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学科核心能力

2016-08-26 热点事件 阅读:

聚焦学科核心能力(一)
核心素养全聚焦

龙源期刊网 .cn

核心素养全聚焦

作者:

来源:《英语学习·教师版》2015年第04期

教育部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要求中指出,新课改和高中课程标准修订要突出“立德树人”和“核心素养”的建构。在明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做基本思考,英语是什么、英语课程的意义和内涵是什么等语言观、学习观、英语教育观等本质属性问题。

多年来,我们一直忙于实践,理性认知还有欠缺,也造成了理念不清,操作目标不明确,费时而效益不好等一系列问题。在大的课程改革背景下,本刊将配合课改的推进,引导广大英语教师进入思考状态,共同研究英语的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我们认为,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应该既体现英语学科能够落实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也应该包括英语学科独特的一些核心素养要求。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确立,是引导英语学科课程标准整体研制的关键要素,也将对广大教师的教育理解和教育实践起到重要的指导和指引作用。

课程改革不是一张蓝图,而是一次有目的的旅行。借鉴美国知名教育学家古德莱德的思想,教育从理想的课程到学生实际掌握的过程需要层层传递。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对学生培养目标的一种带有结果性的规定,也必须要通过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和评价,以及各学段、教育各环节的有效传递与落实,最终体现在学生成长和发展上。而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上百万英语老师的认识、信念和自觉行为。本期我们特约刊登一些国内外关心我国基础英语教育的专家、学者和一线有思考的名师对于英语核心素养的理解和表述。我们殷切希望,有更多老师带着来自实践的思考和需求,参与到关系外语教育科学、健康发展的大讨论中来。本刊也将陆续发表老师们的精彩观点,并随着讨论的深入不断推出新的话题讨论,以促进先进教育理念传播,助力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提升外语教师的思考力和实践力。

——张连仲

聚焦学科核心能力(二)
聚焦核心素养,发展终身学习力

聚焦核心素养,发展终身学习力

学术期刊论文原址: 《基础教育论坛》教研版 2015年10月 总第14期

刘濯源

【摘 要】《中小学生学习力培养的研究》课题组所开展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研究活动价值巨大——它直指教育与教学的本质,直指“后课改”时代的靶心——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为已经到来并且正在加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教育找到了发展方向或者说是存在意义!

当下,人类的一只脚已经踏入“信息智能文明”时代,智本将超越资本成为第一生产要素。所谓“智本”并非是知识的“简单堆砌”和“常速积累”,而是对知识及信息的主动且高效地获取、整合、转化、再创造的能力——学习力。那么我们的学校教育如何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这种比“学会多少知识”更为重要的能力?本期专栏内容将给出一些参考路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习力;学习策略;思维可视化;有效探究

【作者简介】刘濯源,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思维可视化教学实验中心主任,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思维可视化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课题组副组长,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中小学生学习力培养的研究》课题组特约指导专家。已出版《赢在学习力》、《思维导图高效学习模板》等多部专著。

一、我们到底为什么而教? 关于教学,如果最多只允许我问一个问题,我一定会问:“我们到底为什么而教?”关于“课改”,如果也只允许我问一个问题,那么我一定还会毫不犹豫地问:“我们到底为什么而教?”进而,关于慕课、翻转课堂这些时下最热点的概念,我还是会问同样的问题——我们到底为什么而教?【聚焦学科核心能力】

因为这个问题太重要了!它是方向性问题,也是关键性问题。一件事,方向如果搞错了,一切努力都不只是付诸东流那么简单,而是会让你离真正的目标渐行渐远!这是一个简单的、常识性的道理,任何人理解起来都不会有难度,更何况我们从小就听过一个与此有关的成语典故——《南辕北辙》。

那么,教学的正确方向在哪里?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的指导意见,“核心素养”成为“后课改”时代的靶心。何为“核心素养”?目前尚未形成一个明确的、统一的解释。但有一点是有共识的:核心素养所指的一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和技能,而是其背后的东西。有人把“核心素养”解释为“全面素质教育”或“全人教育”,我个人并不认同这种解释。因为这样的解释关注了“素养”却忽略了“核心”,使概念模糊化。概念一旦模糊化,就无法聚焦,就不能抓到根本,也就无法从根基上解决问题——这就是以往“表层化思维”及“大而全思维”的危害。“全人教育”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和谐发展的“全人”。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理想,但它所描述的是“果”而非“因”,而我认为所谓“核心素养”一定是要指向“因”的,否则就谈不上“核心”。

基于以上思考,我从这个概念的两个要素入手进行分析,为“核心素养”的判定设定了

五条标准:第一,普遍基础性;第二,持续影响性;第三,后天可发展性;第四,内化综合性;第五,非先天禀赋性。所谓“普遍基础性”是指其它素养都要以它为基础,离开这个基础就不能存在或无法发展。所谓“持续影响性”是指它不是影响一时,而是影响人一生的发展。所谓“后天可发展性”是指它可以藉由后天的学习活动发展而来。所谓“内化综合性”是指它不是某种具体的知识与技能,而是对知识与技能进行获取、整合、转化运用、再创造的综合能力。所谓“非先天禀赋性”是指不是由人的DNA决定的。经过一系列筛选,我发现符合这五条标准的素养只有两个:一个是人的感性能力,以“自我定义”及“情绪感知及管理”能力为主,我把这类能力称之为“心”的能力;一个是人的理性能力,以探究意识及系统思考能力为主,我把这类能力称之为“智”。因此,我把关注“核心素养”的教育理解为关注人核心素养的教育。而“心智水平”是影响一个人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学习转化力及创造力的关键因素。 至此,我们基本可能回答“我们到底为何而教?”这个问题了:我们必须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教,也就是为发展学生的心智而教,也大体可以说是为发展学生的学习力而教,为学生学会认识自己、管理自己、发展自己而教!【聚焦学科核心能力】

二、必须告别传统教学观的三个现实理由 所谓“传统教学观”是指重“果”不重“因”,只关注“学会(往往被窄化为记住)”却不关注“会学”的教学观,而非对传统教学的全面否定。 回顾一下,“素质教育”的概念已经提出三十多年,但在现实中确一直没有得到较好的落实,传统课堂依然岿然不动,知识灌输依然大行其道!为何?只是因为有高考这个指挥棒吗?我认为把“素质教育”与“高考”对立起来,既是对高考的误解,也是对素质教育的误解——高考不是考死记硬背,素质教育也非是指“吹拉弹唱”。而正是这种“误解”(虽然这不是唯一因素)严重阻碍了教师教学观的转变,严重阻碍了课程改革的发展。 但现在,我们必须要与“传统教学观”说再见了,再不改变,我们的付出不会减少但失去将会更多!三个现实理由如下:

第一,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智能文明”时代,“互联网+”突破时空藩篱,早就把“信息

不对称”这个概念击得粉碎,各类知识浮在云端,浩如烟海,随时可查,随处可查,“知识的搬运工”越来越不好做了。另外,知识的更新速度和知识的折旧也越来越快”,而且这种“快”是一种加速度的快:人类在“渔猎与采摘文明时代”的知识更新速度可以用“爬”来形容,在“农耕与养殖文明时代”可以用“走”来形容,在“机器工业文明时代”则可以用“跑”来形容,而到了“信息智能文明时代”就要用“飞”来形容了。因此再追求“将知识精确地背下来”的学习目标已经失去现实意义。2014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会,主题是“今天的学习是为了能拥有一个可持续的未来”。而在知识以加速度更新的时代,要拥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会学”当然要比“学会”更重要,“学力”当然要比“学历”更重要! 第二,问题解决与创新虽然离不开知识,但并不是仅靠已有知识的简单拼凑,而是靠思维能力。但以灌输为主的“填鸭式”教育恰恰是“反思考”的,至少是不思考的!题海战术把学生脑子搞晕,死记硬背把学生脑子搞僵。有资料显示中国的小学生每天“知识”的摄取量是美国孩子的30倍,但其价值又在哪里呢?只是争分争秒地猛塞,却不给思考的时间,即便都背下来,也不过多一个“两脚书橱”。更何况这种做法还有巨大的负作用——厌学、思维僵化! 第三,即便仅从学习成绩这个维度来看,可持续的学习成绩也是来自学生的学习力而非知识灌输的数量与次数,因为学习不是体力活。依据大脑的特性及其运作机制:相对简单具象的知识尚可通过灌输来使学生完成识记任务,但相对复杂抽象的知识就必须籍由学习者的深层理解来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而要解决高度复杂抽象的问题则必须依靠发展良好的逻辑思维和系统思考能力。因此小学阶段的“好成绩”的确有可能通过机械重复和强化训练来实现,但这种本末倒置,竭泽而渔的做法危害极大。到了初中,这种被“灌”出来的“好成绩”就难以为继了,大多数学生会露出马脚。通过所谓的“苦学”或“恶补”可能会将成绩下滑暂时延后,但到了高中阶段,特别是高中后半程还是会暴露,成绩大幅下滑,厌学情绪陡然增加绝非小概率事件。 综合以上分析,转变“传统教学观”,把教学的关注点从“树梢”下移到“树根”上来,变“知识灌输”为“发展学习力”。这不但与“提高考试成绩”的诉求不矛盾而且还有帮助,从“功利”的角度看,这是“近利”;另外,发展学习力,可以使人更好地适应“信息智能【聚焦学科核心能力】

文明”时代,知识快速更新带来的挑战,使人受益终身,从“功利”的角度看,这是“远利”。也就是说这一转变既让我们的学生赢在当下又能拥有未来,我们为什么不去做呢?

三、如何构建“学习力教育”的多层体系

诗人汪国真有这样一句很励志的经典名句:“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搞教学改革的确需要这样的决心和勇气,但教育毕竟不是文学,教师也非诗人,我们不但要找对方向,还要提供有效的策略与方法。因为诗人可以“任性”,教师只能“理性”。

当我们确立了“为提升学生的学习力而教”这一“后课改时代”的核心目标后,就必然要面对以下问题:第一,如何帮助那些早已习惯“知识灌输”的教师们转变教学观及教学方式;第二,如何帮助那些早已习惯“张嘴等食”的学生们转变学习观及学习方式,唤醒其学习动机,恢复其思考意识;第三,如何让那些追求短期效益、唯成绩论的家长们理解这种转变。要解决这些问题的确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但“难做”不等于“不能做”,更何况这是必须要做的事情,陶行知先生说:“教育乃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它不但关系到每一个个体,每一个家庭,还进而影响到社会的发展,甚至决定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及文明程度。

那么,如何推动“知识灌输教育”向“学习力发展教育”转变呢?以一个区域教育单元(县区级)为系统,我们需要从三个层面入手,并逐层做出转变:

1、宏观层面的战略指引

教育局主管领导必须要高瞻远瞩,对社会发展趋势有预见力,对教育本质问题有洞查力,将“围绕核心素养,发展学生学习力”设定为“后课改时代”的核心目标,把帮助学生实现乐学、恒学、慧学(智慧地学习)作为教研工作的核心任务,并积极地、持续地推动这一战略性工作。

2、中观层面的课改实践

校级主管领导必须深入理解“核心素养”,理解“学习力的培养”,并积极推动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突破课改瓶颈,落实课改理念,构建以发展学生学习力为核心目标的绿色生态课堂。

聚焦学科核心能力(三)
聚焦课堂管理 增强核心竞争力

聚焦课堂管理 增强核心竞争力

有什么样的教师队伍,就有什么样的学校质量,可以说,教师队伍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因此学校管理的关键是教师管理,教师管理的重点应放在教研文化的建设上,其落脚点应该在课堂上。只有抓住课堂这一核心,聚焦课堂管理,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才能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

一、教学研究:走进课堂

1、备课:规范中求创新。备课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是老生常谈的话题,然而却是教师必做的基础性工作。它涉及到教师对学科教学理论、方法的学习与内化,对教材的钻研与把握,对学情的分析等,其中的研究成分相当大。它考察的是教师的综合设计水平,因而我校紧紧抓住这一环节,摒弃无教案上课的现象,堵绝抄袭现成教案完成任务现象。要求教师自主备课,规范备课,形成习惯。在备课过程中,提倡教师进行个性化研究,并以不同形式呈现他们的研究成果,可以是电子备课,可以是在教材上圈划。强调个人钻研与集体备课相结合。集体备课必须建立在个人独立钻研的基础上,可以是围绕某一个问题安排中心发言,也可以提出问题大家讨论,还可以是上课后的二次备课,确保经历从个人思考、个性化设计到集体智慧的碰撞过程,确保备课的有效性及其与上课的一致性。

2、上课:展示课堂魅力。上课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也是教师素质呈现的重要载体,这是决定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首先是要求教师上好家常课,追求规范的课堂。认真把握新课程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多种途径,开发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愉快地完成任务。其次是上好研修课,追求灵动的课堂。坚持校本研究制度,每人每学期开设一节研修课,深入落实继续教育任务,做到定时间,定内容,保证质量。研修课要经历个人学习、思考,小组讨论、备课,试教,评议,公开教学,再评议的过程,着重把握课堂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再次是上好展示课,追求开放的课堂。提供机会给调入的教师、申报职称的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等定期展示课堂,促进教师的深度钻研和思考,促进教师群体互相借鉴和共同提高。

3、听课:在互动中研究。听课评课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研手段。

【聚焦学科核心能力】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提倡教师多听课,做到跨年级跨学科听课,听不同的课型,通过听课来营造互相学习、共同研讨的氛围,促进教师系统地了解和钻研教材教法。学校管理人员则坚持随堂听课,不定期地进入教师的课堂,了解课堂的“原生态”,发现教师的教学经验并向全校推广应用;发现课堂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修正。

4、反思:于细微处见精神。教学是一门追求完美的艺术,但教学又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加强学习、正视不足、不断改进是重要手段。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师必须不断增强学习意识,提高对自己课堂的自我诊断能力。在教学之后要学会反思,学会关注细节,学会积累失败的教训。反思的有效手段之一是评课,虚心听取同行的意见,听取学生的意见,在吸纳意见的基础上重新设计和实施自己的教学。其次是养成勤动笔的习惯,上课之后或随手在教案后记下执教后的感悟,或在单元教学结束后结合教学实践写出案例分析,或以教学日志的形式记录教学的点滴,便于定期回顾思考,把握规律,明确努力方向。

二、岗位练兵:立足课堂

如何让教师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同时满足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客观需要,适应教育形势发展的要求,我们设计并实施了“岗位练兵”这一特色校本培训活动,坚持立足课堂这个支点设计训练项目,引领教师学习;重视训练全程,用好课堂阵地;科学呈现训练效果,推动“课堂的革命”。

1、项目设计:多元解读,围绕课堂。岗位练兵,顾名思义,坚持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融入训练因素,形成训练序列,达成训练效果。为此,我们对教师教学业务素质及课堂成功要素进行了多元解读,提炼出若干训练点,每年确定一个项目,针对以青年教师为主的训练对象开展练兵活动。多年来,我们分别从课堂教学设计、说课、课件制作及演示、主题教学活动的设计、实施与成果展示,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与展示等方面入手,培养了教师围绕课堂这个中心,主动学习,潜心钻研的意识,自觉学习教学理论并服务于教学实践的意识,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以及将德育工作渗透于课堂教学,将课堂与生活有机结合的能力。

2、过程组织:全员参与,全程开放。岗位练兵的出发点和归宿均是全体教师素质的整体的提高,这是活动组织者始终不渝的目标。无论是什么项目的训练,均要求做到,人人都是参与者,人人都是受益

【聚焦学科核心能力】

者。力求让练兵的过程发挥应有的辐射功能,引导教师集平日智慧的积累呈现于训练之时,又及时将骤然之间迸发的创新火花播撒到平日工作的每一节课。因此,我们确立了这样的指导思想:活动中,每个人担负着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实现合作共赢。青年教师直接参与,要学习,要上课,要反思;中老年教师是观摩者和评判者,要学习,要听课,要点评。无论是赛前、赛中、赛后,他们都在共同的投入,相互切磋,相互欣赏,一起以研究的姿态体验活动的艰辛和快乐。

3、效果呈现:形式多样,服务课堂。岗位练兵的根本目的是推进教师自我唤醒,自我鞭策,以期引发课堂呈现出更多的新气象。效果呈现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参赛教师的基本素质普遍提高,课程意识增强了,语言及情感更加丰富,师生关系更为融洽了;课堂教学有了新变化,课堂结构合理化,教学手段科学化,教学效果优化;教师群体教研氛围日趋浓厚,校内人际交往显得单纯、专一,互动研讨中坦诚相待,教师个体专业追求更为明确和自觉等。在每年一次的活动中,青年教师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良好的专业素养,他们的课堂也更为灵动,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和家长的好评。从他们中间走出了10多区级以上名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

三、专业引领:走出课堂

教师的成长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堂上一分钟,堂下十年功”。有人说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八小时以外时间的支配。实际上不同教师的课堂差别同样源于课外的积累不同,课前的准备工作不同。作为学校管理者,一个很重要的职能就是引领教师走专业成长的道路,让他们学会在课堂之外下功夫。

1、读书交流:提升课堂品位。读书学习是教师的义务和责任,是他们崇高的精神追求,是促进教师享受职业幸福的重要手段。在读书中可以升华教师的生命价值,夯实教师的人文素养。当教师养成勤读书、善思考的习惯后,他的教学设计就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他的课堂就会更有品位。我们以营造书香校园为策略,以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定期开展读书沙龙活动,倡导人人都有书卷气。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与引领,鼓励教师与书为友,制定读书计划,提供相应书目,指导教师分类阅读学科教学类书籍,教育理论类书籍,人生修养类书籍。定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以撰写读书心得、开展主题演讲、专题论坛、座谈会等形式展示读书成果。通过系列活动引领教师丰富

自己的课堂积累。

2、教育故事:再现课堂风采。精彩的课堂瞬间需要定格,生动的课堂故事需要讲述,让课堂风采再现与共享,是激发教师快乐成长的有效手段。让教师以教育日志、教育案例等形式真实记录教学生涯中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让他们坚持阅读教育名家的教育故事,以另一种形式与专家面对面。在反复的阅读与讲述中,感觉课堂更多的魅力。本学期我们开展了“讲述心灵深处的教育故事”系列活动,发动全体教师从不同层面回忆自己教书生涯,记录,讲述,一个个平凡而生动的故事演绎了课堂的神圣和教师的伟大,同行之间的情感和教师群体的凝聚力也随之增强。

3、专题研究:追求课堂风格。教师成长的最高境界是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以鲜明的特色和高超的教艺活跃在课堂上。风格是“在众多的合唱声中凸显出独唱者的旋律”。风格的形成需要教师有智慧,有思想,有道德,需要教师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形成自己正确而坚定的教学主张,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坚持不懈地研究与提升。我们提倡教师人人都是研究者,要求教师将研究的基点放在课堂,研究的目标是不断构建有生命力的课堂,最终实现个人和群体的整体提升。首先是发现问题,我们要求教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从课堂的遗憾里寻找到教学规律,让自己的教学智慧在原汁原味的课堂上闪光;其次是课题论证,对于发现的问题要有切合实际的思考,要有大胆的假设和猜想,并以科学的理论为依据;重点是研究过程,我们提倡在行动中研究,做到教、研一体化,努力打造教研文化,注重教学案例的积累与分析,注重课堂上师生活动的记录与整理,注重把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注重课堂教学经验升华为新的规律。最后是研究成果的呈现与推广,坚持依托课堂让研究的幸福人人共享。我们在教研过程中,注重引导教师挖掘不同学科教材中的科学教育因素,坚持以课堂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科学意识、方法、精神和品质的培养。 几年来,在深入实施课堂管理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更加规范了,研究意识增强了;学校的教研文化更加浓厚了,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同时,我们也深深认识到: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学校整体实力,促进区域内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必须牢牢把握教师队伍建设这一主线,以师德建设为基点,以教师专业成长为重点,以课堂管理为着力点,聚精会神引导教师追求专业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学校内涵发展,增强学校核心竞

聚焦学科核心能力

http://m.zhuodaoren.com/shenghuo360595/

推荐访问:地理学科核心能力 语文学科核心能力

热点事件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咸阳信用体系建设 下一篇:村干部贪污线索成案难的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