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妇联访惠聚靓丽工程

2016-07-20 热点事件 阅读:

【自治区妇联访惠聚靓丽工程】

自治区妇联访惠聚靓丽工程(一)
少数民族地区党报:反恐维稳如何敢发声、善发声

  深入揭批暴力恐怖活动,面对“三股势力”敢于坚决斗争,牢牢掌握了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主动权和主导权,为维护社会大局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地处新疆反分裂斗争的前沿阵地,伊犁的稳定直接关系到新疆的稳定。面对突发性重大事件,《伊犁日报》创新报道方式,在关键时刻和关键问题上主动发声。
  面对“三股势力”主动发声
  宣传舆论思想阵地,是党团结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重要阵地,同“三股势力”的斗争,既是一场严肃的政治斗争,也是一场复杂的思想斗争。民族分裂分子千方百计地与我们争夺群众、争夺思想阵地,就是企图从宣传思想领域打开缺口,搞乱人们的思想,制造混乱。
  过去,“三股势力”散布的谬论之所以能蛊惑人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小撮民族分裂分子利用本民族同胞朴素的民族情感,靠颠倒是非、大肆抹黑来欺骗善良的群众。如何戳穿谣言、揭露他们的罪恶目的成为当务之急。正因此,当巴楚县色力布亚镇和鄯善县鲁克沁镇严重暴力恐阵袭击案件发生后,《伊犁日报》除报道各族群众对暴力恐怖事件的愤怒声讨揭批外,还把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和各单位部门领导干部主动发声、亮明观点、表明态度作为重中之重,广泛发动少数民族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踊跃撰稿,在要闻版上开辟专栏每天刊发,以此向“三股势力”密集开火,既清剿围歼“三股势力”,又帮助广大群众擦亮眼睛,明辨是非。
  7月8日,《伊犁日报》收到了伊犁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木尼尔·木哈买提撰写的《三问“三股势力”:凭什么破坏我们的幸福生活》署名文章,我们看后拍手叫好,第一感觉就是说出了大家最想说的心里话,说得真切。文章作者用三十多年亲身经历的事实说话,真挚朴实的语言表达着内心强烈的情感,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对“三股势力”分裂主义暴行的极大痛恨,以及对血肉相连情同手足各民族大团结的无比珍视。我们对文章精心修改加以完善,安排在显著位置刊发。正如所料,署名文章见报后立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大家一致认为写出了新疆各族人民的心声,引起读者强烈共鸣。
  《伊犁日报》趁热打铁,又推出对木尼尔·木哈买提的专访《关键时刻更要把事实讲清楚》,请他介绍写这篇文章的来龙去脉和所思所想,令人印象深刻,同时配发了《“三问”戳中了三股势力的心脏》等多篇评论,对一小撮民族分裂分子和暴力恐怖分子进行了猛烈抨击,进一步点明署名文章的重要价值。
  对敏感问题不再回避,敢于引导
  7月9日,穆斯林群众进入了一年一度的斋月。往年,《伊犁日报》这一时段的报道往往都是侧重于做好稳定工作,内容几乎千篇一律。今年临近斋月,我们通过反复研究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结合当前形势,找准宣传的切入口,精心策划推出一组系列报道。我们认为,党报在敏感问题上不能缺位,更不能回避、躲避,而要主动出击,找准最佳时机,亮明态度,发挥疆有力的舆论引导作用。
  在进入斋月的前三天,《伊犁日报》派出记者就共产党员和国家公职人员应带头不信教、不封斋等问题采访了伊犁州党委副书记吐逊江,在一版刊发专访。与此同时,按照事先策划安排,派出多路记者采访伊犁宗教界、医学界、教育界少数民族知名人士,在民生版刊发综合消息,记者先后采访了伊宁市乌孜别克清真寺伊麻目赛达合买提、新华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买苏木江等在当地有名望的权威人士,以他们之口告诉穆斯林群众,来成年人、患病者、年迈体弱者、智残者、旅行者、孕妇、哺乳期妇女、产妇等都可以不封斋。
  该系列报道因为客观公正,以科学为依据,说出了以前从未说出的话,有理有据,令人信服。稿件见报后社会反响强烈,许多少数民族群众打来电话对报道内容表示赞同,认为《伊犁日报》宣传了科学知识,他们看了感到十分解渴,也深受触动,许多人表示不会再强迫年幼的孩子去封斋了。
  针对一些基层干部不太了解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问题,《伊犁日报》在二版开设民族宗教知识问答,每天刊发一小节,全面系统地讲述党和国家关于民族宗教政策方面的各项规定,帮助广大干部群众认清民族风俗习惯和与非法宗教活动的区别界限;明晰伊斯兰教义中的“吉哈德”与宗教极端势力散布的所谓“圣战”的本质区别,帮助乡村牧区基层干部全面掌握民族宗教管理方面的知识。
  澄清模糊认识,提供理论支点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打着宗教的旗号,诱导维吾尔族姐妹蒙上黑面纱,还有的甚至穿起所谓的吉里巴甫服,给和谐的社会带来了不和谐的色彩。
  这看上去是小事,似乎不值得小题大做,但我们认为小事不小,其背后隐藏着“三股势力”不可告人的罪恶目的,当务之急是要引导群众澄清模糊认识,正本清源,筑牢反对“三股势力”的思想防线。《伊犁日报》邀请党校、党委讲师团的专家学者撰写理论文章在理论版上集中刊发,对此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明确指出这是“三股势力”企图用黑暗的面纱来扭曲人们的心理,刻意地制造隔膜和距离感,以达到渲染宗教极端主义的氛围;另一方面则混淆民族文化与宗教文化的关系,逐渐磨灭人们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切割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最终达到破坏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目的。理论文章从多个角度分析研究,以事实为依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帮助更多的人进一步认清了“三股势力”的罪恶行径和反动本质,以朴素的道理,为严厉打击暴力恐怖犯罪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点。
  伊犁州妇联大力实施“靓丽工程”,发出“让漂亮头发飘起来 让美丽脸蛋露出来”的倡议,鼓励基层妇女揭开面纱走出家门,参与社会生活,感受现代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认为该活动意义重大,是引导维吾尔族妇女摘下黑面纱的最好活动方式,将此列为长期宣传报道重点。对各地妇联、乡村举办民族服饰表演等活动,《伊犁日报》不仅全程报道,还刊发多组甚至整版的图片,展现维吾尔族妇女美丽的身姿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明确指出吉里巴甫服不是维吾尔族的传统服装,谁也别想遮蔽维吾尔族姐妹的美丽。当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就蒙黑面纱议题邀请专家举办各种座谈会,我们把发言摘要及时整理刊发,这些发言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有观点、有材料、有数字。当有蒙黑面纱妇女摘下面纱回归正常生活后,我们及时跟踪报道,反映其心理变化过程,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使新闻更具有说服力。当社会上谣言四起时,我们更是先声夺人,抢占舆论制高点。【自治区妇联访惠聚靓丽工程】

自治区妇联访惠聚靓丽工程(二)
内蒙古大力实施教育扶贫 筑牢精准扶贫基础工程

  “我要更努力的学习,争取考到第四军医大学,因为学军医家里的经济负担相对轻些,并且我希望学医能对治疗我父亲的病有帮助。”呼和浩特土左旗二中初三学生李琳,是自治区妇联今年授予的“十佳春蕾女童”中的一名。今年她以土左旗第6名的成绩考入土左旗一中,采访时她正在自己预习高一课程。

  今年是内蒙古实施春蕾计划的第20个年头,随着农村牧区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政策的贯彻落实,因困失学儿童数量不断下降。据内蒙古调查总队数据显示,2013年内蒙古国贫旗县农村牧区学龄儿童在校率7至12岁儿童为98.6%,13至15岁少年为97.1%。回顾与展望教育扶贫道路的艰辛与汗水、成绩与欣喜,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条更加迫不及待要走的希望之路。
  解决好贫困地区教育问题,是落实精准扶贫指示的基础工程,决不能让一个孩子上不起学,决不能让经济困难家庭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的扶贫开发总体目标。以此为标志,我国扶贫开发进入了新的阶段,即从过去的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转入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和缩小发展差距为主要任务。
  通过教育,提高贫困地区的人口素质,直接提升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自我发展能力,进而从根本上消除贫困,是典型的“造血式”扶贫,是落实开发式扶贫工作方针的具体体现,更是实现贫困地区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项项教育扶贫工程项目有序开展,在教育扶贫进程中,发挥着各自的力量,给教育公平带来了希望。
  校安工程――把办学校条件弄到最好
  从2009年6月到2010年9月,兴安盟科右前旗三中原校长马双喜亲历校安工程给学校带来的巨大变化,此刻讲起来心情仍然激动不已:“校安工程让三中的办学条件、环境得到了改善,8度设防抗震标准更让师生有了安全感。每间教室从过去的54平米扩大到62平米,综合楼整体按照教育发展方向所需要的进行规划,有美术室、音乐教室、书法室、阅览室、阶梯教室,我看能用20年都没问题。”
  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通过3年的校安工程,全旗校舍基本上实现了标准化,学生教室全部实现暖气化,告别了学生围着火炉上课的历史。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基本上达到了让社会满意,家长放心的目的。基础教育作为民族地区崛起的基础,改善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环境和条件,是对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
  据统计,截至2013年12月底,校安工程在内蒙古累计开工面积1902万平方米,累计投入资金261.1亿元,已竣工交付使用项目学校数2386所,累计已竣工并交付使用项目学校占规划改造学校比例99.71%。
  自治区教育厅提供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内蒙古农村牧区小学(包括教学点)1499所,在校生19.22万人,分别占全区小学总数和在校生总数约47%和14%。幼儿园507所,在园幼儿7.86万人,分别占到全区幼儿园总数和在园幼儿总数约18%和15%。
  随着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推进,农村牧区人口向中心城镇集中趋势明显,农村适龄儿童数量逐步减少,加上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城读书而造成的农村学龄儿童社会性缩减,使得农村地区生源渐疏。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农村牧区学校及附设幼儿园数量减少,学生入学、入园距离加大,部分适龄儿童不得不采取住校的方式完成学业。
  让所有校舍都能安全达标,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提出,从今年开始用3年时间,实现小学和学前教育覆盖全区所有农村牧区,消除所有危房校舍,全部达到国家安全标准。让所有孩子都能在安全舒适的教室安心学习、健康成长。
  校舍建设及安全改造工程将新建和改造校舍总面积103.34万平方米,包括消除所有在用危险校舍91.08万平方米,资金总需求23.98亿元。今年将完成总规划任务的40%。
  “2013年9月前,幼儿园近100个孩子在面积小、条件差的平房上学,中午家长得接回家吃午饭。校安工程重建的3层综合楼,解决了学生中午在园就餐、住宿,给家长减轻了负担,幼儿园的配置标准也达到了旗县的标准。另外,教职工“周转楼”也是校安工程盖起来的,家在赛汉塔拉住的老师们有了休息的地方,把学校条件弄好点,老师们的工作积极性更高了。”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朱日和镇学校校长高连顺如是说。
  雨露计划――治贫先助“技”
  家住赤峰市宁城县大城子镇四龙村的刘娜今年6月刚拿到大专毕业证,现在已经在苏宁云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找到了工作。说起“雨露计划”,她告诉记者,她是通过高中班主任得知这一计划,考虑到家里的情况,大三时她申请了“雨露计划”,并且获得了该项补助。“除了雨露计划,我上学期间还获得过多次助学金,这些资助奖金帮助我顺利完成了学业,毕业后我自食其力,再也没有跟家里要过生活费。”刚毕业的刘娜话语爽朗,自信满怀。
  据了解,2010年开始的“雨露计划”,对内蒙古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和一年以上技能培训的农村贫困家庭子女每学年直接补助1500元,引导和鼓励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后,继续接受正规职业教育和中长期技能培训,从整体上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实现稳定脱贫。
  据自治区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补助对象同时享受国家中等职业学校减免学费和生活补贴政策,以及一年以上职业培训优惠等政策。“雨露计划”实施以来,极大地调动了农村贫困家庭子女继续接受正规职业教育和中长期培训的积极性,完善了扶贫到户机制,提高了扶贫资金使用效益。
  自治区扶贫办提供最新数据显示,“雨露计划”共涉及全区71个旗(县、市区),参与的培训机构有116家,培训22000人。共开设专业11大类40多个,涉及建筑、机电、电焊、装修等行业。2013年内蒙古共完成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22000人,下达培训补贴资金2200万元。对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和一年以上技能培训的农村贫困家庭子女进行直接补助2878万元,直接扶持了19185名贫困学生。   据悉,大部分青年经过职业培训后,在本乡内和旗县内进行商业性的农牧业生产服务和客运服务等,做到既不离土又不离乡,比外出打工收入还要高。
  自治区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谈到职业教育扶贫时介绍,政府应对职业教育扶贫给予更多的重视,把职业教育放在与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抓紧、抓好,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一部分能够上大学,一部分转入职业教育,有一技在身,找一份工作,这个家庭就有希望,这也是根本的扶贫之策。
  内蒙古调查总队数据显示,2013年内蒙古国贫旗县劳动力接受专业培训人数比例进一步提升,从上年的22.5%提高到24.6%。其中接受农业技术培训的比例由上年的16.6%提高到18.9%;接受非农业技术培训的比例由上年的5.9%提高到6.6%。
  健康上水平――从营养改善计划做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意见》提出,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组织管理,逐步完善青少年营养标准,建立学生营养监测网络,加强营养干预,提高学生的营养健康水平。加快片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伙房或食堂等生活配套设施的建设。
  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刘文奎表示,贫困地区孩子的营养问题依然很严峻,儿童营养救助是防止贫困代际传递,从根本上消除贫困的措施。
  内蒙古自2012年4月实施“农村牧区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兴安盟阿尔山市、科右前旗、科右中旗、扎赉特旗、突泉县、乌兰察布市化德县、商都县、兴和县8个国家试点旗县241所农村学校(含教学点)。截至到2014年4月底,49017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到了国家每年每个学生600元的膳食补助。
  为了确保补助资金的每一分钱都能够吃到孩子嘴里,2013年政府下拨专项工作经费473万元,给所有试点学校配置电脑和打印机,配备食谱公示板和公开公示板,实现“农村电子营养师”系统的顺利开展和营养改善计划的公开透明操作,今年将完成所有教学点配置标准化厨具,实现提供正餐。
  科右前旗开展了营养改善计划与勤工俭学相结合的试点,鼓励学校自己种植绿色蔬菜、做豆腐、加工糕点、养猪等,为食堂提供价格低廉、营养丰富、食用安全的食材,不仅丰富了食谱内容,还为学生劳动技能培训提供了基地。截至到今年4月底,已有107所学校通过学校食堂向学生提供完整早餐或午餐,学校食堂供餐率已达到65.2%,加快了内蒙古供餐模式从间餐向正餐过渡的进程,今年计划具备条件的学校,全部实施由学校食堂提供正餐的要求。
  兴安盟科右中旗巴仁太本学校福山校长接受采访时介绍,学校正在实施营养改善计划,之前是每天课间操时间给每个学生发一份牛奶鸡蛋,反馈中发现,这种方式容易造成粮食浪费,从今年开始经过旗教育局统一安排,改为实施早餐食堂统一免费供餐。
  福山校长接着说:“全校350名学生,每天早晨7点半,由班主任组织学生在食堂统一就餐,奶源是伊利学生奶,早餐有花卷、面包、包子、鸡蛋、牛奶、豆浆、豆腐汤等。免费早餐方便了家长,又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实施情况反馈效果不错。”
  饮食安全作为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重中之重,兴安盟试点学校严把食材的“采购、贮藏、加工、销售、消杀”等关口,坚持大宗食品“定点、索证、索票”制度,坚决杜绝“三无”食品、劣质原料进入校园,流向餐桌,坚决杜绝不具备资质的企业或个人参与学校供餐,并且加强了应急管理,开展了预案演练工作,坚决防止校园重大食品安全责任事件发生。
  内蒙古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至今未发生食品安全和资金安全事件,也未接到营养改善计划相关工作举报事件。在确保食品安全、及时开餐的同时,各试点地区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探索安全有效的供餐方式。乌兰察布市商都县试行全部学校提供各种包子和五色粥的试点,既符合了当地生活习惯,又改善了单一食谱的缺点,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好评。 【自治区妇联访惠聚靓丽工程】

自治区妇联访惠聚靓丽工程

http://m.zhuodaoren.com/shenghuo283506/

推荐访问:自治区妇联比丽克孜 广西自治区妇联

热点事件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艺术治疗发展前景 下一篇:我国煤炭工业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