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历史贡献

2016-07-20 热点事件 阅读:

孙中山历史贡献(一)
孙中山先生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贡献与影响

孙中山先生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贡献与影响

2011-10-28 11:15:31 作者:陈学凯 【大 中 小】温馨提示: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开始朗读本文

文章简介:

孙中山先生是近代中国历史进步的开拓者,是一个激情澎湃的革命家,他的激情鼓荡了中国近代的历史风云。他有他的个性,尽管有某些历史局限性,但掩盖不了他伟大人格的光辉。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早接触了大量西方文化,包括西方民主宪政思想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最初的职业是西医,然而,他更是一位立志以西方民主政治及其文明,来改变中国命运的华夏赤子。他和旧中国的文化和政权体制有着彻底决裂的基础,并且具有彻底决裂的勇气。从社会变革的角度来看,他的经历使他的革命性更强,他用激情四溢的革命理想鼓动并影响着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尤其是辛亥革命前后,没有任何人能替代他作为中国民主革命先驱者的地位。

孙中山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

孙中山先生是近现代中国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他爱国若命,忧国若身,为国家民族的民主、独立、统一、富强鞠躬尽瘁,终其一生都在为实现中国的统一和民主共和而奋斗。生活在中华民族一步步走向痛苦深渊的特殊历史时期,面对列强的“蚕食鲸吞”,孙中山先生对于实现国家统一有着更为深切的体会。他认为国家统一是全民族的共同心愿,“统一是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 不能统一,便要受害”。

在辛亥革命前,由于清王朝的全面溃败,国家已面临着分崩离析的隐忧。辛亥革命期间,一度出现了南北两大政治力量的对峙与较量,这时如果不能及时化解,则有可能使中国走向南北分治的局面。为了避免大规模的内战,为了迅速实现南北议和的良好意愿,进而不使国家走向分裂,孙中山先生毅然选择了主动退让和妥协的立场。在袁世凯完成使清帝退位,赞成共和民主的条件兑现之后,便辞去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务。【孙中山历史贡献】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也一再强调,中国的统一是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的,并指出“: 中国的各省在历史上向来都是统一的,不是分裂的,不是不能统属的,而且统一之时就是治,不统一之时就是乱的”。他坚决反对分裂行为,指出“提倡分裂的人一定是野心家,想把各省的地方自己去割据”。此外,孙中山先生还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实现民主政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因而他认为“统一成而后一切兴革乃有可言”,这种至诚爱国的举动和言行,足以证明孙中山先生是真诚的华夏赤子。【孙中山历史贡献】

孙中山先生是一位百折不挠的坚强革命家

在孙中山诞辰100 周年时,中国人民为纪念这位为祖国独立、民主、富强和人民幸福贡献了一生的伟大革命者,举行了盛大的纪念会。宋庆龄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说,非常简洁地叙述了孙中山一生的业绩,她把孙中山的一生概括为“一个顽强的革命者的一生”,一位“坚定不移的、百折不挠的革命家。”自清光绪二十一年首倡广州起义失败,孙中山就遭到清政府的悬赏通缉,在英国伦敦“被难”,曾经被一些国家政府驱逐。然而,长期的流亡生活和革命的艰险,从未动摇孙中山的意志,他屡败屡战,及时总结失败的原因,探索革命的新方略。从光绪二十一年至宣统二年,他共发动了十次武装起义,都因敌我力量悬殊而失败。但他一次又一次地吸取教训,直到取得辛亥革命的胜利。【孙中山历史贡献】

孙中山常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因此,他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他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然而,这场革命并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处境。他又在“顿挫”中反思,最终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现了国共合作。孙中山的进取精神植根于对祖国和人民的责任感。他以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为己任,并把是否有利于实现这个目标作为检验自己理论和实践的标准。他勇于接受新事物,

【孙中山历史贡献】

探索顺应时势的救国救民真理,并付诸于实践,充分展现了他不断自我超越的品质和能力。 民国13 年,孙中山因长期艰苦斗争而积劳成疾,仍毅然扶病入京商讨国事,反击段祺瑞的倒行逆施。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仍频呼“和平”“奋斗”“救中国”!鼓励同志完成未竟事业。孙中山在谈到自己的革命活动经历时说:“文奔走国事,三十余年,毕生精力尽瘁于斯;精诚无间,百折不回,满清之威力所不能屈,穷途之困苦所不能挠,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用能鼓动风潮,造成时势。”这是他对自己一生最形象与最精确的概括与总结。

孙中山先生的思想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20 世纪,还在延安时期的毛泽东就曾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毛泽东将孙中山与孔夫子并论,可见其对孙中山历史遗产的重视程度。

2006 年11 月12 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为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而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实现国家统一、振兴中华而殚精竭虑的一生。孙中山先生追求真理的开拓进取精神和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怀,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在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征程上,这一精神遗产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继承和发扬光大。正是因为他对国家和人民作出了杰出贡献,孙中山先生始终在全中国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始终受到全中国人民由衷的景仰。”

新中国几代领导人对孙中山先生的高度评价,是对孙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期间,以及在中国整个近现代史上伟大贡献的充分认可与肯定,这既是历史的结论,也是人民的心声。

孙中山历史贡献(二)
简论孙中山的历史贡献

简论孙中山的历史贡献 在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出现了无数为人所知的英雄人物,他们都为中国近代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国20世纪初出现了这么一个人,在他的领导下,人民推翻满清君主专制,结束了中国长达2000余年的封建帝制,传播了资产阶级思想,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他就是中华民国的国父——孙中山。

一、孙中山简介

孙中山(1866―1925年),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生于广东香山县翠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青少年时期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他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明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将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政治上也为后继者留下珍贵遗产。

二、孙中山的历史贡献 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高度地评价了孙中山先生的一生。他说:孙中山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强调纪念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纪念他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丰功伟绩。

毛泽东指出:“孙中山是一个谦虚的人。从他注意研究中国历史情况和当前社会情况方面,又从他注意研究包括苏联在内的外国方面,知道他是很谦虚的。”“他全心全意地为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孙中山是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建立民国政府的革命家之一。由于孙中山早年即接受西方教育,认识西方世界较深,通晓外语,有医生学历,在中国内外都享有知名度;是故被多数外国人视为革命领袖。而在中国国内,多数革命者也认为他的声望与能力足以成为革命组织的代表人物,也因此孙中山在武昌起义后顺利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去世后,蒋介石领导他创建的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在名义上完成中国的统一。由于当时参与革命的主要领导人物,特别是蒋介石、汪精卫两人,均为孙培育出来的领导人物,故当时的国民政府当以孙为最高的精神领袖,并推举三民主义为治国的最高指导。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孙成为蒋介石之外,凝聚全国向心力的象征人物之一。国民政府与旗下将领也往往以“保障孙总理的革命成果”为号召,鼓动人民建设和将士作战。因此到战争中后期,孙中山很自然被推举为中华民国的国父。 孙中山亦为中国政治经济现代化之重要阶段性人物。他较全面地整合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重要成分,包括宪政民主,人民主权(选举、罢免、创制、复决),权力分立制衡,与社会主义等等。另加上其个人认为有必要保留的中国传统制度机构——监察权与考试权,形成五权宪法学说。对西方重要思想在中国的普及,具有推动者的作用,促成西化民主派和共产主义派对中国未来建设的深入探索。而孙中山在其中采取某种折衷立场,却坚持共和民主之宪政体制,有其价值。

孙中山是中国思想的先行者。民族革命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指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走狗清王朝的统治,只有通过民族革命,

才能摆脱满清的民族压迫和帝国主义外来侵略。政治革命即“创立民国”,是推翻帝国主义,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只有这样才能铲除君主专制制度。社会革命即“平均地权”,是指废除封建地权,核定全国地价,现有的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是为了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并防止资本主义带来的贫富分化和对立,避免出现欧美革命带来的社会弊端。同时孙中山以欧美为借鉴,提出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一役。”他想以此解决中国未来资本主义社会将会出现的严重的财富不均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矛盾对立的问题孙中山所指的“民族是中华民族。三民主义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它指导名族资产阶级推翻了中国存在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 不仅在政治上孙中山有极大的贡献,在经济上也对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坚持实业救国,致力于变封建农业国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构筑了中国未来经济现代化的蓝图。 民国初建,孙中山就提出了经济改革的思想,他认为“今满政府已去,共和政体已成,民族、民权之二大纲已达目的,今后吾人之所急宜进行者,即民生主义。”决心兴办工业,同时指出“兴实业实为救贫之药剂,为当今莫要之政策。” 认为在革命成功后,只有先抓经济发展,才使中国从根本上富强起来,在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的当天,在同盟会员饯别会上,孙中山就表示:“解职不是不理事,解职以后,尚有比政治紧要的事待着手。”即表示孙中山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国家的经济建设上,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富强。 在历经多年酝酿积累、调查研究基础上,孙中山精心绘制了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蓝图――《实业计划》。其主要内容,建立5个铁路网,让铁路遍布全国,然后修建全国的公路网,把中国的内地、边疆和沿海联

为一体;跟着建立三个国际性的大港口以及更多的商港。然后到了疏浚、开凿运河,治理长江、珠江、黄河等水系,扩建增设一大批沿海沿江城市的商场铺面;资源方面,全方位开采石油、煤、金属矿物质,同时兴建水泥、钢铁、造船、机车造船、等大型工厂,在纺织、食品、建筑等工业上加大发展力度;在农业上,改良农业,推广农业科学技术,鼓励移民垦荒,将国家的土地资源极大程度的利用起来,其内容几乎涉及到国计民生的各个领域行业。孙中山同时在《实业计划》最后的“结论”篇中强调指出:“发展中国工业,不论如何,必须进行。”同时要求发展工业不能照着西方国家的照抄过来,要根据国家的自身情况来确定发展的方向,做到少走弯路。

三、辛亥革命的评价 与此同时,由于民主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孙中山所领导的辛亥革命最终还是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孙中山所处的时代,呈现出的是国弱家贫、民怨沸腾、外敌入侵、国门初开、封建皇朝专制制度根基动摇的时代特征。然而,腐朽没落的满清朝庭的统治虽然苟延残喘,但绵延二千多年的封建皇朝根基尚在,让它退出历史舞台决非易事;而且,封建大军袁世凯手持重兵装备精良,背靠帝国主义列强的财政和军事支持,成了孙中山和革命党人难以逾越的障碍;即便是清庭鞭长莫及的南方诸省,也是诸候称王军阀割据,致使革命党人的散兵游勇式的武装起义难成大气候。力量对比过于悬殊,这是旧民主失败的一大客观因素。 但是即使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但是还是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结束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使“三明主义、民主共和”深入人心,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作用。

历史是一条不断发展的长河,今天的历史是昨天历史的发展,也是

未来历史的起点。在这一连续发展的长河中,后人总是在不断地超越前人,这种超越当然是建立在对前人历史的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正如毛泽东所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今天,总结孙中山政治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借鉴其政治现代化方案与实践的成败得失,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大势与现代化视角重新审视孙中山对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历史性贡献,可以更好、更快地推进当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孙中山历史贡献(三)
对孙中山的历史评价

对孙中山的历史评价

【孙中山历史贡献】

孙中山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组织革命政党,发动武装起义,领导了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专制统治,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风起云涌的历史新篇章,功载千秋,万古流芳。

孙中山与历代反抗封建王朝的农民起义英雄和同代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之显著不同之处在于:一是通过其他方式独到的认真学习和深入思考,将欧美资本主义制度之精华与中国落后封建专制制度之国情相结合,从“以民为本”的宗旨出发,不仅提出了“三民主义”基础学说,同时还就改造落后旧中国的伟大目标,从国体、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诸方面作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设想和规划,形成了系统化的革命理论;二是他自发动和组织革命伊始,终其一生,在领导整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程中,始终不渝地坚持彻底的反封建立场和坚定的革命方向,面对满清朝廷的通揖、反动军阀的围攻、帝国列强的威逼、维新保皇派的论战、阵营内部的叛乱、同党战友的分歧,在极其艰难充满风险的环境中,几番组织和改造革命政党,多次发动武装起义,“愈挫愈奋,再接再厉”,不屈不挠,战斗不息;三是他始终坚守“一心为公”的崇高精神境界,从建立兴中会、同盟会,发动广州、惠州、黄花岗等十次武装起义,到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临时政府、举行二次革命,到组织和改造国民党、组建黄埔军校、实施国共合作,直至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抛却个人名利,彰显博大胸怀,大公无私,一生操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孙中山的理论学说、立场信念和品德情操,可说是独秀一枝前无古人,也正是由于孙中山的坚持不懈的努力与革命理论的宣扬,才使得广大中国民众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走出对民主共和的“反动”政治思想认识误区,有力的促进了中国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扩大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影响,使得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即便是后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也是在孙中山工作的基础上才得以发展。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活动领导人。特别是在学医行医期间结识了不少国际友人华人华侨等为以后革命奠定了基础与支持。

孙中山是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建立民国政府的革命家之一。由于孙中山早年即接受西方教育,认识西方世界较深,通晓外语,有医生学历,在中国内外都享有知名度;是故被多数外国人视为革命领袖。而在国内,多数革命者也认为他的声望与能力足以成为革命组织的代表人物,也因此孙中山在武昌起义后顺利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去世后,蒋介石领导他创建的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在名义上完成中国的统一。由于当时参与革命的主要领导人物,特别是蒋介石、汪精卫两人,均为孙培育出来的领导人物,故当时的国民政府当以孙为最高的精神领袖,并推举三民主义为治国的最高指导。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孙成为蒋介石之外,凝聚全国向心力的象征人物之一。国民政府与旗下将领也往往以“保障孙总理的革命成果”为号召,鼓动人民建设和将士作战。因此到战争中后期,孙中山很自然被推举为中华民国的国父。

对于孙中山的历史贡献分析,主要是认为孙中山确系近代倡导共和革命,成功组织成分复杂的各种反满势力,并注入西方现代政治理论与宪政思想成分的领导人。而孙中山虽亦重视掌握领袖权力,但较具理想色彩,较能为制度建设之需要而放弃政治资源。孙中山虽倡导武力推翻君主专制,武力弭平军阀割据,但使用之手段较为温和,善后措施较为宽容,不采彻底铲除之作法,与蒋介石或毛泽东等强调组织纪律而严厉惩处反对者不同。

【孙中山历史贡献】

孙中山亦为中国政治经济现代化之重要阶段性人物。他较全面地整合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重要成分,包括宪政民主,人民主权(选举、罢免、创制、复决),权力分立制衡,与社会主义等等。另加上其个人认为有必要保留的中国传统制度机构——监察权与考试权,形成五权宪法学说。对西方重要思想在中国的普及,具有推动者的作用,促成西化民主派和共产主义派对中国未来建设的深入探索。而孙中山在其中采取某种折衷立场,却坚持

共和民主之宪政体制,至今仍有其价值。

孙中山在倡导革命思想,组织、领导革命团体都是处于领导者的地位。孙中山为推翻帝制所付出的牺牲与贡献也为多数人所认同。然而孙中山政治生涯中,因固执以至与同志反目。例如同盟会时代之章太炎、中华革命党时之黄兴,皆曾为孙之股肱,而后来反目不相往来。 如若从孤立的视角单纯地看待这一史实事件,确实,孙中山之让位于袁世凯,是导致袁世凯窃国、革命政权旁落、共和制度倒退的起始成因,有些史论、史说由此引申出“孙中山一大失误”的评价,似乎顺理成章。然而,从客观现实来看,把此事件放在当时清末民初的历史大范围和社会大环境中考察,却自然而然地得出截然相反的评价——孙中山之让位于袁,不仅不是失误或局限性,相反,是促成清帝退位和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促使民主共和旗帜飘扬和革命思潮深入民心的一大历史功绩。

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党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同盟会的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诚然,实事求是地分析,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孙中山是人不是神,他的理论学说并非十全十美,他的行为实践也非完美无缺。譬如,他对当时旧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状态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特点尚缺乏深入的研究,他对袁世凯、段琪瑞、陈炯明、一类新旧军阀的两面派面目有失洞察,他对革命党内部严重的矛盾分歧团结乏力,他对建立革命军事力量的认识姗姗来迟等等,都是他个人思想行为的局限性。但是,与当时旧中国的历史大范围和社会大环境的客观现实相比照,他个人的这些局限性皆属局部性的和微不足道的失误,无碍于整个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方向大局和历史轨迹,更无损于他创立革命学说、领导革命运动和开创历史新篇的光辉形象。

所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未能彻底实现革命目标,是时代的局限和国情的制约,决非孙中山个人的思想行动所能左右;同理,中国近代史上这场旧民主主义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正是这场轰轰烈烈和正义悲壮的革命,为其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作出了演示、提供了经验、准备了条件。故而,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

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在京举行胡锦涛讲话:胡锦涛强调,孙中山先生追求真理的开拓进取精神和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怀,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孙中山先生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坚强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在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征程上,这一精神遗产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继承和发扬光大。

孙中山历史贡献(四)
论孙中山的历史贡献

  【摘 要】在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出现了无数为的英雄人物,他们都为中国近代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国19世纪野出现了这么一个人.推翻满清君主专制,结束了中国长达2000余年的封建帝制,传播了资产阶级思想,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他就是孙中山,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是一位名族斗士。

  【关键词】孙中山辛亥革命经济改革民主共和
  一、孙中山简介
  孙中山(1866―1925年),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生于广东香山县翠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青少年时期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明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将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总是陵。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等。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政治上也为后继者留下珍贵遗产。
  二、孙中山的主要思想及政治功绩
  孙中山是中国思想的先行者。民族革命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指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走狗清王朝的统治,只有通过民族革命,才能摆脱满清的民族压迫和帝国主义外来侵略。政治革命即“创立民国”,是推翻帝国主义,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只有这样才能铲除君主专制制度。社会革命即“平均地权”,是指废除封建地权,核定全国地价,现有的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是为了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并防止资本主义带来的贫富分化和对立,避免出现欧美革命带来的社会弊端。同时孙中山以欧美为借鉴,提出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一役。”他想以此解决中国未来资本主义社会将会出现的严重的财富不均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矛盾对立的问题孙中山所指的“民族是中华民族。三民主义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它指导名族资产阶级推翻了中国存在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
  三、孙中山经济贡献
  不仅在政治上孙中山有极大的贡献,在经济上也对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坚持实业救国,致力于变封建农业国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构筑了中国未来经济现代化的蓝图。
  民国初建,孙中山就提出了经济改革的思想,他认为“今满政府已去,共和政体已成,民族、民权之二大纲已达目的,今后吾人之所急宜进行者,即民生主义。”决心兴办工业,同时指出“兴实业实为救贫之药剂,为当今莫要之政策。” 认为在革命成功后,只有先抓经济发展,才使中国从根本上富强起来,在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的当天,在同盟会员饯别会上,孙中山就表示:“解职不是不理事,解职以后,尚有比政治紧要的事待着手。”即表示孙中山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国家的经济建设上,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富强。
  在历经多年酝酿积累、调查研究基础上,孙中山精心绘制了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蓝图――《实业计划》。其主要内容,建立5个铁路网,让铁路遍布全国,然后修建全国的公路网,把中国的内地、边疆和沿海联为一体;跟着建立三个国际性的大港口以及更多的商港。然后到了疏浚、开凿运河,治理长江、珠江、黄河等水系,扩建增设一大批沿海沿江城市的商场铺面;资源方面,全方位开采石油、煤、金属矿物质,同时兴建水泥、钢铁、造船、机车造船、等大型工厂,在纺织、食品、建筑等工业上加大发展力度;在农业上,改良农业,推广农业科学技术,鼓励移民垦荒,将国家的土地资源极大程度的利用起来,其内容几乎涉及到国计民生的各个领域行业。孙中山同时在《实业计划》最后的“结论”篇中强调指出:“发展中国工业,不论如何,必须进行。”同时要求发展工业不能照着西方国家的照抄过来,要根据国家的自身情况来确定发展的方向,做到少走弯路。
  四、辛亥革命的失败
  与此同时,由于民主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孙中山所领导的辛亥革命最终还是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孙中山所处的时代,呈现出的是国弱家贫、民怨沸腾、外敌入侵、国门初开、封建皇朝专制制度根基动摇的时代特征。然而,腐朽没落的满清朝庭的统治虽然苟延残喘,但绵延二千多年的封建皇朝根基尚在,让它退出历史舞台决非易事;而且,封建大军袁世凯手持重兵装备精良,背靠帝国主义列强的财政和军事支持,成了孙中山和革命党人难以逾越的障碍;即便是清庭鞭长莫及的南方诸省,也是诸候称王军阀割据,致使革命党人的散兵游勇式的武装起义难成大气候。力量对比过于悬殊,这是旧民主失败的一大客观因素。
  但是即使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但是还是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结束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使“三明主义、民主共和”深入人心,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中山全集》,中华书局 ,1986年出版
  [2]耿云志《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历史演变》,《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3]高力克《历史与价值的张力――中国现代化思想史论》,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
  [4]孙中山《建国方略》,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5]郭智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

孙中山历史贡献

http://m.zhuodaoren.com/shenghuo283722/

推荐访问:孙中山简介 孙中山的故事

热点事件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梅花用紫叶李嫁接成活率多高 下一篇:如何提升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