 课 C、 乌 D、 略 ——C

36关于托克维尔的民主思想说法错误的是()。 A、 三权分立也不能完全维护社会正义 B、 认为民主制度的假设前提是多数派总是对的 C、 少数派在民主中无法保障自己的自由 D、 民主制度有利于遏制中央集权 ——D

37赫胥黎认为,伦理上最好的东西在实际生活中是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宇宙自然过程()。A、 一致的 B、 对立的 C、 互相促进的 D、 毫不相干的 ——B

38相较于中国哲学,西方哲学更强调()的研究。A、 客观世界 B、 人生哲学 C、 主观能动性 D、 天人合一 ——A

39下列哪一项不是人类文化演进原因系统论: A、 主因 次因 B、 纵向 横向 C、 初始因 后发因 D、 多因论 单因论 ——A

40乔姆斯基提出描写语言学的缺陷在于()。 A、 描写局限性 B、 描写及时性 C、 描写无止境 D、 描写主观性 ——D

1从气候角度来说,中原一带的肥厚土壤主要是受到()的影响。 A、 太平洋暖湿气流 B、 副热带高压带 C、 西伯利亚冷气流 D、 温带季风 ——C

42人从动物中分化出来是因为有了()。A、 伦理 B、 智慧 C、 力量 D、 合作 ——A 43事物的发展更倾向于向()个方向发展。 A、 2 B、 3 C、 4 D、 5 ——D

44日本“和魂汉才”中居于核心的是()。A、 民族血统 B、 地域特征 C、 民族精神 D、 国家领土 ——C

45关于乔姆斯基的语言习的机制,说法正确的是()。 A、 人天生不能创新句子,但是可以判断句子是否合乎语法 B、 人天生能够不断创新句子,但是无法判断句子是否合乎语法

C、 人天生不能创新句子,也不能判断句子是否合乎语法 D、 人天生能够不断创新句子,也能够判断句子是否合乎语法 ——D

46由于特定的历史地理资源,哪种文化形式成了中华民族必然的选择:A、 农耕文化 B、 工业文化 C、 商业文化 D、 产业文化 ——A

47影响中国数千年的一整套行为规范是:A、 礼 B、 和 C、 衷 D、 孝 ——A

48中文的语音特点是()。 A、 多为单音节,闭音节 B、 一字单音或多音,多向性 C、 一韵一字,音义象构性强 D、 具有规则性,轻重音表语调 ——C

49大体上看,秦朝以后的朝代对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封建的态度是()。A、 支持 B、 反对 C、 先支持后反对 D、 先反对后支持 ——B

50认为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的经验主义代表人物是()。A、 笛卡尔 B、 霍布斯 C、 洛克 D、 斯宾诺莎 ——C

1万物自协调理论是指一切政体若能抑制其弊端,均可成为较好的政体。() ——√ 2

地理环境可能影响到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内部细节等较为细小的方面,对于其生灭的影响不大。 ——×

3汉语最终会按照语言文字的发展规律,最终演化为符号文字。() ——×

4中国式的思维主要强调直观性的东西。() ——√

5从世界文化的角度看,中西文化的发展方向是拼合互补。() ——√

6中国的纪年文化(阴历)与天文地理现象非常契合,是最科学的纪年方式。 ——√ 7中国人适于死记硬背的方法,应当大力弘扬强调,完全不必学习西方人的理念。() ——×

8元朝前期气候由寒冷转为温暖,有助于农业发展。() ——× : √ 9中国哲学与道德伦理同源。() ——√ 10审美递增递减规律指的是,对于某种东西的爱好或者逐渐递增,或者逐渐递减,不可能在不同阶段产生不同的趋向。()。 ——× : × 11莱布尼茨的计算机二进制受到了《易经》思想的影响。 ——√

12玄奘法师提出五不翻原则是因为一些梵语中的词汇没有对应的中文词汇。() ——× 13西方的民主形式内涵与法家的思想类似。() ——×

14洪堡在《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对人类精神发展的作用》中认为,语言对思想是没有影响的。 ——×

15西方思维重在强调逻辑分析之后的合二为一。() ——×

【思维差异萨皮尔沃尔夫假说】

16“门虽设而常关”反应的中国人与西方人对待屏障的看法是一致的。 ——×

17中原文明的辉煌,很关键的一点是土地资源为其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

18不同于印欧语系,传统的中文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理论系统。() ——√

19家族社会结构是解释文化先进与落后的最初级的形式。() ——×

20辜正坤老师认为,长城在历史上是中国闭关锁国的重要符号象征。() ——×【思维差异萨皮尔沃尔夫假说】

21哲学研究中,笛卡尔和洛克属于理性主义的代表,坚持经验是不可靠的。 ——×22

中国古代不强调自由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自由比较普遍,所以不会特别强调这个方面。() ——√

23相较于西方哲学,中国哲学除了理论外还强调实践。() ——√

24中国古代王权的强化其实是中国文化中家长制的体现。() ——√

25辜正坤教授认为,超过人类正常生活需要的技术发展通常会促进德行的发展。() ——√

26亚里士多德主张贵族中产阶级转正。() ——√

27审美活动中既存在效用递减律,也存在递增规律。() ——√

28人类在表达自己情绪时,心理活动必然会产生相应的生理反应,心理的情绪于是会借此

【思维差异萨皮尔沃尔夫假说】

通过生理发声器官的状态表现出来() ——√【思维差异萨皮尔沃尔夫假说】

29印欧语系中的语言可能同时包含单音节和多音节。() ——√

30西方人普遍认为,民主是最适于现代社会的形式。 ——×

31与索绪尔的观点不同,辜正坤老师认为,在一切社会机制中,语言是最不适宜于创制的。 ——×

32在朔日,地球处于月亮和太阳之间,地球的引力会发生较大的改变,从而可能影响到人的自身状况。() ——×

33黑格尔认为,中国的文字对于科学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

34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反对民主思想的代表流派。() ——×

35从汉学的本意上讲,汉学和汉朝是没有关系的。()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唯心和西方的唯心主义其实是不同的。() ——√【思维差异萨皮尔沃尔夫假说】

相较于西方,中国注重讨论精神与物质的主次关系。() ——×

38从大体上看,中国文化的兴盛往往意味着西方文化的衰落。() ——√

39西方的党派制对应的法律制度是契约分权制。 ——√

40选择家族中的家长最重要的是要考量人的智商,这样才能促进家族的发展壮大。() ——×

41民族之间存在的不同观念会造成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所以一种语言中的某些词汇所蕴含的意义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是不存在的。() ——√

42西方的土地较为贫瘠,不适于农业耕种,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

43艺术强调个性的创造和表达,不受社会规范的制约。() ——×

44辜正坤老师认为,中国有周期性的南北战争主要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之间的冲突。() ——√

45一个国家应该采用什么政体,主要需要考虑历史文化积淀和政体需要。() ——× 46李约瑟认为,相较于印欧语系,汉字更具有文化功能。() ——√

47康德认为全部哲学就是“语言的批评”。 ——×

48西方语言更为抽象,所以文字的产生和变化就有了必然性。() ——×

49西方哲学给人类造成的主要影响之一就是引导人们学会痛苦,恐惧死亡。() ——√

50中文能够较为简短地表达特定的意思,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中国人记忆力的发展。() ——√

思维差异萨皮尔沃尔夫假说(三)
从比喻语言看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从比喻语言看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摘要】:美国人类语言学的重要人物--本杰明·沃尔夫和他关于语言、思维和文化的著名假说(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是一种在语言和文化关系的研究中既有影响而又颇有争议的理论。

【关键词】: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语言; 文化; 思维; 比喻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这种假说可以表述为:我们的语言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模式,相应地,不同的语言表达决定了我们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从这个观点出发,我们可以得到两点认识:一方面,语言可以决定我们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语言之间的相似形是相对的,结构差异越大,所反映的对世界的认识越不同。

因此这个假说也被称作”语言决定论”和”语言相对论”。它有两个版本,强式说和弱式说。强式说是指这一理论的初始假说,即强调语言在塑造我们思维方式时所起到的决定作用;弱式说是指初始理论的修正形式,即认为语言、文化和思维之间有密切联系,但是产生不同思维方式的跨文化差异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1]

【思维差异萨皮尔沃尔夫假说】

文章内容是从在探寻语言和文化关系的过程中出现的一股重要的新兴力量,即比喻的研究入手,浅谈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曾有人说:”如果亚里士多德会讲汉语,他就不是亚里士多德;如果孔子会讲英语,他也就不会是孔子。”这句话体现了强式说:语言决定思维。反映在汉英比喻差异的成因中,不同语言构建决定不同的比喻。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是分析型为主的语言,英语则是从综合型向分析型发展的语言。[2] 汉英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反映到了比喻辞格之中,引起汉英比喻中本体位置的不同,如:

瓮中之鳌a rat in a hole

血肉flesh and blood

水火不辞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

挨饥受饿suffer cold and hunger

众生之道the way of all flesh

以上比喻反映了汉英词序的差别,汉英比喻的词序恰好相反。

汉语里有许多复合词构成比喻,如 “玉体、杏眼、泰斗、鲸吞、撑腰、垮

思维差异萨皮尔沃尔夫假说(四)
从语言学到现代语用学的发展

  【摘要】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语言学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有密切的关系。它的研究成果越来越为其他学科所关心、所运用,它在整个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拟就从语言学到现代语用学的发展作一个简单的综述,以期对我国语言学的发展有所帮助,使我国的语言研究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

  【关键词】语言学;语法传统;普遍语法;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生成语法;语用学
  一、语言和语言学
  有人的地方就有语言,而语言本身的结构很复杂。对语言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语音、词汇和语义、语法三个部分,对于这些部分又都可以描写它在某个断代的状况,或者探索它的历史演变,或者进行一定范围内的语言间的比较去探索史前的演变。语言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和使用者的心理有密切的联系,所以还可以从它同社会、同使用者的心理的关系进行考察。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语言学是一门多边缘、多层次的立体性学科。它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交叉科学日益发展的今天,语言学显得越发重要。
  二、探寻语言规律的语言学发展史
  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语言是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每个正常的人都至少掌握一种语言,但不一定对它有理性的认识。语言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语言的规律,使人们懂得关于语言的理性知识。语言学的英文术语Linguistics出现于19世纪中期,但是人们对语言研究的传统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900年前后。在将近4000年的语言研究史中,人们首先对语言本身的构造规律进行研究,然后逐步发展到对语言意义的规律、语言的使用规律、语言和人的关系等领域的研究。整个语言学发展史本质上就是人们对语言规律的探寻史。
  (一)古代的语法传统
  中国、印度、希腊一罗马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是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在过去,人们认为古代经典著作的语言是学习的榜样和写作的典范,需要好好掌握,因此古代书面语成了语言研究的对象,口语被看成为不登大雅之堂的俚言俗语,不予重视。语言研究的任务也只是给古代流传下来的政治、哲学、宗教、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经典作注解,而不是探索语言的规律。所以,那时语言研究处于从属的地位,还没有发展为独立的学科。这就是所谓传统的语文学。在我国,古代书面语一文言文一的使用一直延续到本世纪初,围绕着阅读先秦典籍的需要,人们抓住汉字,分析它的形体,讲求它的古代读音和意义,形成了统称“小学”的文字、音韵、训诂的我国传统语文学。
  但是从世界范围来看,对语言规律的探寻,源于古代语言研究的语法传统。古代语法传统大多数都以语言的形式变化为中心,文本多以宗教经文为主。这些语法传统简述如下:
  1、古巴比伦传统主要是以闪族语和阿卡得语为研究对象,语言学史上把这种研究又冠名为“古西南亚语言语法研究”。由于阿卡得人要理解以闪族语写的经文和一些行政与司法文本,他们就要对闪族语的语法规律进行探寻,时间大致可追溯到公元前1900年前后。他们发现闪族语中的关键词汇名词在文本中反复出现而不变化,而另外一些词在名词后有形式变化,这就是动词。在把闪族语转换成阿卡得语时,就要找出这种规律,这就是原始的“语法形式变化”研究。这种研究在以后的2500年中不断演化而发展成为成熟的语法形式研究。
  2、古印度语法传统也是来源于宗教经文。印度最古老的背诵经文是梵语经文《吠陀经》,出现时间大致是公元前1200年。梵语在不断地发展,而宗教仪式上的《吠陀经》却要保持精确不变,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文与现实语言之间出现了巨大的差异。为了让人理解经文,人们开始总结其中的规律,这就是语法规则的出现。到公元前3世纪,印度的语法研究已经相当成熟。人们曾经认为语法是印度最古老的科学。
  古印度语法传统对语言学的发展至少有三大影响:一是为19世纪的历史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奠定了基础;二是影响了西方语音学的发展;三是古印度语法传统具有明显规定性,影响了20世纪理论语言学的研究。
  3、古希腊语法传统主要来源于古希腊哲学研究。柏拉图(427?B.C.~3477B.C.)在他的Cratylus中谈到了语言究竟是来源于“自然”还是来源于“习惯”的问题。对这个问题,亚里士多德(384B,C,~322B,C,)认为,语言起源于“习惯”,而斯多葛学派认为是源于“自然”。这种对语言起源的争论,导致了语言研究“类比推理者”和“反常论者”之间的分歧。坚持语言无规则的反常论者认为语言的本质是非理性的、没有规则的,它并不是对自然的精确反映。现代语言学界认为,这一论点是现代语言学的能指和所指之分的源泉,是语音的“表达”与“内容”之分的原始论断。
  古希腊语法传统中,以词汇形态研究和单词结构研究为中心,句法研究间接地出现在修辞和逻辑研究中。公元前2世纪中期,迪奥尼西·释那编写出希腊第一部系统的以词汇形态学为主要内容的语法著作。
  4、古罗马语言学是古希腊语法传统的延续。公元4世纪拉丁语语法学家伊留斯·党纳图的著述“Ars minor”与“Arsmajor”和公元6世纪普里西安的18卷语法巨箸“Institutionesgrammatlcae”是那个时期及中世纪的重要语法著作,语法研究的中心仍然是词汇形态学,主要对名词词尾变化和动词变位做了详细研究。语言学界认为,古罗马的语言研究可以算是现代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始祖。
  5、阿拉伯语法传统是古希腊语法传统的继承,主要追随亚里士多德的语法思想。阿拉伯语法学家们认为,《古兰经》是阿拉伯语的体现,神圣、完美、不容更改。公元7世纪,阿拉伯语法学家认识到阿拉伯语的曲折变化。到公元8世纪,阿拉伯语本身发生了变化,与《古兰经》上的语言不同,于是激发了语法研究,出现了早期的描写研究。
  6、希伯来语言传统主要是与希伯来文的《旧约》研究有关。希伯来语法学家从阿拉伯语法传统那里继承了描写研究法,对词汇形态的研究深入到了意义层次上,把单词的结构分解为意义单位,认识到了词根、词缀;在句法上,注意到了名词、动词和小品词。这些对后来的语法研究影响很大。   (二)中世纪普遍语法观念的出现
  公元10世纪前后,语言研究从古代的语法传统转移到逻辑分析上来,在1100年前,欧洲语法学家的研究主要以党纳图和普里西安的语法为主导。自12世纪起,语法学家赞成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任何科学知识都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语法知识是科学知识,因而语法具有普遍性,应该有普遍语法。英国语法学家罗杰·培根(1214~1294)说:“所有语言的语法尽管偶有差别,但在本质上是一体的、相同的。”
  普遍语法的观念产生,引发了语法学家对语法系统的结构思考。“Modistae中世纪语法学家”,共同推出了“思辨语法”。他们把亚里斯多德的哲学观念同天主教神学结合起来,去解释语法系统。其核心概念是“指代方法”,就是说语法系统实质上是对宇宙现实的反映,人们对现实的把握是通过理解来实现的,而理解的基础却是语法系统,语法系统的深层结构是由宇宙的结构决定的。中世纪语法学家们把党纳图和普里西安的词类分成不同的“指代模式”,区分出“本质模式”和“随机模式”。本质模式所有语言都是相同的,如各种语言都有的动词,而随机模式在各种语言中不具备普遍性,如动词的时态,在不同语言里可以有不同的表示方式,所有的语言最基本的本质模式是名词。从这些来看,思辨语法实际上是亚里斯多德思想的反映。
  16世纪,法国语法学家弗兰西斯科·桑切兹(1523~1601)综合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两人的观点,提出了“散提斯语言哲学”。他认为亚里士多德的语言“习惯”说是经过推理而来的,而推理是人类的普遍特征,是天赋的,因此推理是“自然”的,这就符合柏拉图的观点。在这种前提下,语法是一种完美的深层结构,或者说是一种逻辑结构,实际使用的语言现象是从这种结构中派生的。语法是普遍的,任何语言都相同,但派生现象即实际语言可以是不同的,有不同的语言形式。散提斯的这个观点就是普遍语法的观点的另一种体现。
  17世纪,笛卡尔(1596~1650)的哲学和洛克(1632~1704)的哲学影响了语法研究。笛卡尔认为人类的理解是普遍的,是相同的。洛克认为,思维的基础是语法结构,因而语法是普遍的。具体语言的语法存在着差异,但总体上是相似的,产生差别的原因是个人的语言蜕变。这些关于人类的理解的论述,探讨了认知的特征和意义的本质。语法学家由此得出,各门语言存在着相同的语义概念,语法是支撑这些语义概念的基础,各门语言的语法大致是相同的。
  (三)近代比较语言学的产生
  随着航海、殖民、旅游和世界贸易的兴起,欧洲人接触到了大量的语言,这为世界语言研究提供了资料。到了17世纪,词源研究领域拓展到世界各种语言间的词源、词义关系。受希伯来语法传统的影响,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前缀、后缀、词根,这对比较研究起到了指导作用。面对不同的语言,语言学家们试图从基本词汇、字音联系和语法一致等三个方面人手,分析各种语言之间的关系,于是产生了近代比较语言学。
  1、赛西亚假说与印欧语系的概念
  赛西亚假说是根据古典文献中记载的一个岛国赛西亚而命名的,岛上的居民据说是圣经中诺亚的三儿子雅弗的后代,而雅弗被认为是欧洲人的祖先。该假说最早提出了印欧语系的概念,说欧洲和亚洲许多语言具有相似性,可能是源自同一个祖先。
  2、威廉·琼斯爵士和格里姆定律
  威廉·琼斯爵士(1746~1794)被公认为是比较语言学的奠基者,他和同时代的其他许多语言学家认为,印欧语系的诸语言如梵语、希腊语和拉丁语等之间具有相似之处,存在着亲缘关系。他说:
  “梵语结构优美。它比希腊语更完美,比拉丁语的词汇更丰富,比这两种语言都更讲究细腻、高雅。这两种语言在动词词根及语法形式上都非常类同,绝非偶然,以至于几乎所有的哲学家们都坚信,它们拥有也许根本就不存在的某种共同起源。”
  而格里姆定律是由德国语言学家雅克布·格里姆(1785~1863)提出的。他在《德语语法》中认为,字音联系是有亲缘语言间关系的最好证据。歌特语、希腊语、拉丁语和梵语是具有亲缘关系的同宗语,可以从它们的语音变化中找出理据。例如:歌特语中的F,常常在拉丁语、希腊语和梵语中对应为P。
  3、新语法学派
  新语法学派是对德国一群年轻的学者及论述的总称,他们认为语音变化是规则、毫无例外的,“每一个语音的变化,都尽可能机械地照搬规则而毫无例外可言。”
  新语法学派的反对者们认为“每个单词都有其自己的历史”。语音的变化不可能完全规则而没有例外。于是,出现了“语言亲缘关系家谱模式”和“波浪理论”。这两种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语言变化是从一个中心向周围辐射式的语言接触变化,变化的模式是不同的,虽然有许多重叠部分,但是差别是永远存在的。由此可以看出,新语法学派的反对者的二元辩证观点,弥补了新语法学派的一元绝对论存在的不足。
  4、语言类型研究
  19世纪的欧洲学术界就语言学究竟是自然学科还是人文学科这一问题存在着分歧。Sehlegel和Rask等人认为语言学是自然学科,他们把语言学和生物学进行类比,认为语言学不带有任何“情感”成分,不具有“人文”特征。而莱布尼兹和穆勒等认为,语言学是与社会、种族、民族和文化的演化密切相关的,语言学不单纯是研究语言的学科。由于社会、民族和文化具有不同类型,语言也相应存在着不同类型。这点认识突破了18世纪的传统研究,不再局限词源、语言之间的关系和逻辑语法,而是从语言外的社会、民族和文化结构来看语言的形态与结构。
  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他认为语言的类型与词汇的形态结构有关,与社会的演化相关。根据其理论,语言具有“内部形式”和“外部形式”。外部形式是以语音的形式存在的“原材料”,不同的语言形态都是以语音为基础的。内部形式是语法和意义的结构或者模式,是各种语言的区别所在。他同时认为,语言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语言是活动的本身而不是活动的结果。一门语言的本质并不是说话者发出的“一整套实际话语”,而是一些内在规则,有了这种规则说话者才可能发出实际话语来。这些观点影响到了后来的索绪尔(1857~1913)和乔姆斯基(1928~)的语言理论。   (四)现代结构主义的兴起
  语言之间的结构差别是近代比较语言学的研究内容,同一门语言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差别是语言学历时研究的主要内容。这两种研究传统促进了现代语言学的诞生,而现代语言学是与现代结构主义的产生密切相关的。
  1、索绪尔的主要贡献
  索绪尔被语言学界公认为是现代语言学之父或者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1916年,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问世,标志着现代语言学的开端。
  索绪尔的语言研究一改19世纪历时研究的传统,把语言当成“社会事实”而不是心理产物,采取的是共时研究而不是历时研究。他的研究中心是语言成分与语言系统的构成机制。他的分析手法是二元分析法。他提出语言与言语、共时语言学与历时语言学、内部语言学与外部语言学等对立概念,指明语言学的唯一真正对象是语言本身。索绪尔的结构主义分析法理论对于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影响了人类学、文学批评、历史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
  2、布拉格学派
  布拉格学派的代表人物有雅克布逊(1896~1982)、图贝兹科依(1890~1938)、鲍德恩·德·科特内(1845~1929)等。他们都直接受到了索绪尔的影响,布拉格学派的贡献就是对语言进行了音位切分,现代语言学的重要概念如音素,词素、区别性特征、标记等都是来源于布拉格学派的语言研究。
  3、美国语言学的奠基者博厄斯
  弗兰兹·博厄斯(1858~1942)是美国人类学家、民俗学家和语言学家。他的主要贡献是收集和整理了濒于灭亡的美洲土著语言。他在《美洲印第安语手册》中所写的序言可以说是美国人类学家从事语言调查和研究的初步理论总结。他强调:对语言事实要作客观的描写,不可用其他语言的或者传统语法的框框去套;为了描写不同结构的语言,应该创立新的概念和方法。他从一些印第安语中发现,语言的一些规则和范畴来源于语言内部。他发现一些印第安语言里没有像“here”、“there”、“yesterday”、“tomorrow”这样的概念,印地安人要表达这样的概念时用手势来辅助说明。早些时候欧洲语言作为外来力量,试图改变一些印第安语言的结构,可结果却是破坏了这些语言的内在结构。这说明,语言是相对的,各种语言都有其自身的内在形式。博厄斯的这种语言相对论和语言有内在形式的观点,为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奠定了基础,给乔姆斯基不少启示。
  4、人类学语言学派
  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的语言学流派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爱德华·萨皮尔(1884~1939)和他的学生沃尔夫(1897~1941)。理论上,萨皮尔继承的是德国语言学的传统,支持语言形态变化的心理研究法,但反对洪堡特的语言与民族文化演化相关的论断。他说:“一切把语言某种具体类型与特定的文化发展的相关阶段搅在一块的做法……都毫无价值。”萨皮尔和沃尔夫运用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知识来研究语言现象,说明语言与文化、语言与社会环境、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认为语言是意识的“模型”,语言“模型”影响人们的行为、文化及其对世界的认识,从而提出民族语言不同,思维也不同。他们提出的语言相关性原理,被称作“萨皮尔一沃尔夫假说”。这一假说对语言学、心理学和哲学影响深远。
  5、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之父布龙菲尔德
  人类学语言学派的核心人物是布龙菲尔德(1887~1949)。他的《语言科学的一套公设》(1926)和《语言论》(1933)为美国结构主义奠定了描写方法的基础。在历史语言学方面,布龙菲尔德接受了欧洲新语法学派的传统,但在对语言结构的共时描写方面则继承和发展了博厄斯和萨皮尔的理论和方法。在语言结构的分析中,他主张以可以观摩到的语言素材为依据,反对用非语言因素(特别是心理因素胙为标准,并强调形式的分析和归类。他的直接成分分析、最小对立体等概念是现代语言学的经典方法与概念。由于布龙菲尔德的影响,20世纪30~40年代的美国结构主义被称为“布龙菲尔德时期”。不过,布龙菲尔德的语言研究实质上是一些“发现程序”,或者说是一些没有理论指导的具体方法,语言科学在布龙菲尔德那里“全是方法没有理论”。
  (五)现代生成语法的产生
  生成语法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一种语言学说。1957年,M乔姆斯基的第一部专著《句法结构》的出版,标志着这种学说的诞生,也给语言学带来了革命。乔姆斯基的革命首先表现在对布龙菲尔德的研究方法的革命,布龙菲尔德反对心灵主义,而乔姆斯基却把心灵主义运用到语言研究中来。其次,在乔姆斯基看来,语言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泛化归纳,要找出支撑语言表现的语言能力的规律来。语言研究是要研究语言能力,而不是像布龙菲尔德那样对语言表现作客观描述。
  乔姆斯基认为,人们头脑内部具有语法知识,这种语法知识是普遍存在的,是普遍语法。人们可以根据头脑里的语法知识创造出无数的语句来,这些无穷无尽的语句是有限的规律的生成物,即人们根据这些规律可以生成数量无限的句子。语言研究就是要像用一个公式来表示所有的自然数那样,找出可以生成无数语句的句法规则来。这就是生成语法的本质所在。生成语法既是理论又是方法,又叫转换生成语法。乔姆斯基批评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的观点,他认为人们生来就有一种语言获得机制。我们的绝大部分语言知识来源于大脑固有的普遍语法知识,而不是靠刺激与反应来养成获取语言的习惯。大脑自身有一个生成机制,可以生成无数的语句来。语言研究就是要揭示这个机制,找出语法规则来。
  在这些认识上,乔姆斯基推出了一系列的生成语法理论来。自《句法结构学》问世以来,乔姆斯基的理论在不断更新、更名,先后有经典理论、标准理论、扩充式标准理论、踪迹理论、管辖与约束理论,后来又叫规则与参数法以及“最简方案”。
  对于生成语法,人们毁誉不一。当前活跃在国际语言学理论界的孟德鸠语法、广义的词组结构语法、词汇一功能语法、关系语法等各派学者均与生成语法有一定的渊源关系。他们接受乔姆斯基某些观点,却又反对他的另一些观点。但是有两点大家基本上承认:生成语法与比它早出现的理论相比,有根本突破;对比它后出现的理论有巨大影响。
  三、现代语用学的发展
  从古至今,语言研究的基本出发点主要是把语言本身当成一个静态的物体而从不同侧面、用不同方法、在不同层次进行语言规律的探寻。把语言当成静态物体进行研究,本质上好比人们对语言这一工具的认识。但是语言作为工具,有别于其他任何工具。把语言当成工具,是在静止的眼光下,看到的是语言的功用,而忽略了语言是怎么发挥功用的。语言不同于静止的物理工具如斧头、汽车等,物理工具是静态的,不会随着时间、场景、使用者的不同而不同。语言却是动态的,其动态性的突出表现在于语言本身的意义与语言在使用中的具体意义两者之间不是绝对的一一对应关系。很多时候,语言的实际使用意义是难以琢磨的。
  正是由于语言本身的难以琢磨,才引起了哲学家们对语言的使用意义的注意。纵观世界哲学的发展史,不外乎有三个阶段两次转向:即古代的本体论到近代的认识论,这是哲学的第一次转向;而从认识论到现代的分析哲学,这是第二次转向,又叫哲学的语言转向。概括起来讲,哲学的发展过程始终与认识有关,本体论研究的是认识的对象,即物质、世界、宇宙的本源问题;认识论研究的是认识的主体,人的思想意识问题;分析哲学研究的是认识的工具与方式问题,语言是核心。
  在对意义的探寻中,人们发现语言是核心,如果认识不到语言的意义,就很难避免认识上的混淆。古代哲学与近代哲学的许多混乱,都是与语义不清有关。这就促使分析哲学的兴起,相应地产生出语言研究的新型学科一一语用学。
  语用学就是关于语言的使用的科学,是要研究语言的本身意义与语言在使用时的实际意义之间的关系问题,是要弄清人们在交际中如何使用语言来实现交际目的的。本质上需要解决语境、认知和语言意义三者相互之间的关系问题。理论上,现代的经典理论有奥斯丁的言语行为三分说、格莱斯的合作原则与会话含义、利奇的礼貌原则、赛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斯博白和威尔森的关联理论、威绪尔论的顺应理论等。
  目前,语用学的研究还处于认识与推广阶段,对语言的动态认识还处于规律的探寻与验证阶段,理论上还有待于不断地发展完善,还需要今人与后人作出不断努力。

思维差异萨皮尔沃尔夫假说(五)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述评

  摘 要:“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自问世以来影响巨大,争议不断,本文在对其作大致客观的描述和整合国内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得出一种中立的、较为合理的观点,即语言与思维(思想、逻辑、理性)至少不是平行时空下两条互不相交的直线,而是以一种至今还未明朗的关系紧紧交织在一起,语言并不仅仅是思维的附属工具,彼此间确实存在着相互影响。

  关键词: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语言相对论 语言 思维
  一、“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前世今生
  (一)“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理论基础
  关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人类有史以来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有两种相对立的观点,一是普遍论,二是相对论。前者认为,尽管语言存在差别,思维却是普遍的和同一的,换句话说,语言的差异并不影响思维的一致性。后者认为,语言的差别导致思维的差异,因为思维受语言的影响。这两种互相对立的观点逐步发展成当今的语言普遍论和语言相对论。
  无论是语言普遍论还是语言相对论,其思想源头都可以追溯到西方思想史的初期。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人们的思维受到风俗习惯(包括语言)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却认为,话语是思想符号,虽然不同文化的话语包括口头和书面话语都存在差异,但是所有思想是一致的、普遍的,如同语言所表达的事物是一致的和普遍的那样。到了中世纪,人们普遍认为存在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精神语言”。这种“精神语言”独立于任何语言外壳的思维内核之外。例如,神学家圣奥古斯丁声称,概念名称超越所有语言,仅存于人们的大脑之中,并不通过说话而外现。13世纪英国哲学家罗杰・培根对上述两种观点都有过论述。他有一句经常为人引用的名言,充分表达了普遍论的观点:“所有语言基本上有一种一致的语法,虽然偶尔有些差异。”[1]然而,经过对古希腊语、古罗马语和希伯来语的比较研究,培根相信语言能表达说话人的文化特质。他发现,由于人们长期使用某些熟悉的词语,因此在他们心目中形成了与事物的真实相距甚远的理念。培根的这一发现,实际上是现代语言相对论的基本观点。
  18世纪初,意大利哲学家维科提出了“文化相对论”。维科认为,不同文化的成员对同样的人和事物看法是不同的,这就是当今语言相对论假设的雏形。[2]当该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康德提出一整套先验论的时候,欧洲一些哲学家从维科的文化相对论出发,批判康德的先验论,同时进一步发展了语言相对论的思想。例如,海曼指出,理智不是与生俱来的先天产物,而是在语言指引下的一个能动的联想过程。这一时期为语言相对论假设的形成作出重大贡献的是赫伯。在他看来,如果我们真的没有思想就不能思考,如果我们真的主要通过言词学会思考的话,那么语言必定为人类知识给出它的基本局限和轮廓。于是,他得出结论:语言是人类思想的工具、内容和形式。赫伯还指出,语言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对世界的解读、经验以及主观意识间理解不断积累的历史。因此,每一个民族怎么思考就怎么说话,怎么说话就怎么思考。
  但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影响最深的还是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理论。洪堡特认为每种语言都是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的个性体现,都展现了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的心理特征。个人更多的是通过语言形成世界观,词会借助自身附带的意义而重新成为心灵的客观对象。由于在同一个民族中,影响语言的是同型的主观,所以世界上每一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人从自身造出语言,同时又把自己束缚在语言之中。洪堡特受到康德认识论的影响,认为人具有一种接纳感受经验的先天能力,能将外界杂乱无章的东西编入一定的关系,纳进特定的秩序,赋予他们一定的形式。然而正因为有了这种形式,人们看世界就像生来戴着一副永远摘不掉的有色眼镜,眼中的万物很难再是本来的色彩。语言正是这样的一种形式,它介于人与自然之间,人通过语言认识把握客观世界,记录和积累人对世界方方面面的看法和理解。由于各民族在个性和心理特征方面的差异,各民族语言中蕴涵的世界观也就必然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因此,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实际上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中。而且,“一个民族的言语是该民族的精神,而该民族的精神就是他们的言语”[3]。民族精神的特点与其语言结构深深地相互渗透着,每种语言体系的差异最终形成不同的世界观。人对世界的认识受限于所使用的语言,持不同民族语言的人们永远拘囿于自己用来思维和交际的那种语言圈子中。
  (二)“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主要内容
  萨丕尔在1929年发表的论文中说:“语言强烈地制约着我们对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变化的一切思索。人类并非孤立地生活在客观世界之中,也不是孤立地生活在人们通常所理解的那种社会活动范围之中,而是深受那充当社会表达工具的特定语言的支配……事实是,‘现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自觉地建立在人类社团的语言习惯之上的。没有两种语言会相似到能将它们看成是代表同一社会现实。不同社会所处的世界乃是不同的世界,而不是具有不同标志的同一世界。”[4]这段话清楚地表明了作者的两个观点:A.语言强烈地制约着人对世界的认识;B.世界随着语言体系的不同而不同。
  沃尔夫吸收了萨丕尔这两个相互关联的重要思想,通过对大量印地安语言的研究得出结论:“我们的语言决定的思维世界不仅与我们的文化理想和文化宗旨相对应,而且它甚至还把我们真正的下意识行为也包括到它的影响范围之内,并赋予这些行为以某些典型的特征。”[5]不同的语言形式形成不同的言语社团的认知系统和意识背景,不同的系统和背景使各言语社团的世界观呈现出相对性。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世界观,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实际上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中。语言制约着我们对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变化的思索。
  语言学界通常把这些重要思想归纳为三个部分,如布朗将其一分为三:(1)语言A的结构不同于语言B的结构;(2)文化A与文化B的行为结构差异同语言A与语言B的结构差异有关联;(3)语言A的结构决定文化A的行为结构,依此类推。[6]这就是所谓的沃尔夫假说三段论:“语言结构差异论”、“语言文化相关论”和“语言决定论”。[7]这个三段论的后两段,即被布朗称作“弱式”的“相关论”和“强式”的“决定论”,实际上透视了假说本身未能解决的一个问题,即语言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行为,包括思维行为。萨丕尔和沃尔夫将着眼点放在语言的词法和句法上,通过它们的差异探讨人类群体行为结构的差异,与洪堡特相比,无疑是前进了一大步。   (三)“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应用
  华中师范大学郝建军和华中科技大学汤小兵参照沃尔夫假说,认为方言差异决定的思维差异是造成我国“地域歧视”现象的重要原因。[8]北京交通大学高晓娟分析了英汉语境下亲属称谓不同的分类认知及对亲属关系的不同理解并阐明了其内在的语言相对论原理。[9]中国人民大学王亦高运用语言相对论解释了中英语言中不同的时空观现象。[10]厦门大学余朝国则运用语言相对论分析了中西方文化意象的差异。[11]复旦大学凯丽比努提出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要积极接受外来语言对母语的影响、把握和认识两种不同的语言系统、区分两种语言系统并将它们有机地结合、不倡导过早使用目的语思考的结论。[12]兰州商学院周舒怡认为,在外语教学中应当注重文化的导入。[13]武汉科技大学黄朝恒、郝睿认为,在跨文化交际中,要进入到对方的语言文化中去,并尊重各种语言间的差异和平等。[14]中国矿业大学李传馨结合沃尔夫假说提出了对于托福独立写作的建议。[15]
  二、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褒扬
  “沃尔夫假说无疑是本世纪语言研究一个极富魅力的语言人文主义课题。它吸引了众多的人类学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社会学家从人类思维与文化的各个角度探究语言的奥秘。文化学语言学在人类学的激励下进入了一个更为深刻,也更为现实的探索境界。尽管对沃尔夫假说的争论还远远没有完结,但沃尔夫假说正在带给人们一种对待语言体系文化内涵的终极关切。这种关切具有跨世纪的意义。如果说19世纪是欧洲语言人文主义的洪堡特世纪,那么20世纪将以美洲语言人文主义为其典范――这是萨丕尔-―沃尔夫的世纪。”[16]
  如果没有萨丕尔和沃尔夫的人类学角度,语言学永远只从自身的逻辑和结构观点出发,也许永远不能追寻到语言背后真实而普遍的规律。长期浸淫在特定视野的语言格局内,人们常常会遮蔽了对其他文化存在的认识。借鉴萨丕尔和沃尔夫的观点,我们或许有机会站在人类学的高度反思每一个民族的独特语言,并以全新的眼光来描写和分析每一种文化。目前,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已经被应用到了一些实际的学科和课题当中,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这在无形中也证明了它的价值和意义。
  三、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贬斥
  林新华认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对语言缺乏历史观点,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应该是社会及其文化决定语言,客观的社会环境(包括文化和语言)对人的认识能力的发展都产生重大的影响,但起决定作用的绝不是语言。除此以外,语言不能决定世界观,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决定人们的意识的首先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在阶级社会里,人们按其经济地位的不同而组成不同的社会集团,形成不同的世界观。如果语言真的可以决定世界观的话,世界上就没有阶级,阶级斗争也就自行消灭,自然也就不会有什么劳资的纷争。这种推论与现实社会的情形是完全不相容的。[17]
  上述是反对这一假说的代表性观点之一,即认为客观现实存在决定了语言以及其他的思维。另外还有一种代表性观点是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皮亚杰认为思维和语言的关系应该是思维决定语言而非语言决定思维。皮亚杰运用儿童语言习得逻辑运演过程证明了思维是先于语言而存在的。婴儿在四个月大的时候就可以辨认出母亲,并能将所看到的图片进行分类,这个时候,他们是没有语言的,只是会发出一些单独的声音,但是却能够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并且能够用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表达他们想要表达的意思。这个时期的儿童是有思想、有思维过程的,只是他们还没有能力用语言进行表达。通过对这一现象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思维对语言起着主导作用,认知能力的发展应该是先于语言能力的发展的,认识要先于语言。因此,皮亚杰从认知角度分析得出结论,认为认识是基于思维的,所以可以说思维先于语言。
  四、结语
  在这样一篇篇幅短小的文章里,笔者无法得出一个确切的结论,只能说语言与思维(思想、逻辑、理性)至少不是平行时空下两条互不相交的直线,而是以一种至今还未明朗的关系紧紧交织在一起,语言并不仅仅是思维的附属工具,彼此间确实存在着相互的影响。
  实际上,笔者认为要探讨这样的一个论题,根本就类似于探讨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由于人类语言和思维以及文化的复杂性,笔者决定先脱离人类社会,用动物语言和动物社会来打比方。比如有一只猩猩看到了危险,发出恐惧的叫声,引导同伴们从地上回到树上,对它本身而言,是先看到了危险而后发出了恐惧的叫声,但对它的同伴们而言,则是先听到了表示危险和恐惧的声音而后有了恐惧的思维(也许不能称其为思维),再作出规避危险的行为――上树。再往深处想,历史上第一只猩猩看到危险发出的声音,也许只是随意喊叫,这种喊叫在其他猩猩看来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但随后每次有危险,那只猩猩都是这种叫声,其他猩猩便逐渐认为这种喊叫可以传递“有危险”的意思,这种喊叫便被所有猩猩所接纳和使用,并且专门用来表示“有危险接近,快上树”的意思。在猩猩社会里,这种喊叫被一代又一代猩猩当作一种特殊的语言(也许不能称其为语言)传给下一代猩猩,下一代猩猩即使还没有遇见过危险、不知道危险到底是什么,也学会了这种喊叫,并且明白了它的指示和警戒作用,一听到便自觉地上树,直到看到一只凶猛的狮子、饥饿的鳄鱼从树下踯躅走过,才明白“哦,原来危险就是这种东西”。这也许可以看作人类社会语言和思维发展的“动物减缩版”。
  让我们再回到人类社会,沃尔夫曾举例说明语言对思维的影响,他说英语中只有一个词来表示雪或下雪(snow),但爱斯基摩人却要区分各种不同类型、不同状态的雪,有下完了的雪、正在下的雪、半融化的雪、像冰一样的雪等等,这是因为爱斯基摩人每天都在和雪打交道,每一种独特状态的雪都会对他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各种各样的影响,而英国人、美国人或其他使用英语的人却不需要对雪作如此详细的区分。对此,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英语中虽然没有词汇对这些雪一一描述,但这并不代表说英语的人就没有区分、辨别这些不同的雪的思维能力,所以这不能算作语言决定思维的证明。笔者认为,这句话有一半道理。说英语的人,只要智商正常,的确应该有识别这些不同的雪的能力,但他们不需要去识别,因而也不会特别加以注意,这些不同的雪对他们来说可能只是大致相同的刺激源,引起不了爱斯基摩人那样各不相同的细微思维和反应。再者,雪是说英语的人比较熟悉的事物,要是他们不熟悉的事物,恐怕再多的词汇也只能引起一个或者为数不多的几个联想。比如阿拉伯语中有6000多个表示骆驼的词汇,比如中国古代各种表示不同年龄、性别、颜色、高矮、胖瘦的马的词汇。   针对皮亚杰用婴儿得出的结论,笔者认为,婴儿固然不会说话,但这不代表他们与语言是完全脱离的。不说话只是没有输出,但从一个婴儿来到这个世间的第一秒,父母、亲人以及周围的所有人无一不在用语言影响着他,也就是说婴儿一直在接受着语言的输入。皮亚杰认为,4个月大的婴儿就能够辨认出母亲是因为思维的作用,但这也无法否定母亲的言语在婴儿思维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总之,目前只能说思维和语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甚至于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而对于它们之间的确切关系,还需要大量的研究才能够弄清楚。
  注释:
  [1]Ferguson,C.A.:《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UniversalsResearch》,Greenberg,Ferguson,& Moravscik:《Universals of Human Languages》,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9.
  [2]Janney,R.W.&Arndt,H.:《Universality and Relativity in Cross-Cultural Politeness Research:A Historical Perspective》,Multilingua,1993,29.
  [3]申小龙:《语言的文化阐释》,北京: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第62页。
  [4]伍铁平:《语言学是一门领先的科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第131-132页。
  [5]兹维金采夫:《普通语言学纲要》,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44页。
  [6]Brown,R.L.:《Wilhelm Von Humboldt’s Conception of Linguistic Relativity》,the Hague:Mouton,1967,11.
  [7]Gumperz,J.J.and Levinson,S.(eds.):《Rethinking Linguistic Relativity》,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25.
  [8]郝建军,汤小兵:《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看中国之“地域歧视”》,语文学刊,2010年,第4期。
  [9]高晓娟:《萨丕尔-沃尔夫假设之下的汉英亲属称谓研究》,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年,第2期。
  [10]王亦高:《试论语言与文化的互动关系――以“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视角下的中英文时空观为例》,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5期。
  [11]余朝国:《文化意象视角下的语言相对主义》,东南亚纵横,2011年,第2期。
  [12]凯丽比努:《萨丕尔-沃尔夫语言相对论思想及其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13]周舒怡:《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启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14]黄朝恒,郝睿:《小议“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与跨文化交际》,咸宁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15]李传馨:《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对托福独立写作的影响》,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第7期。
  [16]申小龙:《人类文化的语言视界――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2期。
  [17]林新华:《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再认识》,外语教学(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
  (刘仪蒙 江苏扬州大学 225002)

思维差异萨皮尔沃尔夫假说

http://m.zhuodaoren.com/tuijian354832/

推荐访问:萨佩尔沃尔夫假说

推荐阅读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人防工程的重要性 下一篇:关于抄表员估抄,错抄,漏抄表计的情况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