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创业人士

2018-07-31 创业资讯 阅读:

成功创业人士篇1:成功人士创业名言大全


励志名言网权威发布成功人士创业名言大全,更多成功人士创业名言大全相关信息请访问励志名言网。
【导语】感情投资是在所有投资中,花费最少,回报率最高的投资。整理“成功人士创业名言大全”以供参考,感谢大家的阅读与支持,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1.创新是惟一的出路,淘汰自己,否则竞争将淘汰我们——英特尔公司总裁安迪.格罗夫
  2.是员工养活了公司——华人首富李嘉诚企业的成功,20%在策略,80%在执行
  3.大成功靠团队,小成功靠个人——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创新是做大公司惟一之路
  4.在没出现不同意见之前,不做出任何决策——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裁艾尔弗雷德.斯隆
  5.爱你的员工吧,他会百倍地爱你的企业——法国企业界名言
  6.不能搞平均主义,平均主义惩罚表现好的,鼓励表现差的,得来的只是一支坏的职工队伍——管理学者史蒂格
  7.危机不仅带来麻烦,也蕴藏着无限商机——美国大陆航空公司总裁格雷格.布伦尼曼
  8.预防是解决危机的最好方法——英国危机管理专家迈克尔.里杰斯特
  9.企业的执行力靠的就是纪律——中国台湾华建公司总裁卢正昕现代企业离不开危机管理
  10.一个成功的决策,等于90%的信息加上10%的直觉——美国企业家S.M.沃尔森
  11.合作是一切团队繁荣的根本——美国自由党领袖大卫.史提尔
  12.不创新,就灭亡——福特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
  13.员工培训是企业风险最小,收益最大的战略性投资——著名的企业管理学教授沃伦.贝尼斯
  14.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心,你为人人,人人为你。——股神沃伦.巴菲特
  15.以爱为凝聚力的公司比靠畏惧维系的公司要稳固得多——美国西南航空公司总裁赫伯.凯莱赫
  16.用人不在于如何减少人的短处,而在于如何发挥人的长处——著名管理学家彼得.杜拉克
  17.世界上每100家破产倒闭的大企业中,85%是因为企业管理者的决策不慎造成的——世界著名的咨询公司——美国兰德公司
  18.不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是管理者最大的疏忽——美国女企业家玛丽.凯
  19.最好的CEO是构建他们的团队来达成梦想,即便是迈克尔.乔丹也需要队友来一起打比赛——通用电话电子公司董事长查尔斯.李
  20.对产品质量来说,不是100分就是0分——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
  21.一次良好的撤退,应和一次伟大的胜利一样受到奖赏——瑞士军事理论家菲米尼
  22.可持续竞争的惟一优势来自于超过竞争对手的创新能力——著名管理顾问詹姆斯.莫尔斯
  23.决不能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作出重大决策——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总裁李.艾柯卡
  24.管理就是沟通、沟通再沟通——通用电器公司总裁杰克.韦尔奇
  25.让流程说话,流程是将说转化为做的惟一出路——战略专家姜汝祥
  26.造人先于造物——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
  27.自始自终把人放在第一位,尊重员工是成功的关键——IBM创始人托马斯.沃森
  28.20世纪是生产率的世纪,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美国着名质量管理学家约瑟夫.朱兰博士
  29.三流的点子加一流的执行力,永远比一流的点子加三流的执行力更好——日本软银公司董事长孙正义
  30.制定正确的战略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战略的执行——联想集团总裁兼CEO杨元庆
  31.质量是维护顾客忠诚的最好保证——通用电器公司总裁杰克.韦尔奇
  32.感情投资是在所有投资中,花费最少,回报率最高的投资——日本麦当劳董事长藤田田
  33.抓住时机并快速决策是现代企业成功的关键——美斯坦大学教授艾森哈特
  34.不只奖励成功,而且奖励失败——通用电器公司总裁杰克.韦尔奇
  35.企业最大的资产是人——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
  36.人才是利润最高的商品,能够经营好人才的企业才是最终的大赢家——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
  37.沟通是管理的浓缩——沃尔玛公司总裁萨姆.沃尔顿
  38.企业管理过去是沟通,现在是沟通,未来还是沟通——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管理就是决策
  39.无法评估,就无法管理——管理学家琼.玛格丽塔
  40.将合适的人请上车,不合适的人请下车——管理学者詹姆斯.柯林斯
  41.质量等于利润——管理思想家汤姆.彼得斯
  42.你不能衡量它,就不能管理它——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
  43.一个伟大的企业,对待成就永远都要战战兢兢,如覆薄冰——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
  44.千方百计请一个高招的专家医生,还不如请一个随叫随到且价格便宜的江湖郎中——管理学者詹姆斯.柯林斯
  45.创造性模仿不是人云亦云,而是超越和再创造——哈佛大学教授西奥多.莱维特
  46.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美国质量管理大师威廉。戴明博士企业的成功靠团队,而不是靠个人
  47.将良品率预定为85%,那么便表示容许15%的错误存在——质量管理大师菲利普.克劳斯
  48.一个公司要发展迅速得力于聘用好的人才,尤其是需要聪明的人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
  49.我们宣布讲究实绩、注重实效,却往往奖励了那些专会做表面文章、投机取巧的人——管理专家米契尔.拉伯福
  50.如果有一个项目,首先要考虑有没有人来做,如果没有人做,就要放弃,这是一个必要条件——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
  51.管理是一种严肃的爱——美国国际农机商用公司董事长西洛斯.梅考克
  52.全世界没一个质量差、光靠价格便宜的产品能够长久地存活下来——华硕总经理徐世明
  53.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世界首富比尔.盖茨
  54.如果强调什么,你就检查什么;你不检查,就等于不重视——IBM公司总裁郭士纳
  55.创新是做大公司的惟一之路——管理大师杰弗里
  56.管理就是决策——美国着名管理学家赫伯特.西蒙
  57.战略越精炼,就越容易被彻底地执行——花旗银行董事长约翰.里德
  58.正确的决策来自众人的智慧——美国社会学家T.戴伊
  59.把我们顶尖的20个人才挖走,那么我告诉你,微软会变成一家无足轻重的公司——世界首富比尔.盖茨
  60.企业即人——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
  61.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善于用人之长——着名管理学家彼得.杜拉克
  62.企业的成功靠团队,而不是靠个人——管理大师罗伯特.凯利
  63.顾客是重要的创新来源——管理学家汤姆.彼得斯
  64.奖励什么,就会得到什么——管理专家米契尔.拉伯福
  65.犹豫不决固然可以免去一些做错事的可能,但也失去了成功的机会——美籍华裔企业家王安博士
  66.创新就是创造一种资源——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
  67.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美国经济学家托宾
  68.管理者的最基本能力:有效沟通——英国管理学家L.威尔德
  69.除了心存感激还不够,还必须双手合十,以拜佛般的虔诚之心来领导员工——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

成功创业人士篇2:名人创业励志故事:马云的创业史


能力训练网权威发布名人创业励志故事:马云的创业史,更多名人创业励志故事相关信息请访问少儿综合素质训练网。
美国的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个耗时25年的测验。那一年,一群意气风发的大学生从美国哈佛大学毕业了,他们即将开始穿越各自的事业人生。他们的智力、学历、面临的环境条件都相差无几。
  在临出校门时,哈佛大学进行一次试验,对他们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
  结果是这样的:
  27%的人,没有目标;
  60%的人,目标模糊;
  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
  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25年的时间里,哈佛大学一直在对这群学生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最后发现结果是这样的:
  3%的人,25年间他们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10%的人,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地实现,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
  60%的人,他们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成绩,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
  剩下27%的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标,过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在所有的抱怨中,一个共同的主题是世界“不肯给他们机会”。
  其实,他们之间的差别仅仅在于:25年前,他们中的一些人知道为什么要前进,而另一些人则不清楚或不很清楚。
  目标清晰,长期坚持,最终获得成功—马云就是这样的创业者
  马云是阿里巴巴创始人,被称为“创业教父”。曾经的创业艰辛、近日的荣耀辉煌,使得这位卓越企业家身上有散发不完的光环在萦绕。马云是投资理财讲师张雪奎最敬佩的创业大师,白手起家,一次成功,几乎很少走弯路,10年间成为屹立世界的企业巨人。其崛起速度,可以相比的也就是盖茨等寥寥几人。
  我们就来看看马云创业故事吧,听听他的创业经历、伟大梦想、经营哲学和人生感悟。
  阿里巴巴无疑是中国互联网史上的一次奇迹,这次奇迹是由马云和他的团队创造的。
  但是阿里巴巴创业开始,钱也不多,50万,是18个人东拼西凑凑起来的。50万,是他们全部的家底。然而,就是这50万,马云却喊出了这样的宣言:我们要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要进入全球网站排名前十位!
  那是1999年。1999年,中国的互联网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状态,国外风险投资商疯狂给中国网络公司投钱,网络公司也是疯狂地烧钱。50万,只不过是像新浪、搜狐、网易这样大型的门户网站一笔小小的广告费而已。阿里巴巴创业开始是相当艰难,每个人工资只有500元,公司的开支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来用。外出办事,发扬“出门基本靠走”的精神,很少打车。据说有一次,大伙出去买东西,东西很多,实在没办法了,只好打的。大家在马路上向的士招手,来了一辆桑塔纳,他们就摆手不坐,一直等到来了一辆夏利,他们才坐上去,因为夏利每公里的费用比桑塔纳便宜2元钱。
  阿里巴巴曾经因为资金的问题,到了几乎维持不下去的地步
  创业艰难百战多,8年过去了。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市值200亿美金,成为中国市值最大的互联网公司。马云和他的创业团队,由此缔造了中国互联网史上最大的奇迹。
  中国大部分想创业的人都是一样,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他们比马云聪明多了,能想出非常多的创业好点子来,但是他们从来没有去执行过。因为他们有着太多的借口和理由。
  “我没有钱。”他们都这样想
  于是,他们继续过他们平庸的生活。今天看到了俞敏洪在北京大学2008年开学典礼上的发言,俞敏洪在发言的最后说了这样一段话,让我特别感动,他说:
  人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但是有的人一生过得很伟大,有的人一生过得很琐碎。如果我们有一个伟大的理想,有一颗善良的心,我们一定能把很多琐碎的日子堆砌起来,变成一个伟大的生命。但是如果你每天庸庸碌碌,没有理想,从此停止进步,那未来你一辈子的日子堆积起来将永远是一堆琐碎。
  看完之后,你还会对自己创业没有资金或没有其他什么的找借口吗?你要做的是:想到了,马上就去做!
  像马云那样,只要你努力了,世界上,其实没有你做不到的事情。

成功创业人士篇3:5.1劳动节励志故事:创新创业的三位人物


劳动节网免费发布5.1劳动节励志故事:创新创业的三位人物,更多5.1劳动节励志故事相关信息请访问劳动节网。
【导语】五一劳动节到了,正是庆祝劳动人民的日子。选择创业需要拥有很大的勇气,敢为人先有需要足够的魄力。看看成功创业人物故事,感受他们的创业精神,激励自己走向成功!接下来为你带来创新创业人物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成功创业人物故事(一)
  首富李嘉诚:塑胶花传奇
  为了实现对父亲的承诺,首富李嘉诚觉得只有加倍努力才行,要想出人头地,学习是惟一的武器,他开始自学。一边工作,一边自学,虽然艰辛,但首富李嘉诚觉得十分充实,“年轻时我表面谦虚,但内心很骄傲。因为你看见身边的人每天保持原状,而自己的学问却日渐提高。”
  1940年秋,首富李嘉诚一家从潮州逃难至香港,栖居在舅舅的钟表行中。李家原本没有商业传统,到香港前,父亲是一位小学校长,爷爷是清朝最后一届秀才,两位伯父在民国初年就取得了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博士学位。李家可算的书香门第,在当地受人敬重。
  但这些在当时的香港没有半点价值,甚至为生存带来了压力,一家人卑微如蝼蚁。13岁的首富李嘉诚不得不失学,寄人篱下当学徒。白天有做不完的工作,夜晚则必须搬开家具与其他伙计挨着入睡。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攻占香港,首富李嘉诚的母亲只好带着弟妹重回老家,留下他们父子二人。更大的不幸是,贫困抑郁的父亲竟染上肺结核,大半年后去世。在父亲过世前一天,并没有向他交代事情,反而问他有什么话说。“我安慰父亲,告诉他‘我们一定都会过得很好’。”14岁的首富李嘉诚独自面对父亲的死亡,“彷佛一瞬间被迫长大”。历经家道中落、少年失学、父亲过世、孤独的流落异乡,迫使首富李嘉诚在很短的时间内压缩成长。
  为了实现对父亲的承诺,首富李嘉诚觉得只有加倍努力才行,要想出人头地,学习是惟一的武器,他开始自学。一边工作,一边自学,虽然艰辛,但首富李嘉诚觉得十分充实,“年轻时我表面谦虚,但内心很骄傲。因为你看见身边的人每天保持原状,而自己的学问却日渐提高。”
  首富李嘉诚的机会终于来临。1945年,二战结束后的某天,他所在工厂的老板亟需发信,但是书记员请假,首富李嘉诚因好学被推荐帮忙。出色的表现使得老板对他另眼相待,将其从杂役小工调至做货仓管理员,继而成为了业绩很棒的推销员,再升到经理,19岁更成为总经理。首富李嘉诚也从中学到了更多的关于货品的进出、价格、以及货品管理,推销等技巧。
  因为业务关系,首富李嘉诚一直订阅英文塑料专业杂志,顺便提高英语,这也让他能时刻把握该行业的可能商机。随着二战后经济复苏,塑料制品的市场需求很旺盛,首富李嘉诚认为机不可失,决定自行创业。1950年,他利用自己的积蓄连同舅父的借款共5万港元,开设了长江塑料厂。
  1957年,首富李嘉诚从行业杂志中得到启迪,赴意大利考察,回港后转产塑胶花。得益于当时的消费环境,业务迅速发展,由于产品能不断创新,首富李嘉诚继而成为了香港乃至全球的塑料花大王。如今这已成为首富李嘉诚财富故事中的经典情节。之后,首富李嘉诚又瞅准地产业机会,从而开始了成为“超人”的脱胎换骨般的升级。
  
成功创业人物故事(二)
  任正非先生,华为创始人、总裁,1944年10月出生于贵州省镇宁县,是中国最神秘低调的总裁。在他的带领下,华为挺进世界500强,2014年排行全球第285位,成为全球第二大电信设备供应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带领华为取得如此辉煌成就,任正非先生的个人持股却不到1%。2015年中国影响力的50位商界排行榜中,70岁高龄的任正非先生排名第三,仅次于马云和马化腾。
  43岁的创始人
  任正非先生曾说过,他下海纯属出于无奈。从部队转业到深圳南油集团后,任正非先生的家庭和事业上都出了状况。他的夫人转业后进入南油集团领导层,而他所在的南油下属企业连续亏损,再加上父母与弟妹和他们同住产生的生活压力,最终导致家庭解体。
  在解决生活压力和创出一番新天地的双重动力之下,1988年任正非先生创办了华为,而启动资金只有区区的2万元,业务是销售通讯设备。
  任正非先生能在43岁的“高龄”勇敢创业,是源自他对通讯设备的精通。他19岁考上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并入重庆大学),尚未毕业*就开始牵连,让他第二天早上立即回校。分别时,父亲脱下的翻毛皮鞋给他,特别嘱咐:“记住,知识就是力量,别人不学,你要学,不要随大流。”在父亲的叮嘱下,任正非先生排除干扰,苦修数学、哲学,并自学了三门外语,奠定事业基础的计算机、数字技术、自动控制等技术,也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入门。后来,任正非先生入伍当通讯兵,参与一项军事通讯系统工程时取得多项技术发明创造,两次填补国家空白。33岁时,他还因技术突出成就被选为军方代表,到北京参加全国科学大会。
  山里走出的大学生
  回望任正非先生的人生路,最初,他只是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
  任正非先生出生在贵州安顺地区镇宁县一个山区小村庄,那里最着名的就是黄果树大瀑布。父亲在北京上过大学,母亲念过高中,都当老师。任家有兄妹7人,任正非先生是老大。全家9口人全靠父母的微薄工资维持,吃饭实行分饭制,都有份,但都不多。任正非先生上高中时,常常饿得心发慌,却只能用米糠充饥。
  任正非先生结婚时,拮据的家境仍未改变。创办华为后,任正非先生和父母、侄子住在一间十多平方米的小房里,在阳台上做饭。为了节约钱,母亲只敢买死鱼死虾,晚上出去买便宜蔬菜与西瓜。
  最初两年,公司主要是代销香港的一种HAX交换机,靠打价格差获利。代销是一种既无风险又能获利的方式,经过两年的摸爬滚打,公司财务有了好转。不过,任正非先生没有拿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去改善生活,而是投到经营中,华为很快就进入了发展的轨道。
  大方的小气鬼
  任正非先生酷爱《毛泽东文选》,他重新注解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句话:企业最重要的是将产品卖出去。
  为了销售,华为不吝投入,甚至不计成本:在与爱立信血战的黑龙江,华为派出人数多过对手十余倍的技术人员,在每个县电信局展开肉搏战。哪里出问题,华为人立即赶到现场。为拿下一个项目,华为会花费七八个月时间和与回报不符的投入……做法看似愚蠢,却能从跨国巨头手中抢下客户。
  2000年,华为参加香港电信展,邀请世界50多个国家的2000多名电信官员、运营商和代理商参加。2000多人往返一律头等舱或者商务舱,住在五宾馆,还拎走上千台笔记本电脑——为此,华为耗费2亿港元。这是华为次高调地在国际电信界展示自己的实力。事实证明,任正非先生的“出手阔绰”,得到了高额回报,2000年,华为开始大举全球扩张,市场份额不断提升。但任正非先生并非是挥金如土的人。1996年3月,为了和南斯拉夫洽谈合资项目,任正非先生率领一个十多人的团队入住贝尔格莱德的香格里拉。他们订了一间总统套房,每天房费约2000美元。不过,房间并非任正非先生独享,而是大家一起打地铺休息。
  任正非先生的大方,还体现在员工待遇上。3年前的2012年,华为赚了154亿元,却大手笔拿出125亿元作为年终奖,15万华为员工人均年终奖可达8.33万元!
  虎口夺食者
  众所周知,任正非先生在华为内部提倡“狼性”文化。他认为狼是企业学习的榜样,“狼性”永远不会过时。“华为发展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不断从虎口夺食的历史,他面对的是老虎,所以每时每刻不能懈怠。”一名华为内部员工说。
  华为进军美国,就是一场经典的“虎口夺食”战。当年,华为的脚步一进入美国市场,在数据通信领域处于绝对领导地位的思科公司就开始阻击。2003年1月23日,思科正式起诉华为以及华为美国分公司,理由是后者对公司的产品进行了仿制,侵犯其知识产权。
  面对思科的打压,任正非先生一边在美国聘请律师应诉,一边着手结盟思科在美国的死对头3COM公司。2003年3月,华为和当时已进入衰退期的3COM公司宣布成立合资公司“华为三康”,3COM公司的CEO专程作证——华为没有侵犯思科的知识产权。任正非先生在诉讼最关键时刻祭出的合纵连横奇招,瞬间令思科的围剿土崩瓦解。最终,双方达成和解,从此,华为在美国的扩张,没有了拦路虎。
  跨国巨头合作伙伴
  毋庸置疑,任正非先生超乎常人的谋略和视野,是华为成功的最主要因素。华为与IBM的合作,就彰显了这一点。
  2007年初,任正非先生致信IBM公司CEO彭明盛,希望IBM公司派出财务人员,帮助华为实现财务管理模式的转型。当然,华为将支付巨额费用。
  为什么要雇IBM?因为任正非先生注意到,虽然华为销售收入保持高速增长,净利润却逐年下降,他甚至不知道一个单子接下来是否会赚钱。尽管从2000年开始华为公司的财务部门已经参与成本核算,但是公司还是缺乏前瞻性的预算管理——中国绝大部分企业很难做到这点,但这却是跨国企业擅长的。
  不久,华为公司正式启动了IFS(集成财务转型)项目。与此同时,IBM正式把华为公司升级为事业部客户——在其全球几十家事业部客户中,华为是一家中国企业。单纯从这层意义上来说,任正非先生的眼光,超出其他国内企业。
  IFS项目给华为培养了数千名合格的财务总监,他们把规范的财务流程植入到华为公司的运营流程,实现了收入与利润的平衡发展,这也是近几年华为虽然营收增长放缓,但利润的增长仍然不错的重要原因。
  从不接受媒体采访
  在中国的企业家中,任正非先生是调神秘的,从未接受过任何媒体的正面采访,从不参加评选、颁奖活动和企业家峰会,甚至连有利于华为品牌形象宣传的活动,他都一律拒绝参加。
  他说:“我为什么不见媒体,因为我有自知之明。见媒体说什么?说好恐怕言过其实;说不好别人又不相信,甚至还认为虚伪,只好不见为好。因此,我才耐得住寂寞,甘于平淡。我知道自己的缺点并不比优点少,并不是所谓的刻意低调。”他希望华为员工要“安安静静”的,不要到网上辩论,“那是帮公司的倒忙。”
  追根溯源,任正非先生这样做,是“*”期间,任父受到批斗,导致他入伍后尽管多次立功,却一直没有通过入党申请。这让他习惯了不得奖的平静生活。*结束后,“标兵”“功臣”等荣誉排山倒海向任正非先生涌来。受过去经历对心理素质的“打磨”,面对这一切,任正非先生早已淡定。
  首创人人股份制
  2011年12月,任正非先生在华为内部论坛发布了《一江春水向东流》这篇文章,揭开了一个华为崛起的重大秘密:人人股份制。
  在华为的股份中,任正非先生只持有不到1%,其他股份都由员工持股会代表员工持有。如果你离职,你的股份该得多少,马上数票子给你。哪怕是几千万元的现金,任正非先生眼睛也不眨一下。但是你离开公司,就不能再继续持有华为股份。华为股份只给那些现在还在为华为效力的人。这样一种体制的设计,是全球没有的。
  任正非先生透露,设计这个制度受了父母不自私、节俭、忍耐与慈爱的影响。
  任正非先生还创立了华为的CEO轮值制度,每人轮值半年。此举为避免公司成败系于一人,亦避免一朝天子一朝臣。
  任正非先生总是流露出发人深省的危机意识,伴随着华为的高速成长,他开始为“发展太快,赚得太多”感到焦虑。2014年,华为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0%,达到460亿美元,利润高达54亿美元。深谙“过冬理论”的任正非先生,决意把“多余的钱”花到前瞻性领域。2014年,华为卖出了7500万部智能手机,仅次于苹果和三星,还铺设了全球46%的4G网络。任正非先生保守地抛出2015年的目标:“560亿美元以上的销售收入应该没有问题”。
  当被问及华为“成功的秘密”,任正非先生的答案是:华为没有秘密,任何人都可以学。任正非先生说,华为没什么背景,没什么依靠,也没什么资源,唯有努力工作才可能获得机会。任正非先生说,华为只是一棵小草,在把自己脱胎换骨成小树苗的过程中,还需要向西方学习各种管理的东西。
  
成功创业人物故事(三)
  曹国伟是中国个由CFO成功变成CEO的人,现在又变成一个真正创业者。三次转身,背后的支撑力是什么?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或许能看到点什么。
  新浪CEO曹国伟入选美国《时代》杂志2011年全球影响力人物100强。同时入选的还有FacebookCEO马克·扎克伯格(MarkZuckerberg)和谷歌CEO拉里·佩奇(LarryPage)。这一刻,新浪与当今世界互联网的两个巨头站在了一起。
  《时代》评价称,新浪微博已成为中国最为开放的网络平台之一。
  在中国互联网的阵营中,自1998年张朝阳成为《时代》“全球计算机数字化领域的50名风云人物”开始,其后,2007年的马化腾,2009年的马云,2010年的李彦宏,都曾获得当年《时代》杂志的全球影响力人物100强的殊荣。
  回看中国互联网这十多年的发展历史,草根,富豪,天使投资,纳斯达克……屡屡成为关键词。而中国门户新浪的成长故事则充满了向上、、失落、突破的味道。
  但曹国伟给了业界诸多的意外。新浪的故事,许多人都猜对了开头,却没有猜对结尾。
  选择
  在新浪20层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的曹国伟坐在一张宽大的办公桌后,忙碌着。他穿了一套藏青色的西装,但西装明显地大了一个码。寒暄间,曹国伟说春节后他瘦了十多斤,理由“就是想轻一点”。
  当然,在助手和一些朋友的印象中,曹国伟是个美食家。他对各种美食如数家珍,却很容易地控制了自己的体重。这个非常理性的人,在人生面对重要选择的时候,“实际上在很多复杂的环境里面,很难去做一个非常清楚的论证、评判,大的决定几乎都是凭直觉做”。
  而在1999年选择来新浪,对于33岁的曹国伟来说,却充满了偶然。
  1999年,曹国伟是美国普华永道的注册会计师。那一年,曹国伟被派到了北京,来指导普华永道对一家公司的审计工作。仅仅两周后,曹国伟就回了美国。当时,很多硅谷公司已经向曹国伟伸出了橄榄枝,邀他加盟。斟酌一番之后,他有点为如何选择最后的两家公司,举棋不定。
  与此同时,时任新浪CEO的王志东(也是新浪网的创始人)正在物色一个CFO,而曹国伟也在寻找新的工作机会,他在硅谷已经呆了6年。曹国伟有颇多选择,有两家硅谷企业邀请他。曹国伟在选择上有些犹豫,于是便向一位社会经验丰富的老朋友请教,他就是时任新浪首席运营长茅道临。
  曹国伟告诉茅道临:“我想换工作了,你帮我看下哪一个更好?”听完曹国伟的介绍,茅道临觉得每个选择都很不错,但他还是建议曹国伟来新浪试试。曹国伟考虑了两天,就做出了选择,来新浪上班。那时候新浪的总部在美国,在一个仓库里面办公,与大厦鳞次栉比的硅谷没任何可比性。
  “我一直觉得,在美国,华人要往上走的话,总是有天花板,至少在那个时候是很明显的,而新浪是跟中国联系起来的一家公司。”尽管,1999年的中国互联网,显然没有今天这样风光。新浪、搜狐、网易初具雏形,马云创业的序幕刚刚拉开,腾讯的马化腾刚刚在2月份开发出了基于中文的QQ前身。
  曹国伟成为新浪主管财务的副总裁。半年之后,在他的推动下,新浪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并成为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门户网站。而新浪首创的,通过离岸公司控股内资公司上市的形式,也成为之后国内互联网公司海外上市的普遍模式,并被称为“新浪模式”。
  新浪在2000年完成上市后,曹国伟并没有“闪人”,而是做起了幕后英雄。
  因此,业界给他打上了内敛、严谨、富有逻辑等诸多标签,此外,他还极其低调,接受采访的频率也不高。有个颇有意思的细节,他出生于1965年11月10日,但在诸多媒体报道中,他的出生日期却是1969年7月。
  幕后英雄
  “我做过3任以上的CFO,这是在一般公司很少见的事情。一方面说明我在这个职位上还是很称职的,每任CEO都相信我能把这个职位做好,另外一方面说明我对这个公司还是有价值的。”曹国伟如此回顾他在新浪的早些年。
  在曹国伟的主导下,新浪网于2003年和2004年分别完成了广州讯龙以及深圳Crillion两大无线增值业务公司的重要并购,使新浪网一举跻身无线增值领域前列,并由亏损逐渐走向赢利。
  这里有一个背景需要交待,2004年,新浪的网络广告出现了瓶颈,虽然还在自然增长,但幅度已经远远落后于竞争对手,并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2005年,曹国伟被派去负责广告业务,那一年的第二季度,新浪就拉开了与竞争对手的差距。
  那段时间,是曹国伟特别艰难的时期,“在IPO以后,我做CFO的时候,更多是做后端的管理,2004年兼做COO以后,我把前端跟后端都管起来,这两个角色是有分工和冲突的,比如管营销,要业绩;管财务的话,要控制风险和成本开支,这些都是矛盾的。”曹国伟说。
  在曹国伟的助手、已经为新浪工作10年的刘运利看来,CFO阶段的曹国伟有点抠门,很多项目的审批都是在他那里被否决掉的。
  那个阶段的曹国伟,成功地化解了盛大企图从股票市场控制新浪的图谋。
  “我记得很清楚,那天晚上,新浪股票的交易量狂涨,有四千多万股的交易量。那是大年夜,2月8日是除夕,第二天我要带着全家飞澳大利亚度假,在悉尼的时候,我接到了陈天桥的电话。”曹国伟回忆当时的场景。
  盛大的陈天桥跟曹国伟说了这个事情,盛大花了2.3亿美金,在二级市场收购了新浪约19.5%的股份,成为新浪大股东。陈天桥的这个电话让曹国伟抛下妻子和孩子,并立即回国参加董事会商讨对策。
  盛大突袭之后的第四天晚上22点,曹国伟制定了“股东购股权计划”(即“毒丸计划”),成功地抵制了陈天桥的偷袭。如果盛大再收购超过0.5%的新浪股权,就会启动“毒丸”。届时新浪其他股东有权以半价购买普通股,从而稀释新浪股份,而盛大持有新浪股份也将蒙受损失。
  “一家公司如果从二级市场上,没有障碍地去控制另一家公司,这是不应该发生的事情。”他告诉记者。
  走到前台
  在中国互联网公司阵营中,新浪可能是关注度的那个,从来都不缺少新闻。
  2006年,曹国伟由幕后被推到前台。5月10日,北京西北四环理想大厦的20层,一场新闻发布会正在进行,主角是曹国伟,主持人用一句话就交代了这次发布会的主题,“根据汪延先生的推荐,董事会一致同意由曹国伟先生接任新浪CEO。”
  在这次履新会议上,曹国伟被形容为“理性且喜欢用数字说话的人”。
  当记者问及当年成为CEO的一些细节时,他说:“我只记得一件事,那天我成为CEO以后,花旗银行的分析师出了一个报告,给新浪公司股票提升了等级,这个我有点印象,其它我就没有什么印象。”
  这场履新发布会对曹国伟来说,权力更迭的意味似乎不那么明显,“不是说谁来选我做CEO,而是我决定要不要做的问题,如果我想做的话,一定是我做。”这个事情曹国伟考虑了大半年,他接下了这个盘子。
  曹国伟的谨慎,回溯新浪过往的历史,或许可以找到一些头绪。
  新浪的CEO总是充满挑战的,因为曹国伟以前的历任CEO——沙正治、王志东、茅道临、汪延、在业绩不好的时候,均难逃“两年”宿命。业界普遍认为,这与新浪分散的股权结构相关。
  在新浪历届CEO中,王志东的离开最能说明华尔街的逻辑。新浪上市后,适逢互联网的冬天,股价曾跌至1美元,王志东的策略是以不变应万变。在董事们不止一次的质疑面前,他神凝气定,“新浪还有1.1亿美元现金,以现在的亏损速度,至少还能支持5年。”
  “我们拿着成千上万的钱,给王志东打名声”,段永基的话已经足够表达“CEO坐等转机,不是投资者们能接受的逻辑”。回顾新浪的这段历史,或许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理性的曹国伟为什么用了半年时间来思考是否接下新浪的CEO之职。
  “我知道,实际上你做了CEO,不是你能不能做的问题,而是说你要承担的责任更大了;你不能说今天试一下,做得不好,我就走了,这是很不负责任的。所以你必须想清楚,你愿不愿意承担更大的责任,这个责任就是扛下这个公司的未来。”
  新浪10年
  但在2009年,外界对新浪的看法在一点一点被修正。先是那年的5月份,新浪微博推出,当时业界认为微博还算不上什么大新闻,最多是新浪对未来产品线的延展。那一年,最轰动的是新浪的MBO。
  这里有一个背景要交待。2008年4月,段永基卸任董事长,业界对其的评价是“谋深似海,财技通天”。段永基卸任,汪延归来,任代理董事长。在一些IT观察家看来,这意味着曹国伟彻底掌控了新浪全局,也为管理层的MBO提前扫清了障碍。
  新浪MBO的契机始于2008年的新浪和分众的合并案,这是个被监管部门否定的案子,并购并没有实现。江南春对曹国伟说,作为创始人,如果公司还是独立运作,他想在分众增持更多的股份。“这触动了我。”曹国伟后来说。
  于是,在江南春宣布增持分众股份的3后,曹国伟也宣布了新浪的MBO方案。新浪将向其投资控股公司增发560万股普通股,全部收购总价约为1.8亿美元。他在给员工的邮件中说,“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实现自己角色的转换,以一个创业者的心态来面对我们的未来。”
  自此,以曹国伟为首的新浪管理层成为新浪大股东,这意味着新浪将结束股权分散的状态,管理层真正在董事会掌握话语权,这也是中国互联网的首例MBO。现在回过头来看,曹国伟颇有感触。
  他告诉记者,“回顾过去股权分散或者在股权上没有足够的控制力,对新浪长期战略的制定和部署是非常不利的,做CEO更多的也只是看近期利润,或者说因为近期的压力而没法施展手脚做长期布局。因此当时考虑,如果在新浪继续做下去的话,应该想到去改变新浪这样一种股权架构、管理层的控制力问题。”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曹国伟也不例外。
  这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骨子里极其好胜。上初中的时候,他选择去读上海的中学——上海中学,考大学时,又选择文科最难考的专业——复旦新闻系。曹国伟毕业的那一年,全国的新闻系毕业生只有150人;随后,跟女朋友一起出国,又选择美国排名的德州大学会计专业。
  故事写到这里,或许更能明白一个职业经理人所选择的路径曲线。
  当然,曹国伟也并非传说中的神话人物。他在非常累的时候,也有退后一步的想法。他曾考虑离开,去做投资。但是,对曹国伟来说,离开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觉得我对这个公司是有责任的,事实上,我是几乎每天都在办公室里面,很难走开。”
  随着新浪MBO的成功,有评论认为,作为中国互联网界最成功的职业经理人,曹国伟算得上是2009年互联网的赢家之一。而在央视2009年度经济人物中,他也是获奖的互联网企业家。
  那一年,除了MBO,曹国伟还做了一件让业界轰动的事情。10月16日,新浪和易居中国的合资公司中国房产信息集团(以下简称易居)正式在纳斯达克上市,上市之后,市值逼近新浪。以市值计相当于再造一个新浪。
  业内人士评价,2009年,曹国伟解决了新浪发展中的两个大问题,MBO解决了新浪的历史问题,易居的上市则为新浪提供了未来。
  再出发
  微博推出两年后,终于引爆了中国互联网的潮流,当然,华尔街也很是看好微博的前景,新浪的股价上涨到100美元以上,《时代》将2011年的荣誉给了曹国伟。
  《时代》称,2009年,新浪CEO曹国伟看到了契机,在形势并不是十分有利的情况下抓住了机会,推出了新浪自己的微博。如今,新浪微博成为一项极具影响力的服务,曹国伟将其称为“Twitter和Facebook混合体”。
  今年2月底,新浪微博用户数量达到了1亿。用户群包括明星、运动员、学者、艺术家,以及普通网民。
  曹国伟抓住了机会,“微博,我们认准这个方向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产品,要把它做强、做大的话,必须把收入、利润放下来,全力以赴去做,这就是微博为什么可以长大,而另一方面就是对趋势的判断。”
  说到曹国伟的新浪轨迹,虞峰基金的创始人虞峰告诉记者,曹国伟是中国个成功转变成CEO的CFO,现在又变成一个真正创业者。三次转身,背后的支撑力是什么?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或许能看到点什么。
  2009年大年三十那天,下午3点多,曹国伟还在办公室,刘运利想去跟老板打个招呼,然后回家。当时的曹国伟有点喝多了,刘运利给老板倒了一杯水,问了一句,“你没事吧。”那天刘运利没早回家,跟曹国伟聊了很长时间。
  时至今日,他对曹国伟的话印象依然深刻。“其实很多事情一定要乐观地去面对,很多事情你着急,疯狂地去追求,不见得能得到。更多的时候,要认真,你只要认真去面对它。至于结果成也好,败也好,都不是你可控的。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实际上你是在学习,要学会享受过程。”
  “用他的话讲,他不是在为个人财富的增长,或者说是去赚多少钱,或者有什么样的名气,这个工作本身就是他应该做的。有一个什么样的责任,应该把一个事情做到什么样的结果,他是抱着这样一个态度去做的。”刘运利告诉记者

成功创业人士

http://m.zhuodaoren.com/shangji818414/

推荐访问: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

创业资讯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澳洲188移民 下一篇:创业成功的人