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子64排ct参数层厚

2016-08-24 百科 阅读:

西门子64排ct参数层厚(一)
64排CT参数对比表

注明:该表为设备考查时现场询查数据,如与销售方提供信息不符,请以销售方提供的原数据为准。

西门子64排ct参数层厚(二)
西门子16排CT参数表

【西门子64排ct参数层厚】【西门子64排ct参数层厚】

西门子64排ct参数层厚(三)
西门子64排螺旋CT对阑尾炎的影像学诊断价值

龙源期刊网 .cn【西门子64排ct参数层厚】

西门子64排螺旋CT对阑尾炎的影像学诊断价值

作者:陈飞

【西门子64排ct参数层厚】

来源:《延边医学》2014年第18期

摘要:目的探究西门子64排螺旋CT机诊断阑尾炎的临床应用价值,为后期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3月期间门诊收入的90例阑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诊断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5例。研究组患者行64排螺旋CT诊断,对照组患者行彩色超声诊断。比较两种诊断方式的准确性。结果研究组诊断准确率达100%,对照组准确率为91.1%。两组在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多排螺旋CT;阑尾炎;诊断价值;影像学

阑尾炎属于一种临床常见且多发的疾病,每年的发病率约0.1%[1]。常发于青壮年中,男性患病率大于女性。临床症状具有规律性,有时也变化多端。临床诊断或治疗方式不当容易引起严重并发症,如粪瘘、腹腔脓肿、门静脉炎等。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螺旋CT诊断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其优良的扫描技术和图像后处理系统,确保了解剖结构的完整性及延续性,直观、清晰地显示了阑尾周围的解剖结构,为临床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笔者特于2011年1月-2012年3月期间对我院90例阑尾炎患者进行研究,取得较好的成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西门子64排ct参数层厚】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3月期间我院门诊收入的90例阑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临床症状:64例下腹疼痛,其中59例右下腹压痛,19例右下腹包块,29例伴发热,18例不全性肠梗阻,根据诊断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5例。研究组男性26例,女性19例;年龄13-74岁,平均(44.2±2.4)岁。对照组男性27例,女性18例;年龄9-81岁,平均(45.3±1.8)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临床症状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西门子64排ct参数层厚】

1.2诊断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彩超诊断仪对阑尾区进行检测,肠道少量积气或腹壁薄者可不压迫或轻压,积气多或壁厚者,应加力压迫,以清晰观察其右下腹壁、肠腔结构。研究组患者使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SOMATOM.Definition.AS型号的128层64排螺旋CT扫描仪。扫描参数:电流控制在180mA左右,电压控制在130Kv左右,层厚为0.5cm,层距为0.25cm。使用层厚

西门子64排ct参数层厚(四)
64排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临床诊断冠心病的价值探索

  摘要:目的 探讨64排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以我院收治的68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和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作为检查标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结果 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50%)诊断的敏感性为89.3,特异性为90.6%,阳性预测值为90.0%,阴性预测值为89.8%,与冠状动脉造影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64排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可以和冠状动脉造影相媲美,是一种安全、有效、无创的检查手段。

  关键词:冠心病;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多发疾病之一。冠状动脉造影被誉为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但该种检查方式具有创伤性,不易为大多数患者所接受。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具有无创、方便、快捷的优势,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中[1]。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68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患者年龄为45~73岁,平均年龄为(52.3±3.2)岁,其中男性患者31例,占45.6%,女性患者为37例,占54.4%,病程为1~5年,平均病程为(3.5±1.2)年。
  1.2病例选取标准 患者均符合冠心病的相关诊断标准[2],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心前区不适、胸闷、胸痛等;入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3方法
  1.3.1 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方法 患者在检查前可服用0.5mg硝酸甘油,或25~75mg的酒石酸美托洛尔,将其心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之后使用德国西门子公司所生产的64排128层螺旋CT扫描机进行检查,患者平躺于扫描床上,在其屏气后进行扫描,扫描范围为患者气管隆突水平至膈肌的下缘,包括整个心脏到大血管根部。首先进行平扫,平扫完成后采用高压注射器在患者肘静脉处快速注入65ml非离子型对比剂,注射速度为3ml/s,之后可视情况追加40ml的生理盐水。在注射对比剂的同时监测CT值,其触发峰值为180u,待触发峰值后正式扫描,平均触发时间为18~24s。扫描时的参数设置如下:球管电压设置为120~140Kv,管电流设置为350~450mAs,螺距设置为0.2~0.24,旋转时间为0.33s,矩阵为512×512。
  1.3.2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仪器采用日本东芝公司所生产的INFX-8000F血管造影X线机,采用Seldiger法进行穿刺、插管,然后进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
  1.4判定标准 将血管的狭窄程度作为判断标准[3]:轻度狭窄-管腔狭窄面积<50%;中度狭窄-管腔狭窄面积在50%~75%之间;重度狭窄-管腔狭窄面积在76%~99%间;重度狭窄-管腔面积为100%。以冠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分析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脉狭窄(≥50%)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
  1.5统计学处理 本次统计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确切概率法;按α=0.05的检验水准,并定义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50%)情况的诊断: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显示120处冠状动脉狭窄(≥50%),以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50%)诊断的敏感性为89.3(108/121),特异性为90.6%(115/127),阳性预测值为90.0%(108/120),阴性预测值为89.8%(115/128)。见表1、图1~图3。
  图a为冠状动脉造影图像,显示左主干及前降支分叉部分钙化;图b和图c为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图,显示左主干及前降支分叉部分钙化,与冠状动脉造影一致。
  3 结论
  冠心病也被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心前区绞痛、呼吸异常等,因此一旦怀疑是冠心病后,需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临床除依靠实验室检查外,影像学技术也是诊断冠心病的主要方式之一[4]。
  冠状动脉造影技术由于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因此冠状动脉造影技术被誉为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但其对设备和技术人员的要求高,且具有创伤性,因此患者的接受程度不高。而64排128层螺旋CT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且具有强大的后处理技术,因此大大提升了各方位的重建图像质量。此外128层螺旋CT还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其扫描速度快,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心脏搏动造成的伪影,得到清晰的心脏图像,清楚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分支等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依据。本研究发现: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50%)诊断的敏感性为89.3,特异性为90.6%,阳性预测值为90.0%,阴性预测值为89.8%,与冠状动脉造影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64排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脉造影在评价管腔狭窄程度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综上所述,64排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可以和冠状动脉造影相媲美,是一种安全、有效、无创的检查手段。
  参考文献:
  [1]冯少仁,邹卫兵,肖琼,等.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评价隐匿型冠心病与危险因素的关系[J].中国全科医学,2014,(29):3435-3438,
  [2]王明友,张忠涛.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对照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11):846-848,852,
  [3]张桢.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J].浙江临床医学,2012,14(2):162-164,
  [4]申燕艳,李荣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脉造影对冠心病诊断的对比研究[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2,29(2):243-245,
  编辑/周芸霏

西门子64排ct参数层厚(五)
脊椎转移瘤的X线平片、CT与MRI的影像特征分析及比较

  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X线平片、CT及MRI在脊椎转移瘤影像诊断上的特征。方法 随机选取62例我院自2013年5月~2015年7月收治的脊椎转移瘤患者,对所有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X线平片、CT与MRI的结果。结果 患者的影像资料各不相同,总体上MRI的诊断率高于X线平片与CT,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于诊断脊椎转移瘤,MRI在诊断鉴别上更具优势,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CT;X线平片;脊椎转移瘤;影像特征
  脊椎转移瘤作为临床上一种最常见的转移瘤,治疗的关键在于对肿瘤细胞的转移及时作出正确的诊断,并采取有效措施来减轻脊髓受到的压迫,从而稳定脊柱[1]。本次研究旨在对比分析X线平片、CT与MRI的影像特征,选择了本院62例患有脊椎转移瘤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按照随机数表选取62例我院自2013年5月~2015年7月收治的脊椎转移瘤患者,包括35例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年龄为20~87岁,平均年龄为(55.4±6.9)岁。所有患者分为以下几类原发肿瘤:13例肺癌患者,12例肝癌患者,4例平滑肌肉瘤患者,8例乳腺癌患者,7例鼻咽癌患者,5例胃癌患者,7例前列腺癌患者,3例滑膜肉瘤患者,3例淋巴肉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表现为全身一定范围上出现疼痛,尤其是脊椎部位,且晚上疼痛级别高于白天。
  1.2方法 对所有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X线平片、CT与MRI的结果。
  1.2.1 X线平片检查 采用的X光机型号为Toshiba KXO-15R,对所有患者进行正位以及侧位的扫描检查。
  1.2.2 CT检查 对所有患者均进行CT平扫,采用产自德国西门子公司的EMOTION 64排螺旋CT,患者呈仰卧体位,从颈椎开始扫描,扫描范围应含有病变部位的相邻上下椎体。CT平扫的层厚为5mm,层距为5mm,螺距为1mm。
  1.2.3 MRI检查 对所有患者进行MRI诊断,包括冠状位及矢状位成像,部分进行轴位扫描。采用Avanto1.5T磁共振扫描仪,应用SE、STIR、TSE序列,在SE序列上T1WI成像,STIR序列,在TSE序列上T2WI成像部分进行轴位扫描,T1WI的各参数如下:TR为500ms,TE为10ms;T2WI的各参数如下:TR为4200ms,TE为80ms。其中矩阵256×320,层厚5mm,层间隔1mm。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用(%)表示,以P<0.05为界限,作为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标准。
  2 结果
  2.1不同部位的检出率结果 对于脊椎的不同部位,三种影像学方法检出率各有不同,总检出率的高低依次为MRI(96.0%)、CT(75.3%)、X线平片(52.0%),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不同类型的检出率结果 对于不同类型的组织,因密度不同三种影像学方法检出率各有不同,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3 讨论
  肿瘤的主要传播途径为血道转移,而脊椎转移瘤的大部分为胸椎与腰椎的转移,其次为骶椎与尾椎,最少见的是颈椎转移[2]。脊椎转移瘤的发病常为多个椎体,具体方式为首先侵犯骨髓,再往周围旁组织或者骨小梁通过静脉转移,而病灶的位置取决于椎体内的红骨髓位置与血供情况,多发生于椎体的中板区,也有少部分侵犯附件部位[3]。不同的影像学方法对于诊断脊椎转移瘤的原理各不相同。X线平片是临床上常见的检查方法,主要可以通过影像资料观察脊椎的病变发展情况、脊椎的畸形状态、椎体的压迫以及骨质的损坏状况,但该方法的敏感度并不理想。CT的效果优于X线平片,主要诊断椎体被侵犯的状况、椎旁软组织以及病灶的结构与形态[4],但该方法对病变低敏感,且不能一次扫描。而MRI具有多方位成像、较高分辨率的优点,对于病灶处的软组织以及水肿情况有较高的敏感度[5],同时,MRI也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本研究结果与高运英等学者研究所得一致。综上所述,对于诊断脊椎转移瘤,X线平片可诊断大部分转移瘤,CT在诊断骨质破坏情况上更具有优势,而MRI的高特异性与敏感性,更容易诊断脊椎转移瘤,医生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做出适合患者本身的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何海林,习羽.X线平片与CT诊断脊椎转移瘤的临床对比研究[J].医学综述,2013,19(13):2445-2447.
  [2]Mahadevan A,Floyd S,Wong E,et al.Stereotaetic body radiotherapy reirradiation for recurrent epidural spinal metastas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diation Oncology,Biology,Physics,2011,81(5):1500-1505.
  [3]曾生柏.脊椎转移瘤的 X 线平片、CT 及MRI诊断对比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12):75-76.
  [4]周玉刚,王鹏.X 线平片、CT 及 MRI 在脊椎转移瘤中的诊断价值对比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13,8(13):92.
  [5]赵秀芹,徐文坚,狄玉进,等.转移瘤椎体与正常椎体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初步对比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1,27(8):1217-1219,1223.
  编辑/周芸霏

西门子64排ct参数层厚(六)
64排螺旋CT对肺癌合并肺内结节的2年随访研究

  [摘要] 目的 通过利用64排螺旋CT分析肺癌合并肺内小结节的结节性质。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6月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41例肺癌同时合并肺内小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经过2年随访,分析原发性肺癌的分期以及与肺内小结节的位置的关系,原发病灶与小结节边缘之间的距离的关系,并分析肺癌合并肺内小结节的性质和特点。 结果 41例肺癌合并肺内小结节患者中,结节呈恶性进展表现患者17例(41.46%),肺内结节稳定考虑良性患者24例(58.54%)。Ⅰ期肺癌患者肺内小结节恶性发生率显著低于其他肺癌分期恶性发生率(P < 0.05)。原发病灶相同肺叶与不同肺叶(同侧肺野、对侧肺野)的肺内小结节恶性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原发病灶同侧肺野肺内小结节恶性发生率显著高于对侧肺野恶性发生率(P < 0.05)。距离原发病灶≤1.5 cm的肺内小结节间恶性发生率为77.78%(7/9)显著高于距离原发症灶1.5~4.5 cm、≥4.5 cm的肺内小结节间恶性发生率(P < 0.05),距离原发病灶1.5~4.5 cm的肺内小结节恶性发生率明显高于距离原发病灶≥4.5 cm的肺内小结节(P < 0.05)。 结论 肺癌不同分期、肺内小结节在肺内的位置以及与原发病灶之间的距离,对于判断肺内小结节的性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64排螺旋CT;肺癌;肺内小结节;诊断
  [中图分类号] R24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5(a)-0105-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nature of the nodules in lung cancer complicated with pulmonary nodules by Brilliance 64 slice CT.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41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combined with pulmonary nodules treated in Peking University Cance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0 to June 2012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fter 2 years follow-up, the staging of the primary lung cancer, relation between it and locations of the pulmonary nodules, relation between the primary lesions and the distance of nodules edges were analyzed, the nature and features of lung cancer complicated with pulmonary nodules were analyzed. Results Among the 41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combined with pulmonary nodules, 17 cases (41.46%) had malignant progression performance in the nodules, and 24 (58.54%) cases had stable pulmonary nodules and thus were considered benign patients. Among the Stage Ⅰ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the malignance incidence of the pulmonary nodule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patients in other sages (P < 0.05). There i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alignance incidences of pulmonary nodules of the same lung lobe and those of different lobes (the ipsilateral lung field, the contralateral lung field) in primary lesions (P < 0.05). The malignance incidence of the pulmonary nodules in the ipsilateral lung field in primary lesion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alateral lung field (P < 0.05). The internode malignance incidence of the pulmonary nodules at ≤1.5 cm from the primary lesions was 77.78% (7/9) ,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pulmonary nodules at 1.5-4.5 cm or ≥4.5 cm from the primary lesions (P < 0.05). The malignance incidence of the pulmonary nodules at 1.5-4.5 cm from the primary lesion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nodules at distance ≥ 4.5 cm from the primary lesions (P < 0.05). Conclusion Different lung cancer stages, the locations of the pulmonary nodules and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nodules and the primary lesions are of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for judging the nature of the pulmonary nodules.   [Key words] Brilliance 64 slice CT; Lung cancer; Pulmonary nodules; Diagnosis
  原发性肺癌常合并有肺内小结节灶,并且其性质常难以准确判断。肺内的多发结节灶常可从转移瘤方向进行诊断,若为单发性小结节其性质则较难判断[1-2]。目前,大多数研究主要从形态学上入手对单发性小结节的性质进行判断,极少从单发性小结节的位置、原发病灶分期以及单发性小结节与原发病灶之间的距离对其性质进行判断[3-4]。为准确判断肺癌合并肺内单发性小结节的性质,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展开64排螺旋CT在肺癌合并肺内单发性小结节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获得了值得参考的结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2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肺癌合并肺内单发性小结节患者41例,其中男32例,女9例,年龄31~74岁,平均年龄(64.58±5.82)岁,原发性肺癌均经穿刺病理或手术证实。本研究均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患者家属均知情同意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肺癌合并肺内发现单发性结节灶患者;肺内结节性灶直径< 2 cm患者;肺结节灶均经CT随访2年或手术病理证实其性质患者;知情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患者。
  排除标准:肺癌已转移患者;除肺癌外还存在其他恶性肿瘤患者;钙化结节灶患者;未获得2年随访患者;未签订知情同意书患者。
  1.3 仪器与方法
  使用西门子公司生产的64排螺旋CT,检查期间所有患者行2 mm或3 mm薄层扫描及重建。从胸廓入口位水平连续扫描到双肺后肋隔角;41例患者均增强扫描,对比剂使用300 mgI/mL碘海醇80~100 mL,碘海醇注射流率为3~4 mL/s,三期增强扫描于对比剂注射30、90、120 s后进行。CT图像分析由2名经验丰富的影像医师完成,重点分析原发性肺癌的位置、分期以及单发性小结节的位置,和原发病灶在相同肺叶上的单发性小结节以CT横轴面图像做矢状面重组或者应用多平面重组(MPR),测量单发性小结节边缘与原发病灶之间的距离。双原发肺癌判断依据用Melamed与Martini的标准。分析原发性肺癌的分期以与肺内小结节的位置、原发病灶与小结节边缘之间的距离的关系,并分析肺癌合并肺内小结节的性质和特点。所有患者均随访2年,随访时间自行64排螺旋CT检查之日开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3.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原发性肺癌及单发性小结节病理分析情况
  对41例原发性肺癌患者行病理分析,其中腺癌患者23例(56.10%),鳞癌患者11例(26.83%),小细胞肺癌患者7例(17.07%)。单发性小结节患者中恶性患者17例(41.46%),良性患者(随访2年期间无变化认为良性)24例(58.54%)。17例恶性单发性小结节患者中肺转移患者11例(64.71%),胸膜转移患者5例(29.41%),双原发肺癌患者1例(5.88%)。良性小结节患者中局限性纤维灶患者5例(20.83%),炎性结节患者8例(33.33%),胸膜纤维化患者2例(8.33%),结核球患者6例(25.00%),错构瘤患者1例(4.17%),肺内淋巴结2例(8.33%)。
  2.2 分期不同肺癌患者肺内单发小结节比较
  依据2009年UICC肺癌TNM分期标准,按照64层螺旋CT以及其他影像检查结果对41例原发性肺癌患者进行分期。其中Ⅰ期肺癌患者肺内单发小结节恶性发生率为15.38%,无胸膜转移或肺转移现象,Ⅱ、Ⅲ、Ⅳ期肺癌患者肺内单发小结节恶性发生率分别为42.86%、70.00%、50.00%,Ⅰ期肺癌患者肺内单发小结节恶性发生率分别与Ⅱ、Ⅲ、Ⅳ期肺癌患者肺内单发小结节恶性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Ⅰ期肺癌患者肺内单发小结节良性发生率为84.62%,Ⅱ、Ⅲ、Ⅳ期肺癌患者肺内单发小结节良性发生率分别为57.14%、30.00%、50.00%,Ⅰ、Ⅱ期肺癌患者肺内单发小结节良性发生率与Ⅲ、Ⅳ期肺癌患者肺内单发小结节良性发生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3 原发病灶与肺内单发小结节的位置关系
  原发病灶相同、不同肺叶肺内单发小结节恶性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原发病灶同侧、对侧肺野肺内单发小结节恶性发生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表2 原发病灶与肺内单发小结节的位置关系表[n(%)]
  注:与对侧肺野比较,*P < 0.05
  2.4 原发病灶与肺内单发小结节的距离关系
  原发病灶与肺内单发小结节间距离≤1.5 cm与距离1.5~4.5 cm、距离≥4.5 cm的肺内单发小结节间恶性发生率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距离1.5~4.5 cm与距离≥4.5 cm的肺内单发小结节间恶性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3 讨论
  近几年来,随着环境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肺癌发病率逐渐升高。通常情况下,肺癌早期患者常无自觉症状,如不及时进行诊断并治疗,常会贻误病情。为早期发现、诊断肺癌,筛查高危人群就具有了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扫描速度及层厚的限制,普通CT难以早期诊断肺癌与肺小结节,而多排螺旋CT则具有扫描速度快,薄层扫描范围大等优势,已广泛应用于临床[5]。随着多层螺旋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恶性小结节的检出率逐渐增高。Malaisamy等[6]研究发现,针对肺癌患者肺内小结节行CT检查,1 cm以下的恶性小结节检出率竟然高达80%以上。肺癌合并肺内多发性小结节发生转移的概率相当大,但是合并肺内单发性小结节则很难确定其性质[7-9]。以前主要依据肺癌合并肺内单发性小结节的大小对其进行诊断,对于结节直径≤0.5 cm通常都是采取CT随诊,0.5~1 cm者通常采取CT随诊或者做穿刺活检。但是对于可行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合并肺内单发性小结节要尽可能弄清其性质,尽早行手术治疗,避免延误最佳手术时机[10]。研究发现,与较大结节相比较,经皮穿刺检查小结节的成功率、准确率均相对较低,并且多数肺癌患者普遍存在着严重的肺功能障碍,若行经皮穿刺检查则存在着较大的风险[11-12]。因此以CT等影像学检查对小结节的性质进行判断就具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发现,将CT应用于临床小结节检查,可以从其形态、大小等方面对其性质进行判断[13-15]。   刘建华[16]认为,多层螺旋CT的图像噪声与其重建层厚关系密切,重建层厚厚度越大,图像的噪声就越低,重建层厚厚度越小,图像的噪声就越高。而要想在重建层厚厚度较薄的情况下获得和重建层厚度较厚的图像噪声水平,则需增加辐射剂量,但较大的辐射剂量又常会给患者带来伤害。为降低多层螺旋CT的辐射剂量,需适当提高重建层厚。资料显示,对于直径在5 mm以下的肺内小结节,胸部低剂量多层螺旋CT的检出率可达90%左右[17]。在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行2 mm或3 mm薄层扫描及重建,不但对肺癌及肺内小结节进行了准确的判断,其辐射剂量也相对较低,同时,在后期处理过程中处理的图像也相对较少,显著提高了诊断的工作效率。在检查过程中,本研究采取2 mm或3 mm薄层扫描及重建,尽管2 mm或3 mm薄层扫描及重建对肺内小结节在边界、钙化及分叶征等定性诊断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结果证明二者对于肺内小结节的定性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对于患者的治疗也未产生不良影响。
  有研究发现,在可行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CT扫描中,约26%的肺癌患者合并有直径≤1 cm的小型结节,约6%的肺癌患者合并有恶性结节,其中恶性结节数量约为肺癌患者肺内合并结节总数的25%[18]。在本研究中,41例单发性小结节患者中恶性结节发生率为41.46%略高于相关研究[18]结果,可能和本研究所选病例多为中晚期有关。国外研究发现,肺癌Ⅰ期患者合并肺内结节的恶性发生率显著低于肺癌其他分期,且发生转移的概率也相对较低[19]。在本研究中,Ⅰ期肺癌患者肺内单发小结节恶性发生率(11.76%)显著低于Ⅱ、Ⅲ期肺癌患者肺内单发小结节恶性发生率(35.29%、41.18%),且无胸膜转移或肺转移发生。
  研究还发现[18],在肺癌合并肺内结节患者中,约有50%以上的恶性结节于原发病灶位于相同肺叶,提示肺内结节的性质与其存在的位置存在着一定的关系[20-21]。在CT图像上,原发性肺癌病灶周围常存在卫星灶。在本研究中,和原发病灶位于相同肺叶上的小结节距离原发病灶越近,恶性发生率越高,且多为转移性结节,这提示在为原发性肺癌患者检查时,若发现距离原发病灶≤1.5 cm的肺内单发小结节,则应将其作为转移结节重视。
  在本研究中,考虑患者肿瘤2年内复发的概率较高,对于可疑结节观察2年无明显变化可考虑良性可能性大,故以2年作为随访时间,从而评定结节的性质是否良恶性。原发病灶在同侧肺野不同肺叶中转移性结节发生率相对较高,提示在临床检查中影像医师必须对其高度关注,而位于对侧肺野中转移性结节发生率则相对较低,但是由于本研究样本数相对较少,该结论是否具有广泛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在肺癌合并肺内单发性小结节诊断中,肺癌不同分期、肺内单发性小结节在肺内的位置以及与原发病灶之间的距离,对于判断肺内单发性小结节的性质的判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应用。
  [参考文献]
  [1] 翁姗姗,李龙芸,宋伟,等.低剂量螺旋CT对肺内结节的诊断价值[J].癌症进展,2011,9(1):7-12.
  [2] 范小波,董莹,王义云.CT三维最小类内散度多分类支持向量机在肺结节识别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2(7):940-941.
  [3] Dobbins JT,Page MH,Jae-Woo S,et al. Digital tomosynthesis of the chest for lung nodule detection: interim sensitivity results from an ongoing NIH-sponsored trial [J]. Medical Physics,2008,35(6):2554-2557.
  [4] 张梦龙,孙峰,王雅莹,等.数字合成体层成像和X线数字摄影在肺内结节探测中敏感度的比较[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3(4):597-600.
  [5] 贾胜利,贾丽娜.多排螺旋CT对肺小结节及早期肺癌的诊断意义[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21):2365-2367.
  [6] Malaisamy S,Dalal B,Bimenyuy C,et al. The clinical and radiologic features of nodular pulmonary sarcoidosis [J]. Lung,2009,187(1):9-15.
  [7] 常娜,张成琪,张显齐,等.HRCT扫描结合MSCT动态增强扫描在肺内孤立性结节的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3):323-327.
  [8] 牛铭锋,李强,李云,等.MSCT高分辨动态增强扫描在肺内孤立性结节的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0, 8(4):25-28.
  [9] Jenny V,Sara Z,Angelica S,et al. Comparison of chest tomosynthesis and chest radiography for detection of pulmonary nodules: human observer study of clinical cases [J]. Radiology,2008,249(3):1034-1041.
  [10] Han KY,Soo LK,L PS,et al. Small pulmonary nodules on CT accompanying surgically resectable lung cancer:likelihood of malignancy [J]. Journal of Thoracic Imaging,2002,17(1):40-46.   [11] Quan-Sing N,Vicky G,Heinz F,et al. Lung cancer perfusion at multi-detector row CT: reproducibility of whole tumor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s [J]. Radiology,2006,239(5):547-553.
  [12] Yuan X,Zhang J,Ao G,et al. Lung cancer perfusion: can we measure pulmonary and bronchial circulation simultaneously?[J]. European Radiology,2012,22(8):1665-1671.
  [13] 张文玉,黄勇,申洪明,等.肺癌患者肺内小结节良恶性的CT诊断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1,30(11):1604-1608.
  [14] 王宏伟,黎庶,徐克.低剂量多层面CT在肺内结节检出中的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3,19(7):880-884.
  [15] Ginsberg MS,Griff SK,Go BD,et al. Pulmonary nodules resected at 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etiology in 426 patients [J]. Radiology,1999,213(1):277-282.
  [16] 刘建华.64排螺旋CT对单发肺小结节的诊断价值[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3):604-604.
  [17] 罗凤莲,王亮,李玉伟.最大径2 cm以下肺小结节诊断中超高分辨率薄层CT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5,31(4):604-606.
  [18] Munden RF,Pugatch RD,Liptay MJ,et al. Small pulmonary lesions detected at CT:clinical importance [J]. Radiology 1997,202(1):105-110.
  [19] Swensen SJ,Silverstein MD,Ilstrup DM,et al. The probability of malignancy in 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 Application to small radiologically indeterminate nodules [J].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1997,157(8):849-855.
  [20] Yuan Y,Matsumoto T,Hiyama A,et al. The probability of malignancy in small pulmonary nodules coexisting with potentially operable lung cancer detected by CT [J]. European Radiology,2003,13(11):807-813.
  [21] 阴祖栋,周建房,韩武师,等.256螺旋CT不同重建层厚及层间距对肺小结节检出数目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1):124-124.
  (收稿日期:2015-12-28 本文编辑:苏 畅)

西门子64排ct参数层厚

http://m.zhuodaoren.com/shenghuo351210/

推荐访问:西门子16排螺旋ct参数 西门子ct技术参数

百科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厨房纸可以用什么代替 下一篇:民用建筑距输油管线间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